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3:5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6所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访问法等。
2结果与分析
2·1课程时数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6所院校在课程总学时上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数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到了3258学时。教学时数最少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只有2532学时。两者相差726学时。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600~2800的范围,广州体育学院的总学时数明显偏低,与1997年颁布的方案规定的总学时2700~2900更是差距较大。我院在制定99教学计划时,决定将原来本科3500~3900学时数压缩到2600~2800学时,但在实际制定时压缩幅度过大,直接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容量。如我院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必须相应学习学院开设的课程约为52门(其中必修33门),而华南师范大学所对应的课程数约为50门(必修24门),成都体育学院的约为42门(必修31门),北京体育大学的约为40门(必修26门),武汉体育学院的约为40门(必修24门),上海体育学院的约为46门(必修35门)。与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学生学习的课程多而学时少,导致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繁杂。
从课程的组成结构分析,必修课时数最多而选修课时数最少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必修课时数为216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7·61%,选修课时数为62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2·38%。必修课时数最少而选修课时数最多的是广州体育学院,必修课时数为1714学时,占总学时数的67·69%,选修课时数为818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2·31%。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分析,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必修均高于70%)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更加重视必修课,而后两所体育学院(选修均高于30%)比较其他体育学院重视选修课。后两所学院在贯彻压缩必修课时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精神方面做得较好,也更加接近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要求。
2·2课程学分数的比较
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的充分发挥。学分总量和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可以反映一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侧重点。从课程体系的学分总量与结构分析,在对学生的学量要求上,师范教育性十分突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要求最高,达180学分。从学分的课程构成比例上,我们将学分课程构成具有可比性的五所体育院校进行比较(成都体育学院实践环节没有规定学分,不可比),发现北京体育大学的必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我院高出近13个百分点,而我院的选修课学分比例最高,较最低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出8·77%。这一现象与学时比例反映的情况一样,说明我院的课程体系中较为突出选修课程,而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在学分总量上不如其他体育院校。
进一步分析,从必修课学分及其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课学分,我院数量最少(56·5)、比例最小(35·3l%)。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院部分教师反映的学生专项能力下降的原因。由于专业课时数少(表1中几所院校里最少的)、学分低,学生的专业课时数较以往的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减少,而其他配套措施(如身体素质隐形课程的开设等)没有很好安排或落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3教育实践环节的比较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方式。从6所院校在教育实践环节的内容与安排上分析,情况大致相同,个别院校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点。如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1周的教育见习,突出了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武汉体育学院在第八学期专门给学生2周的求职时间,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独有特色,都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次数以上的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由于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相对以往自由参加、可有可无的状况,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与参与的动力。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更能发挥积极作用。
2·4技能培养与要求的比较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对学生的外语与计算机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外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才能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裁判技能要求最高,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项目二级运动员和二级裁判员标准才能毕业。我院对学生的外语要求是通过省级统考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技能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较大距离,是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与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就达不到国家的专业人才标准,将面临市场的淘汰。
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各院校基本保持了与其技能要求配套一致的课程设置。如在外语课与计算机课的学时数与学分数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是最多的(见表5)。北京体育大学的英语课程,除第一、二学年4个学期384学时的必修学时外,还在第三学年开设了128学时的限修课,保证了学生英语学习连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北京体育大学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的限选课。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牢固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该校学生外语与计算机过级率。比较而言,虽然外语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中学时数最多的课程之一,但与部分兄弟院校仍有差距。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外语必修课时数比北京体育大学少了112学时,比同在广州地区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了80学时,而且没有象这两所院校一样开设外语提高课程。这可能是我院学生外语四级过级率低的一个因素。在制订新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中,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他校经验,增加外语教学时数,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必修英语课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甚至第四学年开设外语提高性质的选修课,以此作为提高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途径之一。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裁判技能等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从6所院校的专项课程教学时数安排看(见表6),上海体育学院是最多的,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828学时,比我院高出522学时,北京体育大学专项教学时数处于第二位,专项训练课程和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总时数达到656学时,比我院高出350学时。我院的专项课程时数在六所院校中最少(306学时),甚至低于师范类的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85学时。这组数据可能从一个侧面部分回答了社会和本院教师对近几年我院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下降的原因。
毕业会考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全面考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我院与成都体育学院都执行毕业会考制度,但我院虽有毕业会考的要求,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毕业会考的要求以“顶点课程”的形式固定在课程体系中,使毕业会考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更加便于实施与落实。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应将之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2·5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体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体育师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比率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学期间培养学生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从6所院校为学生开设的教育专业类课程整体情况看,教育专业类课程比例偏低,学时数都远低于5%。在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类课程欠缺,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牢固、教师意识和素质的养成、教育教学本领的掌握,削弱了体育教育专业应有的师范性。此外,6所院校中除华南师范大学外,其他院校设置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都是理论为主的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主线是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应达到不但自己懂得,还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的程度。
