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16:10: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关手段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将详细阐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以期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随着渗透式、全员式地参与,随着中小学各位教师心理认知地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不在仅限于该门课程的课堂之上,学校的课堂内外均可能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现有二:一是,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他所授课程之中;二是,各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响感染学生,特别在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阶段。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意识。这方面有个性上的问题,如内向、孤僻、任性、自私;有来自意志品质上的问题,如懒惰、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也有来自情绪方面的,如暴躁、厌学、冷漠等等。
2.交往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有来自家庭的,如叛逆、依赖心强、不独立、蛮横;有来自学校的,如刻薄、嫉妒;也有来自社会的,如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等。
3.学习意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旷课、上课无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二、积极探索有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1.意识先行。要有实际作为,先改头脑,要实施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先得让相关人员改变意识,从观念上加以转变,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意识。教育行政领导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从而纳入整个教育体系,并且从物质、师资等软硬件上加以配备及完善。第二、强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识。学校相关负责人要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也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课堂,而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欺上瞒下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第三、教育者要有意识。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使自己走向专业化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丰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注重心理训练的实践以及案例的反思总结,这也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坚实而有效的一步。第四、家长要有意识。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家长产生意识的助推者。学校应适时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对于留守学生的监管人而言,无论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背景,还是有关训练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都要与家长进行讨论,进而制定方案。
2.行动跟进。第一、做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学校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投资,在本校培养至少一名专业的心理教师。第二、做好各学科教师的延伸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及训练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三、做好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愉悦的心境,和稳定平和的情绪投入到教育中去,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第四、做好评价工作。学校要建立包括各学科教学成果、师生的情感体验、健康水平测试等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第五、做好各学科的渗透性教育。各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概念,发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第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角色,他既是管理者,又是陪伴其成长的朋友,与学生的交往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一定要勤、细、实、巧,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根据不同学生地不同心理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
3.文化陶冶。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尚地各种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团队活动,给学生心理发展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并可通过橱窗、板报、专栏、手抄报等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活动能力,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开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越发关心,为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构建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心理课程;家庭教育
一、在中小学中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人们心理的健康情况,学生需要具备迎接未知挑战的品质和能力。学生的积极品质,如开放思维、真诚、乐观、自信、诚实、坚韧等,是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学校,就需要加强对学生这些品质的培养。只有学生的积极品质得到提升,他们才能够勇敢地克服所面临的困难,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使命。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成为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较多关注智力开发,相对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经过多年检测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去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进而有针对性的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不乐观状况,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教师不负责,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产生差距,使学生接受起来十分困难。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我们认识到,如果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进行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学校发展现状的需要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位于牡丹区西城办事处城乡结合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导致留守儿童居多;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厌学心理严重;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家庭教育知识欠缺;教师工作压力大、经验缺乏等。这一系列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经学校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缜密思考,把“快乐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最后构建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创优质教育,建快乐校园”的办学目标,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让每一个花蕾都尽情绽放;让每一个园丁都快乐耕耘;让每一个日子都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季节都幸福收获。
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en)提出的积极心理学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改革运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使心理学研究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自身并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怎样才能使人充分的激发自身潜能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1]。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和发展,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学的手段,激发每个个体积极主动的一面,引导个体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自身。这种观点非常适合中小学教育阶段,用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的与他人交流,加深与他人的联系。二是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良好的挫折教育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三是关爱中小学生的社会机制,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学校要确立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首先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快乐,进而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教育带来的乐趣,快乐的成长。