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系统集成论文

系统集成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6 03:14: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系统集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系统集成论文

篇(1)

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国内外医疗卫生行业目前比较关注的话题,其核心是规范医学数据格式,使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数据交换标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完全遵循HL7标准进行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医院、制造商为数不多[7]。医院内部及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严重阻碍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引入HL7国际标准作为国内统一的医疗信息化标准对解决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意义重大。

2基于HL7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集成

国内在基于HL7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集成方面有了初步的实践。文献[8]介绍了北京世纪坛医院在“持卡就医,实时结算”的改造中利用HL7标准实现医院和医保部门的信息交换。文献[9]谈到国内外检查仪器的生产厂商通过HL7标准规范仪器通讯接口来解决各种检验仪器接口的重用性问题,并保证数据交换的准确性。文献[10]提到在不更改现有系统的前提之下,通过外挂中间件模式(HL7中间件、HL7引擎)解决医院信息系统异构的问题。基于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整合,实现了医疗信息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主要体现在系统间集成应用上,涉及的关键技术有HL7的本地化和基于HL7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方式。

2.1HL7本地化

HL7本地化是当前医疗信息交换标准的研究热点。HL7是美国开发的标准,与我国的文化、医疗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美国人姓名有前缀、后缀等多种成分,在HL7协议中用字段将姓和名分开来存,而我国一般不会将姓和名分开。HL7协议中给每位病人设定账号(accountnumber),而中国则有公费、自费、医保等多种类型。因此,国内在引入HL7进行医疗信息集成时,不能完全照搬HL7标准文件[11-12]。HL7协议中规定,消息是信息传递的最小单位,由段(segments)、字段(fields)、组件(components)、分隔符(delimiters)等元素组成。一条消息由多个段组成,而一个段由多个具有逻辑关系的字段组成,多种元素又构成了字段[13]。消息机制是实现消息传输、数据交换的关键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将应用系统的数据通过机制转换为标准的HL7消息,然后按照机制规定的传输协议将HL7消息发送至接收系统,接收方对传来的HL7消息进行验证、解析,再转化为应用系统的数据。HL7本地化就是要实现消息机制的本地化,它不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改造,主要是对消息内容定义和编码。台湾地区大都通过单个消息来定义某一个接口,实现HL7的本地化。他们在进行转诊系统设计时,考虑到HL7中规定姓名字段与本地区命名存在差异,按照HL7的要求,将姓名分开处理[14]。这种方式依靠几个大型厂商和几家大型医院就可以定下某个接口标准,在某些方面得到快速应用。日本己经建立起了本地化的HL7标准,简称MML[15]。国内一些医院基于HL7标准进行医院信息系统改造,不是对现有HIS系统进行大改造,而是设计HL7网关,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16]。然而,国内医疗软件厂商众多,医疗信息系统复杂,如果仅依靠某几个消息来定义接口,要编写大量、繁杂的转换程序,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这种方法可行但并不实用。目前我国将HL7改造成符合我国国情的HL7本地化标准库,依据标准库开发研制HL7消息构造器/解析器。消息构造器是参照HL7标准的数据结构,从一条HL7消息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放到HL7本地化标准库,最后完成HL7消息和HL7本地化消息的转化。这个过程的逆向实现过程,就是消息解析器的工作过程。采用HL7本地化标准库的方法,编写工作量减小,转换效率高,实现了基于国内的HL7标准,给我国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了标准数据格式。

2.2基于HL7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

目前国内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大都依靠系统开发商提供标准接口,或直接读取对方数据库的数据,部分采用共用数据库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实现起来简单、成本低,缺点是通用性、扩展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如果多个应用程序同时读写数据库,难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17]。以上集成方法很难满足多样化的医疗系统应用和频繁的信息交换需求。HL7提供标准的API接口,可以简化应用程序集成接口开发的复杂度和工作量,大大改善系统的安全性和扩展性。引入HL7进行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可以采用HL7Ready和HL7Engine2种方式[18-19]。

2.2.1HL7Ready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现阶段在设计或改造医疗信息系统时,充分考虑系统未来发展的需要,完全按照HL7标准设计应用系统的体系架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因此,系统的各应用终端都可以接收和处理HL7消息,可以直接或通过中间件与相关软件进行信息交换,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实时交互,可以相互主动地在“需要的时候”获取对方可以提供的数据信息[20]。当然,这种方式属于理想的方式,适合在厂商开发新系统时,进行前瞻性的设计,有利于在多系统应用环境中的应用整合。HL7Ready的工作原理[21]如图2所示。Send/Receivemodule(发送/接收模块支持)采用TCP/IP通讯协议,通过Internet或3G网络进行连接,负责HL7消息的发送和接受;HL7Resourcemodule(HL7资源模块)支持各种实际应用的HL7医疗信息事件,如检查医嘱、转诊、住院、出院等;HL7APImodule(应用接口模块)提供符合HL7标准的应用接口,实现向其他医疗应用系统发送数据。采用HL7Ready方式整合医疗信息系统数据,从技术上看很好实现,但应用起来难度不小。首先,HL7中有不少内容与中国国情不符或有偏差,具体应用之前需要进行本土化;其次,以这种方式实现医疗信息系统集成花费大、时间长、不能很快投入使用;最后,国内已经形成自己的HIS系统,短时间内不可能重新设计。

