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6 11:16: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篇(1)

【关键词】 机遇;挑战;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1 前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又是在挑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和不断地趋于完善的。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今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2 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机遇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

二战之后,鉴于国际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科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等等原因,国际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生产资料私有化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之间矛盾对抗的必然结果。针对这些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调整,但是这些调整仅限于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危机的爆发仅仅起到推迟或者是减弱的作用。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其先后经历了石油危机、滞胀危机、结构性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这些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在金融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性和严重性日趋明显,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新的趋势,而如此尖锐的基本矛盾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机遇。

第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机遇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断言资本主义终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在其理论体系中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其消亡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为两种制度之间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生产社会化实际上是对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否定,这也就从根本上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长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要求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其二,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有着强烈的资本积累冲动,这样可有效提高其竞争力,获取更高的超额利润。但是随着资本积累集中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将日趋提高,这就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创造了物质基础,加剧了其消亡的进程。其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将不断提高、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矛盾斗争结果的必然走向。

2.2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挑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为两种制度之间的过渡创造了条件,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物质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阶级条件。由此,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过渡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内部否定因素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而必须经历比较长的时期。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所遇到的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任何社会从产生到废亡,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部矛盾内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也不例外。第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从个别国家向更多国家扩展的过程,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整个扩展的过程也求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反复进行和螺旋上升的过程,这就大大延长了过渡期。第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还没有达到完全激化和严重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动调节和适用能力还比较强,这也大大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

3 结论

总之,如今世界并存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虽然两者本质截然不同,但是却共同存在于这个星球之上,这样就决定着他们在发展中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要不断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力。而资本主义国家则要不断应对社会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挑战,并学习社会主义国家中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理念。从发展历程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济体制保证其经济健康运行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探索出符合各国国情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尚且需要时间的积累,在今后的发展中难免会走很多的弯路。所以,在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邵华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J].科学社会主义.2001(03)

[2]倪家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J].社会科学.2006(10)

[3]本刊评论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J].世纪行.2010(06)

篇(2)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含义

茫茫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有人将地球形容为村,而全球化则是地球村的最好诠释。全球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在政府的报告中、企业家的演讲中,会经常出现全球化的字眼。那么,全球化究竟代表了什么?什么才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更多谈论的是国际化。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让人们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全球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或资本在地球范围内的流动,从一个国家周转到另一个国家,并增加新的价值。从意识形态看,全球化则是文化的在地球范围内的相互融合,知识快速流动。

二、正确认识全球化

中国是全球化的先驱。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打通了丝绸之路,将丝绸、茶叶等物资运往罗马帝国。此后,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之间的物资交流越来越频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的全球化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有理论家给全球化扣上了资本主义的帽子。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应顺应全球化浪潮争论不休。争论的同时,也使得良机延误。前苏联抗拒全球化进程,影响了国内经济发展,最终走向了崩溃。朝鲜从建国以来将全球化拒之门外,实施闭关锁关的政策,国内生产力极度落后,人民生活困顿。这些事例都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一味的抗拒全球化并非是明智之举。

科学社会主义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应当利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唯物史观来客观地认识全球化,应当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中去审视全球化。全球化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是客观进程,无所谓姓资或姓社。全球化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全球化浪潮的袭击。而我们只有以端正的态度认识全球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把握契机,赢得发展机遇。

三、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正因为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其制定了某些隐形规则,使得全球化更多地在为资本主义服务,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利益。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全球化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源的配置,但资源并非是合理配置。在现实中,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全球化,将本国内一些重污染、高劳动密集度、低技术含量的工业转移到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暂时会带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从长远看来,会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工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本主义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并凭借高精尖的技术,依然可以获取巨额利润。如此长久,会导致财富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全球化导致政治威胁。全球化必然会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喜欢将自己的政治模式强加于别人。这对社会主义国家是尤为危险的。借助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宣传其政治理念,并恶意中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容易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造成威胁。

全球化带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机遇也是空前巨大的。让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资本主义国家相竞争。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快速强大,全球化是关键的一环。虽然在全球化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摆正态度,采用正确的方法,必定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篇(3)

一、报名条件: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时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6年或6年以上,已发表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三篇(第一作者)或主持过省级以上项目或获得省、部级奖励者,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者。

二、报名时间:我校2016年博士报名时间为2015年12月20日至2015年12月30日。

三、考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发给准考证。2016年3月10日-11日报到,3月12日-3月13日考试,3月14日同等学力加试。加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人文社科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工类:自然辩证法)及两门本专业硕士主干课程(具体考试科目与所在学院联系)。

四、报名者应于2015年12月3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材料:

1、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登记表中的"单位意见"一栏必须由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填写意见;

