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1 19:48: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篇(1)

武义县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了空间李娅莉

福建省台江第六中心小学是怎样开展科技活动的

研究性学习的五种模式初探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王少华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7个基本规律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浅析李克源

让小学生习作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王静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张武升

作文教学三步曲曹留仙

立体教学法王增昌,孙春成

一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彭文冲

小学开设英语课问答李建平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

一节英语研究课的分析和体会孙隽蕾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目标教学中的运用杨琼英

创新的概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因王建萍

浅析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石忠萍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构想董祯祥

"夸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桃联梅

由『作文太难改引发的思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刘琳

自然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袁萍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概念郑琼会

体现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目标邵莉莉

为边疆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边疆民族教育做出贡献的勐腊县勐仑镇中心小学

云南省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在昆举行文萍

梯读法刘美春

新编小学自然教材简介陈玉翠

用新《大纲》指导课堂教学陶德明

赢得创新机会获取实践能力--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随笔李岚

来到农家当会计李艳芳

应为考试正名

收集塑料包装袋黄永兴

跆拳道朱明,谷晓华

外星人朱永江,谷晓华

数学乐园何奕锦

简面图形剪拼戚焕英

公开课应重实效

火柴游戏活动戚雁芬

尝试教学的基本程序邱学华

一笔画陶伟彬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李凤华

北京市朝阳区推出小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王钰德,庞孝瑾HtTp://

彩球问题周根莲

春天的畅想李鹃

相遇问题刘梅,王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李惠萍

论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段勇

引导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磁铁的性质》一课教法的启示朱加富

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曹丽芳

课堂教学中的『四个解放罗新琳

走向新世纪的关上第一小学陈晓红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李燕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涂顺琴

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尹娟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李颖玲

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朱秀琼

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何加荣

语文教学不一样的看点杨耀兰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张照萍,何友华

语文教学中板书的设计和运用苏佳琴

《不轻言放弃》教学设计刘波

"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施利红

"统计"教学设计杨斯美

黑龙江省中小学2010年普及毛笔字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戈淑云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陆章甫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杨凤仙

浅谈小学教师『情商的重要性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邓石莲

以"情"朗读创造"情感课堂"陈早

如何开展"参与式"教学普保翠,赖凤全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四个立足"付春芬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五个环节"鲍秀红

如何抓好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三部曲李梅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趣提效何丽翚

不应放任网络语言出现在孩子的作业中

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张继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冯树云

篇(2)

【关键词】校本教研;语文;新课程;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因此校本教研应充分关注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研究的实践性、研究目的的行为指向性、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的趋同性。

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的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新课程理念的研究与探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新课程理念有关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语文三维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甚至使活动语文论文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由于理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就会对教学活动作出庸俗化的处理。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

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新课程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等。宏观角度的校本教研一定 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否则就会架空。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用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2.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广大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分年级达成问题、语文课程目标的细化描述问题、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螺旋上升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继承与创新(人文性与工具性)等课题都很有价值,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用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3.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从事新教材教学必然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有时是无意识的,随意的,而我们所说的校本教研则是要求我们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研究与实践 新教材包括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编排顺序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新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苏教版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弥补教材不足的方法问题等。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课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研究、课文注释的研究、课文不同版本的研究、单元或专题内课文与课文的关系研究等。

新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用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用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论文写作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4.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探讨围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极有研究价值 从事语文新教材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我们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分层教学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都可以进行反思和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我们的理论支撑,应该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研究性教学、议课评课、个案分析、反思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专题研讨、调查学生的教学反应、师生共同座谈交流等也是常用的方法。

5. 课外阅读研究与探讨实施语文新课程,必然会遇到课外阅读问题,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无法回避 但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材编写者之间有比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不能采用自然主义的态度,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方面的课题是很多的,如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引导研究、语文读本运用的策略研究、名著阅读的引导、名著讲座方法的运用、西方现代派与学生的价值观等。

课外阅读研究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要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阅读需求、阅读兴趣等进行多层面的研讨,有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到研讨活动中来。

篇(3)

本学期美术学科教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教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要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搞好基地建设,抓好课题研究。

二、主要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1、进一步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学理念,明确课改方向。在改革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在实践积累中进行理论创新,在教改实践中反思。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提高教育教学认识。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空间、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育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和研究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搞好课改年级课教材的集体备课,并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观摩研究课。

3、学习有关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推进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应用现代教学理论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认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刊物、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

