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22:28: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保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991年我到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留学,同时担任该校“工程伦理学”课程的助教(T.A.)。这是一门面向全校工科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尽管它不是任何一个系的必修课,但是每个学期的学生人数高达400人。基本原因是,工科学生在毕业取得学位以后往往要参加“职业工程师”执照考试,而工程伦理学是该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该课程的考试由两部分组成,期中论文占40%,期末笔试占60%。作为助教,我的工作是批改期中论文和期末考卷。期中论文的内容至今记忆犹新,它主要是要求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工程伦理学理论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则对一个真实案例做理论分析。
该校化学工程系的某学生在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很快他发现这是一项对环境有严重破坏效果的工程。经过初步考虑,他发现自己主要有四个选择:①辞职,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自己做破坏环境、违背伦理的事情,但是,在当时恶劣的经济状况和就业环境之下,再找一份工作绝非易事。在尊重个人利益的西方价值体系中,这种考虑是合乎情理的。②劝说公司老板増加环保措施,事实上在此之前己经有工程师提出过这种建议,结果是惨遭解雇。③告密,希望政府环保部门能够阻止这项工程的继续实施。政府可能对公司课以罚款,公司将倒闭,最终他还是会失去工作,最重要的是,告密违反了“对雇主忠诚”的原则。在欧美早期的各种工程师职业规范中,这一条曾经被列为“最高原则”。当代工程伦理体系尽管加上了“对职业的忠诚”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忠诚”,然而“对雇主忠诚”和“保密原则”仍然得到工程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承认。④若无其事、继续工作。这样虽然可以暂时保住工作,但是必须昧着良心干破坏环境的工作,而且一旦东窗事发,同样面临公司倒闭和个人失业的命运。更严重的是,这个年轻人还会失去经过几年努力而获得的“职业工程师”执照,而且短期之内无法重新申请。何去何从?这位年轻人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因为该案例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尽管如此,这种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程伦理学的兴趣,并为他们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工程伦理选择提供了一次实战训练。现在看来,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制度性实施为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提供了一种除政府行为(比如对公司处罚)以外的另一种有效措施。这里面包含某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工程伦理学是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虽然工程伦理的概念在西方工业化初期的某些行规和条例中己经开始出现,然而主要是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工程伦理的研究、教学和制度性实施在西方各国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比如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要求美国各大学的工程教育必须包括工程伦理的教育课程才能通过认证。1996年推出的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的修订本也包含了工程伦理的内容。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师专业组织也都纷纷制定或更新了本专业的伦理规范,认同、接受、履行工程伦理规范是成为职业工程师的必要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台湾的工程界和教育界也把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并开设了工程伦理学课程。
2工程伦理学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过去的几年里,构建和谐社会和追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像计划生育政策一样,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因为随着经济的持续増长,不可再生的资源将越来越少,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将抵消经济増长所能带来的所有成就,工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将给社会带来广泛、有时可能是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像环境污染之类的现象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是经济増长的必然代价。这种观点是以历史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即历史的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某种严格的逻辑规律,我们不可能跨越历史发展阶段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中从理论上系统地批驳了历史决定论6]。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在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危害以及纠正这些错误所将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之后我们不可能有所作为,我们必须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己经走过的弯路和陷阱。新一届中央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国家发展战略从过去的追求单纯的经济増长调整为追求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第一主题。用西方的话来说,工程伦理学在当代中国是一■项“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correct)的事业。
作为研究工程伦理学的学者,我们是否己经准备好了呢?显然没有,事实上我们已经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政府目前比我们的动作更快。国家人事部、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6月己经联合颁布《关于印发“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核认定办法”的通知》并规定,申请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考核认定条件,经测试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根据同期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的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环保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辑的《注册环保工程师执行资格考核认定测试手册》,参加考试的人员不分专业方向,但是,凡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程项目的主要工程师都必须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涵盖环保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②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物理污染防治等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
关于考试内容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一,《测试手册》完全缺乏伦理和道德的维度,也就是工程伦理学中的典型内容,比如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对雇主、职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忠诚,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各种利益冲突的处理,等等。从文化差异上来看,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实行的是仁义和道德政治,并非法治,这种政治文化在国民的心理特征中有根深蒂固的积淀。相比之下,西方的政治具有明显的法治特征。中国目前的目标是构建法制社会,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放弃道德和伦理的维度。实际上两种政治理念各有长处和短处,如果说法治主要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约束,那么道德伦理主要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没有理由认为我们只能取其中的一样而必须放弃另一样,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在我国构建法制社会是否完成,何时能完成都存在疑问的情况下,特别是工程伦理在西方国家己经证明工作有效的情况下,完全放弃伦理道德维度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显然是一个错误。所以我国工程伦理学界的首要任务是要争取将工程伦理的内容放进各种职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中去。