6所院校中,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学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数及学时数、学分最多,有三门必修课、一门选修课。而且该校特别开设了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对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功进行专业要求与锻炼,值得我们借鉴。我院在这类课程设置方面有三门课程,而且都是必修课,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说是与学生培养目标十分一致而且作用非常大的课程,但是由于学时太少,并且都是理论学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与教学技能的实践相结合,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更明显、更大。
2·6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正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而这些知识主要靠在学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体育卫生保健类课程传授。从表8可以看出,在6所院校中,我院的该类课程结构较为单一,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实用性不是十分突出,而兄弟院校开设的“健康教育与健康评价”、“体质健康教育研究、“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论”、“心理健康与咨询”、“健身学”等课程,与中学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形势结合更为紧密,值得我们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时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基本相同,但也存在课时数差异较大,课程重点各有所侧重的特点。我院课程门数多而学时少,课程内容繁杂,课程模块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3·2我院选修课学分比例较大,给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选择度较高,但专项课学时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项能力。
3·3人文素质教育是我院课程体系中的特色之一,应继续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巨大改善,以及近十几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整个经济消费中更加突出,近年来体育方面的消费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招生人数也创出新高,在高校的两千多万的大学生既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又是各种兴趣爱好者,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兴趣角度看,体育方面的消费将在他们的各种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高等院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师范院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宁夏师范学校共有10个二级学院,30多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全校女大学生占75%以上,所以研究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学校拥有体育设施相对较齐全,这对调查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情况提供了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师范学院9个二级学院女大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期刊网和网络相关资料,比较系统查阅了体育消费方面的相关资料和论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题目,制定调查问卷。在宁夏师范学院9个非体育专业学院各随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55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97.2%。
3.专家访谈法:为了本次研究工作更科学合理,多次向校外专家和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得到有效数据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消费概述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消费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支配课余时间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余暇时间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的增多,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支配课余生活的方式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的女大学生仅仅占9.4%,有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支配存在一定不科学性,有27.1%的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来电脑和手机上网,还有18.5%的女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逛街购物,还有12.3%的女大学生选择休息睡觉,浪费掉很好的课余时间。
(三)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越高,体育消费的次数也就越多,体育消费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率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淡薄,大部分不能感到参加体育运动和一定水平的体育消费对学生个人在心理、生理、价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显示(见表2):每周参加1-2次体育运动的占29.7%,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占13.7%,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的仅占7.7%,还有48.9%(近一半)的女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这也是我院女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金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金额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每学年每人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2%、100-200元占47.7%、200-300元占23.1%、300-400元占12.9%、400元以上仅占4.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部分人每学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下。
(五)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调查发现见表(4):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中有40.2%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娱乐消遣,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消费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意义,还没将体育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意识还是很淡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有12%的女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动机。有30%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动机受到身边同学影响的占6.9%,还有10.9的人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因为交际和学习的需要,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宁夏师范学院女生逐渐对体育的健身和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终身体育习惯。“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强,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参与频率相关性不强,体育消费还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观念真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一定加强。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加强宣传力度,呼吁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名称:我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NXSFYB1651)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our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martial art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Gene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ster martial arts motivation, interests, attitudes, etc. Students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martial arts activities,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martial arts, made some of the better college students wushu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chool sports reform to giv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Chinese Wushu humble heart.
