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13:54: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前演讲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演讲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而且强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所以,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演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借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是靠他的人际沟通和演说能力,只有15%跟他的专业技能相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人们需要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良好的演讲能力与口才,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生活与事业。
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演讲练习课;而在中国,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有设置演讲课。虽然课本中设置了演讲单元,新课标对演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仅仅一个单元的课程很难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落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演讲水平,老师们大多采取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模式。但多年以来,这种寄予了语文老师莫大希望的教学模式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课前演讲表面热闹,却流于哗众取宠;有的上面的同学面无表情,下面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演讲时间过长,影响了主要课程的进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时间的安排随意无定。演讲的设置往往成为某个老师的个人行为,如果中途换了老师,原来的内容很难进行下去,会让学生难以适从。
二是内容的安排没有层进性。不同老师内容差别很大,或是内容相同但前后缺乏一个由浅入深的层进性,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
三是演讲的要求不够明确。既缺乏对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也没有演讲技巧的点拨,没有必要的检验环节。这样结果就是演讲的同学难以操作,应付了事,最终没有提高,做听众的同学则事不关己,索然无味。
四是目标的设定孤立单一。“课前演讲”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
二、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高中语文演讲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诸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不过十几篇,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开展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课前演讲的整体效应》,葛成石《课前演讲DD奏响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段序曲》,王进《课前演讲DD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周宝玲、沈道成《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等文讨论的都是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张洪的《课前演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安光祥的《语文课前演讲中的循序渐进原则》重点阐述了课前演讲要遵循的原则;彭伟的《课前演讲DD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式》,桂启升的《雕虫也要有好技DD课前演讲谈片》,王作云、刘淑萍的《课前演讲的“分级训练”法》讨论了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语文课前演讲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找到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要求明确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研究任务。针对演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落实难以到位的现状,本课题主要想通过行动研究法,分层训练,对每步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注重检测结果,阶段性巩固升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演讲能力。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2)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材料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3)提高评价、分析能力,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4)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培养完善的人格。
(5)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调查学生演讲存在的问题,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心理表现及演讲的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
(3)行动研究法:研究培养高中生演讲教学的有效模式。
(4)个案研究法: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8月-9月):申报准备阶段。
一方面,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通过开学初年级组织的演讲比赛,笔者发现学生中除了少数班干部,其他同学很少有当众演讲经历。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演讲充满期待,但却因为没有经验和技巧而感到难以操作。
第二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实施阶段。
第一步:(2015年10月―2016年1月,高一第一学期)初步掌握,大胆表达。
学习内容: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看中外名家演讲视频。
演讲主题:“我喜欢的一本书”或“我崇拜的一个人”。
技巧要求:准备时间定为一周;演讲时间固定三分钟;大声表达,保证在场每个人清楚地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身体站直,目视前方,衣着得体;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点评主体:以老师点评为主,老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巩固提升: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我要当……”的竞选演讲比赛。
第一步效果: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到两次当众演讲的经历,能够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锻炼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步:(2016年3月―2016年7月,高一第二学期)熟练掌握,生动表达。
学习内容:给学生放《超级演说家》等视频,激发学生对演讲的热爱。
演讲主题:“时事评论”。
技巧要求:除了第一步的基本要求,还要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演讲的标准。准备时间改为三天;生动表达,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眼睛注视观众,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热情,必要时通过得体的身势语帮助自己表达;表达观点有一定深度。
点评主体:老师点评,增加学生打分,评出周冠军、月冠军、班级冠军,代表本班参加学期末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举行一次全年级大型演讲比赛,同高一入学时的演讲水平进行比较。
第二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基本掌握常见演讲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命运的热情。
第三步:(2016年9月―2016年11月,高二第一学期)熟练掌握,个性表达。
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演讲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开场,如何幽默表达,如何在特定的场景下展现自己。
演讲主题:抽取素材库材料,素材可以是高考作文材料,可以是高校面试演讲,也可以是求职竞聘演讲。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演讲的基本技能,本环节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技巧要求:除了第二步要求,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个性化表达,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
点评主体:老师学生共同打分,评出周冠军,参加学期末即兴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各班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选手提前二十分钟抽取比赛题目。
第三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使学生都能成为演讲达人。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月):总结阶段。
参考文献:
[1]高正保.语文教学中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胡冬玲.精彩五分钟――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实践与收获[J].陕西教育,2014,(21).
