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1 14:4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2016年7月,重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公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91亿元,并储备项目800个,总规模约2万亿元。
两年时间,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背后,正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完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通过金融创新,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高、融资难的有效尝试。
“在发展高科技、大资本、全球化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来吸引和壮大新兴产业。”2015年5月11日,市长黄奇帆在两江新区调研时指出。
发展之忧
2014年7月,深圳惠科集团董事长王智勇到巴南区考察液晶面板第8.5代生产线投资项目。
在对巴南区投资政策和环境满意之余,王智勇心里却有隐忧。
“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如果确定投资,一期投入需120亿元,这对于‘一分钱掰作两分钱来花’的民营企业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王智勇说。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液晶面板从实验室到市场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产业化运作迟迟无法开展。
“这些高科技、大资本的产业,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大资本。”市经信委规划与投资处副处长钟熙表示,“一个项目通常需几百亿元的投资,靠一般的民营企业很难解决,就算是大型国企或跨国公司,靠自己原始积累拿几百亿元搞项目,也很困难。”
众多市场化基金尽管有充足资金,也十分看好液晶面板的发展前景,但却觉得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因而投入的积极性也不高。
“他们会有疑虑,认为我们是民营企业,没办法和那些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抗衡,商谈中往往一到关键时候就没法深入了。”王智勇说。
投资需求和供给脱节,正是传统投融资体系的瓶颈之一。
机制之变
2015年6月18日,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生产线在巴南经济园区动工开建。
从投资考察到项目动工开建,不到一年时间,王智勇为何不再担心资金难融?
“主要得益于重庆市委、市政府为缓解民间投资筹资压力,激活我们民营企业投资热情,借力资本市场激发经济活力进行的创新。”王智勇说。
借力资本市场,如何进行创新?
2015年5月19日,重庆举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母基金)授牌暨签约仪式。
基金由重庆市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总规模800亿元,主要以股权或“股权+债权”等方式,投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金将通过引导投资方式,推进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未来重庆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稳定的基础。”市长黄奇帆在授牌仪式上表示。
“何不利用这一基金解决我们的融资难题?”王智勇意识到。
很快,惠科液晶面板第8.5代生产线项目就成为全市800亿元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
据了解,在这个项目中,由深圳惠科集团、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巴南经济园区建设实业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出资协议》,共同成立项目公司――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在公司的60亿元注册资本金中,深圳惠科集团投入30亿元,占50%;战略产业基金投入20亿元,占33%;其余由巴南区投资平台投资。
“我们是民营企业,在整体的成本控制方面我们更出色,而且我们企业的销售渠道也已经很成熟了,根本不愁销路,这可能正是战略产业基金看中我们的原因。”王智勇感叹。
路径之新
目前,像惠科这样受益于战略产业基金的企业,在全市已有11个,投资金额达到141.6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967.3亿元。
借力资本市场,解决投融资难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引导基金的效果越来越好,更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股权投资基金也相继成立。
2015年6月12日,全国首只页岩气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重庆页岩气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由市国土房管局和北部新区管委会(2016年2月撤销,并入两江新区)共同出资10亿元组建。
2015年6月16日,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揭牌,主要用于支持生态环保企业和环保产业项目发展。
2015年9月2日,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成立。该基金主要投向为“互联网+”创新型商业模式及显示面板、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全市注册的政府性和国有企业的此类基金已经达到13只。
“这些基金都是为做好实业与资金的接洽,培养内生动力,更好地为重庆经济建设服务。”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表示。
转变之效
2016年7月中旬,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鼎顺隆能源技术公司内热火朝天。
这是一家专门从事页岩气开采设备制造与服务的企业,2015年由于资金问题,研发中的页岩气开发核心部件之一的桥塞产品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让公司负责人李海晨很是上火。
“现在只差临门一脚了,但是,资金链断了。”李海晨说。
正在李海晨为难之际,由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的重庆联顺页岩气创投基金找到了他。很快,鼎顺隆能源技术公司就通过换取股权拿到了投资款。
“基金的投入,确保了我们研发的继续进行。”李海晨很高兴。
同样因为基金投入得到改变的,还有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7月20日,公司厂房建成封顶,随后机器设备将陆续搬入。到今年年底,产品即将“点亮”,首批液晶面板将生产下线。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52-0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促进导向作用。根据2012年2月16日《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需要相关的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突破,同时也离不开畅通的融资渠道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战略性新兴企业构成的集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实质上则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了积极推动。2010年,安徽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产值 2871 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 829.9 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产业分别超过 500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超过 400 亿元。从增长的态势看,这产业的增幅明显高于其它产业,去年增长了48.8%,其中,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超过 50%,新能源产业增速达到 86.1%,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形成若干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和一批超百亿元领军企业。
目前,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条件不断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拥有一批先进的技术,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系统;拥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如丰原生化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拥有一批优势的产品,比如安徽龙磁科技有限公司铁氧体永磁材料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
安徽省制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提出包括财税、金融、服务等在内的一组支持措施。省里每年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二)实施差别化信贷支持政策
针对战略性产业的企业融资特点,各家银行在完善传统信贷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开发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品种。各商业银行还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需求,积极推广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等,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体系
对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投融资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融资、直接融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如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加强传统信贷与投行的条线间联动,采用信托受益权转让型、委托贷款型等新型投行产品替代传统贷款产品,通过设立的皖江基金,以股权投资等多种渠道,为客户扩大融资渠道。
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成效和问题
(一)主要成效
在金融支持方面,安徽省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有力的支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徽省是全国的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科技基础,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就汽车制造业来说,省内聚集了江淮汽车、奇瑞汽车、星马汽车等一系列国内知名企业。建设了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安徽省经济开发区是其主要载体,位于皖江城市带内,这里逐步发展成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发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近年来,安徽省各个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并且成效明显,有利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问题
