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时间:2022-09-01 10:10: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个人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成绩管理;分析挖掘;信息反馈;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陈蕾(1982-),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2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217-02
学生成绩是教学效果的测量和学习质量的记录。学生成绩数据蕴藏着大量信息,其分析挖掘对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深,重视不足,研究不够,“只记载,不分析,无反馈”情况普遍存在,是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是质量管理体系亟待弥补的缺陷。有感于此,本文以高校学生成绩管理应有的作用和必要的环节分析入手,提出了学生成绩信息统计挖掘的理念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旨在引起我国高校对学生成绩信息分析的重视,使之成为促进教学改革、强化学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
一、高校成绩管理的重要作用
谈到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登录与记载,而对于学生成绩的作用,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学籍和毕业资格审查。应该说,这是对学生成绩管理丰富内涵的狭义或片面理解。笔者认为:高校学生成绩信息至少应该体现四个作用:一是作为取得学分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依据;二是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治学态度的尺度;三是反映学习风气与学习效果;四是反映课程实施与课程目标存在的偏差。以上四个作用决定了学生成绩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审查登录。管理者对教师提交的课程成绩进行规范性及完备性审查,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二是统计分析。依据一定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成绩信息中隐含的教学内容、考试方法、命题水平、学风建设等问题。三是及时反馈。将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师或学生,不断修正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学生成绩的分析评价应该成为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环节。其原因在于:在学校层面,通过学生成绩分析,教学管理层可以直观了解教学工作的整体情况和主要问题,增强教学决策的依据性和科学性。在系部层面,可以依据成绩分析结果,对不及格率偏高等典型问题进行研究、检查与督导,增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层面,根据学生成绩统计分析,任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审视命题质量,实现教学的“反馈—矫正”过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生层面,一是学工部门可以了解学风状况,有效进行激励与引导;二是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状况的了解,优化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校成绩管理的主要问题
依据学生成绩管理的作用与内涵,反观我国高校的学生成绩管理现状,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三个不够”和“三个缺失”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环节缺失。主要体现在学生成绩的“仅记载,不分析,无反馈”粗放式管理。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研究成果大多为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对学生成绩管理的丰富内涵认识不够,对成绩分析重视不足,存在提交成绩就意味着教学工作结束的错误认识,导致学生成绩分析尚未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绩信息统计分析的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尚未发挥,属于学生成绩信息资源的浪费。
二是方法研究不够,多维分析缺失。目前,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课程考试相关分析,但仅限于由任课教师(或命题人)完成的单门课程的试卷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命题分析多,教学分析少;强调学风多,反思自身少;分析指标单一,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整体情况,无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学生成绩的整体性、历史性、比较性分析,分析原因,为教学决策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是信息利用不够,反馈机制缺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流程一般为:教学过程—考试阅卷—成绩登录,学生成绩仅用于课程学分、学籍资格、毕业资格、学位资格等审查,属于开环管理模式。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学生成绩信息分析与反馈机制,导致管理者不了解整体教学情况,管理决策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教学单位不了解教师教学状况,教学改革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学生对学习效果缺乏整体把握,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目标的调整缺乏依据。
三、改革成绩管理的基本方法
1.树立成绩管理的新型理念
高等学校应该注重研究并不断丰富学生成绩管理工作的内涵,充分认识学生成绩分析对质量评价、教学决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将学生成绩管理从“仅记载、无分析,不反馈”转变为“有记载、有分析、重挖掘、强反馈”。一是要开展相关研究,制定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流程,形成科学的统计、分析、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过程—课程考试—成绩分析—信息反馈—改进提升的“反馈、矫正”闭环管理模式。二是强化全员质量管理意识,通过教育测量理论和统计方法培训,使主动分析、客观分析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成绩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度。三是把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之中,使学生成绩分析结果成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成为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的重要内容。
2.研究成绩分析的方法体系
高校学生考试成绩数据作为众多课程教学结果的测量依据,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其数据统计的分析与挖掘不能仅限于由教师完成的单门课程,应当从整体性、层次性、比较性、典型性多种目的出发,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成绩分析方法体系,从而为教学管理与质量督导提供全面的、可信度高的信息。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层次、四类课程、三种方法”的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方案。
