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治安治理论文

治安治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4 07:0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治安治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治安治理论文

篇(1)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基础环节,对社会治安稳定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我国通过借鉴国内外社区治安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社区警务的概念,使我国在城市社区治安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治安工作中随着社区的治安职能分工不明确、群众参与力度不够、治安手段的单一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治安问题依然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城市社区治安管理工作水平仍亟待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社区建设脚步也日益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人口的管理复杂化;商品房淡化了邻里间的关系,人性冷漠化;利益矛盾激发等原因导致了犯罪分子不断增加,刑事案发率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的安全问题及治安管理水平不仅制约了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阻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社区治安的研究及具体实践要早于国内的研究,西方国家对社区治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治安理论和警务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论:①以色列裔美国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来研究现代化,指出现代化进程将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对已有的社会秩序形成冲击,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混乱、层出不穷的犯罪。理论指出社会结构性的变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演变,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响了社会治安的稳定。②1982年,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凯林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现象出现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严重的犯罪。他们主张对于社区犯罪必须采取防微杜渐的态度,加强社区治安防范措施,从小抓起,杜绝隐患。③澳大利亚的“邻里守望”政策,1990年,澳大利亚实施了所谓的“邻里守望”政策,通过一些措施加强邻居间的合作联系,强调了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起到了减少犯罪的良好反映。

2.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对西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829年,罗伯特・皮尔爵士在建立伦敦都市警察时提出了著名的“皮尔原则”,指出“警察就是公众,而公众就是警察”的理论。他认为警察的职责应与社区群众紧密联系,警察应组织社区群众共同采取措施来维持社区的治安,其实也就是社区警务的雏形。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据《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在位时设立了司空、司徒、士等管理机构。其中,“司徒”和“士”是具有治安管理职能的机构。陈智勇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史》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古代从夏商周到清代的治安管理主要方式是: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地方及基层机构的治安管理、户口管理、消费管理以及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最后都具体到街道的治安管理。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安问题是国家统治者维持政权最棘手的问题,涉及到每个街道的治理,紧密联系百姓生活才是解决国家治安问题的核心手段。

在现代,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的书籍不多,相关的主要有夏菲主编的《治安管理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本书主要在三个方面为治安管理制度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强调治安管理的法治原则和研究新问题、热点问题,例如社区警务比较研究提供的大量英文原始资料等。另外王冶英、卢浪秋等著的《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主要是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当前社区治安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任务、社区治安和综合治理、社区保安的保障机制、社区治安的法律适用及理性思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贾征,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2]王均平,唐国清.《社区治安体系理论选择及模式研判》[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张兆端.《社区警务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蒋树声.《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应急体系》[M].群言出版社,2007年.

[5]张思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探说》[M].群众出版社,2005年.

[6]王冶英,卢浪秋.《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

中文论文

[1]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年.

[2]周军.《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年.

[3]彭林华.《城市社区治安管理探析――以被害预防为视角》[D].湘潭:湘潭大学,2011年.

[4]杨志勇.《论我国城市治安管理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4年.

[5]林珍.《城市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社区关系重塑―以金华市LH社区为个案》[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剑.《上海市流动人口集中社区治安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陈建莅.《我国城市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体制问题――以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街道为个案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年.

[8]马英楠.《中国安全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韩俊远.《我国城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年.

[10]周阳.《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治安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1]郝英兵.《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6年.

[12]孙渭铭.《西安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D].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3]李晓勇.《探究公安机关社区治安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17).

[14]江福.《浅析社区治安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科技,2013(15).

[15]王红梅,李婷婷.《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16]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边缘社区治安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市B村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1(03).

[17]于丽娜.《从北京奥运安保看社区治安管理方略》[J].法制与社会,2010(05).

[18]李鑫.《中外社区治安管理对策的比较――以西方社区邻里守望和中国群防群治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04).

