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23:3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法语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伟芳
身份证号码
性 别
女
年 龄
25岁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 力 状 况
良好
身高(厘米)
168 cm
体重(公斤)
48 kg
民 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技术职称
最 高 学 历
本科
现居住地
南昌市
毕业时间
2011
求 职 状 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个人主页
地 址
南昌市西湖区施尧路718号
邮编
330011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6年9 月 至 2012年7月
南昌大学
法语 本科
专业描述:
大学期间主修法语,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法语,商务法语,外贸法语,法语写作,法语会话,法国文学史,法语笔译,法语口译,法国报刊选读等各类课程,较好掌握法语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以及与法语有关的基本知识和翻译技能。自学选修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教育学,纳米技术等其他知识。
2006年9 月 至 2007年2月
南昌大学
普通话 本科
专业描述:
在校系统学习普通话,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蓝天驾校
驾照 C1 大专
专业描述:
经系统培训,已考取C1驾照,能熟练掌握开车技巧
工
作
经
验
摘
要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世纪证券 。
客户经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在职期间,协助同事做好证券新客户的开发,已经老客户的维护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海越实业有限公司 。
总经理助理/销售助理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从事销售助理和总经理助理两个职位的工作,学习很多销售知识和技巧,以及体验到真正的进入社会。
任职公司名称: 江西华邦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百度江西营销服务中心) 。
网站运营顾问
工作职责和业绩:
工作方式主要是以电话营销为主,挖掘到意向客户则上门拜访,通过这种销售方式锻炼了我很多能力,例如电话营销的技巧,为人处世的方式,各种销售技能,还有我个人性格的塑造、以及胆量的锻炼等等。在职期间因个人表现优异,在公司支持市场部工作,多次主持百度在南昌以及江西各地级市召开的“百度营销中国行行业交流会”,对于个人形象气质,举止谈吐,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锻炼。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互联网
现从事职业:
销售经理(业务员)
现职位级别:
中级职位(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期望月薪:
面议
目前月薪:
面议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互联网、银行业、房地产开发/销售、汽车销售、酒店/旅游
欲从事职业:
文员/文档管理、接待/礼仪/客服、行政专员/助理、客服专员
技能特长
擅长演讲,善于与人沟通! 语言能力以及文字功底强!会法语以及英语,能流利的与该两种语言的人交流,普通话标准且有二级甲等证书。 大学期间以《六十年,我们一路走来》一文,获得南昌大学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以及江西省写作协会三等奖。 大学期间多次获得各项院级、校级奖项。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法语 中级
第二外语:英语 普通英语六级
兴趣爱好
喜欢写作,看书,运动。 也喜欢唱歌,舞蹈等文艺表演
自我简评
语言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也就脱离了语言的土壤,我们很难掌握一门语言。中法两种文化在社会行为、思维方式、交际风格和非语言交际行为上均存在差异,这些都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法语带来困难。即使对于相同的词汇、称呼或手势,在理解上法国人与中国人就存在差异。体现在法语教学中,教师在输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 是时展的需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对外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是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外语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新的目标。交际能力的基础是语言,因此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文化交际的意识。
2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联系: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时期外语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法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能在特定的语境中,依据相应的主题和双方的身份、环境等讲出符合语境的话。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不可分离,语言是文化传递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离的部分,语言与文化互相依存;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体现语言的文化、理解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通过语言了解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传授者也必然是一名文化传授者。
3 符合法语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但传统法语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听、说、读、写”技能。单一的书面教材模式,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只能透过书本按部就班学习有限的单词和语法,忽视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很好的掌握语言的单词和语法系统,但缺乏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做不到语言符合语境。并且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会受到制约,不能全面发展。在法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外语思维,达到活用语言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法文化差异,不断提高其外语文化修养,使语言和文化达到融会统一。
法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法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是中心任务,语言、文化和交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法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今国际合作广泛深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不同文化,增强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开阔视野,培养灵活的、适合于多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已成为法语教学的目标。
1 不断提高法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自身修养:外语教师在文化交际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法语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跨文化意识传授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中法文化差异,不断培养学生对法国文化的敏感性和实用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并且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随着中法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扩大,法语教师也应当不断进修,与时俱进,不断观察,总结两国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从整体上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