第二,目前的考试和学习内容对工程师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伦理挑战和利益冲突没有太大的直接帮助。西方的工程伦理学教育己经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开始采取的是“从上致下”的教学方法,即首先讨论的是工程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然后再将这些原理和原则应用于工程的实践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然后普遍采用的是“从下致上”的教学方法,即从案例教学出发,然后再引入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原理原则分析。教学实践证明,“从下致上”的教学方法能很快引起工科学生学习工程伦理学的兴趣。像本文开始介绍的那种案例分析显然对工程学生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伦理挑战和利益冲突是一次实战演练。
3工程伦理学在中国的学术建构
目前看来工程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研究:由几个主要的理工院校牵头,系统研究欧美各国的工程伦理研究、教学和制度实施状况,翻译国外重要的工程伦理学教材。②课程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自己的工程伦理学教材,培训工程伦理学教师队伍,在理工院校开设工程伦理学的选修课。逐步争取工程伦理学成为全国理工院校工程教育的必修课。③开展工程伦理学的中国化研究,收集本国的工程伦理案例,研究西方的工程伦理学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中西伦理文化的区别,整合中国当代和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建立成熟的工程伦理学基本原则和理论体系。④推动建立中国的“职业工程师”考核制度,并使工程伦理学成为相关考试的内容。
在我国发展工程伦理学有必要借鉴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在邱仁宗先生的倡导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己经初具规模。己经形成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大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己经取得国际学界的认可,并于2006年8月在北京承办了第8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医学伦理学己经成为全国医学院的必修课程。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己经得到生物和医学界的认可,原来是生命伦理学的学者找生物和医学研究者做伦理审查,现在是他们主动找上门要求做伦理审查,因为在国际著名生物医学杂志上必须有伦理审查委员会(RB)的审查报告。综观我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案例研究,②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和价值体系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四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冲突和关系研究。③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和价值体系的中国化研究。目前我国的生命伦理学研究己经进入第三阶段。
工程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同为应用伦理学,尽管两者有所区别,还是应该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我国发展工程伦理学应该观察生命伦理学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他们的成功经验。比如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发展可能也要经历类似的三个阶段。工程伦理学界是否也可以建立工程伦理审查委员会,政府让工程伦理学专家对重大工程进行工程伦理审察,并使它成为一种制度?在科学全面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环境下,这可能成为一项有益而且长期可行的措施。当然西方目前己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职业工程师”执照制度。
工程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一方面,它们应该从理论伦理学获得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它们可能为理论伦理学的理论新发展提供经验动力。在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次观察手段和实验仪器的改进(比如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都会带来大量新的科学事实,这种新的科学事实都无一例外地为科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基础和动力。对伦理学而言,情况可能类似。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大量新的伦理事实和种种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这种新的伦理事实和问题应该为伦理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基础和动力。应用伦理学可能使理论伦理学脱胎换骨,成为一门经验的学科。
1.1加大具有工科背景人才引进力度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其它农林院校,工程经验缺乏.为此,近年来,按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校大力引进具有工程背景且第一学历为全国重点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充实和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师资水平,保障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1.2增强现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工科专业教师必须通过“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课题)考核,获得“双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学校每年定期举行工科专业教师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不定期组织选派专业教师都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已有多名教师先后被环境类相关企业聘为研究员,既加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扩宽了教师科学研究视野;鼓励教师参与环境类的各项职业技能鉴定(高级污水处理工、水环境监测工等),参加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等资格证考试,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1.3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外聘教师
通过和环境类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高管、工程师及技术骨干担任卓越班学生的校外导师,为学生上课、做报告,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训、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行这种“双导师”制度,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能力提供了平台,又极大的丰富了专业师资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
