时间:2022-03-26 13:3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耕地质量评价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7
1 唐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指定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本次耕地调查评价工作,共查出耕地面积1456.41公顷,其中土地面积32657.5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02公顷,水浇地面积18128公顷,旱地面积13927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王京镇、北店头乡、长古城镇、高昌镇、白合镇。
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在我们取值时,有灌溉条件区域的选取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无灌溉条件区域的选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根据《唐县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和《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查取资料,获取到唐县土地整理项目的各个指定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以及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2 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与评价因子的选取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国家指定作物为基础,按照评价区当地的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某区域内指定作物的产量比=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结合保定唐县指定作物最高产量、平均产量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为:冬小麦 1.00,夏玉米 0.73。
根据现有资料情况和保定市唐县的耕地现状特点,建立耕地质量评价的因子体系。主要选取耕地质量评价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状况、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程度、、排水保证程度、道路密度、田块平整度、田块规格、单位产出等相对稳定的因素。
有机质是主要存在于表土层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是土壤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各种作物所需要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地评价可通^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来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其进行等级量化。
整理前,土层的厚度分布十分不均匀,差异比较大,部分区域土层较簿,不太利于作物生长。整理后,经过深耕深松然后进行土地平整、覆土等工程后,可以有效使土层厚度发生变化。
灌溉条件经过水资源平衡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并在征求当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区内灌溉水源选择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
3 评价区自然质量等的确定与评价区耕地利用等的确定
(1)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
Rj=αtj×CLj×βj
Rj为整治耕地第 j 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αtj为第 j 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βj为第 j 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2)耕地自然质量指数由下式定义:
式中:Ri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个指定作物各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耕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的耕地制度所确定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的自然质量条件和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最终所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成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利用等指数法可以通过该公式进行计算:
4 耕地质量评价测算结果分析
唐县2014年度耕地国家经济等别分为11等、12等、13等,其中11等地面积最多,为13421.64公顷,除倒马关乡、迷城乡、北店头乡、大洋乡、罗庄乡、雹水乡没有分布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长古城镇面积最多,为2827.40公顷,川里镇面积最少,为7.02公顷;12等地面积最少,为9102.83公顷,除长古城镇、王京镇没有分布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 13等地面积为10133.12公顷,除仁厚镇、都亭乡、长古城镇、王京镇没有分布外,其他各乡镇均有分布,北店头乡面积最多,为2824.60公顷,南店头乡面积最少,为9.66公顷。
5 结论
本研究以保定市唐县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和分析研究区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特尔菲法建立了耕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研究的归纳,得出以下研究内容与成果:
唐县耕地国家自然质量等别分为7-14等,其中8等地面积最多,为25111.09公顷,14等地面积最少,为20.75公顷。唐县耕地国家利用等别分为9- 14等,其中11等地面积最多,为13729.77公顷;14等地面积最少,为125.48公顷。唐县耕地国家经济等别分为11-13等,其中11等地面积最多,为13421.64公顷;12等地面积最少,为9102.83公顷; 13等地面积为10133.12公顷。
关键词 耕地质量;现状;对策;河北邯郸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246-01
邯郸市是河北省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变化,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第2次土壤普查,于1992年在全市进行了耕层土壤养分调查,2004年进行了部分县市的菜地、果园地耕层养分调查工作,较全面地掌握了邯郸市耕地质量变化及分布规律[1]。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调整,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的改变,使耕地质量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 耕地质量现状
邯郸市耕地面积673 174.4 hm2,其中高产面积31 533 hm2,中产面积247 841 hm2,低产面积110 000.44 hm2,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2%。农民对耕地利用强度高,但却只注重用地而不养地,在施肥方式上普遍存在“三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肥,致使土壤养分极不均衡,耕地越种越贫脊。2010年全市耕地质量检测结果表明:40%的耕地缺氮,58%的耕地缺磷,70%的耕地缺钾,75%的耕地缺锌,65%的耕地缺钼,79%的耕地缺硼,土壤酸化、板结、潜育化现象有所加重[2]。从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结果看,土壤养分的最高和最低含量相差很大,耕地质量极不均匀,突出表现为城镇耕地优于边远地区,平原地区优于山地丘陵区,菜田优于粮田,粮田优于果园等。地力水平的差异,造成肥料盲目投入和肥料利用率降低,影响了全市作物均衡增产。不少群众在耕地保护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尤其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有机肥投入偏低。全市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为1.00∶0.65∶0.19,而适宜比例为1.00∶0.75∶0.45,磷肥用量不足,钾肥用量尤缺。氮、磷、钾养分正交互增产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出现负效应,降低了肥料的综合增产效率;全市有机肥施用量为26.25 t/hm2,与20世纪相比下降了3 750~7 500 kg/hm2,有机肥投入比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10%以上。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耕地质量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市、县不同层次的耕地质量监测站并建立相应的耕地质量数据管理中心。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的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管理水平等,在有代表性的耕地上,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点,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在西部山丘区、中部山前平原区、东部低平原区和黄河平原区等四大农区建立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以县为主,每个县选择主要土壤类型建立3~5个长期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进行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监测,逐步建成全市标准化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全市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及时更新并进行动态分析,定期向各级政府提供耕地质量现状与预测预警报告。
2.2 全面启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
第2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多年时间,20多年以来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巨大,原有的土壤信息已不能代表土壤质量现状。要按照试点启动、区域性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分期分批启动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的家底[3]。积极运用“3S”等高新技术,查清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状况、耕地土壤退化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尤其是污染耕地的类型、分布和途径以及变化趋势。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基本农田占补平衡的数量与质量验收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转租、流转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2.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一户一卡、一村一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发适宜于邯郸市使用的农作物系列专用肥,增强配方肥的专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其技术含量和产量质量,根据需要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肥料,从根本上实现施肥技术的物化和由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施肥技术到位率,实现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的同步提高[4]。