2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差异,明确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得出,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主题,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提供和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语言架构在文化的背景之上。当今的语言教学,教师不只是单纯的语言传输者,而应当是语言背景文化的导人者,在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语言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并能恰当的运用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得到同步的提高。
3 结合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重视:在法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文化教学策略,比如:词义挖掘法、习语对比法、翻译对比法等,并配合口头演示、小组讨论、即兴演讲、实训项目等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在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外,还应当给学生充足的语言交际机会、时间和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等为学生创设文化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法国文化,提高文化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4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思维方式: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中法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学习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难题往往就是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
结语
关键词: 法语 公选课 三语习得
一、引言
法语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和第一书写语言,也是欧盟、非盟、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是除英语以外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语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除法国外,中国与其他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就业市场对法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于对法语的兴趣,或出于将来升学和就业的考虑,不少学生希望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为顺应市场和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的文化,增强就业优势,不少高校纷纷开设法语公选课,选修这门公选课的学生非常踊跃。然而,很多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的推进,或逐渐失去兴趣,或感觉很难在这门公选课中掌握实际的法语知识,或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放弃学习。因此,如何在公选课的课堂上实施有效的第二外语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不少教师思考的问题。
随着第二外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越来越普及,对法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少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运用到教学中,例如利用英法对比的方法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及导入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学等。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外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的第二外语公选课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法语学习,笔者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法语选修课学生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公选课的课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120名学生是来自管理、艺术、理工等各个专业的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均已完成一个学期共30学时的法语公选课课程。下面以调查结果为基础,主要讨论法语公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二、法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第二外语公选课,学生报名很踊跃,学期初开课时课室往往坐满,甚至还有报不上名旁听的学生。但随着课程的开展和学习的深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少,真正用心学习坚持到学期末的学生可谓寥寥无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笔者调查总结出学生普遍提出的法语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跨度和学习氛围造成的语言耗损。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如果减少或停止该外语的使用,其运用该外语的能力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或丧失,即出现语言损耗现象。损耗时间跨度、与受损语的接触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损耗。在二外学习过程中,语言损耗是尤其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语言保持,尽量多接触和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能抵消语言损耗带来的影响,避免语言能力的下降。
与国内大部分高校相似,在笔者任教的大学,公选课每周只上一次,每周三课时,两次课之间相隔足足一个星期;外语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这么长的时间间隔对初学者的语言保持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往往就已经忘记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才能进行新课学习。此外,由于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学院和不同专业,不可能像学习专业课那样投入到法语学习中,也不可能像外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共同营造出法语学习氛围,所以,公选课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法语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在调查中,认为公选课存在“课时少”、“应用机会少”和“缺乏法语学习环境”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54%和59%。由此可见,时间跨度和缺乏接触法语的机会造成的语言耗损是造成学生在公选课中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课本内容及教学模式单一。