[3]王远征.语文课前演讲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1,(8).
[4]陈丽娟.高中语文老师怎样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J].吉林画报,2013,(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演讲;做法;素质;能力
在当前学校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开展这一活动的具体做法、好处,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校在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时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为“时政播报”,一种为“时政综述”。“时政播报”类似于“新闻联播”,要求学生把时政新闻按时间顺序或性质分类归纳后进行播报。这种形式要求不高,一般在低年级施行,“时政综述”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时政新闻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二条时事,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用理论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述。这种形式要求更高,一般在高年级各班施行。要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订阅有关时事方面的报刊杂志,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并用心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內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材料进行评论和综述。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课外多辅导,课前先审阅。
(二)实践阶段:利用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演讲活动。每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要求演讲者做到胆大声响、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三)评价阶段: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点评。一是对演讲者所讲时政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归纳,二是对其所运用的原理、观点进行正误判断,三是指出其分析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要求教师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要精心评析,切忌“形式主义”。 转贴于
二、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美国有句格言说:“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通过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说、议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学生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讲,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就必须查找课外时政材料、时事素材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政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素材。寻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发挥想象力,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学会质疑,有所创造。从时事资料中能发现许多问题,这就必然会在一定知识铺垫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让他们自主学习,就能真正地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演讲的內容都是他们心理上的“兴奋点”,即他们最关心的时政热点、新闻话题、社会现象。因此,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无味,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讲,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表现欲的释放和学习热情的大增,都大有帮助。
关键词:语文 三分种演讲 步骤
现在的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课堂上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即使发言,要么不敢大声讲出来,要么就是表达不清楚。问其原因,不是胆小,就是怕人耻笑。宁肯不回答,也不让自己当众出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同学登台演讲,要求他们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内容完整、清楚,以达到锻炼胆魄、增长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课前演讲像作文训练一样,要有一个整体计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在课前“三分种演讲”中我主要实施了三学期六步骤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背诵诗词或优秀作文。
学生在刚开始登上讲台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难免会不适应,比如有些同学登上讲台不敢面对学生,手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结结巴巴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鉴于这种情况,不妨让学生从诵诗词或优秀作文入手,激发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的意识。
第二步:自我介绍。
学生进校之初,彼此之间还不熟悉,需要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就很有必要。学生在自我介绍前,老师要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有个同学这样介绍:“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也飞不高,因为爸爸妈妈总以为我小,不给我独立的机会。我好想对爸爸妈妈说:请给我独立的机会,否则我永远长不大……”
第三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这轮演讲要求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优美诗句等,这类句子往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鞭策或者给人们一些美的享受。我要求学生讲他们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我要求学生演讲前先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还要求学生除了讲出喜欢的句子外,演讲中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演讲好,往往会选择很多的句子,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同时听讲的同学也获益匪浅。
第四步:讲成语故事。
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的意义。学生收集成语故事,把它们讲给大家听,并说出成语的应用和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有收获。这轮演讲,既丰富了语言,又得知许多成语的来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起来也就自如了。
第五步:精彩片断赏析。
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象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在读好教科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并且通过课前演讲来展示自己阅读的效果。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教科书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同时还要求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语文书上“名著导读“中提到的《家》、《论语》、巴尔扎克《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又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奥秘》、《科学画报》等。把自己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说出自己欣赏的原因。学生精心选择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从中受到启示,激起学生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感觉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这一轮演讲,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
第六步:主题演讲。