2.4 打击假劣肥料,确保耕地安全
首先要严把肥料质量关,加大对肥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肥料;二是要加强对肥料经营者的管理,打假扶优,净化肥料市场;三是要严格禁止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农田,防止造成农田污染。多措并举,确保耕地安全。
3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邯郸农业大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 程常青.邯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农民施肥重氮磷肥,轻钾肥,不施微肥现象严重,施肥结构极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下,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十分必要。
二、测土配方施肥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施肥现状
(1)土壤肥力状况不清
第二次土壤肥力调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过去近 30年。随着种植结构的单一化,现在土壤肥力状况不清,整体土壤肥力下降明显。
(2)施肥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农户种植1亩水稻施用纯氮超过60个,磷、钾肥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认识不足,造成稻麦群体大,抗倒性差,投入增加,产出比降低。
2.测土配方施肥存在问题
(1)施肥盲目性大
在稻麦生产上施肥随意性较大,一是施肥量不合理,二是施肥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施肥前后比例不合理。
(2)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足
稻麦精确施肥对稻麦产量的影响等项目在东海县实施了多年,有关稻麦产量与施肥多少的关系已很明确,精确施肥理论已形成,但大多数农户仍不接受,嫌麻烦,一炮轰施肥法仍在使用。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够,不相信上级部门会免费为其测量土壤养分含量,判定施肥标准。
三、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本对策
紧紧围绕测土、配方、施肥三大技术环节,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1.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管体系
(1)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按照“试点启动、县区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进一步扩大县区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积极应用“3S”等高新技术,通过科学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查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耕地土壤退化和土壤障碍因素现状,尤其污染耕地的类型、分布、途径以及变化趋势。
(2)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不同农区生态环境、耕地土壤类型、作物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因素,进行科学设置土壤质量监测网点。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作物需肥配方,研制生产配方肥料,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土肥站)要在区域性耕地质量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歹并加载配方施肥专用模块,建立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2.建立健全配方肥料研制产供体系
根据土壤测试和肥效试验,筛选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需肥配方,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社会团体指导或委托相关企业加工生产配方肥,实行定向生产与供应,做到广谱型配方与专用型配方相结合。目前,东海县复混肥生产企业有十余家,年总生产能力可达10多万吨,完全有能力满足区域性配方肥批量生产的需要。
3.建立健全配方肥料推广应用体系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农技推广部门、配方肥生产企业、肥料经营单位等众多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及农技推广部门的扶持。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更需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协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配方肥料农技推广网络尤为必要。
(1)宣传培训。通过县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定期宣传,建立县级示范方,印发各乡村施肥分区图和施肥技术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现场观摩;乡 (镇)主要是在村级发放测土施肥技术宣传挂图、施肥明白纸、施肥技术手册等。
(2)示范推广。层层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片、方)。原则上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在主要土壤类型上按每50万亩建立1个千亩示范片,示范作物为当地优势作物主栽品种。示范区(片、方)内,设置对比田,向农民全面展示配方施肥技术的实际效果,在关键时期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现场参观。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
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中可以看出,国家所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的数量的平衡和质量的平衡,可是实践证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新补充的耕地资源质量下降。我国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粮食的安全,而耕地数量平衡不能最终保障粮食的安全,只有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平衡才能真正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在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而又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是在保证耕地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根据我国国情、我区区情及我区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在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确定我区耕地资源的保有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下的耕地总量。所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总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必须考虑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水平、耕地产出水平和人均最低食物水平等因素,使我区耕地不但能满足当代人,也能满足子孙后代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永远保持下去。
二、我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内蒙古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气温偏低,年降水量较少,尤其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全区农作物一年一熟,复种指数90%,有的地区只有80%,耕地利用率低。我区的耕地大部分为水浇地和旱地,根据土地评价和现实生产力调查,在耕地中稳产高产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
在1992年的全国土地大调查中我区的耕地为845万公顷,占总土地的7.3%,1996年的土地变更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20万公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我区耕地数量继续下降,到2004年,我区耕地面积减少到最低点,只有698万公顷。由于政策调整,自2005年开始,我区的耕地又有所增加。建设占用、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使我区在10多年的时间里耕地减少了约100万公顷。2004年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区人均耕地0.34公顷。排全国第1位;人均粮食为572公斤,排在全国3位;谷物单产为4489公斤每公顷,排在全国的第18位。
1992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为1600万公顷。到1996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减少到1587万公顷,在2001年后,随着我区耕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以及地类的调整,我区的未利用土地比1996年又有增加。虽然我区未利用土地相对较多。但由于我区的气候、水资源、土壤、环境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未利用土地开发的难度较大,而且如果强行开发,很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区暂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如果要增加耕地面积,就要走开源、节流的道路,或者采取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生产能力的途径。
三、我区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资源的数量不大,总量和人均量持续下降
1996年的土地大调查中。我区耕地为845公顷,人均耕地0.383公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我区的耕地减少了约百万公顷,人口增加了近百万,我区的耕地总量和人均量都在持续下降,形成了人地矛盾。
(二)占补平衡中。以劣补优,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从耕地占补平衡角度来看,我区建设占用耕地多在近郊区,在城乡接合部。大量的优质耕地和菜地被占用。而补充耕地一般在远郊或山区,交通不便利;补充耕地大多是以前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土地或是产出率较低而被弃耕的土地,其土壤肥力、耕作层厚度、土壤熟化程度不及被占用土地。其原因是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尤其是质量平衡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三)耕地利用中存在重用轻养的倾向
由于生产者自身素质和环境的制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效益的片面追求,导致忽视耕地用、养结合,只重视利用,而不注重培肥地力,结果使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耕地肥力不断下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日渐不足。耕地的再生产能力下降。