(二)改进教研方式,做好教学工作。

1、组织学科新教材的培训,组织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

2、组织教师学习《常州市美术学科教学建议》。

3、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日程安排

第一月份

1、召开全体美术学科教师会议,布置新学期教研工作。

2、一年级苏少版课标本教材以及四年级教材的培训工作。

3、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二月份

1、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课、教材教法研讨座谈。

2、学科常规调研。

3、美术一年级集体备课。

4、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三月份

1、新教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课题研究工作。

3、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第四月份

1、组织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

2、小学美术学科协进组活动

3、课题研究工作。

第五月份

1、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座谈会。

2、参加市区美术学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议,商讨下学期工作。

篇(4)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十年来,确立了生活德育论的道德哲学立场,变革了传统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探索了活动式、生活化德育课堂,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与教师道德引导方式的转变,学校道德教学与道德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具体而言,有如下八个方面:

一、明确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立场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将生活德育论作为德育课程的理论基石,摒弃了知性德育观对德育课程的误导。新课程实施过程表明,学校领导和教师已初步认识到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道德学习不能与生活剥离,不能在生活过程之外来进行。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这些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新理念,已经得到部分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和接纳。在德育课程领域,擎起生活德育论的旗帜,这是教师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和提升,在我国德育课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活动型教学成为主要的德育课堂形态

德育课程形态由以道德知识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道德主题活动为中心,德育新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施的十年,广大教师尝试以活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活动促进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与合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甚至在农村边远地区,由于活动教学内在的吸引力,课堂也发生了可喜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形成,课堂上再也难以看到学生面容苦涩死记硬背道德知识的情态。活动教学调动了儿童的五官和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手脑并用;改善了师生关系,师生、生生之间心灵相约,情意相融,演绎了许多动人心弦、高扬儿童生命激情的教学故事。对此,鲁洁教授曾满怀激情地赞美说:“德育课堂是迷人的”。道德教学之所以能焕发“迷人”魅力,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分不开的。

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德育课程的学习,由生硬的记诵式学习,转变为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诸如自主学习,焕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自觉,学得专注,学得自信,学得有法,学得快乐。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借助伙伴间的互助、互动和人际交往,促进了他们认知、情感的发展,并从中培养了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学习,点燃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激情。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实验,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学习,引发了学生的心灵感悟。例如,孩子们从一滴水中体验到它关系到人和万物持续发展的意义;从自身所使用的各种物品中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智慧,使用者的方便和烦恼等。正是借助体验,学生深化了道德认识,蓄养了道德情感,驱动并激励了道德行为。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所呈现的一大亮点。

四、促进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这十年,德育教师经历了从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到主动开展教改探索,从茫然无措到自觉尝试,从被迫适应到努力超越的成长过程。实现了理论层面、心理层面和专业层面的多维发展和提升。教师们真诚地感谢这个时代赋予的创新精神,感谢课程改革激发的创新能力以及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不少教师在新德育课程理念引领下,亲历教改实验,参与编写教材,开发校本课程,脱颖而出,成为德育课程的优秀教师。如湖北的孙民、浙江的池昌斌、江苏的陈萍、广西的唐丽,等等。尽管他们各具特色,但其成功都得益于德育新课程。可以说是新课程的实施铸就了他们的师魂;是德育新课程的理念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是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磨砺和熏染了他们的教学才艺。

五、教材开发进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

教材是德育新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要借助的“拐杖”。新课程的实施,急切呼唤新教材进入课堂。有实力的研究团队与出版单位顺势而为,精心建构和编写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15套实验教材,进入全国城乡小学课堂,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纵观全国最具影响力、最有亲和力、最有代表性的小学品德课程的实验教材,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德育课程教材不单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是师生对话的文本;第二,德育课程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材”;第三,德育课程新教材没有简单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注重设计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第四,德育课程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多元吸纳当下生活的最新元素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第五,德育课程教材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上述德育课程实验教材的创意和探索,对于后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修订和完善,对于持续深入推进新课程,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价值。

六、诞生了专业性的实验团队

教学一线的德育教师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专家联袂,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交流互动共同促进的专业性团队。专业团队深入基地学校听课、评课、培训青年教师,指导德育新课程的实施。例如,知名教育学家鲁洁教授和她的实验团队,多年来在中小学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因为他们“深信德育的真理一定深藏在生活中”,“决意要从里边发掘、提炼出有价值的德育理论来”。专家们用自己拥有的前沿理论、深厚学养和教育智慧,引领生活论德育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耕耘在课堂的广大德育教师则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教学经验和长久积淀的实践性知识,启迪了专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课改中建立的德育课程专业研究团队,对于德育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七、德育课程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1. 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证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德育课程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而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所主持的《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新模式的建构与推广实施研究》。这项研究推出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新模式,可概括为“一个贯穿”、“两种挖掘”、“三种把握”、“四项拓展”。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是对德育课程建设的一次开拓和创新;是对广大德育教师实践智慧的概括和升华。

