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1:2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考试卷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心想:爸爸妈妈答应我,考95分以上,要给我买滑冰鞋、肯德基,这次究竟能考多少分呢?
到了看成绩的日子,我匆忙赶到学校,想着穿上滑冰鞋飞跑的样子,想着肯德基诱人的香味,我的心里像怀着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这次我能得奖吗?
数学考试卷发下来了,我得了93.5分,我有点失望,心想语文考得好一点也行。待语文考试卷发下来,天哪!89分!心想这下可完了,鸡飞蛋打,啥也得不到了!还要挨批评。真是伤心极了!
后来,老师宣布进步奖:“第一名,韩涛”,啊!我心里总算得到一点安慰。回想上一学期我数学87分,语文78分,我确实比上一学期进步多了。
一、基础是细胞
在高考试卷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比比皆是,大到对文本的解读,小至对名篇名句、文字的书写等等,无不是对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因此,夯实基础,是高三语文复习的关键,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前提。
1.落实默写,加强识记。2010年福建高考对名篇名句的考查,由2009年的12篇增加到18篇(段),针对这18篇(段),学生要人人抓落实、篇篇抓过关,且要做到会背、善记,即所有要求的篇目均会背诵,又能掌握每篇的名句、重点句及其正确的书写。教师要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这18篇(段)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及易错字,并通过练习或考试的形式加以巩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2.落实古文,加强拓展。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知识是与高考试题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但高考并不考教材的内容,而是知识的再现、能力的迁移,正如叶圣陶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句式特点等,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例子。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题中加点的“属、具、寻、贾”等四字,不止一次在教材中出现,只是变换了另一个语境而已,如果学生熟悉教材内容,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在复习必修5个模块的文言文部分时,要针对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旬式特点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归纳、总结并做好知识的迁移引导。另外熟记、巩固教材中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句式特点等,对解读试卷中的文言文、诗歌鉴赏、文化经典部分将是轻车熟路、轻而易举,因为高考要求的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落实名著,加强识别。“文学名著”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和课外阅读的效率,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虽然考查中外八部小说,篇目较多、阅读量较大,但试题仍是对名著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简述题,能力层级均为A级(识记)。正因为名著篇目较多、阅读量较大,在高中三年教学中,对名著阅读应该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可采取化整为零,逐渐积累的方法,根据教材后指定的阅读篇目及本校的特点,把八部作品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高三复习时加以总结,化零为整,强化突破。同时,在学生掌握名著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辨别同一个情节或人物在命题角度上的变化而作答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考试应变能力。
4.落实语用,加强联系。“语言运用”部分,范围广、涉及面大、实际运用强。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1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改为――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
A.描写了“今夜部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本题所选材料为2010年5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又能在现实情景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考查内容为成语使用(或修改病句)、语言连贯两个考点。
“语言运用”部分是现行初中教学的一大盲区,这给高中教学顺利开展增加了难度,如果知识点逐个讲解,内容多,耗时长,且收效甚微。我认为除了“修改病句”这一考点需单独复习外,其他考点如仿写、成语使用、语言连贯得体等等均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进行。
笔者每次外出教研、学习,内心得到的感受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要基础好,什么先进经验都比不上。因此,基础的落实、巩固,将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法宝。
二、能力是灵魂
高考是能力的考试,“考而不教,教而不考”已是明摆着的潜在规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它把考查的能力分为六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能力是高考的灵魂,是基础知识内化或外化的结果,能力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可以说,解答试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考生语文能力外在显现的一个过程。
当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习得的,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各种语文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高三语文复习更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各种能力如审题、语言运用、阅读、探究等的培养力度。其中,写作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头戏、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分数占70分,作文的得失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作文训练要贯穿教学始终。而审题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写作的重点、难点,这两者关系到作文的成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充分展示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从要求上看,体现了“四自”方针: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从材料内容上看,开放性大,采用“无主题材料”,即材料没用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从另一个角度,也可说是
“多元主题材料”。“多元主题材料”,写作角度多,但必然涉及“多元有界”,必然涉及“最佳立意”,因此,今年作文存在一定的审题难度,检测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多角度审读和提炼能力。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今年作文的关键。