这一轮演讲中,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演讲。这轮演讲难度较大,要预先给学生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题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尽量口语化,晓畅明白,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这一轮由于准备的时间较充分,有的学生演讲得很好:“一滴水和一块巨石看上去不成比例,可是如果水滴不断地落在巨石上,经过一段时间,你会惊奇地发现水滴之处已成了一个水坑。这是什么道理呢?有恒。”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
课前演讲,要及时对学生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并做好记录,每一个阶段完成后,评出“演讲之星”、“最收欢迎奖”等,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课前“三分钟演讲”,成效明显:
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刚进中学时,有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说,有的学生想说但又说不好,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前演讲,上课时发言积极了,学生已经克服了“想说又不敢说,敢说又不能说,能说又不会说”的毛病。而且,学生在演讲中,已经能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彩,说话时情动与衷,感情饱满,并能恰当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的和谐统一。三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已经基本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现在,每一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都满怀期待。它已经成为学生们积极参与的一项语文活动。
课前演讲,在英语课堂上又称Daily Report,是众多中学英语教师每节课前必有的环节。虽然学生对演讲的程序和要求都了然于心,但如果演讲内容单一,就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再有意义的活动最后的收效也不会很好。为了让学生课前演讲达到实效,教师在设计整个活动时就要统筹规划,将三年学习内容系统化,演讲话题序列化,以期真取得以下成效:演讲人积极准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胆量,并丰富知识;听讲人从每次演讲内容中能有收获,同时锻炼听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国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要灵活设置教学活动内容,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或话题,设置尽可能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内容或话题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笔者认真翻阅、总结三年新目标课本的话题,结合学校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新机遇》的内容,确立了以课本话题为主线,“多条辅线”并行的规划原则。所谓多条辅线是指以名著评论、经典英文故事、时事报道等其他内容为辅线,穿插并行。下表是笔者总结和制订的三年演讲内容计划及要求:
■■
三年课前演讲人,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刚开始学生演讲时有一股新鲜感、陌生感。学生不知道这个活动是怎样的一个流程,对于同学分享的话题内容,也不知道自己能收获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想说、敢说,同时知道自己可以说什么。让学生由最初的机械背诵,慢慢发展成能讲出情趣,讲出热情,讲出自信、勇气和胆量。所以明确演讲要求、话题内容很是重要。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激发学生去独立写作,养成为课前演讲准备和表现的习惯。第二,展示风采,丰富课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到第二阶段,学生课前演讲的难度要提高。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锻炼后,在台上展示时会更加自如。第三,学习佳作,提高自我。到九年级,中考即将来临,作文在中考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在九年级下半学期以背诵中考满分作文为主,让学生储备资料库,这样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求,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的帮助更为直接,学生可以仿写。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鼓励学生在优秀作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写出美句。
通过三年的准备,学生厚积薄发。相信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为学生找到了自身更多的闪光点。
一、重视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必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平均每天有两节语文课,一个星期总共十节左右的课,但这其中有两节作文课,因而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然而语文的课程内容却很多,包括课文、课外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等,所以为了赶课程进度,多数教师几乎放弃了课外诵读欣赏和口语交际,只讲课文。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只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课文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或者介绍课外知识进行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语文课时少而不能兼顾除课文以外内容的缺失。
另外,现在的初中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也并不在意,因而写作水平低下,很多学生都对写作很头疼,一说写作文就眉头紧锁,肚子里一滴墨水也倒不出来。写和说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会写作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是极差的。课上回答问题组织不好语言,说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受,课下写作结构混乱,语言也没有特色。“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甚至消除了这种问题,学生要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学会充分展示自我,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老师规定的新主题,学生需要从网络、书籍等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资料,预测听众的兴趣,选择材料,字字斟酌推敲,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展示既新颖又意义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阅读兴趣,还提高了信息搜集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实施课前三分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从课前三分钟活动前的准备以及活动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更好地了解学生。例如,有些平时上课活跃的同学上了讲台却变得局促不安,说话磕巴,很没有自信,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在以后组织的一些语文课外活动中给他们机会再次尝试,帮他们树立自信,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对语文持有无限的兴趣,而且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前进。其次,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做文明的倾听者,材料演讲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亲切适时的鼓励,不仅可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做一名有特色、有创新的心灵导师,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教书匠。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这门功课成绩的高低。每个老师,尤其语文老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创新教学方法,课前三分钟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增补,让语文课堂变得饶有趣味而又高效实用。
二、“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及意义
(一)定义
每周由老师规定一个主题,学生课下搜集整理资料,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成果展示,每周的主题应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认知水平、身心健康发展,不脱离实际。通过这种形式,让中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陶冶情操。