篇(2)

“夏书记说话算话,是个办实事的人。单位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他这样一个对工作敢于负责的‘当家人’。”水利水电服务中心的职工群众深有感触地说。

水利水电服务中心办公和职工居住区,位于奎屯市五公里217国道东侧,由于居住人员复杂,给治安管理和环境卫生治理增大了难度,夏中阳经过多次入户走访,向有关人员详细调查,向群众承诺“一定要把卫生和治安整治好”。

职工群众的问题一刻也不能耽搁,支部一班人在他的带领下,组织单位15名“能工巧匠”,分居住区先后新建4个垃圾池,完成两处厕所封闭覆盖点,利用节假日清理垃圾500立方米,改造道路100余米。为生活小区配备了一名环境卫生监督保洁员,建立了环境卫生领导包干,一人一区负责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落实了居住区“三老巡逻”人员,实行了群防群治定期检查责任制,强化了治安警卫值班制度。经过扎扎实实地长期抓落实,如今的居住区环境整洁卫生、道路干净、社会治安稳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环境优雅的好住处。

抓行风,树立良好形象。2012年以来,夏中阳敏锐把握巩固“创先争优”党员承诺的精神实质,尤其在“讲大局、强素质、转作风、优服务”的教育活动中,他及时将活动融入到单位具体工作中,他认为只要严格管理,树立服务单位、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才能取信于用水单位职工。在他的组织带领下,全中心开展了“抓行风、树形象、爱岗位、作表率”的作风整顿活动,共发放调查函70余封,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派出调查组,走访10余个单位部门,面对面听取和征求意见10余条,逐条检查落实整改。去年,着力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在岗、在状、在行”问题。同时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开展了“四德”学习教育,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体干部、职工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夏中阳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严于律已、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从不搞特殊化,模范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生活中,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衣食住行处处节俭。有用水单位请客吃饭,他总是再三推辞拒绝。他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每年年初他都主动走访一些有经验的老职工和老干部,虚心向他们请教破解单位工作难题的方法,几年下来他记录调查日记已有5本之多,这些资料为每年制定、研究单位重大决策、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热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职工查留安家庭收入不高,加上两个孩子都在外地上大学,造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得知情况后,他帮助查留安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按照团里政策要求,在单位自用地发展蔬菜种植,增加了家庭收入,经过两年的努力,查留安夫妇勤劳致富,多元增收,终于供两个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

他是军人出身,干工作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近年来,他在党支部制订、完善党建工作规章制度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党建工作质量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管理和考核,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他亲自着手制订了《水电服务中心党员教育和干部理论学习管理办法》、《党小组理论学习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集中学习考核制度、支部成员学习调研制度,通过建立“谈心记录本”,明确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健全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他还牵头组织每季度的党小组和党员的量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开展党小组的竞赛活动,营造了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篇(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局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全系统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在工作中学习,以学习促工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市、县政法委的高度评价。

一、严密部署,组织领导到位。首先,局党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多次召开党组会、局务会研究部署教育活动的开展,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分阶段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其次,成立了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教育活动的日常工作与督查。再次,局领导实行分片包干联系制度,五名局领导成员除按分管工作负责抓好机关股室的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外,还分别负责联系3个司法所,具体指导、督促教育活动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教育培训到位。学习培训阶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每名干警都作有一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由局领导精心备课,作专题辅导,专题辅导时间达20小时,参学人数达185人次。同时,在专题辅导后,组织集中讨论,谈心得体会,干警撰写心得体会75篇,论文5篇。教育领导小组4次下乡督查司法所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司法所都按县局要求完成了教育培训任务,司法所干警的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

三、发挥职能,确保活动实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是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为此,我们把法治理念教育与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相结合,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找出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工作中整改,以整改促进工作,确保教育活动实效。一是尽职调解,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现阶段,是社会矛盾多发期。我局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化解民间矛盾纠纷。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教育活动以来,组织全县开展大规模矛盾纠纷排查2次,发现纠纷苗头53起,全部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5起,制止群体性械斗3起。二是诚信执业,确保服务质量。诚信服务是我局对法律服务人员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更要求全体法律服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来,县公证处着力提升自身形象,打造公证精品工程,服务领域与服务环境提升了一个档次。全体律师与法律工作者坚持服务为民的理念,尽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律师事务所的管理逐步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法律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县法律服务工作出现了管理规范、质量优良、执法公正的可喜局面。三是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制宣传这块平台的作用,在法制宣传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内容,培养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政法干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同时,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到群众,让人民群众逐步树立法治理念,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