“卓越计划”的原则和特点是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为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构建高校与行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行业企业、比较分析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邀请行业企业资源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接地气.其次,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通过实行双导师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主要由校内导师负责,到企业后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最后,通过和行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由行业和企业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择优推荐就业.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监督、末端把关,确保“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建立“卓越班”学生的准入、退出及奖励机制
学校制订了《安徽科技学院城建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学生遴选办法》,以把好“卓越班”的入口关.遴选工作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开学初(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和课程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按照考核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确定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名单,严格控制“卓越班”的规模在20-30人,追求培养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建立了“卓越班”调整机制,每学年结束对“卓越班”学生的学业成绩、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表现等进行考核,将综合排名靠后的10%的学生淘汰进入普通班学习,同时在普通班中根据学生志愿择优选择不高于淘汰人数的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学校为“卓越班”学生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奖励机制,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各类奖助学金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向“卓越班”学生倾斜.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推荐就业、优先推荐参加海外游学等活动.
4修改制订完整的“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1],是我校(盐城工学院)近几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我校于2011年被遴选为“卓越计划”第二批培养高校,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为我校申报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
1“卓越计划”介绍及其对实践方面的要求
1.1我校对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管理、环境监测工程师等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基础能力、个人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可在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1.2“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卓越计划”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培养工程意识的主要途径[2]。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而实践环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生产实习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国内环境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现状
虽然实践教育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学体系改革的落后,导致国内相关高校的环境工程实践教育还比较滞后。
2.1校内外实习基地难以满足要求
缺少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实习基地是许多高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讲,为防止安全隐患和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一般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环境科学专业分委员会于2009年对国内35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73%的高校认为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企业拥有的处理工艺往往比较单一,往往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实习基地的要求。
2.2实习经费不足
学校建设实践基地的动力不足、投入不够,造成了一些高校几乎没有实践教学基地或建成的实习基地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5所高校的生均实习经费仅为435元,我校分配给每个学生的实习费用也仅有几百元,通常只能支付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的交通费,远不能支付毕业实习所需的费用,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的质量[3]。
2.3实习人数多,时间集中
我校环境专业每届有70人左右,每次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学计划中关于实习的时间又是一定的,实习期间特别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认识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分批实习很难操作。大批学生无法一起进入实习单位或车间单元,而在实习过程中,往往是前面的同学进入车间,后面的同学还在门外,根本听不到工程人员的解说,更无法实现现场操作,所以实习效果很差。
2.4难以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实际实践教学过程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去校外工厂实习时,需要尽可能多发现、了解、掌握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和处理,并进行现场操作;而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时要确保设备安全、稳定正常运行,不可能认为制造故障进行演练,即便偶尔出现问题,也不可能允许学生现场操作和顶岗实习。
3环境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
3.1环境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将该实习基地建设成一个可提供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纺织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多学科、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校内实习基地;该校内实习基地可满足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和给排水等多个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从而实现开放、流动、资源共享的校内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可使在学生未进工厂之前,在校内利用较短的时间,可以了解工厂概况、设备布局、工艺流程、工艺特征以及设备、流程的控制与调节,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工程意识。
3.2环境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思路
适应“卓越计划”对实践教育要求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既要让学生能得到动手能力,还要得到实际工程经验;既能认识熟悉设施运行过程,还能具有实际操作经验。为此,我校拟在东校区建设一套针对校区废水进行处理的实际污水处理工程,既能处理学校产生的废水,又要让学生来实际运行,作为环境工程专业顶岗实习的基地。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不同于课程实验室,本项目按照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的过程、运作方法进行教学,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且本项目实施后,需要服务于东校区产生的实验室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既是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更是一个真实运行的污水处理站,需要有学生顶岗操作,保证废水经该污水站处理后,达标排放。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实习过程中,只能参观,不能动手等弊端。针对东校区不同实验中心排放的废水,如制药废水、纺织废水、化工尾水等废水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便于教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产、学、研”结合。