(二)特点
一是自主性,即从演讲内容的传播,到演讲过程的实施,再到简要评析,均是学生自主进行。二是短时性,即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保证演讲语言的精炼和评析质量,演讲过程要进行时间的限制(通常都是三分钟)。三是广泛性,即本体活动是全班学生全体轮流参与,并不是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讲,与其他学生无关,双方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互动。四是多样性,即内容丰富多彩,每周一个主题,如新闻评论、经典诵读、动人故事等都可作为一周的主题,同时在形式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演讲,还可以进行表演,借助多媒体解说等方式完成自己的课前三分钟成果展示,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
(三)内容及实施意义
经过笔者思考和实践,可以尝试实施的主题有以下几个:
(四)实施要求
1.课前准备,课后积累,双管齐下
不仅学生要根据主题认真准备,老师也要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内容是否脱离主题,是否符合中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三分钟展示结束以后,利用课后时间,由展示的同学将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也要整理在笔记本上。
2.依据实际,适时调整
从以上表格中笔者所列的主题综合考虑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内容也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课后准备、查阅资料以及课堂展示都不会存在太大难度,学生们也一定能从这些主题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但是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特点,因而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可以根据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进行更换,重复或者创新。教师可以增加新的主题,更改主题或者重复主题,学生们也可以及时给老师反馈信息,向老师建议想要展示的主题。这样,“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就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短短的三分钟不仅是老师的创新,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摇篮。
3.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从第二周开始实施,开学第一周对于刚刚升学的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适应环境,熟悉周围同学和老师,实施过多的活动收不到有益的效果;对于已经熟悉了的学生来说,刚开学,普遍沉浸在假期的悠闲美好之中,还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因而也不适宜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好习惯的养成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课前三分钟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或一个学期的时间肯定不能那么快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将“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坚持下去并不断创新,这样长期的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受到熏陶,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
(四)实施步骤
每周的主题都应该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下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力锻炼与提升的过程。
接下来是学生自我构思与组织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但是有些想法可能与主题不相符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因此,在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要求学生将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教师进行检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若符合主题,就将有价值的材料允许展示,不符合要求的或者方向有偏差的,给学生指出问题和解决方向,让学生重新查阅与组织。这样就确保每个站在台上的学生所呈现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接下来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展示者有要求,还应该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教师要求下面的学生应该认真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发现演说者在演说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可以是演说的内容,也可以就演说的语言等方面。这样才不至于造成演说仅成为演讲者参与的活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名倾听者,在听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发现其不同于课上的另一面。
展示结束后是点评,这里的点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权利,学生可以在听完演讲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这个阐述可以是赞同演讲者,也可以想法不一致,但是原则上应该是个人化的。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做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原则上是以鼓励、表扬为主。最后要求所有学生将当天的内容整理到专门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
通过开展“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会逐渐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课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慢慢地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同时学生们在课前三分钟开口说话,接下来的课堂气氛也会相对活跃。另外,学生在课余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素材,这样对写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演讲的很多内容直接作为写作素材用在作文中,这样就搭建了从说到写的桥梁。
三、“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总而言之,“一周一新”课前三分钟新模式是值得实施的,但是如果一味重复、借鉴,不去创新开发新的内容,而且只有课前三分钟这样单一的内容,语文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是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因而,在新模式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新内容。例如,由“经典诵读”主题周衍生出的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推荐”主题周延续的读书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由那些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来组织、主持,这样又给了学生再次展现自我、树立信心的机会,策划的详尽、组织的有序、主持的得体,都是可以培养的技能。
除了活动的衍生,新模式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主题”的拟定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变化、时事潮流的更迭,来改变主题或者组织形式。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程式化的东西,而是要随时创新更改,这样才符合这门学科的性质,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分钟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它既可以成为展示自我的小天地,也可以成为获取知识、培养人格的小摇篮,更能是万千变化、丰富多彩的大课堂。通过“一周一新”初中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一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可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并让学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受益良多。巧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期待,有所收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去发掘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钱方.每课三分让自信飞[J].综合天地,2011,(10).