2.2.2HL7Engine方式

这种方式是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通过提供外挂程序(HL7引擎、HL7中间件等)负责编码或者解析HL7信息,使应用程序之间能实现数据交换。HL7Engine是一组支持HL7通讯的过程调用函数或控件,应用系统按照HL7接口引擎的约定提供参数,模块之间的通讯则由HL7接口引擎完成。这种方式是将整个医疗信息网络的信息交换划分为本系统内和各系统间两类分别处理。HL7Engine并不干扰系统自身各部分正常工作,不会参与内部信息交换过程,也就不会对内部信息处理增加负担,因此无须对既有程序代码作任何改动[22]。只有当系统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时才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充当翻译角色,在内外部医疗信息交换中构建了一座桥梁。基于HL7Engine应用系统集成主要有两种实现方法[23](见图3)。一种是采用点对点通讯方式以实现不同系统的对接;另一种是采用HL7服务器的方法,形成居于HL7接口的中心数据库,这样可以减少接口数量,提高系统可靠性。从原理上讲,这2种方法都是在原有系统中增加一个HL7中间件,医疗系统通过中间件与其他系统或HL7服务器进行HL7消息交换。采用点对点的方法适合系统较少时使用。若系统增加时,所需的接口也将成倍提高,集成复杂度相应增加,导致成本过高。因此,可以采用HL7服务器的方法解决系统复杂度的问题。HL7服务器作为系统集成的中心结点,与多个子系统互连,大大减少多个系统互连的接口数量,但是HL7服务器本身的复杂度决定了这种方式只有在十分复杂、异构模块众多的情况下才使用。国内对基于HL7Engine的医疗信息整合进行了一些实践。1996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大型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在进行HIS和RIS集成时,采用了点对点通信方式,在HIS端使用太平洋医信公司的HL7引擎,在RIS端使用GE公司HL7引擎实现HIS和RIS系统的互连[24]。上海电力医院信息平台项目于2011年11月上线。该项目采用了HL7V2.4标准,以HL7Engine方式将上海电力医院原有业务系统进行了基于HL7标准的改造,通过HL7引擎的处理使非标准的消息变成符合HL7标准的消息,从而实现了医院各业务系统之间基于HL7的信息交换[25]。采用Engine方式实现系统集成,实现简单,投入周期小,成本花费少,而且能够很快发挥作用。虽然系统内的各应用模块终端并不具有处理HL7消息的能力,无法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处理,以及应用终端的查询请求等功能。但就目前国内医疗状况来看,此方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医疗系统集成的需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3HL7在国内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趋势

3.1HL7版本的选择

系统间互联互通主要分为功能(语法)互联互通性和语义互联互通性。文献[26]指出,功能互联互通性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间通过设定功能和定义报文结构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语义互联互通性指两个或多个系统共享的信息能够按原有定义被理解的能力,是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涉及数据的整合、概念、术语、域模型和数据模型以及信息框架的一致性问题,确定信息的结构和内容。在HL7V2.x协议中,消息的编码方式复杂繁琐,不易阅读;协议采用自然语言去描述触发事件,缺乏明确的方法指导,而且数据域导致消息重定义和数据结构关系不明确,在实现语义互联互通上面临很大困难。HL7CDA提供一个基于XML的文档架构,统一遵循RIM模型。一个CDA文档由ClinicalDocument元素封装,包含文档头(Header)和文档体(Body)两部分,CDA文档中定义text部分的是人读部分,entry则是机读部分,更为符合医护人员的认知。CDA文档的词汇集可以包含医学术语等语义标准,从而实现语义上良好的互通性[27]。在进行医疗系统集成时,美国选择两种体系标准混合使用,因为HL7v2.x已经在美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广泛运用[28],如果推倒后再重新按照CDA的标准来实施成本太高。HL7在国内应用并不广泛,所以区域卫生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标准、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化验检验报告等需要大量文档交互的系统,可以完全使用CDA。

3.2基于HL7集成方式的选择

HL7Engine和HL7Ready是基于HL7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2种途径[29]。现阶段,在国内医院管理水平低、HL7的本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采用Engine方式是最可取的。即使未来标准发生了改变,包括HL7本地化以及未来采用HL7V3.0的XML格式编码化,都只需通过修改外挂程序,就能满足要求。这样既可以不用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大改造,又可以利用HL7的标准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从长远发展考虑,HL7Ready方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医院的相关医疗数据全面推行实现HL7标准,医疗信息系统无需再做多余的转换或接口编写,就可以实现完全的HL7数据交换。它是未来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该把HL7Ready方式作为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

4总结

篇(2)

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探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都是现代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不同的单位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性。因此,需要的计算机系统的万千变化。从政府系统的医疗单位的管理系统,从工厂的生产管理系统,证券市场证券管理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系统集成应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综合技术手段,是指导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逐步实现的一种方法和策略。系统集成是一种思想,概念,哲学,它不仅包括技术集成,更不能缺少艺术构件集成。

