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21:2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作文训练呈无序性,致使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很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每个专题设置了写作训练点,最大的优点是写作训练点与专题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不足之处是每个专题写作要求之间缺少缜密的逻辑性。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点由记叙文到议论文,层次比较清晰。审视当下江苏省高中作文课堂,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训练记叙文,一会训练议论文,一会训练考场作文。造成这方面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写作规律的理解、对学生的训练达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有序地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少走弯路。
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课堂。作文教学首先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区别开来,从文体训练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先把记叙文写好,然后写作议论文。张克中先生在《中学写作教学观察》一文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倾诉过程而已。写作教学也只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的一种过程。”笔者在平时批阅学生日记、随笔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里写的作文远远比考场作文要好。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想自由,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情感。整个高中阶段,贯穿写作是一种倾诉的教学思想,从记叙文训练开始,让学生会写令人心动的细节、会写构思奇妙的情节、会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文训练每次确立一个重点,例如从语言、结构、构思等角度切入,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反复写,自然会有感悟。
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阶段可以确定议论文训练的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文体意识淡薄,高考中考生写成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的后果。议论文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观点写起,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其实,学好写记叙文对于写议论文特别重要,议论文的论据就需要简练的概括、精当的选材,论据才能够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结构,让学生从并列式结构写起,即围绕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再到递进式结构,即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心声。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提炼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重议论文结构等小的训练专题,让议论文训练有章可循。
二、作文训练读写结合不够紧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专门安排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中,教师指导的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的现象多。例如,一周有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阅读一些时文精粹之类报刊杂志,但是阅读之后缺少教师点拨,没有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缺少读写结合训练的作文课堂。假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那么笔者认为两者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作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
首先,给予学生阅读指导。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欧也妮葛朗台》《边城》《老人与海》等。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阅读经典谈读后感,再引导学生把感想写下来,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产。与此同时,把阅读经典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找到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经典后想倾诉、会倾诉,教师要善于在作文课上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笔者认为,有针对性地阅读经典,有针对性的读写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作,在写作后继续深入探究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益。所以,作文课需要教师点拨,读写结合的点需要教师挖掘,师生一起在读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史;乐教;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中国音乐教育史,是研究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内容、活动等问题的学术领域。早在20世纪初,这一领域即已成为中国音乐史学、中国教育史学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考证,萧友梅博士论文对周朝音乐教育体制的简要论述,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次对周朝音乐教育进行近代教育意义上的总结。 据笔者所及,对这一学科从文献、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等角度展开专门性的研究,是近3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才开始集中、深入地展开的。这期间,有关中国音乐教育史的论文、著作共发表、出版200余种,内容涵盖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音乐教育思想史、音乐教育制度史、历史时期的音乐教育价值论、音乐教育内容史、音乐教育方法论,以及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科自身的理论探讨等十分宏阔丰富的论题。一些音乐院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形成了教师科研与硕博士研究生选题相配套的研究团队。除此之外,一些来自文、史、哲、教育学界的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上述部分论题,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贡献。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音乐教育史已经从20世纪之初大力倡导“美育代宗教”的国民教育思潮时处于边缘位置的话题,逐渐更新壮大为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版图上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学科蓝图、挖掘本土资源、强化本土话语、革新音乐教育实践所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学分支学科。那么,以往的200余种学术著述,具体研究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哪些具体问题?反映了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教育的哪些经验?研究中还存在着哪些弊端?尤其在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学科自身的自觉探索中,还存在怎样的困局?面对这些困局,今人当如何逐步破解?本文将在对这些文论展开综述的基础上,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04-0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据美国卫生局报告,我国精神疾病目前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7.4%[2],这表明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小学生情绪能力和认知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幸福感,更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有学者就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4.2%[3]。这反映了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础,因此大量的研究先后探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情况,本文对源自中国期刊网的453篇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为主。
