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22:0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V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9705水文学原理课程是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是以水文循环为核心,以水资源为方向,讲授水文循环的各个要素和各种水体水文现象的物理机制、相互关系以及时空分布特征,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与水平衡等概念,理解和掌握降水、蒸散发、土壤水、下渗、地下水和地表水运动等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基本定量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径流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河流、流域洪枯水形成及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数学模拟方法,了解土壤水的形成、运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蒸发、下渗、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了解特殊水体如河口潮汐、湖泊等有关水文现象及特点。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水文现象和水文科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掌握该学科的分析研究方法,深入理解水循环与水平衡等概念,并掌握自然界各种水体的基本规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学完水力学、气象学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上学期,是水文专业本科生学习水文测验、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等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和科研岗位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储备之一。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本文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该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以及如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系统深入的剖析和探索。
一、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水文学原理课程教材主要选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第一版[1],该教材为高等学校水利学科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此外,选用芮孝芳编著的《水文学原理》作为教学参考书[2]。水文学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推理公式繁琐以及知识量庞大等特点。笔者根据近年来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科最新进展介绍不足
水文学包括众多方面,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然而现有水文课程教学体系受各高校本科教学计划和大纲的限制,课堂教学只遴选部分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所讲授的内容并不充分,远远不能够使学生对水文学和水文现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另外,现行教材对河流冰情、冰川径流等的介绍不够详细和深入,相应的计算方法也介绍较少。此外,教材对部分知识点的计算方法虽有介绍,但常用计算方法介绍不足。比如关于蒸散发计算的介绍,虽然介绍了热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方法、综合法、水量平衡法、经验公式法以及器测法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但在介绍流域蒸散发能力计算的时候,没有对目前应用较广的彭曼―蒙蒂斯公式进行详细介绍。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水文科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然而,教材主要针对传统方法进行介绍,对最新学科研究的进展介绍不足。如关于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教材对传统的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权重法进行了介绍,但对最近发展的雷达和遥感测算法缺乏介绍。同时,伴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如何评估变化环境下水文循环对水文现象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然而现有大多数教材并未提及或较少介绍以上最新热点内容。
高等建筑教育2015年第24卷第6期
王景才,等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二)过于依赖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只有将实验教学环节与理论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牢固更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然而,当前高校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由于知识点容量大而课时又较少的原因,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比如,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教学周为1~14周,56学时,3.5学分。由于课时较少,大多采用部分工程实例或者计算例题进行知识点的应用训练,还未形成独立的水文实践教学。而水文学原理课程有很多内容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土壤含水量测定实验、下渗实验、径流小区或坡面产流实验等。这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校比较普遍,与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相差较远,亟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改善。
(三)教学手段和学习效果考察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大学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并辅以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由于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课后拷贝课件进行自我复习即可掌握知识,因而忽视课堂讲授,注意力不集中。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该教学法使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师生间的互动也会较少。
另外,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上,一般也多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考试等形式进行。部分学生较为懒散,课后也不主动学习,纯粹应付作业和考试,偏离了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宽广知识体系的要求。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高校专业教学中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受各因素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所下降,厌学及学习倦怠是当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问题[4-5]。笔者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不清楚。很多学生对专业不理解,对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不知水文是什么,存在人生观模糊、积极性不高、学风懒散、心理迷茫等问题;部分学生不知该课程在专业知识储备中的地位,不知所学知识有何用,不知所学知识对将来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未给予充分重视,没有强烈求知欲望;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基于教材中文字内容较多而片面认为该课程属于文科性质,仅需要靠背诵和记忆来掌握该门课程知识。
二是,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有所欠缺。目前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适应填鸭式教学方法,主动思考能力不足,不能将课本知识与水文现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思考研究;部分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多媒体课件即可,课堂听讲不专心;还有部分学生由于高等数学基础不好,以致在面临下渗方程、圣维南方程组、槽蓄方程、特征河长法、马斯京根法等的时候,觉得公式推理过程较为繁琐,理解起来比较费劲。
如何增强上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改革探索
基于扬州大学以及兄弟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笔者根据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高校水文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和适当扩充