当前,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节节高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产业内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都处在初创阶段,很难在银行处得到资金支持。地区内产业同构严重,竞争压力大。各地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都相似甚至相同,使得安徽省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剧烈。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安徽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且以大机构主导,缺乏直接融资的途径。
四、相应对策
针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与相应问题,从长远看,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金融支持工作。完善金融支持体系,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加快构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性贷款公司,为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资金保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促进引导民营性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吴慈生,沈玉龙,李洋,邢建军.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安徽科技,2010(2).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媒体解读,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将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强心剂”。
《规划》的虽然有稳增长的现实考虑,但发展新兴产业绝不是短期的投资行为,其意义在于通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慎防走传统产业钢筋水泥投资的老路,只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新兴产业成长规律,将资金引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着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才有可能在更高的技术和水平上长期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并从根本上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在新一轮国际竞争地位的长期战略任务。
在推进落实《规划》,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力避政府替代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是,政府不应该试图替代市场的作用,尤其应避免在项目选择和资源配置上由政府替代市场。
过去在发展传统产业过程中,惯于采用政府投资代替市场投资的方式,且过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结果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浪费,也形成了一大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布局中,应充分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在市场激励不足的时候,为其提供补充。如建设和完善与新兴产业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充分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让科技和资本有效结合,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避免政府替代并不是政府就不作为了,相反,处于培育和成长期的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通过政府部门产业政策的实施、引导和整合资源,调动市场力量,往往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上个世纪的美国在支持互联网和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美国政府为鼓励研发和创新,给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税收等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和异常活跃的创业投资的作用,依靠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此外,新兴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规划加以引导、扶持和规范。
力避模仿老路
过去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上走的是基于低人力成本的规模扩张,技术上跟踪、模仿和被动接受技术转移的发展路子。这使我们的制造业因缺乏核心技术,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并陷入低成本的陷阱。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在于,从以往的基于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创新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增长。新兴产业快速而密集的技术创新为我国突破低端锁定提供了难得机遇。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强调技术创新的驱动,它们是新兴产业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出现的新兴行业,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产业,代表了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当今的世界经济强国无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美国自不必说,日本战后一直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路线,实施技术追赶型战略。直到本世纪初,这一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政府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不是单纯的技术追赶,而是“增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创造立国不只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了企业经营创新、公共部门制度创新和个人意识创新。
立足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才有可能在前沿性技术和突破性发现出现时,及时把握。苹果的成功不仅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给予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更在于“终端+渠道+内容”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创新,以及与软件开发者共同分成的商业模式创新。
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新的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创新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低人力成本带来的红利,未来可能是来自对创新战略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产生的创新红利。
从当前来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要注重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从国际上看,专利的布局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企业抢占制高点的首选策略。来自知识产权局的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超过了10%,而同期其他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却无明显增长。其中,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TE)每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幅达到了50%以上。我国已经涌现出中兴、华为这样的技术创新领先企业,2011年中兴专利申请量2826项,在个人公司全球专利申请中排名榜首,华为凭借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世界第三。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最为密集和活跃,如果能够在基础相对较好的这些领域把握创新的先机,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并为打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环境
很多创新是通过创业实现的,提到美国的硅谷,人们都会想到它一直以来都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从20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到70年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80年代个人电脑的兴起,以及90年代互联网创新的浪潮,硅谷孕育和壮大了一波又一波的新兴产业。
进入21世纪后,硅谷又成为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地。分析硅谷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硅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和创业的文化。这里面首先是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其次,它形成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创业资本投资环境,为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所需的金融支持;再次,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它使硅谷能够形成一个低成本的创业环境。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1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