(四)开垦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使地表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新开垦耕地将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土壤含水量减少,植被衰退,土地沙化,农作物减产;同时,还可能会使地下水的水质下降,不仅造成农田污染,也直接威胁用水安全。
(五)我区耕地后备资源生态环境脆弱
我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来说较丰富,但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脆弱。在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中,滩涂、苇地、湿地占有较大比例,它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生态敏感区。
四、我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及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一)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粮矛盾
我区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第3位,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排在全国前列,但由于我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人口增长惯性和民族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人口还将断续增长下去。虽然我区现有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我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区耕地利用率低。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产出率低,若要保证我区人均粮食产量不减少,一是要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另外就是控制人口增长,而增加耕地的产出水平,需要耕地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及科技的投入,在目前我区的环境条件下。不宜大量开垦后备耕地资源。但提高耕地质量和科技水平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人才的投入,这些我区发展状况暂时还不能满足。为此,贯彻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区缓解人地粮矛盾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这也是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我国实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有力地促进了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土地规划工作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目前,我区应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计划使用
耕地,尽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镇扩建要尽量少占优质耕地。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以此达到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目的。
以详查数据为基础,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对生产条件好、产量高的良田实施永久性保护。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建立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尽量不占用基本农田。
耕地占补平衡中不能仅以耕地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耕地质量及耕地生产能力同样应作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价依据。我区要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及其他因素,加快建立我区的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耕地占补平衡中,新补充的耕地达不到原有耕地的数量或质量的,要进行高额补偿,把其作为开垦新耕地和改善中低产田的专款基金,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要实现我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键的工作应该是从宣传教育人手,改变我区居民的土地观念,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想影响到每一个人,使全民形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价值观念。
(三)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垦耕地
我区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目前不应大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而应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三化”,进行土地复垦和整理以及改造中低产田,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速人口城镇化,提高耕地经营规模
加快城镇化建设。采取拆村并庄、扩大城镇规模、人口向城市集中等措施,提高人口的空间集聚水平。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减少重复建设。还要整理废路、废宅基地、农田平整、田块合并:复垦废砖瓦窑等以增加耕地面积,并达到土地连结成片。
目前的土地家庭承包制使耕地的经营规模过小,既不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实现。要实现农田的规模经营。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允许耕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以达到农田的规模经营,发挥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能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我区耕地的保护,不仅要保证一定的耕地面积,更重要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水平。所以要增强耕地的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等;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3/4,因此各地要重视中、低产田改造,针对不同的中、低产田各地要找准症因,从而采取不同的工程、生物、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要改善水利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改良土壤质量,培肥土壤,提高其保水保肥保墒能力。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保证粮食安全。
稳定承包经营权。让土地的承包期足够长,农民才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才会考虑如何能达到持久利用土地而又不破坏土地,只有这样,耕地的质量保护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才会变成现实的行动。
(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我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利用率和农业投入产出率均较低,农民进行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使本来就不肥沃的耕地的生产能力下降。所以必须对耕地土壤进行有计划的定向培育,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沙化、退化,提高耕地的肥力。
关键词:耕地地力;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模糊隶属度函数;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301.24;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788-06
GIS-Based Evaluation for Farmland Fertility of Menghai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XU Quan-li1,2a,YANG Kun2b,YI Jun-hua3
(1.School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2a.Faculty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 b.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3.Inspection St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duct in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034,China)
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farmland fertility of Menghai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ArcGIS software was used to made DEM analysis,raster calculation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Menghai County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establish major factors of influence and their weights for the farmland land productivity. To buil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patial computing model with Delphi method,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farmland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Spatial distribution,area statistics and farmland nutrient analysis for the evaluating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1 575.73 hectar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Menghai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6 grades.The percentages of total farmland from Grade 1 to Grade 6 land were 14.12%,27.40%,20.17%,17.23%,12.70% and 8.38%,respectively. GIS method c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for quantifying and automating farmland fertility evaluation.The cultivated land over Grade 3 occupied more than 60% of total l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in Menghai County was good.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maintain the existing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and to enhance the farming 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orse than Grade 3.