2.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发表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文献进行统计,发现有453篇包含“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题录。
3.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对代表性论文进行参考的基础上,对以下6个单元作统计分析:年代分布、受资助状况、合作者人数、内容分布、作者机构及作者所在地区。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对2003~2012年发表的45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除2005年(4.4%)和2009年(10.2%)出现稍大的波动外,我国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3~2007年的论文数为159篇,2008~2012年的论文数为294篇,分别占总数的35.1%和64.9%,后者较前者增长了29.8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十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论文的受资助情况
对近十年来的453篇论文的受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有84.1%不受任何项目资助,仅有15.9%的论文受资助。在受资助的文章中,最多的是省部级项目(9.5%),来自“相关协会”(1.1%)及“国家级”(1.3%)资助的项目相对较少。整体而言,受资助的研究数比例低且不同级别间数额差异很大。这给未来的研究以启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全面开展需更多资助,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及相关协会项目的支持。
3.研究论文的内容
对453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现状调查”(18.9%)、“相关研究”(21.9%)及“对策研究”(19.4%)这三项研究内容所占比例相当,但都低于“其他”内容类别(37.1%)的研究论文,而这部分论文是作者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某角度而提出的一般性看法或陈述,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综述研究”及“测量方法研究”则分别只占总体的0.9%、1.8%,这提示着综述性与测量方法类研究目前呈现出一定困境,亟待突破。
4.研究论文的形式及其研究力量
对研究论文的合作形式和研究力量进行分析(见
表4),结果发现,独著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67.8%,合著论文仅占32.2%,且论文合著以两人合作形式(17.2%)为主,课题组合作形式仅占0.7%。这表明研究者需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力度,组建课题组形式的专业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作为研究力量机构分析的基础,“其他(小学教师及协会等)”占研究力量的55.8%,其次为“师范类院校”(17.7%),而来自其他单位的研究相对缺乏,见表5。这表明,小学教师及协会是最主要的者,这些发表者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一般陈述性的研究,这与表3中关于研究内容的数据结果(“其他”类别即一般性看法或陈述性研究占最大比重)契合。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研究团队参与力度的薄弱可能影响到研究内容的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研究需更多专业力量的
投入。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力量的分布,本研究对研究力量的省份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分布总体来说呈不平衡状。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11.0%)、山东(7.5%)、甘肃(7.5%)、浙江(7.1%)与吉林(5.1%),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别为:青海(1.1%)、内蒙古(1.1%)、(0.9%)、宁夏(0.5%)及新疆(0.5%),即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相关研究极度缺乏。
三、讨论
1.拓展测量方法
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数量较多,同时内容涵盖面较广,包括现状调查、相关研究、对策研究、综述研究、测量方法研究及其他研究等,但关于测量方法的研究却相对匮乏。目前国内研究仍较多引进国外的测量方法,易出现跨文化问题;此外,现有量表内容多侧重负面心理特质,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有所偏离[4]。我国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已经从单纯引进发展到自编问卷,量表内容在向多领域延伸,也编制出了一些信效度较好的量表。但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普遍较低,自编量表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测量积极心理的量表少[5]。即我国仍需本土化的较为统一的科学测查工具和标准。广大研究者需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改善测量工具,以便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者的全面调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积极参与。首先,对研究者合作积极性的调动。研究形式合作化已经是当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带来的团队资源整合有助于促进研究途径多样化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创新性。但上述数据显示,独立研究形式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流。独立性研究在一方面保留了研究纵向的独特性及系统性,但另一方面独立性研究缺少横向文化间的合作交流。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6,7],即跨文化、跨地区式大样本研究缺乏。为此研究者应当积极寻找合作切入点,突破束缚,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维度。
其次,对经济落后地区研究者的调动。有研究者在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中发现,8.4%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差,其中有28.7%为小学生[8],这说明西部落后地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本文数据显示,我国一些落后的偏远地区,如青海、内蒙古、、宁夏及新疆等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极少,发展极慢,这也反映了落后地区小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客观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到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政府需增强支持,帮助其改善研究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呼吁更多其他地区的研究者多进行跨地域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意识,改善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对各个单位研究力量的调动。本研究数据显示,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者及有关协会方面,他们多以见解性、描述性的研究为主。这些研究与其自身教育实践直接联系,更具现实意义,且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发与思考,但这类研究缺乏专业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由此,对来自不同研究单位的研究力量的全面调动可以融合多种研究优势,实现不同单位研究力量之间的互补,以便研究成果能更高效地应用于
实践。
3.展望
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总体上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针对目前研究呈现的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加强研究的问题解决指向性,增加对策研究,将理论积极运用于实践;(2)实证研究有待强化,研究方法需不断改进,尤其是测量工具的改进;(3)研究要迈向全面化合作,突破孤立局限,尝试跨单位、跨地域、跨文化研究;(4)研究可多围绕具体、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增加个案研究并综合群体研究以增强研究的临床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
[2] 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
[3] 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9-10.
