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11:1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席慕容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由于性别差异,两性世界中的审美视角是有所不同的。席慕容,一位在艺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子,她的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在她的笔下,属于女性的青春、爱情被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诠释着女性世界的美。
席慕容所追求的这种美是纯美。这种纯美是人类生命初始所拥有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没有被尘世沾染的至高无上的美,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的心,是清澈而透明的。但这份纯美是一种梦,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何才能得到纯美?很多完美主义者都在不断地用生命去追寻。显然,现实生活因为利益的纷争是找不到纯美的,席慕容在她的诗歌中娓娓道来的是一份只有在过去或是未来才有的纯美。又因为这份纯美只能在过去或是心灵空间存在,因此与现实的矛盾常常又构成席慕容诗歌中的一丝悲剧美。任何一位解读席慕容早期诗歌的女性都能从中体味到她对绝对爱情的追索的纯美之境与纯美之下淡淡的忧伤。
一、在完美时刻遭遇破碎之美
每一位女性在经历成长,逐渐成熟时都有如花朵一样绽放,这是女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席慕容在诗中常描述到这美好时刻:“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也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也不惧。”(《莲的心事》)“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一棵开花的树》)在这最完美的时刻,作者诗中的“我”从不曾挥霍或卖弄自己的美丽,而是怀着对爱情的顶礼膜拜,炽热而又含蓄、慎重而又默默地等待着爱人的到来。这种等待是如此虔诚,像背负使命的人在号角吹响之前,像运动员在令枪鸣响之前,外表平静而内心颤动。在这种弦即将离箭之际,就希望“你”能在等待中出现,来成就这一完满。但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你”不是“来得太早”或“来得太迟”,就是“终于无视地走过”,总是错过。“我”的最美的时候与最美丽的等待终究“你”无法看到,或是被“你”漠视。完美在这一瞬间支离破碎,使读者听到破碎的声音,“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一棵开花的树》)。在《昙花》中,她叹道:“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早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即便有一天是“他”来寻“我”,依然“寻我不到”,在“他”“汹涌着哀伤”地走后,“我才醒来”,只好“把含着泪的三百篇诗/写在那逐渐云淡风轻的天上”(《彩虹的情诗》)。
席慕容的诗歌中就这样将美丽的等待划上破碎的痕迹。完美是一种美,使完美破碎更是一种美。不断地错过呀错过,在唉叹之余,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破碎并没有引来“我”的抱怨,“我”最终把这种错过用淡淡的幽怨归结于“无缘”,“我”只能静静地在悲哀中独自成就那一份本该属于“我俩”的完美,这种选择让席慕容的诗歌更是凭添了一种空灵之感。
二、对人生种种别离不舍与无奈的悲情之美
人的一生中有太多的别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有对青春岁月的别离,有对故人的别离。
在席慕容诗歌中的女性世界里,青春是一幅最美的油画,但最美的东西即使不在最美的时间遭遇破碎,也是极易流逝的。这种易逝给人无尽的伤感。“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为什么》)。这最美好的时光就是青春,这最单纯的快乐只属于青春,青春是美好的,但与青春别离之后,只剩下对青春的无尽回忆。席慕容在《青春》中诉道:“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对于青春,席慕容的态度,从来都是对其绵绵不绝地回忆,在每一个夜里,在灯下,在每一个季节转换的时侯。这种回忆是席慕容诗歌的主旋律,飘散着青春易逝的悲情之美。
