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16:36: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二、上课—— 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的理解、第二次月考中关于“取得内战胜利的原因”等问题没有讲授清楚。本人把每一次的月考剖析都挂在个人成长博客中,以便对以后的教学进行借鉴。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服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还将参加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一、史料的来源和组成: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给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配备了大量史料,分别是导言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教学内容,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取舍,另外还会搜集其他有用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不过,利用好教科书中的史料知识,充分发挥教科书的教育功能,这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在平常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充实课堂,也为了给人新鲜感,选用了很多课外的史料,书本中现成的类似的史料却没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我们选择史料教学,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营造学生探究历史的氛围(如课本中的导言框)。(2)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诠释课本中的某些观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探究方法(如课本中的楷体字、图片、图表等)。(3)拓展学生的思维(如课本中的自由阅读卡、动脑筋以及活动课的材料等)。所以,选择恰当的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二、史料的呈现方式和研读方法:用好典型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PPT、视频、音像、图表等。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呈现史料,可以营造相应的历史场景,尽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前,先播放电影《》中的视频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间呈现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维,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不怕远征难》时,通过播放四渡赤水的相关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使其明白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中国革命。在课堂小结时呈现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知识体系的能力。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结束时,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史料的呈现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如我们南通这几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图文并茂,选择题中的图片总保持在6幅左右,主观题中的材料阅读部分都是史料,均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史方法和思维方式。
研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通读和精读。通读也叫泛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知识、营造历史教学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一般放在课后阅读或在一节历史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基本结构。对课文中的楷体字内容大部分也可以使用通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加深其对正文中观点的理解。精读一般运用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然后教师布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加以提问和点拨,指出关键的信息,直到学生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为止。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于对教材中重大事件、重要观点的处理,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史料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利用史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1.充分了解学情。准确选定史料、了解学情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学情包括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经验、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一般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史料应是浅显、易懂、比较感性的内容,晦涩难懂的、不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坚决不用。
姑屯中学 任课教师:江廷波
针对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将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3、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等。 (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二、本期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本册历史书一共有22课内容,而且每一课内容都涉及中考的考点,课程结束时间快了一点。
2.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分析不够到位,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够深刻,记忆不牢。
3.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细心。
4.教学方法不太适合学生,过于信任学生,平时看见学生资料完成质量较好,课后对学生的监督不够。
5.平时对学生的巩固练习较少,很多学生缺少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今后工作的措施
1.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以课本为主、课标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分配时间,侧重考试考点,为学生中考作铺垫。
2.加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之后,才教学生如何去运用。
一、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这一特征,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2010年在我国云南贵州发生的严重旱情,让我们学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二、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不管是战争前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还是林肯总统的作为,都是善待生命、种族平等思想的体现,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在导入部分我结合实事热点,即黑人总统奥巴马的当选,让学生感受南北战争在种族平等上的深远影响。在讲述战争背景时,我让学生理解“一位小妇人写了一部小说,挑起了一场战争”这句话的含义,也让学生从小说的内容中感受到种族歧视下的美国黑人的生命遭到严重践踏,人格尊严更无从说起。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让黑人的生命得到尊重,他们在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美国政界、体育界、影视圈中杰出的黑人代表。
历史上的战争,尤其像一战和二战,造成了成千上百万生命的伤亡。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录像,再现“”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三、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型;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
随着多媒体的深入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和制作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我对任教的八、九年级七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92.5%的学生喜欢用课件来上历史课,但是只有52.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可见针对不同的历史课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多媒体在新授课、活动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
阐述。
一、多媒体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取舍、有结合、有情境、有补充。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是持欢迎的态度,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所有的课都用课件上或使用课件时经常小错不断,很多学生就认为老师有不负责任偷懒抄袭之嫌。因此,在使用课件教授新课时首先必须对课题精心筛选,有取有舍,选择一些战争、艺术、思想这类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讲清的课题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我们的历史教学。
其次,多媒体只是手段,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抛弃传统教学是不可取的。新授课时还必须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对于课件上图片提问的设计、环节的过度,版块的总结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课件的信息量往往很大,有必要以板书的形式提炼要点,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把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再次,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多媒体的发展给历史课创设情境,在历史背景中去评价人物,体验情感的机会。如,八年级上《劫难与抗争》时我先展示了圆明园兽首图片,立刻就有学生很兴奋地告诉我这是在法国被拍卖的兽首,随后我又展示了一幅《哭泣着想回家的兽首》的漫画设问他们的家在哪里,为何他们有家不能回,全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上完课后还有一些学生还在讨论兽首的下落,如何回归,圆明园要不要重修等问题,我想爱国情怀在这一课上不需要用语言表达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位学生的心中。
最后,多媒体在新授课的运用中还应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整合。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而教材在编写上有些史实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如,八年级上《伟大的开端》开头就讲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很多学生非常疑惑,是在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吗?当时的中国世事万变,复辟,北洋政府上台,这些书中都略去了。利用课件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列出南京临时政府―复辟―北洋政府这条线,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强了知识的体系性。