Key words: farmland fertility; farmland 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耕地是农民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1],是土地利用的一种重要类型,耕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利用耕地。在广大山区人为的过度垦殖使得土地退化问题尤为突出[2],因此科学评价耕地是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耕地的基础,对于耕地面积相对稀少山区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耕地地力评价是对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土壤相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耕地、最大限度发掘耕地潜力的目的,属于土地利用评价的一部分[3]。其评价和分析方法分别经历了定性、定量、数学模型计算到地理空间模型评估等几个阶段[4]。而且,随着“3S”(GIS、GPS、R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的数据更新、动态评价和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能快速完成多维、多元信息复合分析[5,6]。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评价技术,GIS利用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地学空间分析等特有功能,在评价因子的获取、权重评估和分级,综合评价指标的空间模型化与量化,以及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表达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7]。近些年,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也成为了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合理利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比如,刘永文等[8]利用GIS技术评价和分析了重庆梁平县的耕地质量与时空布局。崔增团等[7]应用GIS技术,结合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对甘肃省肃州区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刘昱东等[9]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铁岭县的耕地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崔磊等[10]结合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县级耕地进行了评价。刘畅等[11]将均衡函数的变权理论与GIS相结合,探讨了耕地地力权重评价模型,并在高州市进行了试验应用。总之,基于GIS技术,通过结合多种数学模型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是实现耕地地力评价自动化和定量化的重要方法与途径[12]。
勐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我国产茶最早的地方之一。由于该县四季都适宜水稻生长,也盛产优质大米,因此自古有滇南粮仓的美誉,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然而该县的耕地条件并不优越,优质耕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以山区面积为主(达93.45%),坝区面积只占6.55%;另外该县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多样且变化复杂,是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地理因素,有必要深入探究高原山区特殊地理环境对耕地地力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以便为该县的耕地质量评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99°56′-100°41′E、21°28′-22°28′N之间。
1.2 方法
以ArcGIS软件为平台,以DEM分析、栅格计算和空间插值等空间分析技术为核心,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隶属度函数和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函数等方法,加工制作了勐海县耕地地力评价基础数据,选取了耕地地力的主要地理影响因子,构建了影响因子综合权重计算模型,最终形成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空间计算模型[4]。具体研究方法及其技术流程见图1。
1.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基础及专题地图资料。包括1∶50 000比例尺的寻甸县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道路交通图,水系图和居民点分布图。这些图件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或MapGIS65进行数字化、图形编辑、图幅误差校正、拓扑查错等处理。
土壤属性资料。采用野外GPS定点采样,室内测试分析处理获取,包括pH、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有效磷等10余种在勐海全县范围内获取采样点。并将采样点位图与分析数据库进行连接,再运用ArcGIS中的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对各属性数据进行最优化插值,从而自动生成各土壤养分属性专题图[5]。
1.2.2 评价单元与影响因子分析 目前,对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尚无统一的方法,有以土壤类型、以土地利用类区域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型、以行政区划单位、以方里网等多种方法。在本研究中,评价单元的划分采用土壤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划分的方法,即“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土壤类型”的格式,这样划分兼顾土壤和作物利用类型,便于指导农业生产实际。其中,土壤类型划分到土种,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划分到二级利用类型[13]。
影响因子的选择和分析采用德尔菲方法[14],具体过程是:参考云南省耕地评价成果以及专家咨询意见,根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全国耕地地力调查评价因素以及勐海县耕地的具体实际,择取了勐海县耕地地力评价因子由4个类别共16项评价指标构成,其中4个类别是立地条件、土壤条件、耕地养分和耕地剖面及理化性状;16个因子分别是灌溉保证率、种植制度、坡度、有机质、耕层厚度、海拔、速效钾、有效磷、排涝等级、成土母质、质地、pH、水溶态硼、有效锌、土壤类型和剖面结构等。同时,根据所选取的16个评价因素各自的属性和特点,分别归类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3个层次,如图2所示,以方便后面的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
