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2 10:16: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篇(1)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

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语文教学; 改革; 模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语文课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问题。现就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材与高中语文教材都比较雷同,内容比较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很有改革的必要。具体来说,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占得比重太大,而关于写作的内容又偏少,口语训练的内容就更少了,这种教材内容布局的不科学性,难免会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上的全面发展。教学大纲很重要,但目前我国各高校语文课的教学大纲主要还是本校老师自主编写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高校语文教材质量的良莠不齐, 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还比较陈旧

我国大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讲和记录。老师的"满堂灌"实际上造成了课堂氛围的沉闷,加之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大班教学方式,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老师缺少了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和督促,在教学方法上很难实现有的放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进了课堂,但还没能真正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优势。临近考试时,老师给了学生们复习范围,学生们就为了应对考试而拼命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即使取得了不低的分数,也不能算是学好了语文课。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实现教学环境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作用,已成为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今的高校里,大学生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课堂内外,他们都可以随意查阅古今国内外各学科的学习资料以及各个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知识上实现个人与整个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丰富的信息量和畅通的学习渠道,可以提供给学生自我建构认知结构,丰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开拓新的天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更要积极主动地活跃于网络的空间之中。备课时,网络知识可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依靠网络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教材与教法。课堂上,教科书内容和网络知识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必然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和学好语文课的信心。

(二)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读读就行了,忽视了老师应有的对学生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往往会因为阅读的方法不当或理解上的差异等原因,造成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较低。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使学生每节课都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有趣。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审美体验推向,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去思考。

(三)建立学生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很好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所谓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生动的语文知识资源,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学习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辨别问题的能力,学到知识,增长才干。【6】同时,老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即围绕特定的语文学习专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交互功能,引导学生对该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实现考核方式的科学化

计算机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上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大促进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考核方式的科学化,也是提高和巩固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情况创建一套健全的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式多样化。既要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考查经典语文名篇的阅读、识记和理解情况;还要适当增加学生平时参加各种语文教学活动时得到的成绩,有计划地、适当地减少课堂笔试在考试评比中所占的比重,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张艺,赵静;国外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2007年.

阳利平;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与语文教学的转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

篇(3)

学生才是真正写作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真正的融人到写作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位置的转换,不能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让他们主动的融人到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在高校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语文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高校每周开设2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仅仅两个小时的课堂学习实践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课堂内容的讲授必须是精简的,学生大部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必须在课后进行。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

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当下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际都面临着就业带来的危机,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写作部分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应该增加应用文的学习。这种文章的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实用的。所以更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为未来的就业做规划。

二、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利用课堂时间学习和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应该将课堂和课外结合在一起,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自己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学习。网络上有很丰富的素材能够学习,只要老师能够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利用网络自学的兴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博客这一平台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学生利用博客来发表自己在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或者摘录网络上的优秀文章积累到自己的博客上,成为自己的写作的素材。老师也可以利用博客发表一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供学生阅读。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博客去关注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博客,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增加课堂写作引导和写作评论工作

课堂写作和评论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无论学生积累了多少写作素材,有多强的写作能力都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在学生写作之前,老师一定要进行写作指导,缺乏合理科学的写作指导,学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所谓的写作指导是指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写作之前的注意事项,例如题目的要求、如何切人主题、如何寻找素材、文章采用怎样的结构才能够行文流畅。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在写作之前的审题,对于他们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在写作之后的写作评论工作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对比了自己的文章和别人文章的差别之后才能够通过分析,了解到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不足,才能为以后改进写作方法提供依据。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评论方法的使用。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写作评论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引导评论和学生评论结合在一起。只有他们自己在和别人文章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更利于他们改进写作方法。所以在写作的评论中要加人学生课堂互评的环节,让学生能够了解别人在写作过程中构思的过程、事例插人的方法,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淀方法和素材。

