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糖艺实训总结

糖艺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3 15:50: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糖艺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糖艺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启发式 食品专业 校内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81-01

食品科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不但是食品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食品专业校内实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和造就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全面、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或从事食品专业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

1 启发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1.1 制定实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教师启发式引导教学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关系,理论知识探索与实践操作优化结合的教学体系,树立专业基础课为实训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学大纲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对灵活,围绕“自主设计”主线,通过几个设计环节,实现阶段性培养目标和最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1.2 实训教材编写与选定

校内实训教材的编写依据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自主学习为宗旨,注重学用结合,项目结合实际生产应用,突出真实性和适用性,着重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材编写也应融入食品行业先进技术和新工艺,保证教材的实践性和先进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

1.3 实施方案

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每个实训项目均采用以下步骤:引入项目,教师全面准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各小组制定实训方案。集中讨论,各小组将实训方案进行宣讲,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准备器材,配制试剂,进行实训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讨论实训结果。总结启发,根据整个实训项目,教师集中点评,并对类似项目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引导。

1.4 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实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检测和监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我潜能的提高。

2《职业导向模块2实训(果蔬)》课程教学案例

果蔬实训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专业模块实训课程之一,在本科大三下半学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有关食品各项指标检测、食品感官评定、果蔬加工、贮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本实训课程将以项目导向模式,内容主要包括果蔬品质鉴定、果蔬制品贮藏加工质量控制、果蔬制品加工、果蔬生产加工企业实地调查参观四个部分。

2.1 实训目标

(1)学会对不同种类新鲜果蔬、贮藏前后及果蔬及加工品的感官指标进行鉴定。(2)掌握果蔬贮藏保鲜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3)进行果蔬加工中质量控制综合实训,掌握影响果蔬贮藏加工品质的因素及控制方法。(4)掌握果蔬罐头、糖制、干制等加工工艺,以及学会对果蔬加工成品进行感官评定。(5)实地调查参观果蔬加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条件、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实施情况,并结合企业实际,学会建立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

2.2 实训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该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分成小组,指导每个小组选定果蔬材料,采取小组协作模式,设计各个模块方案,包括①果蔬感官品质鉴定指标及方法,②果蔬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③果蔬护色、酶活性和酶促褐变抑制的测定方法;④果蔬罐头、糖制的加工;⑤HACCP计划,GMP规范等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训方案深入讨论,包括实训方法可行性、实训设备的使用等。

(2)学生实训阶段:该环节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根据每个模块实训任务,自行准备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逐个完成,针对每个实训项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总结实训过程,修正方案。使得学生在试剂配制、样品处理、仪器使用和数据处理的技能与实际工作进行仿真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操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与启发阶段:各小组针对所得数据结果,查阅国标,对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并向指导教师汇报,教师集中点评,并就实训方案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4)总结阶段。该阶段由各个小组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实训过程,写出实训分析报告,最后由教师结合各组查阅文献、前期准备、实训操作、结论数据、团队协作的表现给出成绩评定,并给出点评意见。

3 讨论

以项目模块为导向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为核心,训练学生自我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是食品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趋势。

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食品专业校内职业导向模块实训平台,将过程考核体系融入其中,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开展创新能动思维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起到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瑾,孙大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2-174.

篇(2)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3-0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6]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27-28.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性质-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4)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在学习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1]。根据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中药的临床功效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与药理作用等进行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好其他后续相关课程、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中药化学以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为主线,学生本身对化学类课程存在畏惧心理,对化学性质等变化较难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中药化学课程的困难,同样也给中药化学课程的讲授增加了相当的难度。鉴于中药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性质,结合同行的改革经验,对如何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体会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课堂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药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贯穿“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理念,改变“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思想,变“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以大纲为核心教学目标,又发挥教材的学习载体作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积极地位[2]。

目前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3]。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仅作为指导者;而双主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前两者的优点,更适合中药化学教学的需要。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群体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才能实现中药化学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意义建构。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出现,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要多与学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中药化学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常会有混淆的情况,尤其是涉及“糖和苷类化合物、萜类和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等内容,所以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疑问,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项目,可以选定典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设计成分制备(提取、分离和鉴定)实验。教师给每组学生指定一味中药,并确定拟提取的某种成分,指导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工艺流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讲完各类成分的结构和性质后,进行提取方法的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性质提出该类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说明原理、使用溶剂、成分提出形式、操作方式以及操作时注意事项等,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中药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药化学与具体实验技能关系密切,课程的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掌握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操作要点。多媒体可以以生动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各章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的知识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如果将书本上的结构式或流程图直接置于多媒体幻灯中,学生对具体过程不了解,导致学生对着强心苷、皂苷等稍微复杂一点的结构式无从下手,在实验过程只能机械地按照书本内容依葫芦画瓢。因此,多媒体授课需要结合教学特点,扬长避短,可以设计一些提取车间的视频等,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装置的流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

