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国教育论文

英国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1 04:4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国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国教育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启智慧,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一种方式和过程。要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教师就要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形象性、情感性、适应性、启发性。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以多种方式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的恰当,就能提高讲授的效果和质量,否则就会影响讲授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和掌握讲授的艺术,使自己的讲授具有艺术性。

一、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讲授要达到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的内容。讲授的内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即内容要准确无误,符合实际,毫无虚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其次要有科学的态度。讲授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点虚假。再次要有科学的语言。教师要用该科的专门术语,讲“行语”,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并且要用普通话讲授,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音调要有抑扬顿挫,富有美声。最后要有科学的方法。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富有灵活性,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适应性,容易使学生接受。

二、要使讲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讲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要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学的表演性。罗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讲授表演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综合表演,它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因素。讲授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理价值,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促进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言传身教”、“教书育人”,这是教学表演与其它表演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讲授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比喻、修辞、类比等形式,就会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讲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

三、要使讲授具有情感性

讲授不单纯的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融地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造美的心灵,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能够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

讲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彩,以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倾心学习,主动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讲授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学的成功,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律,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情融汇于讲授之中,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炽热的感情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她通过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之中,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时,学生却是热泪盈眶,全场皆悲。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击,是不可能收到这样的讲授效果的。

讲授中的情感交流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许,师生间人际距离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扉,促使他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四、要使讲授具有适应性

这里讲的“适应”,是从广义而谈的。它包括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适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适应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补充了适应社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对适应思维作了论证。

讲授的适应性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讲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揭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

讲授要把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一方面要使学生听得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到“十不用”:不用生造词、土语、废弃的旧词、冷僻的行业术语、少数民族谚语、难以理解的典故、修饰成分太长的长句、语法修辞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语言、口头禅。

五、要使讲授具有启发性

讲授的启发性包括三层含义:“(1)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性;(2)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提高讲授效果,防止和纠正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活动的重点已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培养能力为重点。因此,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学中,不但有讲授方法的更新,还有讲授程序的变换。

总之,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历来为教师所采用,明确讲授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篇(2)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任务的完成,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上议程,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提高教师质量的一个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教师职前教育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师职前教育的成果,以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教师职前教育。

关键词: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师资格

一、教师职前教育研究背景

截至2007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普及的任务基本完成。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由普及义务教育转变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对教师的培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中国的教师职前教育却没有受到足够,导致准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出现无法独自掌控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职前教育又称职前教师教育,是为准备当教师的学生提供教师教育,是准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必要准备,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整个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教师职前教育对于准教师如此重要,但现状却让人担忧。

二、现行教师职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封闭

目前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以“定向型”为主,“定向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由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对未来的教师同时进行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培养模式。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有两类,一类是专门性的师范院校包括地方师范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等,另一类是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包括教育部直属非师范大学、地方非师范大学等。由于职前教育长期的独立、定向培养,“削弱了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之缺乏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对社会新的教师需求反应迟缓,也缺乏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状况作出调整的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准教师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的不平衡,教育实习的形式化

我国,当前的师范院校课程结构主要由一般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构成。表面看起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其比例却严重失调。在现行高校本科课程结构中,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高达70%或80%以上;教育专业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0%,有的师范院校只占5%。师范性与专业性是我国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的论争,大概是由于我国师范教育起步晚,加上解放前夕我国沿袭苏联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的缘故。对教育类课程的轻视,给师范院校的准教师认为教育类课程不重要的错觉,使得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

教师实践是师范生了解未来从事的职业,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培养从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我国,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实习时间安排过于集中。目前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前面三年时间一般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断裂。第二,实习时间太短。见习实习一般为6~8周的时间,而前两周一般安排师范生进行听课、写教案等,真正的开展教学只有2~4周,每周课时也不多,有的只有一两节。时间太短无法让师范生进入教学的情境中,更不用说获取从教的能力了。第三,缺乏指导。大学指导教师有的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难以指导,有的教学任务重或兼职太多,草草应付,无从指导;有的则放任自流,不愿指导。实习学校指导老师有的认为实习生来源于高校,学识较高,不需要指导;有的评课简单、客套,缺乏分析;有的班主任担心实习生不熟悉班情,控制很严,实习生很难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三)教师资格的随意性

首先,从生源上来看,我国教师教育实际招收的生源并不理想。从纵向来看,师范类院校的录取分数除了几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分数线较高外,比其他类型院校低。从横向来看,在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分数线也大多高于师范专业的分数线,有的甚至不如一些农、林、矿等艰苦专业。教师教育生源的不理想说明师范生的“先天不足”。其次,从教师资格的授予来看,拥有专科或本科学历,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通过该省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通过该市组织的试讲并进行两个月的实习,就可以申请到教师资格证书,就拥有了从教的资格。在今年改革以前,师范专业的学生只要完成学业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缺乏严格的审查。教师资格的授予要求不高致使一些不适合当教师的师范生或非师范生进入教师的行列,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我国教师教育缺乏质量保证体系。我国的教师教育相对落后,“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起步较晚,还缺乏教师教育课程培训的认可制度、鉴定制度以及水平等级评估制度等与之相配套,也缺乏类似国外“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这样的教师教育认定机构来师专业标准。

三、借鉴国外经验,改革现行教师职前教育

(一)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1.3+1模式

3+1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国,是指在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制3年),学制1年,主要学习教育理论课程以及任教学科的教学法课程,还要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培养模式的价值在于用较短的实践培养出高学历的教师,缩短了教师培养的实践,同时对教育实习、教学实践经验比较重视,有利于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拥有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学校和课程达到规定的标准。

2.3+2模式

3+2模式是法国目前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师范生在大学完成3年的职前专业教育,获得3年学历和学士学位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由师范学院进行未来教师的职业培训。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提高了教师职前培养的起点,保证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重视专业定向即必须完成3年的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模式的教育实习是分散进行的,比集中进行的教育实习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3.4+1(4+2)模式