瑞银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目前已体现出对传统周期性板块的抛弃和对消费新兴行业的青睐。2012年,投资机会更多存在于主题横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中。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内研究 总结和评析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新概念。2009年9月,总理首次提出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2010年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自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也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刚起步而已被较广泛研究的领域。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中找出研究脉络,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献回顾方面,有两位学者已经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回顾研究。欧阳 (2010)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产业、主导产业等概念的描述,科技革命、国际金融危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冯春林(2011)总结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及发展对策方面的研究。但这些回顾都只是从某种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进行归纳,而且并未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设想和总结。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方兴未艾,短时间内成果不断涌现,对于文献的回顾也须更新。本文的创新之处即在于此,通过5个分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研究进行相对全面地整理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国际发展经验、产业选择与评价、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对策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和内涵的界定
当前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无统一认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看法:从“战略性”和“新兴”双重内涵来界定和侧重“战略性”内涵的界定。持前一种看法的学者较多。
总理(2009)指出,“战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兴”则是指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华文(2010)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战略性”指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新”是相对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是以前没有的;而“兴”就是指刚刚崭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的产业。骆祖春(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其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则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科技部部长万钢(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次,这些产业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朱瑞博(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牛立超(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利用先进科技成果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
国际发展经验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发展经验的研究,现阶段较少,主要集中于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政策支持和发展现状特点的总结。骆祖春(2011)分别研究了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特点与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的建议:尊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资金支持为主向政策支持为主转变等。陈文锋(2011)从产业规模、产业技术方面描述了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并总结了三大关键发展措施:提升战略地位、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和扩大开放程度。刘铁(2011)概括了美、日、欧、韩等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措施,指出重要经验在于:政府的规划、调控、引导是新兴产业崛起的关键,实施财税优惠、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是保障。邹辉霞(2011)从复杂科学管理整合论视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程郁(2011)以风能产业为例,比较了其国际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
产业选择与评价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并无统一说法,导致它所涵盖的产业领域并无一致认识,这就引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选择的同时又需借助一定的评价标准,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的研究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现有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评价。
(一)国家层面
高友才(2010)认为要根据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五力特征,正确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刘洪昌(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国家意志原则、市场需求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产业关联原则、就业吸纳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贺正楚(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体现产业全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动态性这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利用Weaver-Thomas模型来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区域层面
胡振华(2011)分析了层次分析法(AHP)、信息熵法(IE)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现有产业选择与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不足,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的特殊性,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郝明丽(2011)提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四大原则:比较优势、市场需求、技术自主、生态化,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胡莺(2011)用因子分析法,处理辽宁省19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研发效益、产业规模、产业生产效率的分数以及产业的综合评价分数,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结果。臧学英(2011)、欧阳佳妮(2011)分别从非粮生物质能源领域和生态学视角研究了京津冀、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此外,少部分学者专注于已被选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良桥(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评价;樊茗 (2011)结合波特钻石理论,构建了以产业资源潜力、产业联动效应、产业需求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一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模型。
产业培育和发展对策
作为应用研究的热点,国内众多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策,文献非常丰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定位,财税、金融等政策的支撑,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创新以及区域单一产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
朱瑞博(2011)认为政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应由创新链整合机制、产业链整合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机制、社会系统配套机制四部分构成。于新东、牛少凤(2011)、剧锦文(2011)认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一定要围绕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主导下的内生发展路径。在发展初期属于幼稚产业,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外力扶持,但政府仍然属于外生性因素,市场调节才是其发展的内生变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金融和财税政策。袁青松(2011)提出了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策略:明确方向、创新思路、创新产品、综合服务。顾海峰(2011)以生命周期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业态演进为切入点,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并分别从政策性直接金融、政策性间接金融层面设计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政策。李波(2010)认为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衔接,并提出了具体的税收政策内容。童汝根(2010)认为人力资本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邓保生(2011)认为,应明确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支持的基本思路,通过具体税种的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刘志阳和程海狮(2010)探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模式,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实质上是战略性新兴企业创业扩散的过程。衍生式、裂变式和复制模仿式创业扩散分别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型集群、核心企业型集群和横向产业集群的形成。李扬(2010)在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三种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进行了比较。孟玉静(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器”。