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在校园生活中感到快乐;其次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面对挫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合群、自立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主动的,引导每个学生自主产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绝不能像应试教育一样灌输,而是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成长状况,正确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体系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扎实地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建立、健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模式上采取“条线分工、分块负责”的管理方式。所谓“条”,即管理一条线,校长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年级———班级。所谓“块”就是按照各年级各班级划分块,并且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及心理社团形成联动机制,齐抓共管,人人参与。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培养一支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2]、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外出培训学习、聘请专家专题讲座、集体培训研讨、课题研究、业余学习等方式着力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天轮流在心理咨询室接待来访学生,为他们解惑释疑,排除心理负担。其次是班主任队伍,培养班主任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鼓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第三是科任教师队伍,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学校通过“开讲座、做研讨”等形式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不仅解决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和职业幸福感。同时,教师们从培训和研讨中学习到专业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应用。形成了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三)多种形式并举,构建和谐校园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确立了“以心育心,全员参与,心手相牵,呵护心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实践证明,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心理课程中普及
现代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更要“育人”,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在没有材的情况下,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校情实际编写心理教材,力求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班级间周一节心理课。“活动”和“体验”是课堂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老师们动手制作教具、课件,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心理体验、游戏活动、问题辩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学生常常情不自禁的鼓掌,积极讨论,提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倍受学生欢迎和青睐的课堂。
2.学科教学中渗透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班级差异及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在教学反思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效果,要有掌控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能力和对策。如今,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堂之中,正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3.课题研究中深化
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依托课题研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层次推进。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选择了若干课题进行研究:《小学快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城乡结合部子女的教育》等等。在这些课题的开发研究过程中,从领导到教师,思想上都经过了一个由了解到认识、到重视、到深入研究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研讨。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拓展思路、更新观念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深化了教育教学成果。
4.团体活动中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景下运用团体互动的过程,训练或引导成员共同解决发展性需要或心理不适应问题,促进成员健康成长的一种活动方式。[3]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开展“六个一”心理技能辅导活动,即:①寻找一种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②学会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③掌握一种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④学用一种心理求救方式;⑤熟读一本心理健康的书籍;⑥寻找一位心理慰藉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或及时寻求帮助。
5.个体咨询中矫正
巧妙咨询,打开心结,给冰冻的心灵照射阳光。对有特殊心理发展需要的个别学生或有心理困惑乃至心理与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教师还通过沙盘等心理测验游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以前被隐藏的想法和情感,从而释放紧张的情绪。咨询教师亲切、和蔼,活动室成为学生“不设防”的家。
6.阵地宣传中强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重阵地建设,营造宣传氛围,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给干涸的心灵注入清泉。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修建了高标准的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而优雅的活动氛围。设置咨询信箱、电话热线、网络平台、邮箱、校讯通、QQ、学校广播电视台等,对学生们生活、学习中的困惑给予解答,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受到熏陶。利用橱窗、黑板报、校报、校刊、电子屏幕等,布置刊登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开设心育专栏,成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让学生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不在。老师们组织主题班会课,通过每星期一次的主题班会,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活动体验中锻炼
开展活动,训练引导,为贫瘠的心灵添加养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4]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特点,同时尝试创新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每次活动都做到事先有方案,事后有总结。每次活动过后,语文老师还会根据活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习作的训练。尤其是在每周上好常规体育课的同时,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还坚持每天在大课间让学生进行“三操”锻炼,即:校园广播操、“旭日东升”武术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手语操。同学们在这三操的演练体验中,感受到了校园广播体操的欢快、家乡武术操的铿锵和心理健康手语操的舒缓。孩子们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领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感受到了快乐校园的魅力……孩子们高兴地称之为“阳光三操伴我行”。
8.家庭教育中延伸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来源于家庭。因此,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形成于家庭,表现于学校。针对我校学生家长自身素质修养较低,对孩子漠不关心、简单粗暴这一实际,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工作进一步深化,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亲子课堂、定期举行家长心理健康培训讲座、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等。每周三作为家长开放日,在这天家长可随时到校参与各项活动,并及时反馈意见。另外,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师德评选时让家长投上宝贵的一票……这些做法增进了家校交流,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长开始关心学校、关注孩子,促进了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
9.社会参与中补充
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社区的一些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并与大学、教育科学院密切联系,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网络。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稳步进行。
四、心理教育显实效,全面发展创佳绩
由于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同时整合多方资源,短时间内唤起了教师的激情与责任,激起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梦想,点亮了家长的希望与热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学校被确定为省、市、区心理健康教育重大课题实验基地,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召开,学校做典型发言,受到了领导与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创优质教育,建快乐校园”,这是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梦想。在这里,老师们、孩子们有归属感、幸福感,唤起每一位师生的生命潜能,让人人都为实现个人及学校的发展而满腔热忱地工作,让人人都感受到尊重,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作者:仵文远 单位:澳门城市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凤真,朱忠琴.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48-51.