“五个层次”是指把成绩统计分析分为学生个体、教师、班级、专业、学校五个层次,信息分析的综合性依次递增。其中,学生层次成绩分析由学生个人完成,每学期开学向班主任提交上学期学习成绩分析报告,旨在通过个人成绩分析,掌握自身学习状况,学习进步者可以提高自信,学习落后者可以分析原因,调节方法,避免掉队;教师层次成绩分析由任课教师完成,分析报告在学生成绩登录一周内提交给教研室主任,分析报告中除传统内容外,要求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分析内容不少于一定篇幅,旨在促进教师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改进;班级成绩分析由班主任完成,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后进学生,及时促进帮扶;专业层次成绩分析由专业负责人组织,由教学秘书完成,旨在研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分析课程实施与目标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对课程计划进行及时调整,对个别教师加强督导;学校层次成绩分析由教务处完成,重在全校学期课程整体分析、按教学单位进行分析、典型情况专项分析(如成绩分布严重偏态)等,旨在既把握学校整体教学状况,又了解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强化管理。五个层次的成绩分析,可以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所有参与者对教学结果的关注度,促进齐抓共管、教书育人合力的形成。
“四类课程”是指为了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确保基本质量,把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种类型,信息分析的重要性依次递减。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必须学好的课程,要求五个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重点详细分析,注重成绩分布与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等因素的关联性,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成绩分析重在研究专业基础课学习质量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为调整相关课程设置以及学时分配提供依据;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学生达到专业基本要求后根据个人志趣选修的课程,其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前期专业平台课程对后期选修课程的支撑度,检测学生课程选修的科学性;公共选修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其成绩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积极性。
“三种方法”是指学生成绩分析要改革目前通用的简单方式,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纵向分析、横向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度挖掘学生成绩信息蕴含的各种教学问题。
一是纵向分析。纵向分析是指对个体学生、某个班级、某门课程、典型教师等连续若干学期的成绩进行分析。其中,学生成绩纵向分析一般由学生本人进行,但对于进入学业预警状态或留级的学生,班主任要对其学习成绩进行重点分析,了解其学习进步情况,避免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班级成绩纵向分析旨在通过全班成绩随学业进程的变化(如平均分数、不及格率等)了解班级学风情况;课程成绩纵向分析旨在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以及考试命题的科学性等。如:某门课程连续数年考试成绩分布不合理,则提示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命题质量分析;典型教师分析是指对于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的任课教师,除了分析本学期任课成绩外,还要对其近年担任的课程进行统计分析,若连年存在上述问题,则要对该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命题水平提出质疑。
二是横向分析。横向分析主要指对相同课程不同教师任课、相同课程不同班级学生、学期内同一教师担任的不同课程等情况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相同课程、统一命题、不同教师任课的学生成绩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效果,对于所任班级学生成绩明显偏低的教师,则要分析问题和原因,促进其主动改进;相同课程不同班级的成绩分析,可以客观反映班级学风情况,为优秀班级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提供依据,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习动力以及班主任的责任心;对学期内同一教师担任的不同课程情况,通过所任课程考试成绩的横向分析,可以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督导。如:某些任课教师担任的所有课程成绩都偏低,则说明对教学效果把握不够,教学目标偏离较大或命题不科学。
三是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指学生高考成绩与毕业成绩对比、学生来源对比、录取批次对比、留级生留级前后对比、试卷来源对比等。如:高考成绩与毕业成绩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两者的不对应性,查找问题原因,调整培养方案。如南京工程学院对大学英语成绩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并非随学业时间而提升,因高考惯性作用,大一时达到较高水平,此后持平甚至下降。原因是高考压力的惯性,反复的枯燥语法讲解使学生兴趣下降等。为此,学校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英语教学改革,把英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强化应用两个阶段,基础教学以通过四级考试为标准,允许提前(一年级或入学)参加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者免修大学英语并进入强化应用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修读工程翻译、口语、六级强化、第二外语等课程,显著提高了学生兴趣与应用能力。学生来源对比旨在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学生学习成绩,了解生源地基础教育的差异,为招生指标投放提供依据,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习提供特殊帮助。录取批次对比旨在通过对普招、单招、专升本、艺术类、国际合作办学等不同录取批次学生某些相同课程的成绩分析,掌握学生基础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实行分类教学,强化个别指导。试卷来源对比是指对个人命题、集体命题、试卷库命题不同来源的试卷成绩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评估命题质量与水平,为实施考试方法改革提供依据。
3.强化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
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学生成绩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提升质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实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信息顺畅、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才能及时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解决。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成绩分析实施细则和反馈流程,使学生成绩分析评估成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各级各层的必要工作和考核、晋升、评优的必要指标。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学校要研究成绩分析的技术方法,加强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班主任的技术培训,使各个层次的分析人员掌握规定方法,研究新的方法,提高成绩分析的客观性和信息反馈的真实性。三是明确反馈通道。学校要规定成绩信息反馈时间、反馈内容以及反馈范围,通过教务处成绩信息定期、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信息对接、教研室同行信息互通等机制的建立,确保信息的及时反馈。四是加强检查督导。每学期初,学校要组织成绩信息统计分析工作检查,检查组应由学校质量管理人员、教务处和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以便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一、通过成绩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分数段双上线人数均偏低,制约了语文语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下一步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成绩,强化培优补弱工作。