首先,梳理好知识点脉络结构并抓住重点。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将需要重点掌握的水量平衡、降水―蒸发―下渗―径流等水文循环过程、流域产汇流过程等章节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兼顾河口、潮汐、泥沙等水文现象,适当介绍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同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适当介绍洪涝和干旱、水环境和水生态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水文科技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的福音,帮助学生领悟该门课程的魅力以及明晰学习的价值。
其次,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内容并引入最新研究信息。笔者对教材中缺少但实践应用又较多的方法进行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和开拓思路。如教材中关于流域蒸散发能力的计算,介绍了基于气温的Thornthwaite公式,但是对应用较广且精度较高的彭曼―蒙蒂斯公式介绍较少,因此可适当增加该内容的讲解,并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实例操练。又比如在讲解产汇流过程和水文模型等内容的时候,增加山坡水文学、水文研究方法等内容,补充水文模型从概念性到物理性、从集总式到分布式的发展历程等内容,并介绍相应类型的水文模型结构及不同模型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思路有所开拓,视野有所扩大,对水文科学演进方法有了一定思考,求知探索精神也有所增强。
再者,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将科研工作中或工程上的案例引入教学,如在讲授产汇流章节的时候,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暴雨山洪预警系统等科研课题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水文知识服务社会民生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二)增加课堂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比例
1.增强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课堂讲授的理论和方法,需要结合课堂实例操作、校内实验和校外参观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讲授区域降水量计算的时候,除了讲授教材中几种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之外,还应给出实例或作业,并针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比如,针对同场次降水过程,分别借助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或surfer软件的等值线图功能进行区域平均降水量的推求,并比较增减雨量站点的密度对结果的影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讲授土壤含水量的时候增加试验环节,选用人工烘干法、TDR、FDR等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对比测定方法原理和结果的差异性,从而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仪器的操作,并锻炼分析和动手能力。在讲授产流章节中不同径流成分如何形成的知识点后,若有条件可以搭建室外径流模拟平台进行试验,从而加深学生对下渗和产流等关键水文过程的理解。以上实践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扬州大学目前正在进行校内水资源与水生态试验场的建设,建成后开展降水、蒸发、径流、下渗等水文过程监测和分析将更加具有操作性,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也将更加可行。
2.鼓励课外水文科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水文科学公益活动,如世界水日、湿地保护日、干旱与荒漠化防治日等;引导学生通过校院两级团委组建水科学协会、水资源协会、水文化协会等,指导学生开展水文化交流、水文与水资源热点问题调查等,如水环境调查、河湖水系普查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吸引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科研课题研究的锻炼,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上活动是对课堂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水文科学问题的认识,又能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水文科学的魅力,激发作为水文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巩固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和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结合课程特点,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感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科技资源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科研活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并行式;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TU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9804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二者融合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是建设创新性大学的根本[1-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4]。科研与教学应相互促进,共同满足高品质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5]。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相统一,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培养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人才培B上的具体落实[6-7]。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8-9]。鼓励教师将科研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0]。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本科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改革则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11]。许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活动开展了教学研究,如窦明等(2009)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构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议[12];李小龙等(2009)强调更新教学手段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13];张升堂(2014)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讲授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地引入了实例教学[14];王景才等(2015)针对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从理论与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对如何改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15]。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以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者应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人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支撑不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为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活动设计合理的路线图,是其顺利实施和保证其实效性的关键。本次教研活动依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的教学过程和有关科研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流程方案的设计,首先由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水文与水资源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课题组成员进行探讨,明确开展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必要性。对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学原理等课程教学内容中适用于科研与教学并行式开展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制定实施方案,经课题组讨议的教学与科研并行式开展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二)设备使用以及研究区见习