对别去的岁月是这样,但对离人呢?《渡口》写道:“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之后如果不能再重逢,人应该如何对待离人。为了人生的完美,席慕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忘却来对抗忧伤之情。在《野风》中她叹道:“就这样地俯首道别吧/世间哪有什么真能回头的河流呢?”“我们也来相约吧/相约着要把彼此忘记。”在《请别哭泣》里,她恳求着:“请试着去忘记/请千万千万别再哭泣。”席慕容认为在经历无法重逢的别离之后,忘记是一道良方,可以使人不再哭泣,可以让生活恢复平静。“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禅意》之二)。
在席慕容的心中,别离的岁月是要怀念的,而别去的人最好要忘却。但遗憾的是,她却总难以逃离感性世界里不忘的情愫。于是在忘与不忘中徘徊,在忘与不忘的矛盾中用诗弹奏着凄恻的旋律。于是在她的诗歌悲情之美之外又凭添了追忆之美。
三、不断地怀念,但不追索追忆之美
大多女性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感情世界会维持一种风和日丽或云淡风轻的状态,无论现实生活如何平淡,很少有人会将现实不断推倒重来。但女性又天生就是感性的动物,大多渴望浪漫。在这种矛盾之下,大多女性会选择在乏味的生活中不断回忆青春岁月的纯真爱情,这种纯真爱情的美带来了感性的源泉。席慕容在诗中,虽然理性地认为应该忘却离人,但又感性地对青春岁月的爱情一再描绘。《山路》与《暮色》中的“我”渴望着年轻时那一夜里“轻怜、缠绵”的歌,如“山风拂过百合”,即便“回顾所来径”时“苍苍横着”如“翠微”一般“这半生的坎坷”,但在“暮色”中,这回忆中的歌声“竟化为甜蜜的热泪”。
岁月的流逝使情感锁在了过去的时空里,但最纯真的情感却永远不会因为时空的转移而被遗忘。相反,被时间如浪一般冲刷之后,这份回忆更是成就了去除杂质的完美。“我爱你/只因岁月如梭/永不停留/永不回头/才能编织出华丽的面容啊/不露一丝褪色的悲愁”(《给你的歌》),这种停留在另一个时空里的回忆就像是平静生活中的一盏灯,写着每一个女性永恒的青春之美。
尽管回忆是不可或缺的,但席慕容认为,这种感情只可追忆,只可怀念,只可在深夜浅笑或流泪,而所恋的人与事是不能再去触及的。在《悲歌》中她写道:“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与流年。”在席慕容诗中,若“再见你”,将似刻舟求剑,看得到的是舟上的刻痕,求不到的是刻痕下水中的剑,剑早已留在了那个时间的那个空间里。这,实际上是席慕容在保全记忆中初恋的干净与纯洁。“我如何舍得与你重逢/当只有在你心中仍深藏着的我的青春”(《短诗》)。通过不断的回忆,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触及,席慕容保全着年青时纯真恋情的完美,勾起读者对追忆中这份完美的慎重之情,每一位读者也在读罢后,沉思或是怀疑着自己无限留恋的是那人、那事,还是那段岁月中的自己。
四、通过现实意象反映女性世界的哲思之美
席慕容的诗中充满了哲思美。这种哲思是一个淡雅、真纯的人对生命的思考,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对生命的感悟。《七里香》写道:“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用溪水与海浪的走向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年少时,一路追逐,不断向前;年老时,却总想落叶归根,在人的一生中,思乡之情渐行渐浓。这样的比喻是如此自然贴切,是席慕容诗中闪耀着的灵感的光芒。
席慕容的诗歌中还常常把女性的一生比作一出戏,《戏子》中描绘的那个伤心的人儿,在独享着自己的泪。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犹如浓妆重墨下的戏子,在现实的灯光和舞台下扮演着真真假假的自我。演绎着遵循大众价值观的理想的人生,看似热闹,内心孤独,因为那只是在人前的一场戏;台后,卸装之后,每一个人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这场戏,不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人生,终究是“一场难分悲喜的演出”(《咏叹调》)。
席慕容的文笔从来都不晦涩深奥,她用最简单纯朴的语言打开自己和读者的心扉,表达着女性世界里最简单真挚的情感,记录着女性生命中最美丽的岁月,她用一种随缘而感恩的心,在无怨中把完美留在每一个时空,在回忆中续写着生命的美丽,在思考中追求着生命的本质,让每一个读她诗的人心灵沉静,摆脱凡尘的利益之困,从独特的女性视角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美,真正为这淡淡忧伤着的生命的美而感动,而无怨。
参考文献:
[1]席慕容.无怨的青春[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2.