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分类

依据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相关特点,可以把计算机系统集成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三大类。以下对这三种项目的管理实施进行简要的定义分类解析。

2.1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也可称为整体设计和项目管理,这主要是买方将正确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购买者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以及性能指标,粒度分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项目的实施要求相关服务提供商设计计算机系统在各种领域,它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电脑系统,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2.2设备的集成安装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也可以称为一体的设备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是一种最常见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但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常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模式。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硬件设备建设,集成和安装要求买方应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系统集成框架和设备性能管理等定性选择论点。简单来说,相关设备的供应商,只要依据合同标准实施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设备供应商,采购和安装即可。

2.3技术服务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服务也可以称为工程技术服务。鉴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其主要是由它的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建设项目。设备技术服务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服务指标和技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这使得买方设备问题的技术和硬件的疑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培训支持。这类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结合有效的论证。

求学网为您提供“计算机理论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您在写计算机理论论文中的难题

计算机理论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3、计算机系统集成目前存在的问题

3.1微机系统及工具软件的管理问题

因为目前的电脑系统和软件工具比较大,如果一台设备的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常需要系统工作了一天。作为一个结果,上网计算机数量巨大,导致系统维护人员疲于奔命,也是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3.2用户管理的问题

用户被限定在固定的机器上,同时,用户的数据和文件也只能保留在该机器上。若要使用其它机器,必须在每台机器上创建该用户帐号,并将用户的文件和数据复制到新机器上。当用户固定使用的机器发生故障时,容易造成用户数据的丢失。

3.3Landmark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前,需在每台解释工作站上安装专业应用软件,并创建用户,用户在指定的机器上加载数据,以便开展工作。如此一来,用户和数据与机器捆绑在一起。有些时候,结果有的机器满负荷工作,有的机器却相对闲置。

3.4外设的共享问题

由于彩色绘图仪、彩色激光打印机、磁带机等大型外设价格贵,数量有限,不可能配置到每台机器上,用户只能登录到固定的几台机器使用。

4、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广泛集成分布式网络环境与市场竞争的全球性激烈,每个企业集成中心也延伸到了企业的整合,使企业应用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大型integrated.web为基础的用户界面统一,使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人,组织,所有用户实现方便,实时获取信息,因此,该网站的用户界面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系统整合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功能单一,但基于网络结构的复杂和多功能转型。因此,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使企业供应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和资源充分共享,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可以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一个必然。

结语

采用现今先进的域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对开发研究工作的主要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进行了系统集成,建立了域控制器、远程安装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软件分发服务器、N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磁带机服务器等十余套应用服务器,实现了操作系统远程安装、应用软件自动分发、用户数据跟随用户网上漫游、用户数据,应用软件集中管理、磁带库系统、远程自动数据备份等。系统集成尽管提高了系统管理工作的技术难度,但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2][美]Jeffrey A,Ferris.Windows2000部署与桌面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篇(3)

㈠主干理论课

1、电子商务概论

本课程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相关技术、运行环境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和电子支付系统,基于EDI及Internet的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策略,电子商务涉及到的国际环境、法律环境、道德环境和税收环境。

2、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NT网络,掌握Intranet及Internet的使用方法。

3、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数据库系统(如ACCESS、FOXPRO、SQLServer等),掌握主要数据库编程语言(如Delphi),并且掌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的结合应用。

4、市场营销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系统和营销环境,初步掌握市场营销的各项具体策略及其综合运用的基本方法,树立消费者及其需要是市场研究的中心的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打下思想和理论基础。

5、企业财务会计

本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任务,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6、网络营销管理与策划

从网络营销特征、网络营销环境、顾客网络购买分析、网络调研、网络目标市场选择、网站策略、顾客策略、成本策略、渠道策略、网络沟通等方面学习网络与营销的整合,掌握网络营销体系,掌握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及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方法规划并发展自己的业务。

7、现代物流管理

本课程重点讲授现代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含义、产生与电子商务资料库-29%-&0*"678296发展、物流各功能要素(运输、采购与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的技术与管理,以及物流服务、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的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对现代物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了解现代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初步掌握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的方法,为学生从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相关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8、电子商务案例

本课程讲授行业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电子商务案例和电子政务理论与案例三个部分的内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对行业内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有明确的认识,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形式有直观的理解,并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有系统的把握。

㈡主干实践课

1、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

通过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操作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计算机程序设计(VB)实训

通过针对性的编程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通过实际参与微机配置、组装及调试,要求学生熟悉市场上较为流行的微机各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价格,能够配置各种适合不同需求的、不同档次的微机,了解微机系统开发中的软件、硬件设计和系统程序调试等的全过程,并掌握微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4、计算机网络配置与系统集成

要求学生学习NT局域网的组网技术,掌握NT的基本概念,学习系统集成基本知识,掌握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熟悉配置一个局域网的步骤,掌握网络规划、设计、施工、集成、管理及应用开发等技术,掌握Internet网站建设、接入服务和WEB建设等技术。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课程设计论文。

篇(4)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coming to be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with many years perfect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emerge out constant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een attention by each industries, so as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in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ervi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s of computer system integration, analysis the categor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work , predicting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work ,hope to provide technica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search enterprises.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系统集成;发展趋势

