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广告设计小论文

广告设计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1 03:4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广告设计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广告设计小论文

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渗透;人格培养

“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在学科中渗透德育艺术的出发点,这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关键部分之一,也是我们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何借助美育的力量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一、优化学科课程,立足渗透

《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这就是人文性质。“欣赏·评述”是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自然也要充分地体现出人文性质。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和改革的趋势。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为了渗透德育,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根据现有教材,深入挖掘整体德育资源,选择、充实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挖掘教育素材,结合审美活动,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力求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结构辨证融合,使知识传授、技能开发和人格陶冶三者同步提高。

在欣赏课上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那些人类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欣赏,不仅学会了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这些经典之作,提高了视觉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逐步形成了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应该说“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该学习领域不仅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为其他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身心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把美育重点放在情感的体验上。如围绕色彩教学,有意识地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健康等社会行为规范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宣传画临摹和创作,表达他们关心地球、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美好愿望;联系社会现实中的真、善、美,通过收集具有时代价值、典型生动、寓意深刻的漫画、连环画和简笔画资料,让学生编绘手抄报,将艺术手法融入思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深化德育的好形式。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遍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结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这一特点,把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德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如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商标图案、广告资料,进行产品包装、广告设计等课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商品价值观念、广告意识观念;通过标志设计教学,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意识、礼仪交往意识;在环境设计教学中,教育学生要关心我们生存的世界,所居住的环境,人类在享受自然赋予的同时,更有责任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生存空间。在普及环保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二、强化活动课程,重在参与

为了实施对学生德育的正确引导,就要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两块阵地的教育优势,强化活动课程的功能,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主动参与中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把培养德育意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制定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达成目标。其中第三条目标是从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角度来制定的,强调通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合作精神得到发展,并主张让学生以获得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激发学习动机。在活动中,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校园文化节”、“创文明宿舍”、“美化校园”、“学楷模、讲奉献”等活动,采取举办书画展览、黑板报比赛、美术知识竞赛、美术小论文比赛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意识渗透。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必要的社会公益活动,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教师节”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外举办专题展览、绘制招贴画、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适度地参与各种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健康、和谐、积极、充满美的气氛中获得极大的精神营养。通过参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严守纪律、热爱劳动、尊敬师长、乐于奉献的美德和风尚,使德育意识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三、树立教师形象,旨在教化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美术教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既要做美育知识的传播者,又要用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师德和精神风貌去教育学生,成为学生做人的良师益友,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处处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真正体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的丰富内涵,使德育在双向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升华。

篇(2)

关键词: 教学管理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技能培养

概述

我国 “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摆在了战略位置。软件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暴露出软件人才的匮乏。软件人才的培养也由此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要求,为解决我国软件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双重缺口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工作会议上指出了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需求增长很快、缺口依然很大、结构不尽合理(呈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的客观事实,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金字塔”型结构的软件人才队伍。为此需要建立多级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在这个精神指引下,我国加紧了进行国家级高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并在2001年依托国家知名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启动了35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在加快培养高、中端软件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位于金字塔底层的低端软件人才队伍的培养,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末又在全国首批遴选了35所学校进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这连续的大手笔动作,是国家为发展软件产业而加速培养软件人才队伍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措施,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在向纵深地带迅速迈进,已经在与我国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更进一步的接轨。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将为改善我国软件人才的数量的严重不足和现存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状态的调整,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职高专的办学体制和组成成分将发生重大的变革。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成为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大量培养当前所急需的位于“金字塔”底层的从事软件初级编程、测试、维护、应用等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人才的学校,所以它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教育和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模式的采纳、学生的实习与实训等方面会与软件学院等中、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学制的简单缩短(大部分为两年制)和教育产出过程的“短平快”,而是孕育着我们国家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它起到的是对国家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导向作用,它需要创建全新的办学体制和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新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这对于首批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是十分艰巨的考验。

珍视机遇,紧跟市场发展,更新观念,迎接未来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按照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客观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推行更加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实践方式,采取先进务实的管理手段,加快学校的建设步伐,力争尽快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地区特色鲜明、实训条件完善、管理体制高效灵活、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实用型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本文谨从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角度对高职高专教育和软件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路,以期抛砖引玉,筑巢引凤。

1. 关于专业设置

专业的设置,事关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关系重大。提倡采用的做法是:优化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突出专业特色。