现时国内高校法语专业或二外法语课程普遍采用国内专家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如马晓宏的《法语》,孙辉的《简明法语教程》等,这类教材通常包括课文和词汇、课文相关的注释和语法、常用口语或文化背景介绍及课后练习。使用这些教材时,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更注重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一般就是被动地做笔记和练习。以《简明法语教程》为例,按照其教材设计,公选课一个学期30课时的时间基本能够完成一共有八课的第一部分《语音教程》。在这一部分中,每一课的内容包括音素、课文、词汇、语法和练习,学生上课基本就是在老师带领下反复练习音素及单词的发音;语法和句型的学习是以对话形式引入的,但都是如“-Qui est-ce?(这是谁)-C’est Pascal(这是帕斯卡尔)”、“-Qu’est que c’est...(这是什么?)-C’est un stylo.(这是一支钢笔)”这类简单的句子;为了让学生熟记表达和结构,还会有大量的替换单词做对话的重复练习。虽然课文的句子和结构都是最基础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而且练习多为一些反复的机械练习,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增加心理压力,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国内编写和出版的课本普遍更新得慢,不少词汇已经过时,例如“magnétophone(录音机)”这类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用得比较少,较为滞后,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学生真正有兴趣和需要学习的日常交际用语,要到后面的《入门教程》和《初级教程》部分才会出现,而且大多是以课后补充知识的形式出现。在课时紧缺的公选课中,教师很难顾及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在笔者进行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认为法语公选课教学“过于注重语音和语法,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单一”。因此,对非外语专业的公选课学生来说,现时采用的课本和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逐渐失去对法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英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语言会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则为负迁移。在三语习得过程中,第二语言的地位与语言距离密切相关,第二语言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第二语言。法语和英语有相同的26个字母,两者同属印欧语系,而且几百年来,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法语与英语间的相互影响很深,在语音、单词和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对于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学习第二外语法语时,他们受到第二语言,即英语的影响往往会比母语的影响更大。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超过三分之二选修法语公选课的学生本身就喜欢学习英语,并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说明法语公选课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因此,在入门阶段,法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 借助已掌握的英语知识产生的正迁移,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法语。同时,法语与英语之间还存在不少差异,例如,从语音学习层面来说,法语里面没有双元音,学生碰到两个元音字母的组合时,很容易就会用英语的读法发音,如把toute[tut]读成[tout];一些辅音字母组合如pl,kl,bl,fl等都要求学生在发音时,从前一个辅音发出后快速地转换到另一个辅音,形成辅音群,而不像英语那样把两个字母组合形成一个音节;英语中,词尾的辅音字母通常要发音,而在法语中,除部分辅音字母,如c,l,f,r,q外,词尾的辅音字母一般是不发音的,因此,学生在读法语单词时,很容易将本来不发音的词尾辅音字母读出,如将pas[pa]读成[pas];一些拼写与意思都相近甚至相同的单词,如solution,学生很容易就会完全用英语的发音方式读出;从词汇层面来说,拼写相同或相似,但意思不同的单词往往会令学生“望文生义”,例如“car”这一单词,在英语里是“汽车”的意思,但在法语里的意思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之间种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差异,容易对学生的法语学习产生负迁移,让学生感觉法语非常难掌握,不少学生甚至在语音学习阶段尚未结束时就放弃继续学习。笔者从调查中了解到,到课程结束时,有32%的学生表示法语“很难学”,另外60%表示“有点难”;在表示不会继续选修法语公选课后续课程的学生中,约65%的学生都表示放弃的原因是“觉得太难学,学不下去”,这很大程度上是英语负迁移的结果。
4.学生兴趣浓厚,但学习动机难以保持。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心理状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学生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努力的程度。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符合自身学习或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满足感。
与专业必修课的强制性不同,高校开设的各类选修课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或需要,自由选择的课程;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动机,除增长知识和就业准备外,很多是出于对某学科的好奇与兴趣。选修法语的学生也不例外。调查发现,除少数学生表示选修法语的目的是“出国准备”、“就业准备”、“去法国旅游”及“完成学分”外,约90%的学生选修法语的原因都是“对法语或法国文化感兴趣”。可见,公选课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想要了解和学习法语语言背后的文化,而不像法语专业学生那样以熟练掌握法语听说读写技能为目标。但是,在传统语言教学中,一学期30学时的公选课往往只能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语的语音和最基本的语法点,很多知识点,例如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文化和交际会话等只能作简单介绍,无法深入学习;虽然是入门初级阶段的学习,但外语比较是一门要求大量记忆的学科,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难度逐渐提高。再加上初学阶段,尤其是语音学习阶段,主要是以反复练习为主,以上提到的因素,容易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无味,产生畏难情绪,或者认为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尽管学生很容易被法语及法国文化吸引而选修法语,但是不少学生由于不能从课程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就会逐渐失去法语学习兴趣,难以保持积极主动的法语学习动机。再加上公选课对学生的约束力本身就比专业课要小,出现刚开课时课室坐满,到中后期不足一半学生的情况也不难理解。
三、解决策略
公选课课时少、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和英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是导致学生法语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和法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调查结果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对策。