3.3建设内容
由我校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工艺设计,委托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施工建成两套针对不同废水的处理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模拟工业废水预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两套全流程的处理系统。模拟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主要针对东校区实验中心废水特点,设计化工行业废水、制药行业废水、水泥行业废水、纺织行业废水等不同工艺进行设置,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后达到提高其可生化性的目的,出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生化工艺。该系统主要包括隔油池、沉淀池等物理处理构筑物。这套系统的生化部分包含三种流程,它们之间可以切换运行;整个系统可全流程运行,也可单元实验操作。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城市污水预处理系统、生物处理系统和回用系统。预处理系统包括格栅、沉砂池和初沉池等;生物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SBR、氧化沟、AAO以及其他生物处理工艺等,这些工艺可切换运行,也可串联运行;回用系统包括砂滤池、微滤池和活性炭滤池,也可包括膜过滤等最新工艺。整个系统还配备提升泵、风机等辅助设备。这个系统的各个处理单元可联合运行、也可单元操作,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开展[4]。#p#分页标题#e#
一、构建完整可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要想培养出好的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整个的培养体系中,就应该有一套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集中性教学环节。我专业学生普遍对实践部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好,喜欢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应用能力指标,为确保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单独计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实习为主,包含了军训、认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专业,在实习中慢慢认知社会,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基础实验课为主,主要内容为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要做到理论基础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验并重,为理论课提供辅助理解,为综合设计实验打好前期基础。实验课程由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指标;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的考核指标,单独设课、单独计学分,实验操作与技能的考核应占实验成绩的50%~60%。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内容,不再以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采用综合设计类实验,每门实验课除了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操作点外,多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重样、不单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形成各实验小组,查找资料、选购药品,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指导,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几门专业实验合并为一门大的综合实验,分几学期完成,实验内容为将以前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项目变为现场取样,回实验室测定项目,把大的综合实验命名为学校环境质量调查表,学生去下水道取水,去操场测噪声和空气中污染指标,回来后分析结果,给出结论,最后完成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
2.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几门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实验,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实验课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找一些操作性强又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污染案例,大家热情空前高涨,各组将找到的资料与指导老师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出去采购实验耗材,已完成的题目比如江鱼体内重金属残留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实习保证,专业要求的能力指标都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好的实习基地,实习也不能有针对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好的实习和实习基地,就业率也很难有高水平的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担负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特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拓展好的实习基地和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纳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中。针对本专业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已分别与黑龙江省省环境监测站等监测单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新琦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蓝天沛儿膜科技有限公司等监测检测、研发设计、工程施工等有特色的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进行生产实习,实施开门办学。
四、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类教学环节都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一般高校特别是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的高校和专业培养模式与科研型院校混同,导致了学生导向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的问题。本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特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制约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实践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实习基地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指导方面有欠缺,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能指导上去,但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主动地去“下场充电”,去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五、结语
Abstract: Nuclear professionals training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ay for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s studi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broad basis, value practice, much channel, large collaborative" is proposed.