2、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差,卷面潦草、不规范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扣书面分的力度很大,有的学生因此丢掉了3—4分。
3、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思维不严密,会做的题得分率低。如很多基础不错的同学选择题只得了一半的分,与第二卷得分不成正比。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不善于归纳、总结,个别学生学习动力还不足,作业、错题本落实不到位。
5、学生应试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习惯;审题不仔细,答题不严谨,规范性不够,很多解答题中的常规步骤写的不全、不准。
二、近期目标:
狠抓落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法指导,抓好优生的培养工作和各班边缘生的推进工作,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三、保证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情、考情。一方面,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落实。另一方面,要研究学习近几年的考题,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研究考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重难点,题型的设计、命题规律以及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核心。
2、狠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结构构建、知识点排查、重难点突破,习题选择,教学结构优化等主要方面,从集体和个体两角度,将备课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相对完善的学科整体备课方案。个体备课要在坚持集体备课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个人特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
3、聚集课堂,决战课堂,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应从各个环节入手下大气力研究课堂教学。备课中坚决杜绝不扎实,不充分,对教材研究不深不透的现象;上课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防止没有重点要点的错误作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发现问题――定位而非定性
在每次以“学绩分析与微项目交流”为主题的年级分析研讨会上,教师们主要做两件事情: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和交流项目、分析得失。这两项内容都是为了发现自身或本团队在上一阶段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批评谁,不是给谁定性。任何一次测试数据都有高低之分,一次落后、两次落后,并不代表永远落后于人,可怕的是发现问题而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定位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点和改进点,而且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既定位团队又定位个人。首先定位团队。一枝独秀的团队,注定是要失败的,团队失败,个人也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因为他没有在团队建设中发挥必要的作用,反过来团队的现状也会让个人本身的成绩黯淡无光并失去发展后盾。而团队找到问题所在和改进点后,如果没有落实到团队中的每个人身上,没有在团队的研究与分析中找到每个人的改进点与发展点,那就是自说自话,就是空谈,因为任何工作都是通过每一个个体去落实、去实践的。
改进方案――定事而非定调
发现问题了,定位改进点了,下一步就是怎样从改进点出发解决问题,制定工作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就是列出下一阶段我们要做的具体事情,而不是喊一些大而不当的口号、华而不实的调子,诸如“进一步培优补差”“向课堂要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等等。改进方案是落到实处、落到个人、落到细节的具体措施,比如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间、由什么人去实施,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如何反馈等等。
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改进和调整的关键,一是备课组微项目的调整,二是微项目如何变成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微课题,即每个人都要承担一项改进任务,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提升团队的整体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这个环节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改进方案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要及时搜集反馈、实施质量评价,及时调整现行措施和方法,使改进工作成为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其中,学会教育反思的方法尤为重要,可以在备课组范围内采用“学绩分析研讨会”的方法,即“分析数据―经验共享―自我反思―调整措施”四步法。
执行落实――定人而非定标
提出改进方案之后的关键点就是执行落实。执行力是决定一件事是否成功的关键。再智慧的想法、再科学的计划,没有用扎实、朴实、坚实的执行力把它落实下去,前面两个环节的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
【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革 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提供学习专业技能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比如获取和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同时可以增强基本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提升个人品质等。但从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些学生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讨厌数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数学无用”,没有必要多学。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些教师删减内容,期望以此来摆脱窘境。但数学不仅仅是一些演算规则和变换技巧,也不单纯是“思维的体操”,它的实质内容是让人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被删减了又如何来体现?甚至还有些学校开始缩减课时,而这同发达国家的做法刚好相反。
那么如何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又怎样让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我想,这是我们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真正需要思考的。经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我对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职校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数学课程过分强调公式、定理的运用,盲目追求演算的技巧。我认为如果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适当加入数学史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讲解二项式公式时,说到“杨辉三角”,可简单介绍我国数学的发展以及国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历史,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它的发展,引导学生探索这个问题。在讲复数时可先对实数进行总结,告诉学生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发现了诸如三只羊,三条鱼,三棵树等在量上的共同特征后得出的等等。