Keywords:Zhoukou Normal College;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martial arts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生活、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以摔、打、踢、拿、击、劈、刺为主要方法的搏击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哲学,兵法,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相结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既能增进身心健康,又能防身自卫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唐代武术就开始向表发展,宋代“杯酒释兵权”以后,宋代官方武举武学发展均受很大制约,武术逐渐武术套路表演的大发展时期[1]。从1992年为申办2000年奥运开始,国家意志把武术套路表演发展到了极致[2]。本文通过对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意识、动机、内容等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因素,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给予一定的理论依据。加大宣传力度,为武术的大发展、大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周口师范学院普通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情况,调查对象则是组织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教师和参与表演的普通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在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我国学术期刊,在中国知网、万方、读秀等网络资源上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通过邮件、问答或跟踪访问的形式进行了解、调查的方法,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个人人脉基础上,由老师,同学协助,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当天发放当天收回,各院系发放50份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938%。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对所需的数据进行了摘取和必要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现状
2.1.1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的兴趣和频度
调查显示:有高达158人,占总有效人数845%的大学生喜欢参与武术表演,有21人,占总有效人数112%的大学生对参与武术表演兴趣一般,只有8人,占总有效人数112%的大学生不喜欢参与武术表演。只有21人,占总有效人数112%的大学生经常参与武术表演,有43人,占总有效人数230%的大学生偶尔参与武术表演,却有高达123人,占总有效人数658%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武术表演。845%的大学生对参与武术表演感兴趣,但经常参与武术表演的却只有112%。可见在周口师范学院中大多数学生参与武术表演缺乏主动性,武术表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在组织与开展的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高等院校学籍管理问题对策一、前言
学籍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从这一刻开始,直到这名学生毕业,他将享有使用该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学历和学位证书的权利;同时也有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的义务。因此,高等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校风、学风建设,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它包括学生入学注册、日常纪律、上课考勤、休学、复学、转学、退学、转专业、降级、跳级等学籍异动管理,此外,还包括颁发学历证书及进行电子注册、学位证书及注册、毕业资格审核、学业预警、火车票优惠磁卡注册等各种环节,这就说明,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具有灵活性、繁杂性、综合性、人性化、数字化等特点。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并搜集相关资料。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选题和本文的研究目的查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期刊、论文和文献资料;分别以学籍管理、高等学校学籍管理、高校学籍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问题、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等关键词在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期刊数据库搜索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关于学籍管理的相关文件,仔细阅读这些资料并对它们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
2.访谈法
(1)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对业内相关专家及管理者就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开展的情况,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信息支持。
(2)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普通高等学校的部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和交流。
四、学籍管理工作发生的新变化
2005年9月1日,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施行,它进一步放宽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范围,也就是说,学校有了更多的自。同时,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且复杂,学籍管理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自增加。新《规定》在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自基础上,给予高校更多管理学生的自,各高校根据本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激情的管理空间。
2.学籍异动的灵活性增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入学后,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进行重新规划,这就使学生会选择不同学籍异动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选择休学或退学来进行出国留学、自主创业、参军等。
3.学生火车票优惠卡信息实名注册。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教育部要求新生火车票优惠卡信息需要在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信网”)进行注册,并且火车票优惠卡信息也需要实名制录入。
4.学籍异动要及时。伴随着学信网的开通,学生学籍信息实现了实时,学生本人能在第一时间查询到自己的学籍信息及异动情况,用人单位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拟招用人员毕业信息的真伪,这就要求学籍工作者每天都要对本校的学籍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改变了以往对学生学籍实行结果管理的方式,实行结果与过程双重管理。
5.学籍管理软件化。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使用教务网络管理软件对相关教务工作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学生学籍信息、成绩、奖励和处分、各种学籍异动等,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学生可以及时通过校园网进入教务网络管理软件查询到自己的学籍信息、成绩、学分及相关学籍异动,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务网络管理软件查询到自己承担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期末考试录入成绩等,同时教务网络管理软件也给各项学籍管理的数据统计提供了方便。
五、学籍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学籍数据无法共享。由于现今的高等学校都实行学籍管理软件化,因此学籍数据可以实现电子化,但这些学籍管理系统往往只局限于教务或学生部门等某一个部门管理人员使用,其它部门无法共享,同时,学校各部门对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每个部门的数据格式和要求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要重复统计数据。
2.学籍管理的工作职能划分不明确。学籍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涉及到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校医院等各个部门,只有这些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将学籍管理工作做好。如学生未经请假擅自离校,在规定期限内未返校参加教学活动,并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按规定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理,但由于该生所在院系未能及时上报此情况,造成学籍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该生做出相应的学籍处理。
3.学校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籍管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工作量大,内容繁琐,政策性强,影响面大,工作人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时时学习,保证工作万无一失。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不仅每天要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还要身兼数职,减少了其学习政策的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频频换人,甚至有的部门使用研究生来做学籍管理工作,这就降低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并且交接工作中也会出现遗忘或错误。另外,学校也缺乏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
4.学籍管理的相关政策完善滞后