1.2.3 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的影响因子评价 评价因子对耕地地力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描述。隶属度是评价因子的观测值符合该模糊性的程度(即某评价因子在某观测值时对耕地地力的影响程度),完全符合时隶属度为1,完全不符合时隶属度为0,部分符合时隶属度为0~1之间的任一数值[15,16]。隶属函数则表示评价因素的观测值与隶属度之间的解析函数,并根据此函数计算某种评价因子任意栅格的隶属度。本次评价中,勐海县选定的评价指标与耕地生产能力的关系分为戒上型、峰型以及概念型3种类型的隶属函数[17],前2种可归称为数值型函数。概念型指标(如:地形因子和土壤类型等)直接给等级打分,无需计算;数值型的应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隶属度函数,获取分值,其数学表达如公式(1)所示:
Yi=1/(1+ai×(ui-ci)2) (1)
其中第i个因子评语,为样品观测值,为标准指数,为系数。图3示例了峰型因子(pH)和戒上型因子(有机质)2种数值型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求解方法和结果;图4是依据求解的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得到的示例因子的可视化评价结果,其他影响因子以此类推。最后,概念型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赋值举例如表3所示;表4是所有数值型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的结果。
1.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子权重计算 研究表明,为了增加赋值的科学性,降低主观性,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影响因子权重计算方法[18],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耕地地力评价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以下的简单事例分析来说明[19,20]。假设有n个物体A1,A2,…,An的质量分别记为W1,W2,…,Wn。现将每个物体的重量两两进行比较。若取质量向量[W1,W2,…,Wn]・T,则有:
AW=n・W (2)
W是判断矩阵A的特征向量,n是A的一个特征值。根据线性代数知识可以证明,n是矩阵A的唯一非零的和最大的特征值。建立比较矩阵后,就可以求出各个因素的权值,采取和积法计算出各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并用CR=CI/RI进行一致性检查。其中CR表示一致性比率,CI表示一致性指标,RI表示随机一致性指标。当一致性系数CR
表5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进行权重计算和验证的过程,其他影响层次及其因子的权重确定方法以此类推。最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准则层B的特征向量(判断权重)和各影响因子的特征向量(因子权重),将综合权重■B■C■的结果作为各评价因子的最终权重,其计算结果见表6。
权重计算和检验结果如下:特征向量值为[0.368 6,0.216 8,0.184 3,0.122 9],最大特征根为5.000 0,RI=1.12,CI=-5.534 723 214 184 47E-06,CR=0.000 004 94
1.2.5 综合评价指标计算模型 根据《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和《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方案》的要求,勐海县耕地地力评价采用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IFI=■Fi×Wi (3)
其中,Fi表示第i个影响因子的空间评价值(隶属度);Wi表示第i个影响因子的组合权重。最后,采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划分耕地地力等级,将勐海县耕地地力划分为6级,如图5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分析
勐海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统计分析如表7所示。
2.2 各等级耕地养分分析
利用GIS叠加与领域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到了各级耕地的养分分析情况(表8)。综合此表和总体评价图,对各级耕地的养分含量、成因以及优化利用作出如下分析。
一级地属高稳产田区,温度适宜、肥力最高,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坡度小于20°的低山、河流低阶地、山间盆地等平缓地带,灌溉和排涝条件较好,土壤发育程度高,生产性能好,土壤的适种性和可耕性好,宜耕期长,并增施有机肥和配合磷钾肥,防止地力下降。在生产规划上应种植耐肥高产品种。
二级地肥力较高,温度适宜,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坡度小于20°的低山、河流低阶地、山间盆地等平缓地带,属旱涝保收型农田。可以通过改良灌溉设施,增施有机肥等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
三级地温度较好、肥力基本协调,主要分布于1 750 m以下的河流低阶地、起伏河流高阶地和山间盆地地等相对平缓的地带,灌溉和排涝条件比1、2级地次之,作物基本能保收。可以通过改良和增加灌溉设施,深耕结合施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熟化土壤,从而加深熟化土层,提高作物的产量。
四级地温度中等、肥力不协调,主要分布于海拔1 000 m到1 750 m之间的低山、起伏河流高阶地和倾斜侵蚀剥蚀低台地,灌溉条件、宜种性、可耕性一般,宜结合地形进行坡改梯地建设。
五级地温度一般、养分不协调,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上的低山、起伏河流高阶地和倾斜侵蚀剥蚀低台地,灌溉条件差,应加强治水改土,增加灌排配套设施。
六级地温度一般、养分不协调,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上的低山、起伏河流高阶地和倾斜侵蚀剥蚀低台地,灌溉条件、宜种性、可耕性较差,应加强治水改土,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
3 结论
1)结合GIS和统计学方法,较好地满足了县级耕地地力定量化和自动化评价的需求,提升了其评价的效率。
2)勐海县耕地资源紧缺,总体耕地质量较好,一到三级优质耕地大于60%。建议在保持现有优质耕地资源的同时,应该加大对三级以上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山区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相对较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相对较复杂,如何定量化判断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精度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郝芳华,常 影,宁大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环境保护,2003(4): 30-33.