4+1模式是美国综合大学采用的师范教育模式,前四年,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同样的学科专业课程,接受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取得该学科的学业证书,第五年则进入教育专业机构接受训练,包括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习及撰写教育论文。而4+2模式是在4+1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教学安排与4+1相似。这种模式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兼顾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较好的解决了师范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

借鉴国外的教师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应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实际条件,不宜盲目的引用。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师范院校自身的条件进行局部性的调整,例如像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实力强,主要培养中学教师或高校教师,其可以采用4+1(4+2)模式。而像地方师范院校其毕业生一般从事小学或中学教师,则可以采用3+1或3+2模式。

(二)课程设置的协调化,教育实习的分散化

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美国,教育学科课程由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教学法及教学实践组成,其学时数约占总学时量的1/3。我们应借鉴国外教育中合理的成分,提高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增加课时比重,教育类课程应占总课时的20%~30%。另外,我国师范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中心,内容太过陈旧,应该设置多元化的课程,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如开设学习心理学、道德心理学、教育评论学、班级管理学、信息处理学等,力求细化、多样化,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教师。

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个国家的调查,教育实践一般占到总课时的15%。英国非常重视实践体验对于教师职前培养的作用。不仅实践体验的时间长,而且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教师职前教育要求”对师范生“学校体验”的时间下限作了明确的要求:4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至少32周;2至3年制的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至少24周;1年制的初级和中级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实习时间分别为18和24周。而且,师范生的上述“学校体验”至少要在2所学校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将“学校体验”置于整个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核心,将之整合到其他各个模块中,分散安排在各个学年,与其他内容的学习交叉进行、互为支撑。英国教育实习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并且采用分散、理论与实践交叉的方式进行。针对中国教育实习缺乏指导的缺陷,我们应明确大学导师、实习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义务,确保师范生有保质保量的教育实习。

(三)教师资格证的严格化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标准、严要求。首先,师范生的入学要求就极为严格,只有完全中学的优秀毕业生才可以报考,这就保证了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其次,德国的教师教育完全是按照“专家型”的目标来培养的。第一阶段所有课程的要求都比较高,毕业论文的要求和非师范学生的论文要求是一样的,不仅如此,师范生还要通过专门的笔试和口试才能拿到第一阶段的毕业证书。而且,德国教师的资格考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期间还要经过两年的实习阶段,相当于试用期。我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提高师范生的入学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以“综合型教师”为目标培养未来教师。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应严格把关,延长实习时间,确保通过资格考试的教师是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的教师。而在教师培养的评估方面,一方面国家层面应建立起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制度,加大对各教师培养院校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另一方面,各教师培养院校应加强自我质量评估,评估本校教师培养的成绩、经验特别是问题与不足,从而确定本校教师培养的改革思路,有效提升本校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顾明远,梁忠义.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篇(3)

【论文关键词】清教主义 全人教育 启示

【论文摘 要】一般认为,全人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建基于清教主义教育观的北美新大陆教育,坚持“以上帝为首、以学生为本、以家庭为重”的全人教育实践,为今日美国教育的兴旺发达奠定下坚实基础。在我国教育界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全人教育实践的当下,研究清教主义教育观,借鉴清教徒全人教育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人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的“全人”。在西方,对教育怎样培养“完整的人”的艰辛探索,可以上溯至17世纪初期,清教徒在北美新大陆的教育实践。建基于清教主义教育观的北美新大陆教育,肇始于宗教,脱胎于英国教育传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以渐进的步伐,基本完成了从宗教到世俗,从出世到入世的嬗变过程。毫无疑问,没有清教主义教育观引领下的,以塑造“完整的人”为指向的北美新大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今日美国教育领先全球的兴旺发达。在教育界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全人教育实践的当下,研究清教主义教育观,借鉴清教徒全人教育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清教主义教育观之“三为”理念探析

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7世纪初期,为躲避国内政治和宗教迫害,英国清教徒大批移居北美。在北美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具有清教倾向。作为北美的早期移民,清教徒所倡导的清教主义毋庸置疑地主导着美利坚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在文化教育领域,清教徒以在北美建立基督徒新型宗教生活模式为愿景,激发出强烈的文化教育动机,齐心协力,大兴教育,为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1636年,清教徒到达新大陆仅仅6年之后,马萨诸塞州议会就决定拨出当时税收的四分之一(400英镑)兴办高等教育,建立起以剑桥命名的学院,即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的前身——剑桥学院。几年后,马萨诸塞和康涅迪克州立法,规定每一座城镇都要开办一所学校;1655年纽黑文立法,要求父母和雇主必须给其儿女和学徒提供教育。清教徒大力兴办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宗教的需要与追求。他们认为,每个个体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而与上帝直接交流的途径就是研读《圣经》。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教会每一个体读书识字,为其读懂《圣经》创造条件。由此形成“以上帝为首、以学生为本、以家庭为重”(简称“三为”)的充分彰显清教主义价值的全人教育观。

(一)以上帝为首

培养学生阅读《圣经》是清教徒兴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清教徒认为北美应当是一个山巅之城,理应成为世界基督徒社会的榜样和示范。清教徒相信“神圣的圣经包含了一切必要的救赎”。虽然通过阅读圣经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物质上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好的清教徒,就必须为自己寻找圣经真理。清教徒强调让孩子们从小读圣经,让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和有用而学习,而是为了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学习。正如17世纪著名牧师科顿·马瑟所说,“在一切之先,在一切之上的,就是父母应当教育他们儿女关于基督教信仰的知识。关于其他事情的知识,它们是非常之好,我们的孩子没有它们也可以达至永远的幸福。但是对主耶稣基督话语里敬虔教训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是一百万倍更加需要。”所以,马萨诸塞儿童使用的《新英格兰识字课本》,实际上是经过简化的宗教经文,《儿童教义问答》、《教义问答手册》和《美洲儿童精神乳汁》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初级教材。在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神职人员构成了核心和骨干。校长和教师大部分是牧师。牧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受过教育的文化人,负责学校的日常运行,承担识字教育和宗教课程,同时讲授古典语言、数学和法律等。教会代表定期考核学生熟悉和理解《圣经》的程度,以此衡量教师对宗教知识、教义问答和赞美诗掌握的水平。

