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关于雨的诗句古诗

关于雨的诗句古诗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8 08:51: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雨的诗句古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雨的诗句古诗

篇(1)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以其独有的风姿脱颖而出,它们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诗词中蕴藏着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如何使学生能感悟到诗词中的精髓,让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诗词意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的扎下根?对于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粗略的研究,现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一点教学见解付之于笔。

首先,对于诗词的美感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这个感知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读诗文并非如读课文一般逐字逐句朗读,这里的读指的是吟诵,即有格调、音律的读,甚至可以让学生仿学古人闭目想象,摇头晃脑的读。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西湖的美景图片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观图后的感受,然后在图旁赋上这首诗,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如:自由读;跟着老师读;闭目摇头晃脑的读……在吟诵时音乐不失为一个好道具,因为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便会不知不觉的走进诗词的意境,此时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不用多言,诗词的整体基调已映入学生心中,后面对诗词的讲解也是水到渠成。另外,我偶尔还会把一些诗词谱上曲调教孩子们唱,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原来枯燥乏味的诗词也可以变得这么有趣。

其次,当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因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由这单独的一首诗而牵连出同类型的诗。如学习《饮湖上的初晴后雨》后再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类诗词相互比较,评味异同。同样的景物、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情诗中就有不同的味道;或者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节、相同的心情、不同的诗人描写的景色也不同,描写的手法也是多样。同样在教学某一诗人的诗词时也可以把这一诗人的其它作品,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对比,以诗词走进诗人了解诗人。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唐代田园诗的奠基人,虽描写田园风情的诗词众多,但不同时期诗的情感色彩也不同。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在诗中多有体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透过诗词看诗人,老师可以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方式有选择性、侧重点的进行教学,将散乱的诗词内容整合成有序的板块,让学生融会贯通,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言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还应该粗略的教给孩子们一些关于诗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明白押韵的规律。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当触击到诗词的教学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诗词的规律,例如提到为什么有的诗四句,有的诗八句,有的诗每行五字,有的诗每行七字,让学生粗略的分清楚律诗、绝句的分类,词与诗相比有什么不同。记得有一次在教到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这一板块时遇到几句诗句,在以前的单元里也常遇到对诗句的教学。我想每次教学都是孩子们读、理解、背,这次能否让孩子们学些新鲜的东西呢?于是我出了一副对联“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问:“孩子们,你看这副对联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如果咱们在春节时把它贴在家门前应该怎么贴呢?”学生胡乱猜测一番,最后我让他们观察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揭示其奥秘:最后一个字为“仄”的为上联,为“平”的是下联。然后再去读书中的诗句并细心观察,这样让孩子们在学习诗句时也明白了贴春联的一些常识。总之在教学中慢慢的渗透一些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初、高中古诗文的学习奠定一个好基础,这是很必要的。

古诗词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歌谣传唱、延续下去,让我们借用诗的甘霖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孩子都徜徉在浩瀚的诗海之中,让他们的心智沐浴在诗风里,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把学生觉得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让学生把古诗词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同时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充分让每个学生从多彩的古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探寻春花的芳踪!让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深情诵读唇齿留香,看尽那满园春色!

篇(2)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对每个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段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五六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意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下四种方法。

一、充分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n ,如果读成平音jiD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这几个平音要拉长,特别是“宜”要拉至三拍。这样反复地吟诵出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反复冗长地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如何创设出符合诗意的诗境呢?一是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扩展阅读

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篇(4)

一、教学目标

古诗教学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确定的具体目标是(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初步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训练 。(3)培养反复吟诵诗歌的习惯,背诵诗歌 。其中,理解是基础,培养初步欣赏能力是目的,而反复吟诵是达成目的的有效手段。

二、欣赏过程

1、教学目的决定了思路。在欣赏中,首先立足于理解诗歌内容,具体是: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步骤中,可布置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既能够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其自学的能力。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3)、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体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文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诗的“诗眼”就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理解作者感情了。

总之,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但诗歌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有尽的“言”就是诗人写出来的诗歌,无穷的“意”则是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和诗的意蕴了。因其“意无穷”,所以在分析、理解诗歌时不要字字句句统一答案,译成现代汉语要留有余地,也就是为学生独立欣赏诗歌提供空间。

2、初步鉴赏能力的训练

(1)、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国破山河在”之“破”,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2)、欣赏艺术特色。欣赏应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欣赏优美诗句是局部感知,欣赏艺术特色则是从整体表达上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具体到每首诗中,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构思入手,如《诗经》中所选诗歌的比兴手法和一咏三叹、重章迭句的表现形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层层推进、蓄势转笔的艺术构思;这都是整体把握诗歌的一把把钥匙,理解了这些艺术特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效果。

3、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教授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语言来刻画诗人月夜无眠,在月光的清晖中低吟、徘徊,怀人思远的情景和远方的爱人揽镜自怜的相思之苦,从而深刻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营造的刻骨铭心的哀婉气氛。

三、欣赏方法

反复吟诵,激发兴趣,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这些特点,都需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现去体会。甚至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吟诵应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

1、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3、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篇(5)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故乡情的文章着实不少,《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却巧妙地开篇引用此诗作为情感铺垫,简洁地将“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很节俭的笔法,而诗人的感情却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游子久别返家的忐忑复杂心情;引用崔颢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用一个娇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讪来表现人们普遍而深厚的思乡情结。而后文引用的诗歌又升华了一种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诗句。乡土乡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牵如此!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学中融合古诗词的学习,好处自然还有很多:化难为易,巧学怡趣。如开创浪漫主义诗风的屈原写作《离骚》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对于学生字面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灵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体教学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讲解,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有效教学法。教师还要善于预设。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句在苏教语文必修一课本上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用以表现的主题大不相同,一为思乡苦,一为不舍情,学生在理解时肯定有纠结和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鉴赏,即可拓展其视野和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见疑不避、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解决古诗词学习难的问题。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篇(7)

关键词:诗词;语文教学;情境;品味;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来确定具体的形式和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来渲染气氛、激感、烘托意境就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5)创设竞赛情境。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地准确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于是写下了《泊秦淮》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