四、有针对性的进行写作训练

首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在教学环节中课本中一般都设置有不同题材文章的练习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课本知识,还能够提升他们对一些题材文章的应用。在写作中拓展他们的思维理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其次,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式,形成不同的逻辑思维形式,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有差别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才能迎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目前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他们的写作功底是非常差的。所以语文学习要和专业课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既为人们提供了一项人际交往重要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既是教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活动,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教育实践。大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人文性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目标。

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对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用以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职能的表述,进一步地,在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工具的基础上,语文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记载、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同一民族的文化基础,维系各个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所以,一直以来语文的工具性颇受重视,在教学中也十分偏重。但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实现还是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的工具性层面,更加偏重语言文字表述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使得对语文工具性的理解十分局限,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并非单纯地表现为交流工具本身,而是同时强调其各种外延,,大学语文工具性的最高层次是人的工具理性,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是对语文的人文精神的表述,具体体现为语文传递了类似理解、容忍、接纳、尊重、关爱等人类情感,阐发了对人类终极价值、人类命运等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语文的人文性是从人格、心灵、个性、精神层面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可以引人共鸣、思考,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文性是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统一辩证的,不可偏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在,工具性本身蕴涵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工具性蕴涵人文性体现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载体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内容也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语文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时交际主体的交际意识、交际内容也突出体现了人文性。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体现在,工具性是语文的逻辑和实用性的体现,脱离了工具性,语文就成为单纯的情感影响、人文教育,失去了逻辑推论和思考的工具。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目标上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要实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能力培养。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能力方面重视提高学生对经典优秀作品研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规范学生的用语习惯,改善语言表达、交流与沟通,这是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的要求。精神层面应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内心世界,这是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性的要求。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明确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视,避免由于个人因素而导致偏废其一。

(二)教学内容上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由于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更加偏重工具性,所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人文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有些教材全部内容都是文学。过于偏重人文内容,轻视技能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是现在绝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通病。固然对文学作品的研读有利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标,但是工具性目标需要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适当地练习。当前,许多大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正是缺乏练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当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了文学鉴赏等方面的内容,应当增加口语、写作等训练内容,兼顾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上并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学凭借其更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方面,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博识强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与教材相关的历史典故、格言、诗词、民俗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句,更能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进而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

三、总结

大学语文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应当兼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脱离了人文性就是失去灵魂的枯燥技能,人文性脱离了工具性就是无法企及的乌托邦。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提升大学生对文学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规范、强化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应当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教文汇,2009(03)

[2] 李素平,黄春梅,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实现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02)

[3] 李媛君,浅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

[4] 刘成,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学界(理论版),2012(06)

[5] 白葵阳,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5)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篇(6)

大学语文之所以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对学习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个普遍的认识是:目前就业形势那么严峻,教会学生生存工作的手段更为重要,至于语文课就少开甚至不开了,再加上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开设了12年语文课,到了大学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大学语文只是中学语文的延续,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然而一个民族之所以得以保存和延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语文课作为国人学习和掌握本国语言和文化,培养其高尚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民族特性的保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培养和学习是长期的、终身的、潜移默化的。大学和中学作为学习和培养的重要阶段,在人的综合素质的养成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总体来讲,大学语文课是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课。这门课在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各个方面的强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的核心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教育由于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制度的原因,在学生的思维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多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习惯了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学生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十分的简单,说好听叫单纯,说不好听的叫傻,这样的人到社会上是会吃亏的。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面对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标准答案,他需要学生走出思维的直线模式,敢于创新,敢于发散,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文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中:在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和文章的意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对历史名人的思想和成就进行介绍时,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生活的实际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文化素质课。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是人类思想的营养剂,不懂文学的人,思想难免会“缺氧”,一个文学素养差的人,其创新能力必然很差。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论是科学巨人,还是思想泰斗,凡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莫不得益于扎实的文学功底。不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味地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就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干活的机器。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的欣赏和历史文人们的思想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学沉淀和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人格,赋予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现实的技能更为重要。一味地强调传授实用技术和培养实用技能,是急功近利的教育短期行为,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终身学习能力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再好的大学也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中要用到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培养好学生一生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尤其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终身学习能力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在这两个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程,如何让我们的文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在每一次课上都学有所获,笔者都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在教学理念上,树立大语文观,确立“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为本,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么成为“高四语文”为高中语文补课: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老手段、老路子、老方法,千年不变;要么最求时髦开设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学生学了一大堆,换个时间、换个形式啥也不会;要么纯语文、纯文学,满嘴之乎者也,迂腐到家、惹人笑话。只有把语文融入生活、融入时代,把语文知识和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把文学知识和学生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思想,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审美性的课程特点。

