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4 08:3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视新闻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视新闻稿

篇(1)

要注意口语化,避免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观众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修辞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因此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要求也逐渐变得苛刻起来。当前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写作水平,通过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观赏性。从古至今,修辞手法在文学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手法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能极大地增加文章气势,引起观众共鸣。

一、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引起观众兴趣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因此不太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提升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应努力增强新闻的趣味性。比如,当电视新闻以某一故事或人物为题材进行报道时,应重视人情味的表现,避免新闻内容显得过于生硬。电视新闻应注重挖掘潜在因素,此外还应适当展现出一些娱乐元素,以吸引观众注意。以《读报事件》栏目为例,此栏目的每期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都会通过一首简单的打油诗总结当期的新闻内容,以此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也是突出节目趣味性的表现之一。

(二)表达作者观点

在编辑电视新闻稿时,可以采用理论方式,对新闻栏目中所提到的具有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如果语言过于生硬,就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如果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够巧妙地阐述作者的观点。[1]对此,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点。白岩松曾在一次节目中对国足发表这样的评论:“2015年,我国国足可以说黑白分明,就好像一个老式的足球那样,不断地徘徊于希望和失望之间,让观众不知道国足前进的方向。而这个冬季,除了寒冷加剧,雾霾也更严重了,在此情景下,你看到希望了吗?”白岩松以雾霾暗示国足未来,但也表现出对国足光明未来的期望。

(三)加强节目感染力

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记者应避免以生硬的笔法写作新闻稿,不然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从而导致收视群体的流失。因此,编辑人员在编写新闻稿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以新颖、流畅、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展现新闻事件,做到引人入胜。只有以此为基础,观众才会对电视新闻栏目有更深刻的了解。举例来说,《中国新闻》栏目曾报道过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当期节目主题为“江南梨花迎客来”。这期节目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内容描写了当地的景色,使观众沉浸其中。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修辞运用的提升

(一)注重专业学习

运用修辞的关键在于对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写作应偏向口语化,通过大量使用短语、短句的方式,保证句式简洁。在运用词语方面,应尽量选择简明、生动、确切的语言,对于同义词、动词和虚词的选择要合理处理,准确表现客观事物的主要特点,同时表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2]例如,节目《农机千里走中原》,标题通过一个“走”字,以拟人的手法使整个新闻都“活”了起来。在电视新闻编辑中,适当地使用修辞手法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运用好修辞手法的前提是对语言词汇的充分掌握,通过加强对专业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自如运用修辞手法,提升电视新闻的质量。

(二)接地气

修辞手法所涉及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式是非常丰富的,因此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应充分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语言能够体现编辑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激发观众的关注和兴趣。我国语言经历长久的发展与创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民间语言的运用,生动活泼,能够充分体现实际生活。在电视新闻作品中,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通过大众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展现新闻事实,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在很多节目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节目《焦点访谈》在“推杯换盏话饮酒”的报道中,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通过简单的16个字,就能够将大吃大喝这样一种现象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和社会危害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加强实践运用

在进行新闻稿件写作的过程中,不管是消息还是评论,或者是新闻专题,通常都会在不自觉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时会单独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有时则会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3]例如,“韩国吸烟者去年花掉5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去年在韩国化为一缕青烟”两个标题,它们报道的事件是一样的,但后者明显更能吸引观众。曾经白岩松报道“驻港部队进入香港”时,在下着大雨的现场这样点评:“中国人民迈出的是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整整一百年。”通过修辞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启发和深入思考的空间,表现出合理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薛巍.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5):75.

[2]任文明.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9):153.