因此,作文教学中,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明确新材料作文的写作特点,领会“四自”方针,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材料,领会文意,提炼观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辨明作文类型,加强文体写作指导,对现在流行的四种作文类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看图作文,根据各种类型的写作特点,逐一训练,让学生辨明写法,同时针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不同的文体特征,适当训练加以区别,规范文体写作:再次,适时提高审题难度,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高考命题是不可臆测的,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好种种预设,以最坏的打算获取最好的成绩。
三、技法是支架
技法指的是学生答题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是在一定框架下答题的特定考试,有其潜在的游戏规则。虽然有的考生答案大意基本相同,但有时评出的成绩却有出入,因此,如何规范答题是考生减少失分的必备条件。我认为,在高考试卷中,最佳的答题规范有三:观点明确、开门见山、分点阐述。当然,题型不同,命题角度不同,答题技巧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分析试题、讲授习题答案时,应帮助学生归纳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让学生掌握答题规律,在答题时有“法”可依。
作文是评卷中主观性最强的题目,虽然采用两评或三评四评,较为公平、公正,但由于评卷时间短,阅卷老师大多是匆匆扫过,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开篇点题、观点明确、材料新颖、结构匀称、有文采及书写规范等,将是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考场作文获得好成绩所必备的技法。
探究题是新课标下的产物,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它不仅题型开放,而且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如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第15题: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w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文学类文本闼读之林斤澜《春风》)
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一。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王庆其《“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这两道探究题都是要求考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深度解读。文学类文本《春风》要求探究的是“写法”,实用类文本《“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要求探究的是“启示”,都是从一个侧面命题,探究性不浓,答题时只要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即可。但如果是从多角度命题的,答题就相对比较复杂:首先要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从正面肯定,也可从反面否定:其次要紧扣文本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最后略加小结。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半个学期过去了。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结果一一展现在了这长长考卷上…….
考试时我的心紧张极了,生怕考得不好。考完试后,我怀着充满信心又忐忑不安的心态等待着考试成绩的到来。到了发试卷的时候了,我屏住呼吸,等待着,我的心怦怦地跳着,就像装了十几只兔子。终于三门课的成绩都报完了!经过我几个星期的努力,我的成绩总算没有那么差了,可是我也十分不满意,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没有达到我理想中的目标。
在我的理想中我的语文成绩和科学成绩应该达到97分以上的,可是我却考了95分,考试卷上全部错了我不该错的题目,这要好好反思。总结反思,我觉得自己太马虎大意了,课堂上的学习态度还是不够端正和平时努力程度不够。面对这次考试,我要对自己发出警示,并鼓励自己。总而言之,失败了才会有爬起来的信心动力,才能使自己奋发图强,重新面对失败,站立起来,在以后的两个月里要付出的更多。继续努力吧!为将要迎来的期终考试做充分的准备远离自己的坏习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有一句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制约教学效率的通常有两块短板: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教学目标指导和制约着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追求明确目的,达到明确结果;反馈练习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据此,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效率,就应该解决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问题。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目标
“标”在哪里?一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二是考纲,三是根据教学实际和中考要求总结出的目标点――考点。知道了“标”在哪里,就要善于寻找,将其挖掘出来,展示在复习教学中。寻“标”的具体行动如下:
(一)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弄清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一般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初中生阅读的目标有15条,其中第4、8、9、10条是针对现代文阅读作出的重要规定。解读之,就可以寻找出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考查要求。
比如,第4条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通则,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了解内容和品味语言等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及检测目标。
(二)解读考纲,把握现代文阅读复习和中考考查的方向
考纲是中考的方向,规定着中考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这是中考复习根据,解读之,可以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和题型。
以解读南京市考纲为例。
南京市每年中考前会有《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其中有关于中考的“考试说明”,也有考试主管部门对于中考命题方向的讲解,叫“中考说明宣讲”。这样的“说明”和“讲解”,就是南京市中考考纲,对当年中考起着导引作用。
比如,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课标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南京市2011年的“考试说明”对此有自己的具体说明,考查的要求是“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文路,感受形象,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解读南京市的“考试说明”要求可知,指导南京考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 要关注以下内容:(1)小说要理清情节发展,散文要弄清写作思路;(2)小说要分析人物形象,叙事散文分析“人”的形象,写景散文分析“物”的形象;(3)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手法,比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4)品味语言;(5)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把握小说和散文的主旨。