[2]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
[3]蒋孔阳.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关键词】课堂 诗意 课程方法
“曾经有一个未来的目标/让我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汪国真《嫁给幸福》)
伴着缓缓的琴音, 我动情地朗诵着汪国真的这首诗,正值花季雨季的学生们沉侵在美妙的音乐和诗的意境中,他们没有想到我就这样上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他们早已预习《沁园春·长沙》,高一第一单元那么多首诗需要背诵,他们被高中学习的压力抑制着,我却有意回避他们深感压力的诗,而是朗诵着这首触动他们内心灵魂的《嫁给幸福》,他们的心开始激动起来,不知不觉也加入了朗诵,有些同学还摇头晃脑起来,等一曲缓慢的乐曲结束,我们已反复朗读了5遍,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诗。笔者趁机问到:“同学们,诗歌美吗?”“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很美,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可以装点我们的人生,这一周,我将和同学们畅游在美妙的诗歌中,去领略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的美。所以开学第一周的语文课,我上课的主题是“让诗意洋溢课堂,让我们的心中充满诗情”。
这是我上诗歌单元第一节课的开场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所以没有直接教课文,而是用三节课和学生一起朗读汪国真的《嫁给幸福》《妙龄时光》《热爱生命》《永恒的心》,席慕容的《十六岁的花季》《一棵开花的树》《青春》,北岛的《回答》,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十几首诗,因为这些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经历,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很快喜欢上了这些诗歌,他们用精美的笔记本摘抄起来,课余时间都在深情地朗读着,我从他们的朗读中,真正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声音。教这些诗歌的每一节课里,每当我伴着音乐动情地朗诵完一首诗时,教室里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我激动地谈到自己喜欢的某一首诗的理由时,学生们也都迫不及待地谈着他们喜欢的原因,脸上洋溢着赞许的表情,眼睛里闪烁着少有的光亮,我们沉浸在诗歌的灵动与美好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收获着喜悦,亦收获着幸福。
这样的课堂一直是我在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从工作是生活的谋生手段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激情;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人生的意义,从而过上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经过尝试,我知道了将来努力的方向。也许梦并不遥远,只要确定了,就义无返顾;只要确定了,就风雨兼程;理想的课堂将不再是梦。诗歌教学路漫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自己的诗歌教学旅程:
一、开启心扉 由课外引向课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诵读着这些诗句,我们进入了《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在多遍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没有过多的分析,没有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就理解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充满力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当他们读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班里好像出现了很多小,他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诗意已充满他们心中。之后我把闻一多的《死水》当成拓展延伸来学习,学生竟然一下就读懂了,一节课就如此高效地完成两首难度较大的诗歌学习,是以前用三节课都无法完成的,引用这些课外的诗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对诗歌有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教学效果好,课堂高效。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让我怎么感谢你》)
吟咏这几行诗,我们进入了《再别康桥》的学习,当朗读完这首诗,我们班的施华同学谈了她的感受:“当我吟咏《再别康桥》的最后一个段落时,我感到徐志摩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极其奔放,让我联想到自己似乎来到了辽阔的草原,我驾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好洒脱!好痛快!感觉读着这句诗,我已融入草原,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是学生学习的原始感受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当时早有评论家认为:“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是千种愁绪,万般凄楚”。学生读这首诗却得出全然相反的感受,我有些不知所措,纠正学生的想法怕挫伤学生的真实感受,不纠正又怕学生考试时丢分,直到后来看到孙绍振教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得以释然,他在这篇文章里批判道:怎能设想,当代诗人告别任何人物和景物时,一定要惆怅,而且还要有“千种愁绪”,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没有甜蜜之感呢?其实不要多高的欣赏水平,光是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感。”(摘自《名作细读》),不得不相信,有时学生的直觉比专家还灵,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更纯粹,他们正属于诗的年龄,只要老师帮他们开启一扇门,他们就能轻易地走下去。有了这样的开启,当我们一起朗读徐志摩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来结束课堂时,已不用分析,他们会心一笑,诗意永久地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青春》)