篇(3)

首先,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可以使节目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也被称为中心制。这种资源配置可以根据节目体裁设置新闻中心、制作中心、节目中心等,并可以根据各种资源的专业分工不同,由各中心统一调配,达到提高陕西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广播、电视采编队伍两栖报道,突出广播现场连线优势。陕西广播电视台成立后,组建新闻中心,采用一个平台、一体化运行的模式,实现广播、电视在新闻采编上的资源共享,防止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快、便于应急、移动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电视不能取代广播的。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们在采访时遇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需要将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内播发出去,通常采用广播现场连线的方式。广播现场连线不受栏目、时间的影响,新闻记者只需要一部普通的手机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现场接进直播间,通过电波将现场呈现给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而如果采用电视连线,则需要配备3G设备或者电视转播车,技术复杂、成本消耗高,况且在播出上还会受到栏目、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在时效性和成本消耗上取胜于广播。因此,突出广播现场连线的优势在新闻记者采访时极其重要。

最后,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陕西广播电视台自成立以来,为打造知名播音员、主持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组合,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换岗,互相融合,让其成为采编资源整合的突破点。这样,可以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全面了解广播和电视各自的特点,并能灵活主动地运用它去从事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成为既懂广播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未来趋势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使之超过原有电台、电视台的优势,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媒介,是每一位陕西广电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一,实现“中心制”的资源整合模式。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这种模式具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具有不足。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率、频道专业化,这样就会导致所有频道、频率什么样的节目都要播,什么类型的节目都要生产,形成内部竞争的格局,以达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那么,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如果可以完全采用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的方式(“中心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实现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可使广电实体内部的各种资源由专业分工不同的各中心统一调配,频道作为编播载体由宣传管理中心统一管理。[3]从而,可以实施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分配到各中心,以提高内部员工的创作活力和工作热情。

第二,要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两台合并后,实现一组记者采访,广播、电视两个窗口播出的模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一稿两用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每一名新闻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广播新闻稿件主要以听为主,电视新闻稿件则主要是听与看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广播新闻稿件在语言的描述上要更精细于电视,要用语言的艺术呈现给听众画面感。而电视新闻稿件则需要用简练的语言辅助补充画面,其文字内容不应与画面重复。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记者先制作完电视新闻稿件后,将该篇稿件不加修改的移植到广播中去,完全不考虑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的不同特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广播新闻稿件的质量,也削弱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遵循广播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新闻稿件写两版,并同步制作稿件。另外,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许多受众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没有时间去读报纸、看电视,而广播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随时提供给受众信息,而受众也只需要一部价格低廉的收音机便可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而电视的播出设备、接收工具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与广播相比,在节约采编资源方面不占优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的资源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壮大。

第三,实现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需建立长效机制。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部分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打破广播与电视的界限主持节目,但整体上,两者还是分开管理。在今后的逐步融合中,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人才库,收录、共享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特长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等。当某一档节目需要主持人时,可以在人才库中进行选择,打破广播和电视的界限。其次,也可以确立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定期相互交换工作岗位的制度。让相同类型节目中的广播人和电视人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增强自己对节目的认识,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水平。另外,还可以为知名广播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为知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广播节目。这样可以使两者更好地融合,合理利用多种媒介资源,打造有影响的媒体人物,扩大他们的知名度。

三、结语

篇(4)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快速地占领着市场,给电视媒体带来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因此,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广播也应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主持人应该善于使用生动的话语,层次鲜明的质感为观众创造良好的氛围,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水准。

一、电视新闻广播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媒体上,电视新闻的关键位置被新闻传播速度,新闻数量所占据着;直接与观众接触的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因此新闻传播是否有效与播音员的新闻内容的传达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广播是连接观众和电视新闻之间的介质。电视新闻节目整合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形象的画面为观众还原新闻发生的真实情况,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而播音员主持人语气、语调作为介质,传播新闻内容,引导社会舆论,满足关守的听觉需求。第二,广播和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电视新闻的编辑创新随着媒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不断的进步,多元化形式的新闻节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因此主持人仅仅具备基本的播音能力是落后于时代步伐的表现,这个时代要求主持人提升自身能力,懂得组合新闻素材和利用新的技术来进行新闻内容解说。这种多样化的新闻形式不仅对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上提出要求,更要求主持人的综合素质需要更大的提升,因此广播为新闻节目发展的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最后,增强电视新闻在自媒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取决于广播。全媒体环境背景下,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愈演愈烈,观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来决定用何种方式获得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活力表现在其具有深度的解释功能,若丧失这种本质必将导致流失大量的核心观众,从而对收视率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新闻想要在时代的挑战者中赢得机遇,就必须依靠新闻广播。