篇(4)

关键词:地缘政治;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

一、地缘政治因素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

地缘政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政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政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政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地缘政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在探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如下因素必不可少: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开辟了俄罗斯国家扩张的道路,经济利益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恒久不变的因素。大俄罗斯主义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更为恒久的则是地缘战略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为地缘战略因素不仅赋予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1]。

二、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地理扩张时期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看,自基辅罗斯到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期,由于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没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受攻击。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袭扰过古罗斯,加之内部的混乱和彼此征战,不安全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并积淀到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因此,进行领土扩张和控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被人为地加重了。1713年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的城市彼得堡,把俄罗斯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位置,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野心。论文范文qiqi8.cn

在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基于地缘考虑进行的地理扩张被认为是防御的,是自卫性的,随之而来的是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国家通过地理扩张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理由。

辽阔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所以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往往被看做是确保俄国自身安全所必需的行动。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联盟来掌控边缘地带,以向南部、西部扩张寻求暖洋出海口为手段,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控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地缘战略空间一度收缩,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被迫提出了“空间换时间”战略。经过二战后的短暂恢复,苏联很快确定了把美国势力逐出欧亚大陆,在实现对欧亚大陆掌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地缘战略。

在总结俄罗斯历史时,俄罗斯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巴托夫指出:“俄—苏帝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帝国。欧洲帝国是典型的经济帝国,而俄—苏帝国是军事政治帝国。俄罗斯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四大支柱上,国家控制用于保障巨大军事威力的集中经济,旨在控制这种经济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的严格等级极权政体和救世主思想,建立帝国及无止境的领土和政治扩张,对抗以及为对抗体制找理由。” [2]

(二)冷战后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这使得地缘战略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俄罗斯国家周边环境严重恶化,失去西线和南线战略屏障,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同时俄罗斯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处于转轨时期,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因领土、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俄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外部威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北约积极东扩,将东欧地区逐步纳入北约战略防御空间。这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威胁使得俄罗斯地缘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影响逐步加强。

从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出发,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很多具有欧亚主义倾向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这些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和地缘政治正面临挑战的典型特征,主张俄周边国家和国内民族及种族的融合、边界稳定、对西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对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潜在势力,尤其是雄踞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缘政治优势,使得俄把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周边地缘政治结构作为一个特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以追求和完善。

篇(5)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综合战斗实体,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和纽带。而派出所的等级是一个派出所软、硬件设施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等级的高低不仅代表着这个派出所的整体业务能力水平的优劣,而且还反映了这个派出所民警执法质量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良形象,派出所等级评定中等级的作用犹若宾馆的星级。

一、___公安现实概况浅析

___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自20__年体制改革以后,才正式列入国家公务员系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___公安民警与同期的全国其他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相比,民警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目前___分局级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民警只占全局比列20,具有专科学历的民警占40,专科学历以下有40,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毕业于公安专业的民警不足30。而只有专科以下学历的民警,有80在基层一线从事执法工作。___公安队伍体改后,___公安机关除了还要担负港口、码头等工作区域内机关、厂、所、队的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外,还要面向岸线长达6300余公里长江干流航道,为过往大大小小各类船只提供保驾护航的责任与使命。

二、现代警务机制基本特征

现代警务机制与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人口管理静态、封闭为主要警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警务机制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情报网络基础资源,建立一整套对动态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行为实施有效打击、防范、制控的应急联动,警情主导警务的新型警务模式,是信息型警务。建立现代警务机制,要求警务活动必须由简单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由警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多地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引擎和支撑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把有限的警力从简单、粗放、机械的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坚持以信息主导警务,让警力、部署始终跟着不断发展变化的警情走。作为战斗在公安机关最前沿的公安派出所,完成从过去的警务模式的转变,除了要装备科技含量高、数字化、机动性强的现代化警用装备外,还要有一支会操作,懂科技,适宜信息战的高素质民警队伍。民警个人素质与公安派出所整体战斗力,就好比水与船的关系——水涨船高。因此,提高民警个人素质对___公安机关变得十分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关键性。