吟咏完这些诗句,我让学生自学了《错误》《致橡树》《雨巷》这些唯美的朦胧诗,学生展示的学习结果和理解能力是惊人的,有一个男生在《错误》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旁这样批注到:“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这位学生竟然能将郑愁予的诗和席慕容的诗融合在一起理解。对《雨巷》中丁香姑娘意象的理解更是惊喜不断,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凭着原始的阅读感受,有的说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一种理想,有的说是作者本人心仪的对象,有的说是一颗向往的草莓,有的说是一种心中的郁结……举不胜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开启,这远比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丰富和珍贵。
二、含英咀华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让诗歌课程延续得更久远,我让每个学生选一首课外的诗,每天课前朗读,每天我们就这样在诗歌中开启黎明,送走黄昏,我们称之为“晨颂——午读——暮省”,有一次刚收假回来,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走进教室,睡倒一片,我改变了上散文的决定,把本来已备好课的《花未眠》抛到一边,当轻柔的音乐响起,我们诵读了: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舒婷《这也是一切——(应北岛的〈一切〉》)
读着这些诗句,原来扶桌子睡觉的同学坐直了,已没有了睡意,诗歌把他们对家的眷恋和旅途的劳顿洗清了。在这样的课堂,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目光,感受到了一颗颗感悟美的心灵。之后我以“读诗的感受”为话题让他们写一段文字。下面是摘自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些感受:
美丽奇妙的诗啊,你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美,我沉浸在诗的海洋里,回味着诗的美妙,诗让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丰富多彩。我的整个心灵都流淌着诗意,告诉我,用你银铃般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廖斯女神。
——高一⑵班 黄连芳
以前,从未对诗歌有过兴趣,甚至对诗歌有过厌恶的情绪。但经过一周的学习,我渐渐爱上了诗歌。觉得诗比故事、漫画书好多了,诗可以表达出自己不能表达的思想感受和不能说出的惆怅与快乐,而且诗还激发自己奋发向上,鼓励自己在困境中站起。
——高一⑵班 罗美丹
现在我对诗歌着了迷,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欢快、幸福,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许多,人生就像这些诗句一样,它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心里的悄悄话,人应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高一⑶班 梁茹曼
………
一段段令人惊喜的文字,有些是出自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他们对诗歌这种纯粹的文学体裁却有着惊人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可见课程方法的重要性。我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从课程的高度出发,力争找到每种课程教学的密码。
三、后记
诗歌课程带给我的惊喜是无尽的,每天的语文课,当诗意洋溢着课堂,我的心中也升腾着诗意,如果可以,我愿意用一个学期来教诗歌,把狄金森、海子、聂鲁达等的诗歌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心中充满诗意,过着诗意的生活。什么时候能无拘无束地去教诗歌,让诗意真正地萦绕课堂,让诗意根植于学生心中,师生共度每天的诗意生活,诗意地栖息,诗意地启程,诗意地开启黎明,诗意地融入黄昏,当我们闭上双眼,我们心中便充满诗意,当我们睁开双眼,诗意便充满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国真:《汪国真诗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席慕容:《席慕容诗选》,花城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教学凝聚了所有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内容,集形式之美、内涵之美、语言之美等众多美育因素于一体;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领会这种诗歌之美,并将这种诗歌之美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当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让学生喜爱诗歌,主动探究诗歌特征,在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中追寻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某些古诗的主题理解起来比较晦涩,而现代诗的理解则相对容易得多,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不管是主题明晰还是主题晦涩的诗,诸多教育工作者都主张将吟咏诗歌作为理解诗歌魅力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觉其中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有的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进而反复背诵,反复默写,将诗歌本身的魅力消磨殆尽,极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笔者主张在吟咏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用心领悟诗歌的特色与内涵,即使是不易理解的诗歌,我们也要尽量在班级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吻合诗歌主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诗歌的本质有一个质的把握。