[4] 郑日昌,张颖,刘视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30-34.
[5] 廖全明,苏丹,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探新,2007,27(4):74-77.
[6]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7] 袁国祯,陈灶火,杨碧秀.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50-52.
1.农村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
2.呼唤学术自觉:人口社会学本土化思考
3.人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再探讨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初探
5.外国人及港澳台居民在中国大陆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学思考
7.人口社会学浅谈
8.人口社会学因素对老年糖调节受损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9.人口社会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实践功用
10.外出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和艾滋病KAB调查
11.人口社会学的课题
12.新疆高校大学生“五观”的人口社会学差异分析
13.SARS对人口社会学的挑战
14.关于人口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15.人口社会学浅谈
16.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17.面向现代化的人口社会学
18.人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理论体系初探
19.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
20.对《人口社会学》构成体系的初步设想
21.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22.网络社会的群体参与——以人口社会学为视角
23.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24.高职护理专业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学生人际容纳状况的差异性研究
2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26.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27.人口社会学的个理论问题
28.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29.流动人口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
30.“人口社会学”探究式学习教学法的应用
31.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结构
32.深入探讨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第四届人口社会学年会综述
33.第三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34.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35.县城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社会学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36.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研讨会综述
37.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38.人口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初探
3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40.第一讲:人口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
41.当前人口社会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全国第三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2.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老年糖调节受损者应对方式分析
43.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44.联合国人动基金委员会驻华顾问默顿斯在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讲授人口社会学
45.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深化创新——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6.探讨·开拓·创新——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47.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再思考——以身体社会学为视角
48.英国穆斯林移民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49.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
51.人口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50.人口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2.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犯罪现状的社会学分析与控制对策
53.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4.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55.创建幸福家庭——人口社会学的一个视角
56.全面认识社会与发展中的人口——评《人口社会学》
57.不同等级医院门诊患者就医原因及其人口社会学特征
58.全国首届人口社会学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59.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60.农村体育人口“二元性”分化趋势的社会学研究
61.自愿不育的人口社会学视角
62.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3.春运问题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64.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5.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探析
66.全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述评
67.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68.一部有创见的《人口社会学》
69.对加入WTO后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70.民族宗教流动人口社会学调查——广州市化隆拉面从业群体的基本特征调查报告
71.第二届全国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侧记
72.对“溺婴”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73.辽宁流动人口犯罪社会学分析及控制对策
74.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口就业理论探讨
75.我国体育人口性别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76.试论人口社会学的研究
77.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法律社会学思考
78.知识社会学与1950年代中国人口控制论间的竞争
79.农村流动人口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80.公安机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研究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81.中国人口与中国体育人口比较的社会学分析
82.影响大学生体育人口形成的多因素社会学分析
83.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84.农村人口控制的社会学思考
85.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
86.社会学与人口问题
87.海宁市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麻风病认知情况调查
88.中国人口社会学的定向历程(续)
89.我国当代人口流动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90.外国人在德国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1.从民族社会学视角看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中的性别因素——兼论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92.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93.我国老龄人口健康评价指标的社会学初步研究
94.2015年德国难民庇护申请者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95.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社会学分析及其社会性防治对策
96.试论社会学研究人口问题的内容和方法
97.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过程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城市空间转型的个案研究
98.“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99.湖北地区革命伤残军人健康状况抽样研究Ⅰ.伤残及人口社会学特征
100.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1.中国社会学2013学术年会“流动人口与城市融合”分论坛成功举办
102.影响体育人口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103.山东省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健身观念的社会学分析
104.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对“生男偏好”的影响
105.农村流动人口“回流”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106.人口控制与社会学
107.大型社区的人口、住房、活力与公平 上海大型社区规划理念与策略的社会学思考
108.论人口、贫困与幸福——从《人口原理》谈起
109.人口结构与生育意愿变迁的社会学分析——以改革开放为背景
110.试从社会学角度谈人口增长
111.劳动就业和社会学——讨论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划分标准”的一些想法
11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基于社会学的视角
113.人口老龄化与赡养问题的医学社会学分析
[关键词] 药学;计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101-02
Several opin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harmacy talents
MENG Qing-li1, LIU Zhi-gang2, LU Xiu-lian1, WU Yi-hang1, ZHOU Yi-feng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2.The Ankang Hospital of Hangzhou Police, Hangzhou 311113,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ltiv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detection "pharmacy talents. It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buil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bject system, build the unique activities after class, perfect mechanism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how to build an excellent teachers' teamwork group. And all of these are the effective model for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ed men of pharmacy.