[2]姚秋霞.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的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0).
[3]邹留根.初中思想品德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学活动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5,(0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实用性 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学生审美情趣,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每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在课堂中语文的实用性往往被弱化。有些看似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离开课本一无所知,书写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差得很远,甚至连一张请假条都不会写。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弥补语文课堂的不足。抓好课前三分钟,语文将会大放异彩。
我们发现很多用心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前候课,有些老师会安排学生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也有安排学生演讲、讲故事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让学生静下来,为上好本节课服务。其实抓好这三分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有效地抓好课前三分钟呢?
一、精心组织,多元化呈
有些班级组织了演讲,学生刚开始认真准备,但是慢慢就失去了兴趣,采取应付态度。演讲完没有点评,组织比较涣散,往往是演讲的同学在上面演讲,其他同学在下面“演讲”。其实,要想让演讲真正有效果,刚开始组织时老师必须身体力行,精心组织,首先保证纪律。其次,要有具体的要求,比如演讲,为什么演讲,演讲什么,怎么演讲,时间多长,几人演讲,如何评价。可以定期设置特定主题,进行讲故事比赛,也可以即兴演讲,充分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老师应从声音、表情、内容、情感各方面进行有效评价或打分,刚开始老师评价,慢慢地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初中三年,如果一直演讲学生就必然失去兴趣,就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开展美文朗读,培养朗读能力,朗读自己的日记,每天课前积累一成语,一首诗,一名言。还可以进行书法欣赏、书法练习,加强书写训练。课前准备的安排有很多种,我们可以让学生想,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再考虑是否可行,加以甄选,然后精心组织,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博采众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演讲丰富多彩,多元化呈现。
二、将趣味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给了后世宝贵的财富,其实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准备要接地气,有趣味。每年都有很多节日,可以结合节日安排一些特定的小活动,比如元宵节可以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春节对对联。针对国家发生的一些时事,网络上的一些焦点问题可以进行讨论,比如“神舟”“嫦娥”“奥运”等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通过比尔・盖茨、马云、俞敏洪等人的成长经历谈谈名人成功的秘诀,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妈妈”“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司机”等内容搜集相关材料进行分享,既可以做到情感教育,又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要写的请假条、书信、邀请函等,这些应用文体的格式让孩子自己搜集学习并进行讲解,尝试写作,进行分享学习。充分利用课前这三分钟时间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能更好地让语文融入孩子的生活。
三、教师做出表率,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有些老师规定了孩子课前准备,要求的很多,但是落实的不多。起初亲自参与,但是往往坚持不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老师要差得多。要让学生做好,老师首先应当做出表率,课前三分钟必须到班,精心组织这些活动并积极参与。无论是演讲还是朗读老师都应当以最好的状态为学生作出示范。记得学生刚上初一的时候,为了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任意在班里选了10名学生,让这些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最喜欢写的字,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写几个。学生写完以后歪歪斜斜,大小不一,大多很潦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用楷书在黑板上写下了我的名字,足足用了一分钟,写完后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接着我用行书、隶书、草书、小篆分别写了我的名字,学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尤其是小篆,很多孩子不认识,写完后很多孩子感叹原来汉字是这么美。最后我把孩子在黑板上写的所有字用自己的语言有序连在了一起,也很好地讲完了学习书法的精髓,学生又响起了掌声。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很钦佩你,更强烈地喜欢语文。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三年,慢慢地课前的这种准备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成长。