2、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

4、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必须在7月初补交)或证明书。参加考试报到时需出示证书原件;

5、政审表;

6、往届生需提供教育部出具的最后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硕士生应提供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五、考生于2015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登陆河北省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网站(hebeea.edu.cn)输入个人基本信息。不输入信息者报名无效。

六、准考证于2016年3月10—11日报到时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逸夫楼216室)领取。

篇(4)

论文摘要: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都是以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二者具有统一性。分科性研究体现在整体性研究之中,整体性研究寓于分科性研究之中。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是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载体。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与实践中问题综合性研究有着内在联系,以对问题的研究来推动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以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来拓展对问题的研究,是推进理论整体性研究应把握好的基本关系。

注重整体性研究,是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整体性研究内涵的认识,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究竟什么是整体性研究?整体性研究的载体·和切入点是什么?整体性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是加强整体性研究必须要明确的基本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明确以下三个关系。

一、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的关系

关于这一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整体性研究并不排斥分科性研究,整体性研究是建立在分科性基础上的。在强调对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时候,理论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过去对的研究只是注重分科性研究,而没有从整体上研究。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合理。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

一是过去没有特别强调整体性研究,并不等于没有进行整体性研究。按照理论界的共识,理论的内容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构成。在我国的学科划分中,这三部分内容是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法学三个不同的学科门类,理论在学科划分中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存在。这种状况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理论的研究是按照学科划分,分别在不同的学科中进行研究,没有从学科划分的角度把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可以说,这是过去没有特别强调整体性研究在学科划分上的原因。

但是,在学科划分中没有把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不等于在对理论的研究中没有进行整体性研究。所谓整体性研究,其实质是运用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这样来把握整体性研究的话,那么,以往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例如,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就是体现了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因为这里涉及的不仅仅只是理论的某一个部分,而是理论的整体,这当然是可以看作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从这一意义上说,有没有对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不能完全从学科划分来看,不能因为在学科划分中没有把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得出没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结论。

二是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不是两种互不相关的研究。严格地说,很难把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分为两种不同的研究。尽管分科性研究的内容明确地定位于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而整体性研究的内容定位是理论的整体,但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理论,所不同的只是研究的角度和涉及的具体内容。事实上,是否对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应该看研究的视角、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融合在一起,注重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就是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当然,对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只是研究理论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按学科划分对理论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论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理论的各个内容,深入把握其理论内涵,使理论在不同的学科中确立其学科地位,这也是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因此,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都是理论研究本身,区别的只是研究视角的不同。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理论内涵,既要有整体性研究,也要有分科性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分科性研究是整体性研究的基础,没有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就谈不上把这些理论综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研究。同样,没有整体性研究,分科性研究只能停留在某一个局部,就不能使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出现。分科性研究体现在整体性研究之中,整体性研究寓于分科性研究之中,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从根本上说,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统一于理论研究。

二、整体性研究与各二级学科研究的关系

设置理论一级学科,以及五个二级学科(基本原理、发展史、中国化研究、国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不按照理论各构成部分来建立二级学科,而是从整体性研究角度来设置二级学科,五个二级学科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展开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这就在学科设置上突出了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从这一意义说,加强对五个二级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际上也就体现了对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强化。

因此,加强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与理论学科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性研究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有一定的载体,五个二级学科就是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载体。这五个二级学科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涵盖了整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基本原理”这个二级学科从理论涉及的主要内容上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基本原理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学科,是各学科基本理论的综合,是一个整体。因此,对基本原理也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仅仅只是从某一个学科研究的基本原理,并不能体现它的整体。如果说以往对基本原理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对某一个学科的研究深度,那么,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条件下,不仅要求有对某一个学科的研究深度,而且还要求有对多学科研究的广度,要把研究的重心转向综合和整体。这是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和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强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具体体现。

“发展史”这个二级学科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比较注重对基本原理的研究,而对发展史的研究重视不够,以至现在这一学科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队伍建设都明显地落后于其他的二级学科。加强对发展史的研究,是整体性研究本身的需要。这是因为:其一,理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的发展,对发展史的研究,揭示的就是理论整体发展的历史,因而发展史涉及的内容是整体性的。其二,发展史研究是整体性研究的构成内容之一,可以说,没有对发展史的研究,对整体性的研究也是不完善的,整体性研究本身就应该包含了它的理论发展过程和历史。因此,加强整体性研究,必须要重视对发展史学科的研究和建设。 “中国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从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的理论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是一个整体,的发展也是一个整体,而的发展是体现在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之中的。在当代,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一发展涵盖了理论涉及的各个方面,因而是整体的发展。强化对中国化过程的研究,突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是当前加强对理论整体性研究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国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从世界范围对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这一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因而世界各国者和非者都在对理论进行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是国外学者对研究的一个特点。我们强调对的整体性研究,应该了解和把握国外对研究的状况,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这一意义上说,加强国外研究这个二级学科的建设,深入研究国外对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进行理论整体性研究的体现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是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即对理论的整体性把握。从理论研究与理论教育的关系来看,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是理论教育整体性的基础,加强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仅体现在从整体上把握理论,同时也反映在运用整体性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理论的整体性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上的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对于整体性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教育实践意义。