为保证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有关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除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外,为提高项目开展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依托研究区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解能力,需对学生进行水文(包括水质)观测设备使用方法基础培训以及在科研活动开展的研究区进行见习。
水文观测所用设备主要包括超声波测深仪(SSX-1D)、水位数据记录器(U20-001-01)、溶解氧测定仪(FG4-ELK)、电导率测定仪(SG3-ELK)和PH计(Seven2Go,S2)(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对学生进行仪器使用方法培训时,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5人,介绍各种仪器的初始设定、功能调试、测量数据和数据记录(或下载)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水文观测活动同步开展,水文观测主要依托的研究区为扬州市内的古运河局部河段。为增强学生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能力和结合课程基础知识开展科研活动的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学生在研究区开展见习活动。本次见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河道沿程的基本情况(护岸、边坡材料、断面形式、河宽等)和水流条件(如流量、水深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介绍如何根据河道基础物理条件合理选取水文数据观测断面,并强调水文观测过程中与安全有关的注意事项、各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的必要性等问题。经过在研究区的见习,使学生在思维中对基于客观条件开展观测活动的思路和实施办法有了初始的认识,有利于接下来的课堂知识学习和结合课程有关知识制定水文观测方案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所要达成目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 课程基础知识教学
以筛选的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中的水位、流量等要素的观测,水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技术,以及水文学原理课程中的流量过程及径流表示方法等章节为例进行说明。课堂教学主要讲授水位、流量、径流等基本概念,数据获取的方法和途径,数据整理和处理技术等内容,对即将开展的水文观测和与课堂讲授知识有关的研究活动进行说明,强调基础数据在支撑专业研究活动的作用及高质量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在课堂知识讲授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区基本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领会,因为学生对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研究区的客观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对课堂基础知识、设备使用方法和研究区观测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思维中形成完整的从基础知识学习到科研实践活动的路线图。
(四)水文观测及数据整理
1. 水文观测实践
在课堂讲授结束后,进行研究区水文观测活动,水文观测活动作为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实习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水文学原理的课程补充环节,其目的是使课程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研究区观测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进行,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分组和所用仪器设备数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实践观测活动的效率,除利用部分课内时间(分配学时)外,合理地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水文观测活动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接受实践的锻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释疑。
2.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观测结果进行采集与整理(数据记录或下载),是水文观测后续的实践环节。教师针对所开展的科研工作内容,对数据整理(处理)做出具体要求,对数据(观测结果)在所开展科研活动中的作用进行解释和说明,即数据处理结合科研的实际需要进行。为使学生掌握观测数据的整理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利用常规图形处理软件如Grapher、 Excel对数据进行图示的技术,然后以每个学生为单位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有关科研活动需要数据的时间序列较长,学生在水文观测活动过程中获取的数据相对较少,在数据整理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并向学生提供观测时段内各水文要素的长时间序列数据,对数据处理结果的简要分析方法和讨论过程进行说明。然后,由学生自行完成数据图示、结果分析和讨论的有关工作。以组为单位提出数据处理成果(含结果讨论的文字材料),图3为学生对水文观测数据的部分整理结果,结果讨论的有关内容在此略去。
二、结果及讨论
(一)教学效果的调查
在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活动阶段性开展以后,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参加此项目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对课堂知识接受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满意度,以及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培养和科研活动认知程度等。调查方式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后访谈和随机谈话,大多数学生针对调查的分项内容给出了自己的感受或评价。
(二)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模式和实践效果给出了积极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项目组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对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作出客观评价。
水文学原理课程本身配置了课程设计,未设置有关水文数据观测的实践环节,在本项目开展过程中,增加水文数据观测和分析的实践环节,对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加深对课程设计题目的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后续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认识和实践上的基础。
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虽然设置了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但常规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进行到某一阶段(或结束后),集中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衔接不够紧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与科研活动并行式开展,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考查,大尺度地缩短了理论知识学习与科研实践在时间上的距离,使课堂教学与课程实习环节结合更加紧密,对常规教学的开展流程有了较大尺度的突破,同时,学生对专业科研活动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并行式开展,有些时候仍存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实践教学)在实施时间上的矛盾,存在个别学生课堂教学认真程度欠缺,对实践教学环节应付的现象。对此问题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找出合适的对策,采取合理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
三、结语
此次依托水文与水资源本科专业的有关课程,开展科研并行式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是对构建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性突破的一次大胆尝试, 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满意度高,提升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组将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加大对科研活动合理、高效地服务于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鲜萍. 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基本方略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5):248-249.