[Key words] Pharmacy; Measur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当今世界是以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核心竞争力为特征的时代,高等院校传统药学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与时展格格不入,从单位用人很多而关键岗位无人可用,到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难题,不难看出,中国的高等药学教育究竟要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校特色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开展特色药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药学专业本身是化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大多在医学院校开设,或者专门成立药科大学,起初也是专门针对医院或制药企业需求开设。近年来随着行业门类的增多,药学的培养方向也逐渐拓宽到很多领域[1],如,掌握生产全过程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熟悉市场规则的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把握医院药学发展方向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熟悉医药法规的政府监管人才的培养等。生物技术领域是近几年兴起的新领域,药学专业也有涉及,如新出现的生物制药专业方向,目前,药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层次、多元化已成定局。此外,就业形势也是日趋严峻,全国大中专院校开设药学专业的不下三百所,而且还有日益增多的态势,药学人才供求将趋于饱和,我校的药学专业要想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发展壮大起来,就是要在抓住学生基础教育、多元化教育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注重特色人才培养[2~4]。
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药学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特色,认真开展特色药学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到国家检测检疫行业单位(国家质量检验检疫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调研,分析了行业发展前景和国家亟需检测人才的趋势,并邀请行业专家充分论证,确定本校药学专业的特色要体现药妆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这一方向,本文将就如何开展药妆品安全检测特色药学人才培养逐一剖析。
2特色药学人才的培养
2.1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3大课程平台,课程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等3大教学类型。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合理安排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体现特色的课程体系还要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实现“平台+模块”的特色课程结构体系,具体体现在:
2.1.1公共基础课程继续原有课程不变,包括思想政治、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2.1.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按照学科门类培养,使学生得到本学科的基础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涉及化学和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保持不变,另外开设了皮肤性病学作为药学专业新方向――药妆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方向的医学基础课程。
2.1.3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既要体现本专业特点,又要坚持灵活的专业方向,追踪科学前沿和实际应用价值。除原有方向性课程,如药剂学、药物分析、中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不变外,另增加了化妆品化学、中药化妆品学两门课程作为药学专业“药妆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新方向课程;还增加了生物芯片技术作为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新药研发和疾病控制方面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2.1.4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药物毒理学课程设计、药妆品检验综合实验、药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4个部分,其中“药物毒理学课程设计”和“药妆品检验综合实验”是为了与药学专业发展方向――药妆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保持一致。另外,为了延长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增加就业,我们将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提前在6个学期内完成,既提高了毕业实习的质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又避开了学生找工作高峰期,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
2.2 增设课外教学活动模块,注重特色人才培养
课外教学活动又称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我校修订培养计划时特别增设的一个教学活动模块,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所要求的最低学分,为我们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2.1课外科技活动模块课外科技活动模块要求学生至少获得2个学分,其内容包括科研实践、学科竞赛、论文专利发表、学位论文、综合性创新性实践课程等。我们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当中,仅2007年就获得了校立课外科技活动项目2项,分别为《化妆品中激素类成分的快速检测》和《化妆品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快速检测》,涉及学生15人,既结合了药妆品安全与检测的专业培养特色,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2课外社会活动模块课外社会活动模块要求学生至少获得1个学分,其内容包括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利用寒暑假,我们组织学生赴浙大药业、云和食品药业公司和日晖药业有限公司参观熟悉工艺,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培训;此外为了对学生进行药妆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特色培训,还带领他们赴宁波市药检所参加实践,了解药品安全性检测知识。总之,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药学特色教育,已经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药妆品安全与检测领域的竞争实力。
2.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课程体系做到完善合理,只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要想让它正常运转,发挥作用,还需要有效的管理,除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正常管理外,我们药学系还规定,定期进行相关教学活动,讨论课程进度、学生接受程度、课外科技活动进展等问题,对药学专业特色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为培养高质量特色药学人才提供有效保证。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特色教育服务
鼓励本系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度,发扬传、帮、带精神,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对中年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外出学习和交流机会,同时聘请知名医药企业和国家质检部门的专家来校开设讲座,使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为有效开展特色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培养具有“计量、检测”特色的药学专业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完善努力才能完成,包括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特色鲜明的课外活动模块、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强大的师资队伍。总之只要管理到位、措施得力,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国胜,续敏. 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0-121.