二、本地电视新闻广播主持人应该有质量

中国电视广播事业在这个时代快速地发展,许多播音主持人由于其专业的素养和独到的见解与气质,渐渐成为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观众对新闻广播主持人的要求会更加严格。对于如何改进广播新闻节目,特别是提高当地广播收视率,以下基本素质是相关新闻播音主持从事者必须具备的。

(一)主播形象。

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其外部形象呈现在当地媒体画面上,这与当地媒体的公众形象和地位有着直接的关联。视觉作为人类的第一感官,将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感受。无论公众是否接受他们的形象,都需要相关的新闻播音主持在自身条件上,进行二度的审美包装,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得体的塑造。

(二)文化素养。

新闻广播的内容带有强烈的政治导向,这使得新闻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表达,而且必须显示出严谨的逻辑性。同时,新闻作品中的每词,每句都带有特定的意义。新闻播音员将无声的文字通过声音介质转为有声语言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新闻广播的节奏,以符合播音员主持人新闻播报的语言要求把新闻的中心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若能达到上述要求,就能够说明该新闻播音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经得起实战的考验。

(三)新闻意识。

新闻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政治色彩。主持人将新闻内容的直接传播给观众,政策理论水平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学习、掌握当前的政治和党的方针政策。想要做好电视广播工作,就必须掌握其独特的语言技能和艺术法律,因此学习新闻学,社会学等许多与电视广播相关的领域知识和技能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三、视播音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电视播音中有很多问题,如语言应用不规范,方言问题突出、播音感情欠缺等。

(一)语言应用不规范。

在播音员语言应用中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文化知识,另一个是网络术语太多。第一,缺乏文化知识。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遗产,许多话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多音字、生僻字较多。缺乏扎实的写作能力是现阶段播音员主持人中普遍存在的硬伤,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第二,网络术语太多。网络术语的普及可能使电视节目更具观看性,但在这一阶段许多网络流行语言通常不代表正能量,过挤寸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非常不利的,不能以提高收视率为目标和忽略语言行为的规范。

(二)方言问题突出。

地方电视台的播音员为了更加贴近与当地观众的真实生活环境,具有强烈当地色彩的方言和本地风格单词和短语常常会在电视广播时大量使用。然而,这与电视节目的基本概念违背。由于外地人听不懂或不能理解方言所表述的意思,所以最后的选择是放弃这个地方台,或者甚至放弃对整个地方台所在地区电视节目的收看。

(三)播音感情欠缺。

播音员承担着传播普通话的责任,中国电视新闻法明确提出,播音员在主持新闻节目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语言标准。因此,电视播音员在研究工作中将普通话标准作为自我要求的的规范,同时忽略广播中的情感作用。广播缺乏情感主要体现在广播的新闻稿中,播音员在新闻稿中广播声音迟钝,机械,没有变化。这种广播方法不能让观众喜爱,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在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中是非常不利的。

四、改进对策

(一)规范语言使用。

规范使用语言就要继续学习,找到学习中的问题并继续进行改进。对于新闻播音员,只需要对新闻文本进行播报时的二度创作,因此提前阅稿解决来稿中的多音字、疑难字、生僻字,就能够有效避免广播中的错误。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必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节目过程中与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深刻的对话。对于网络流行词应该仔细选择,在传播的源头净化文化语言秩序。

(二)选择方言使用环境。

方言应该用来区分环境的使用,如娱乐节目中,方言应用的数量是必要的,但在更正式的新闻广播,主持中,使用方言要尽量减少。方言的观众面决定了它的发展空间,使用大量方言对提高节目质量和提高节目收视率是不利的。