[2]王丽芳,杨卫民,乔元彪,等. 高质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实验室科学,2010,13(6):186-188.
[3]朱国仁.略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协调[J].上海高教研究,1998(6):25-28.
[4]陆根书,顾丽娜,刘蕾.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 教学研究,2005,28(4):286-290.
[5]刘晶. 浅论高校人才培养之教W与科研并重[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5):101-102.
[6]李斐. 协调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管理,2015,9(1):1-5.
[7]甘义群,马传明,周建伟. 基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三峡实习教学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2013(3):94-97.
[8]林龙云.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 福建高教研究,2008(5):18-20.
[9]陈小鹏,王琳琳,韦小杰. 把科研引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开发能力[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08-111.
[10]赵宇宁,窦峥,国强,等. 研究型大学中基于人才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良性促进关系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64-65.
[11]朱斌. 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7-38.
[12]窦明,左其亭,李桂秋.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91-94.
[1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 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14] 张升堂. “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1):101-102.
[15]王景才,黄红虎,方红远. 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97-101.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mod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fficiently feedback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were paraelly conducted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implement of water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d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So as to the close combination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practice was achieved on the time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ctiviti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was benefit for cultur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mode of research activity services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关键词:水文学与水资源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它与给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水质工程学等一起构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是城市健康水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还需要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我校得到了优化和完善。
一、课程体系建设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及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
1.1 课程教学目的及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有关水文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设计能力的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水文现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概论和基本设计与计算技能。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给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供水水文地质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微生物学及管理工程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不太容易掌握,且学习起来困难较多的课程。为此,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做了精选、整合优化处理,力争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办出特色。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了解课程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2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阐述了水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水资源的相关理论、国内外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重点介绍了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水量计算,取水工程的类型、设计和使用条件以及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该课程在48学时的理论课授课外,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工艺方案选择、工程计算及设计绘图方面得到训练。
二、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水文学与水资源学>课程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2.1 教学内容改革
(1)针对教学内容广,在合理安排授课计划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例如,“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取水工程”等部分作为本课程重点,在教学中分配了20学时时间,其次“水资源量评价”和“节水理论与技术”分配了6学时时间。重点内容部分在讲解过程中,力求精,有一定深度。
(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例紧密结合。例如在“地表水资源量评价”中,补充了“引滦入津”、“南水北调”等工程内容。在“取水工程”教学中,详细讲授了“龙庆峡”等工程。同时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水源地选择、评价及取水构筑物结构建立感性认识。总之,在整个理论教学,始终贯穿着工程实例教学。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为2002年出版,某些内容已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在本次教改中,及时进行了修改。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将教材用的GB5749-85标准,改为GB5749-2006,并对GB5749-2006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随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范围的逐步拓展,为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教学中我们把国际上一些前沿课题和研究进展等内容引入教学,如最新的水资源评价方法与模型等。
2.2 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向探索性教学转变,采用灵活式教学形式。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表格、数据模型、水资源现状分析图、取水构筑物图等贯穿始终,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不仅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甚清楚,而且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虽然也可以事先把一些图表制成幻灯片,但图一般是静止的,不够形象生动,还是难于理解。2005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书籍,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分解成不同知识点,并补充实际工程案例以及图片,自行研制了《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易于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增强了信息量。该课件具有演示直观、动态感强的特点,非常易于学生理解,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课时的缩减和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
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具体采用以下教学形式:①放映中国水资源现状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视频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对本专业产生浓厚兴趣;②放映各种不同类型取水构筑物的图片,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不同取水构筑物的构造和作用,并增加浓厚的学习兴趣;③放映案例内容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案例,对于日后遇到的实际工程都起到积极作用。#p#分页标题#e#
同时尝试和研究双语教学,大力提倡双语教学。自制双语教学课件,做到通过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的科技英语能力得到了训练提高。