(二)在教学目的上,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在高考体制下,我们对语文、对作家、对作品进行机械式、肢解式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把短期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面,其实这也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学生学习就可能变被动为主动。长期目标可定位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这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大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刻地接触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支撑他们精神的文化,并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教学内容上,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开卷有益

目前,大学语文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语文课功能的发挥,给人们造成了这门课似乎可有可无的错觉。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有一百二十多个版本,起码有九成以上质量不合格。有的教材错误颇多,有的教材内容空泛,思想单薄,选文规范性差等等,各种问题都十分严重。因此,选取规范的教材、选取经典的对学生各方面有帮助的篇目进行教学十分重要。此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编著一些适合专业特点的课外阅读物,如:《三字经》、《百首经典唐诗选读》、《百首经典宋词选读》、《百篇经典散文选读》、《百首经典歌曲选唱》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加语文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灵活。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不断出现,它们具有的大信息量,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等特点,大大地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于是许多老师开始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味的追求新奇:动不动PPT,动不动多媒体,非常时髦。但我们恰恰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不能代替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人格力量的熏染。所以我们必须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观看相关影片、记录片,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通过在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通过在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成立读书协会,增加讲座.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对联、集句,表演话剧等等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强语文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传统教室、书本、粉笔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走出课本,走出教室

首先,把课文讲解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在课文讲解时要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文章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语言的美、语文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语文虽说是感性的,但文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和容易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教授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最后,把文学思想的熏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传播、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在各种文学思想的讲授和传播中,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感染和熏陶一定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把这种思想和情操化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篇(7)

行走在院校边缘的大学语文,往往不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再加上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方法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效果不好。针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种创新性的研究往往都是星星之火、单兵作战,不能构成体系。

今天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学校为侧重点的角度谈谈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究模式,从而走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之路。

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最早应该是徐中玉先生编写的《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思想,以及王步高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利用有限的课堂通过多渠道教学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关于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信息。[1]大学语文的大容量,徐中玉教授终于在此阶段突破了所谓“少而精”的传统观念,让课本大而深。这样一来,不是给学生“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使各种水平的学生均有所得。[2]由此很多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进行了教材的创造性融合,创造了“以文学史带文选”、“以作家带文选”、“以专题带文选”等的教学模式,[3]或“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隔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以实现加大课堂容量的教学目的。[4]

随之,这种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进而发展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思想,但是由于教材不统一,这种模式要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尚需大家努力。那就来看看专题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实践运用。

专题式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新尝试,依据审美性与工具性相结合、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融会的基本原则,将经典范文凝练成不同的教学专题,旨在通过营造开放性和多元化的专题,切实提高学生大学语文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专题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就是学生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专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是使学生掌握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模式,也是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工具、利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得到知识的一种模式。在专题化教学中,重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专题内容的形成

在目前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个别教师和个别学校,仅限于对王步高版或者徐中玉版进行二次专题化,再加上各自学校的教材都不一样,其实并没有深入到整个课程建设的高级层面。我们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以文学史为主线的单向思维模式,而代之以人文专题式教学为核心,依据审美性与工具性相结合,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融合的基本原则,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启发引导,打破古今中外的文化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连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开放的认知空间也更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求老师做到以下三个整合:将学科课程中的部分重点、难点内容整合形成专题;将学科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关的应用、研究的热点问题整合形成专题;将学科课程中对学生某方面的素质能力的要求与课外活动内容整合形成专题。