通过数学史的讲解,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能力和对数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加强职校学生数学应用意识,适应就业需求
目前我们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实际,如何把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到真正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有用的数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以,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采用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列举数学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例子,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把专业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归纳出数学方法,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考虑,数学建模的某些功能是单纯的课堂授课无法替代的。从数学建模的过程来看,数学建模就是一个应用数学知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并用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撇开非本质的属性,更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对实际问题进行猜想、简化假设,从而抽象出恰当的数学问题,并且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设计和构建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对模型求解、检验、作答,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系列过程是通过学生的分析、操作、实验或试验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学和用的统一。
但数学建模具有联系实际领域宽广、实际案例丰富的特点。实际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而要将这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对于原本基础就差的学生而言,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合适的度,先选择简单的,容易上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会忘记数学本身的枯燥,从而避免学生主观上的厌学现象的产生,再指导下一步完成建模的各个步骤,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到最后的模型评价应用,能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可以说,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如果能在职业教育中合理运用,一定能推动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改革职校数学考核评价方式,适应实际教学情况
长期以来,数学考试都是采用限时闭卷笔试的形式,且几乎是一次考试决定学期成绩,这使得原本基础欠佳的职业学校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往往失分较多,易产生大面积“红灯”现象,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消极,更缺乏信心。既然职业学校数学的教学目的不是选拔数学人才,而是让学生掌握数学中包含的思想方法及在各专业中的应用,那么完全可以采取多方位全面评价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了适应加强学生数学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配合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改革,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参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方式,对数学的考核方法进行探索。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20%),包括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数学平时测验成绩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30%),这部分考核可以以数学建模的形式进行,分组合作完成,每组三到四人,教师事先设计好若干题目并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从中选择其一,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对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三是闭卷考试成绩(50%),这部分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或是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为闭卷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计算能力。下半场为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考查实际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学做;生命科学馆;一体化,场景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医学职业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模式[1],既要求有牢固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求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职业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我们提出了独特精深的病理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能力目标是突出“先会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理论知识跟进[2]。
1研究对象
以学校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1~10班的53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来源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班。学生年龄、性别及成绩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设计实验组为:临床医学1~5班,共计26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临床医学6~10班,共计271名学生。
