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教育论文

学习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1 15:3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习教育论文

篇(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了弥合医学学科间、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裂痕,改革医学教育的理论依据,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是促进整合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开展整合教学,是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围绕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整合医学教育模式。

2.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通过课程整合,实现了教学计划的整合,但学生学习模式是整合的还是非整合,要靠学生自己构建。学生能否构建整合学习模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和实施整合课程,不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整合学习的能力才是开展整合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2.1整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统觉的概念: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进入意识阈中;若其具有足够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现有的观念结合,形成统觉团。由此看来,统觉具有整合的作用。他认为,要获得新观念,只有新观念和头脑中已存在的其他观念比较后才会获得,这种通过联系旧观念而获得新观念的过程称为统觉过程。实现统觉有3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他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其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赫尔巴特学派提出了其课程理论的三原则:历史原则、集中原则、相关原则。认为如果各门知识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那这种知识会导致学习受阻;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雷格汉和诺曼从认知心理学研究出发,提出“情景特异性”概念认为:在相识的环境下更容易学习知识,孤立的获取信息无助于有效记忆,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接收新的信息与之前学习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综合。新的教育观念的产生,为整合学习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如下观点: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是探究式的;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自身经验构建意义;为理解而教学,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鼓励合作学习,学习和社会相联系;即时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知识是混沌的、非线性的、开放的;重视生活与工作的技能,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包含于课程评价中;课程内容的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等。

2.2整合思维与创新教育

整合思维是加拿大多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教授提出来的创新性思想。他认为,领导者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即头脑中同时处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并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整合思维是指面对相互冲突甚至对立的模式时不是简单地进行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的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整合,即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医学与人文学科、医学各学科之间本身具有内在联系,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不单纯是将相关知识按照经验主义进行编排,而是在整合思维的引导下,充分思考酝酿,融入人文科学,设计出最佳的课程解决方案。整合思维是医学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能够适应医学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必备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的实质是更加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更加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教育的理念主要是指通过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唤醒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整合学习建立在整合思维的基础之上,整合亦是医学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2.3整合思维与整合学习

医学科学发展正发生方向性转折,采用微观与宏观并举的思路、以学科交叉整合为手段,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乃至群体来研究生命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是今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方向。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一方面把握好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不断促进学生进行整合学习;另一方面,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有计划地开展整合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整合学习能力。整合思维的训练对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工作以及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主流及方向。

3.整合学习的促进因素

3.1教学组织

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及有关制度是开展整合教学的前提,换言之,就是做好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成立统筹学校和医院的课程委员会及各课程教学团队,明确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课程委员会负责组织审核各课程教学团队的课程计划。整合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委员会的决策权和各课程教学团队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3.2课程计划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整合课程实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整合课程计划要以赫尔巴特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其集中性和相关性原则设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由各课程教学团队遵循课程委员会制定的整合目标、原则和一般步骤,结合本校医学教育工作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整合方案,具体讨论整合的方式、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手段与方法、评价方式等。课程团队的负责人应由临床教师担任,并享有课程委员会授予的一定决策权力,这符合以结果为基础的教学需要,整合目的也在于最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或减轻患者痛苦。

3.3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是整合医学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专门的手段或通过特定的内容,有目的的构建教学计划,组织和促进围绕主题或问题的跨学科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有两种课程整合的主要方法:横向整合法和纵向整合法。一些医学院校在课程整合时,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将课程整合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总论、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在内容设计上,打破基础-临床的常规,首先开展床旁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患者,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观展现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无限的遐想来学习,并在学习基础和临床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最终回归到床旁教学。

3.4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问题或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整合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问题和病例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或复杂性的表观展现,患者之所以得病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的积极性,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习的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问题或病例,整合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精神亦可得到锻炼。

3.5教学评价

篇(2)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要从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背诵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这样才能够逐渐让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好习惯。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例,养成预习习惯能够让学生获得上课的主动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一英语主要是对话教学,教师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新课的词组、听录音、跟读或者阅读短文等,有根据的进行提前预习,在课堂学习时,会主动求知。例如,学习Teachers’Day(Book3)这篇章节时,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题材等进行思考预习,并通过找资料,了解教师节内容以及教师节活动等。然后经过上课、复习、背诵、课外等习惯的养成,能够使学生养成上课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很大的促进英语学习。

