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教育平台

智慧教育平台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0 23:36: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教育平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教育平台

篇(1)

实现“同课异构”

泰安云平台覆盖全市教育系统,提供学生、家长、教师全面的教育信息化服务。

泰安云平台建设的目标,就是利用云计算对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网络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聚合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实施、评价全过程,为创建优质公平教育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

在基础环境方面,云平台基于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建立市、县两级“教育云中心”,为泰安教育提供统一的应用运行平台。各区县分别设置云中心机房,用于放置本项目城域网传输设备和云中心硬件设备。泰安云平台涵盖数字化校园、基础教研、教师培训、资源中心、职业教育、OA办公、电子书包教学、学前教育等泰安教育的方方面面,完成了泰安市教育云平台数据中心整体架构、软件应用平台的设计和建设,构建了国内首家以地级市为单位的普教、职教、学前教育的应用、管理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泰安智慧教育云生态系统,构建了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的开放校园,实现了个性化智慧教育服务。

如今,“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的应用渐具雏形,市县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建成录播教室218间,录制优课9000余节,上报省级优课4396节,制作微课程13228节;全市购置电子书包4600余台,在100个班级开展微课、翻转课堂实验;全部学校均接入市教育专网,实现校校通;全市班班通达到100%;有506844名学生,41400名教师在云平台上注册,到2015年12月31日,共发表文章21.3万多篇,上传资源3.6万多件,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适应“互联网+”大战略的要求,市教育部门于2015年10月,启动实施了“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基本流程是:教师资源上传―校级资源评审―区级资源评审―市级资源评审―资源开放推送―进行课例研究―借鉴创新应用―打造智慧课堂。目前,形成了以市县教研员为“首席信息官”,以研究、研发、研讨及应用为一体的“三研一用”为流程,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生成“基于学时的课程资源包”为成果呈现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区域信息化应用样板和示范区,为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该项目实施一个多月,参与学生50多万人,参与教师1.2万多人,生成基于学时的资源包24260个,为全市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6种以上的“同课异构”资源,成为教育信息化改革中一支备受关注的重要力量,探索了一条“教研员引领、教师全员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本土化资源内生之路,破解了当下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困境、本土不服”的难题。

教育云让教育更精妙

泰安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了基于教育云平台的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利用全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及“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项目着力推进,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全新变革。宁阳第二实验中学“S―R―G”智慧课堂、肥城市3D打印仿真教学、泰山区东岳中学“四模块”(微课程助学――小组合作对学――课堂师生共学――当堂达标评学)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改革卓有成效。

“混合式教学”让个性化学习、一对一教育,因材施教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的“在线课堂”,使学科教学开放化,引导家长、学生全程参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的教学全过程,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问题难点大家解决,好的方法大家分享,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是宁阳第二实验中学初二郭广龙老师的地理课,课题是《南极地区及北极地区》。课前,学生利用平板看微课程进行自学,解决基础知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在进行成果交流的基础上,围绕“如何在两极辨别方向”、“两极地区气候特征的成因”等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最后,进行了当堂达标和学以致用的拓展训练。尤其是利用平板电脑将学生的达标训练卷上传进行案例剖析,凸显了平板教学的优势。整堂课,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微课图像清晰,讲解精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渐成自然。

宁阳鹤山乡位于宁阳西北部,辖区内学生少,教学资源少,部分学校存在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2015年1月23日上午,位于宁阳鹤山乡的山前教学点的20多名三年级学生正在上一节特殊的英语课,他们与宁阳县实验小学同样上三年级的50多名孩子共享教学资源,同听一位英语老师的讲课,并与老师进行在线同步交流。 宁阳实验小学信息技术科室负责人殷兆锦介绍,作为泰安唯一一家网络同步课堂,宁阳县实验小学与宁阳鹤山乡山前教学点结成一对一网络同步教学“对子”,对三年级英语课实行在线同步教学。通过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城乡学校网络同步,充分发挥优秀师资资源,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云教育让教育管理更科学

篇(2)