[2]陈欣,江滨,史录文.在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的初探[J].中国药事,2007,3:208-209.
[3]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3:581-582.
[4]陈福民,申玲.深入开展临床药学[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00,134.
[5]李庆利,王凤杰.药学大学生近期就业态势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05-106.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 科学知识图谱 Bibexcel CiteSpace
分类号:G250
1、引言
开放存取期刊(简称OAJ)是允许任何用户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访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没有障碍地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搜索和链接文章全文,或用于建立索引、编写软件等合法目的的所有学术期刊。0AJ作为支持开放存取运动的措施之一,推进了学术的进步和信息的共享,近几年日渐引起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和信息界的关注。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国内OAJ进行可视化呈现,旨在把握国内业界研究OAJ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以资相关研究借鉴。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具有选择性,部分论文未被收录,虽然数据完整性不足,但仍可以反映某领域的整体趋势,故本文数据以CSSCI为主,同时力求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该库未收录数据对主题进行补充说明。
OAJ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对其翻译出现多种版本,故我们以“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OA期刊”、“OAJ”等关键词为检索内容(最后更新时间为2011年4月25日),数据清洗后共得到62条有效数据,选取瑞典科学家佩尔松(Persson)开发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软件Bibexcel和美国德雷克赛尔情报学博士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进行OAJ的可视化分析,图中各节点即为相应主题,各节点大小及标签大小与频次或中心度成正比,颜色由深及浅为不同时期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现各节点的共现情况。
3、分析与结果
3.1 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
分析某一学术领域学术成果的时间分布状态,利于宏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我国每年OAJ论文数量、期刊数量和刊均载文量数据见表1,历年OAJ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整体呈平稳发展趋势,表明国内业界对于OAJ的研究及关注度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具体分析历年文献内容,2005年“开放存取期刊”一词开始出现在学术论著中,即任真和李博从开放存取期刊、订购型期刊和期刊出版等方面对OAJ这一新型期刊类型进行介绍,马景娣则对IsI引文数据库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CSSCI未收录数据发现,2005年我国还有《测绘学院学报》编辑部和王云才就OAJ发表了相关文章,宋琳琳也论述了开放存取与学术期刊的关系。2006年论文数量和载文期刊数量迅速增加,直至2010年量虽有波动,从CSSCI收录历年论著数据分析,OAJ整体基本趋势呈现稳定状态。
3.2 OAJ研究的研究力量演变
进行研究力量分析便于理解该领域的核心团体及单位,进而把握各研究力量的研究深度及趋势等信息。但通常研究方法仅以作者共现集群为研究对象,不利于动态把握各研究集群的动态演变情况,如过去某一时段学术成果较多的作者集群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壮大,甚至消失,故本文依据时间维度进行OAJ领域研究力量的演变分析便显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国内OAJ学术研究的全部作者进行统计并生成时间演变图(timeline),即OAJ研究力量演化图谱,如图1所示:
具体研究力量演变情况分析如下:
李武2005年在《出版经济》上发表了《开放存取期刊》一文,拉开了国内把OAJ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的序幕,其所著述的三篇文献拥有较高的被引频次,随即任真与李博、马景娣也加人到OAJ的研究行列。该时期研究以介绍为主,并未对OAJ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与他们密切关注国外先进学术动态并及时进行学术报道的工作性质有关。
2006年,出现了以傅蓉、秦珂、王应宽、胡德华、陶雯和刘海霞为代表的几个研究群体,成为国内研究OAJ的主力军。其中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中心的这一集群最为突出,该集群演变动态表明其2005-2010年持续关注OAJ,且人数不断增加,在2006和2007年人数最多,大量研究成果均出自这一时期。分析节点关系(links)发现陶雯、刘海霞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桥接作用,很多后来研究者均通过与此二人合著加入到集群中。2008年常小婉、韩欢陆续加入该研究团体,在2009、2010年成主要研究力量,并发表多篇论文,2010年任磊与韩欢等加入研究行列,表明该研究力量集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浙江理工大学的傅蓉是独立进行OAJ研究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研究OAJ版权问题,研究成果在2006至2008年较多。在62篇文献中,其成果占到9.10%,平原大学的秦珂及张怀涛两人共同进行OAJ版权和出版运作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的王应宽、王锦贵作为一个小集群主要从国外OAJ出版实例方面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给国内OAJ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较遗憾的是,这些小集群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虽属于成果高产群,但仅集中于早期,并未持续深入研究。
除上述几个研究集群和突出独立研究者外,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虽然每年都会有新加入的研究成员,但合著者发文量较少且持续研究短,这势必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3.3 OAJ研究的期刊共引分析
由于各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能够反映该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学科热点前沿等内容,对一个学术领域做期刊分析能够确定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而对核心期刊的文献共现频次的分析则能够反映出这一期刊所刊登的文献的利用率及其含金量。故本文对国内OAJ引文期刊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由于OAJ引文来源除传统的纸制发行期刊外,还有大量的建设较为成功的OAJ站内和数字资源也是引文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故将相关站点及网络资源也视为引文期刊节点,统一进行可视化呈现并生成OAJ研究期刊共引图谱(见图2),为便于观察,图中仅显示中心度大于O的节点标签信息。
图2表明国内有关OAJ研究的共被引期刊主要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同时,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其中引文期刊中心度大于零的期刊参数见表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心度最强(0.67),被引频次达19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和《大学图书馆学报》。
通过中心度较强节点的频次及在共引图谱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对国外OAJ的实时关注及报道为我国OAJ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米源,科学公共图书5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是