总之,当前加强整体性研究,应该重点落实于对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各二级学科的研究和建设,离开了各二级学科的建设,整体性研究就会成为失去学科依托的空中楼阁。

三、整体性研究与问题研究的关系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关系来看,现在提出加强整体性研究是和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实践中问题的认识直接相联系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社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因而对问题也需要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正是实践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对理论也必须进行整体性研究。因此,加强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客观要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只有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才是社会的全面进步。认识的深化,导致了发展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们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同时也对研究发展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社会发展中综合性、整体性的问题。为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理论的整体性研究。

所以,整体性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研究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加强整体性研究,就必须与对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结合起来。要有效地实现这一结合,形成二者的相互促进,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以对问题的研究来推动理论的整体性研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中出现的和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是理论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创新源泉。解决了实践中的综合性、整体性问题,既推动了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也体现了理论的创新。要实现理论的创新,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对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推动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实现理论的创新。对问题的研究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对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就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篇(5)

论文关键词:遭德教育现代构建德育过程

论文摘要:和何在断的历史条件下,从予遭德以时代性与现代性,以断遭德为基点,重断忍考教育的遭德体系与遭德定位,是本文的一点尝试。

道德是人类的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类以道德作为自己无形的“灯塔”,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摆渡着人类这艘巨大的航船,使之驶向“善”的彼岸。尤其在我国,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道德教育,更是内容宏富,博大精深。而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却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使道德为改革付出了悲剧性的代价。在这种形势下,建构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稳固的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无疑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道德教育内容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在发展,世界也在变化,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思维视角,给其注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道德教育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1道德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一致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众多领域与国际接轨,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进而使道德价值观念同样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这种文化在世界观的多元化过程中同样得到印证。面对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趋势,世界观与道德价值观也在寻找适合的基点。当代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培养公民对道德观念的习惯到践行某些道德规范,最终使得达到思考自主性,以便实现自我控制和精神化的自由。这就是说,世界观业己成为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并渗人到道德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其他品质,使之成为道德教育内容一个统一的整体。

1.2素质综合化倾向

未来的社会,一个人在德育方面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内容不仅对个人的道德心理品质、政治思想品质等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个人求知、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换言之道德因素将溶合到个人的综合素质中。世界各国德育实践表明,现代德育内容必须既重视道德知识,又重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既重视道德认识能力,又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就被烙上了素质综合化的倾向。它不仅包括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还包括具备一定的理解社会生活能力,如认识能力、批判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2现代道德教育内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构建是以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经线,以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新发展为纬线.同时借鉴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内容,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来实现的。现代中国道德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贴近中国国情的原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我国处在社会主义还不发达的发展阶段。这种国情告诉我们,从社会形态上讲,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因而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从社会发展水平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我们必须客观地面对现实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的现代构建,必须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新体系时既要坚持道德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又要充分兼顾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然还存在着价值多元这一基本倾向。因此,构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要坚持以一元价值为主,多元价值为辅的有机统一。

2.2以为基础的原则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应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是经典作家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为新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为新体系的构建确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新体系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2.3坚持创新的原则

当今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日期,社会的经济墓础和上层建筑许多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乃至于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大变化。毋庸讳言,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座标,市场经济的大潮呼唤着更加开放、更加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行。因而,构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原则,才能为培养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发挥其德育的教化功能。

3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道德教育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何是这些内容在实践中顺利的实施,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应注意:

3.1德育内容必须系统化

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使各教育阶段整体衔接、协调呼应,做到德育目标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循序渐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各教育阶段自成体系、德育工作脱节、德育的目标倒挂、德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现象,充分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建立德育与其他教育互渗、真善美统一的“大德育观”。从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出发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德育的教育,也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纯粹的教学人员。事实上,一方面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学科之中,体现着各具特色个性的德育内容。

3.2德育队伍要全员化

在教育化社会,社会的非教育组织或机构被赋予了教育职能,“教育己成为所有人的事情”。它涉及到全体公民,公民们今后都是学校施行的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享受者。因此,构建全员育人观是社会化教育的现实要求.它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德育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用自己的言行来反映德育的要求,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道德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各种场合感受到、验证到的都是一致的价值规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加协调保障的环境网络。