【Key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syste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49-02

1 引言

现今,不同行业领域技术服务的推进和管理制度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行业领域工作的差异性决定了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多样性。企业在进行综合集成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系统的便捷性、多元化特点,将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全面升级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迎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优化技术管理服务机制[1]。

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介绍

2.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内涵

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主要是帮助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和综合性的布线系统逐步走向结构化,通过将个体各部分之间独立的设备、权责、功能进行联系实现集成,使其部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各个部分之间在统一和谐的互联网系统中可以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充分实现网络的共享,加快信息的传送速度和范围,提升互联网的独具优势。系统集成下的计算机系统,是技术、管理、制度相对成熟完善的体现,是一项工作综合性得到增强的证明[2]。建成一项规模较大的网络领域集成工程,需要在生产方面进行集成规范,也需要在网络数据库、网络的操作系统进行技术领域集成,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通讯技术进行全面集成。集成工作是一项工程量较大的工作,一切工作全面落实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整体的系统优化。

2.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

实践理论结果显示,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配性。适配性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最具特色的特点,在以往的用户需求中,客户对产品的要求通常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物美价廉是中国客户对商品最为看重的属性。然而,在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中,并不存在这一说法,而是最合适的系统才是最优秀的产品。如此一来,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公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整体性能中去。二是高级技术性。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工作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终端的设备,而是需要调度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联系和优化,其中需要大量、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三是独特性。不同的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且不同的项目集成工程对产品的要求同样独一无二,产品设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客户特殊需要,确保工作圆满完成。四是涉及多学科性。一项科学成果的问世,需要集合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论支撑,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还要依靠全球定位技术、哲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共同完成。

3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分类和存在的问题

3.1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划分

关于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对硬件系统进行宏观设计和集合服务的管理。产品的购买客户将适合项目的硬件系统进行集成工作,购买方在对集成项目进行购买之前,通常已经对项目的各类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认识,项目设计公司除了完成集成系统的通用产品设计工作之外,还要根据项目的特殊要求完成相应领域的项目设计工作。二是对硬件设备进行安装和集成工作。安装人员将计算机系统硬件进行集成和安装,满足符合标配需要的客户需求。在通常的情况下,购买方比较能够接受计算机系统中硬件项目的构建,在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过程中,购买方必须提前对项目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形成对自身工程的定位认识。三是设备和技术的服务部分。在一般状况下,计算机领域的系统集成分类主要包括技术和服务两个内容。然而,在整体工作的实施运行中,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技术和服务互相渗透,在对客户的技术呈现中不时地表F出服务意识,在服务领域进行培训的同时也需要讲解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以供服务人员进行技术服务。

3.2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工作的问题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系统集成工作运行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计算机本身系统和软件的管理上存在问题。现今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比较繁杂,如若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就需要维修人员对系统重新安装,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延误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客户综合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不同机器之间的数据文件不能建立云端联系,当服务人员不能在原有计算机上接待客户的情况下,新计算机并不能及时重新载入客户信息和重要企I接待系统,影响工作效率。三是专业技术软件存在缺陷。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中开通账户、录入工作数据,大量的软件和数据对计算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

4 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向

4.1 朝向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多元化和专业化是计算机领域系统集成的重要发展方向。专业化代表了一个企业专业技术发展的水平,多元化说明了研究企业对于集成工作具有的宏观眼光和思维。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企业单位,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3]。日益发展的国民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不断要求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层面发展。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必须摆脱原有单一的功能结构,迎合网络技术越加复杂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公司的沟通交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综合性多学科地完成集成工作。

4.2 完成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

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持续发明出更多功能的软件设备,功能会越加丰富。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化,可以帮助购买客户进行系统功能的分类讲解,

梳理使用渠道。新形势下,互联网系统会包括更多内容和

更多方面的信息,研究人员实现用户终端接口的统一,是

迎合时展趋势的重要之举,在短时间内向客户提供精准的访问结果,实现资源的共享集成,不断实现便捷化的操作体验。

4.3 实现电子商务的集成工作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世界逐渐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日趋明显,建立电子商务集成系统是迎合世界潮流趋势的重要之举。

电子企业商务系统可以促使各个企业建立联系,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实现资源设备的优化共享。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工作接待效率,第一时间查询客户的所需资料,快速便捷地记录客户要求,促使整个工作流程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4]。企业通过打破原有的传统的贸易交往模式,更新自身的贸易交流系统,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化素质,加强企业商品供应链的整合优化。

5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大互联网时代是现今国内国际的主流经济发展趋势。众多高科技技术成果的问世,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服务、管理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合多项学科实现综合、多方位技术管理,有利于公司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企业系统的优化整合,提升稳固企业网络供应链,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企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黎波.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与项目管理实施要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6):205-206.

【2】宋文.浅析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3(06):43.