中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运用与创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中药化学生产设备与实验设备相关性差,学生进入工厂实地参观、实训的机会不多,有些提取工艺复杂,或者有些新技术不易讲解清楚,单靠文字描述无法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图片、模型、幻灯片或视频等展示设备、生产工艺流程,配上文字说明,加之教师的讲解,将抽象的对象具体化、间断的过程连续化、静止的图画动态化。如讲解制药设备与提取分离工艺,往往难以使用教学语言表达清晰,而应用多媒体演示提取分离工艺过程或制药设备的内部工作原理,以及一些难以实地、实体操作和无法示范的教学内容,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学科前沿科研成果,增加学生的学科兴趣

近年来,中药提取分离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中药前处理技术、中药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教材内容为主体,结合出现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新药报批及生产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学院的科研新成果,及时充实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积累和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备课水平和讲课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中药化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艺性,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技术实践性。要想教好本门课仅靠书本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参与科学实验,通过科研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实验数据更好地补充和丰富中药化学的教学内容。将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实例补充到本科的教学中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充分说明了教学科研相结合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4注重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化学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的起始。因而,在中药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明确中药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地位,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较为古板,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开课前老师应布置一些话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后开展讨论。例如将“挥发油与油脂究竟是不是同一类化合物(性质相同,分离方法也相同)”等设置为讨论话题,让学生回答,可以引导他们从药效、药物成分等方面对此进行充分了解。课堂上除重点讲述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从而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在讲授了一些章节的课程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尝试,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讲解。可以选择教材中内容较为简单、条理较为明晰的部分(相应授课时间大致控制在15到20分钟),由学生选定代表上台讲解,并进行一定的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或者用自己所查到的文献来补充教材。在讲解后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做点评,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和补充。这种尝试在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创作课件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对新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预习。经他们修改或制作的课件,不仅更富有创意,而且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制作课件、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课本的知识和所学章节的背景。让他们走上讲台,讲解书中部分内容,不失为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模式。

5循序渐进地开展中药化学双语教学,扩大学生知识视野

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或是教师拿着外文教材,全盘中文讲解,感觉像英语翻译课;或是从头到尾全盘英语授课。这对于本身就比较复杂需要理解的中药化学课程而言,有着相当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英语的使用尺度,是最需把握的关键。把握不好,不仅达不到营造英语表达氛围的目的,反而连基本要求都无法实现。

篇(5)

 

一、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陶行知找了个很有趣的形象来比喻“这学变先生的学生”。你猜是谁?就是那保唐僧上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经过先生的指引,仔细推敲,还真是见到了孙猴子的影子。为什么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这几件德行:第一,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虽为美猴王,但总是忧虑将来要去阎王那里报到,于是他存心要“学一个不老长生,躲过阎君之难”;第二,他抱着目的去访师。为了要“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他飘洋求师,飘到南瞻部洲,又渡西洋大海,才到西牛贺洲,总算遇到菩提祖师;第三,他抱着目的求学。孙悟空就是冲着“长生不老”去拜师的,所以他不是糊涂地学艺,且终于学有所成。

 

(一)师范生应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生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为国尽责,勇挑重担,培养儿童、青年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陶行知特别看重师范生,认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就是这个道理。陶行知对有人为省几文钱进师范,有人不得已进师范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人后来虽然勉强做了老师,但心不在学生身上,随时待机“跳槽”。近年来,相当多的学生在报考师范院校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教师职业在现代生活中的性质、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又由于自身受师长的熏陶,使自己甘愿继师长之后挑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加之教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日渐浓厚,教师的地位不断改善,于是报考师范者逐年增多。师范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应该表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和职业理想上,如此方能像孙悟空一样,不辞千辛万苦,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否则,一旦在现实中碰了壁,就免不了打退堂鼓,裹足不前。

 

(二)师范生要学到能实现理想的本领

 

与孙悟空相比照,师范生也要求能觅得实现他理想的老师,学到能实现他理想的本领。陶行知要求师范生不要求那“空口说白话,能教不能做”的老师,不要求那叫人做奴隶的老师;师范生学本领,不要学“上堂下课,高谈阔论,好比一部留声机”,而要学叫人做主人的真本领。假如孙悟空当初未找到菩提祖师,自然也就学不到真本领,他也就无法胜任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工作。师范生亦然,因为小朋友就是他的“唐僧”。陶行知举例说:“小孩子学着做人,一旦遇着恶魔、恶父母、坏朋友、假教员,个个都是吃人的妖怪,差不多也好比是唐僧的八十一难,若没有孙悟空的心术和本领的师范生保驾,不死于病,必死于亲;不死于亲,必死于友;不死于友,必死于老师之手。还能望他成人,为民族人类谋幸福吗?”除了死于病,其他如死于亲、死于友、死于师,主要指精神上的堕落,即与“真人”背道而驰。只有孙悟空似的火眼金睛的新型师范生,才能引导学生摆脱这些消极影响,帮助他们在做“真人”的大道上不断向前。