2.英语良好习惯养成实践研究

2.1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是加强学生的训练,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被动变成主动的一个过程。在加强训练阶段,首先由教师进行对学生的管理与约束,然后进行团体的管理,最后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良好的英语习惯养成是一个从练到熟、从熟到巧的一个过程,将训练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2树立榜样在初中阶段,学生具有模仿性的探知欲,喜欢效仿师长或者崇拜的学生,给学生讲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激励故事,能够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在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养成英语良好习惯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好地环境进行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学生养成英语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长期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来进行习惯的养成。首先,第一次的示范要完美,不能有意外的破坏,其次,鼓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再次,鼓励学生每天对习惯复习,最后,没有都去认真的做,直至养成英语良好习惯。

2.4统筹安排要对上述习惯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先后顺序,有秩序的进行。先由浅到深,再循环渐进。不能有“习惯会在一天内就能形成”的心理状态,要有耐心、有毅力,才能够使学生对英语的良好习惯养成有所收获。

3.结束语

篇(3)

1.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当代中学生的英语的教学理念大致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缩小差距。共同进步。而在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就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磨练学生的意志,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2)注重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的颈部,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摆脱老旧落后的教学思想,采用积极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可以在有趣的教学氛围下,积极学习英语知识,展现个性思维。

(3)注重教学过程。学习英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英语知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盲目的进行知识的补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的内容的安排。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的体现。学生如果对知识感兴趣就会在不需要他人的监督的情况下,自己进行学习,并且进行知识的深刻记忆。很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依靠学生自己,但是自主学习还是要依靠教师的帮助。自主学习实质还是指一种教育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因此就需要教师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进行英语的学习。

二、现代英语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会比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学习效率要高。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开发,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1.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在整个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可以理解英语,将英语知识工具化而不是难题化。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了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在教书与人的同时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以及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

在过去的中国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处于无知迷茫的状态,对老师的话是惟命是从。因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去了解英语,去探索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而不是全部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英语的教学是区别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英语是门工具学科,学习英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引入对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去。

2.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在现当代的教育理念中,一直都是以学生为本,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因此,学生要时刻明白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去学习英语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可以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加以帮助,学生在探索英语知识的领域还是存在误区和盲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帮助。

篇(4)

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西方,起始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进入了语言学的领域,根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自主学习所着重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的特性,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元认知,以及行为与动机等方面呈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特征。自主学习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的教学,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的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主的提出问题,并且根据问题的提出进一步的学会解决问题,在问题的研究中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创造。

二、自主学习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分析

大学英语教育的知识学习的层次与中小学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大学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习的内容的难度较大,内容相对复杂,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于此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对的宽松,其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因此其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加充裕,这在客观上促使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的实施更加广泛。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多的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英语学习的内容,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在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在英语教育实施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以外语文化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存在许多的不同,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引入外语文化的元素,可以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注入强劲的动力,深入挖掘外语文化的内涵,可以促进大学外语教育的更好实施,使学生在丰富的外语文化的熏陶下,外语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文化的引入,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文化背景的讲解,通过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genderdifferences这一话题的讨论中,教师对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详实的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也对异域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可以以开设多样的西方文化选修课以及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课外活动的开展等方式来引入外语文化。

2.以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机械填鸭与刻板灌输为特征的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有太多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的自主性被严重的压抑着,课堂气氛刻板而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被逐渐的消磨,最终尚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恰恰与之相反,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英语的学习活动,课堂的教学气氛宽松而民主,课堂的内容灵活而多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较高,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有益处。

3.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独立特性,决定了大学生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特性,现实的大学英语教育实施中,总有一些人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存在偏见,受社会的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因此在日常灌输式的英语学习中,更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大学中英语教育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确定适合自身需要的英语学习目标大有帮助,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看到了英语的广泛用途,并在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中,逐步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英语学习目标,当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一经确立,则更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行动的更进一步的实施,其英语学习的能力自然也会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结论