关键词: 核专业;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Key words: nuclear profession;training mod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28-02
0 引言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体现了系统思想与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深化。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建立网络联结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国际上涌现出大量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结构目标、组织特征、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1,2,3,4]。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5]。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各高校积极响应,并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社会单位联合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要素,打造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南华大学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实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湖南省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在“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本文研究探讨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南华大学“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人才培养
模式。
1 突出特色,打造协同创新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覆盖核产业链核学科专业的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联系,突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2012年,学校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改革机制体制,以“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平台共建、体制创新”为主导思想,汇聚国内核燃料循环系统的优质资源,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湖南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签署协议,由学校牵头组建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核资源开发、先进核能技术、核燃料循环安全技术与装备”三个创新平台,并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签订了共建南华大学核能产业科技园的协议,将打造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2 把握规律,树立协同创新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立校之本。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协同创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局面,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面临并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6]。
高校要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放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学校与各创新主体的联合,让创新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创新主体实践平台,传授实战经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建立创新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和评价的多元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文化先行,创造适合其成长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对核专业的学生,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南华大学须牢牢把握“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这一主旨,形成协同创新培养理念,利用行业、地方的特点和优势,突破以往封闭式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核专业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
3 整合资源,实施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过去的强调不同主体参与性,转变为强调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性,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南华大学依托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实施“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培养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建立核专业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3.1 “宽基础”。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有效改变目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核科学与技术、核资源开发、核动力装备、核仪器仪表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适应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
3.2 “重实践”。组建协同创新试验班,每年从大一年级核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选拔20~30人进入试验班。试验班学生经考核可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培养方案中与工艺、装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协同创新中心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培养学生面对工程问题、处理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3 “多渠道”。整合协同创新中心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生活保障平台以及实践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通过组建协同生产实习基地、教学科研导师组、工程实践中心以及大学生进企业、校企定向联合培养、暑期社会实践等举措全方位、多渠道强化对学生的培养。
3.4 “大协同”。与各协同单位建立若干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以工程实践训练、工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协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行业与地方共建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具有55年办学历史、核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南华大学要在打造“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加快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行“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局面,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制订体现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2]Miles,R.E., Snow, C.C., Miles,G.. 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Etzkowita H.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8.
[4]Auerswald P,Branscomb L ,Demos N,et a1.Understanding Private-sector Decision Mak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A "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EB/OL]. 2012-1-2, http://Atp.Nist.gov/eao.
关键词: 机电安装、整体运转、项目管理、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 A
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机电安装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施工难度也不断增大, 机电安装进行项目管理的工作就越来越重要。现结合近几年的设备施工管理工作经历,浅谈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
1.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
1.1 施工周期长
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直至满足使用功能或正常生产为止。
1.2 涉及面广
