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3 13:54: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脱贫攻坚事迹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篇(1)

柔肩挑重担,扶贫显真情 ——记镇人大主席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经自治区相关部门同意贫困村当发村脱贫出列!”听到期待已久的好消息,容县杨村镇人大主席梁凤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几年来辛勤培育的“扶贫树”,终于结出脱贫“硕果”。

当发村位于容县杨村镇东北部,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是杨村镇“十三五”贫困村。2015年精准入户识别时,当发村识别出贫困户114户46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338人,贫困发生率为14.76%。面对当发村艰巨的脱贫任务,担任当发村挂村组长的梁凤迎难而上,用柔肩勇敢地挑起带领当发村摘“穷帽”贫困群众拔“穷根”的重任,在脱贫攻坚路上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用脚步丈量民情

“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找穷根”,梁凤心里明白要让群众摆脱贫困“枷锁”,过上好生活,走上致富道路,必须找准“穷根”,量体裁衣制订帮扶脱贫计划,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梁凤与镇政府挂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组成工作组,采取“走亲戚”的方式对全村22个村民小组772户农户进行全覆盖入户走访,对于精准识别出的114户贫困户则采取“常走亲戚”的走访方式。每到一户梁凤都会用接地气的语言主动与群众聊家常,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困难等情况。

当发村地处山区,山路崎岖,摩托车无法通行时,就需要采取步行的方式,“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早已是常态。刚开始走访时,有的群众认为梁凤只是“到此一游”式的走访,为此她还常常吃了不少“闭门羹”。“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一颗心是捂不热的”,面对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梁凤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她始终坚信只要多到村里“接接地气”,脚上多沾些泥土,多倾听群众的心声,终究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梁凤曾经花费7小时攀山越岭步行到当发村最偏远的村民小组峡河田5户农户家中走访。有时遇到群众外出干农活的情况,梁凤就会直奔田间地头,一边帮助群众干农活一边话家常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有时遇到群众白天上班的,梁凤则会选择晚上的时间入户走访,同时抓住群众饭后聚集聊天的机会,就地取材往地上一坐与群众召开“露天”座谈会,听取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一一登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经过长期走访,梁凤与村民慢慢熟络起来,也逐渐掌握了当发村的村情民况。看到梁凤认真的干劲,村民慢慢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认可这位真心扶贫的人大代表。每当碰到梁凤村民都会热情亲切地称呼她“阿凤”,有困难都会找到她帮忙。

用真心排解民忧

当发村桥头至当发村肚道路是村民到当发小学的必经之路,道路未硬化前,路面坑坑洼洼,遇上雨天就泥泞不堪,由于道路狭窄,还时不时出现堵车的情况,村民苦不堪言。得知情况后,梁凤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连心桥”的作用,三番五次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扶贫道路政策,解开群众不愿修路的“心结”,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道路修建工作中,同时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建议,积极争取扶贫道路项目。在梁凤的努力下,当发桥头到当发肚的道路完成硬化并进行拓宽,昔日让群众苦不堪言的泥土路蝶变成平坦宽敞的脱贫致富路。

“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梁凤总是那样说,也是那样做的。2018年受台风山竹的影响,当发村至横山村路段塌方严重,影响到横山、当发两个村七千多名群众的出行安全。台风过后,梁凤以及当发、横山村的人大代表联名向职能部分提出修复受损路段的建议,及时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梁凤始终把排解民忧,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来做。2016年以来,梁凤就当发村扶贫道路共提出意见建议8条,帮助实施扶贫基础设施项目13个,当发村村级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经过人大代表以及村两委多方筹资,2019年当发村按照“一厅七室两栏两中心”的标准,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并对村委会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村级阵地面貌焕然一新。