1.结合中外课本,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听说能力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调查显示,希望在法语公选课上增加“日常交际用语”和“听说能力”教学的学生分别占67%和49%。高校普遍采用的国内专家编写出版的教材更加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让学生难以满足需求。国内的另一类法语教材是大部分社会法语培训机构所选用的法国原版教材,如《Alter ego》,《L’attitude》,《Taxi》等。相对于国内专家编写的教材,法国原版教材更新快,且更注重实用性,更重视法语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课本内容基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对话和词汇,例如购物、问路等,而且所用的都是真实、地道的语言,这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这类教材语音和语法讲解相对简单,不够系统,且练习较少,这对习惯了传统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不利于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自学。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公选课课时,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从不同教材中选取教授内容,甚至可以结合其他书籍及互联网上的内容,舍弃某些繁琐难懂的概念或语法讲解,以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对话和惯用表达法为主,将中国教材的系统性与法国原版教材的时效性结合。此外,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精讲精练,多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法语的学习基础和方法,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语语言交际能力。
2.导入文化因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一种不同的文化。在外语教学中,了解并熟悉所学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调查中,提出希望公选课上能增加“社会文化知识”、“法国电影”和“法国歌曲”部分的学生分别占46%、44%和40%。在外语课堂中,如果只有老师讲解课本的内容,就很难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情景,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公选课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可以适量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法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些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介绍巴黎的分区、交通等概括,以及当地著名景点的法语名称,使学生加深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对“浪漫之都”的向往,增强法语学习动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电影、音乐和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播放一些介绍法国历史、文化的短片甚至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播放一两部语言简单有趣的法语电影,以及利用课前和课间的时间播一些带中法双语字幕的法语音乐电影,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相对轻松愉快的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法语习得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使课堂气氛能够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法国文化,理解中法文化之间的差异,开阔文化视野,改进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供课外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完成计划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能力,适当提供一些辅助学习的课外资料,例如,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法语学习的网站,鼓励和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听一些法语歌曲,看一些法语原版电影,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继续接触法语和了解法国文化。此外,还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达到学习目的。例如,顺应学生想了解的法国文化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话题,如“法国美食”、“法国地理”、“法国时尚”、“法国礼仪和禁忌”等,让学生个人或组成团队从课外的书籍里或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作整理,最后做课堂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引、辅导和补充。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想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法语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法语学习兴趣。
四、结语
法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与目的与法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二外不一样,它并不是以熟练掌握和应用法语为最终目的的,而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法语交际能力,掌握法语学习的基础和方法,并激发学生的法语学习兴趣,扩大视野。因此,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思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法语公选课中学到实用知识,学有所成,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蒋筱瑾.高校法语公选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112-114.
[2]朱效惠.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研究及其对双外语专业教学的启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9-112.
[3]候景娟.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大学第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24):194-195.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8]傅 荣,对法语教学法I,6e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
本人的主要职责是:
定货:为外商寻找供应商,带客户到市场或工厂下订单。
通过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跟进定单。
整理合同资料等
协调外商与公司,公司与工厂的关系。
装货:安排货柜,通知供应商送货,做好装柜前的验货工作.
发货:整理最后装箱单,报关资料,补料及核对提单.
有两年BV,COTANA检验的经验。
协助经理安排日常工作事务。 离职原因: 公司搬迁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4-07 ~ 2005-01土耳其餐厅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服务业 担任职务: 餐厅经理 工作描述: 管理:管理本餐厅的营运,管理厨师和服务员的工作安排,作息时间等。
人事:面试服务员,分配工作。
培训:培训新服务员的礼仪,态度。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 离职原因: 想从事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4-07-01 所学专业一: 商务英语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2-09 2004-07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商务英语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法语基础沟通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一 具备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与国外采购商用英语流畅沟通
二 对出口贸易的操作流程及有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能独立开展外贸业务.
三 熟悉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 POINT等.