2.3 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型教学手段,主要从“多维互动”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它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形式,促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互动局面的出现,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全方位参与,促进和谐和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备课时带着问题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各种参考书籍,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分解成不同知识点,拟出讨论题,然后设计出多种较典型、讨论性较强的题目。上课时鼓励学生勇于回答和提出问题。课后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特别在“世界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节水现状及措施”等教学环节中,学生讨论异常活跃。
同时,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每节课腾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刺激学生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真正进入知识海洋中去求知,引导他们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说出来,从而让全班学生得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2.4 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搞好实验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参观实践,让学生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计算方法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水文观测、河流径流、河流水库取水工程现场考察实习,增加对水文学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水文测验实验中进行某断面过水流量的观测时,可用浮标法、流速仪法、ADCP法,这些方法都是间接测量流量的方法。测量水位时,当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时,设定一组水尺来进行,它具有设备简单、观测方便的优点;而要想记录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节省人力,可用自计水位计。学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实践后才能切实体会到水文数据采集的全过程,才能更充分理解并掌握测流理论及技术。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只是在平时成绩考核和考试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课堂提问、小测验、大作业等结合起来作为平时成绩,同时由于在平时课堂上采取教学讨论的方式,要视学生在教学讨论中的表现打分,大作业也可适量布置写论文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将此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此外对应试考核部分,进行了分解,将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课程结束考核两个部分。考试内容方面,取用了一些灵活性试题,改变了以往答案固定的现象。同时,为了真实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05年建立了试卷库,考试时随机抽取一套,力求做到教考分离。这样平衡了考试内容,提高试题的覆盖面和增强了综合应用性,同时有效避免了猜题、押题等不正之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起了一定作用。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对<水文学和水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及时反映当前技术发展的潮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芳•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8
(一)在防洪工程中的应用。在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水库兴建、除险加固、河道治理、防洪排水工程和泥石流梳理等工程中离不开水文档案服务工作,在这种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参考水文档案文献资料,并由水利专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工程主洪、蓄水和减灾的目标。我国还兴建了大量的水文工程,并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在防洪工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水文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以水文档案作为指导,利用水文资料来对河床的演变进行推演和分析,并通过查阅大量的水文档案并与水文观测站的资料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水文工程建设的质量。当前我国开展了许多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具体勘测设计过程中都需要以该流域的水文档案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二)在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对这些与水文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时需要以水文档案数据作用重要的依据。特别是在抗旱工作中,水文档案数据资料在抗旱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部门在抗旱工作中,需要对过去该区域抗旱工作中水文档案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依此来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说水文档案数据是解决一系列水问题的重要依据,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及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水文档案的支持。
(三)在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供水管理开始向需水管理进行转变,这也对水文部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水文部门要及时、准确的提供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分析评价来供开展水文活动使用,同时还要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优化配置的支撑工作。可以说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水文档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协助水资源管理部门用水管理和调度,需要向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水位、流量、地下水位及水质等方面的水文观测档案,从而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合理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在开展水资源预测活动中,水文档案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效利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水文档案服务工作一直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下,对水文档案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较差,这对水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传递等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水文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重视水文档案服务工作,使其在实践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为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在交通、环保及国防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水文档案服务工作开始运用在更多的领域,在水文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及配置等方面都离不开水文档案服务。而且水文档案服务在当前我国交通、工业和环保事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我国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及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水位表、流量表、输沙率表、含沙量表及洪水水文要素等,都离不开水文档案。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当河道和公路存在交错情况时,在桥梁建设时需要考虑水流问题,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要以水文档案相关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提高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
二、加强水文档案服务工作,促进水文发展
(一)加快推动水文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一直以来我国水文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水文档案服务工作,通过加快水文档案管理工作,使其向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水文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好水文档案的收藏范围,拓宽水文档案的资料收集途径,并对其进行优化和筛选。同时还要保证水文档案的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提高水文档案收集和管理的专业性,以促进档案工作的规范化。