2. “草根模式”的研究成效喜人。广大教师热情投入教学研究,使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活跃。遍布城乡的各级小学都强化了校本研究,教师都注重了“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优化教学”的行动研究以及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二是德育教学研究内容的丰富。研究的课题涉及德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以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三是德育教学研究组织和研究形式的多样。城乡各级小学除了建构德育课程校本研究制度外,不少地方还考虑到德育课程的特殊性,即德育学科专任教师极少,兼职教师众多的情况,注重打破校际界限,在市县区范围内设立了中心教研组,每学期德育课程教学研究计划和项目。德育教师自愿申报,然后按选定的专题,组成若干跨校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有的县市还建立了德育课程“学案研究站”、“品德名教师工作室”、“课例研究会”等。

3. 网络教研异常活跃。借助现代信息网络,开展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研究。通过网络、博客、QQ交流等形式,突破了时空局限,使教师的疑难得到及时解决,使研究探讨的问题能够更集中,更有深度,更有实效。

篇(5)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知识信息材料,教材建设是酒店管理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保证,教材的质量与水平基本反映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教材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笔者对华中区域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进行摸底,通过调研华中区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质量建设情况,找到了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中突出矛盾,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和办法。

一、调查背景

(一)调研队伍

此次评价队伍和调研人员除了在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外,还邀请酒店专家和出版行业专家参与,建立“教材抽查评价专家”队伍。负责华中区域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的牵头院校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担任为酒店管理项目组负责人,还选取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生产一线人员参与本次抽查工作。参与教材质量抽查评价小组的成员共13名,由来自职业院校、酒店的人员组成,其中,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共7名,教材研究与管理人员共3名,酒店企业专家3名。

(二)调研范围及对象

本调查主要面向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教师、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重点抽查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前厅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服务与管理)、饭店营销管理、饭店财务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六门。同时,各样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每个专业加上3到4门创新课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旅游院校专业教师调查结果

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按老、中、青以一定比例选取,教授、副教授及讲师等职称均有涉及。高职组调查共向6所旅游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发放《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调查问卷(专业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100%。

1.教师对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11%,基本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25%,完全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占64%

2.教师对教材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4%,基本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62%,完全符合高职教材应用型特点占34%。

3.教师对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适合学生学习要求的调查结果。教材不适合学生学习要求占13%,基本适合学生学习要求47%,适合学生学习要求40%。

4.教师对教材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调查结果。教材不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为19%,基本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占56%,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5%。

5.教师对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基本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25%,没有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45%,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重构本课程教学内容30%。

6.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的调查结果。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合理43%,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基本合理占36%,教师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占21%

7.教师对教材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的调查结果。教材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20%,教材基本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43%,教材不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37%。

8.教师对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阅读、思考练习、教学资源包的调查结果。齐全20%,不齐全占45%,基本齐全35%。

9.教师对教材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的调查结果。教材不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34%,教材基本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42%,教材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实现技能阶梯式提升占24%。

10.教师对教材编写团队有无的企业背景和经验的调查结果。教材编写团队无的企业背景和经验占82%,教材编写团队有的企业背景和经验占18%。

11.教师对教材编著者有无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调查结果。教材编著者有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占79%;教材编著者无高职教育教学经验占21%。

12.教师对教材编著者有无地域代表性的调查结果。少教材编著者地域代表性多的占34%,教材编著者有地域代表性少的占66%。

13.教师对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的调查结果。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多32%;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少占68%。

14.教师对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的调查结果。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很少占74%,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少占12%,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多占14%。

15.教师对教材有配套资源建设的调查结果。教材配套资源建设少82%,教材配套资源建设很少14%,教材有配套资源建设多4%。

(二)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调查结果

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按所在年级和男女的一定比例选取。每所旅游高职院校发放50份《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抽查调查问卷(学生)》,6所旅游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1.学生对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适合学习要求的调查结果。不适合学习要求占7%,基本适合学习要求11%,适合学习要求82%。

2.学生对吻合认知规律的调查结果。不吻合认知规律占16%,基本吻合认知规律62%,吻合认知规律22%。

3.学生对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的调查结果。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合理占84%,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基本合理9%,教材理论与实践内容比例合理7%。