设计顶层架构,实行分期开发

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就是对智慧教育的设计。因此,园区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开展“园区教育信息枢纽平台的可行性研究”的课题项目研究,历时半年,明确了智慧教育的“概念”“定位”“架构”“举措”和“愿景”。其中,主体构架与支撑就是“五平台十系统”。“五平台”,即学生服务平台、教师服务平台、家长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管理者服务平台;“十系统”,即学生发展服务系统、教师发展服务系统、学校发展服务系统、社区教育服务系统、生态课程资源系统、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校园安全管理系统、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区域网络教研系统、区域网络阅卷系统等。“十系统”只是一个概指,会随着应用需求而变化。其中,平台是框架,系统是支撑,系统又包含模块,确保其可持续的功能扩展。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建设思路,在研究枢纽平台功能及实现流程的基础上,计划从2013年起,用三到四年的时间,分三期完成“五平台十系统”的建设任务,希望能为园区每一个公民“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美好明天服务。

1.一期项目:“基础提升,管理补缺”

2013年,园区针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一无所有”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提升,管理补缺”的建设思路,并在深入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内容。一期建设内容包括“一库一门户六个系统”(如图1),即教育基础数据库与交换平台、智能教育门户、教育协同管理系统、区域教师招聘系统、区域招生系统、生态学习资源系统、区域教师研训系统和区域网络阅卷系统,它们已于2014年11月28日全面投入使用,应用渗透面达到100%。

2.二期项目:“学习创新,评价优化”

有了一期建设项目的应用基础,二期建设项目开始向“学习创新,评价优化”转型。二期建设内容包括“双线五块”(如图2)。“双线”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两大项目,即一期的功能扩展项目和二期的新增项目;另一层是两大体系构建,即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学习体系主要包括“互动学习平台”和“终身学习平台”,旨在构建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自主、互动”的新型学习模式,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实现学校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跨越。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育绿色综合评价”和“学习分析”两大系统,“教育绿色综合评价系统”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行政性评价,成为基于过程性数据的“学生成长水平”“教师人才水平”“学校发展水平”“教育内部满意度”和“教育外部满意度”的“五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学习分析系统”是用网络平台积累学生学习、成长等各类实证数据,基于科学的分析模型,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反馈与预测,让教育从经验判断变成实证性诊断。当前,二期项目均处于测试验证阶段,并开展了试点应用与性能提优工作,2016年底将逐步上线使用。园区希望在此基础上打造“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学习体验示范区,构建一个融合资源推送、学习跟踪、在线检测、质量分析、电子档案的互动学习与评测体系,“大数据积累与分析”的学习实证诊断体系。

目前,园区正在思考三期建设项目,通过召开专题需求调研会议,确定开发方向和重点。从发展情况来看,侧重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个性、互动学习应用”上下功夫,促进大数据支撑下的有效学习。

立足用户需求,推送人

基于“关注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改革、顺应时展”的建设理念,园区智慧教育确定了“五E(易)”“三化”“两无”的发展愿景。“五E”,即学生E学习、教师E教学、行政E管理、家庭E沟通、社区E服务;“三化”,即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便捷化、管理的智能化;“两无”,即无限学习、无限未来。

“无限学习,无限未来”,反映园区人的“智慧教育梦”,即构建“无限学习”体系,实现“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优质教育功能。“无限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无时间限制,学习无时不在,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无空间限制,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边界,具有国际融合的视野;无对象限制,人人享受平等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顺应均衡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全民教育的需求。

1.贴合使用习惯

(1)一人一号、贯通所有。园区智慧教育枢纽平台采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和单点登录身份认证体系(SSO),所有用户只要使用自己的个人账户进行一次登录,所有平台均可使用,无需逐一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体验。当前,园区70000多名学生、6000多名教师都拥有个人实名账户,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便捷登录相应的平台或系统。

(2)匹配业务、优化流程。枢纽平台开发伊始,开发团队就做了深度需求调研,形成顶层设计和原型确认。教育的各项业务从线下走向线上,充分考虑了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和业务流程,并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提升信息化水平。

2.提供便捷服务

(1)个性学习,便捷教学。作为一名园区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智能终端,通过智慧教育门户登录,进入他的学习空间,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如“微课资源”“成长记实”“互动课堂”“终身学习”等进行学习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入自己的教学空间,通过各应用模块,进行互动教学、网络阅卷、学习分析、网络研训等,实现协同办公、及时通讯,随时批改作业、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