2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病理学基础内容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联系临床紧密的内容以问题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学法)等多手段联合教学。预先对学生进行课前动员,向他们介绍联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意义以及如何在病理学中应用。主要教学过程包括:①教师采集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整理,病例中包括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临床检查、病理变化及尸体解剖等内容,并有针对性提出思考题,将整理好的临床资料精制成PPT;同时在每一个教学班培养个别学生成为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②教师导课,在前次课程活动结束或利用自习时间,并将导课内容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也可通过学校网络教学中的病理学讨论专区进行导课,督促学生积极和自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③学生自学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等预习、准备,也可请教学校教师和校外专家,并整理好个人发言讨论稿。④小组讨论与学习,学生原则上以寝室为一个小组(6-8人/组),组长主持小组讨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会上发言,围绕问题提出进一步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结束时,提交一份小组讨论意见与结果。⑤全班集中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将学生SSP引入到简易模拟病房,教师组织CPC教学。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结果,其它小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⑥教师辅导学生总结[4],并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学习要求。⑦学生问卷调查,对本次课程单元教学的满意情况,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其内容包括:开展知识竞赛、建立“生命科学馆”课外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学习、图书馆提供相关知识的书籍学习。对于在教学过程当中实验组学生对有关内容表现出来的兴趣。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实验组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的宽松环境。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学生成绩评定具体操作:①平时成绩,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不辞辛苦地进行随堂抽查,并记录好每次的考核结果,包括学生上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课堂测验、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等,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②实践成绩,有大体标本的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的诊断以及难度适宜的病例讨论等,课程结束后,学生参加教研室统一组织的全年级实验技能考核;③期末成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期末理论考试,采用与山东医专交叉命题和双盲法集体流水作业阅卷;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等记忆型试题和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性分析题等。学生成绩满分为100分:理论闭卷笔试占50%、实验综合考核成绩占40%、平时成核占10%。
3研究结果
学校病理教研室教师完成了基础医学部下达的本学期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其中实验组267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情况(见图1)。
图1实验组267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符合正态分布
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总评成绩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统计,经过SBSS13.0软件进行的秩和检验,结果两样本比较(见表-1)。
表-1 2012级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绩分析( ±s)
组别 例数(N) 成绩组成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10% 实践成绩
40% 期末成绩
50%
实验组 267 88.55±6.75 90.26±6.70 80.25±7.21 85.08±6.95
对照组 271 85.26±5.01 85.20±10.01 76.01±13.28 80.61±11.15
P 值 P>0.05 P
学生之间的实验技能考核、期末考试及总评成绩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4 讨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政府强势推进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任何政府管理的缺失或弱化,都会使职业教育受到很大
影响[4]。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病理学“教、学、做”的过程中,作者首次提出“五个场景”教学模式:①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药理学实验;②把设计性实验引入药理学实验教学中;③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改良PBL教学方法;④将双盲法引入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⑤优化药理学实验考核方式和内容。这是一套重自
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走进“生命科学馆”。这么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体疾病认识,记得更准确、深刻、长久。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想了解的疾病跟周边教师和同学直接探讨。“生命科学馆”作为医学生的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医学学子的第二课堂;同时是学生深切体会人体奥秘、领略生命之光和向往医学未来的窗口。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讲授内容丰富的困境,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成为医学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计算机辅助技术丰富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改变了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面貌[5]。传统的PBL模式适合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弱,若完全照搬传统PBL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将在传统的PBL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改良。将SSP贯穿PBL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其对枯燥的病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6]。
“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要求,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教学以“双证书”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执业证和职业能力,而教、学、做的一体化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执业考试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依赖于临床专业课程,而且对专业基础课也有同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罗玉琳,张乐星,封玉玲等,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教学中引入CPC的实践探索[J].重庆医学,2011,34(24):2476-24773.
[2]Schneider S,Bazarian J,Spillane L,el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ILS:Prd,i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K-nerg Med,2002,9(10):1053.
[3]韩仪,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引导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6,4:98-100.