用实干托起“小康梦”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生活没有了干劲。阿凤来了之后,把我当作亲人,经常关心我鼓励我,每当我有困难都会找她,她都及时想办法帮我解决。”当发村70多岁的老人黎绍汉满怀感激地说。黎绍汉是当发村尖峰队村民,2015年精准入户识别时因学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脱贫前一家6口人挤在30多平方的旧瓦房里,生活拮据。为了让黎绍汉一家住上安全的新房子,梁凤三番五次动员他申请危房改造,及时帮助他解决新房子修建过程中遇到的纠纷、用水等难题,并亲自帮助黎绍汉申请小额信贷、产业奖补政策发展养猪产业,增加家庭收入。2019年,黎绍汉一家搬进了安全整洁的新房子,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顺利脱贫摘帽。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ony”为你整理了这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杜杰

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实干是最好的示范。在脱贫攻坚战中,他用行动践行初心,与嘉陵区广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2018年,嘉陵区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8.87%的高分退出国贫县序列,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他就是脱贫攻坚的“孺子牛”,嘉陵区委原副书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波。

培育产业 找到稳定增收致富路

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就业是核心。为此,王洪波提出了“三围绕”的脱贫致富路,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分红”的增收方式。

十月是柠檬采摘时节,嘉陵区大通镇三洞碑村的荣天柠檬产业基地里,每天都有几拨工人穿梭忙碌,为采摘做准备。贫困户何会清和其他工人一样,每天早早地来到基地干活。自从村里建成柠檬产业园后,她便成为了在家门口务工的“农业工人”。何会清不仅能够通过在园区务工挣钱,还凭借土地流转收取一份租金,一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结合嘉陵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龙头抓带动、围绕园区抓协作,切实为贫困群众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王洪波不断在脱贫攻坚一线探索和总结经验。

“特色就是品牌,就是优势。”为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风险,王洪波提出并积极推进以技术、品种创新为核心的桑、果产业发展。2018年,他积极邀请西南大学教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带领专家团队与嘉陵区建立“校地”“校企”合作,在新庙、土门等15个乡镇发展优质蚕桑10万亩,生产黄金茧。推动银海丝绸公司成为中国蚕丝被标准制定单位,产品远销国内外。邀请中科院唯一蚕桑院士向仲怀,与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合作,在嘉陵建立了全国首个“桑食品研究院”,在双桂、太和发展茶桑5万亩,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

扶贫“十字歌” 探索帮扶好机制

在王洪波看来,精准扶贫贵在识别、帮扶、退出“三精准”,工作、责任、政策“三落实”。2017年2月,王洪波在长期一线扶贫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动(员)、二申(报)、三评(定)、四公(示)、五派(遣)、六查(找致贫原因)、七定(帮扶措施)、八帮(扶)、九教(导群众)、十退(出)”的扶贫工作方法、步骤“十字歌”,并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帮扶措施、过程、成效,真实准确记录在“综合手册”上,被全市广泛推广。

在帮扶过程中,王洪波要求必须开好“群众家庭会、党员干部及乡贤代表会、政策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会、以五星农户评比为主的群众教育会、村两委年终工作总结会”,用老百姓的语言、关心在乎的事、听得懂的道理,讲清政策、讲明亲情、讲透乡情,以及帮扶干部的热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年来,王洪波深入到30余个乡镇分别召开村群众大会150余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帮扶工作满意度大幅提高。

为了使脱贫攻坚干部不歇气、帮扶不松劲、工作不滑坡,王洪波还牵头在全区抽调83名业务骨干,组建21个督战组,常年全脱产,包乡负责,在“日查日报日反馈”基础上,建立考核机制;对未完成任务或挪用侵占扶贫资金的个人或单位,实行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责任人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重从严“三个一律”。

倾情帮扶 一心扑在扶贫一线

四年多来,1700多个日日夜夜,王洪波一心扑在攻坚一线。乡村是他的战场,车子是他疲惫了打盹的“床”。为迎国检考核,连续几天住在乡村,衣服脏了,没有时间换,身上汗臭了,无法洗,手脚被蚊虫叮咬了,红肿溃烂,至今还留下了永久的伤疤。办公室是他的家,刚到嘉陵时,正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为了迅速全身心投入战斗,便于研究、指挥工作,吃住都在办公室,一住就是半年多。