[2]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3] 赵 亮,韦学成,黄国椅,等.喀斯特地貌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分级[J].农业工程学报,2013(8):232-241.
[4] 白根川,王昌全,夏建国,等.基于GIS技术的平昌县域耕地地力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9):212-220.
[5] 李增兵,赵庚星,赵倩倩,等.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0):230-236.
[6] CHEN H,CHEN Z,HUANG K,et al. Evaluation of soil fertility in red soil eroded watershed based on GIS and Geostatistics[M].Shanghai:Trans Tech Publications,2012.
[7] 崔增团,郭世乾.基于GIS的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甘肃省肃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56-61.
[8] 刘永文,樊 燕,刘洪斌.丘陵山地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420-425.
[9] 刘昱东.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以辽宁省铁岭县为例[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5):6-7.
[10] 崔 磊,马莉莉.基于GIS的河南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7):252-255.
[11] 刘 畅,宋兆璞,宋立生,等.基于GIS的耕地地力模糊变权评价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4):223-228.
[12] 王瑞燕,赵庚星,李 涛,等.GIS支持下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4(1):307-310.
[13] 鲁明星,贺立源,吴礼树,等.基于GIS的华中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8):96-101.
[14] 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2006(9):57-59.
[15] 何原荣,傅文杰.模糊支持向量机在滑坡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9(5):107-112.
[16] 杨 琳,朱阿兴,秦承志,等.运用模糊隶属度进行土壤属性制图的研究――以黑龙江鹤山农场研究区为例[J].土壤学报,2009(1):9-15.
[17] 李文璐,赵庚星.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J].中国土地科学,2011(2):4-10.
[18] 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4):582-590.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基准等 耕地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341文献标识码: A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Feature Analysis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Chongqing
ChenLing1,2,LuoZhuo1,2
(1.Chongqing Land Resources and Housing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20,China; 2.Land of Ministry of land natural resources use key laboratory, 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02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trengthen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Chongqing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result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ongqing "circle high and low wings, and gradet strong vertic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level 1 as a reference, translated Chongqing cultivated landarea 956,562.37 Hectar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mastered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and made relevan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Reference level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0引言
近年来,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地污染等现象被频繁曝光,在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面前,耕地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部署了农用地分等成果补充完善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体系,进一步细化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相衔接的耕地质量数据。重庆市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完成了1:10000比例尺耕地图斑的等别评定,建立了县级1:10000耕地质量数据库和市级1:50万耕地质量数据库。本文依据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数据库,总结了重庆市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现状和规律,分析了耕地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重庆市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
1.1高等级耕地分布较少,耕地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全市耕地集中分布在7等-12等,其中10等耕地面积最大,为818966.08公顷,占耕地总量33.45%,7等耕地9880.28公顷,占耕地总量0.4%,12等耕地83262.58公顷,占耕地总量3.4%。按国家1-4等为优等耕地,5-8等为高等耕地,9-12等为中等耕地,13-15等为低等耕地的标准,重庆无优等耕地分布,高等级耕地265098.8公顷,仅占耕地总量10.8%,中等级耕地总量2183192.09公顷,占耕地总量89.2%。根据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测算方法,重庆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略低于全国的9.8等,整体上处于全国中偏下水平。
1.2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出“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受光、热、水、土壤资源和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高等级耕地集中分布在“长-垫-梁-忠”和“潼-合-铜-璧-永”及两翼山间平坝区。渝东南石漠化地区和渝东北秦巴山区主要以11等和12等耕地为主。
四个指标区耕地质量状况差异较大,9-10等耕地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渝东北中山区比重分别达到67.37%、62.55%、54.44%,渝东南低中山区11-12等耕地比重达到53.25%。四个指标区平均等别排序为:渝西方山丘陵区9.5等>渝中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9.7等>渝东北中山区10.1等>渝东南低中山区10.4等。
图1 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分布图图2 重庆市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图