机电安装工程涵盖了机械设备工程、电器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建筑智能化、消防、电梯、管道、动力、通用、环保工程等等。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直至满足使用功能或正常生产为止。
1.3 技术要求高
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新兴技术。加之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安装工程也越来越大。大型工程对吊装、装配、检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1.4 协调管理工作多
机电安装工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工程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如进
度安排、工作面交接、工序衔接、各专业管线的综合布局应符合机电安装工艺的
工程设计要求, 相互间创造施工条件以保证工程质量及投产使用的各个方面。机电安装工程还要与其他相关的工程部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 无论何类机电安装工程都离不开与土建工程间的协调配合。此外还要与项目部以外的相关放协调好关系,如材料供应、市政公用设施的引入、以及进口机械设备的检验部门等等。
2.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2.1 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施工层次和影响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人员素质、机具设备、施工环境、材料进场和使用等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因此,有必要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 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长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2.2 进度管理
机电安装项目施工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但要配合土建主体施工,还要配合装饰装修施工,同时还要确保自身机电安装施工进度。为此,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 包括生产副经理、合同预算部负责人、专业工长、分包负责人和作业班组长参加的项目进度控制体系。落实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确保进度。
2.3 成本管理
首先,将公司制定的成本计划按工程部位、成本项目进行分解,寻求降低成本
的各种途径和措施,编制详细的目标成本计划明细表和目标成本控制措施表,并将其落实到岗位责任人,同时对制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法定期进行检查和及时改进; 其次, 按工程部位、成本项目建立各项成本费用收支明细表,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逐项记录,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计划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再次, 根据目标成本控制计划, 要求各级责任人对需用的人员、材料、备、机械等提前7-30d 提出计划和安排,项目部对各种生产要素统一调度、精心策划,力争做到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避免因计划不周或盲目调度造成停工、窝工、积压、浪费和效率不高等。
2.4 安全管理
首先, 组织机构建设。项目部建立“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总负责人,生产副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负责人,横向包括各职能部门,纵向包括上自项目经理、下至操作工人,切实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安全机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书面的安全职责,由项目质量安全具体负责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及安全活动组织工作。其次,安全管理策划。项目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机电安装工程安全施工组织总设计,编制专项工程或分部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设计, 对较重要的冷冻机房、水泵房、冷却塔室、发电机房和高低压配电室等编制单项工程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分析项目的隐患重点,从制度、人员、材料、设备、技术、资金和施工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作出策划和安排,确保安全施工的顺利开展。
2.5组织管理
合理安排机电施工安装期间的技术人员、安装工人和调试工程师的人数和这些人员进入工程的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并有效地减少施工成本。组织管理需要与进度管理密切结合,在每个施工阶段有效地进行施工队伍的调配,保障施工任务的按时高效完成。通常,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系统工程负责人开调度会的方式来进行人员的管理调度,建立文件报告制度,以书面方式进行记录、修改、调配措施等。
3. 机电安装工程系统调试和整体运转的管理
在设备的试运转工程中,所制定的调试、试运转方案应能满足生产装置的安全和环境要求,能满足施工人员的安全要求,且能适应行业的管理和业主要求。
3.1 调试过程。大型机电设备在出厂时一般无法进行总装和负荷试验, 即使是使用过的设备, 由于拆卸、搬运及再次安装, 难免改变原始安装状态, 所以, 对安装好的大型机电设备尽快进行调试就显得非常重要。调试前,要再次检查设备装配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和渗漏痕迹等,以便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调试时, 主要试验其工作质量、操作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等。考核时,应在施工现场进行空负荷和负荷试验, 以正确检验其性能是否达到工业化生产技术条件要求。调试过程中, 参加调试的机械技术人员和随机操作人员须时时到位, 以主动了解设备的现实技术状况、调试程序、操作控制方法等。现场必须有机械技术人员笔录调试过程。因为它是原始记录, 是日后操作设备、撰写技术报告、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依据。
3.2 撰写安装调试技术报告。安装调试报告应以读者能再现其安装、调试过
程, 并得出与文中相符的结果为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报告作为一种科
技文件, 其内容比较专深、具体, 有关人员应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撰写时注意与论文的区别, 应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不要象流水帐一样, 把某年某月做了些什么调试统统写入报告, 使人不得要领。在安装调试技术报告的结尾,要向曾给安装调试工作以帮助、支持或指导的人及部门致以谢意。这种做法, 实际上也是载明安装、调试过程中有关部门及人员所起作用、工作内容或成绩的一种方式。
4、机电安装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极大,做好机电安装质量的控制,关乎建筑工程的社会价值,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1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停留在图纸的阶段。同时,也要全面熟悉施工的设计图纸,随时补充完善图纸中的不足。一个好的工程通常是由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完成的,这就要求在施工的准备阶段要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并组织好工程的施工流程,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 查调整。 对工程施工中会用到的人员、资料、技术文件、标准、要求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进一步对施工工程中所有的资料、设备进行确认审核,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根据业主的要求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规划,编制组织落实电机施工工程的进度计划、人员调配计划等。
4.2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员的施工计划控制;施工工艺和软硬件设备等的质量控制;工作交 接检查;隐蔽工程质量的控制;电气设备采购、 安装及运行状态测试等的质量控制;施工器械使用质量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等。
同时,为了确保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要通过预先分析,更好地控制、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5、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机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加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是提高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以做好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 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建筑机电工程施工涉及专业面广, 技术发展很快并也很难掌握,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机电的基础技术知识,更好地做好质量控制及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的管理水平,使我们的机电施工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沈先福. 浅谈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 山西建筑. 2006/ 06
[2]晏国民.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J].山西建筑, 2008.