“感情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我们必须要有把贫困户当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的感情,才会有他们不脱贫,我们吃不香、睡不着、内心有愧的不安;也才能静下心、俯下身、住进村,当好贴心人、引路人。”帮扶路上,王洪波总是这样说。

篇(3)

下堡镇马从寿:打破残疾障碍  养鸡脱贫致富

说到创业,很多人可能觉得是个非常艰难的事情,而残疾人创业似乎更加的困难。下堡镇龙安村马从寿却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他靠着敢为人先的拼劲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发展养鸡产业,最终脱贫致富。他用身残志坚的意志点亮了“残缺”的人生。

在下堡镇龙安村马从寿家的房前屋后,都能看到他搭建的小棚,虽然看着并不显得专业,但这就是他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养鸡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网架饲养、水线饮水、孵化箱……看着这些现代化的养鸡设备,谁又能想到养鸡场的主人是一位残疾人呢?

今年45岁的马从寿,肢体三级残疾。早年间,马从寿一直在外地务工。但家中年迈的老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妻子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加上小孩要读书,为了照顾家庭,马从寿只能返家务农,家庭生活极度贫苦。

初次尝到创业甜头 首批乌骨鸡赚6万元

2016年,马从寿听说发展肉鸡养殖致富这一信息,他觉得机会来了!说干就干,马丛寿随即到四川宜宾学习养鸡技术,并贷款5万余元,修建了240㎡的圈舍,购买了2500只乌骨鸡苗回家喂养。由于右手残疾,往往做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心血,马从寿克服身体上的种种困难,精心饲养乌骨鸡,鸡肉的品质和母鸡的产蛋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本以为收入也会跟着不断的增长,然而,在年底结算盈余时,发现却不是那么回事儿。由于当时思路考虑不成熟,鸡喂的太多,再加上喂鸡的时间过长,如果超过7个月不卖,每只鸡一个月最低要消费六至七元钱,时间一长,除去这个鸡的本钱和饲料钱后,就不赚钱了。

经过多方面的总结,马从寿决定把商品鸡的喂养数量逐步缩小,多发展蛋鸡产蛋,培育更多的鸡苗。喂养策略调整后,马从寿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

起早贪黑,积累经验  终闯出一片天地

创业之路并非一番风顺,尤其养殖行业市场行情多变,疫病多,风险性很大。2017年,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对市场行情的不了解,他养的鸡出笼率低,出现了赔本的情况。“养鸡看似简单,但想要养好不容易,特别是规模养鸡那更是一门学问。”马从寿清醒地认识到,干什么不能光凭满腔热情与干劲,必须懂门道,会技术,会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马从寿并没有被失败吓倒,而是跟进技术培训,购买了大量的养殖书籍,学习相关知识,遇到难题时总会及时打电话咨询技术员。

2018年,深知创业不易的马从寿,将他的鸡苗看成是自己的小孩一样来善待,24个小时都泡在鸡舍里,每隔2个小时就要围着鸡圈转一圈,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此外,他还要严格按照饲养要求做好相关的防疫等工作。年底,商品鸡、鸡苗、鸡蛋等产品的销售给他带来了近10万元的利润。

“我每天至少要围着养鸡场转几十圈,相当于走30多里路。冬天,从养鸡场里面出来,头发上的汗珠一会儿就冻成冰了。”回忆起那些在创业路上劳心劳力的日子,马从寿感慨地说道。不过,从陌生到熟悉,从熟练到精通,他的养殖技术也进步飞速,管理也更加科学,鸡场的生产逐步步入正轨,成绩逐批上升,效益逐年递增。

如今,马从寿的养鸡场内的鸡苗一般45天左右出栏,一年可饲养5批,规模也逐渐稳步扩大,利润很是可观。今年,马从寿养殖的有乌骨鸡、芦花鸡、大宁河土鸡等5个品种近3万只鸡,年纯收入达20万元。 望着创业果实,马从寿笑在脸上,美在心里。