4.学生对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的调查结果。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少占80%,教材文字流畅、图文并茂多占20%。

5.学生对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的调查结果。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少的占92%,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多占8%。

(三)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高职组调查共向6所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发放《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使用情况》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100%。参与调查的120位教材研究及管理人员中,54人为教研机构工作人员,66人为教材管理工作人员。他们中间,有34位老师负责公共基础课,有86位老师负责专业技能课。

1.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强占8%,实训教材在具体操作的参考性弱占92%。

2.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学习领悟时间的调查结果。学习领悟时间不足占78%,学习领悟时间充分占22%。

3.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不清楚占82%,对实训教材角色定位清楚占18%。

4.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强占28%,对实训教材资料统筹规划性弱占72%。

5.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弱占78%,对实训教材设计每个学生学习的部门轮换性强占22%。

6.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服务与管理比例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服务与管理比例都很少的占8%,实训教材服务少、管理多占12%,实训教材服务多、管理少占80%。

7.教师、学生、员工对根据场地和教材结合的调查结果。场地和教材能够结合的占6%,场地和教材不能够结合94%。

8.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渗透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不能够渗透的占28%,实训教材职业理念和职业情感实践能够渗透占28%。

9.教师、学生、员工对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少的占69%,实训教材涉及旅游行业最新动向多的占31%。

(四)高职旅游院校实训教材开发与设计调查结果

1.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专项基金资助机制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没有专项基金资助机制占35%,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有专项基金资助机制43%,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有完备专项基金资助机制占22%。

2.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不充足的占92%,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与“双师”培养联动机制充足的占8%。

3.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特点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充分考虑工作岗位特点56%,实训教材没有完全考虑工作岗位特点44%。

4.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不虚构,定位设计真实性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不虚构、定位设计真实性占22%,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基本不虚构、定位设计基本真实43%,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业务关系虚构,定位设计不真实占35%。

5.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零距离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零距离占48%,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知识与现实有距离52%。

6.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确保基础与综合教材顺序与比重的调查结果。实训教材开发设计确保基础与综合教材顺序与比重中基础多占59%、基础少占23%、综合多占10%、综合少占8%。

7.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打破学科体系限制――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的调查结果。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占42%,不以工作导向设计教材的模块化内容设置58%。

8.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计划、步骤、方法及问题,具有可操作性的调查结果。可操作性弱的占75%,可操作性强的占25%。

9.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调查结果。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强的占21%,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一般的占20%,对实训教材开发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弱的占59%。

三、调查结论与改进措施

(一)进步

(1)酒店类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突出高职教材的“应用性”。(2)在教材内容上,酒店管理专业类教材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知识、业务操作与管理(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英语等方面,基本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和企业用人基本素质要求。(3)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类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基本合理,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情境中的重要性和难易度的排序上基本合适,现有教材基本结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和实践能力训练规律。(4)部分核心课程教材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式编排,根据酒店业务流程为单位,将教材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或项目。该过程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地探求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部分优秀教材根据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层次,准确定位和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岗位教学、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教材体例,以项目化、任务式体例拓展教材内容,增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阅读、思考练习及教学资源包,以满足教学要求。

(二)有待完善的方面

但课题组也发现,虽然酒店类职业教育教材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所选用的教材均能符合课程的教学要求,但还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有以下几方面。

(1)教材编写团队成员缺乏深厚的企业背景和经验,难以形成由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编写团队,导致现有的实训教材缺乏创新性、实效性。(2)目前教材素材缺乏多样化,难以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还可以添加与纸质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于现代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微信、E-mail、聊天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答疑解惑。(3)创新的教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酒店行业对接不足。酒店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行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层出不穷。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在建设过程中,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市场的变化,难以适应行业变化、及时调整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更新,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教与学的方向。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研究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英语学科是农村中学尤其薄弱的学科,所以,如何搞好农村中学英语校本教研是农村中学发展的瓶颈。

        一、课堂教学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研究是英语校本研究永恒的主题。这些研究可包括: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教学技巧、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课堂的有效度、学生活动、课堂管理与调控、教学反思等等。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尤其需要特别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充分备课并要求学生预习。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

        2.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

        4.强化分层次教学。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因为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在教学上不可能“一刀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我们教学的法宝。

        5.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质、度三者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密度,教师要把握好节奏。