1.3耕地质量等别垂直布局特性强。将耕地等别与海拔作相关分析后发现,重庆市耕地等别分布与海拔有较强的关联。海拔300-500米的渝西方山丘陵区、渝东部河谷平坝及山间盆地丘陵地区大多都分布8-9等较好的耕地,海拔600-800米的南华蓥山-方斗山之间的向斗丘陵、坪状低山区主要分布9-11等耕地,海拔800-1000米的平行岭谷区西段背斜山脊以及秀山、酉阳东部坪状低山顶区分布11-12等较差的耕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平行岭谷区东段背斜山脊线,向斜坪状喀斯特山区及山地峰顶地区耕地较少,总体质量较差。
2以基准等折算的耕地面积情况
2.1以国家平均等为基准折算的耕地总量
国家耕地质量平均等9.8等作为基准等,对应的标准粮产量为570公斤/亩。依据重庆市各等别对应的标准粮产量与570公斤/亩的比值,可确定等别与基准等之间的折算系数。经计算,7等折算系数为1.49,8等为1.32,9等为1.14,10等为0.96,11等为0.79,12等折算系数为0.61。用折算系数分别乘以各等别面积得到基于9.8等的重庆市耕地总量为2433360公顷,与同期的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总量2448290公顷相比降低14930公顷,降幅为0.6%,面积变化不是太大。
2.2以国家1等为基准折算的耕地总量
国家1等标准量产量为1450公斤/亩,与重庆市7-12等对应的标准粮产量相比得到,7等折算系数为0.59,8等0.52,9等为0.45,10等0.38,11等为0.31,12等为0.24。用折算系数乘以各等别面积得到相当于全国1等的重庆市耕地总量956562.37公顷,与同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总量2448290公顷相比降低1491727.63公顷,降幅为60%,面积变化较大,说明重庆耕地质量低下。
3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素
3.1耕作层厚度
坡地是我市主要的耕地类型,具有“碎、散、瘦”的特点。尽管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变化和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水土流失的趋势仍然较严重,尤其是石漠化地区和石骨子土区域经过暴雨、山洪冲刷,导致耕作层土层厚度不足20cm,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种植。如果被占用或被浪费的耕作层土壤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能被覆盖在较贫瘠的耕地上增厚土层,能有效改造耕地质量。经测算,土层厚度或耕作层厚度增加10cm,耕地等级可提升0.4等,
3.2灌排能力
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量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农田的基础设施,但因为山洪、暴雨而导致基础设施破坏仍比较严重,再加之资金投入有限,农田水利依然是农田设施的“短板”,表现在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沟、渠、塘等设施后期管护不利,堵塞、老化造成功能弱化,加之“两翼地区”山高坡陡,降雨量过于集中,相关配套设施易被冲毁,耕作层土壤易被冲刷,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经测算,灌排能力提升10%,耕地等级可提升0.24等。
3.3耕地利用方式
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耕地利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土壤理性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容易导致耕作层土壤减少。另一方面,经营者没有及时进行培肥,重用轻养,耕地撂荒,不合理的利用也是促使耕地质量隐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4耕地质量保护措施
4.1严格基本农田划入划出,重点加快推进全市存量基本农田高标准化建设。当前应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入划出调整,确保划入的基本农田等级不低于划出的基本农田等级,基本农田一旦划定,任何机构或单位不能随意调整其布局。同时应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等规定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严格项目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准入门槛,做到建成一块,划入一块,宁缺毋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4.2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在已有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我市已全面更新了耕地质量等级状况,建立了与土地调查相配套的耕地质量等级数据库。为确保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的现势性,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因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行为等带来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及时开展更新评价,实施动态监管。
4.3布设耕地质量等级监控网,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规律和趋势。当前,应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的基础上,以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为重点,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在省、市、县、乡三级布设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点位,配套相应的设备,组成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对耕地质量实行动态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和趋势。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土壤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动态监测。
5结论
研究表明,重庆市耕地质量等别略高于云南、贵州、,但低于四川省,整体上处于全国中偏下水平。市域内高等别耕地分布较少,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不平衡,基本形成了以西南(万盛)-东北(万州)近似直线的耕地质量等级南低北高的差异特征线。利用标准粮折算体系,以全国平均等9.8等和全国1等为基准,折算重庆市耕地总量分别为2433360公顷和956562.37公顷。针对重庆市耕地质量现状和保护情况,今后要建立健全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适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红线划定,为实施“占优补优、以补定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张青璞,孔祥斌,郧文聚等. 重庆市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前后等别分布规律[ J ] . 农业工程学报,2 0 1 0 ,2 6(1 0 ):2 9 7 - 3 0 3.
[3]高向军,马仁会.中国农用土地等级评价研究进展[ J ] .农业工程学报,2 0 0 2 ,1 8 ( 1 ) :1 6 5 - 1 6 8 .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 绿色食品产地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
Soil Quality Evaluation of Green Food Origin in Poyang Lak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MA Yi-lin,JIANG Jun-jie,ZHANG Tao-liang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Nanchang 33003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stry Atlas of Jiangxi Poyang Lak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At first the article carries out PH index evalu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Cd、Hg、As、Pb、Cr、Cu. Then it carries out six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nemerow.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soil matching dryland of green food origin is 93.08%, and surface soil matching paddy of green food origin is 92.95%.