(2)智能管理,优质服务。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快捷地进入自己的管理空间,智能地完成工作审核、公文流转、数据查询、统计上报,实现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信息化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优质教育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为家长,通过园区招生系统,可以正向查询学校和施教区,也可以输入家庭住址反向查询所属学校;通过招生管理系统中的新生信息采集模块完成信息采集,系统根据当年施教区自动分配学校;五年一学位系统的运行将房产楼盘大数据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作为居民,可以登录终身学习系统,就读园区开放大学,浏览和观看各类生活、学习资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研习圈,探讨交流、共同成长;还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来了解园区教育的发展状况。

3.顺应发展需求

(1)满足移动应用。园区智慧教育枢纽平台从智慧门户到协同办公,从互动学习到终身教育,都设计了支持移动端应用的浏览器和APP应用,PC和移动端实现无缝对接,管理者可以在手机上移动办公,师生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实现移动教学。

(2)紧跟时代脉搏。园区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将“二维码”“3D地图”“E卡通”“未来教室”等创新应用融合在一起,紧跟时展浪潮,为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分的平台支持。

4.贴合园区实际,推进建设创新

创新是时展的呼唤,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贯穿在园区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基于园区经济社会基础和园区教育发展的实际,园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快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建设与应用。

(1)工作举措创新。角色定位,各有分工,“区校联动,四建四强”(如图3)。区域层面,统一“四建”:建“网”“库”“云”“平台”,即教育城域网、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专有云资源池和教育枢纽平台。学校层面,不再考虑相关的建设,解放出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做好“四强”工作,即强教师队伍建设、强个性资源建设、强品牌特色创建、强融合应用研究。区域统整建设节省了资源,促进了信息共享,提升了整体建设水平。

(2)建设模式创新。“公司代建,科学推进”,园区积极探索“需求+代建”的“1+1”智慧教育枢纽平台开发模式,教育部门主要提需求,代建公司负责深化设计、组织开发、过程性管控以及后期的运维。代建公司入住开发单位,沟通无障碍,团队相融合;建立周例会制度,及时汇报项目进展,提出整改意见,为项目整体进度的完成及合作沟通创建了条件;建立项目配置管理、文档规范化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等体系,为项目过程的管控提供了依据。代建模式的推行,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团队,使得开发管控更专业、更精准。园区教育信息中心与代建公司风云科技通力合作,先后召开120多期枢纽平台建设工作例会,组织调研论证会议近200次,两年多的历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代建流程和约束机制,在枢纽平台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3)管理机制创新。一是完善管理体系。园区在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教育信息中心、强化学校管理团队建设的同时,把学校信息化骨干教师引进来,组建了“绩效评估”“网络运维”“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创新应用”五个协作小组,配合完成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平台开发、应用试点中提供更多的需求与体验性反馈,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应用性能。二是推行过会制度。在区域统整建设之后,从2013年起,凡园区学校网络硬件建设与改造、软件资源开发与购置等,均要申请立项,经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过会批准才能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1]。” 因此,高等教育要想现快速发展,需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需全面开创智慧教育。

二、教学模式设计

祝智庭教授曾提出的影响智慧教育环境的6 个维度,即学习者、促进者、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2],本文设计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模型如下:

(1)课前,借助智慧职教云平台向学生推送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掌上云课堂平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课中,学生根据智慧职教云平台的支撑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参与度及讨论情况来观察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在评价环节,智慧职教云平台集成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在此智慧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更加客观、实时,使教学管理更具有高效性。

(3)课后,教师对学生作业部分进行批阅,对不合格的作业,可让学生重新完成,直到达到考核标准为止,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通过掌上云课堂手机“摇一摇”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三、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1.教学实施方案

为检验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为教学内容,对基于智慧云平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借助智慧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数据并进行分析。

2.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分析:课前通过组织结构图,回顾上节课计算机硬件系统内容相关知识,从而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将“软件系统结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知识要点制作成微课并展示。

(2)智慧职教云平台制作:通过完善智慧职教云平台的内容,课前,录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主要讲解“软件系统结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知识点,并制作课堂作业内容,通过随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此外,制作掌上云课堂的内容,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本次课所学知识要点。

(3)课内活动的开展:课前通过平台后台数据反馈,可以得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确定“认识软件系统”以及“使用软件”为典型工作任务,上传学生作品,点评学生作品。

(4)课后活动的设计:通过掌上云课堂手机“摇一摇”功能,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继续交流学习,也可以在云课堂创建讨论区进行头脑风暴,对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作答,将其作为考核标准,并提供素材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3.教学评价过程