篇(5)

    [论文摘要]简述了嵌入式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智能控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嵌入式系统开发、支撑环境,虚拟系统集成技术在构造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中的应用,介绍几种虚拟验证方法。

    一、模糊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嵌入式系统与模糊逻辑相结合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生了模糊微控制器,另一方面产生了用于模糊控制的各种模糊开发软件和开发系统。模糊逻辑开发软件和开发系统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数字微控制器的,它的模糊控制机理要用软件实现,开发软件和开发系统的目的就是要产生能实现预定的模糊控制方式的微控制器软件。另一类是针对对模糊微控制器的,它的模糊控制机理要用参数设定,这种开发软件和开发系统的目的则是要产生模糊微控制器的结构参数。

    二、几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调试环境

    简单软件仿真系统。这种方法是在宿主机上只构造虚拟目标机。仿真执行嵌入式软件时,虚拟目标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号交换需通过手工设定并以交互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很难描述外部环境的并发性和实时性,离不开对硬件调试设备及手段的依赖。

    在线仿真器调试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调试嵌入式软件普遍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宿主机上交叉汇编生成目标机的目标码,然后通过仿真头将目标机的执行码装入到目标机上实际运行,并通过宿主机和目标机上的监控程序之间的信息传递来控制目标机上的目标码的执行。该方法需要反复调试嵌入式软件及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环境。

    分布式仿真解决方案。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起运行控制作用的仿真头。(2)利用调试软件,通过仿真头访问外部硬件环境,并执行调试功能。(3)通过LAN连到主机的逻辑分析仪提供实时的分析。

    作为硬件设计工具的逻辑分析仪,目前在嵌入式设计的不同阶段都可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LAN以及主机X-WINDOWS界面技术的发展,分析人员利用其可以较容易地发现系统集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分布式仿真为软件开发者及硬件工程师开发调试以新一代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提供了一个一致的、灵活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具。

    三、虚拟集成与虚拟验证技术

    一般,嵌入式系统开发分为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首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嵌入式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并在系统级对所实现的功能进行验证。然后将功能分解为软件实现和硬件实现两个部分。在此之后系统开发进入两个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当嵌入式软件及外部硬件环境设计结束之后,进入系统集成及系统测试阶段。在此阶段嵌入式软件运行于目标硬件环境中,以此来调试嵌入式软件并同时验证系统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随着硬件技术,特别是VLS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系统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专用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使得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在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常常因为硬件设计的不当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在嵌入式系统硬件制造之前,应首先对包括硬件在内的整个系统功能进行验证,以确保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与最初功能规格说明中的要求相一致。

    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加强嵌入式软件开发及外围硬件设计阶段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在功能分解阶段后,借助模拟技术和虚拟原型技术对系统进行集成及测试,以期发现错误并对功能分解进行优化。这种虚拟系统集成技术强调协同设计和虚拟环境的构造。下面是几种协同设计方法和利用虚拟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全系统模拟方案的分析。

    利用全功能模型执行目标代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利用HDL编写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的全功能模型及相关外部硬件环境的功能模型。然后将嵌入式软件编译成目标码,并装入微处理器模拟器的内存模块逐条执行。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模拟时间长,在很多情况下几乎不能使用。并且全功能处理器模型非常复杂,很难构造。同时由于专利的原因,全功能模型很难获得。

    基于指令级模拟器的虚拟系统集成,这种协同模拟方法利用指令集模拟器模拟嵌入式软件的执行。指令集模拟器是一个C语言程序,它是嵌入式软件的解释器。它根据嵌入式软件的执行情况修改处理器状态,并在处理器端口产生与指令执行相对应的端口事件。指令集模拟器通过这些端口事件与嵌入式系统的离散事件模拟器进行通讯,以实现软件、硬件的协同模拟。

    这种方法与采用处理器全功能模型的模拟方法相比,由于节省了处理器内部硬件结构离散事件的调度处理开销,因而可以大幅度提高协同模拟的执行速度。解决好软件与硬件之间的同步问题是保证该协同模拟方法正确性,及提高模拟速度的关键。

    利用hardware modeller执行目标代码的方法。一种减少全功能模型执行时间的方法是将处理器及内存模型代之以真实的芯片,这些芯片通过hardware modeller与外部硬件环境模拟器相连。这34种技术允许抛开处理器的复杂性而进行全功能模拟。但是,昂贵的hardware-modeller并非总能带来模拟速度的提高。瓶颈产生于软件模拟器并不能实时地处理微处理器所产生的信息。同时,由于程序运行于目标级,嵌入式软件的可见性难以保证。

    利用功能函数模拟硬件环境的方法。当一个新项目开始时,最终执行软件程序的目标系统可能并不存在。为测试软件,程序可以交叉汇编到一个已经存在的系统上,硬件的功能可用模型化的函数功能来模拟。这种方法允许在硬件不存在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它只提供硬件操作的近似仿真。

    硬件仿真方法。这种技术是利用可编程的逻辑器件(例如,FPGA)构造外部硬件环境,它与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芯片一起构成仿真环境,嵌入式软件在此环境中运行调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并且在外围硬件定型前即可进行目标级调试。缺点是硬件投资大且调试周期长。

    四、结束语

    目前嵌入式工业具有硬件复杂化(RISC,ASIC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软件智能化两个发展趋势。随着嵌入式系统复杂度的不断提高。虚拟集成及虚拟验证技术将在嵌入式工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用、快速、准确的仿真和模拟技术将为整个嵌入式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整个嵌入式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ajski D D,Vahid F。Specification and design of embedded hardware-software systems。IEEE Design & Test of Computers,1995.