(二)以学生为本

锻炼学生良好品格是清教徒兴办教育的重要动因。清教徒认为人的本质是邪恶的,教育将为人类指出克服罪恶本性的途径,以拯救堕落中的芸芸众生。因此,把培养孩子良好品格与坚定的宗教信仰视为头等大事。认为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产品,更是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是教育存在的全部价值之所在。早期,这些学校设定的教育目标,首先是按照本教派的需要,为教会培养信仰虔诚、举止优雅、具有良好教养的年轻教士;其次是造就笃信基督、“正直”和有气质风度的绅士。因此,1754年,耶鲁学院院长在谈到办学宗旨时声称,“学院是传教士的社团,以造就从事宗教事务的人才为己任”1。国王学院在成立时表示,自己明确的办学目的在于“教育和指导青年理解耶稣基督,热爱并服从上帝,养成优良习惯,获得有用知识”2。为了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各校都把宗教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各学院普遍开设由校长或著名神学教授讲授的“道德哲学”课,试图结合基督教义、理性和科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此外,传教布道、研读经书需要掌握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也是各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总之,清教徒学校致力于办成著名诗人弥尔顿所期许的那种“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让人成为一台冷冰冰的赚钱机器”的“全人教育”载体,培养出不少那个时代最优秀且最有学问的杰出人才,

(三)以家庭为重

突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是清教徒兴办教育的鲜明特点。一般认为,学校乃专司教育在处所,教育的g责任全在教师。而清教徒则认为,父母不单养育孩子,更要教导他们长大成人。因此,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毋庸置疑是父母,学校乃至社会只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协助者。清教徒将父母的责任分为三类:哺养、教养和教导。其中教养包括教给子女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使子女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相对而言,清教徒把教育看得比哺养更为重要。在世俗教育中,清教徒首先关心的是教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因为清教徒将规范个人行为作为重建社会秩序的起点。良好的行为举止其核心是守秩序,讲礼貌。良好的行为举止覆盖日常生活的广阔领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谦卑。服从家长,尊重长者和上司,善待与自己地位相当和比自己低的人,做到尊卑有序,相互关爱;二是行事为人端正。言谈举止要得体,不好色,不酗酒,不;三是养成勤劳、节俭、守时的生活习惯,这是清教徒尤其强调的。清教世俗教育注重的另一方面,是使子女受到良好的职业训练。为达成上述目标,清教徒教育子女很讲究方法。首先要折其志,使其学会忍耐和服从;其次,在衣食方面要有所节制;再次,父母应正其身,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最后,对子女犯错应予惩罚,以使其知错悔改。这些做法即便以今天的视角审视,对我们推行全人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清教主义教育观对推行全人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思想,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的思想、裴斯塔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观念,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论”,在本质上都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想。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家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从人性和人的自由出发,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而清教徒在北美新大陆的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堪称将全人教育从理论构想推向实践运作的最初尝试。作为清教徒全人教育成功标志的,莫过于北美人在独立战争时期表现出的极强的价值判断力与政治自觉性。1776年1月,托马斯·潘恩旨在动员社会公众支持北美独立的著作《常识》在费城出版后,当年即印刷25次,3个月发行12万册。在一个人口仅250万的殖民地里,总共售出50万册。这一切,显然建立在普通民众极高的识字率和良好的政治素养之上。更具说服力的是,在革命的过渡阶段自发产生的民间权力组织,在对自身权利的意识,尤其是克制暴力、克制自私的欲望,以及建立限制权力机构的能力等方面,彰显出此前民众受到的政治教育和养成的自治能力层次之高。从美洲实质性脱离英王控制到美国建国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北美殖民地就是在这样一些完全自治的民间权力组织的领导之下,平稳的过渡到共和国时期。今天人们时常提及的“美国精神”,比如对生活的信心,面对困难的勇气,以及善于创新、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都是清教徒精神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是三百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清教主义全人教育实践潜移默化的成果。

当下,借鉴清教主义全人教育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实施全人教育战略有重要现实意义。事实上,全人教育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的就是文学与历史并重、哲学与艺术兼修、待人接物的礼节和安身立命的素养兼备,实质就是一种全人教育。到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先贤也标举过全人教育理想。如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2011年2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此,我们应当顺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大趋势,在我国大力倡导和实施全人教育战略,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通识教育实践,推动通识教育模式向全人教育模式全面转型。首先,凸显通识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特性。在全人教育看来,所谓人的养成,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生理人教育成为一个文化的人、社会的人、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教育不仅是一种探索知识、培养技能、准备职业的途径,也是一个塑造人格、涵养道德、发展理性、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其次,弘扬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整体发展,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全人教育承继的是古希腊的和谐教育传统,把知识视作一个整体,一个有意义的背景,借助这个背景人们才能理解知识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全人教育所谓的全人,是指在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和精神性等方面整体发展的人,整体发展的人是“包含了各种能力、潜力和创造性能量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知识的整体性、普遍性和“全人”目标等概念,对于我们理解通识教育仍然具有价值。再次,坚持通识教育的跨学科整合导向。以全人教育视角看,目前学校教育将各种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直接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全人教育提倡一种跨学科的整合学习,即围绕一个问题,从整体与联系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去理解和解决。通识教育致力于跨学科整合,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真正将世界还原为一个整体。最后,深化通识教育涵养人文精神的功能。全人教育思想洋溢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情怀,着眼于用人文教育的方法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充满人文精神底蕴的全人教育,坚持两大原则,一是整合知性认知领域与情意爱恋领域,使之成为“平衡”的学习经验,为受教育者发展自我提供便利;二是信任经由整合的教育方式与内容,一定能引导人们迈向善良、和谐与不断的成长的健康轨道。

[注 释]

1 Brubacher J S,Rudy W.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 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56[M].New York:Harper & R ow,1958:8.