(二)树立水文档案服务意识,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在水文档案服务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推动水文档案服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和系统化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水文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息息相关,这就要树立良好的水利档案服务意识,组织和开展人员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档案服务意识,更好地为水文活动服务。在收集相关资料时,一定要多次查阅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执行,不断增强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水文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根据水文档案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确保水文档案服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另外,提高个体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树立档案是资源的服务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对相关材料进行归档,为水文工程建设、环保、交通、国防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文档案服务在水文发展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提高个体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加强管理和考核,才能确保相关资料的完整性,从而推动我国水文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技术
前言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焦点话题,如何科学利用资源实现加速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水文水资源是重要的基础型资源,对于保障经济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价值。水文水资源技术是新时期信息技术、控制理论、生态科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统一体,对于保障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科学利用水文水资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在生态恢复、环境保护、水系治理、水资源管理、抗旱排涝等重要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确保社会总体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对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予以高度地重视,要认清水文水资源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实际,清楚地了解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探寻新时期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的措施和要点,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技术性保障。
1 水文水资源技术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1.1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预测预报技术
当前水文水资源技术通过预报预测技术大大提高了书剑能力,从而为社会整体提高了抗旱和防洪的能力,使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减灾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预测预报采用气象与税务结合、天气雷达技术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实现了预测预报准确性的提升。
1.2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监测技术
水文水资源监测技术包括了新型、高灵敏度的水文信息的监测传感器、远程传输、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技术与设备、地下水温度和水位等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河湖水质的红线自动监测的技术与设备、依靠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大范围的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分析技术与设备等。
1.3 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技术
水文水资源技术将总量控制来作为核心的统一调度的流域水资源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调度跨越到跨流域或全流域多水源(过境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统一配置和调度技术。
1.4 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
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污染的问题,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改良生态环境。从宏观上来看,水生态环境改良与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了富营养化水体的水上种植的技术、城市乡镇河网的多功能疏浚技术和设备、大型渠道的清污技术、控制水库的富营养化生物的操纵技术和淤泥固化的技术等。
2 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
2.1 水文水资源技术监测水平低下
当前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技术存在着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的实际问题,对于水环境中常见的干旱、洪涝等实际问题的实时监测存在着能力方面的不足,这导致的水文水资源设备和技术难于满足水文预测预报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
2.2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理论基础薄弱
生态水文研究是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基础,是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方向,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理论存在着基础不牢、研究不足的问题,特别在旱区、寒区、水系和森林方面的研究异常薄弱,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3 水文信息缺乏共享
水文水资源技术强调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而实际的情况确实由于投入的不足,水文水资源技术的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出现建设上的滞后问题,水文水资源信息难于交换,信息的完整性也得不到保障,这与当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不能合拍。
2.4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新方法应用缓慢
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水系整治是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新方向,由于主观认知上的不足和客观资金上的限制,导致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新方法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及时将水文水资源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导致恶性循环,影响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再开发和在应用。
3 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的趋势
3.1 对水文事件的预报和监测能力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发展将会突出水文信息技术和信息采集技术,要与气象卫星、监测站、气象雷达形结合,形成水文水资源的全面观测体系和立体监测网络,这对于整体水文事件和极端水文事件监测和预报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2 水文水资源技术的跨学科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讲求的综合和交叉,水文水资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经济学呈现出交叉互补的态势,这有利于水文水资源技术的丰富和完善,同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也有利于整体生态的修复与协调。
3.3 高新科技元素在水文水资源技术中广泛应用
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大发展的今天,水文水资源技术得到高新科技元素的辅助实现了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应用方式的突破,要把握这一时机,立足于水文水资源工作,以技术融合为手段,不断提升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应用水平。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事业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水文水资源技术应该起到先行军和探路者的作用,要围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积极开展水文水资源技术的应用工作,真正起到信息引领、技术支撑和基础服务的作用和功能。当前水文水资源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要把握这一前所未有的良机,通过水文水资源技术的深化,实现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水文水资源技术的长远价值,为社会提供更为丰富和有效的水文水资源,在确保水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促进和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明,董增川,钱蔚,朱成涛.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07(08).
[2]王银堂,田庆奇,袁小勇.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10(11).
[3]徐明珠,杨洋,王海荣.GIS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09).