二、深入了解作者性情与时代特征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那么必然有着其鲜明的主体性和时代性。因而,在诗词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必然要去研究作者、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方面很多教学者都论述过,故而这里不再详细论证。对于学生来讲,对著名的作者生平经历,常见的历史时期如六朝、南宋等要有一定的认识。以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为例,下设第一道题目为: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学生对柳宗元没有必要的常识积累,在解答题目时必然会失分。注释中在交代宗一时,这样写到:“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其实这里已经隐性地在交代柳宗元当时在柳州。提到柳州,对柳宗元熟悉的学生马上就能想到他是被贬柳州,远离家乡,自然也就有了报国无门的感慨。因而,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必要知识的积累要到位,这也是一种素养的培养。
三、了解作者新颖的立意及这种立意的用意
在目前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像分析记叙文一样将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极大地破坏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与美感。笔者强调在诗歌教学中要能够以大声朗诵为龙头,引领学生经过多种教学方式领悟诗歌新颖的立意与这种立意的用意。譬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们不应把诗歌分成几个小节,不应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时间顺序与具体意象,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能够反复朗读,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和同班同学的交流,自然能够意识到文章由普通的思乡之情上升到了爱国之情,上升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而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为载体来流露这种深沉的家国之思的。最后我们还可以拿来席慕容的《乡愁》做比较,让学生体会同样的思念,既可以像席慕容那样通过几个画面来表达,也可以像余光中那样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加以表现。
四、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
只有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尤其是那些特殊、经典意象的意义,才可理解选用意象之下的情感。因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积累一些常见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方干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为例:“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下设题目中有这样一题: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学生在答题中主要障碍在第二问,很多学生只会答到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叫着,飞向别的树枝,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而给出的参考答案则为:表达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慨。比照两个答案,学生明显的短处在于对情感把握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颔联中“蝉”“鹤”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象征着清高、脱俗、隐逸。一旦理解了这两个意象,问题就迎刃而解。尤其是托物言志诗中的物象,一旦“泡”开了,思想内容就可以把握到位了。故而,意象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
五、透过字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性
牵手:温馨的牵手曾经是“恋爱”公开化的标志,只是如今的牵手已经逐渐被搂抱和更加直接的身体方式所代替。
烫发:在1978年,烫个“鸡窝头”被视为最时髦的事情之一,如今,千奇百怪的发型已经让人目不暇接。
跳舞热:跳舞从官方的交际场合逐渐蔓延开来,女青年们纷纷涌入涉外舞厅,抱着外国男人准确地踩着舞步,性观念在潜移默化间开始走向解放。
接吻:这个词逐渐开始出现在各类图书里,而在现实社会,它只能成为一种“前戏”,不再作为情感交流的一部分。
离婚:1980年新《婚姻法》对离婚的必要条件修订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从此,婚姻不再牢不可破。
台湾歌曲:表达爱情的台湾歌曲代替了民族音乐开始占领大众的生活,社会整体意识开始发生转化。
美容:随着1981年资生堂来到北京,女性对于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纯真的女性装扮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琼瑶:爱情开始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主题,但同时,出身平凡的女孩嫁给有钱人家的公子的“灰姑娘”式的童话,却预言出了物质社会扭曲的“绿卡婚姻”,“傍大款”现象开始慢慢在社会上出现。
现代派:一些青年也开始受到误导,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