教师在智慧职教云平台管理权限下,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得分和考试得分,其中平时得分又分为到课率、互动参与度、课件完成度、测试得分、作业得分、表现得分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分配权重比例。

四、结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智慧教育提倡学生智慧学习,提倡学生掌握一 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篇(4)

一、聚焦内涵发展,构建“智慧传递”目标体系

教育智慧,即学校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包括教育者的智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教育内容的智慧。“智慧传递”的目标体系必须聚焦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善于发现、选择教育智慧,通过“传递”搭建平台,凝聚、传送、辐射教育智慧,构建区域教育的智慧生态。

“智慧”源于实践,“传递”旨在智慧增值。如今,闵行区正处于教育转型期,在教育“体量”大、内涵发展要求高的实际情况下,要解决教育发展变革过程中的复杂问题,需要有教育智慧来应对发展形势的要求,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闵行区各级各类学校近年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学校管理智慧和成功的办学经验,需要将这些教育经验提炼、凝聚成教育智慧,并且通过有效的传递、辐射,使智慧“增值”,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这两大思考,闵行区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研讨后,达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以“智慧传递”为载体,深入探索和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闵行区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创新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发展机制、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行动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该区通过“智慧传递”项目的实施,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构建学校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共同体,形成管理有序、实施有力、务实创新的教育内涵发展项目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围绕“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幸福校园”,在解决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方面有明显突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提升产生持续的效应,使区域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智慧传递”推进策略

闵行区地处上海西南城郊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量集聚、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对闵行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面对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多元化、学校发展差异化的现实,区域教育改革必须选择“智慧传递”为载体,整体规划“智慧传递”的目标系统、内容序列、推进策略、操作流程、效能评估和组织管理,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管理有序的区域“智慧传递”平台,以加大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激发教育发展的生长力和生命力,打造智慧的教育生态,促进闵行教育内涵发展。

闵行区明确“智慧传递”的价值追求,整体设计发展路径,加强区校联动,明确实施“目标导向、项目推动、区校联动、前移后续、场线结合、评价激励”六大推进策略。

目标导向——确立区校两级“智慧传递”研讨展示活动目标,实行目标导引下的任务分解与组织实施,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的成功案例、宝贵经验,通过经验总结、科研报告、教学论文等形式或成果揭示教育教学规律。

项目推动——以项目化推进为主要路径,按照“智慧传递”项目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选择八个子项目进行具体设计和实践,形成区域“智慧传递”框架,创新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区校联动——区级层面,即根据重大项目、特色工作,优选项目学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区域“智慧传递”的展示和研讨,以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层面,即参考区级“智慧传递”内容,结合本校实际,优选典型案例,进行校本或校际的展示研讨,以解决学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辐射宝贵的经验。

前移后续——在区校两级“智慧传递”展示活动中追求全程效应,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效益评估等方面追求参与的最大值,在精心组织好当天的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与该“智慧传递”活动前后的日常化学习、研讨、实践与反思活动。

场线结合——区校两级的研讨展示活动,既进行适量的现场研讨展示,又充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场互动和网络互动两个平台,拓宽传递通道、丰富传递载体、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的学校、教师交流经验,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与分享。

评价激励——建立政府督导、第三方评估、学校共同参与的创新区域内涵发展机制的评估体系,设立学校内涵发展综合奖和单项创优创效奖,对区校两级的“智慧传递”研讨展示项目和活动,实施过程性质量评价激励。

三、创新传播模式,实现教育智慧增值共享

“智慧传递”力求突破传统的显性传播模式,探索基于主体体验的互动主导式传播,创新传播过程中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借助新技术应用,打通现场互动与网络互动的时空拓展,构建教育智慧“凝聚、传送、辐射、共享”的传播模式,实现区域教育智慧的增值共享。

凝聚——选择一些办学有成效、有影响力、有值得推广的经验的学校,通过学校内部研讨、交流与反思,对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同时,还聘请区内外专家对所选学校的经验进行实践指导与理论提升,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和教育智慧。

传送——对参加传递的项目通过目标聚焦,形成传递的亮点,再将经验形成过程再现成为可视性的成长环节,最后通过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示等形式展现学校亮点和智慧。

篇(5)

[关键词]CEAC平台;智慧学习环境;应用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越来越重要,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学习环境包括E-learning、移动学习等研究来看,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面临自主性、自动性、共享性、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智慧性把握知识的能力,智慧学习环境就应运而生,而且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目标,智慧学习环境建设和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