进行国外OAJ站点实践研究的重要连接点;《情报杂志》和《情报学报》则在OAJ的理论与应用等应用研究中地位显著;《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则更加注重对于OAJ的理论探求。
以上内容表明,国内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研究者更注重一手资料的获取与研究,且从多种角度进行OAJ的科研工作。
3.4 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分析
在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演进关系中,不同的文献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文献相连,通常这些文献都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不同的聚类网络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文献在该领域具有突破性或代表性成果。利用CiteSpace生成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图谱(见图3),关键节点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01,各节点的详细参数见表3。
详细分析如下:
中心度(0.12)和频次(7)最大节点为李武于2005年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该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即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的实现,并从质量控制、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等方而对两种途径作了对比。同年任胜利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介绍了OA出版模式、国际上期刊印刷出版的发展及开放存取的现状与趋势,并鼓励国内科技期刊应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从两篇论文被引频次之多可以看出其在OAJ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
中心度位居第三位的是Harnad Stevan在2004年发表在D-Lib Magazine上的“Comparing the impact ofopen access(OA)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该文通过比较OA与非OA文献引用数据说明OA文献存在的明显优势,即在不考虑影响因子而以文献成果是否开放获取为标准,在相同条件下,OA文章的影响范围更大。2001年Lawrence s.在Nature上发表的“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ampact”一文位居第四位。Lawrence分析了119924篇计算机科学和相关会议的文章,发现网络免费的文献比正式刊物的文献更有影响力。这篇文章所述的背景即大量文献信息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网络通信的发展,也是开放存取运动开展的背景之一,该文献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从实证上奠定基础。
图3中另外一个集群的中心节点是马景娣2005年在《图书情报资料》上发表的《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研究》,中心度为0.04,位居第五位。文章收集了网上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网址、学科、刊号、出版频率及创刊年份等信息,统计了近年被引用情况和各项影响力指标,并统计各期刊影响因子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对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的影响力水平进行讨论研究。
另外,钱国富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研究》中心度同样为0.04,文章着重探讨了目前方兴未艾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并对创作共用以及国内科研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业界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例进行介绍的第一例,为后来人从事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建设工作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建议。
3.5 OAJ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分析
各领域学术成果的关键词能够表征该学术领域研究范围,关键词的数量及增长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学术各领域的发展及热点前沿问题。本文统计并生成关键词时间演变图(见图4),以便于探究我国OAJ学术研究的演变发展历程,节点标签选择频次大于等于13的全部节点进行显示,节点频次大于1的热点关键词相关参数见表4。
分析发现,OA期刊具有最强中心度(1.16),是网络中最重要节点。0A期刊节点深化关系表明期刊评价、同行评议、DOAJ、期刊质量、质量控制、学术出版、出版模式和引文分析等研究热点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结构主体,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此外,学术出版(0.06)、出版模式(0.06)、期刊评价(O.03)、同行评议(0.03)和引文分析(0.03)具有较高的中心度,说明国内对于OAJ除进行整体性研究外,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出版及模式、期刊评价及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2005年,以OAJ为中心,展开了OAJ的研究阵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对OAJ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2005年,除期刊出版较受关注外,其他方面研究涉及较少,学者对OAJ的研究只停留在概念介绍引进阶段。2006-2007年是国内业界研究OAJ的阶段,有关OAJ的期刊评价、同行评审、影响因子备受关注,即OAJ的质量方面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学术出版、经济机制和双边市场等有关OAJ的经费问题也被多次提及,亦属该时期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OAJ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的介绍以及OAJ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内容也是学术界重要的关注点。这些热点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整体来看,2009和2010年出现的热点关键词也是前沿问题。“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电子期刊”和“指标评价”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突增性较突出的是“电子期刊”。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随着OAJ的发展,OAJ评价、OAJ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和OAJ的运作模式、运行成本及系统研究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主要的实践领域则更多地以医学领域、出版发行领域和图书情报领域为主。
4、结论
本文以OAJ为研究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这一可视化方式展示了我国学术界对于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研究力量演变、核心期刊分布、重要学术文献分布和热点前沿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有关OAJ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呈稳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OAJ,有关OAJ的学术论著逐年增长,研究人数不断增加,研究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国内OAJ研究力量集群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代表,但整体而言,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持续性研究较短,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发。