再比如,南京市近年“中考说明宣讲”,规定了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向:原则――课内外勾连,稳中有变;选材范围――课外,篇数不定;文体――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不考);考查范围――整体感知、理解文意、信息筛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质疑探究。解读“中考说明宣讲”,现代文阅读复习就可以有的放矢。
(三)解读中考试卷,归纳“考点”
解读当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准确把握考点,针对考点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可以提高“命中率”,有效提高阅读达标率。
以解读南京市2009―2011年三年中考试卷,归纳散文阅读考点为例。
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基本考题是:(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解读考题,可知考点是:感受形象、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赏析语言、分析某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写法)。
2010年散文《天窗》基本考题是:(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什么(选择题)解读出的考点是:概括事情、品味语言、分析标题的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2011年散文《雪地烤红薯》基本考题是:(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解读出的考点是:梳理文路、分析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想象能力(揣摩心理活动)。
通过解读南京市近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题型,可以总结出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点:分析标题作用(或含义)、理清文路、概括内容(或事情)、分析人物、分析环境的作用、品味语言(句子和词语)、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二、进行有效的反馈练习
有了目标,现代文阅读复习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从而避免“无效”劳动;为了强化目标,促使目标有效达成,提高达成率,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目标的反馈练习。而这种练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
(一)注重反馈练习的系统性,以“精”取胜
1.分类分点,全面覆盖
中考复习时间紧迫,更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比如,计划用30课时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对散文、说明文、小说和议论文阅读进行分类训练,分好课时进行。比如散文10课时,说明文6课时,小说6课时,议论文8课时,分类展开,避免盲目性。
对某一文体进行阅读训练,还要分点展开,点点相连,覆盖该文体阅读的绝大部分考点。以说明文阅读复习为例,说明分点式练习的运用。
选择南京市2010年中考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作为阅读材料一。该阅读五道考题,其中常规考题三道:(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这三道考题分别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筛选信息、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品析语言等考点。选择南京市2006年中考试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作为训练材料二。该阅读有这样两道考题:(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2)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这两道考题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另外题型: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说明文的逻辑顺序。那么,进一步选择说明文阅读材料时,就要考虑选择含有说明文其他题型的材料。比如试题要包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理清说明思路以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题型。
这样选出的三、四个阅读材料,基本覆盖了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和考点。用之进行反馈练习,可避免大量的重复性训练,从而提高效率。
2.有效整合,查缺补漏
中考前,各地一般会进行一模和二模考试。一模、二模考试结束后,许多教师会将大量的一模、二模试卷印发给学生做。这样一味地做试卷,耗时耗力,往往收效甚微。
那怎样做呢?根据实际学情和一模、二模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以前的中考试卷和一模、二模试卷进行有效整合,或删减或增加,整合出有针对性的新试卷,进行查漏补缺和巩固练习,以有效提高阅读答题的正确率。有知识点缺漏的,就选做包含这些知识点的试题;有错误率高的,就选做该知识点进行巩固。
3.突出重点,关注“新”点
现代文阅读复习,既要针对当地历年中考都出现的常规题型,进行重点练习;还有根据当年中考的新考纲,关注“变”的部分,进行“新”考点练习。
以南京市2008年、2009年、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为例,进行分析。这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都考了语言的品味赏析;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都考了分析人物品性;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和2010年《天窗》都考了概括事情。这些是基本考点,要重点掌握。2010年考了散文标题的作用,2011年考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较之以前,这是不断出现的新考点,需要当年复习时予以关注。
解读本地前几年的中考阅读考题,可以了解基本考点,还可以预测当年新考点。抓住这些,中考效果就有了。
(二)注重点评的指导性,以“巧”取胜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重在精练精讲,尤其注重反馈点评的指导性。点评反馈练习,反对只对答案不讲方法的做法,也反对教师一言堂讲解的做法。点评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归纳总结方法,突出点评的普遍指导性和适用性。
以点评语言品味赏析题为例。
南京市2009年中考《蔷薇几度花》的语言赏析题是:赏析句子:“(蔷薇)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句描写的对象是蔷薇,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写出了蔷薇的什么特点?用这种方法写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问问题”方式赏析句子,归纳出赏析写景句子的一般方法:修辞手法 + 景物特点和表达效果 + 表达情感。
这样学生在做赏析句子的考题时,至少可以知道从哪里入手了。有方法才有效率。
三、编制有效的复习材料
在专题阅读训练进行之后,指导学生编制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总结材料的基本内容包括:阅读题型(考点)、解析、答题方法和例子,所选例子最好是学生最近所做的阅读练习中的例子或中考例子。将几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汇编成册,作为中考复习材料使用,会收到很好效果。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众所周知,语文是最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科目,其主观性和拓展性都比较强,另外在高考试题中作文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分。而作文水平的高低更是长期累积的,甚至与语言天赋有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三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有最大收益,尽可能地提高高考成绩呢?