3.3德育过程姗终身化

篇(6)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设置悬念,从而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使他们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在开始学习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悬念: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如果你是一个被调查者,你会选谁呢?这样的悬念设置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推动了新课讲授的逐步深入,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和谐有序、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二、师生互动,引议释疑

在启发式教育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应该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去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的学习能力。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提问,常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传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性,层层递进,引人深思,用教师的“讲”诱导出学生的“思”。如在讲解内容的时候,教师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①认为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什么?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无产阶级该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呢?②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社会中曾经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资本主义为什么最终将被取代?③无产阶级为什么能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教师把一个大的知识点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配以一定的教学素材和媒体设计。如在介绍诞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19世纪英国工人生活的状况,使学生了解当时工人工资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工人阶级斗争势在必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教师要注意教法的灵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教师可以设问:“有人说‘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解体了,说明不适应苏联’。对此,你有何看法?”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克服单纯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视角转化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个性在一个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批评评价的习惯。尤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斥责,而应加以积极引导。这种互敬互爱的民主氛围,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可以极大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点拨引申,感悟历史

在讲解完新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编写出教材系统的“根目录”和“子目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子目录”不断延伸,形成既提纲挈领又无限深化的知识之树,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在讲授完本课后,我做了如下的小结: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巴黎公社和诞生的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了,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呢?”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层次,实现知识的飞跃,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

篇(7)

[关键词] 医学类; 全英文授课; 留学研究生; 课程体系; 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8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9- 02

0 前 言

佳木斯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的黑龙江省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单位之一,是教育部批准招收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来华留学生项目的52所高校之一。目前在校留学生人数已达700多人,学历教育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82%,涉及21个硕士专业方向和19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医等几大学科。

2011年,我校开设了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此课程班采用全英文授课,覆盖我校医学类4个一级学科。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这个课程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在未来几年,在稳定招生的基础上,规模将不断壮大,也会有更多的自费留学生申请入学。

通过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班的课程体系,将为扩大我校医学类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规模,提高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我校英文授课留学硕士研究生班的专业分布将成为可能,同时也能为其他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如下特殊问题必须充分考虑。

1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认可,全球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推进。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中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得到了界定。也使各国医学教育的学历互认和职业资格互认成为可能。但是,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各种影响,教学的侧重点和培养目标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生源国在本科阶段的医学基础教育背景的不同,结合具体的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完善教学计划和评估体系,才能建立科学的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 课程设置的具体特殊问题

2.1 政治类科目

政治理论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的研究生必修课程。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学时的相关课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等。绝大多数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为54~72学时,一般是3学分。但是根据《高等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留学研究生所在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政治类科目的设置及相应学分的要求是删除或是替代。成功的做法是为学生开设一些介绍中国人文、地理及传统风俗类的课程,既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的认知又能提升亲华度。

2.2 语言类科目

很多高校的医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都明确要求学生能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大多数院校都开设英语,也有部分院校在开设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俄语或者日语。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总学时大约占理论学时总数的20%。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大多来自母语是英语或者所在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的国家,对他们来说,汉语就是他们必须要学习的外语了。虽然他们在华学习期间使用的授课语言是英语,但是在其进入临床轮转期间,要求所有的患者与他们用英语直接沟通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语言类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留学研究生的汉语基础,对课程的内容、程度、学时和学分的设定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2~3门汉语强化类的课程,特别是医用汉语,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打好语言基础。

2.3 方法类课程

方法类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医学文献检索》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有的医学院校将方法类课程放在公共课模块,有的放在专业课模块,有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有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不同国家的医学类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方法类课程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为医学类留学研究生选择方法类课程时,要充分调研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确定开设哪些必修课,哪些选修课,以及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方法类的课程在课程结构和学时调整时,应该侧重于实践环节,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对于《医学统计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并侧重于专业软件的使用及科学研究实例的分析与研究。

2.4 选修课

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研究生选修课程,已经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拓宽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更有很多课程不适合留学生选修。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必须结合留学生的本科教育背景,结合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来安排和设置并不断更新。要把选修课作为扩大留学研究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为加强学生方法类课程学习和专业类课程学习效果提供辅助的支持作用。

医学类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应以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的形式为主,课上的学时不必太多,可以借鉴美国医学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特点,采用细水长流式,充分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分设置少,供选择的课程数目增多,各有侧重,从而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

3 结 语

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 目前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要针对留学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学习,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材建设, 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适合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医学类全英文授课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和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万霞,辛暖,赵伟. 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02(20).

[2] 崔爽,段丽萍. 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3] 祖雅琼,马骏,李丽剑,等. 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