由师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专题式教学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专题教学定向。专题式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本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主题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式教学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资料信息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信息。在资料收集占有到一定程度后要进行合作探究,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共同整合信息资料,形成独立的见解。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的结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反驳。所以根本的还是大学语文专题的确立,徐中玉教授提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所以不同,更多的是从教材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一定要高于中学语文,而不是中学语文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这一点是我们选择专题式必须遵循的核心观点。[5]

二、专题教学的原则

专题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旨在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生的创造性。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做引导,并以多元化的范参考,将更多的热点和焦点以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引导,适时释放给学生,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结论,而恰恰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由此要注意三个方面:针对特定教学专题的专题性;连续融合的系统性,也就是围绕该专题的所有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如总体设计与具体设计、课堂设计与课外设计、教的设计与学的设计;整体包含的综合性,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设计。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尽管大学语文是大班教学,但那时我们灵活地将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参与专题的课堂讨论,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在每一个专题结束时,学员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这样就能让学员们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这是新型教学的需要,也是大学语文未来发展的需要。

引导学生参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大学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尚不能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尽管也有改革的欲望,但是,对于改什么,怎么改,似乎还不甚了然。在高等院校,传统的思维惯性仍在制约着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一面倒,教师习惯于包办一切的传统模式,这是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不注意教法,不注重教和学的互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搞满堂灌,讲坛上教者教得辛辛苦苦,讲坛下学生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也还不少。另有一些教师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就以为解决问题了。殊不知,一课堂提几十个问题,对学生“狂轰滥炸”,其骨子里依然是“教师为中心”,更何况这几十个问题中本身就包含着许多无效信息,只追求表面教学气氛的热闹,不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也没有给学生自己思索的空间。学生的参与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衡量教学效益的根本标准是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进教学的中心。“精心设计课程教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准,也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独特的切入点。”[6]在专题化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法。课前精心设计,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争论的话题,把学生从“观众”的位置推到“演员”的位置,教师则要更多地充当“导演”的角色,师生共同演绎课堂,从而激活整个课堂。这就是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专题外延的推动

专题式启发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优势,旨在更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在主题式专题教学中教材的范文构成了思想汇聚的点,而教材外的问题延展则形成更为广阔的意义链条,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中最终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探讨性学习的平台。[7]把专题的思考融会进学生课堂以外的求知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学习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提炼,这不仅可以让学员们平时集中专题学习,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多数大学教师上完课就走,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至于学生课堂学了多少,学的效果如何,一概不问。但是,由于专题化教学相对集中,再加上大学语文所涉及的是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单凭每周有限的几个专题、每次几十分钟的课堂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辟第二课堂,将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天地之中。大学语文学习是艰巨的和长期的,要真正学好它,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以外。但是,在目前,大学语文第二课堂仍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同时,这也给语文教师留下了充分施展的空间,在第二课堂,他们将会有更大的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根据自愿原则,建立写作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理论创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辅导,开设文学讲座,向相关刊物推荐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等;举办小型唱诗会,朗诵、吟唱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行新人、新作专题讨论会,把当代最新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念引进第二课堂。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这些都可以通过专题化的讲解极大地开阔文学视野和学术视野,也使课堂知识得到应用与提升,促使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总之,专题化后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动手去写作去演说,这些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合理补充。

由此,构建和运用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可以直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通过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可以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出新的大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这种教学实践模式很好,但目前我们的瓶颈就是大学语文专题化的教材不一致,这些需要学校方面的统一,任重而道远。

大学语文想走出边缘,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贵在得法”。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有很多,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结合课程特点和自己的特长,开拓思路,大胆尝试,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的改革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孟良.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研究[D].吉林大学,2007.

[3]王新惠.关于强化大学语文素质教育功能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03).

[4]王淑梅等.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02).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张中成.《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谈[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