二、多媒体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运用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为了让历史知识体现时代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历史活动课走进了课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跳过、忽略不上。长此以往,既压抑了学生丰富的个性,不利于初中学生的成长,也无法使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独特的魅力,更无法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如何以史为镜”。
活动课的安排可以不拘泥于书本教学顺序的安排,将新授课和活动课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七课活动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先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定义等,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航海路线的绘制、搜集航海家的经历及趣事,并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课后我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修改,将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制作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件。虽然花费大量的时间,但在小组展示和演讲中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也便于通过表格等形式对后续的表格归纳,
评价航海家,活动和新授课一气呵成。通过用多媒体课件对新授课和活动课的串接,学生认识到了航海活动伴随的血腥与残酷,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三、多媒体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巩固复习是一种上位学习的方式,通过综合练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以使学生认知结构更趋完善。因此,复习课课件的制作不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堆砌与浓缩,而要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并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如,有一位老师教学内容是复习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她先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复习三课的基础知识,再用课件的展示加以纠正,把一些以混淆和易错的知识点精心安排了练习,应该说基础知识抠得很细。遗憾的是最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刚开头下课铃声就响起了。基础知识在复习课只需要做到让学生再明确就可以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好铺垫。所以通过制作课件开展历史知识比拼或者看谁答得快等游戏形式很快地过一遍。侧重点应该在比较异同,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无法自我构建准确的内在体系。
再者,在用课件编制练习中,不必面面俱到,对疑难问题的突破,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随着问题的展开和深入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与解题方法。历史复习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类型,材料题要避免过长、过难,以免学生在大量的文字阅读中失去兴趣和耐心。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创制一些有难度的、创新型的试题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在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不断暴露的情况下,多媒体的运用为历史教学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根据课型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才能让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0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11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活动
1840年爆发的中英,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后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伟大的中国人民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坎坷,但中国还是逐渐从黑暗中走出,奔向了光明的前程,从国破山河碎、生灵被宰割,走向了独立自主,巍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博弈于世界民族之林。
初中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轻群体,是将来建设更富更强中国的历史接班人,在初中教育中让这个群体了解,教他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他们不忘历史,铭记国耻,弘扬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将来更好地为建设祖国作贡献。因此,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的教学,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故而,本文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做一些探讨,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的烽烟》一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而本课的重点是的有关史实、中英《》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末期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未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学生大都通过电影、相关通俗读物等媒介,对中的重要人物及主要历史情节有了相当熟悉的了解,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然而八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虽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是很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肤浅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及的故事,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了解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其了解魏源在《》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而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的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非正义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教学理念方面,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整合学习资源,并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应以启发、引导为主,辅以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先集中再发散最后再集中;以情境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形式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培养其发散思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具体的教学活动
1.准备阶段
教师在上课前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布置学生编写林则徐的故事讲稿,并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设计中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表格,表格还可以是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树状等。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其的创新能力。通过上网查询、看书查找等方式,收集鸦片的特性及鸦片对人类的危害等相关知识,了解世界反毒斗争的资料。
2.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变更传统的由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把课堂的大部分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而本身只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电影《林则徐》的片断,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这一观点正确吗?能否避免?为什么?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这个问题作为本课的启动环节,激起学生们的兴趣。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而这个问题正包含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这个提问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根据之前准备的教案,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新课的知识。这个过程要尽量节省时间,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根据之前的预习,学生已经有了答题的了解,只是由于初中生在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尚有些许不足,教师只需讲解一下本课的重点即可。剩下的大部分课堂时间,是留给课堂活动的。学生讲述林则徐的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历史的画面重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了解史实,更能够学习到林则徐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与侵略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课前的预习问题和扩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就学生绘制的重点内容的表格,进行小组交流与评比,评选出最精确的内容和最美的表格创意。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共同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并做出公正的评价,共同努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对学生的评价用语主要应以表扬和激励为主。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注意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区别对待。同学合作评价各自做好的故事讲稿、重点内容表格,好的作品放入学生个人代表作品档案袋中,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的烽烟》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入口。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充分的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操,使其在趣味盎然的课堂上趣益双收。
参考文献:
[1]张福滋.刍议:纪念一百五十周年[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0(2).
[2]关劲松,李晓凤.简析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