2 Cubberley E P.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Ca mbridge,MA:Riverside Press, 1919:265.

参考文献:

[1]赵文学:论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

[2]赵文学:清教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史学集刊[J],2009,(4).

[3]王秀华: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妇女教育,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J],2008,(1).

[4]张 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高教探索[J],2006,(1).

篇(4)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国内外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1.国际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强调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深层互动。这些注册学习者中,“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可见,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参与国际 MOOCs 课程的积极性。

2.国内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国三大MOOCs平台,由其提供课程;或建立自身MOOCs课程平台,打造自身网络系统。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与研究机构合力将MOOCs从大学延伸至中学。从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对于 MOOCs 开始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努力将其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为新兴事物,MOOCs在中国引发风潮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盲目跟风现象。

三、MOOCs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行业需求一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随院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调整。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MOOCs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

教育部副部长鲁听2013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从重“人文性”“文学性”转变为重“技术性”“应用性’,同时,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MOOCs结合,充分利用MOOCs平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2.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学术毛晋华:基于MOOCs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

五、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学法和移动互联通信设备危新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种将基于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的mooc和基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mlearnm幻结合在一起组成移动慕课(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设计实施教学,利用国内外Mooc教学资源,进行一学期主题为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mooc教学资源选择与所学单元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者可在课堂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来获取mooc课程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

六、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用现今的移动互联时代结合Mooc和移动学习构建新型大学英语教与学模式慕课资源的利用很灵活河以借鉴网络各大慕课平台高水平的慕课资源池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创建自己的慕课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推荐和创建自己个性化的慕课资源校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学生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让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激发教师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IN-1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3).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4).

[4]焦建利.给慕课学习者的10个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6]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7.

[7]DeWaard 1,Abajian S,Gallaglier M S.Using Leariu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emergence.TheInteni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iung, 2011(7).

篇(5)

[摘要]:当前,电视已成为我国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主要媒介,也是对其成长尤其价值观念形成等影响最大的大众媒介。但我国幼儿电视节目远未充分发展,自制节目少,国家主流媒体尚未在该领域建立真正的核心地位,反而洋品牌视听产品占据了幼儿收视市场。通过重点分析幼儿节目的独特性与特殊价值,提出:应从幼儿心理、节目制作、角色形象、品牌建构、早教产业等方面深度培育和开发本土幼儿节目品牌,实现节目品牌价值链的时空双向延伸。

0-7岁的幼儿包括2个年龄段:3-7岁的学龄前儿童和0-3岁的婴幼儿。包括幼儿在内,2008年我国0-14岁人口统计为2. 5166亿人,占总人口的19.0%[1]。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闲暇时间相对富裕[2],接触电视时间比中小学生多,且较无机会接触其他现代媒介,可塑性最大,其电视观看时间可达到人生的第一个高峰[3]。90年代末的调查就显示:我国幼儿每天看电视的占72.4%[4],约44.3%的幼儿1岁前就接触电视,到3岁约82%的幼儿看电视,且随年龄增长,每天看电视的幼儿人数、每天看电视的平均时间均增长,幼儿平均每天收视时间在1.45小时以上[5]。发展至今,电视已成为我国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主要媒介,也是对其成长尤其价值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大众媒介。

近年来,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的推行,幼儿电视节目取得了不少进步,出现了《智慧树》、《小小智慧树》等品牌节目和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中国教育台早教频道等。但与数亿幼儿及其家长的观众数相比,现有幼儿电视节目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很薄弱。深入分析我国幼儿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建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媒体研究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我国幼儿电视及幼教视听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自制的幼儿电视节目品牌很少。

目前,我国专门针对幼儿开设的电视栏目、节目相当有限,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领域。尽管已开办了30多个少儿频道,但多数节目以7岁以上少年儿童为目标受众群,专门关注到7岁以下幼儿的节目较少,针对0-3岁婴幼儿的电视节目更少。自制幼儿节目,包括幼儿动画片在内,节目总量过少,相对固定且有影响力的幼儿节目品牌太少,远不能满足幼儿及其家长的收视需求。

央视少儿频道25个栏目中仅有《智慧树》、《七巧板》、《小小智慧树》3档幼儿栏目,其中《小小智慧树》、《七巧板》针对0-3岁孩子;此外是央视《宝贝一家亲》育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早期教育频道有《伴随成长》、《幼儿园的故事》等3、4档栏目——但该频道一直以数字付费电视形式出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大幼儿和家长的收视选择;在当前全国数字付费用户有限且年度增量也有限的情况下,该频道幼儿节目尚不具备影响力。

(二)现有节目成人说教味太浓,幼儿特性不够突出,品牌影响力不够。

我国现有幼儿节目还存在着说教意识过浓、角遮蔽幼儿视角、成人思维代替幼儿思维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以幼儿为主体”,制作理念、制作的精良程度、节目品牌推广等方面还无法与国外品牌节目抗衡。

研究表明,在节目中,儿童的参与程度越高,儿童的主体性发挥越显著。但我们常犯的毛病就是:幼儿的主体性常常有意无意被忽视,成人主持人往往成为了节目的主体、主角,占据节目中心地位;节目中的幼儿还是处于较被动的、受支配地位。幼儿品牌栏目“《智慧树》的11个子栏目中……以成人为本位的栏目有6个,占55%”[6],超过一半以上。

《智慧树》作为仅有的几档自制幼儿节目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这就暴露出:幼儿和家长收看国产幼儿节目时,选择品牌节目的余地相当有限。