Key words:soil quality evaluation green food origin Poyang Lak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是一项融第四纪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环境质量评价、土地合理使用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调查工作[1~3]。以《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是实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为农业、环境、生态、资源、人体健康等多学科研究、多领域服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位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地理座标:东经114°44′~117°33′,北纬27°25′~30°05′,范围涵盖了庐山区、浔阳区、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东乡县、临川区、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乐平市、余江县、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和奉新县等29个市、县(市)、区,国土面积为38979km2,耕地面积为761128公顷。
一、评价标准
根据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表1),利用陆地8843件表层土壤样品中Cd、Hg、As、Pb、Cr、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土壤pH值,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区内土壤进行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初步综合评价。
二、评价方法
按照上述评价标准,先对区内土壤进行单指标评价,单指标评价法主要采用下式计算各指标的土壤环境质量指数,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6项指标的综合评价。
表1 绿色食品产地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限值 mg/kg
Table 1:Various Pollutions’ Limits of Green Food Origin’s Soil
注:①果园土壤中的铜限量为旱田中的铜限量的一倍;②水旱轮作用的标准值取严不取宽。
Pi=Xi/C
上述式子中,Pi为土壤环境质量指数;Xi为实测数据;C为土壤含量限值。
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是通过计算土壤中重金属指标的综合指数,来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式为:
P=
式中:P为土壤综合评价指数;
Pi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指数;
n为土壤中参与评价的重金属数量;
(Pi,max)2为土壤中各污染物污染指数最大值的平方。
当P<1为适宜区;P>1为不适宜区。可根据P值变化幅度,进一步划分为轻度不适宜区(1<P≤2)、不适宜区(2<P≤3)和限制区(P>3)等级。
三、评价结果
参照绿色食品产地旱地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限值要求,单指标评价结果显示(表2),区内表层土壤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旱地土壤生产要求的各评价指标所占比例分别为Cd93.97%、Hg97.24%、As98.11%、Pb97.25%、Cr99.46%、Cu98.85%,适宜的耕地(总耕地面积76.4057万hm2)分布面积分别为Cd71.80万hm2、Hg74.30万hm2、As74.96万hm2、Pb74.30万hm2、Cr75.99万hm2、Cu75.53万hm2;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图1),区内表层土壤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旱地生产要求的比例为93.08%,不适宜发展绿色食品产地旱地的土壤面积所占比例为6.92%,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旱地的耕地面积为71.12万hm2。其中表层土壤中Cd、Hg、Pb、As、Cu等含量超标是主要影响因素。不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旱地产地的主要分布区是彭泽县东升-天红镇、德安县吴山乡、高安市鸡公岭、南昌市郊、鄱阳-余干之间的冲积平原、乐平市历山及乐平-万年之间、樟树市南部、丰城市铁路镇以东、东乡县南部一带。其中除南昌市郊、樟树市南部、鄱阳-余干之间冲积平原外,其它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前三个区域目前不宜发展绿色食品(旱地)产地。
表2 表层土壤适宜绿色食品产地旱地生产的分布面积统计表
Table 2: Distribution Area Table to Surface Soil Matching Dryland of Green Food Origin
参照绿色食品产地水田中各项污染物的含量限值要求,单指标评价结果显示(表3),区内表层土壤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水田生产要求的各评价指标所占比例分别为Cd93.96%、Hg98.34%、As96.68%、Pb97.25%、Cr99.46%、Cu98.85%,适宜绿色食品产地水田的耕地(总耕地面积76.4057万hm2)分布面积分别为Cd71.79万hm2、Hg75.14万hm2、As73.87万hm2、Pb74.30万hm2、Cr75.99万hm2、Cu75.53万hm2;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图2),区内表层土壤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水田生产要求的比例为92.95%,不适宜发展绿色食品产地水田的陆地土壤面积所占比例为7.05%,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水田的耕地面积为71.02万hm2。其中表层土壤中Cd、As、Pb、Hg、Cu等含量超标是主要影响因素。不适宜发展绿色食品水田的主要分布区是彭泽县东升-天红镇、德安县吴山乡、高安市鸡公岭、南昌市郊、鄱阳-余干之间的冲积平原、乐平市历山及乐平-万年之间、樟树市南部、丰城市铁路镇以东、东乡县南部一带。其中除南昌市郊、樟树市南部、鄱阳-余干之间冲积平原外,其它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前三个区域目前不宜发展绿色食品(水田)产地。
表3 表层土壤适宜绿色食品产地水田生产的分布面积统计表
Table 3: Distribution Area Table to Surface Soil Matching Paddy of Green Food Origin
图1 表层土壤绿色食品产地(旱地)标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
Fig.1: Standar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Map of Surface Soil Green Food Origin (dryland)
图2 表层土壤绿色食品产地(水田)标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图
Fig.2: Standard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Map of Surface Soil Green Food Origin (paddy)
本文是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农业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的结晶,在此,对他们的辛苦劳动表示衷心地感谢。成文过程中得到了衷存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精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杨忠芳,陈岳龙,汪明启等.地球化学填图的国际研究现状及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6):826-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