笔者认为,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惟有从务实基础、适应形势、提高学生信心、营造考试的氛围等几个方向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
一、务实基础
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将近50%的基础题目,50%的拓展题目。拓展题目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等有关,但基础性题目往往都是高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在以“抓分”为目的的高考中,自然能抓到越多越好。通过对高考试题成分的分析,这一基础性题目部分的分显然是最好抓的。但高中语文知识庞杂繁多,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不丢基础分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将知识点梳理清楚,将基础务实,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高三语文试卷选择题的前两道,考察易混字音和字形。教师可以将常考的字音和字形总结出来,并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定期地考察,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争取不丢这个基础分。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板块教学的方式,将看似拓展的题型分成几个基础题型的板块来讲解,层层剖析,以一点盖全面。比如古诗词鉴赏部分,看似是主观题,实际上也是基础知识的叠加运用。可以将这个题型部分分成语言翻译、思想内容、技巧、观点态度等几个板块,分别教授这几个板块相关的基础知识、答题技巧、基本术语等,最重要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个整体的思考和答题思路。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古诗词鉴赏部分采用该方法训练好了,学生掌握的一些思路和技巧,能够自觉运用到阅读理解中去。
二、搜集高考信息,适应形势
若想取得高考的成功,闭关锁国也是不行的。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并且研习历年的高考试卷,把握命题规律、走向和基本特点,能将解题的基本思路提炼出来,再融汇到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掌握高考动向,搜集高考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信息指引。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教学器械的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是集听、看于一体的形象化教学方式,能冲击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能够适应当年的形势,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提高学生信心
语文学科主观性与积累性较强,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出进步,很多学生误以为自己努力了与没有努力是一样的结果,遂索性放弃,去抓别的学科了。语文教学向来也不怎么提倡题海战术,尤其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时期,学生在别的科目众多的题海试卷的压力下,也很容易忽略语文的学习。久而久之,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语文成绩越来越差。
首先,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观念,语文的好坏是与天分没多大关系的,任何一项成就都是努力得来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次,要对本身就厌弃语文的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让他们明白语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和在日后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语言特别是母语,一直是一个人立于社会的根本,母语都学不好,将来又如何取得其他的成就。另外,语文历来在高考中是第一科目,考的差将极大影响后面的科目,进而影响到整个高考成绩,得不偿失。最后,教师应当明白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时期,让学生课外去复习语文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因此不必要留下太多的作业,以免适得其反。
四、营造考试氛围
随着各种模拟考试的频繁到来,考试的气氛会越来越重,但有的学生却产生了疲于奔命的感觉,厌恶感与疲倦感纷至沓来,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将考试变成了一种负担和应付。教师应首先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疏导劝慰,令学生摆正心态。但必要的考试也是很重要的,能够让学生提前适应考场的氛围,就像是上战场前的演练一样。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题时间的拿捏。
在这一个环节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考试只变成了当时的一种状态测试,很快成了过眼云烟。在试卷分析中,教师能够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牢固了的知识,不需要再反复教授;哪些是学生普遍薄弱的,要在课堂上重点加强讲解和练习。有比较好的针对性和节约不必要的时间。同时,在试卷分析讲解时加入考试时的答题策略和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易变题型,这些都是学生倾向于了解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对号入座”,能较快地提升成绩。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毕生心愿,同时也是身为老师的我们的迫切心愿,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能做到这一点。总而言之,在高三语文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做到对基础知识的清楚梳理,帮助学生增强高考的自信心,营造一种考试的氛围,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应该多搜集高考信息,因势利导,以最大的限度帮助学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汪欣.浅谈高三语文教学工作[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7).
[2]李平峄.摆脱旧模式,进入新征程――高三语文教学之我见[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9).
[3]周海东.关于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0,(06).