智慧学习环境是以先进的、适宜的信息技术作为硬件支撑,设计并开发出各种新型的、能适应各种特定的学习以及教学需求的网络学习环境。通过查阅智慧学习环境和传统网络环境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现传统网络环境的教学应用分析,得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1.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国外对于智慧教育研究主体现在企业中,国际学界还少有研究,但从文献资料检索来看,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名企IBM给予了很大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机构、学术报告和宣传媒体不时出现类似概念。

2008年,时任IBM 首席执行官的彭明盛(S. J. Palmisano)在所作的报告――《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 “智慧地球”表达IBM 对于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这个新的世界运行模型的一个美好愿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的强力支持,地球上“几乎所有东西―――任何物理对象、过程或者系统――都可以被感知化、 互联化和智慧化(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 and Infused with Intelligence)。”

1.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趋向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研究,相对于实践运用方面则较少。关于理论研究方面有以下学者。

祝智庭、贺斌的《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主要对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面临的挑战作了系统阐述。王凤琦,陈守强在《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构建》中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作了详细介绍;黄荣怀、杨俊锋在《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中同样对智慧学习环境要求的技术支撑、内涵等进行介绍。

2 基于CEAC平台智慧学习环境的建构模型

CEAC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即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中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手段,提供统一的教学资源和规范课程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迅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技能点的学习平台。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同学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教学进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同学们的需求,这样势必会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再沿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CEAC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教师采取过程监控(学习监控、练习监控、辅导、答疑)即学生在学习、练习进度监控,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该平台等方式给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同时通过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包含讲义、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素材库、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引导同学们各取所需、逐级提高。

3 基于CEAC平台智慧学习环境的应用建设

信息化工具与应用课程是一门专业知识强并且实践能手能力要求高的学科,仅仅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并且信息化工具与应用课程为全校公共课程,因此采取CEAC平台在线学习方式。同时结合网络优质资源,打造一个智慧学习环境,教师采取过程监控,以补充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同学们根据情况,选择对应的课程进入课程的学习中心,或在课程名称对话框中输入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进行搜索,一般来说不用搜索课程,页面就会显示所有课程。同时在课程学习界面,同学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可以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进行提问,问题将直接反馈到对应教师平台。

4 基于CEAC平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我校2014年4 000余名学生在信息化工具与应用课程已经采用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在此学习模式下,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其学习任务,并且学习平台学习情况、学生学习生的反馈情况良好。

5 结 语

本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包括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者的信息搜索、筛选、学习者的沟通能力,主要在于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等。但因一些客观原因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以后在研究中更加深入并在多门课程中反复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搭建智慧校园教育教学平台,实施智慧教学

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的区别在于,数字化校园重在软硬件搭建,而智慧校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重在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进而实现教育公平,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整合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打通软硬件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智慧校园发展。为学生、老、家长构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管理、便捷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及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智慧校园采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及分析,贯穿教育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只有一位老师进课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首先,教师可以带着手机终端或平板,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将学习内容通过微课程形式进行播放。其次,互联网上有大量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课堂实录视频,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可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所利用。教师可以在课前对这样的视频进行剪辑,做成“微视频”在自己课堂的某个环节处加以穿插播放,“邀请”这些特级教师、名优教师“出面”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事先与他们取得联系,通过网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实时对话、互动。如下图:

二、建设在线学习平台,促进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个性化学习已越来越成为可能。学生对课堂上知识的学习也会慢慢地减少依赖,转而更多地向互联网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时,可能提前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相关的知识。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地发生变化。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学校在线学习平台,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将会在学生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线平台功能,学生学习的路径将会更加多元,学习空间将会更加多样化。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的教学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课堂内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关注课堂外学习空间的教学组织。学校也将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造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把教育教学工作延伸到更广阔的平台。比如,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在线向教师请教问题,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或与同伴交流学习心得等。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及时性,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帮助无疑将是巨大的。

三、构建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移动APP的家校互动平台是一套应用于教育系统的高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它是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可实现学校与班级动态查询;学生到(离)校刷卡,平台自动将学生到(离)校信息发送到家长的手机,有效地解决了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和忧虑,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老师还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考试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学校和班主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及时解决孩子任何时刻出现的问题,又可以让教师和家长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使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它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智慧校园;平台建设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25