优化专业设置:是指专业方向的设置要与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应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结合。作为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最终的毕业出口与就业问题、也可以解决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区域贡献问题。如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翼的区域经济中心,是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又是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它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宁波港为国际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发展宁波成为世界的先进制造加工业基地,成为物流周转中心、旅游中心,会展中心……,接踵而来的各类 “服装节”、“博览会”等促进了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经济的日益兴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兴建又将为宁波经济的发展增添腾飞的翅膀,宁波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信息应用技术的普及,于是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大量涌现,如发展方向为会展策划、装饰装璜、广告创意、动漫制作、广告设计的图形图像多媒体应用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机械、建筑、服装、IC版图等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电子政务、外贸单据、财务金融、科教网络、饮食服务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网络维护、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智能楼宇布线等领域的网络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推广等领域的软件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等等。这些都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了多方位选择。

拓宽专业口径:是指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上,“实行大类招生,后期分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以满足学生接受教育选择的需要。学生一入校,先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使其奠定相对较广的专业基础,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后,再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知识结构,自我进行专业发展方向的细致定位和选择。因为专业方向定位过早、分科过细,会有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学生一入学,先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再细分专业方向,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要求,改变一个专业误定终身的现状,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做法在客观上,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报考率和入学报到率。

突出专业特色:是指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未来战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依据学校客观实际,如自身的师资结构、实践方式、教学环境、硬软件资源状况,来扬长避短,准确地找准在整个高职高专体系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定位,办出鲜明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开拓思路,努力探索,努力实践,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技能的培养训练上,要下大力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并坚持不懈,才会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形成生命力。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这样才会在纷杂而又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才会有学校未来的发展。

2. 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方向实现的关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宜采用“层次+模块”结构,要确保以职业技术优先,基础课程“必须、够用”的原则。

“层次+模块”结构是指秉承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所推出的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采用“逆向制定法”来制定课程的“层次+模块”结构。即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市场对职业技术、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每个专业设计出5~6门“核心技术课”和以此相关的若干门“职业技能课”,来组成核心技术层;再依据与核心技术层课程间的衔接顺序,确立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将这部分课程里基本的、实用的、必须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使之做到有进有退,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组成技术支持层;然后,再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人文素养等方面出发,设计出基础层。由此来逐步“逆向”制定课程的层次结构。

在确立课程层次的同时,再汲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的合理精髓,按技术岗位群的要求使课程结构模块化,建立起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训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以突出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上按岗位群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强调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构建出“实用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按模块组织教学。这就是确保职业技术优先的“层次+模块”化课程结构。

职业技术的基础课程设置及教学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要在与专业核心技术课的关系上,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只在形成学生在逻辑思维、数理分析、语言应用与交流等方面的基本的和必要的能力。所以不必去追求知识与理论的完整性,有些原理只做必要的定性介绍,不必进行完整的理论推导和验证。说穿了,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方向不是做学术研究探讨的,而主要是技术应用教育的。所以基础课程应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而相应的专业课教学则应以面向市场,强化实用为目的。

在公共教育基础课设置方面,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两课”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法律、人文、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协作训练等课程,其教学指导思想是:要求教师认真进行“马加爵事件”对大学教育的反思,改变教师只顾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认为那是学生处的工作的片面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协作精神的训练,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融合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要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身心素质,科学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知识修养,创新的品质和能力,而且还应该保持和强化批判精神、忧患意识、使命感与责任感。但上述课程的教学,若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照本宣科”,则容易出现课程的抽象枯燥、乏味说教的状态,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很难实现前面的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研究和改变教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互动。如国家教育部明确应开设的两课、法律、人文、职业素质培养、职业协作训练等课程在教学形式上可灵活采取如观点探讨方式,主题讨论方式,正反方辩论方式,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改革。通过给学生布置题目,提供资料;或让学生上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处去搜寻资料,然后自己再整理、组织和加工资料,提出个人观点,列出相关证据,或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协作,互相配合,进行陈述、辩论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教与学的互动,来获取教与学的双赢。

3. 关于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而是要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锻炼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关键性能力。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将凸显出来,创新技能将日益成为职业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努力地改变较多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3.1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建设足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前提,是充分的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利保障。学校应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认真部署,逐步地予以实施和实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应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工作环境。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在全校范围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共事,防止出现各专业的自成体系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也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实行开放式办学,通过与地方合作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同时再广泛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与软件企业、公司的合作,特别要加强与国家和地方软件园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途径和方式。应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地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实践,来适应工作岗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必须是先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加深和提高,在项目实际参与中得以验证、锻炼和成长。这样可以加速培养社会第一线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这是学校建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重要举措。

3.2 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来实现的。要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增加实训、实践的内容,压缩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增加和开设具有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和系列化的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中,要注意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从入学起就按专业技能的要求,分解专业能力的技术要求,在各门课程的设置中从较低的技能练起,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步实现。