2005年9月1日,新版《规定》正式施行,虽然新《规定》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自,但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地发展,有些新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应征入伍的学生学籍保留期限、应征入伍的学生复学后课程如何安排及成绩如何认定等都需要重新进行界定。政策的滞后会给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带来麻烦,同时也让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相关工作产生质疑。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学籍管理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要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新形势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院系两级学籍管理。在院系两级管理系统中,学籍管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因为学籍管理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需要教务处和学生系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好。从学籍管理的实际工作看,本着“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各教学单位为本”的原则,实行院系两级学籍管理,充分放权给系部,有利于调动系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学院整体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籍管理的质量。教务处在两级学籍管理中主要负责全日制本科学生考绩、学籍管理流程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宏观管理,院学位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学士学位评定、授予的审查;学生系部则负责学生成绩的登录、核对、存档与学籍异动,对本系部所属毕业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核并报教务处备案。同时,可以采取建立学籍管理月报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强化学籍管理。
2.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学籍管理不仅是教务处和各系部的事情,它还涉及到招生办、财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组织部、校医院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这些部门通力配合,才能使学籍管理顺畅地进行下去,因此,建立各部门长效的协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重要保障。
3.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准确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在法律、档案、服务、学习等四个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意识,这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本人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学习,还要求学籍主管部门多给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访和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扩大学籍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视野。同时,鼓励学籍管理人员进行申报课题、撰写相关论文等科研,总结管理经验、研究管理方法,并且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提高学籍管理质量。
4.完善教务管理软件。信息化时代下的高等学校基本上都实现了教务管理电子化,学籍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实际情况看,教务管理软件已经实现了学生进行选课、成绩查询,教师进行课程查询、成绩录入等操作,但还有一些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毕业资格审查不能完全运用教务管理软件来进行审查、教材管理中学生还无法查询到自己使用教材的情况及教材库建设等,同时,各个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和教育部学信网数据对接、高校内部数据共享等也是需完善的地方。随着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每年应适当增加对教务管理软件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务管理系统必要地升级,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辉,李晓.高校学籍管理问题及应对研究[J].教育艺术,2010,(9).
[2]管伟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
[3]梁红杰.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
[4]丁勇.关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5]杨光琼,赵晓霞.优化管理系统推进高校学籍管理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
关键词:女大学生 健美操选修课 动机
前言
健美操作为当代国际最为流行的运动项目,以它独特的魅力“火”遍全国。它集音乐、舞蹈、表演、技巧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极好的运动项目之一。
随着健美操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各高校也相继推出了健美操选修课,而随着选修课的开展,选修健美操课的女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动机使得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课如此青睐呢?就此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1 研究对象
以衡水学院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选修健美操课的女大学生218人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了大量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及论著。
2.2 调查法
2.2.1 访问法:
就参加选修健美操的部分女大学生进行访谈。
2.2.2 问卷调查法:
对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18份,回收问卷211份,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6.8%。
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选修健美操课动机的构成
动机是激发和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将活动导向某种目标的行为动力,是行为的内部原因,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通过调查结果(表1)显示,审美娱乐动机、身心健康动机、交往动机、体育成就动机是女大学生选修健美操课的主要动机。
3.2 动机之一――健美操能够塑造形体美,丰富娱乐生活。
从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审美娱乐动机是女大学选修健美操课的主导动机。这说明当代高校女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反应快,充满朝气。她们对体育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对体育活动最直观、最具体的作用的认识上,而是已经开始提高到娱乐性、创造美的感受上,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活动中达到高层次的体现。
3.3 动机之二――健美操运动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增进身心健康。
健美操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观点得到了女大学生的充分认识。这说明女大学生对于体育最初级物质价值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其最基本、最直观的功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体育运动尤其是健美操不但可以增进健康而且以其动作优美、协调全面锻炼身体。
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转移了注意力,尽情享受健美操带来的欢乐,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状态。
3.4 动机之三――增强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满足自我成熟。健美操选修课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一个集体,大家一起跳,一起锻炼,互相鼓励。有些人成为朋友,从而为学生的生活开辟了另一个天地。
3.5 动机之四――提高运动技能,满足竞争需要。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判证中,“知识+能力”型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健美操对培养大学生的一技之长,特别是表现自我有着独特的作用,练习健美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发展自我,并通过身体的变化,向外界充分展示自身美,这一过程对提高女大学生表现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一次充分展示自己,挑战未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审美娱乐动机是女大学选修健美操课的主导动机。
4.1.2 女大学生对健美操锻炼的认识提高到娱乐性、创造美的感受上。
4.1.3 女大学生对于体育最初级物质价值的认识已经很清楚。
4.1.4 女大学生认识到进行健美操锻炼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挑战未来。
4.2 建议
4.2.1 正确引导女大学生进行健美操锻炼,充分认识健美操的作用。
4.5.2 利用健美操的独特作用使女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 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 实验研究
1.前言
体育课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最大的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环节。调研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成绩考核与评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离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结合实验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江苏省某高校2005级10个选项班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改革的论文、论著40余篇。