(三)洋品牌视听产品占据幼儿收视市场。

由于适合幼儿收看的自制电视节目很少,家长们转而寻找市场上可售的其他幼教视听产品。笔者作为幼儿家长,所搜集到的目前市场适合幼儿的主流视听产品主要有:CBBC的《天线宝宝》和《花园宝宝》、迪斯尼的《小小爱因斯坦》和《小熊维尼家族》、瑞士的《企鹅家族》、德国的《逻辑狗》光盘、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以及日本教育集团倍乐生株式会社(Benesse Corporation)借中国福利会出版社推出的《巧虎》DVD,等等。它们中既有娱乐类节目,也有教育类节目,更多是二者结合的,笔者将之统称为幼儿娱教节目。但它们无一为我国自制幼儿视听产品,且都并不来自主流电视媒体。

这些视听产品品牌背后都是国际传媒集团,他们对我国幼儿娱教节目市场虎视眈眈,并一定程度上已在品牌推广和市场培育等方面占得先机,抓住了幼儿及其年轻父母观众群的注意力。

“幼儿阶段……发展起对自然及周围世界的理解,建立观点和想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7]。我国自制幼儿电视节目的匮乏和弱势,说明国家主流媒体还未在幼儿娱教节目领域建立真正的核心地位,这就很难对我国幼儿的身心成长、尤其是对其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涵养熏陶方面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为什么主流电视媒体没有更多投入到幼儿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乃至发行领域?反而是让境外媒体借助各种途径抢占了家长和孩子的注意力市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儿童电视研究者认为,儿童电视是专业化的窄播媒体,存在着诸多困难:广告商不青睐、经费不足、利润太低,加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人才匮乏、经营不善、制作落后等等。换言之,由于各方面资源和经费不足,吸引不了广告,也吸引不了优质人才,因此节目制作投入有限,节目不好看,自然经营更加困难,经费更加不足,陷入恶性循环。与一般少儿节目相比,幼儿电视具有自身特点;而要解决现有困境,必须要从幼儿电视的特点出发,找到良性循环的路径,即找到幼儿电视节目运营的长效赢利模式。

二、我国幼儿电视节目品牌发展策略

(一)抓住幼儿认知心理,制作品牌娱教节目。

幼儿电视的特点是娱乐教育一体。如何制作出宝宝喜欢的幼儿娱教节目?安伍德说:“创意来自孩子,如果你要为孩子制作一些节目,那么你首先要问问自己,孩子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8]。掌握幼儿独特的视听思维规律和言语行为特征是制作幼儿电视节目的关键。必须坚持将“幼儿主体”的创作观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从根本上剔除成人思维对节目的不良影响。“节目的定位、内容的设置、视听运用、栏目编排及主持人塑造等要从‘儿童是主体’出发”[9],处处从幼儿视角,依据幼儿认知心理创作节目。关键看节目有无充分体现幼儿特有的心理特征:

1、玩耍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天线宝宝》的主创安伍德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总结说:“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只会玩”[10]。家庭和儿童休闲设施设计领域的国际权威人物RandWhite指出适合儿童的且具有发展能力的“玩”应具备如下7个特征:令身心非常愉悦、注重过程多于结果、儿童自发自导式、促发想象力的、不受任务和成人强加规则的影响)、分享式的、开放式的[11]。风靡全球的《花园宝宝》、《天线宝宝》,当中的角色就是每天玩,“白云白蓝天蓝,天线宝宝出来玩啰!”重复单纯的儿童语言、简单易懂的情节、明亮的色彩、容易模仿的舞蹈、节奏明快的音乐;玩,就是天线宝宝们的全部生活;镜头的中心也总是快乐玩耍的孩子,成人仅是配角。

2、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笔者对照研究了现有的幼教视听产品,发现:节目中幼儿角色的互动体验式游戏和情境化的游戏过程,往往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巧虎乐智小天地》根据1-6岁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认知程度的互动体验式游戏,借助情境化的游戏模式,以唱游形式编排,着力吸引孩子在唱唱跳跳当中模仿巧虎的言行,从而实现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如自我保护、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相比之下,《智慧树》大部分栏目侧重以发展幼儿知识技能为目标,知识教育痕迹较重,游戏的编排还有待加强。

3、直觉认知与情感满足是幼儿主要的心理需求。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0-3岁是幼儿的感知发展阶段,3-6岁则是直觉思维阶段。因此,抽象的知识教育很难让幼儿理解,幼儿往往是通过色彩、图形、运动、音乐等元素来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觉认知。美国传播学鼻祖施拉姆在上世纪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儿童使用电视以得到个体的满足,主要是情感满足和认知满足[12]。而幼儿对电视的内容诉求与学龄期少儿又有很大差别,其生活能力的模仿式认知学习和情感感知的体验式满足,要超过抽象的知识教育诉求。《天线宝宝》和《花园宝宝》就通过台词、韵律和音乐将孩子带入宝宝们快乐游玩的乐园世界,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体验“互助”、“友爱”、“分享”、“探索”等美好事物,获得情感满足,同时也通过宝宝、音乐、色彩、运动等形象元素获得对同龄人生活世界的直觉认知。

4、幼儿倾向于模仿同龄的角色化形象,并获得认知满足。幼儿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获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是视听觉,主要依赖大量生动有趣的视听形象提供的信息来获取概念和经验认知。在幼儿节目中有无让孩子喜欢并印象深刻的角色化形象塑造,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角色化形象塑造必须具备如下形式要素:亲和力、目光沟通、同龄孩童、鲜艳的颜色和造型、引起注意的声音[13]。《智慧树》中的红果果、绿泡泡、小咕咚等形象就较成功。英国高收视率低幼节目《方块娃娃》通过四个活泼可爱、个性鲜明的拟人化角色唱歌跳舞,搭配幽默有趣的对白与动作,每集不同的主题故事,让孩子在模仿方块娃娃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和学习英语。《巧虎乐智小天地》集中塑造的孩童人偶巧虎成为孩子心目中模仿的同龄人榜样,帮助幼儿培养了各类生活习惯。有研究指出,由于成功的本土卡通形象缺席,幼儿对国外卡通形象具有明显偏爱,严重影响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我国儿童文化认同感的形成[14]。在我国幼儿电视节目中塑造成功的角色化形象,从文化建设角度看也是非常迫切的。