篇(5)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就会发现自己课堂上的重难点,哪些很简单,自己看看就会;哪些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需要教师讲一讲;哪些自己看了也没看懂,课堂上要认真听教师讲解。首先通过阅读教材,生物学基本概念,需要抓住的关键字,心里要有底细。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书,预习还离不开对知识的稍作升华和识记,看完书后定下心来想一想,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必要时再结合手中的资料,能做的题要提前做了,做对了说明自己记住了、会了;做错的题自己先检查一下,如果能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就把那个地方作为重点,自己在稍作巩固,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相应的标记;做错了,结合答案分析不出原因的、有疑惑的问题,在课上要作为重点,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用深红色的笔做出重点标记,以备以后复习的时候再次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预习后自己可以做到有难点、有重点、有目标地听讲,从而能使课上注意力更集中,避免了课上“走思”现象,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养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避免了因为基础薄弱,课上听不懂、听不会,继而课上不断“走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听教师讲课,自己只在座位上坐着,不动手、不动口,思维的集中靠动手来调节。很多学生反映:“生物课上教师讲明白了,自己也听懂了,当时做题的时候不会,为什么?”因为课上教师讲到的内容,在自己作业题的时候全忘光了,导致教师讲了白讲,学生听了白听的状态。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做到心道、手到,能做的笔记尽量都落实到笔记本上,会的写一写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会的记一记,把别人的东西争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再难的知识点,要认真地落实到笔记本上,课上同教师讲,课下自己在努力的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要做到紧随教师思路,眼到位,脑跟紧,手要勤,嘴要动。这样的生物课,教师会感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会感觉自己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是较成功的课堂。

三、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堂笔记做好了,课下要及时做好复习工作。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这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课堂思维,课后复习要及时,争取尽快把课堂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后复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只要坚持课后复习,久而久之,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学习生物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会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去主动思索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四、养成及时习题巩固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转化不是简单地识记,这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解题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要想把知识点真正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把知识落实到位。做题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缺陷和知识漏洞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训练中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去补充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进而使生物知识系统化,这样在大规模的考试中才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养成及时总结规律和方法的习惯

在教学中很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有这一想法和思路,但是付诸实践的很少。教师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在全国、全省市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强,教师稍加点拨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内在潜力。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高手,使生物成为他们众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为他们的高考加油助力。

六、结语

篇(6)

1.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杜威的观点。在他看来,学习和实践紧密相连。只有不断地做,不断地进行实际操作,才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知识,并实现个体改造的目的。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就应该不断地练习,才能够真实地感受音符中的变化,体会音乐情感,从而掌握音乐知识。

2.发生认识论观点。这条观点是皮亚杰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学生认知过程包括同化、顺化和平衡。在外界刺激下,主体形成新认知,完善认知结构,即“同化”过程。而内化新认识并形成自身的能力,则为“顺化”过程。将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加以应用,即“平衡”过程。第三者是体验学习的终极目标。

3.体验学习圈。在库伯看来,体验学习的过程具有循环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新旧知识更替的速度较快。而在先前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学习在大脑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二、体验学习的具体措施

1.情境体验学习。教学法只有和学生的思维情绪紧密结合,才能够发挥有效性。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学习每一首歌曲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知识。就拿《大海》这首歌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见过海洋。随意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整首歌曲,需要在他们脑海中构建大海的样子。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有关海洋的图片,同时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海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学习歌曲。

2.情感体验学习。情感作用对于音乐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能够刺激人的情感,以音乐本身的美打动人。学生应该在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观察和领悟音乐,通过心灵感受音乐的律动,最后真正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常识。在课堂上不妨喊学生到讲堂上进行表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帮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就拿《小小读书郎》为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和自身实际讲一讲自己在上学途中不畏艰辛的事件,体会这首歌所要表达的主旨,使学生对小小读书郎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传达更多的正能量。

3.强化体验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思维习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强化,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让音乐的形象感转变成一种较为抽象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播放在青青草原上骑马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就其中模拟动作进行模仿,体验那种挥鞭的节奏,然后利用课桌进行打拍子模拟练习,不断强化这种动作,这对于之后学生欣赏和学习该音乐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篇(7)

1.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狭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广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了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而需要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总和。以上两种定义的差别在于:狭义的定义将社区教育资源局限在社区范围之内,广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不局限于社区内的资源,也包括社区外可以被社区教育利用的各种资源。从实体管理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指开展社区活动的各类人员,物力资源主要指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可以利用的设施设备资源,财力资源指支持活动开展的货币与支付劳动的报酬。在这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关键,物力资源是基础,财力资源是保障。从人文环境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地方的文化资源和区域固有的环境资源等。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学校资源(包括教学场所、设施设备、教育技术等),师资资源(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课程资源(包括科学文化类、技术技能类、素质教育类、家庭生活类等)。资源整合是一个在经济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辞海》解释,整合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这里所说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对于上述纵横交错的各类能够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将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社区资源教育化;二是指对原有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更加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建设学习型城市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具有整体战略的特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如果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一家力量恐难以实现,它需要地方政府统筹部署,各个部门的有效协作。