0 引言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校园建设有着改头换面式的创新。在以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其主要是侧重于信息化教育的建设,属于信息化教育当中的一部分,其能够实现校园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应用和管理,但是并不能真正实现智慧型的教育。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更为可靠的数据处理技术,同时建设一个集成度较高的校园服务凭条,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对此,探讨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思考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1 大数据和高校智慧校园

1.1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信息化

大数据也可以被理解成为海量的数据、巨量的数据以及大资源,主要是指所涉及到的数据规模较为巨大,并且想要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以及截取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些信息数据是由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娱乐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优化企业的营销策略、帮助国家调整宏观调控策略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1]。对此,大数据环境之下,高校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必然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所提供的学生的个人喜好、学习成效以及教育资源等信息,可以针对性的优化高校的教育服务。高校的信息化进程当中,会形成各类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其中主要包含教学管理数据、教学资源数据以及学生信息数据等,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消费习惯,大到高校的治校方案以及策略。借助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数据实现有效的分析以及搜集,并将其转换为高效管理以及服务的有效资源,从而为建设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提供基础。

1.2 智慧校园的内涵以及定义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速度非常快,并且建设时效性也越发明显。已经从以往的电子校园、数字化校园逐渐转变为智慧校园[2]。智慧校园打破了传统的校园空间性限制,借助云储存、云计算等较为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作为基础,构建科研、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一体化的虚拟性教学技术。智慧校园的设计核心观念便是构建一个新一代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帮助之下,促使高校教育显得更加动态性、精细化,促使教与学获得更加优质的管理[3]。智慧校园的本质便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SOA等技术,构建一个多元化新技术相融合的业务[4]。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必须是以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将所有物品借助射频标签等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相衔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以及识别,病和信息系统相互互动以及感知,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从而实现数据的分析、搜集、挖掘以及储存,促使校园环境能够与人相融合。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2.1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过多,教育信息传播困难

“大数据”时代之下,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数据非常庞大,这也间接的降低了单个教育资源的可见度[5]。相关研究显示,当前网络上用于宣传的信息数据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为社交媒体的信息数据,企业的生产销售、生产等数据,物联网与各种传感器形成的数据,政府的数据,计算机用户自我储存的数据。这一些信息资源的来源不同,用途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不仅在网络上有着爆炸式的增长趋势,同时还在各个宣传平台中扩散。在这一环境之下,“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宣传信息的可见性逐渐下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其最终必然会被淹没在信息海当中,从而被忽略。

2.2 信心类别过多,教育资源宣传效果较差

在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传播环境当中,不同的信息类型其代表着的传播意义、速度、范围、受众对象也有着明显差异。与此同时,按照我国高校传播媒体的新闻宣传方式来看,其信息种类相对而言较为单一,这也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之下对信息数据多元化的需求。例如,手机用户想要观看教育资源必然没有电脑端用户便捷,其主要因素是手机端的相关数据较少,并且不容易被发现。

2.3 信息传播过快,高校教育平台建设难度较高

在“大数据”时代之下,大量的数据信息呈现出来,这对于数据的传输速度、处理及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流也可以被理解成为快速实时性的数据流,并且传输速度非常快,持续的实效性更加明显。在大量的、快速的的数据传输之下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建设信息的数据流是否能够掌控庞大的数据信息流,便成为高校建设传播力度的重要体现。当前,高校的高校建设宣传信息途径、渠道相对而言较为狭窄,主要是以高校的教育网络为主,其是高校的主要新媒体网站和平台,但是在处理大量数据信息、传播数据的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3 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措施

3.1 公共稻菁成平台

公共数据集成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根本,有了这一个平台能够有效的规范学校的数据信息,并且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流程以及管理流程[6]。建设一个全局性的共享数据平台,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从中分享或者是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从而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资源共享、维护、处理以及服务体系,实现学校信息的资源共享、集成以及利用。公共数据集成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扩展数据源的支持、数据的抽取、数据清洗的转换映射、基础数据源的支持、调度执行、数据加载、运行服务监控、数据量统计、系统管理、自动报警通知以及信息编码标准等。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网络平台是一种新的宣传平台,其具备宣传速度快、宣传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应当作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而言。首先,应当有效优化教育信息宣传的网络平台,并在硬件基础上进行优化,将处理、采集、传播、储存教育信息提供硬件方面的保障。例如优化校园网内的教育信息,并将教育信息和学习信息分类储存[7]。其次,应当计划性的提高对学生对智慧校园的关注度,为教育信息的传播提供更为广泛的途径,提升宣传的力度与广度。最后,着重于构建一支熟悉网络宣传工作,能够开展网络传播的教师队伍。