致富不忘乡邻 成立合作社让他们腰包也鼓起来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颉柠继”为你整理了这篇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先进社工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扶贫济困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从专业的起源、历史发展还是价值理念来看,社会工作与扶贫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反贫困是社会工作的起点,对于当前国家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略,社会工作者无疑要勇担使命,主动介入并发挥专业作用。休宁县睿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张捷睿同志,就是我省社工队伍中积极参与扶贫攻坚的一位典型代表。

张捷睿和她的休宁县睿泽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服务于休宁县28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都有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面对每一个家庭的不同需求,发展中心社工张捷睿运用“助人自助”理念,采用个案帮扶、结对共建、资源链接等方式,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注重激发贫困户的自主脱贫意识,帮助贫困群体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增加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

不畏艰辛去走访真心付出助脱贫

张捷睿服务的28户贫困家庭,分布在休宁县12个乡镇,且大部分生活在地处偏辟的深山区。张捷睿每年坚持对贫困对象深入家访不少于3次,累计走访84次、电话联系610余次,实现服务对象见面100%。在走访中,张捷睿和她的社工团队对贫困家庭进行了全方位需求评估和贫困原因调查,并进行“一户一档”管理,逐户、定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在源芳乡渔临村五里亭走访服务对象严大叔时,他所居住的山项上只有两户人家,其他的住户都迁到了山脚下,由于山高路陡,连当地工作的人员都极少涉足于此。在陡峭的山岭上,初夏时节纷长的乱草已经埋没了小路,随时会有毒蛇出没,且山里没有任何网络信号。面对这样的复杂环境,张捷睿没有害怕,而是知难而行,从路边捡根木棍当拐杖,把包往身上一背,走!立马带着一行人开始了蹒跚前行,山中的路不仅陡,还非常滑,大家小心翼翼,坚持着往上爬,由于小路分岐较多,面对拐不完的弯、看不到头的路,大家逐渐失去了希望,是不是走错路了?会不会服务对象不在这里呢?再加上体力不支和安全因素,大家最后选择了放弃。在下山路上,张捷睿非常不甘心,如果服务对象的情况都不了解,只能去从旁人嘴里打听,我们的精准扶贫的“精准”从何而来呢?今天的辛苦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回到山脚下,遇到了一个当地村民,在张捷睿真诚感动下,这名村民欣然同意带路,让后她又不顾疲倦的身体,继续拿起木棍做拐杖,一个人背着慰问品,跟随村民再次爬上山,到达山项时,张捷睿已经衣服湿透,精疲力尽,但是面对服务对象,她立刻像打了鸡血似的,忘记了疲劳,投入到需求评估调查之中,与服务对象进行长时间的交流沟通。当这名服务对象得知张捷睿还未吃饭,再次上山来找他时,感动得老泪纵横,他说:“我有很长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和别人这样聊天了,这山上真的是太孤单了,现在的扶贫政策真是太好了。”

亲力亲为无怨言落实扶贫好政策

在党和政府相继出台的扶贫政策中,有一项由政府出资专为失独家庭承保“因病补贴护理费”险种,主要是当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因病住院时,可凭保险享受护理补贴。张捷睿发现,有很多的服务对象对此政策都不太了解,有些就算了解,由于文化和身体不便,自己无法外出办理护理补贴报销手续,张捷睿就一家一户进行耐心宣传,解释办理手续。

在走访帮扶中,有一位承保老人因病住院,按规定可以享受理赔报销7200元护理补贴,但原始发票在进行了新农合报销之后,没有保存复印件,办理护理费补贴提供不了相关票据。这位老人十分焦急,从村里坐车到县城找到张捷睿,请求帮助,张捷睿二话不说,带上睿泽社工的同事一起来到县新农合中心请求帮助。新农合中心的领导非常支持,特地带他们来到档案室查找原件资料,面对如山的档案资料,张捷睿他们一头就扎进了材料堆,在多人的帮助下,历经一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服务对象的原始发票,复印之后并陪同服务对象到保险公司代办相关手续,成功帮助服务对象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在此以后,县新农合中心的档案室时就经常看到张捷睿的身影,她先后帮助17个老人解决了没有原始发票的报销问题。据了解,休宁县的太平洋护理补贴政策的享受率和报销金额在全省走在了前列,不仅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扶贫对象的经济压力,更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