关键词:钢铁产业;盐酸再生机组;缓蚀剂;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41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钢铁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影响钢铁质量的一个重要工艺就是酸洗。同时酸洗也会造成大量的酸性废水,为了处理废水,一般都是用盐酸再生机组,对盐酸进行回收利用。同时,为了减缓钢铁的腐蚀速度,生产中也会使用缓蚀剂,这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它的使用可能会对盐酸再生机组产生影响,给生产造成损失。
1、缓蚀剂带来的影响
酸洗线产生的废酸,进入酸再生机组回收处理再生成盐酸,重新用于酸洗线的生产,酸洗机组对成品表面要求很高,因此在酸洗线生产工艺中加入缓蚀剂来提高成品板的表面质量,缓蚀剂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金属表面形成,在金属表面构成一个保护层,使盐酸只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与金属本体不发生反应,对酸洗基板起到保护作用,可保证酸洗板成品板不会过酸洗而形成色斑、色差等影响酸洗板质量的不利因素,但因为缓蚀剂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化学物理特性会使加入缓蚀剂的盐酸液的黏度增加,使盐酸再生机组生产时产生以下问题:盐酸液的黏度增加,增加酸泵的负荷,容易疲劳损坏;盐酸液的黏度增加,使液体接近管理内壁处流速降低,各种杂质在管壁处容易沉积结垢,尤其是向焙烧炉供酸管路,结垢以后使管道内径减小,酸流量减少,再生酸即时产量降低;
由于盐酸液的黏度增加,管道内阻力过大,使酸液向炉内喷射时,正常工作压力下,酸液雾化较差,影响再生效果;由于盐酸液的黏度增加,使各种杂质在废酸喂料过滤器处沉积很快,需频繁清洗,会造成工艺参数变化,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停车,影响机组生产;由于盐酸液的黏度增加,各种杂质容易堵塞喷嘴,需频繁清洗,造成炉况不稳,容易造成停车由于以上5大问题的存在,造成酸再生机组即时产量下降,本机组设计产量3.8m3/h,现在只有2.8m3/h,设备利用率降低,总体机组生产率下降,同时也造成备件辅料费用加大,生产成本增加。
2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几个影响再生机组的主要因素,下面逐个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2.1所有问题的产生最终归于缓蚀剂的加入,但对此,我们不能禁止的缓蚀剂加入,因为不加缓蚀剂会影响酸洗板成品板质量,同样会造成损失,所以只能采取另一种方法,就是控制缓蚀剂加入量,通过进一步精确控制缓蚀剂加入量,达到酸洗工艺最低要求即可,经过生产实践摸索,我们发现缓蚀剂在盐酸中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最低含量为10克/立方,但在此之前,由于管理不严,通常的做法为:25公斤桶一次性加入到酸槽中,最大浓度1563克/立方,然后随时间逐渐减少,直到1小时后下一桶倒入,最低浓度100克/立方,远超出酸洗工艺最低要求,对此,我厂专门设计一路加药管路,增设两台计量泵,一用一备,并与加酸泵连锁,设定好加药量,随加酸泵启动同时运转,这样可减少短时内酸液中缓蚀剂浓度过大现象,减少废酸中缓蚀剂总体浓度。
2.2针对酸泵容易损坏,我厂采取两种措施:第一、现场加设焙烧炉供酸备用泵一台和备用管路阀门一套,原来现场只有一台酸泵和一套管路,每次泵或阀门故障都会造成再生站停车,加设备用泵及管路后,一台泵故障,马上起用备用泵,减少停车时间。第二、改进酸泵结构,泵壳和叶轮材质由PP改为F46,减少叶轮和内腔磨损变形造成叶轮螺母断裂和叶轮脱落次数,酸泵机封由原来国产碳化硅备件改为进口碳化硅件,大大延长酸泵使用寿命,由原来10天下线延长至2个月下线。