(二)拓展幼儿节目品牌价值链,建立长效赢利模式

近年来,境内外不少媒体通过品牌经营和产业链整合,涉足幼儿电视节目市场并获得丰厚收益。2003年NICK少儿频道以年收入11.5亿美元占据全美电视频道收入排行榜第10名,其中“NICK”品牌每年衍生品开发收入达到了10亿美元[15]。我国台湾地区幼儿电视频道发展也很快,除了收视第一的“东森幼幼台”,还有富邦电视集团的“MOMO亲子台”,纬来电视集团的“QTV纬来儿童台”等,幼儿电视节目已成为台湾主要电视集团的重点发展项目,人们纷纷看好该收视市场的发展潜力。

所谓品牌价值链,就是利用品牌号召力,将各种品牌拓展活动联系起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16]。我国幼儿电视节目要走出困境,就应挖掘收视群体的潜力和节目品牌价值,从节目品牌构建进一步延伸到幼儿娱教市场开发,构建品牌价值链。

1、节目品牌价值链的时间延伸。幼儿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正处于模仿、认同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认知会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品牌选择,幼儿时期的电视观看行为会影响未来少儿期、青少年期的媒介使用行为[17]。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指出:“幼儿阶段是孩子的态度形成阶段,发展起对自然及周围世界的理解,建立观点和想法。……这种态度的形成阶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18]。幼儿期的收视偏好会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幼儿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忠诚受众群。电视节目品牌对幼儿的吸引力,使这群受众往往成为最忠诚的观众,也是电视频道培养未来观众的手段之一。

2、节目品牌价值链的空间延伸。幼儿的电视收看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往往呈现为2种状况:一是与父母一起收看,节目同时获得了成人观众;另一种是,幼儿通过节目收视获得的态度偏好乃至品牌偏好影响了父母的消费选择。“养育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每花1美元,就有75美分是根据这些儿童的需求和欲望花出的。可以说,学龄前儿童掌控着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多的金钱。他们决定着父母的购物地点、吃饭的地方、居处之所在,乃至开什么车,去什么地方度假”[19]。幼儿电视节目其实是通过抓取幼儿的注意力,最终获得了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父母受众群。

幼儿节目受众群的扩展,使其获得了更多经营保障。英国幼儿父母倾向于选择优质的本土节目,因此面向0-6岁婴幼儿的CBeeies频道收视率胜过观众群定位为6-12岁儿童的CBBC频道[20]。后者因美国少儿节目的冲击,经营限入困难,CBeeies频道则因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视保障,经营良好。

3、节目品牌价值链的主要实现方式:开拓幼儿娱教衍生品市场。调查发现,对幼儿电视抱积极态度的家长,对该电视衍生产品如配套音像制品和玩偶愿意购买的,分别占70.45% 和58%以上[21]。假如不局限于“卖广告时段”这种传统的电视赢利模式,幼儿电视节目有着更多商机,应致力于发展品牌节目的衍生品服务,延伸品牌价值链。“儿童节目的关键在于,故事和人物都能在屏幕外引起回响,出版、玩具等业务也因此能够附加在节目之上。作为一个儿童节目的专业营销者,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怎么让节目及其附加物成为一个孩子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都离不开的东西?”[22]

当前,多家视听传媒以幼儿及其家长为收视对象和目标市场,着力开发其中的无限商机。《巧虎乐智小天地》大力开发和促销巧虎开心成长系列周边产品,通过出售的读本、DVD、故事游戏书、父母育儿书、各类游戏玩具、生活用品、卡通形象和人偶等相互连动,引导孩子和家长的消费趣味。我国台湾的东森幼幼台过去以播放外购卡通节目为主,结果与目前很多地方少儿频道一样广告匮乏、片源不足、经营亏损。2000年定位为针对0-7岁儿童的幼教频道,强调快乐学习和亲子互动,其收视群中高达34%是25岁至45岁的家庭主妇与职业妇女。第二年就扭亏为盈,2005年挺进全台湾收视率前十名,仅广告收益就达5亿台币。同时积极进军幼教商品市场,经营所播品牌节目的衍生品:VCD、CD、录像带、录音带、平面儿童书刊,还有卡通肖像授权加工制成的配件、服饰、家庭用品、文具等,收益相当可观。这种品牌延伸战术被多数幼儿视听产品商采用,是目前较行之有效的赢利模式。

4、节目品牌价值链的整合营销策略:与相关品牌、机构强势联合,增强品牌竞争力。相比已具品牌基础的节目,资金不足、起步较晚、资源有限的地方台幼儿栏目,前期节目开发与后期经营会遇到更大困难,更需联合与幼儿消费市场密切相关的实力机构和品牌商,通过产业链整合,聚合彼此价值链上的核心能力,增强节目号召力与竞争力。国内私营媒体互力健康传媒,2007年联合贝亲、恒安等著名妇婴消费品商制作节目,开发了0-1岁婴幼儿节目《贝亲亲子乐园》和《恒安亲子乐园》,联合全国20多个重点城市品牌医药医疗机构为播出平台,锁定妇婴为主力受众,大力拓展亲子节目市场,拓展“婴童经济”产业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开发、制作、生产、出版、播出、销售及衍生品的生产经营,都与一线品牌商合作,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利用品牌联合打造幼儿节目品牌开发制作与播出发行的大平台,以整合营销方式提高节目的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有助于品牌塑造和累积人气。