刘辉锋(2011)认为当前我国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质在于抓住国际上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机会窗口”,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实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邓龙安(2011)根据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的一般创新理论,得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行模块组合和构架组合的产品创新管理、模块网络的组织创新管理和综合开发的市场创新管理的结论。陆国庆(2011)、吴福象(2011)用不同的模型和实证分析进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绩效研究。
李赶顺(2011)、王薇(2011)、薛艳杰(2011)、吴先满(2011)、陈蕊(2011)、杜丹(2011)、黄先海(2010)等学者分别探讨了河北、江西、长三角、江苏、云南、广东、浙江等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对策与趋势。张雄(2010)、张吉吉(2011)、仲雯雯(2011)等学者分别探讨了现代中药、光伏、海洋产业的发展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熊勇清(2010)提出了战略性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解决思路,对两类产业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阶段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具体研究。刘嘉宁(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二者之间耦合通过产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着眼点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段炼和赵德海(2011)、裴长洪(2010)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即制造业服务化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结和评析
近两年来,国内学者们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短时间内形成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理论研究也必将不断发展,目前研究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内涵、特征界定不清晰
学者们在实际选择和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往往更加重视“战略性”特征,忽视“新兴”特征,导致选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没有区别,使得选择失去意义。同时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应在抓住“战略性”和“新兴”两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应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不可能与中央政府制定的七大产业完全一致。
(二)理论基础薄弱
由于这一概念提出较新,缺乏理论积累,现阶段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量研究集中于应用层面,如发展现状、发展对策等,却忽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作用机理、替代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各组织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研究报告或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现,相关专著和学位论文较少,也反映了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
(三)定量研究、实证分析较少
目前少量的定量研究仅集中于产业的选择与评价、产业绩效的创新方面,缺乏其余环节如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定量研究。此外,实证分析较少,仅有少数文献利用区域性单一产业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四)对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对策普遍相似。实际上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产业特性,使得其培育和发展的对策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者大部分都是产业经济方面的专家,并非某一个产业的专家。同时,现有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对策的研究,大都注重宏观的思想性材料的列举,比如提到产业引导、科技支撑、优化环境等,都是一些比较宏大的、抽象的策略与建议,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可见,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不论从理论上、实践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不足。这需要广大学者在产学研合作、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内涵,根据区域特色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并更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了解其发展现状、关联效应、发展绩效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欧阳,生延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0(5)
2.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11(1)
3.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新湘评论,2010(11)
4.陈磊.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科技日报,2009-9-7
5.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6.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8.陈文锋,刘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9)
9.刘铁,王九云.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学术交流,2011(9)
10.邹辉霞,姜棱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基于复杂科学管理整合论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0)
11.程郁,王胜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风能产业国际政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12.高友才,向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10(11)
13.刘洪昌,武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3)
1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15.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16.郝明丽.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
17.胡莺,赵景兰.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6)
18.樊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1)
19.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4)
20.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1(3)
21.袁青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1(5)
22.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23.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改革,2010(5)
24.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25.孟玉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26.刘辉锋.自主创新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窗口”[J].中国科技论坛,2011(9)
27.邓龙安,刘文军.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适应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28.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1)
29.刘嘉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耦合机制分析[J].求索,2011(7)
作者简介:
关键字:科技金融 战略新兴产业 推动发展
Technology and finance thrusting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
Zhao Mingchao
Abstract:Strategic new industry has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ength tOpromote the country’s economy,but italso meet the same finance problem withgeneral technology company.This paperstudies the technology and finance and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ystem.andintroduces the financing innovation inmechanism.This paper try to put themechanism innovation in the strategic newindustry to solve the capital problems mthe development.Not only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new industry.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country.