    [2]Antao B A A。Trends in CAD of analog ICS。IEEE Circuits & Devices,1996,12(5).

篇(6)

关键词 共享域 省中心 系统整合 CALIS

1、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自1998年正式启动以来,已初步建成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目前正进入第三期的发展阶段。CALLS的三期建设是基于云计算、Web2.0、SOA、社会网络SNS/OpenSocial、知识网络等核心技术,面向高校馆开展数据/知识服务、软件租用服务(SaaS)、接口服务(OpenAPI)、业务支撑服务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培训服务。其建设目标是为成员馆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平台,这些馆通过彼此互联,构成全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三级共建和共享服务,以及多馆服务协作的联合体系,共同为高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文献服务、咨询服务、电子商务和个性化服务。

如何扩大CALLS各个系统在成员馆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直是CALLS中心与成员馆双方面临的难题。在大多数应用实践中,CALLS提供的各种系统作为单独的应用,湮没在高校图书馆众多系统之中,其使用效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CA-LIS三期致力于提供软件租用服务、接口服务等,并重新设计了单点登录模块,旨在实现CALIS应用系统与成员馆管理系统之间的深度整合。重庆大学图书馆自2006年开始,自行研发了具有图书馆2.0理念的图书馆系统,以用户为核心重新设计了B/S的系统架构,构建了以馆员为主导的图书馆全面管理系统ADLIB2、以读者为主导的SNS知识服务社区和图书馆知识搜索LKS三大系统,突现服务的个性化和管理的人性化。CALIS系统与重庆大学图书馆系统均属于自主研发,双方对于技术的掌控较深,因此具备了深度整合的基础,双方自2010年6月起,就需求设计、接口调试、安全控制进行了整合实践,并于9月通过多次联调后,实现初步的整合。从系统整合的效果看,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文献共享水平,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2、CALLS三期共享域与成员馆集成模式

2.1 CALIS共享域

CALIS共享域是指按区域、学科,或共同兴趣组成的图书馆联盟,彼此协作,共享资源、服务。它有两种类型:(1)实体共享域:是指部署云平台的共享域,为成员馆提供各种云服务,如SaaS等。(2)虚拟共享域:是无需部署云平台的共享域。图书馆按学科或服务组成联盟,在服务和数据层面实现共享。各成员馆与共享域的关系如图1所示。

CALIS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了共享域云服务平台,部署在各个省中心、园区中心和其他共享域中心,为成员馆提供各类软件租用服务(包括统一认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特色库、学位论文、云盘等)。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免费租用CALIS各级云服务来实现本馆服务与云服务的整合,利用该共享域云平台形成完整的图书馆服务,无需购买和建立本地系统,也不必进行系统维护,就能获得全局性的整合服务和规模效应,不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也能更专注于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

2.2 系统部署和集成模式

目前,CALIS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系统部署和集成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模式1:纯本地模式(无认证集成)。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也就是原本地版,且不支持共享域中的本馆认证,仅维持其现有服务形态;

(2)模式2:纯租用模式。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没有属于其自身的本地系统,所有资源全部在共享域平台中进行租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但也就无法从本馆进行统一认证登陆;

(3)模式3:纯本地模式(支持认证集成)。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虽然所有的系统和硬件软件都由其自己负责建立和维护,但因其与CALIS共享域平台做了对接,故可采用从本馆或CALLS统一认证中心两种不同的方式登陆平台,其馆际互借系统虽然是原本地版,但支持本馆认证,基本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4)模式4:本地+租用模式(支持认证集成)。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下的图书馆将本馆的统一认证和CALLS统一认证做了集成,可选择采用从本馆或CALLS统一认证中心两种不同的方式登陆平台,其共享域统一认证和馆际互借系统是租用的。其中,对共享域统一认证的租用是作为中介而存在的。

3、重庆市共享域与重庆大学图书馆-的系统整合实践

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结合CALLS三期建设目标与已有的建设成果,在重庆市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网上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或完善重庆市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力求将CALLS重庆中心建设成为面向重庆市各级各类高校图书馆和读者的资源整合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以及宣传培训中心,并将CALLS各项信息服务推广到重庆市15所本科院校和部分高职学院。

3.1 重庆市共享域的建设

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于2010年7月初确定了重庆市共享域和重庆大学图书馆的集成方案,9月初完成重庆市共享域平台安装和调试。目前,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已经加入到共享域中,且陆续开通UAS、ILL租用服务。为了便于与CALLS的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对接,以及各个应用系统在重庆市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推广应用,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系统总体框架采用CALLS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该系统共分为6层: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服务层、公共基础服务层、业务逻辑服务层、用户界面与终端层,通过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系统运行维护体系、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来实现对于读者的各类型文献共享服务。

各个业务子系统也统一安装部署在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各个成员馆主要通过云计算方式使用重庆市共享域中心的各种CALIS文献服务。CA-LIS共享域中心的应用系统软件由共享平台管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等7个部分组成,它们的系统功能分别是:

(1)共享平台管理:共享域中心对各个租用馆进行管理;为各租用馆提供与本馆所租用的其他系统之间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和单点登录服务,能与本馆的本地统一认证系统实现联合认证,能与CAMS全国认证中心系统集成,实现联合认证。

(2)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ILL读者网关子系统、馆际互借事务处理子系统);各个租用馆之间以及租用馆与其他图书馆

之间都能彼此进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实现馆馆结算、馆与读者结算。

(3)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参考咨询服务(实时咨询、非实时咨询、知识库查询,知识库编目和管理、咨询员管理、专家管理等);能与CALLS参考咨询服务中心系统集成,能与CALLS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知识库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4)通用特色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类资源的特色资源编目、管理,支持14种元数据类型(图书、古籍、图片、音频、视频、家谱、期刊等),新数据类型的添加、扩展,数据上传、管理和,与CALIS特色库服务中心系统集成,与CALIS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共享。

(5)教学参考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本馆相关的教学信息和教参书的编目与管理,支持教参书与本馆OPAC和电子书的关联,与CALIS教参服务中心数据库系统集成,与CALIS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6)数据共享服务管理系统(即云盘系统):提供各类文件资源的上传、下载、分发、共享、管理等功能,提供个人云盘和机构公共云盘服务,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集成和共享。

(7)学位论文信息提交和管理系统:提供面向本校的学位论文的提交、审核、编目和管理,具有SaaS管理和服务功能,与CALIS学位论文服务中心系统集成,与CALLS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3.2重庆大学图书馆系统改造

重庆大学图书馆于2007年10月8日正式启用了基于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的图书馆系统,整体采用B/s运行模式。重庆大学现代图书馆管理系统(ADLIB2)以用户(读者和馆员)为核心,包含基于馆员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基于读者的知识服务系统和图书馆知识搜索,系统采用J2EE、FLEX、AJAX等新技术构建。为了更好地让ADLIB2系统和CA-LIS共享域进行整合,重庆大学图书馆对本馆LIB2.0系统进行了改造,包括统一认证系统、知识服务系统LKS、SNS系统、门户页面以及编目系统。

重庆大学图书馆对本馆系统的改造包括:

统一认证系统:支持CALLS联合认证,实现读者在重庆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共享域、CALLS中心的全网漫游;

知识服务系统LKS:与CALLS的eduChina/E读和CCC进行集成,以实现eduChina的一键搜索;

SNS系统:开发API和iGoogle小应用,与CA-LIS个性化门户系统(iGoogle Server)进行集成,以实现CALLS个性化门户(iGoogle)与重庆大学图书馆“我的书斋”SNS、知识检索平台LKS、集成管理系统ADLIB2.0之间的无缝集成;

门户页面:在主页上增加相关的菜单和链接,如馆际互借、参考咨询、个性化门户、外文期刊网等,并支持CALLS的联合认证;

编目系统:基于新的WS接口将重庆大学图书馆的编目系统与CALLS联机编目系统进行集成,以便上传和下载MARC数据,实现整个共享域平台内成员馆的联合编目。

3.3 系统整合实践

随着重庆市共享域平台安装调试工作的结束以及重庆大学图书馆系统改造工作的完成,2010年9月,重庆中心共享域与重庆大学图书馆ADLIB2系统进行了整合。事实证明,整合以后的主页平台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献共享、数据共享、知识共享、设备共享、软件共享以及人力共享。

3.3.1 整合模式

在CALLS三期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中,其业务模式主要以CALLS中心提供的各项文献服务为核心,重点将各个应用系统纳入重庆中心的业务流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应用,实现与其他成员馆的协作。

重庆大学在与CALLS三期重庆中心共享域做系统整合的时候是采用的模式4;本地+租用模式,支持联合认证。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就是把本地服务器上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我的书斋”SNS、知识检索平台LKS、集成管理系统ADLIB2.0与在共享域平台中所租用的重庆市共享域的馆际互借、统一认证和CALLS管理中心的eduChina、E读(Global、Local)、个性化门户(iGoogle)、统一认证中心整合在一起。

3.3.2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为了实现读者在重庆大学图书馆与CALIS中心之间的双向访问和互动,主要工作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将重庆大学图书馆的MARC数据和电子书目次上传到CALIS的系统共享平台,以实现eduChina的一键搜索;(2)将本馆的动态馆藏接口与CALIS共享域平台对接,以即时揭示本馆的馆藏书目在架状态;(3)开通了在eduChina、CCC中的Local服务,使共享域中的其他用户能在CA-LIS中心检索本馆、本市的文献及馆藏信息。

3.3.3

访问流程

重庆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重庆大学图书馆的系统整合后,读者进行数据访问的流程有以下两种:一是读者先访问eduChina,再进入重庆大学图书馆门户。若需要用户登录的话,则引导读者到重庆大学图书馆登录,成功后自动返回eduChina并处于已登录状态;已登录用户进入重庆大学图书馆(门户、OPAC),仍处于已登录状态。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二是读者先访问重庆大学图书馆门户,再进入eduChina、重庆市共享域中的ILL租用版。若在重庆大学图书馆已登录,进入eduChina时则自动处于已登录状态,并可正式进入ILL租用版。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3.3.4 开放的iGoogle组件研发