要将节目一次售卖即凋谢的速朽转化为更持久的品牌生命,就有必要构建并延伸幼儿节目品牌的价值链,把节目品牌影响力传达给消费群体,进一步巩固品牌节目的市场地位,实现节目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国外传媒集团及民营媒体对幼儿节目市场虎视眈眈,已迈出了竞争步伐并开始市场布局。我国现有幼儿节目还未充分开发品牌价值链,如仅满足于现在的广告经营模式,不去尽力拓展市场,长远看有可能导致收视市场萎缩。主流电视媒体应尽快拓展思路,抓住契机占领幼儿娱教市场。本土幼儿娱教节目兴盛,孩子和家长就有了更多选择具有本土文化品质的节目的可能性,也是新一代幼儿国民传承与认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需要。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

[2]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当代传播》,2001年03期。

[3]李嘉梅《学龄前儿童媒体识读教育之初探——台北市幼稚园儿童电视观看行为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张令振《电视与儿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5]王春燕、张晋萍《对学前儿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周裙赞《我国当前幼儿电视节目的教育价值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 [瑞士] 皮亚杰著,卢浚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8]王海龙《玩乐+惊喜:BBC的核心理念》,《视听界》2008年06期。

[9]姚汝勇《以“儿童本位”理念构建群体守望的精神家园—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天线宝宝”背后的故事》,台湾PTS网站http:pts.org.tw/~celetubbies/

[11]RandWhite,2003,That’s Edutainmem by Randy White,White Hutchinson Leisure & Learning Group, http:whitehutchinson.com/leisure/articles/ededutain-ment.shtml

[12]W.Shramm,J.Lyle&W.B.Parker,1961,Television in lives of Our Children, Stanford, California, P61-69.

[13]A. C.Huston & J. C.Wrighe, 1983, Children’s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The Information Functions of Formal Features, in J. Bryant & D.R.Anderson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79-81.

[14]熊芝《中外卡通形象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5]王彩平《境外少儿频道运营面面观》,《声屏世界》2006年03期。

[16]姜向阳《品牌延伸应遵循的原则》,《企业研究》2006年01期。

[17]W.ACollins, 1981,Schemata for understanding television, In H. Kelly &Gardner (eds.), New direction for children development: viewing children through televis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pp.31-45.

[18][瑞士] 皮亚杰著,卢浚选译《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页。

[19]胡泳《从“天线宝宝”看儿童营销》,《成功营销》2004年07期。

[20]《英国儿童电视走向没落》,来源:新华网,2008年3月10日。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 法商结合 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背景转向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也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使法制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当代社会,具有单一商学或者法学专业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讲,其必须将既懂经济、又懂管理和法学作为培养的目标。这一点不仅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是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即将工商管理类专业与法律专业的结合作为主流,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法商结合”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另外,根据有关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由于知识结构层次不明确以及知识面不够广等问题,被排在我国十大就业难专业中,这也严重影响了政法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政法类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又好又快发展,利用政法类院校的优势学科――“法学”的支撑作用,在政法类院校实施“法商结合”势在必行。

国内对“法商结合”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多,基本上局限于一些政法院校和商学院,如湖南商学院刘梦兰(2004)首先考虑了法学专业的“法商结合”问题,提出要对法学专业学生加强商学类课程,使法学专业毕业生能够在法律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龚志军(2008,2009)对就业角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进行了论述,指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法商结合;曾荇(2008)从法商结合的课程设置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尽量体现法商结合;胡艳香、陈蓉(2010)基于商科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法商结合针对商法学课程体系设计作了探讨。但是通过目前仅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对“法商结合”的本质以及如何实现“法商结合”还没有形成共同的观点,故此,本文就政法院校如何实现“法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一些探讨,为政法院校“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显“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计划。围绕着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这一目标,“法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法商结合”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经济、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从而到达具有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宽口径、重交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该实行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三大模块的教学方案,可以确定“三面六点”的“法商结合”专业特色建设立体框架(见图1)。

而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可以设置以下专业,如法务会计、金融市场运作与管理、国际贸易与WTO、市场营销与市场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法律制度、经济犯罪侦查等。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国家大学,可以说,它一方面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又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存在着“本土化”的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此,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以“法商结合”为目标,以教材建设为核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新教材的建设。

而考虑到法商结合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材建设中主要要考虑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法商结合,比如:对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企业制度,就可以和公司法的内容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和劳动、社会保障法结合,技术创新管理和知识产权法结合,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法律结合等等。

三、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1、围绕“法商结合”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一,可以进行相关教师到企业中去兼职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并实行轮岗制度,扩大专业教师的企业认知度,从而丰富其教学内容,增加本土化案例教学;第二,聘任企业家在“法商结合”专业做兼职教授,或定期邀请企业家为学生讲授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内容;第三,鼓励相关教师兼修或者进修法学方面的课程,使教师队伍首先实现法商结合。

2、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进修、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习,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给每位助教确定一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建立“一帮一”的机制,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鼓励教师参加诸如人力资源师资格、注册会计师、物流师、报关员资格等各种资格证的认证,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3、建立企业服务中心,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发挥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优势,建立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工作,从企业的设立、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管理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战略的制定、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企业项目论证以及税收筹划等各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服务于地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尤其是要对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涉及法和商的问题及时研究,并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处理意见,真正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性人才

“法商结合”类专业的实践性极强,实践性教学是“法商结合”类专业教学的生命线,因此,实现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法商结合”类专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方面。故此,法商结合的教学团队必须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以校内实践性教学为主、校外实践性教学为辅;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性教学为辅,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三动能力。

结合政法类院校的实际情况,政法类院校可以构建“校内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第二课堂教育+论文撰写)+校外实践性教学(课程企业实习+暑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的“法商结合”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校内实践性教学

(1)案例教学。该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为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游戏式教学法、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来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方法简单实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良好。

(2)实验室教学。建设“商务实验实训中心”和“法律实验实训中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功能,通过较全的实验教学用资料,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进行课内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技能。

(3)第二课堂教学。丰富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可以邀请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司法工作者来校举办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的讲座或经济管理、司法实践的报告会。同时,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4)撰写论文。主要开展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在训练学生获取知识、选择信息能力、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非常有效。

2、校外实践性教学

(1)相关企业实习。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企业管理概论》、《物流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通过任课教师带队,到相关企业进行短期的企业实际感受,使学生对相关企业管理环节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感知度。

(2)暑期专业实践。这是一种利用假期让学生通过打工、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和功能。

综上所述,对政法类院校来讲,“法商结合”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政法类院校可以通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及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经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从而发挥政法类院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龚志军:商科院校“法商结合”特色与法律专业就业形成机制研究[J].网络财富,2008(6).