四 认识周边城市的一些批发市场及一些国内厂商。
五 熟悉非洲客人需求。
六 在大学期间担任班长,学生会部长,红十字会干事,一直被凭为“优秀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富有挑战精神、有热情、有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强,学习力强。
配合老板的工作与人相处融洽。在处理棘手的工作时,请教有经验同事,或直属上司。
本人最大的优点是学习能力强。对新的工作环境及职位能在短时间内熟悉。
一、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一种,相对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等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精神需求上的需求为旨归,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很难从内涵和种类上进行限定。但是如果把它放在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我们可以如下定义:文化活动是配合文化海外传播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和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前者在汉语教学界早已有之,国内外的汉语教学都有这种配合课堂教学内容、以相关文化内容为主题、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活动语言以汉语为主的活动。活动的规模一般不大,目的也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对中国文化的某项内容有所了解。参与者有时会扩大到教师或家长,但不妨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后者,即以文化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则淡化了学校和课堂的概念,面向设定的对象群体,不一定而且常常不以汉语为活动语言。这类活动的原则是注重活动的传播效果和持续影响力,这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注点,当然也是判定活动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两类文化活动目前都是汉语国际教育海外主要机构孔子学院/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志愿者或外派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是鉴于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相对单纯,对其研究也较为充分,因此本文只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进行讨论。既然是重要内容,又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孔院/课堂的志愿者或外派教师就应该对此有较深的理解和较强的计划组织实施能力,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笔者曾参加过志愿者、外派教师的选拔工作,也曾担任过赴任前的文化传播类课程的培训教师,平时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接触过很多归国志愿者或教师,谈到文化活动这个话题时,得到的答案往往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琐细、零散。组织者往往认为文化活动就是配合教学的文化活动,脱不开教学,因此也走不出校园话题。这就很难引起广泛的社会兴趣。
二是活动规模不够大。参与人员都是自己的学生、朋友、同事,每个活动都这些人,文化传播成了小圈子的活动。三是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组织者往往是临时起意,或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和专长安排活动,完全不考虑对象的兴趣点和活动开展的时地因素。于是就会出现诸如组织者们兴奋、辛苦地准备了好几周的时间,可是活动开幕时只有三四位参加者前来的窘况。四是效果不理想,影响不大。完成程序、顺利进行、周围人满意就算大功告成,而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活动的效果。针对以上4种情况,很多活动的组织者也认为这不是理想的文化活动形式,但又一时找不到如何改进的方法,因此,这些问题在孔院/课堂的文化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里面当然有我们活动组织者———主要是孔院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上的原因。其一与志愿者教师的培养过程有关。作为志愿者主体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中缺少这类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都是针对课堂上的语言文化教学和生活中的交际技能的,对如何设计、组织、评价文化传播活动缺少关注。所以即使是完成了课程学习的专业硕士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类活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框架。其二是行前培训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实战训练。行前培训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但往往在设计课程时就忽略了文化传播活动的内容,大多以文化教学和才艺教学替代了文化活动。即便有相关内容,也往往局限于课内、校内,而不是从传播的角度给学生以指导和模拟实践的机会。其三是不论学生、学员,以往经验中的“活动暠大都是校园内的活动,已形成定式,如果在学习和行前培训中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没有鲜活事例的刺激和模拟实践的练习,很难轻易改变原来的认识与方法。最后就是担任培养、培训课程的教师和专家也存在不足。很多老师也缺少在孔院/课堂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的成功经验,大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课堂和校园中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学和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种文化传播活动现状不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的背后似乎正是我们对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认识的不足和研究的缺乏。长此下去,必定会影响孔子学院/课堂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进入新阶段后,文化传播的新目标和高标准就无法实现。
二、维也纳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开展