一、遭遇困境
这一届教这两个班,我遇到了两点主要困境:
(1)起点与其它班距离较大。分理科时,两个班均分与年级最高的班级比较,都低了4.6分。
(2)学生花在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被大大的边缘化了。这从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看出来。学生交作业的,一个班经常只有十几位,二十几位,有时则是个位数。
二、走出困境
要走出困境,靠什么?除了信心,热情,拼搏,更重要的是讲策略,讲方法,重细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体阐述如下:
1.研究考点,分清主次
思想家培根说过: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高考考纲涉及的考点很多,但高考试卷结构三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要选择那些常考的考点作为教学要点,切忌面面俱到。否则,重点得不到突出,其结果只能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而效率却低下。
2.考虑好复习的先后顺序和内容
培根说过: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指出了善于安排工作顺序是与有效率工作关系密切的一个要素。那怎么安排工作顺序,才算“善于”呢?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我们对选下的高考常考点,怎么判定它们的“重要程度”呢?依据之一是学情。学生在不同阶段迫切希望掌握的,是“重要”的。例如,刚进入高三时,学生因高二时做现代文阅读题得分较少,希望能有所提高。这阶段,先复习现代文阅读,学生比较感兴趣,效率比较高。再比如,高考前,学生进一步明白缺少语文这个主力,去参加高考是不行的,比较愿意把时间投在语文。这阶段,要训练学生缺漏比较大的题型,多进行个别批改、指导。还要多给学生时间,弥补默写、文学文化名著等方面的缺漏,切忌多做练习、滥费时间。我们常见的复习顺序,是不从学情出发,而以高考试卷的结构顺序为顺序,我个人认为这是种平凡的顺序,需要改变。
3.安排好时间
复习的要点和顺序确定下来后,接下来还有一个安排时间的事要做好。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高三年需要复习的考点很多,而时间是固定的那么多,分分秒秒都如珍珠,浪费不起,需要科学安排。一项内容安排过多了,都是很奢侈很浪费的。像文言文,课内的有必修1—5,选修的古代散文欣赏。而课外的想练多少篇,就能有多少篇。若不合理安排,随意间就能浪费许多时间,导致复习其它要点的时间不足。
合理安排时间,还有个统筹的问题。华罗庚曾在《统筹方法》中举“泡壶茶喝”为例,说明抓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其它环节,对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高三语文教学也可以这样。例如,我们不必专门安排哪几周复习背诵默写,而可在复习其它考点时,顺带利用早读或零碎时间进行。
4.按语文教学规律组织复习工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更不能抗拒。人们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高三语文教学依语文教学规律进行,才能提高效率。否则,就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就拿鉴赏状物诗的主旨来说吧。状物诗属于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之一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刻画形象,表现主旨。因此,要理解状物诗主旨,首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概括出“物”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探究它的主旨。状物诗还有它的规律,比如,作者往往把物当人写,写物就是写人,褒贬物等于在褒贬人。再如,状物诗有单物诗,也有多物诗,多物诗中必有一物是主体,其它物是衬体,对主体起衬托作用。鉴赏多物诗主旨,应从主体入手。诸如此类的规律把握住了,教学语文,就比较懂“门道”了,就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死耗时间与精力。
5.扫除学生落实“死”知识的障碍
高考考纲要求的名句默写、经典情节、文言词句知识,大都需要死记,内容很多。而考生或因时间很紧,或因方法不对,往往记错了。学生自我解决这问题,要浪费好多语文时间,。因此,要想办法帮他们扫除落实“死”知识的障碍。比如,把与错别字有关的名句,整理成PPT课件或提纲,让学生训练一遍。这样,名句默写总体上就消灭了错别字。
6.做好差生工作
选修改必修,阅读量翻倍……近日,教育部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修订内容涵盖了除英语外2017年高考所有科目: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其中,各科考试知识点均有删减、修改,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合理调整选考模块……
按照往年的节奏,当年的高考大纲一般在过年前后公布,而且多数年份都是微调,而今年则出人意料。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指出本次高考大纲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中的变化仍让考生和家长感到担忧:这样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明年的高考难度会大幅增加?
高考大纲是高考命题的风向标,也是考生复习的指挥棒。在一片担忧声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进入必考范围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那么,在这种变化下,如何理解这次高考大纲的修订?考生又该怎样据此调整复习计划?