3.2 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智慧校园想要真正实现智慧型、智慧化的管理,根本要求在于借助将多元化的业务放在一个网络当中实现集成化的管理和控制,促使每一种管理系统获取相应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而更好的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首先,在招生以及就业的政策数据方面可以实现支撑性[8]。借助以前的、其他的高校的招生和就业数据,可以根据专业、性别、地区以及特长等将其制作成为一个报表,并为后续的招生计划提供一个的决策支持;其次,人才方面的政策数据支撑。这一方面的平台主要是储存教师方面的资源数据,储存学校当前的师资队伍状况并制作成为报表,高校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表内的及时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以及比例;再次,财政方面的数据决策支持。这一平台主要是储存学校多年经营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借助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当前高校的资金状况,并获得学校在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状况,以此为财务政策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最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数据支持。这一平台的储存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以及评价状况,按照这一些数据可以分析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况,并总结出符合学生特性、专业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例如,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r,便可以根据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事存在就业价值不正确、抗挫折能力较弱以及自我认识不足的情况,便可以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引导”、“强化学生抗挫折能力”、“让大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诚信就业”,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科建设数据的支持。按照学科的具体教学专业数据以及就业数据对学科的办学进行针对性优化和调整,如果就业数据显示当前的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不符,则可以针对性的调整专业的教学方向。

3.3 师生生活服务平台

在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和学生所连接的物联网主要的技术便是通过“卡”实现,而且数据所形成的大多数数据都是来源于这一方面[9]。借助相应的平台和技术,可以将校园一卡通集成各类型卡片,并将其功能放在一起,例如借书卡、餐卡、水卡、门禁卡、电卡以及手机卡等可以融合成为一体,从而促使高校内的教与学显得更加舒适、快捷。

3.4 网络资源的管理平台

高校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在一些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处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虑,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性或实验性的教学课程,但是这一些可能的课程的开展可能会因为时间、空间方面的因素遭受约束和影响,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通过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管理,师生之间可以更好的交流和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分享以及网络储存,例如借助微课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在自己时间充裕的时候观看这些实践操作视频,从而实现自我学习,借助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5 智能提示平台

智能提示是智慧化校园的主要体现和关键功能,在高校有全新的业务需要处理或者学习成绩发生波动,又或者学生未经过批准就离开校园、陌生人进入到校园等情况发生时,可以通过智能提示平台将上述的事件及时推送给相关人或部门。通过智能提示平台,可以促使高效管理显得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10]。

智能化提示平台能够有效的提示相关人或部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并且可以根据数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级,并采用多元化的提醒途径或方式进行数据推送。例如,对于及时性要求较高的提示信息,可以通过短信或者录音电话电费方式进行提醒,如在某一位学生未经批准就离开校园时,可以通过录音电话,提示学生“某某某”在“几点几分”离开校园;对于及时性要求不高的信息而言,可以借助微信提醒、APP提醒的方式实现,并且对于所提醒的数据有存底需求时,也可以采用邮件的方式提醒。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之下,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必然是高校教育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通过本研所指出的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措施和方向,推动高校校园内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互和应用,并实现优化高校教育质量和推动高校发展的目的,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教育服务。但是,在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学校的实际状况,规避片面性的技术追求,注重以为师生服务为主要导向和宗旨,充分展现智慧。

参考文献:

[1]逄索,魏星.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5,23(06):72-75.

[2]鲁玉婷.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化校园――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信息化教育改革访谈[J].职业,2015,31(20):16-17.

[3]刘丽娟.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8):38-40.

[4]雷芸,涂庆华,宋骏飞等.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7,14(01):275-276.

[5]吴F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20(04):8-13.

[6]刘连忠.大数据与智慧校园――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系列报道(五)[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3(05):3-3.

[7]吴明念.IBM刀片服务器虚拟化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5,14(14):89-89.

[8]徐燎源.黎明职业大学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9]王莎莎,胡建龙.西部地区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7):152-152.

[10]宿佳宁,赵洪光,杨文.大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6,23(04):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