2.2.2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差异性显著检验。
2.2.4教学实验法。
运用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每位学生进行实验前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可视为同一水平。同时,又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础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3062(P>0.05),峰度为-0.5910(P>0.05);对照组D值为0.2794,偏度为-0.2468(P>0.05),峰度为-0.763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成绩均成正分布态,说明数据可靠,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影响考核评价体质量的主要因素(表2)
3.2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理论构建
3.2.1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和学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及时获悉自己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和其它方面所处的状态,这样可及时提高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效率。
3.2.2重视个体差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对于学生所完成的运动负荷、掌握动作的数量、完成动作的质量及素质达标等“显性”内容进行评判,能够客观与准确地反映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但对于如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和自尊、合作意识等“隐性”内容很难从量化指标中得到反映。如果忽视这些“隐性”因素,评价结果就会产生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有悖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
3.2.3让学生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
学生的相互评价、自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存在某种偏见而导致评价上的缺陷,有助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加公正、公平和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平时一般性观察难以获得的信息,提高评价能力。
3.3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的运做
3.3.1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比例。
体育选项课成绩考核评价内容包括:两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身体素质考核(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占30%;平时表现(学习认真程度;练习积极主动性;进步幅度;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出勤率),占20%;理论知识考核(健身常识、专项技术知识),占10%。考核方式采用教师考评、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综合评定方法。
3.3.2教学实验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后,对实验组、对照组每一位学生进行了成绩考核评价。实验组运用重新构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评价方法,对照组运用原有的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评价成绩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实验组D值为0.2875,偏度为0.4351(P<0.05),峰度为-0.8997(P<0.05);对照组D值为0.2865,偏度为-0.2638(P>0.05),峰度为-0.385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评价成绩均成正分布态。
4.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成绩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应具有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目标要求,体现出科学性;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教、考、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矛盾,让高校体育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学研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6):15-18.
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文章的核心理念。在“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创新
1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则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进行创新与实践,把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课题。“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基于当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在此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本研究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价值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其二,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覆盖面,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独立思考意识以及主动性的缺乏,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思想共鸣的效果;其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收获满足和愉悦;其五,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引向“终身运动”的道路上,提高其学教结合能力,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进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向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2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合
学生管理工作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学生思想工作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体育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反之,如果学生管理工作脱离了人才培养实际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最重视的是知识、技能和技巧,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空洞的“灌输”和“说教”之中,思想教育工作势必脱离学生实际,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紧紧围绕各项中心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TTCR”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使学生在该模式的平台上充实自我、历炼自我、提升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
3“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一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在教学经验上注重“给”而轻“悟”;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如何“创新”。这些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均是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于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较好,他们有较为远大的理想,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他们就不断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以及通过自身四年的努力是否能在未来的职场上有立足之地,以此来改变自身以及改变家庭。但这类学生大多“半路出家”,专业技术技能薄弱。针对这一特点,学生工作者可借助于各项目课余训练队(俱乐部)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学习小组,加强和各专业专项的教师沟通交流,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谈心,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各训练队(俱乐部)负责人交流,使专业学习渗透在平时,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补差,互相督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变“厌学、苦学、怯学”为“乐学、会学、敢学”,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和挑战,乐于参与和提高,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专业技术技能和成就感的提高,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常规的课程学习之外,学生有许多课余时间,为使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与升华,学生工作者应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组建各运动项目的课余训练队(俱乐部),坚持长期训练,通过课余训练,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训练能力、教学能力、裁判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积极组队参加各类赛事。
3.2.1通过课余训练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