Keywords:technology and finance,strategy new industry,promote,development
引言
自2009年以来,“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热门词汇。在各国纷纷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为经济的持久发展深谋远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应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这也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对外提出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方向。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当前正处在加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时期,面临着来自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少,环境友好,效益明显,并且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培育和发展过程,初期风险高、投入高是其突出特征。目前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创业投资规模小,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策体系和支持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应充分调动各企业投入积极性,切实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
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含量、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融资难是其发展的一大问题。政府的投入是必须的,但要让战略新兴产业真正的发展起来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我认为要让资金自动的流入战略新兴产业行业,那政府首先应该在财政支持政策方面发挥其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其次,金融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互动联系。最后科技与金融之间形成一个内循环让科技促进金融的发展,金融推动科技发展。
1、科技金融概述
科技金融是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有机结合的体系,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参与科技金融活动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是科技创新与金融体系相结合共同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科技政策、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
当前两个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新阶段,这一趋势奠定了科技金融有机融合的现实基础。同时,加快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支撑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的战略任务,对北京市科技金融结合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要求。
科技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解决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既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工作融入经济工作、长入经济工作的主要途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创业》。
胡立成、吕永波、方素梅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方式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正使世界经济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大,高新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于我国来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所在。
据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4%涨到28%以上。美国GDP中的40%都是以高技术、信息为基础的产业,而且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工业了。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进步,对各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而法国几乎超过80%。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阶段,我国生产结构必须由初级加工品向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转变,才能更好的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经济支柱。为了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8217亿元到2008年已增加至52684亿元。
2科技金融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科技金融并不是单纯的科技产业、金融
产业的分支,而是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有机联合,科技金融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上是将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以实现同步增值。
现代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一直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良好的金融支持也需要依赖技术创新,现代金融业发展空间的开拓也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科技进步可以促进金融创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使得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金融机构的服务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从根本上被改变了。金融业在运行模式上的创新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竞争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金融发展支持科技进步。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技的创新来开拓空间,科技进步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配合,两者很好的实现了有机结合。由于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点,科技创新活动一般都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一般除了企业内部筹集外,还需要运用金融工具向外部筹集。但这个过程具有实验性质且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不仅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的概率,而且还存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双重风险。如果成功的话,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则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增值空间和投资价值,这使得金融支持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可行性和依据。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金融能够使资本迅速聚集并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可以更快捷的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科技金融机制在融资方面的创新
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有必要探寻更多的方式,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近年来,科技金融在发展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发展方面也有一些创新。
3.1科技金融发展现存问题
3.1.1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在科技贷款的投放对象方面不均衡,大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顺畅,而中小型企业以及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则科技贷款、融资困难。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金融市场机制还比较落后,这也是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的严重缺陷。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创业风险投资的专项资金不够。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少、规模小、能力弱,缺乏鼓励创投行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配套优惠政策。
3.1.2科技金融合作的支撑条件不健全。
目前,服务于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等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支撑作用;缺乏科技金融合作的试点示范、研究和培训基地,还没有形成一支懂企业、懂科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1.3科技企业创新风险难化解。
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科技企业创新是建立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投入的主体,但企业一般很难承担创新投入的风险和损失,保险公司传统业务里面也没有为科技创新风险赔偿的先例。而且科技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深度也不够,银行不愿意在不能分享企业发展收益的情况下承担更多风险。
3.1.4科技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难。
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比例不高。沿海发达地区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大量发展资金,中关村建立了未上市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深圳的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对拟上市企业进行资助,调动了科技企业上市的积极性,武汉高新区明显落后。
3.2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创新
3.2.1建立严谨、规范的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正规化、制度化,法制化。把发展科技性产业作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战略扶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制定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方针及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体系。如:制定科技与金融结合若干政策规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科技经济评估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科技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法规。
3.2.2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
为了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需要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柱、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撑体系。
3.2.3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创投业发展配套政策。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因此,政府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创投业的发展。如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创业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型、小型企业的投资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通过采购一些创业资本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来对其进行扶持。
3.2.4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
目前,科技风险投资已成为高新技术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5完善担保机制。
要迅速改善担保机构对技术市场借款担保经验不足的现状。目前可行的是构建再担保体系,能降低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金融服务行业,将各种社会资本积聚在一起,为更多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服务。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提升担保机构的信用,用好这一创业投资的“放大器”,使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大大提高。
4推动的主要举措
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以上各种创新应用到新兴产业中。
战略新兴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要素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竞争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系列或大或小的产业技术变革的积累,最终将酝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占据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由国际分工中产业链的低端迈向产业链的高端,才能更多地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
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中,无论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欧美国家,还是以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大多都会对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的重点一方面体现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上,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现在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
新兴产业是高风险、高回报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新兴产业较长时间的投资回报特点,使得获取资金成为棘手的问题。
第一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
第二
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
第三
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广开新兴产业融资渠道。
第四
着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创投基金、私募基金以及海外资金等社会风险资金的介入。政府投入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若想健康发展,关键还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的进入。
第五
资本市场的融资,既要让有潜力的企业融到发展资金,又要防止不良企业的套取资金,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