三、___公安派出所等级评定工作内容

___公安机关派出所等级评定各项指标,是___公安机关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后,以“面向全长江,服务全行业”的思想理念,结合___公安机体改后和现阶段面临的实际任务,对部长在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上,就公安队伍建设要求做到的“四统一五规范”的硬性规定,在实践中具体引用的表现。“四统一”就是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五规范”就是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

翻开___公安机关派出所等级评定项目指标,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执法办案、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内务管理、警务保障,一共8个大项,47个小项。这里面既涵概了公安派出所日常工作量化后的软件指标,又包括了公安派出所正规化建设对硬件必备设施的硬性规定。这套指标既适用于对公安派出所等级的评定,也适用于对每一名在派出所工作的民警,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的考评考核。

四、等级评定工作在现代警务机制推进中的显著效用

___南通分局海门派出所是___公安机关体改后新成立的派出所之一,是___公安机关体制改革成果的直接体现。今年以来,该所以等级派出所为统率,全所民警对照等级评定项目指标,不断自我加压,于“基层基础年”的头一年,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得到增强。

在《___公安派出所等级评定实施细则》第十四条队伍建设的第(五)项,要求民警全面掌握应知应会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警务知识和实战技能,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法律法规、警务知识和实战技能培训,成绩合格。其中对民警每年至少接受1次法律法规、警务知识和实战技能培训,未按要求进行培训的,每人次扣0.5分;民警全面掌握应知应会的法律、警务知识和技能,应知应会随机抽查合格率低于100的,每低5个百分点扣0.2分;未落实民警每年一次警务知识、技能培训或参加局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每人次扣0.2分。在等级派出所评定中,谁不学,学不好,就要受到扣分,而且扣的还是全所的分。一项指标促动二个层面——公安机关与基层民警,朝一个方向运动——派出所等级。公安派出所综合战斗力与民警个人素质自然地融为一体。面对这样的形势,全所民警一改以前大练兵活动中“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你争我赶,在民警的日常工作、思想行动中体现出的是“我要学”。___南通分局海门派出所,仅7、8、9三个月,就成功破获刑事案件12起,查处治安案件25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39名,其中治安拘留9人。还先后在港德油脂、江山农化、振华港机等在辖区内有影响的单位的前沿码头设立警务站(室),有效地做到警力前移、管理前移、服务前移。截止目前,该所先后有7名同志报名参加分局高速艇的驾驶培训班,考试通过取得驾驶证。办公用房由原来的5间增加到8间,直到现在正在进行装修的11间。该所配备了警车二辆、多媒体电脑四台、一艘囤船和一条适宜全天候巡航的大马力高速巡逻艇,使全所的机动性、战斗力显著增强。

___公安机关等级派出所评定工作,打造出的是一个个符合时代需要,软硬件设施齐全,与时俱进的正规化、规范化派出所,为___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尝试以信息主导警务,力求实效、主动的新型警务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树立了___公安的品牌形象。为“合力建设黄金水道,促进长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长江、平安南通,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篇(6)

论文关键词 检察室 职能 配置 定位

一、检察室之核心问题分析

(一)检察室设置的可行性

客观而言,设置检察室迄今为止未得到国家法律层面上的授权,唯一的依据只是最高检制定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尽管有论者援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条第3款①来说明设置检察室是符合立法本意的,认为该款规定对特殊区域作不完全列举,是检察机关设立派出机构的法律空间,②但难免牵强,因为将乡镇、农村都视为特殊区域显然过乏,且该款规定设置的是派出检察院,同时必须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承认法律依据的缺失,但不表明设置检察室没有可行性。理由为早在1993年,最高检就下发了《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明确“乡(镇)检察室根据乡(镇)地域、人口、经济状况和工作需要设置”,作为最高检出台的工作条例自然有法律效力,应属于其作出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具有执行力亦无疑,否则难以解释当前司法实践中大量运用司法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因此,虽没有法律层面的依据,但检察室的设置还是有依据的,即具有可行性。甚至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检察室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才有在理论上进行探究和实践中进行摸索的空间和意义。