 

(三)学校需要解决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

 

师范生要变孙悟空,是需要很多条件支撑的。其中,传授本领的老师是很重要的。没有菩提祖师,孙悟空成不了孙悟空;没有陶行知,晓庄师范生也变不了“孙悟空”。如今,师范生受教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均颇高的高师教师,使他们能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初步奠定现代教师的素质基础。但现代师范院校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如专业、学科设置过窄,造成相当数量的师范毕业生知识面窄、动手和实践能力差,只好以职后培训来解决。师范教育是否应把中小学的全部教育生活纳入自己的课程计划呢?是否可以确立大批中小学为师范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呢?能否选聘一些师德高。尚、学科造诣深厚、育人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充实到师范院校现有师资队伍呢?这类中小学教师的参教,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直接传授给师范生,转变成他们的实际本领,包括教学的、育人的、课外活动的,等等。

 

二、师范生的第二变一一变个小孩子

 

陶行知要求师范生的第二变,则是变个小孩子,就是要使自己具有小孩子的思想感情,情趣上、生活上都能与小孩子打成一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必要的、较高的要求,要做孩子的“先生”,必先做孩子的伙伴、朋友,心心相印,相互沟通,教人做“真人”的“力”和“光”才会运动和发射到孩子的心田中去。任何受孩子爱戴的老师,即使满头白发,但童心仍在,在孩子当中,他们能轻声细语,舒眉展颜,娓娓道来,如一颗磁铁,牢牢吸引住孩子们的心。

 

(一)重视儿童的情感

 

陶行知发现,儿童的情感尽管有自己的形式,但实质是与成年人相通的。他写道:“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您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一样的失意。他想让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慷慨、踌躇、悲哀、烦恼、恐怖、失意、伤心,完全是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你若小看了,或觉得无所谓,那么你的教育一一诸如批评、表扬、引导、疏通等,也就失去了依傍。

 

(二)研究儿童心理,掌握儿童教育规律,走进儿童心灵

 

师范生要研究儿童心理,理解它的实际内容,进一步化为自己的心理,从而更深地理解儿童的心理,赢得儿童的爱戴。陶行知认为:“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话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师生间性情、趣味以至心灵相通,就筑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你就很容易由此走向教育者的彼岸。陶行知肯定地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做《教师歌》反复呼唤:“来丨来丨来丨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让教师们在与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解”小孩的脾性、心理,感到他们的可敬可爱,“解放”他,使小孩脱离旧的约束和压制的“轨道”,“信仰”他,尊重他的人格,相信他有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然后施以恰当的、正确的教育,此中也加速了教师自身“变”的进程。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变”小孩,陶行知希望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完成这个“蜕变”的任务,把它看做毕业的“合格线”。

 

三、师范生的第三变一一变个准老师

 

陶行知称师范生为“候补教师”,那么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便是“候补期”了。师范生是候补教师,其教师必具的素质及教育学生的本领必须在候补期内锻就。陶行知要求师范生“开始就教儿童”就在有指导的真切环境下做先生,“他们不但要自己学习,并且要同时学习教人”,他们是“以教人者教己”。师范生究竟要学习哪些课程?陶行知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将学校融入社会,因此社会即学校;将教育融入生活,因此生活即教育。师范生要变成准老师,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小学活动教学做”这门课程要占师范生全部课时的一半,这是师范生真正实践的战场。陶行知曾说:“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这一认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顶岗实习”思考和借鉴。

 

(一)师范生要坚持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

 

陶行知在晓庄就善于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比如寅会的唱歌与演讲等,对师范生进行常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师范生始终与社会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始终关注着祖国的命运,积极投身实际的斗争生活。

 

因此,他们才能深刻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自身肩负的重担,从而兢兢业业地从事艰苦的学习工作。通过做农事、交农民朋友及做乡村社会工作,师范生与农民打成一片,不仅外表与农人一样,打赤脚、穿草鞋、干农活,而且思想感情上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从而可以进一步利用教育去改造社会、改造乡村。陶行知说:“我们倘想感化农人,必须自己先受农人感化。教师,只有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因此,师范生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注重社会实践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将书本知识转化成教书育人的实际本领

 

师范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是为“用”,是为长本领,而绝不是“为读而读”,将书上的文字藏在头脑里,博取功名或吓唬学生。陶行知说:“我们不排斥书本,但绝不允许书本做狄克推多,更不允许他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教学之神秘物书只是工具,和锄头一样,都是为做事用的。师范生“用”书“学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使自己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本领,并能正确传授给儿童,使儿童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而且乐读书、读书乐。这样的教师,小朋友将是怎样的鼓掌欢迎啊。

 

(三)永不毕业,终身学习,自强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