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教师教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1 07:55: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教师教学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撰写意义 如何撰写 经验总结 案例型
一、论文撰写的目的及意义
从教师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需要。教育科研能加速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要实现好这一转化就必须走教育科研这条充满挑战和智慧的道路。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如果你想让教师上课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学校来讲:这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需要。教育科研能造就名师,可以创造名校。
从学生来讲: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我们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
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方法
(一)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的撰写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是中小学教师和领导最常写的一种教育论文,它将在教育(包括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实践中,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
1.案例型教育论文的类型
案例型专业论文,其关键词是案例,主要包括:课题实践案例、教育叙事案例、说课案例、课例评析案例、教育教学片断反思、课题活动心得体会、教改感悟、问题探讨、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等。
2.案例型专业论文的格式与写法
案例型专业论文的表现形式体现为多样性,写作格式也很灵活,经过罗列、归纳、整合,我们分类来看:
(1)课题实践案例的写作格式:可以参照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
进行。
(2)教育叙事案例=背景+事件叙述+反思评述。
(3)课例评析案例=课例+评析。
(4)教育教学片断反思=片断+反思(归入3)。
(5)课题活动体会=活动+体会(举例:《换一种方式来教育》)。
(6)教改感悟=一两个鲜活的小故事+一段感悟总结。
(7)问题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教育现象引发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话题。
一
钟祖荣1984年7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入职北京教育学院,从事教育学、人才学、学习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大学时期,他就对教育专业产生浓厚兴趣,而长期的教学和研究,经常到中小学与一线教师接触的经历,也使他对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热切的关注。
“北京教育学院要成为校长教师培训的人才高地、知识和创新基地,培训要实现科学化、专业化、人文化、信息化”。从教师到校长培训部门主管,再到分管学历教育和教师教育培训的副院长兼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钟祖荣恪守学院的办学宗旨,他以一种朴素的、扎实的风格进行着不懈的追求。
紧跟国际教师教育标准化的趋势,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等的研究项目,着手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钟祖荣很兴奋,这与他在几年前的思考和探索相一致,那时,在学院的支持下,钟祖荣牵头“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确定了“研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课题,这在全国具有前瞻性意义。
2009年,在钟祖荣的带领下,课题组以北京市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为基本依据,开展优秀教师素质形成过程研究和教师成长阶段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历时一年半,完成了78万字的优秀教师访谈分析报告,提出了优秀教师素质特征、教师发展六个阶段理论。
钟祖荣强调:我们的研究必须体现独特性。他提出“力求在两种形式之间互补,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两大部分”“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分学科、分阶段、重指导”的思路。百余人的团队,一年多的再次研究,终于拿出了9本初稿。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多次论证审核,获得了通过。据此,钟祖荣和学院李晶教授一道起草标准研究制定说明,成稿过程中,他又一本一本审读、一字一字推敲、一问一问沟通,终于在2012年推出了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领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面世,受到上海、广东等省市教师培训机构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好评。以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为首的评审专家们指出,该书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指导方面,有着很强的应用意义。
二
如何使教育学院在首都乃至全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钟祖荣认为,唯有加强研究、加强开发、创新驱动。因此,他对教育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培训的研究开发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情的投入。
2008年,他受命研制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针对校长教师培训的需要,他从学院学科建设的特点出发,提出继续教育的学科分为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两个系列,从培训、人才、实践、基础理论四个层面构成学院的重点学科结构布局,设计了20个重点学科,形成了以校长培训学、教师培训学、校长学、教师学、学科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为重点的有特色的学科群。
抓住难点热点,集中团队智慧,深度思考,敢于创新,这是钟祖荣的研究和实践的特点。2008年,钟祖荣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开展了对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他借鉴有关理论,提出了教师培训评估的五层次模型,即即时反应、学习效果、工作表现、组织绩效、社会效益,教师培训的评估及质量保障进一步深化,起到了质的促进作用。2011年,钟祖荣提出的教师发展分为“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专家期”的“五阶段”理论以及分岗位、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建议得到采纳,有关观点写进北京市教委《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小学部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2年,钟祖荣承担北京市教委委托的课改项目《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系统对策研究》,他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大量数据,建立了负担数据模型,其对于学生过重负担来自哪里的解释是独一无二的,据此提出了“系统减负”以及基于对“负担”进行差异性分析的“差异减负”等观点。目前课题成果正在北京市4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
十余年间,由钟祖荣主持的部委、省市级科研项目达10多项。其中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最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如“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系统对策研究”“特级教师的现状、评选及管理完善的研究”“教育家成长规律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小学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等。
三
民盟中央从2007年开始农村教育烛光行动。2008年,民盟中央通过钟祖荣的沟通协调,委托北京教育学院对中西部10个省份的50位培训者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优质的培训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辐射。同年,作为民盟中央“烛光行动”专家顾问组成员,他受邀在民盟中央“民盟烛光教育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钟祖荣还多次随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等到甘肃定西、江西新余、湖北恩施等偏僻农村,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及教师培养机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撰写的报告转化为全国政协的提案。
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4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4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4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4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4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4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4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4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学研究 教学科研 教育科研
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教育活动的复杂性都要求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但是,到底什么是科研?有哪些类型?这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科研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一、直接服务于教学的研究――教学研究
谈到科研,一些中小学教师常抱怨:“我们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研究?”“我们平时主要时间都花在教学上了,根本没有时间写论文,做课题。”……在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看来,科研似乎等同于写论文,是工作之外的事情。其实,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进行着着一种最基本的研究,即教学研究。
所谓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现象、教学事实所反映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并运用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未知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1]
通俗地讲,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者在运用基本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教育问题,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完善,教育者采用一定方法收集教学现象信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预测,提出解决策略,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跟其他的教育者合作交流,但中心都围绕着教学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分析,教学研究可概括为四类:一是研究教学目标,二是研究教学内容,三是研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四是研究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从教学要素的角度来看,教学研究可以分为:对教师本人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对教学信息的研究,对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对教学环境的研究。不管是哪种研究,最终的结果都是服务于教学,与此同时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科学性指导下的研究――教学科研
(一)教学科研的内涵
教学科研即教学科学研究,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致力于探寻问题的原因、解决途径以及普遍性规律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活动。[2]它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一般可以推广,常以论文、专著形式反映出来。科研对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较高。