如何开展孔院/课堂的文化传播活动是一个新课题,相关研究成果也不多。我们只能从实践入手,在成功的个别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对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在此我们以2010年“年度最佳孔子学院暠之一奥地利维也纳孔子学院为例,对他们的文化活动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有益的经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始建于2006年,至今不仅开设出一系列汉语课程,而且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影响很大。“孔院2013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同比增长20%),参加人数7000余人(同比增长7.69%)。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招待会、汉语日、文化节、展览、文化演出、高端文化讲座、研讨会,大部分活动由孔院单独承办,部分活动同奥地利各界人士和机构以及国内单位合作举办,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独特的贡献。暠[3]一年内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次、参加的人数、活动的种类、参与的机构应该说都是孔院/课堂中的佼佼者,而且不少活动都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维也纳电台等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从传播效果上看也是广泛而深入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举办的较为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类:从文化活动的形式上看,除了政治论坛一项外,都是较为普通的形式,但是从活动主题上看,则有独具匠心之处,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首先,寻找并充分利用天时,即找出日历中蕴藏的有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时机,在一个恰当的时间举办一个恰当的活动。比如“中美大使论坛暠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正是赶在了《中美联合公报》发表4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开展的时间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举办驻奥的中美大使论坛,不仅时机恰当,而且内容合适,同时使以民间交流为主的孔院的文化活动走入政治层面,凸显出影响力。“全聚德暠美食活动也同样是充分利用了恰当的时机。在孔院建立5周年、中奥建交40周年之际,在政府、社会机构的支持帮助下邀请了十几位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师傅前往维也纳,现场制作北京烤鸭,引爆当地中国美食热。
其次,有明确的“本土意识暠,即充分考虑到了参与活动的是什么人,他们的兴趣在哪。比如《阿Q正传》朗诵会,邀请了当地著名的朗诵家,用当地语言朗诵《阿Q正传》的翻译本,而完全没有考虑用中文进行。这种人员和语言的当地化选择充分利用了朗诵家的声望和号召力,参与的人更多,对内容的理解更精确,从而保证了《阿Q正传》的传播效果。而环保主题的电影活动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环保状况和改进趋势,同时也唤起了重视环保的当地人对中国目前状况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本土、本地意识至少杜绝了组织者热心准备、参与者寥寥的窘况。再次,强调人和,即通过合作的形式形成合力,促进活动的圆满完成。比如“我家与世界大家庭暠书画征文展览活动,如果只是凭借维也纳孔院一家的力量,很难保证活动参与者的广泛性,影响传播效果。所以他们借助联合国新闻处的号召力,联合举办这一书画展览活动,引起广泛响应,达到了传播效果。而“丝绸之路暠音乐会,则是调动起“丝绸之路暠沿途13个国家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国家贡献一两个特色节目,既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时也呈现出新旧丝绸之路的样貌与风情。而且,13国办一个活动,总要比孔院一家机构办更精彩、更有特色,影响面之广也不可同日而语。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讨论的只是孔院文化活动中的部分成功事例,前面提到,维也纳孔子学院2013年一年即举办了60多场文化活动,不可能场场都如此精彩,都如上表中所列活动那样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但表中这些成功的文化活动的确都达成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影响既深且广,可以作为样板加以解剖分析,提供借鉴。对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如果想成功举办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维也纳孔院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简单概括如下:一是要寻找并利用一个好的时机,使活动的意义凸显,成为一个社会事件,由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入乡问俗,深入了解、研究当地的文化与社会,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选题、开展方式得到认可和接受,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而且得到满意的收获,这是活动规模的保障。三是发掘、借助可以提供帮助的合作力量,合力出手,事半功倍。四是对活动的传播效果给予重视,既要重视人际传播,也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探讨具有持续性媒体关注度的项目创意,使活动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五是加强计划性。前面4条其实都要求提前周全地计划,然后一一准备,临时起意是无法完成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的。除此以外,结合上文提到的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困境及其原因,我们认为各级主管机构、教师、专家学者也都应该在以下3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转变观念。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人员都要认识到汉语过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不是教学活动,而是传播活动,要符合文化传播的规律。要在观念上要冲破校园、课堂的苑囿,重视社会传播手段和效果的深广度。这必将带来培养培训课程的相应变化。其次,加强汉语国际教育语境下的文化活动的研究。这里说的文化活动虽然具有传播活动的性质,但是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毕竟是海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活动三位一体框架中的一部分。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都是研究薄弱的环节。再次,借鉴已有经验再实践、再总结。除了维也纳孔院外,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孔子学院开展过成功的文化传播活动,也积累了各自的经验和教训,但对此的整合不够,研究不够,也很少用于再实践的指导,使宝贵的经验得不到整理和推广。为此,我们需要对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提升的过程进行顶层设计。
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 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
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
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