(二)检察室设置的必要性

设置检察室对于强化检察机关对基层的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作用重大,农村基层的司法需求和检察机关在农村基层的缺位是客观的事实,因而设置检察室的必要性就凸显。最高检检察长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检察长座谈会上指出:“镇街检察室是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到基层的重要抓手,是开展基层检察工作的新平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镇街检察工作机制,注意总结经验、稳步推进……”。③省检郑红检察长也撰文指出新形势下发展乡镇检察室的必要性:是检察工作不断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应然举措;是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现实需要。④

(三)检察室设置的合理性

如果说考虑可行性和必要性是设置检察室的前提,那么在解决了前提问题后,重点是考虑设置检察室的合理性问题了。事实上,检察室设置的合理与否才是真正直接影响和制约检察室发展空间的关键,这种合理性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在哪设置,是否所有乡镇都设置,还是根据需要有选择的设置?第二是检察室的机构性质定位,是独立机构与其他科室平行,还是附属于某个科室只是一个虚牌?第三是人员配置,是保证独立编制人员,还是有若干检察人员兼顾?第四是职权,是赋予检察室所有检察职权还是部分职权,部分赋予的话哪些职权最符合检察室的需要?在这些方面,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必须明确检察室干什么,即到底应赋予检察室怎样的职权。否则,即使检察室设置的地域、机构的设定、人员的配备多合理,也难以开展工作,无法有效发挥检察室的法律监督职能。

二、制约检察室职能配置之因素

1.检察机关自身的检察权。检察室作为检察院的派出机构,配置的职能必定不可超越检察权本身。这一道理简单但有过深刻教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检察室的设置和发展迅猛,但检察室职权不清,导致检察室职权滥用,甚至超越检察权干扰地方事务如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等,导致检察室职能失控,严重影响检察机关的公正形象,最高检对此进行过专门的整顿。

2.《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规定的检察室职能范围。该条例第三条规定乡(镇)检察室的任务是:(1)受理辖区内公民的举报、控告和申诉,接受违法犯罪分子的自首;(2)经检察长批准,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属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立案前调查、立案后的侦查;(3)对辖区内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检察;对人民检察院决定免诉的人员进行帮教;(4)结合检察业务工作,参加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开展法制宣传;(5)办理检察长交办的工作。该条例虽然是1993年就颁发实施的,时间较为久远,但作为检察室设置的唯一依据,在最高检没有宣布失效或修改之前,都应被遵守。有人担心农村基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该条例的适用性不够。该担心可以理解但没必要,因为该条例赋予检察室的职能足以应对现实的需要,即使有新的需要,也可以援用“办理检察长交办的工作”加以解决。

3.派出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职能。检察院内设机构已经覆盖了检察职能的全部,因而在设置检察室职能时不得不考虑检察室与派出检察院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必须要做到合理,避免互相推诿或相互争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检察室的设置就出现范围过宽、与内设机构之间分工不清、职权重叠混乱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检察室职能的发挥。

篇(7)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问题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中必须而对的一个葵本课题。针对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危害及类型进行剖析,提出有效扼制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具体对策.对确保高校的稳定及社会的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体制的逐步深人,高等院校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由于学生成分由过去单一的统招生发展到现今的统招生、定向生、委培生、自费生并存,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加。高校在校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四有”新人,相反,一部分在校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注意自身的塑造,从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资料统计,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参与违法犯罪的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其性质日趋严重:由过去的小偷小摸发展到重大盗窃;由一般的个别人之间的打架发展为数十人的群殴械斗;由一般的伤害发展为恶性的行凶杀人。许多案件发生后,往往还伴以罢课、闹事等。以上证明,对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不能掉以轻心。

一、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以前的高墙深院和完全封闭,取而代之的是推掉围墙搞三产、开放性办学.各种科工贸公司、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学校内外,使得学生一人学就成为独立观察社会、接触社会的开始。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院校收费制的实行,使得很多学生从人学第一天起,就产生了要走上社会通过劳动取得报酬的动机,做家教、打点工在高校中屡见不鲜。二五工作制的实施,教学制度的改革,课程的选修制度,又给学生创造了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样从客观上使得现在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比以前更早更多的介入社会。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对外开放,西方社会各种思潮及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蚀,腐朽自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耳濡目染,成为少数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类型