2.3针对喷嘴容易堵塞的情况,我厂提高了废酸喂料过滤器精度,现有过滤器网眼尺寸为5mm,改进为0.05mm大大提高了过滤质量,减少堵塞喷嘴次数,减少清洗喷嘴次数,从而减少因焙烧炉状态波动造成的停车。
2.4针对管道内径减小,酸流量减少,我厂采取定时清洗废酸管道的方法,利用现场酸泵和管路,采用片状碱溶液作为清洗剂,浓度为25公斤/立方,且在清洗过程中保持此浓度,另外清洗时碱液需要用蒸汽加热至60度,在清洗过程中保持此温度,通过实践效果良好,通过此方法可保持管道内壁清洁,使机组易于控制,酸液流量与设定值一致。清洗管道基本每月清洗一次,一般在月度检修时间内完成,清洗时两路管道可清洗一路,另一路保持生产状态,不会影响再生机组生产。
2.5为了进一步改善酸液向炉内喷射酸液雾化较差,影响再生效果这一情况,第一,我厂改良了喷枪过滤器滤筐,原来材质为尼龙,分为上下两段通过丝口连接,丝口仅有5mm长,遇热容易松脱变形,滤筐和滤网之间易产生缝隙,各种杂质容易漏过进入并堵塞喷嘴,影响过滤效果,现改为PVDF材质,制作时整体热熔焊接而成,解决松脱变形问题,过滤效果良好。第二、我们提高了喷枪过滤器精度,现有过滤器网眼尺寸为5mm,改进为0.05mm大大提高了过滤质量。
3、改进结果
目前,酸洗镀锌厂酸再生机组生产良好,虽然缓蚀剂的加入对酸再生生产有负面影响,但我们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可以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确保酸再生机组生产率,同时备件辅料费用大为降低。酸洗线生产工艺中加入缓蚀剂来提高成品板的表面质量,缓蚀剂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金属表面形成,在金属表面构成一个保护层,使盐酸只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而与金属本体不发生反应,对酸洗基板起到保护作用。经过上述改造以后,目前酸再生机组运行状况如下:酸泵运行功率普遍下降10%,焙烧炉供酸泵运行功率下降30%;管道内壁时刻保持清洁。酸液流量与设定值一致;喷嘴工作状况良好,酸液雾化效果好。设备运行状况大大改善,设备事故大为减少,体现在:酸泵故障次数5次/月减为1次/月,每次停车到生产状态-需5小时;因清洗过滤器原因停车平均2次/月减为0次,每次停车到生产状态需2小时;因清洗喷嘴原因停车平均2次/月减为0次,每次停车到生产状态需2小时;因酸再生机组停车,造成酸洗机组停产平均1次/6月减为0次,每次停车到生产状态需4小时。
结束语
钢铁产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钢铁是一种很容易被腐蚀的产品,每年由于腐蚀废掉的钢铁几乎等于生产量,生产上会使用缓蚀剂来减缓腐蚀速度。但是。缓蚀剂作为一种大分子物质,会增加酸洗以及废水的粘稠度,影响酸洗效果,同时对盐酸再生机组产生影响,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本文简单介绍了这种影响,同时积极寻求改进的措施,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前明.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工艺设计【J】.材料保护,2001,34(6):41-43.
(2)张海东,张秀风,孙金茂.废盐酸的再生利用【J】.金属制品,2008,34(4):53-56.
(3)王天冲,初元璋.钢帘线生产【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沈越.扩散渗析一电渗析回收盐酸酸洗废水中的酸和铁【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 l,31(5):43—47.
(5)王海林.张振林.杨绿.废酸焙烧再生炉内流场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