通常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一般专项学习在第五学期开始修专项,第七或第八学期教育实习、写论文、找工作,所以专项学习时间太短,导致专项学科不专。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即教育见习(听课)和教育实习(实习)。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时间短,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不仅在时间上有差距,而且在组织与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在美国教育见习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贯穿于二、三学年,其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在日本,定向培养的体育师资则整个学习期间都开展教育实践;而在我国教育见习仅在实习前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学时,而实多在第七学期进行,致使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难以养成。因此,课余训练队的组建,可以使学生边学边用。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带队训练,如何制作训练计划,如何有具体实施,如何进行工作总结以及整改措施等;同时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3.2.2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
当前,不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单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有些学生毕业后专业不专,知识面过窄,教学训练能力差,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有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运动营养学等等。在学生担任教练带队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最基本的人体构造、人体反应原理制定训练计划;要根据运动营养学知识为学员制定饮食计划和营养搭配等;要有在训练中预防伤病的医学知识,这就需要合理利用所学的运动人体科学的相关知识,使实际训练更加技术化、科学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练能力也很重要,其中渗透着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有力指导,如果学生仅纸上谈兵,理论掌握的多扎实,分数考得再高,但在实践教学中面对许多问题时束手无策,面对学校或专业训练队训练时也无从下手,无计可施。因此,应加强并引导学生能在平时积极主动地将课堂中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练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的需求。
3.2.3科研与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课余训练队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参与训练的学生实施监控很重要,作为教练员、队长和教师均需要有这种意识。为此,应建立一些开放、综合、连锁的实验室及柔性的实验平台并对学生开放。阶段性训练结束以后,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教练或队长可以有效地组织训练人员进行各项体质指标监测,检验训练效果,训练人员的技能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等。在各类试验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积极动员组织培养参加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优秀学生担任教练。这些项目教练应在专项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制定相关训练计划,并进行科学训练。
3.3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倡导以训练为基础,以竞赛为窗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在每学期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协调并组织安排系列教学比赛,形成人人有项目、项目有队伍、月月有比赛,季季有活动,以此来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竞赛是教学、训练成果的全面检验。通过组织竞赛,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竞赛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裁判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基于此,学生工作者会积极动员组队、训练、参赛,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1实施“导师制”,培养科研能力
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大学期间有计划地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应深入推行“本科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对指导的专题内容、导师资格及聘任、导师的职责、工作要求、导师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导师制”的实施,促使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生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过渡,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4.2举办系列科研讲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利用学院的资源请专业教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请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举办科研讲座,为本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契机。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努力营造执著、宽松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大胆设想、积极探讨与实践的科研环境,培养学生对体育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朝着科研的方向发展。
3.4.3开展学生讲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办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讲坛。请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利用读书会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全面发展自己,同时鼓励学生进自习室、图书馆,教给他们学会查阅资料,学会看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3.4.4积极深入实践调研,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工作者组织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走出学院,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布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研,让其利用假期的时间做社会调研,深入实践,了解体育发展现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学期学年总结与计划,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教育。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协调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织者、对体育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学生与专项教师、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之间的关系,利用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课题为平台,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实践中育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完成了从学习型大学生向科研型大学生迈进。
3.4.5博客、微信———思想文化阵地
重教育,善交流,学知识,授技能,在交流中成长和提高,是建立公共平台的最初目的。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在瞬间就能传遍世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微信平台、年级博客、QQ群等,在公共平台上有关信息,主要包括:域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信息、体育新闻;我国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学校和学院的政策通知;学校和学院举办的相关活动通知;课余训练队(俱乐部)的组建、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以及相关的训练、竞赛的通知、开展情况及活动总结;各班内部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活动总结;建立相册,上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各项活动照片,制作成影集等,不仅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为传达信息、开展各项活动等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4结语
基于“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作者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力求达到“开拓创新,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高起点要求,高水平建设,高层次突破”的发展特色“;重改革,重创新,重实践,重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勇创新”“,为学为人统一”的教学、育人特色;教学科研相互支撑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最终,形成“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完备、训练竞赛实力更加雄厚、科研支撑教学能力更为突出”的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特色,以实现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作者:吕旭涛 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孟红.地方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