2) 系统化原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结合专业特点,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实践的内容各有倾重,但又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性,并贯穿于整个过程。

3) 目标性原则:运用目标管理原则,使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使它的组成部分即每一次实践的内容都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都有具体的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和具体的实践步骤。

4) 整体优化原则。即不仅要使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相适应。

5) 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还要努力按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规范的专门化训练。如对软件编码专业学生要培养和训练的规范有:代码注释规范、代码格式规范、命名规范,界面规范(GUI规范)等。

4.关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职的教育教学特点表明,仅靠计划调控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一定要重视过程管理,包括注重教学过程的了解与调查、注重教学过程的监控,注重教学效果的考察;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能仅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考核标准。这就要建立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实行全程监控。如在院、系、专业等各层次都设立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如意见箱、E-mail、定期与学生对话等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掌握一线信息,以便进行全程性、多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种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体现,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教学实践升华的杰作。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也就无明显的好坏之分。根据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及时总结与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教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技能框架,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经验,形成技能,形成“条件反射”。要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讲究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动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积极探讨和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环境陶冶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融合教学模式等。

其次,要改革考试方法,以考试为杠杆,推动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技能发展,促动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为考试起的是指挥棒作用,传统考试方法的一些弊病,如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活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才要进行改革。而考试方法的改革必须要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否则必将功亏一匮,失去教学改革的意义。考核的目的要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其全面、客观。所以考核方法,除传统笔试外,可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如口试、小论文、答辩、现场操作测试、网上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采用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别(校内考试、跨校联考、社会公共考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等的结合。

此外,还要实行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推行学分制,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课程设置僵化、修业年限单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学分制的实施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选课制为学分制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应创造条件,建立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并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甚至包括学习年限。使学生做到一专多能,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在自身素质、知识结构、技能训练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异化程度得到充分提高。而弹性学分制则是在学分制基础上再建立学分替代和学分奖励制度等。即让学生的创业实践、学生的实践成果、学生特长的专业认证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折算为一定的学分。以期能更进一步地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式的创新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目的在于倡导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这从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业愿望和形成。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更为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

自学鼓励: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鼓励其自学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如使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自学本科考试、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各种形式,完成学历升级和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特长认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加强课外教育的环节,可采取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使其成为个性化的高素质人才。如可以尝试把学生毕业总学分的5%-8%规定为特长学分。学校可以会同各系制定出特长学分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让学生可通过课外学习或业余培训、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校或社会的技术竞赛或软件设计大赛、参加创业实践、参加科普活动和各种高新技术讲座等来获得此学分。

创业支持:可以采取学校提供场地,出租设备,提倡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创业,通过办校内公司、软件园、服务站,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或学校附近的街道与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校园培训、微机维护、网络维护、网站建设、课件制作等等,给学生以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训练,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实现就业前的创业预演和热身,为实际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奠定充分的基础。

5. 关于职业认证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举制度。这种“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也有利于把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对于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历是受教育的种类及专业知识教育水平的见证,拥有知识不等于是拥有了能力,拥有能力则可以学习和应用更多的知识,可以发现、更新和创造新的知识。技能则是相关知识、技术熟练应用的表现。而职业技能证书则是持有者所拥有的专业技能水平业已经过社会权威组织和行业机构相应认证的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北大青鸟APTECH的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思科的CCNA、CCNP、CCIE认证,微软的中文MCSE+MCSA认证、SUN的JAVA 程序员认证,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NIIT认证等等均有较高的行业认同程度。学生拥有这些认证证书,在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就容易受到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会多一些择业机会。甚至会较大程度地提高就业的起点,如获得较好的薪金水平和工作岗位。

实行“双证书”制度,就要采取积极措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需要为依据,与相关行业的国家和国际权威认证相结合,构建新的培养计划。要创造条件,力争把学历教育和国家和国际的认证教育相结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国际认证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同学校的学历教育更深度地融合。如可以将著名的ACCP、NIIT的培训和认证融入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国际著名认证厂商的认证课程培训,借助于国际著名认证厂商提供的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课程教材、认证标准,灵活地选择和掌握各类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2-3项国际著名IT厂商认证的证书。这种做法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体系的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和广泛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汲取著名国际认证厂商的培训认证课程的精华,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使之更新、拓宽、综合、精练,使之逐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实践性。这样也便于学校迅速建立起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保证学校相关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语

总之,建设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应在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这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举措,任务十分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品质、特色的形成和教育产业的现代化,不是立竿见影,一挥而就地快速见效的,它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漫长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可喜的是,我国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各地百花齐放,多有创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教育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前景必将更加辉煌。

附中文参考文献

[1]俞瑞钊 孙惠敏.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