(一)无根本利害冲突的群体诱发型。

每所高等院校都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他们天天上课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此外,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乐于交往,常常因利益、爱好、情感及亲缘关系等相互结成不同规模的小团体,小团体经常组织旅游、举办舞会、聚餐等活动。他们提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处世原则,然而正是这种团体性,却成为诱发高等院校中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一些小团体不是在一起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共同探讨人生的价值,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却喜好在一起吃喝玩乐、称兄道弟,甚至酗酒滋事,往往其中一人与他人发生矛盾,不管有无道理,不是依靠组织解决,而是找同学或老乡“帮忙”。因此往往酿成严重后果,甚至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群殴械斗,伤及多人。大多数违法犯罪行为是偶然发生的,当事人事先没有周密的筹划,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瞬间矛盾激化起来,造成严重后果。由一件小事或个别人诱发,导致群体参与,是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事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满足个人欲望的放纵自我型。

大学生一步人高等院校开始独立生活,凡事主要靠自己去做,少数在校生受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极力满足个人欲望,当个人欲望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时,便不择手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目前,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恋爱现象,少数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恋爱,出现了各种问题,甚至诱发了犯罪。如有的学生家庭生活困难,违心与向其求爱并能得到经济支持的人谈恋爱;个别人为满足其恋爱对象的需求,不惜盗窃他人或公家财物;还有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社会上有钱“款爷”谈恋爱,为能穿上高档服装,出人高级酒店,经常接受对方钱财,贪图享乐,非法同居,被学校开除;还有的因恋爱一时冲动,无视法律法规,导致违法犯罪。放纵自我,是个别高校在校生思想滑坡、导致犯罪的开端。

(三)利用高智商、友谊的伪装掩护型

高校在校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辨是非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违法犯罪既受这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又受其虚荣心的左右,因此,他们的犯罪多具有伪装性。如有的个别在校生利用其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破解有关程序,盗窃个人或国家钱财;有的专门盗窃其要好的同学、老乡的财物,直到破案后,有的同学还不相信是其所为.甚至为其说情。

(四)饱受心灵创伤的孤僻型。

有些高校在校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灵上创伤,变得个性孤僻,断绝了与别人的交往,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和自我折磨之中,内心十分苦闷,当这种苦闷难以自制时,就以犯罪的方式发泄出来,伤害他人。

三、预防高等院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对策

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是引起高校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不稳定也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源头,扼制高校中在校生的违法犯罪,对高校、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预防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德育课教育效果。

高校在校生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确实存在着各种客观因素,包括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刺激和偶发的因素,但内在的因素是根本。在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以抑制其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对高校在校生的德育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得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目前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制课和德育课,但因课时少、素材不能紧扣学生现实,教学效果差。因此应尽快改变那种陈旧单调的授课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组织学生旁听公判大会或观看有关违法违纪案例的录像。还可以学习一些高校的先进经验,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担任法官、律师、原告和被告,增强其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与理解,使得学生切实有效地受到法制、道德、纪律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对违法违纪学生及时、妥善、快速处置。

在宣传法制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各高校一定要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多方配合、齐抓共管,制订出有关规章制度,在以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对违法违纪的学生该处分的处分,该开除的开除,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严肃依法依纪快速处置是控制和预防高校在校生违法违纪的有力手段,也是处理高校在校生违法违纪的最基本要求。

公安司法机关及学校职能部门在处理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时,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出动一定要及时,取证一定要全面,定性一定要准确,处理程序一定要合法,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一定要耐心细致,力求快查快结,及时掌握和获取第一手材料,为全而、公正地处理好高等院校中各类案件打好基础,坚决杜绝因各种工作措施欠妥而诱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保卫力量.强化校园内部治安管理。

高等院校保卫组织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中的保卫处(科)存在着人员少、年龄大、素质低、力量薄弱等问题。加强保卫力准,充分发挥其第一防线的作用,是预防和减少高校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

(四)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高校的严重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