[关键词]水文; 信息化;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26-01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逐渐变少,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黄河出现了引水不足现象,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必须要合理对水资源进行配置,实现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信息技术引入水资源管理中,有利于降低管理难度,可使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文章主要探讨水文信息化建设。
二、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水文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它是将水文信息作为水文活动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来推动水文工作转轨和发展。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水文上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在水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推进水文信息化进程,把水文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水文信息化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是实现水文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形势、科学制定方案的依据。水文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备的覆盖全国水文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完善的法规和规范等。应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水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三、水文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水文建设项目管理意识不足
水文建设作为国家的公益事业之一。它的建设与管理都必须要按照国家的基建程序进行组织。项目的立项建设管理等工作都必须要严格遵循建设程序。而在现今的水文机构体制中,很多地区因为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致使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情况。而且很多项目没有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批,很多地区在水文水资源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是采用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而且缺乏基层管理人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源于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足,对基建程序知之甚少,致使管理工作不到位。
2、水文监测设备不足,技术含量低
现今我国水文建设事业中所使用的水文监测设备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无法将工作人员从繁复的手工劳作中解脱出来,这就使得建设管理工作的难度变得更大。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很多水文水资源建设都是采用的先进水文监测设备,遍及各个区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我国却未对这类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进行大量的采购和使用,依然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致使效率低下,容易出错。
3、建设项目空间跨度大,专业融合性强
水文建设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极多,比如水文测绘、水文测站、水情分析、数据中心等专业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土木工程建设、水文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流域监测系统、水文基本设施建设等都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专业融合性极强。而且水文建设与普通建筑工程不同,其工作地点并不固定,可能会涉及整个流域,空间跨度大,这些因素都导致水文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剧增。
4、建设主体还待进一步明确
之所以出现建设主体不明确这种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水文机构未理清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设置地市级的水文机构时,往往都是以该区域的流域水系为准,行业的垂直设置与地方的交流极少,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一个地市级水文机构需要负责多个地方的水文工作,这类现象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
四、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地下水水位监测井
根据不同的地貌单元布设水位监测井。规划水位监测井23眼,其中承压水井8眼,潜水井15眼。计划分二期全部实现自动化监测,其中第一期工程计划完成15眼监测井的安装,第二期工程计划安装8眼监测井。
2、采集与传输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
数据信息的采集非常重要,建立数据信息采集系统,便于在多个采集区域进行设置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视频监控、闸位数据等,了解当地的水位、分干渠与干渠状况。以往灌溉区域通讯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超短波无线通讯网与数字微波通讯网,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以往的通讯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要求,现阶段的图像、数据、视频与音频传输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需要依靠强大的信息传输渠道,将无线宽带与系统相连接后,便可实现数据的传输。
3、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需求
水资源及相关信息是水资源调度管理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在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支撑其他系统运行的信息基础。采用信息自动采集、人工采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扩大采集的范围,提高信息采集的精度和传输的时效性,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与传输系统。永济市需要采集的水资源信息包括以下内容:
(1)水井监测信息:包括水井的位置、井深、取水量、泵型号、柱状图。
(2)水资源监测信息: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长观孔水质、水温等。
(3)供水检测信息:包括各水源地的供水量、来水量、蓄水量等。
(4)取用水监测信息:包括取用水大户的时段取用水量的瞬时流量,供水管网主要控制点的流量、水压、水质等。
(5)排水与水环境监测信息: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量和水质、水环境状况等。
4、积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
在现今时期,项目法人责任制己经成为我国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对解决主体不明确的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项目法人是整个项目的责任主体,由他对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并对相关的上级部门负责。另外,要专门成立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的相关管理机构,在该机构内应该具备合同管理、工程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以满足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的需要。
5、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水文监测要想更好地服务水利工作及社会经济发展,采用先进技术(例如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强化业务技能的培训。
6、促使资料的整理与测验工作的相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水文资料的整编,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无法实现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测点的一致性的排查等,这样就易出现河流上下流水流的偏差。因此,提高水文资料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实现与水文检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7、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
从而就要求水文水资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树立起服务意识,实现对水文信息的社会化和公开化,真正将水文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一项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参考、使用,切实发挥水文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对利用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五、结束语
总之,水文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水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限度的利用,建立健全水文信息共享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建设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不断更新,力争开发更多、更好的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工作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