(三)丰富播音感情。

播音过程中的情感塑造与播音员对平时生活中的感悟密切相关。播音员不仅要重视广播理论学习和实践业务能力提高,也要热爱生活、热爱家庭。节目主持人由于其主持节目的特色,在广播情感的体现方面具有优点,并且新闻广播要把感情与念稿结合起来,以达到感染观众的效果,让观众沉浸在聆听的过程中。

结论

电视播音中有很多问题,播音员只能解决和改善现有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广播技能,扩大电视新闻,节目观众面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我综合文化修养,学会克服不幸,积极拓宽知识面,能够适应不同的播音环境要求。在提高广播质量和提高广播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反复的学习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唯一方法。另外,从优秀的播音员广播技巧中学习,这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通往优秀的播音员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程诗珏.播音主持如何掌控电视新闻播音之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6).

篇(5)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二)驾驭电视画面。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篇(6)

树立抢新闻观念,提升新闻质量的意识。新闻立台是广播电视业内人士的共识共为。要做到新闻立台,发挥新闻在提升电视台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新闻的质量最为关键。新闻的质量关乎媒体的形象,是新闻的“生命”,是电视台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新余电视台既把“新闻不过夜”作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政治任务来抓,也把它作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提升新余电视台形象的大事来抓,营造了新闻一过夜就成了“新闻废品”的抢新闻理念。新闻时效意识的增强,使前方记者一改过去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在现场抢拍画面、在会场抢写文稿、在车上传输画面、在电话里抢报消息的敬业的工作状态;使播音员主持人练成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一次性配音播音成功的本领;使编辑掌握了能以最快的速度打字排版并一次性合成画面的精湛业务。如今,观众能在当天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知道当天本地发生的大事要事新鲜事了。

统筹做好新闻播出前各个环节的应急预案工作。做好“新闻不过夜”的应急预案,是新余电视台一年多来最宝贵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核心是值班人员各负其责,提前做好各自岗位的准备工作和应急方案,一旦有事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和各个环节的顺利交接,并确保不出现任何差错。应急预案的具体操作方法是:

值班主任在接到下午或晚上有重要采访任务的通知后,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合理调派人力,选派写作能力强、打字快的记者出工,根据采访内容的性质、规格、规模来确定记者的人数和报道的要求;记者进入采访现场后,值班主任立即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与记者联系,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标题、领导名单,播音员口播导语、新闻提要导语等等,形成文字后交播音员配音,节省了播出前的宝贵时间。值班主任另一项重要预案是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工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当天播出的有关重要领导、重大会议、重要活动的新闻稿件的主题基调,既要通过现场记者征求党委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又要及时与台领导汇报沟通,并将报道的要求传达到各担任值班的采编播人员,让每个员工心中有数,以确保不发生宣传事故。

记者是冲在“新闻不过夜”第一线的重要角色。记者在接到采访任务后要做好预案工作,要在完成画面拍摄的基础上尽最大的努力在现场写好文字稿,新闻采访结束时就是文字稿脱稿之时,这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如果新闻现场不允许或不可能写成文字稿,一线记者在车上、路上也要写出草稿来,为“新闻不过夜”创造条件。记者是“新闻不过夜”的第一道关口,必须做好、做实、做准,从第一道关口开始节省时间,这样才能赢得新闻节目后期制作的时间。

编辑在接到当天有重要新闻播出的任务时,一定要在上午或中午提前编辑好其它所有当天要播出的新闻稿件,空出时间来应对下午或傍晚的新闻。编辑的工作预案是:在来不及配音的情况下,按照新闻剪辑的程序与经验,先就记者拍摄的画面进行粗略的剪辑;当配音完成后,再根据配音调整画面。这个环节能节省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加上快速打字、快速排版、快速合成、快速上载,就能赶上播出时间了。