四、巧妙设计,自然过渡进入新课
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前虽然有准备,但是效果不佳,尤其是与课堂学习直接割裂,导致课前准备与课堂学习脱节。针对这种问题,课前几分钟可以这样安排,每天让孩子在黑板的一角写上一个成语或者是一句名言,课前准备从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开始,让孩子齐读背诵。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安静下来。接着进行演讲或者其他活动。课前准备结束后如何与课堂对接呢?认真思考你会发现很多课前准备与课堂授课内容有很多相关内容,这样可直接导入课文,活动的安排也可以将时事与课堂成功对接。比如“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登月这是家喻户晓的热点话题,正好初一学生要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上课前可以来一段激情演讲,也可以播放“嫦娥三号”发射的视频,这样既是课前的准备,又是课堂的导入,二者合二为一。可以用过渡语言实现对接,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运用能力,从课前到课堂其实也是一种过渡,老师在组织学生演讲等活动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活动内容思考过渡语言,活动结束,自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五、设置一些有效的奖励措施
案例一:老师提前两天发下预习学案,然后课上前五分钟先由学生在讲台上演讲成语、同义词辨析或佳作鉴赏等,其他学生边听,边记,老师在一边倾听,最后点拨总结,然后检查、点拨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案例二:老师在发预习学案的同时有计划地布置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或作文材料让学生熟背。在上课后的前五分钟,老师先让学生们有计划地温习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点,与此同时再找4名同学上黑板,以小纸条的形式检测前一天布置背诵的相关知识点,然后老师依次检查每个学习小组的语文检查员,了解组内成员预习学案和背诵内容的完成情况,同时每个小组抽查1—2名同学的笔答作业和背诵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师生共同点评上黑板的四个同学的完成情况。
在这两个案例中,案例一的课前延伸内容仅局限于一份预习学案,课前五分钟学生只是听了、记了、了解了主持演讲的同学所介绍的内容,它的知识容量就是五分钟的知识容量,老师只起了一个点评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演讲学生霸占着课堂,老师学案的检查也只能拖到演讲结束之后。
案例二中,学生课前延伸的内容不仅有预习学案,还有老师布置的其它知识点,在这五分钟内,绝大部分学生在忙着温习加固已学知识点,老师通过让学生上黑板、检查语文检查员、抽查部分学生等措施,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加大了老师检查学生的力度,狠抓了课前延伸的落实,这短短的五分钟就像冰山一角带动了学生课下大量时间的语文学习,这五分钟的知识承载量不仅仅局限于五分钟了,这是寸秒寸金的五分钟。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认为要想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让语文的学科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就应删除浮皮潦草的环节,去掉浮光掠影的花架子,摈弃“给人看”的作秀,强化课前延伸的计划性、丰富性、多样性,借助课前五分钟构建一个落实课前延伸内容的平台,从而牢牢控制住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为此应做好如下工作:
1.营建课前延伸的知识库,让课前延伸系统化、序列化、持久化。老师在高一时可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课堂笔记本、摘抄本,建立语文讲义夹,鼓励学生购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成语小词典》《语文学习报》《语文报》等资料,从而营建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材料库。
2.完善课前延伸落实的检查体制。老师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有责任心的一名学生为语文检查员,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检查本组预习学案及背诵的完成情况,了解本组的作业难点,上课时如实向老师汇报。
3.构建落实课前延伸的平台。案例二中的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将课前五分钟变成学生个人的表演,而是让其成为检查落实课前延伸的平台,短时间大密度的检查,必会督促学生课前按老师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内容,这五分钟确实起到了四两拔千斤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