[2]马前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状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9):89-93.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理解误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是教育者应该吸取的教训。许多教师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都归结为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可想而知,作为家长就更加理解不了孩子的行为了,因此也就酿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这种现象小而言之是家庭问题,大而言之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及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提出并重视是近十年的事情,实际上国际上早已把心理健康列入二十一世纪健康的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教育新理念,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新挑战,也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的使命是育人,既然育人就要研究人的心理,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为什么教师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辅导,进行教育,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的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每年自杀的人口中年轻人居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说白了,心理健康课就是说教课,如果这种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那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情况,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学,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不仅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更包含着教育工作者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学校要求各科教师都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问题,抓住契机,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学校开展“爱心家访月”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教师中铺开,使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常态化
自2012年新学期开始,我校结合“爱心家访月”活动,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对学困生,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了解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有目标的帮扶,进行心理辅导,使这些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不重视,到班主任重视,再到现在的全校教师都来重视 ,这一可喜的变化,为我校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课题,在具体操作完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趣味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2.行为化。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把具体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用实践来考验自己。
3.个别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个别解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拿出耐心来帮助学生个体,而且要做到跟踪指导,分层指导。
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是经受不住失败的,更难抵挡诱惑和压力,将来也就难于立足社会,因此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教给学生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和谐相处,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七、针对不同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保密尊重学生人格。
2.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感课堂调控是个棘手的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反思后,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论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遇到的问题和原因
(一)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1.秩序略显混乱。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是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获得心理上的成长,而不像一般的学科教学是为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课堂氛围比较自由民主。这使有的学生认为自由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在课堂上随意说话、插嘴,不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心理课上做其他作业,课堂秩序有些乱。
2.气氛活跃,难以控制。初中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心理课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学生非常放松,畅所欲言。有时候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声音响亮,心理教师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让氛围冷却一些。
3.讨论偏离主题。心理课以学生参与、教师引导为主,会有讨论环节来让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我基本都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但有时在讲台附近觉得他们讨论得很投入,走近一听却发现和要谈的主题没什么关系。
4.活动体验不深。心理课注重课堂情境的营造,让学生从切身的活动体验来感受、成长,因此有时会设计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为了调动气氛,有的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但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有趣”上,没有意识到活动的价值,没有思考相关主题。
(二)出现管理失控的原因
1.心理健康教育课自身的规律特点。心理课是活动课,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不鼓励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讲,而是鼓励学生参与、动起来,说出想说的话,气氛相对宽松活泼,因此容易出现管理失控。
2.教师重气氛轻管理,经验不足。大多数心理教师在课上首先考虑的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愿意参与,对他们违反纪律的情况比较宽容。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尚未形成规范,可供借鉴的经验有限,任教心理课的教师大多没有经验,在面对不断出现的状况时感到无从下手。
3.学生观念有偏差。有些学生认为心理课是副科,不重视,因此在课上的态度不够端正。心理课以活动为主,这使有的学生认为心理课很自由,可以随便说话、开小差;还有的学生觉得心理课就是玩。这些看法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得他们在课上不投入不配合,影响教学效果,也带来课堂调控的问题。
二、课堂调控的必要性
课堂调控指教师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特点,但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要遵循课堂教学和管理的规律,要保障一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秩序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教师首先面对的就是教学秩序问题,包括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和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教学秩序维持与促进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率,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钟志农(2007)也说过,只要是课堂就需要课堂管理,课堂管理需要能力和技巧。心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先把教师做好了,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教师。
三、关于课堂调控的建议
(一)从其他学科学习课堂调控,注重教学能力的训练
1.加强课堂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基本功和教育素养。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精彩,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深入浅出、思路清晰。心理教师在课上不能过多地堆砌术语,针对中小学生可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重点概念,其余的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
2.明确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与节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程设计要合理,不要在某一个环节上耽误太多时间。不能因为学生投入、高兴,就做好几个与主题没有太大关联的活动。要时刻铭记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只是让学生满意。
3.及时反馈调控。要遵循及时反馈的原则,一旦学生出现违反纪律、不配合的行为要及时指出并制止。使学生及时明白什么样是可以的、什么样是不被允许的,防患于未然比纪律非常混乱之后再纠正要省力气,效果也更好。
4.提高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在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工作繁重,往往没有很多的精力来学习专业理论文献。任何行为包括教学行为想做得出色必然要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不仅要学习心理专业的内容,还要学习教育学方面的内容,打下深厚的理论根基,拓宽视野,才能在教学上走得更远更久。
(二)尊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规律
1.理清辅导理念和设计思路,备课充分。心理课首先要理清辅导理念,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心理课的理念不是一节课要教会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感悟,塑造的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提供一种氛围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发展自己。在备课上也要认真准备,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备无患。
2.订立契约,增加课堂和课后的要求。心理课堂上调控困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观念有偏差,不认真不端正,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订立契约。订立契约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正式开始课堂内容前约定要达到的行为标准,如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别人、保密原则等。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心智能力已经比较完善,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心理日记”,既能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又能让他们对心理课重视起来。
3.注重引导。其实,在一节课上教师的调控无处不在,当发现学生的表现偏离预定主题时,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回来。如在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时,如果学生的回答与主题无关,教师要及时明确地给予回应,让学生明白这样是不恰当的;当学生表现得很好时,及时给予鼓励,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规范并自觉遵守。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们辛勤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新生学科也必然会经历这些,我们应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希望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营造出沙盘中“安全和受保护的空间”,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坦诚、信任地相待。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13,369.
[2]黄涤新.部分师范生课堂教学素质缺欠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党报,2000,13(3),59-61.
[3]张大均,郭成主编.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8.
[4]李爱华,蔡志吉.浅谈课堂教学的调控[J].山東教育学院学报,1996,(5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