        二、新课标与教材分析的研究

        英语新教材是在统一标准下所编制的“一纲多本”的“产物”。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研究,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引下有效地使用教材,并且根据本校的实际整合和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还有网络、学生等其他资源。再者,我们是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进知识来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通篇把握好教材,同时还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作指导,学情为基础,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即巧用教材,而不是死用教材。

        1.教材整合的原则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材也只是一本带有专家意图编订的书。一线教师应该就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整合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与补充,教材重难点的实时处理等。

        2.教材整合的形式

        教材的整合即二次开发,可分为单元内调整、单元间调整以及对教材资源的延伸和拓展。而这些最主要的原则是要适合学生,学生要易于接受;其次是要符合新课标,符合教学条件。

        (1)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整合或增减是根据学生需求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对内容改写、缩写等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一切调整都是合理的。

        (2)单元之间的调整

        对不同单元的内容及顺序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以及教学需要进行调整。教材往往把一个学习内容(如一个语法现象)分散在几个单元或几册书中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将某些知识点提前进行教授。如在学习形容词的用法时可以整合课本内容顺序,把后面的提到前面来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形容词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语法知识的系统性。

        要做好单元之间的调整,就要求教师对于课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相关联的单元有几个以及每个单元在课本中的地位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对课本做好整体规划,把单元间相联系的内容在备课中做到有机的取舍和调整。这样的规划有助于知识内容的系统,授课时间的调控,并最终让教师在课本的利用率上达到高效,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得到巩固。

        (3)教材资源的延伸和拓展

篇(7)

一、要深入课堂教学

教研员是教学研究人员,也应该是一名最普通的教师,所有的研究都应该为引领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服务。教研员长期远离课堂,就会造成思维与语言表达的严重脱节,也许可以想得很周全,设计得很用心,但指导不得力,没有关注到学生。教学不仅需要我们想得周全,还要表达得好;教师不仅能够表达得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研员只有同时做老师,才能体会到一线教师的不容易。我们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的,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将教学设计谙熟于心,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时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无法预知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当教研员能够用课堂实践展现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老师们才会真正平等地与教研员进行对话交流,这时候教研员方可听到教师真实的声音。

实践证明,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才能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只有扎根课堂教学实践,教研指导才有针对性。教研员要深入课堂跟踪指导:指导教师怎样上课,参与并指导教研组的活动,指导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最具体体现,新课程理念必须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深入学校听常态教学课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指导,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也是了解课改真实情况,推进新课程深入实施的有效途径。

二、要深入教学研究

1.“研”《新课标》和教材

教研员要率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一是做好新老课标的比较。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到修改了那些地方,是什么内容,有什么好处。为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提供帮助。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各学段知识间的联系,各学段各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达成要求。同时,学习新课标应成为教研员及教师的自觉行为。新课标之所以新,就在于它体现了时代性,与时俱进。教研员及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停留于老观念里,要继续学习,在传承中学习,明白新形势下课标对各学段的具体要求,让自己知道各学段该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做。

教研员要深入研究文本教材。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依纲据本把重点工作放在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帮助教师吃准,吃深,吃透教材上;以教材为中心,全力以赴“教教材”。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而教研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要研究文本,更要关注课程理念的变化,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2.“研”教师和学生

教研员是专业的课程领导者,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带路人,是教师的亲密伙伴。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与否,是教研员的责任。教研员要及时转变广大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教研员要研究教师,不但要从理论上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要从行动上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方面,教研员经常组织一线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到不同的学校学习,听观摩课,观看学生学习的种种情形;在行动上,积极组织与指导优秀教师上好优质课,或者教研员自己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上示范课,从而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进步。

教研员在“研教”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研究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差异和个性特点,更要研究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适合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这样的研究需要教研员身临其境。如果教研员不深入课堂,不及时掌握了解这些真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那研究工作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研”教学方法

好的教材出台了,但是如何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作为教研员,在这些方面就应该多下些功夫,去研究、去探讨。如果教研员在这些方面仅仅是应付而不作进一步的探究,不做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那么,再好的新教材,也会变成白纸。所以教研员就应该有很强的责任心,把新教材研究好,探讨得更深刻。以研究教材去带动学生学习;以研究教材的教法带动教师的课改;以研究教学与学习环境带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此等等,都是教研员对于教学研究的责任。 在新的教育与教学环境之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教研员的重要责任,研究学法也是必要的,因为学法可以牵动教法,新的学习方法可以带动教师的方法的转变;学生新的学法也可以促进教师教法的更新,“教”与“学”应该是同步的,这才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研员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其本身的重要责任之一。

4.研“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