我国有关OAJ研究的文献刊载期刊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主,且载文相对集中,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中心度较强,表明这些期刊对国内外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表明业界比较关注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引言
2010年以来,学院深入开展了基于任职能力的教学改革,动力室连续多次组织专业教员就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专业技能等问题到基层部队进行了调研。从专业需求来看,对动力技术专业士官人才需求较大,特别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动力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但在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中,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以教员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教学分段实施,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部队对士官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员讲,学员听;教员写,学员抄;教员考,学员背”的比较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本专业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摸索和实践,希望对高技能士官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要求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员为中心如何“教给”学员向以学员为中心如何“教会”学员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训专业教室为中心转变。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
(一)教员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员与实训指导课教员构成一体。
(二)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教材构成一体。
(三)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专业教室构成一体。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设置体系,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了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一体化教学实施打好基础。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实训教学与相关内容的专业课教学有相结合,直接到实训场地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课堂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面方面紧密结合,将学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了学员的创新和
实践能力。开课时首先向学员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涵盖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上课时教员把项目任务分配给学员。在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技能讲授过程中,始终坚持采用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讲、学、练、做相互交叉,学做合一、理实一体,使学员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改革传统笔试考试方法,要求任课教员在学员完成质量和实训报告的情况综合评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在实训场所进行,学员在模拟器材、虚拟训练系统或实装中进行操作技能、故障判断、排除等考核。
(三)一体化教学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充分创造条件对教员进行培训和“双师”教员引进,从而使一体化教学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加强“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建设是确保一体化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建设高标准一体化实践中心。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又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所以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保障。
编写一体化教材。紧密依据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实装操作需要,编写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四、一体化教学实施的效果
(一)学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的弊端,强调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让学员在实战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学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有利于提高教员的业务水平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能促使教员深入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依据实际活动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从而使教员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提高了学员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了学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通过考试模式的改革,既发挥了学员的个性特长又使学员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靠,专业知识更会应用,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员毕业上岗后适应能力较好,敢大胆动手,效果较好。
五、结语
目前,本专业已经尝试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有导弹发动检测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等课程。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是适用所有的课程,要充分论证、不能一刀切,要依据教学内容、设备、场地和师资情况而定。实践证明,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课和实训课相互渗透,可以及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实训有利于学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及时实训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也有深化和巩固作用,突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学员动手能力,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两者分开的教学,符合士官任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为部队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晓峰等.军队任职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