变性人:1983年1月,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中国人固有的性取向观念被打破。
下海:“下海”经商不只是男人的专利,女性经商也成为时髦,但同时,“下海”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增加。
录像厅:街头录像厅疯狂出现,标志着盗版电影和的泛滥,大众开始普遍接受“”不再成为婚姻专属的观念,“处女新娘”开始消失。
西方流行乐队:西方流行乐队逐渐被国人所熟悉,西方的流行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很多国人开始模仿糜烂的西方娱乐明星的生活方式。
“性学热”:人们对于爱情与“性生活”的观念完全被颠覆。
张贤亮: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伤痕文学”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
诗歌:诗歌开始无限被边缘化,同时,对艺术追求几乎疯狂的诗人,也成为把爱情和婚姻边缘化的人群。
“海陆(落)空”成为婚姻的基础:物质成为婚姻生活的基础,纯真的爱情正式毁灭。
崔健:《一无所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心态。从那以后,歌坛分化了,大众的娱乐方式也多元化了。
艾滋病:艾滋病在中国的泛滥,几乎和国人“性”态度的开放一样迅速。
列侬: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死亡让“Make love no war!”这句口号响彻全世界,但也有人开始利用这句自由主义的口号来排斥婚姻和爱情。
王朔:痞子文学和相关的电视剧产生出了无法想象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暗示了“痞男”文化的到来,阳刚男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港台明星:八卦杂志也开始逐渐进入内地,明星的“性”观念开始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席慕容:席慕容的没落说明着“情诗”开始退出大众的视线,羞涩的甜蜜情话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夜总会:夜总会成为对于完全开放的“”场所的一种暗示,国内的离婚率明显开始提高。
《围城》:点明了现代婚姻关系已经变得耐人寻味和复杂。
校园民谣:人们把对于现实的恍惚不安和对爱情的希望,全部堆积到了对于校园生活的回忆里。
卡拉OK:这种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的出现,也使卡拉OK歌厅成为婚外情和发生率最高的场所。
寻呼机:又叫BP机。先是数字传呼,等到中文传呼机出现后,快餐式的情话不再成为爱情或者婚姻的约定。男女关系的开始和结束,伴随着的就是删除键的使用。
时尚杂志:专门为人们介绍吃喝玩乐和专门为女性介绍美容化妆的杂志大量涌现,标志着爱情不再成为人们的必需品。
伟哥:性生活里,女性的期望值开始超过男性,不是处女已不受歧视。壮阳药开始泛滥。
网吧:网络的虚拟爱情开始替代真实的爱情。
情书:爱情像是一种速食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
野蛮女友:从《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到《我的野蛮女友》里全智贤饰演的野蛮女主角,中国女性的形象已经从“三寸金莲”完成了到“野蛮女友”的转变。
BT下载:下载工具,也有人开始把它比喻成结婚,单亲妈妈数量增加,生孩子不再和爱情婚姻有关系了。
同性恋:同性恋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同性恋人群的增加,同样也折射出人们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冷淡。
女性香烟:女人对于宠物和香烟的热爱开始超过对于异性的需要,爱情意识和情人意识在这个世纪开始完全被淡漠。
多年前,文友凭借良好的文字功底,文章发表率很高。后来,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能静下心来写字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所以,他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笑着回应他,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心底的怀念也是不一样的吧?
我怀念写诗的日子。当年上中学时,我发疯一样地迷上了诗歌,为了买汪国真、席慕容的诗集,曾连续一个月不吃早餐。诗集买回来,反反复复诵读,简直可以倒背如流。我还特意买了个漂亮的笔记本,在封面上写着“诗是我的灵魂”,里面全是我自己的“大作”,结果有一次这个本子被英语老师看到了,他说:“假如英语是你的灵魂,该有多好!”离开校园时,我曾欢呼雀跃,以为从此远离了枯燥的数理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拥抱诗歌。却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心爱的诗歌本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多年后,当我无意中从箱子底下翻出那些“诗集”,心底是说不出的惆怅。
我怀念一段最纯洁的友谊。13岁那年,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和云,两个睡不着的小女孩,偷偷从床铺上溜下来,坐到门前的梧桐树下,悄悄讲述着少年的“愁滋味”。从此,我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窗3年,一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我和云都过了而立之年的今天,我们又生活在同一座小城,依然可以无话不谈。那天她来找我,聊老人孩子,聊工作,也聊今年最流行的服装。可是我忽然就想到,我们聊来聊去的这些话题,不管有多少人旁听都无所谓,那些曾经共同分享“小秘密”的喜悦,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时,第一首《我爱这土地》(艾青),在讲解,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我讲到:“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机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它使人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接着引领学生去思考我曾经给学生念过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马之死’(讲诚信的话题)。