对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不同,并从两者的范畴、直接目的、思维路线、操作过程和研究成果等方面作了区分,认为教研是必需的、通俗的,科研是高尚的、正规的。[3]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没有区别,只是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实践将教研的原有概念泛化了。我认为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本质相同,因为它们都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都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只不过教学科研相对于教学研究更加强调“科学性”。
(二)教学科研的科学性分析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科学被看作是有组织的有系统的且可以验证的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指经由科学的逻辑方法所获得的知识。[4]
“科学性”表明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应该是一种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和充满自我反思的探究,而不是零散的随意的基于经验的思考。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参加研究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具备科研的意识,端正科研态度,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研究当成是教师职业必不可少的部分,让研究和教学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同时教研还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和科学精神,要遵守一定的科研规范,要实事求是,要正规。所以它又有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经验汇报等。
三、层层深入的研究――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对于其内涵,一种说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另一种说法是“指的是运用教育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想象和客观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5]
根据研究的性质和层次,我们可以把教育科研分成三大类,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What―How―Why”。
What层次: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和论证别人的理论和观点。这类研究包括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等。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可以对揭示性问题进行各种调查;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说明;也可以对某些现状提出看法。What型研究的任务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How层次:比What层次更高一层,不单是在论证别人的观点,更需要拨开迷雾,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进行整合,揭示和建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How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其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Why层次: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在抽象意义层面上的思维,是一种智慧的应用,是形成独立见解、取得创新性发现的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它是用一定的教育信息,探索新知识,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四、教学研究、教学科研、教育科研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三者的联系
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本人来说,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益,提高科学育人的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三者有密切的联系。
从研究的层次来看,教学研究是基础,而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是它的完善和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是科研的重要素材,如果没有平时教研活动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那教育科研的成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而教研成果是生动而具体的个别经验,要将其提升至可以普遍推广的理论,就必须上升到科研的阶段,通过教育科研对其进行深加工。
从研究的范畴来看,教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教研和教科研。从范围上看,教育的范围大于教学,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
从三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为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它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来源。同时,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活动,才会对教育实践中的事物、现象理解得更深。
图1 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三者的关系
(二)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
由于教学研究与教学科研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两者只是科学性方面的差异,因此在介绍三者区别的时候重点把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的区别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区别
1.研究目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研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主要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而教育科研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检验的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探究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从而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它是一种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2.研究对象不同
教研是一种实践运用研究,是运用教育理论、教育规律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的研究范围比较窄,主要针对在具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包括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个别的微观的问题。而教育科研研究的范围较教研更广泛。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以及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教育科研的对象。科研还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教育理论、教育规律的一种探索验证。
3.研究过程不同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其实是一个“从做中研究”的过程,不同于写论文、做课题,它一般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践反思。反思是教师教研一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教研的关键环节,反思的意识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教研的高度。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说课、集体备课、集体研讨、教材培训、优质课评比等)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不要求具有严格的连续过程。研究的时间较短,一般以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段。
而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研究活动。一般的操作过程为: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设计―实施研究―撰写报告―研究总结。它的研究周期一般比较长,有些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4.研究成果不同
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为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知识,其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课题报告、操作方案等。由于研究程度和方法不一样,教研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以及学生的进步,等等。
5.研究成果的推广性不同
教育科研是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侧重于理论性研究。因此,它的研究成果可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而教学研究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局部、微观的研究,从而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学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成果推广性比较小,往往只适应于某个学科、某个地区或某个单位。
6.研究的科学性不同
由于是科学研究,教育科研要求有严格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它常以个别的现象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对教学现象的揭示缺乏深度。
五、结语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只知道教学而不懂得研究的教师永远只是个“教书匠”,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来发现问题,促进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科研的深入研究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到相辅相成。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了解研究、学会研究,正确处理好三种研究之间的关系,让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和教育科研有机的结合,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带动教学,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国龙.教研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26-27。
[2]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吴义昌.科研.教研与中小学教师[J].当代教育论坛.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QQ群中交流,围绕“统计与概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收集研讨话题:什么是统计观念?在论坛中发帖,开展延时讨论,通过大家的观点,查找问题的根源,在UC里聘请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进行教材分析以及实践对照,将新体会、新认识形成自己的经验性网络日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最后在精彩博文中提炼、总结,积累学科教学经验提升学科认识。
通过一个阶段的网上学习与互动,每位网络成员以团队的方式,自下而上逐层汇报,在本校与同伴交流,汇报到县进修学校,再由县进修学校统一组织,汇报到市教育学院,最后分县区开展实践尝试,把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各县区参与评价、学习,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最后由一位网络教研员辐射一所学校,由一所学校促动一个县区,由一个县区带动全市,从天网联动地网,以人网激活整体,三网结合,网网互动,通力合作,形成课程改革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使我们的工作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