大纲修改主要体现“一增一减”
新修订的高考大纲修改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上。“增”主要是指整体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减”主要是指大部分学科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删减。其中语文、物理等变化较大的学科,让不少高三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郎丛柳 摄
语文:阅读不再二选一
本次大纲修订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设为必考内容,以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语文加重考核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在“古诗文阅读”部分也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数学:删去“几何证明选讲”模块
本次大纲修订数学科目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其余两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两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物理:部分选考变必考
物理科将以往的动量和近代物理等选考内容列为必考,将模块3至5皆设为必考内容,以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目的是满足高校对人才选拔和未来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又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加强对物理基本理论的教育教学。
化学:删去两个模块
化学高考大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考生可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生物:关注突出成就和热点问题
生物科目新大纲调整后更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历史:删去部分选考模块
历史学科新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三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不变,考生从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2017年高考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思想政治:强调德育导向
思想政治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地理: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地理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一个作答。
修改是为减少重复备考
与过去10年的高考大纲修订略有不同的是,2017年大纲修订幅度相对较大。调整和修订的地方均为内容优化之处,目的是减少重复备考。
这次大纲修订是在广泛调研和听取包括高考命题专家、课程标准修订专家、教育测量专家、中学教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是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
“这次修订其实将考察学校是不是尊重学习规律,是不是应试教育。”有专家指出,本次大纲已释放出明确信号,发挥高考的立德树人作用和人才选拔功能,想靠刷题换取高分会越来越难,“越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学校越会适应大纲的调整”。
对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指出,就数学而言,这次考试大纲的修订明确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特别明确提出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这个导向很好,符合未来高考改革的思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也指出,以往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二选一。“这是有导向性的。”温儒敏说,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的二选一形式改为都是必考,意义重大。
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全国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考率最低时不足一成。 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备考。
这也影响到一线教学。因为当前很多学校会减少甚至放弃小说、诗歌等文学欣赏。“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人才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温儒敏说,这次改革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的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试卷整体难度将保持稳定
薛丽文是一名“准”高考生,随着高考大纲的修订,她也变得焦虑起来。“不知修改大纲后,考题是否变难,担心自己不适应,会考砸。”高考大纲的变化尤其是语文、物理等科目在考试内容上的增加,让不少高三学生都和薛丽文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大纲调整只解决知识点的变化,试题的难度不在知识点上,而在试题的呈现上。“同一个知识点的题目既可以出得很简单也可以出得很难,知识点本身并不和难度挂钩,要看知识点怎么转化为试题。”
李学军是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的一名教师,拥有多年的一线经验。据他介绍,在以往的考题中,学生只需掌握牢记知识点和结构,加以运用便足够了,而高考大纲修订后的考题需要学生运用文字理解、信息处理、知识解析等综合能力,并在众多信息中提炼出解题信息,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李学军介绍,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部分学生因为不适应新题型而导致成绩下滑,但在老师讲解过程中,往往恍然大悟,迅速解出题目。
“其实广大考生和家长不必多虑,2017年高考中,80%的题目跟以往一样没有大的变化,剩下的20%才是新题型。把握知识点,突破新题型,高考难题便能迎刃而解。”李学军说。
上海师范大学附级教师余党绪表示,高考大纲的变化对考生和家长的心理会有所冲击,实际上影响应该不大。
“新增必考内容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确保第一年平稳落地,高考试卷的整体难度也会保持稳定,学校及考生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考生该如何备考
面对新大纲新要求,考生和家长该怎么应对?在剩下的时间里,如何进行复习备考,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语文:文学阅读需花费更多气力
高考语文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考生在备考中,一定要增强“时事语文”意识,及时阅读新闻报刊,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度。考生还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
数学:吃透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
今后的高考数学命题更多是以一道题为载体,呈现给考生一类题,通过这道题让考生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通用方法,从而达到检查能力水平的目的。同时,命题还会充分考虑考生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并非唯一,而是多种多样。通过方法选择、解题时间长短,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考生在数学刷题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做到有意识地训练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找到最科学的方法。 “准”高考生们正在认真听课。
物理: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有教师指出,高中物理模块3至5本身就不应是选修,原子核跟动量是高中物理必不可少的两块内容。将选考调整为必考,难度增加,更加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原子核部分需要注意概念理解记忆及原子核反应方程的书写。动量部分注意与必修部分机械能守恒和动能定理两个重难点知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