[4]宋亦芳,汪国新,金德琅.热点•焦点:社区教育发展三人谈[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9
关键词:口试;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素质培养
一、口试简介
口试是口头考试的简称,拉丁语为“VivaVoce”,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考试形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口试考核形式主要存在于特定学科,如语言教育学科(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医学学科以及学习高级阶段(如本科、硕士、博士答辩)。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日常教学阶段很少有课程涉及口试考核,已有部分课程开展了相应的探索。赵增辉等[4]在基础力学课程中开展了“口试+笔试”的综合型考核方式探析,利用课前5分钟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力学案例讲解分析,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讨论。国外高水平大学特别是欧洲大学,口试有着悠久的考核传统。德国高中阶段毕业考试(Abitur)就包括口试内容,以数学课程为例[5],德国巴登—符滕堡州规定,数学口试考核内容包含两大层面:专业层面和非专业层面。非专业层面考查学生的讲演和沟通能力,专业层面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方式既有知识点的考查、公式的推导,也有实际应用场景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案考查。在高等教学阶段,很多专业课程也采取了口试考核。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大学,在国际上有很好的声誉,该校很多课程采取口试考核形式[6],如信号与系统、图像处理和分析等课程,通常这些课程在国内以书面的形式考核。以图像分析和计算机视觉课程(IMAGEANALYSISANDCOMPUTERVISION)为例,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口试开始后考生知晓考试答题之后被带到准备室,在准备室内,考生利用1个小时组织答案(只允许纸笔,不允许其他辅助工具,如课本、书籍、手机、互联网等)。之后进入考场进行口试考试,每位考生考试时长为30分钟。另外,有些课程采取“口试+笔试”的形式。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为学生口头报告(presentation),学生讲解课堂上未出现的化学反应[7]。无论什么形式的考试,归根结底都可以认为是知识输出的一种形式。在传统的课堂中,以授课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知识为驱动,以考试为输出,此种模式通常采取的考试形式为标准化考试。但是对于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是一个现实场景的问题,可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讨论、提出假设、实验、修正方案,因此继续选用标准的验收程序显然不满足此课程的考核要求。与此相反,口试可以更加灵活地考核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所采取的实验方案以及相关图像处理方法背后的原理,帮助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反馈修正中建立知识构架。
二、口试考核
课程开始之前,任课教师讲解课程设计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提供相应基本程序讲解。与此同时,向同学讲解口试考核流程和出题范围,引导学生使用相应的技术提出解决方案。1.考核流程和评分标准。每位学生均有两次口试机会,口试题目分为必答基础题和选答进阶题,其中基础题来自之前公布的题库,随机抽取某三道题目,答完三题方可结束,出现严重错误本次考核结束。进阶题在必答题全部答对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探讨。进阶题回答错误或部分错误终止答题,回答正确可选择自行终止考核或者继续答题,最终考核成绩由考核表现打分,基础题回答完成可得21分,之后每正确答完一个进阶题目得2分,部分正确得1分。每位学生的每次考核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2.常见口试题目。典型的口试基础题紧密结合课程原理,要求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典型题目,如常用的梯度算子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进阶题目由易入难,以梯度算子为例,如何构造最简单的x、y方向梯度算子,此类算子有何优缺点,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梯度算子的计算复杂度是多少,如何加速计算;其余不详细一一列举。3.考核原则。口试考核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公平是指打分公平,公开是指口试考核时候,答题学生公开回答,其余学生均可参与旁听且禁止对参加口试的学生进行任何新式提示,违反者取消资格一次。
三、课程反馈和讨论
由于口试问题随机且每位学生所面对的问题不同,直接代码抄袭的现象可以杜绝。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讨论次数明显多于平行班级,讨论的话题广泛,既包括实验内容,也包括口试题目,也有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代码背后的图像处理原理。学生们普遍首次参加此类考试类型,在考核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表现紧张,表达不清晰,无法灵活自如地表达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验原理,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表达障碍,手心出汗,在答完基础题目后直接选择了放弃。口试成绩满分30分,最终考试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上课人数28人,人数分布由图2可见,其中21分2人,22分6人,23分11人,24分4人,25分2人,26分2人,27分1人,基本呈正态分布,均分23.2分。其中基础题目完成均可达到21分,可见大部分学生完成基础题目之后的进阶题目较为不理想,也有几位学生表现得极为优秀,在高质量完成基础题目之后,创造性地回答了选答题。2017—2018第一学期,口试成绩最高学生(27分)成功考取本校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口试考核的公平性一直受到质疑,由于场地原因和时间原因,无法安排单独教室对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旁听形式无疑降低了口试考核的难度,也间接缓解了部分学生的抗拒心理(另外2个平行班采取传统考核方式)。由于打分环节公平公开,在课程过程中,无学生对个人评分提出质疑。在课程结束后的“学评教”环节中,该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92.2%。