2.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依法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社区教育是一个结构、功能复杂的复合系统,涉及到教育系统内外诸多因素,难以通过一个单项的指标或侧面来反映社区教育的全部状况。因此,若要对于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考察和评价,就需要将教育内外的诸多互为联系、互为因果的指标进行系统整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既有括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能体现社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体现社区教育的区域特征,做到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社区教育的评估与一般学校教育的评估不同之处在于:社区教育评估不仅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设施、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作出评价,而且要充分体现出对社区全员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出区域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而且要体现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构建社区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除了要关注地域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还要体现出全面性和全局性。因此,在社区教育评估体系的制订过程中,可设计若干不同的指标体系,如可先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个人指标,然后再扩展出更大范围的区域指标和社会指标;也可先分别设计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然后再综合成总体指标,等等。

3.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第一,发挥执法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做到依法治教。在第三方中介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形下,要发挥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执法机关和行政机构既要代表国家执行和落实社区教育的法令和政策,也要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起到监督和保障作用。第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社会公众监督是各种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方面,尤其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因为它的全员性带来了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特征,更需要社会监督力量。在社区教育实施中,可通过保护、奖励举报人等措施来吸引公众积极投身监督。从长远看,公众对社区教育的监督对于政府在社区教育方面的投入,组织工作的力度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将会起到的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社区教育的氛围。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事实证明很多问题因为有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而得到很好的解决。利用新闻媒体加大社区教育的曝光率,及时对社区教育中的积极行为进行褒扬,对不正确的做法进行针砭,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力工作措施,确保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顺利进行。

4.拓宽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社区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各方面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打造文明的居住家园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全员性、广泛性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从我国各地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状态看,全员性和广泛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很多社区教育示范区也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发展状态。参与社区教育的对象在很多地区主要是闲散人员、学龄前儿童和离退休老人。而作为社区居民主体的中青年居民尚未达到经常性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社区教育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不能给更多的群体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顾名思义教育是核心,但目前社区教育中的教育因素需要更新和扩展。当务之急是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撰需要在很多地方提上日程。要根据学习对象和潜在的学习群体的特点,提供合适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不能仅仅体现在寓教于乐上,除了唱歌跳舞,还应该有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要形成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既有远程教育,也有面授自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改善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使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5.加快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教育的信息化,难称现代化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包括社区教育的信息化。社区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载体,以社区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教育者的教学活动,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学习意向和学习目的。社区教育数字化是当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不公平,使社区居民享受便捷、共享、低成本的终身教育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首先要普及信息化的知识,形成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共识,焕发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的积极性。第二要从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载体,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第三,在实施策略上可先遴选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第四,建好一个百姓喜闻乐见的网站是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通过专有网站的建立,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网络学习的兴趣,逐步把社区教育网建设成居民自己的终身学习平台。综上,社区教育需要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为学习型城市目标的实现起到切实的支撑作用。在开展社区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抓住资源整合和制度建设两个关键点,不断拓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搭建起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作出努力。

二、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策略

1.扩展实验,深化研究以县区为单位,普遍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依据社区教育广泛发展的工作策略,省级实验区的分布既应该兼顾到各市,又要考虑设立的条件是否成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具有引领性的实验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制定适合不同地域的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建设标准。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民生事业,需要在实验中逐步探索,各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承担起课题研究任务,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内容以及研究途径和方法,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调研,对各实验区的工作进行跟踪指导,以确保实验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顺畅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实验区实行进级制,建立起合格、先进、优秀、示范等层次进级制度,以推动实验工作健康发展。

2.项目引路,以点带面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示范街道建设的常态化工作。为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提高社区教育服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能力,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着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进行中,要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地域特色,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要把实验方案与解决社区教育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实验成果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结合起来,确保实验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项目实验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的新契机和新动力,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因地制宜,梯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进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经济社会地方发展的实际水平。由于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内,许多社区的建设水平又不尽相同,因而不必人为追求统一的要求、整齐划一地规划各地社区教育。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采取因地制宜,梯度推进的办法,使社区教育逐步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发展到具有区域特色的协调发展局面。当前各地可借助教育部历年开展的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吸纳更多的群体参与学习活动中,逐步营造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