播音员在接到任务后必须马上了解新闻的大致内容,提前化妆,随时待命。口播配音必须做到一次性完成,以最快的速度发给编辑剪辑画面,并根据新闻现场的变化做好应急口播配音的预备方案。

强化技术保障的实力。“新闻不过夜”的成功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没有技术的保障,新闻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近两年来,新余电视台对摄、录、编、播、发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将各个不同功能的环节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新闻不过夜”提供了全面、安全、快捷的技术支持。如记者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城市用笔记本电脑通过互联网,将刚刚拍摄到的新闻画面迅速传输到台里的编辑机房内;值班主任可以将修改后的文字稿,直接传输到播音员的配音室与口播台提示器上;新闻编辑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以对节目进行分段采录并提前上载;播出人员可以通过主备播控机及相关设备自动切换。

对“新闻不过夜”的思考

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时效性是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今后的路怎么走?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

“新闻不过夜”向新闻不过时及新闻直播的转变。“新闻不过夜”对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只是一个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新闻不过时和新闻直播。新闻不过时,是指新闻从发生到播出不超过一个小时;新闻直播则是新闻事件与新闻播出同步,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级形态,是广播电视媒体追求的最高目标。

增设整点新闻栏目。增设整点新闻栏目,是指在整点时间设置的短平快新闻栏目。它既是新闻不过夜、新闻不过时的一个平台,也是顺应人们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习惯,提高新闻资源利用率和新闻收视率的一个举措。例如:晚上八、九、十点钟发生的新闻,可以安排在晚上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的整点新闻栏目中播出;上午九点多钟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通过记者的快速反应,可以安排在十点、十一点以后的整点新闻栏目中及时滚动播出。晚上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联播栏目只是一个消息总汇,不能适应新闻不过夜、新闻不过时的对新闻时效性的更高要求,整点新闻栏目的设置应该成为广播电视台的常态做法。

扩展“新闻不过夜”的覆盖面。目前,新余电视台的“新闻不过夜”受人力物力影响,只局限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和全市的一些重要会议及重大活动上。今后,“新闻不过夜”的理念应体现到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突发新闻中,真正发挥媒体联系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

跟踪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新闻立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现代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作用,应用好高科技广播电视传播设备,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篇(7)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在电视创作中,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读者阅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这就是电视编辑对素材的“再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狄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狭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则绕过了编辑对于采访的策划与指导作用,只着眼于在采访素材基础上进行的加工与合成工作。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既是对前期采访素材的程序化整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材料的筛选与各种形式表达要素的运用,都是包含了自我观点与思想的创造:根据前文的定义,可以将其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查看、熟悉素材

(二)撰写、修改、加工文字稿

(五)字幕、特技,以及动画的编辑:

(六)榆查与修改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能:

(一)提炼和升华主题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电视编辑对记者的稿件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主题的提炼以及稿件之后的编后话也可以实现对主题的升华。同时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可以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不足。

(二)驾驭电视画面

电视编辑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图像优先”是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应该遵循的原则。编辑在“再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图像。新闻稿件用来释解画面。而且,在编辑新闻时,应该“声画对位,画出声随”。这样,解说不会干扰画面.不会干扰观众自己理解画面,进而理解新闻。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种将新闻讲述得生动、完整的重要方法。缺少同期声。新闻就缺少了生动、鲜活的一面。

(三)巧用编排手段

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可以使一些稿件变得重要起来。进而扩大影响力。这也是编辑“再创作”的一个重要技巧。

内容相似的稿件.编辑可以进行综合叙述,让许多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也增加了新闻的厚重感。在编排稿件时。编辑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稿件联系起来,起到互相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不同的,作为编辑,就要将这些稿件分门别类的重新组合,相互对比,再加以创作,让观众在观看之后,对于我们报道的新近发生的娱乐消息有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再创作”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编造。同时。编辑技巧服从于编辑思想,服务于新闻内容。如果一味地追逐技巧.忽视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使命感的追求,技巧只会变成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这对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四)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