作者用了一种共同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然后再接着引导:“假如我是一粒沙,一颗星,一朵云,一棵树,一颗桑树……我也如何”下文就有大家来完成诗的结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近镜头,神态描写,爱见于情态,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这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仿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你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世界给我感动太深。”“……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挂笑意,因为我对梦想追求得执着……”同学们一听,乐了,情绪马上高涨起来,开始去构思诗了。教师的这种信手拈来,常常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就算是抛砖引玉吧,然后留三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联想,构思。
因初三时间紧张赶进度的原因,这种精彩常常会被忽略。我也马上转入第二首诗《乡愁》的学习,简洁地讲解背诵后,我也信口一句:“读书时,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然后引领学生续写“乡愁是……”,继而引导学生仿写:“小时候……长大以后……后来……而现在……”
课后练习还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我也没有粗糙地放过,简析,背诵,仿写。一课有三个让学生们精彩的机会,就放在最后让同学们展示。先给五分钟构思创作,可以“假如我是……为什么我的……”,也可以是“小时候……长大以后……后来……而现在……”也可以是“乡愁是……”还可以是仿写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首清远的笛,常常在……”在这个仿写续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放低台阶,给学生信心。我说:“只要同学们写出两句,就是天才了。”五分钟后指名展示,看看同学们这洋溢着鲜活的生命体验的精彩写作吧:
“假如我是一只蜗牛,我也应该背着那巨大的行囊,向着远方的高墙迈进,背着那份执着向前,——然后我爬上了象征胜利的顶端,迎着坚定与光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的那份坚毅感动了上苍。”
“如果我是贝壳里的一粒沙,我也要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挣扎,让那黑暗一点一点将我包裹,然后,我死了,却成就了一颗耀眼的珍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因为我对这梦想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挺拔着身躯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我的家,这里天上浮动的白云是我的伙伴,这背后的高山是我坚强的后盾。即使经历了风吹日晒,也要挺拔的立在这土地里。为什么我的脸上常有笑容?因为我对这里的生活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颗星星,我也应该用那渺茫的光照着,那块四季如春的土地,那有着悠久历史的小镇,那退潮的海滩,那用砖瓦铺成的屋顶,和那夜里孤独怕黑的小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故乡爱得深沉。”
“故乡的云是一阵温暖的风,总在思乡的人儿心中飘散,故乡的蓝天,故乡的土地已模糊在思乡人的眼里,仿佛噙满泪水的眼睛,岁月逝去后,乡愁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永不泯灭。故乡的云再次飘去,我听到了故乡对我的呼唤。”
“小时候,学校是一个玩具屋,我在里头,欢乐也在里头;长大后,学校是一个广阔的运动场,我在里头,操场也在里头;后来啊,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我在里头,兄弟姐妹们也在里头;到现在,学校是一个无尽的题海,考试在里头,我也在里头。”
这些精彩的创作使我欲罢不能,看着还有许多同学渴望展示但又有些羞涩的眼神,脆要求全体同学们,五分钟之内把自己的创作写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交给了我。将近五十份。带着这沉甸甸的作品,下课后,我把它制成PPT课件“学诗,咏诗,续诗,仿诗,写诗”每一首都注上我班的小作者的名字,下一节课在教室用电子白板展示出来,展示一首,同学们就会自觉读一首,越读声音越响亮,一边读自己的作品,一边乐,一边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给他人鼓掌。太有成就感了!
可是,我那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对读书却并不感兴趣,相比语文,她更喜欢数学,不爱诵读的她,连课文也看不了几眼。我想好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我得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得让自己爱上读书,让家里有读书的氛围。于是,不管多忙,我每天都抽空看一会书,或唐诗,或宋词,或人物传记,女儿见我读得不亦乐乎,问我:“妈,看什么呀?那么津津有味!”我便给她解释书里的情节,读到书中有趣的事,我便大声地读出声来,女儿因此笑得前俯后仰,常惊叹语言的魔力。
接女儿放学后,我原来都是带着她逛逛超市,后来改成去图书馆阅览室写作业,这样便会出现一个场景,我和女儿并排坐着,她伏在桌子上写作业,我看报看杂志,偶尔她不想写了,便会拿出课外书来读,女儿很享受我和她共同阅读的时光,鉴于此,我将每晚临睡前的半小时作为亲子阅读时间,我看小说,她看学校发的外国童话,常常是我要关灯而她嚷嚷再看一会儿。
后来,我也帮她办了一张借书证,女儿看书的范围广了,不再局限于学校书本,图书馆的书让女儿应接不暇,她首先将注意点集中到带注音和图画的故事书上,图书馆看书的氛围是很不错的,女儿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有时候碰上她的同学,便会眉飞色舞地跟人炫耀自己看了什么书,还喜欢跟同学交流看书心得,每个周日就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在这期间,我们比比谁看着快,每天晚上,她做完作业,都会找出书来读上几页,我也会拿出我的书和她一起静心阅读。
共同阅读成了我们的习惯,轮到她给我讲书里的故事情节了,每每读到精彩处,她总是呵呵地笑出声,然后指着书对我说:“妈妈,这段太好笑了,我读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