[2] 胡艳香、陈蓉:商科院校法学本科商法学课程体系的个性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

[3] 刘梦兰:商学院法学专业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篇(7)

【关键词】高职 历史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1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由于重技能轻人文的意识存在,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程,理应担当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我国高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并不乐观。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生的评价往往是有技能但人文素质有待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技能,人文知识欠缺。在高职院校的就读过程中,高职学生往往偏重于技能课的学习,因为技能课产生的效果是直接快捷、立竿见影的,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许多高职生看来效果不明显,甚至认为学了没有意义。一些高职学生秉持“实用主义”的观点,更乐于努力学习技能课,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长此以往,他们的人文知识方面是有欠缺的。

(二)重功利,人文精神淡薄。在一部分高职生看来,在高职院校学习主要就是学技能,技能好就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问题的处理,如与同事间的关系与协作等问题的处理,往往需要有人文精神的底蕴。因此,高职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存在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社会责任感差,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及诚信意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这说明纯技能型人才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高职学生需要改变旧有的观念,高职院校也应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技能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传授、培养及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其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和修养。其内涵要义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质、优化人的品质、强化人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针对学生的某种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能力教育,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时代赋予历史教育以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历史教育最本质的功能。高职历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高职学生确立以人为本、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以尊重人性为背景的,作为人文课程的历史,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方面无疑起到重要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这里,历史学科被放在了诸多科目中的第一位,说明了学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不仅是学习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要弄清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重大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思考和寻找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途径。正如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多的是强调思考的过程。例如,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的“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在一定程度上凝练出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学习历史,不仅使个人思维能力的上升,还能通过“学史”和“悟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从而形成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和谐的人生态度。

(二)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个体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生动的事件和人物,如开创七下西洋壮举的郑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中决绝赴死的谭嗣同、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顾维均、八年抗战中为维护国家尊严和的等,这些历代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无不向学生传递着正能量,激发着每一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历史的风云虽然已烟消云散,但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始终存在,那就是民族精神。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励他们发奋图强,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三)帮助高职学生培养勇于竞争、善于合作、敢于应对挫折的意识,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面临的挑战形势将更加严峻,这种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能够“适应未来的教育”,适应明天的世界及要求,“未来的教育”应教会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因此,高职生想要适应新世纪的新挑战,就必须培养良性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勇于应对挫折,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横古今,历史上不乏勇于应对挫折,自尊、自立、自强的事例。如被尊为“史圣”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并没有自甘堕落、意志消沉,仍然坚持完成了旷世巨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如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在自身残缺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在导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门外语,并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十几部巨著,同时致力于慈善事业,不仅拯救了自己的人生,也用她的光芒照亮了千万残疾人的生活道路。她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在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三、高职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重技能课、轻人文课的偏见,在历史课堂上出现有玩手机、听歌曲、睡觉、看小说等现象。这些情况归因起来无外乎三个问题:课堂纪律、学习兴趣和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良好途径。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思想的交流、灵感的迸发、学生个性的张扬,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益处的。

(二)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及社会对高职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的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历史知识,还应包括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其终极目标就是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我、做好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对初高中已学习过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高职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避免“炒旧饭”式的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以专题形式设置课程,提高高职生学史的兴趣。如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建筑史”的专题讲座,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艺术史”的专题讲座,针对汽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汽车发展史”的专题讲座,针对经贸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外经济史”的专题讲座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设如“中国文化史”、“广西地方史”、“美洲史”、“欧洲史”等专题讲座,这种“以生为本”的选课模式,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必然能赢得学生的青睐。而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定历史学习方向,以特定的历史知识和氛围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充实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让学生从某一领域了解和观测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将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以狭隘的观念处理人际关系,并建立起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命运的终极关怀理念,架构其人文底蕴。

(三)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关注高职生的健康发展,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可见,高职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参与了区级教改课题“高职教、学、研、训一体化”网络平台的研发,并尝试着进行高职历史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已掌握本专业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有利于解决本专业目标岗位上实际工作问题的宏观人文知识框架, 通过历史课程教学的微观安排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逐步建构起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工作技能和知识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团队合作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在一定程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期间不仅锻炼了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竞争意识,养成依托团队推进事业进展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注入正能量。

(四)改革和推行符合高职特点的多元化评价考核模式,以促进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根据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如何把课程知识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激励功能?个人认为,高职历史课程的考核,应减少记忆性考试内容,即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的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强考核的实用性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以历史专题调查、历史论文、10分钟历史小演讲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中论坛等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值得强调的是,每一种考核模式都应该配备一定的考核标准。如针对10分钟历史小演讲可设置如表1评分标准(仅供参考),评价指标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细则有不少内容看似简单,但往往是学生忽视的细节,它更多地反映出个人的素质。因此,这也是素质考核的内容。另外,从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演讲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放性、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既可让学生打消作弊的念头,也可通过老师巧妙的考核设计,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信息、分析概括、综合评价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及学科素养。

总之,高职院校的历史教育,必须摒弃狭隘的历史教育观,与时俱进,根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走人文教育之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也使得历史教育真正地“服务于人生”。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钟荣跃.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考试周刊,2010(16)

[3]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3-104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1JGZ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