重庆大学图书馆在与重庆中心共享域整合的同时,还开发了18个iGoogle插件,以实现CALIS个性化门户(iGoogle)与重庆大学图书馆主页系统的集成。

其中11个不需要身份认证的iGoogle插件是:通知公告、最新书评、最新微博、最新相片、最新求助、热门期刊、热门电子书、最热数字资源、文献检索、借阅排行、FAQ。9个需要身份认证的iGoogle插件是:我回复的问题、最新解决问题、我已借图书、我预约图书、我的推荐列表、电子订单推荐、我的账号、我的藏书架、馆员咨询。

4、结论与展望

篇(7)

程卫东,博士、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多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拥有发明专利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现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曾参加编写: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国家标准GB/T 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GB/T 20299.2-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作为这一领域内的专家,请您为我们谈谈目前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的发展现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问题?

程教授:信息化过程中的系统集成,就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正在向着开放性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采用开放系统规范,构成一体化集成的系统,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配置、物业管理、运营及增值服务构筑一个通用的系统平台,是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放的建筑与社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基础是公开的、通用的、标准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参照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有众多制造商支持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制定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对指导城市和社区数字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使用各厂商符合标准的可互操作的产品,采用符合标准的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设计、安装和启动,采用功能分散化的设计,为建筑及居住区设备监控和物业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应用平台。

正是为了解决系统集成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统一标准问题,《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是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领域的一件大事。该标准涵盖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控制网络通信协议、产品设计、系统构建、检测验收和物业管理实施等方面。是目前国内该行业内覆盖面最全的一个国家标准。

记者:社区数字化工程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是如何考虑的?

程教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首先给出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的明确定义,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建筑及住宅社区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管理服务规范化,实现建筑物及住宅社区内部及外部之间的各类信息与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并是将来数字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按照内容划分,分为四个部分:系统通用要求、检测与验收、物业管理和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标准涉及的内容多,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

系统通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构成及功能、技术要求,适用于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平台的设计和实施,也作为建筑及居住区选择数字化技术系统配置的依据。

检测验收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检测内容、方法和验收要求,适用于对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与质量的检测。物业管理部分规定了管理服务规范化。

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系统的管理、通信协议、控制网络的安全性、控制网络的开放性、控制网络的可互操作性、控制网络设备的要求及设备对象分类描述应用。

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上,各个子系统分开编写,各自规定功能及技术要求,在基础系统集成章节、家用电子系统章节、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有关于互通互联互操作的规定,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使整个平台是一个协调的整体。

记者:在本次数字化国标的编制过程中,您参与了包括第二部分:“检测验收”在内的编写工作。在您看来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检测验收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另据了解,在此之前您也参与编写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的工作。同为检测验收方面的标准,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在检测验收过程中的侧重点有哪些差异?

程教授:检测验收过程中在下列方面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建设,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其次,本标准是面向建筑和居住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服务,规范建立包括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

再次,信息安全是指为防止内部或外部、人为或非人为、意外事故或恶意攻击对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破坏而进行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工作应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本标准将信息安全作为内容列入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本标准中的消防、信息安全和安全保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规定。

两者的差异和侧重点在于:数字化国标编制组紧紧按照“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加强示范工程的结合,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六项编制原则及其他相关管理要求,在充分利用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示范工程应用需求,在“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家用电子系统”、“IC卡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作了重要研究与补充;同时,系统研究了相关国际标准,合理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求。

记者:在目前的基础系统集成领域BACnet与Lonworks作为两个重要的开放标准,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二者在功能与特点上有何差异?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程教授:在建筑自动化系统市场上,有很多种开放系统技术,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在目前智能建筑领域,应用较多的开放系统技术有BACnet标准和LonWorks技术等。在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中,它们各自发挥着各自的长处,既为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它们各自扬长避短,共同促进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的集成技术发展;两个不同的开放系统集成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

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1. 系统的开放性。

2. 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

3. 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4. 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由于现场设备本身已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使得现场总线已构成一种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5. 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记者:如今网络化已经取代以处理器或服务器为中心的集成方式,从而成为系统集成新的发展方向。请您给大家谈谈网络化的系统集成在数字化国标中是如何体现的?

程教授:系统集成的技术发展变化很快,作为国家标准,没有直接规定建成什么样的具体集成系统,而是在技术合理性,技术的可扩展性,互联互通互操作上,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集成系统工程的实施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进行,体现了系统集成“按需集成”的思想,集成系统的实施和验收应依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用户的使用需求和投资规模的实际情况进行。

记者:作为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专家,您认为用户在选择信息化系统集成商时,如何从市场上众多的系统集成商中挑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供应商,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把握?

程教授:挑选符合要求集成商,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资质问题,必须取得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

二是价格问题,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系统品质和合理的价格;

三是以往工程业绩,承建单位应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成功业绩;

四是在同行中有良好的声誉。

总之,资质高的大公司不一定适合你,小公司不是都没有实力,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衡量。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