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替你昂”为你整理了这篇挂职校长先进事迹材料2020年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回到广州,余显义心里多了一份牵挂。

走在校园里,时常浮现出山里孩子的笑容;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总是浮现平塘大山的村寨;闲暇之余,翻开自己写的支教心得体会——《为了孩子的笑容》,几个挥之不去的画面时常在脑海闪现。

画面一,皑皑大雪的校园,单自一人抵御着寒风,滴滴滴滴,手机连响数声:“余校,现在冷吗?来我家吧!”

“余老师,下雪了,衣服够吗?”......看着短信,余显义瞬间泪奔。

画面二,寒冬夜里,泥泞弯曲的山路上,单自一人用手机微弱的灯光摸索前行,群众叫住了他。“老师,我也去镇上,一起走吧!”“大叔,你是专程送我的?”“你经常晚上送孩子回寨子,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简单的几句话,余显义瞬间一暖。

画面三,挂职期满,悄悄走出校园,几个孩子们自发来送。“余校长,地球上有一个看得最远的地方——平塘,期待您的永远回望。”.....一句话,余显义瞬间感觉一切都是值得。

出发,与千里平塘结缘筑梦

2018年10月,白云区同和中学书记、校长余显义,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心,响应中央脱贫攻坚的号召,只身奔赴贵州山区援教,担任平塘县塘边中学校长。自此,他与这个离县城最边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塘边镇结下了一段特别的缘分。

塘边镇是国家级贫困镇,地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以布依族、苗族为主,塘边中学是塘边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02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有307人,占全校在校学生的30.6%。虽然近几年,在政府大力投入下,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各种教学设施和设备通过义教均衡县评估验收,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习惯养成远落后于时展,教学成绩偏弱,办学水平有一定差距。

改革,教育理念破冰再出发

初到塘边中学的余显义发现了问题的结症。他思考的是如何快速地融入学校;如何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教学方法逐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如何带领塘边中学师生齐心协力,把教育教学搞上去。为了学校质量的提升,为了做好榜样的引领工作,余校长亲自参与一线教学,担任一个班数学教学工作,亲自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经过多次的调研和访谈,他首创了“双轨制科学”的管理架构,开启了教育理念改革的破冰行动。即:创建线块管理模式,将学校党群、办公室、教学、德育、后勤分为五条线,以党政办公室为枢纽中心辐射管理;设立了三个年级组,以年级为单位分块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同时,梳理办学理念,倡导文化办学,进行学校规划顶层设计,编写三年发展规划。最后,就是解决教师能力问题,他对师资队伍进行双线培养,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中考科目重成绩,提升教学质量;非中考科目重特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展“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创新,超前理念与民族文化融合

余显义思考更多的是怎么将广州超前的理念植入到平塘的大山里面,让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发展。

他首先想到了“娘家”,在白云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塘边中学创新性地引入现代教育远程教育系统——常态化互动录播系统,在利用现有的教学平台设备,稍加改进,建成了可以进行一个老师同时对二地学校班级的学生同时进行班级授课的交互式的课堂,就如在同一地方上课一样,使得异地学生可同时得到最优秀老师的教学和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他还打造特色课程,如清水布依八音弹唱,民族歌舞,书法,民族绘画等,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孩子们的八音弹唱,受到广州、江苏几百人团队来交流学习。

同时,还构建“塘中好习惯”德育管理体系,组织开展“我为塘中添美丽”系列活动、首届校园演讲大赛、组建学校国旗队、礼仪队,成立校园广播站、校园小记者站等。

收获,地球看得最远的地方成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