【关键词】分级教学 四级考试 教学优势
一、引言
随着国内医学类院校越来越受学生及家长青睐,本院的招生质量及招生人数年创新高。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每个年级需面临三千名左右学生,由此带来的是班级管理及教师的巨大压力,一度出现了大班上课,一个班有一百甚至两百的学生上课。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大班上课必然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四六级考试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面对一个重要任务,大班教学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在报名考试时,若全部学生参加考试考场数量难以全部满足,考试通过率也会大幅降低。探索分级教学,使分级教学形成一种成熟模式并推广下去已经刻不容缓。
二、分级教学依据
随着大学的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若仍秉持大班教学将严重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分级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本学院外语系在2015年9月新生入学期间首次进行了英语分级考试,以此分级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进行ABC三级划分。此次分级考试旨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接受能力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三、 分级教学标准
外语系参考新生高考成绩,并依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成绩,2015级各专业新生分为A、B、C三个类别。A班为成绩较优秀班级(包含卓越班,即高考成绩拔尖者),占该专业学生比例约为30%;B班为成绩中等班级,占该专业学生比例约为40%;C班为成绩相对较差班级,占该专业比例约为30%。
该分级标准既可以满足各种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如A班在完成课内学习外可学习补充材料避免出现“吃不饱,不够吃”,B班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稳扎稳打力争上游,避免出现原地踏步走,C班教学进度可放缓,以学会为宗旨,必须实现教会学会学透,避免出现老师填鸭式教学、学生听天书学习。
四、 分级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的方面,无论对于哪个学生级别,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知识水平,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并学以致用。
在课程设置方面,A班的学生除了常规课程设置外,还增加口语课程及课外任务,辅助丰富原有课堂内容。C班的学生学习进度较缓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稍微简单一些,让学生从成就感中认同自己,实现个人效能感,从而找到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管理方面,针对ABC三个级别的学生进行同级别不同专业横向对比及同专业不同级别可进行“动态升降级管理”。在每一学年的学业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层次进行再分配。学习成绩拔尖者可提升至更高一级,而成绩不符当前水平的学生需进入水平相当的级别进行学习。此动态管理可形成适当的竞争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水平也在流动当中保持基本平衡。
在学生反馈及教师反思改进方面,学校在学期中采取了诸多师生互动形式,随时进行实时评价,根据学生反馈,对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评价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标记为分级教学形成性评价档案。在期末考试及四级考试后,根据学生成绩对比统计,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一定的数据反映出来,标记为分级教学终结性u价。
五、分级教学效果
2016年,本学院共有八个A班共911人参与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为33%。经过对比,小专业的班级像公共事业、市场管理、生物制药等通过率较低。通过分析可得出四级考试中失分率最高的是听力部分约73%,其次为翻译约54%,最后为阅读约47%。
与往年四级通过率较低相比,分级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分级教学承认了学生个体差异。分级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学生不同个性,不同学习方式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分级教学能让优秀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程度中等及偏下的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了各个级别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分级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化。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指出语言输入必须是能够理解的,学习者只有把“输入”变成“吸入”以后,其内在机制才开始运行,语言习得机制才开始发挥作用,语言水平才有可能提高。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将知识从“输入”变成“吸入”,而分级之后老师更能随之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让学生能真正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六、结语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分级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分级教学模式的流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打破固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动态教学模式更能挖掘学生潜能。分级教学模式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实践的平台,自身通过对各级别学生教学的对比,可做出报告总结,所获得的准确数字可用于科研项目,真正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使分级教学模式也得以完善。经过不断地实践发展,通过创新与改革注入新的理念与想法,分级教学模式也正在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