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05:46: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美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高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落实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指出:“要注重创新精神,即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作为站在基础教育前线的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又要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要真正“授之以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形式扎扎实实地贯穿于课程中,在创作能力训练中运用多元化创作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日积月累的创作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大门,有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兴趣是培养创作能力训练的动力
兴趣是一切学习成功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活动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课堂教学活动单一乏味,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求知欲、探知欲,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能力,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动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奇妙的墙》为例,在课前,我用吸铁石把9个一次性纸杯叠在讲台上,学生进入教室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些杯子,有学生直接问:“老师,这是干嘛呀?”我说:“先保密”。上课后,我指着讲台上的杯子问有没有同学帮我换种造型摆法?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跃跃欲试了,2个同学摆完造型之后,我又把纸杯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想想看能否再摆其他造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争抢着做第二轮摆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到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思路被打开后,思维也活跃起来,再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生活经验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美术创作训练内容的切入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他们的视角去发现、去挖掘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花的变化》对创作训练做铺垫,给自己的杯子设计花卉图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花卉图案知识展开讨论如何创作出有标新立异的设计图。学生们谈论的很激烈,有的说:“我在网上看见过把花卉概括成图案后再概括,让它简洁化,”有的说:“我看见家里有沙发靠垫的图案就是用点线面把花卉图案抽象化了。”他们把自己生活中见过的资源,在讨论中举例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提醒他们不能照搬他人的创意,但我们可以采纳他人的表现手法加上自己的,这些资源都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因此学生容易迅速产生学习热情,加速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好奇心是培养创作能力的诱点
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燃烧学生的创意火花。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学措施、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望,教学内容要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诱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达欲望和创作冲动,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教学导入片段,我知道同学们课余会比较关注明星,也有自己的偶像。下面我们先做个游戏。猜一猜,他是谁?1.出示图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2.加大难度,猜他(她)是谁?A.B.C.先出现A图片,让学生试着猜,再逐步出现B、C图片,公布答案后揭示本课课题,开始教授头像的基础知识,讨论:你们觉得画肖像该从哪儿入手呢?……第一轮预热游戏开始就点燃了他们的热情,第二轮、第三轮难度的加大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再加上后面欣赏大师的一些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所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感受他们除了塑造人物相貌以外,还要塑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有的学生展示了用色彩表现同学的头像,有的是学梵高用粗犷的线条表现自画像;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给予学生赞赏的手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满满的自信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进取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丰富思维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养料
我们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单一的束缚学生的创意思维,扼杀学生的艺术灵性,压抑他们的个性潜能,而是要做一个艺术的引导者,让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推动他们的思维方式向前进,让创新思维不断获取丰富的养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在艺术的空间里尽情绽放。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仕女•簪花》第1课时临近尾声时让同学们商讨,下节课制作有个性的饰物,可以准备哪些材料,听着他们热烈讨论声中,教师可适当的点拨。有的说:“带根短点竹子和橡皮泥,橡皮泥做簪子上的装饰物。”有的说:“我家有粗毛线,可以先编织,再挂些纸折的花朵。”有的说:“可以用铁丝,再收集些彩色布条,我用来设计手镯。”有的说:“饮料瓶盖子或者直接饮料瓶剪切一下。”……听着他们五花八门的想法,我就建议还可以带些珠子串起来或者有同学会折五角星都可以做点缀,尽量把我们身边的物品利用起来,大家都很期待下节课的创意成品了。
五、营造氛围为培养创作能力壮胆
在创造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才能让学生大胆地释放创意思维。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在临摹中感受》的第2课时,要求学生了解、分析和实践“变体画”,课前我搜集不少艺术家在卢浮宫现场临摹大师作品的场景,做成视频导入,看看游客们走进卢浮宫的艺术殿堂里欣赏作品的同时,有着最令人羡慕的场景便是那些可以在现场临摹名画的画家们,虽然也有画家把名画彻底改的面目全非,但他自己还是画的津津有味,包括艺术大师也有临摹他人的作品,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到大师们在临摹作品时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一味的照搬照画的,他们的目的是“学”而不是“像”,然后让学生们选择一幅艺术大师的作品,体会变体画的实践过程。这同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欣赏过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动手了,有的学生改变了背景,有的学生改变了整体色调,有的是加大笔触的线条,有的是更加夸张,有的是运用彩纸拼贴的形式,再加以细节描画,大家都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画出了有特色、有个性的变体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体验改变艺术大师作品的机会,学生们既动脑构思,又有立意思考,使他们的创意思维在艺术空间里自由翱翔。哪怕学生的作业有点乱,也要尽量找出作业中的闪光点。
六、环保意识体现创作能力的另类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前在设计•应用课……需要带材料进行动手创作时,总有许多学生不带,并推脱是忘记了。现在我鼓励他们尽量从废弃物品中去寻找可用资源,如纸张方面,可以是包装盒、香烟盒、杂志或彩色的广告纸、报纸等;瓶子方面可以是他们喜欢喝的各种饮料瓶;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恰当的收集废弃资源,长久后发现他们对于收集废弃物品比较感兴趣,上课也很少有忘带了,给他们展示自己收集的废弃物品,比一比在本节课中是否会起到标新立异的的创作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装点生活》,让学生们准备一只单色的塑料瓶当成花瓶,其他材料自己准备。通过引导教学,简单的示范,集体商讨拓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创作环节中有的学生用家里废旧衣服对塑料袋进行了拼贴;有的学生用树叶、花瓣等对瓶子进行装点;还有学生用彩色广告纸折成三棱体、旧毛线做成点线面的效果装点瓶子……这样既节约又环保,学生们也在创作中发现废旧的物品,也能展现美的存在。
七、个性发展成为创作能力的独特性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创作的作品也要具有独特性与新颖性。在创作训练时我向学生提出作业不要有“雷同”,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成了普遍现象。有的学生是临摹惯了,懒于动脑创作作品,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不好,受到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不认可,而去模仿周边同学的作品。其实,我们只要对有创意的、有标新立异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而不是在一定的框架中进行评价,关键是谁的作品有独到之处,不跟随大流,那就是成功的作品。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有趣的夸张》,这课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为自己的好朋友画一幅夸张有趣的肖像漫画,在最终展示时,没有定性谁画的好或者像那位被画的同学,只以画中是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完成这件作品。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很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而是要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创新。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方面,有些绘画技巧的掌握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合作学习,鼓励集体创作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美术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弥补不同学生美术方面的缺憾,消除学生的畏难思想,从而让每个学生的美术特质都激发出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外,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再加上初中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例如:初一的学生主要学习线条、造型等的模仿、练习,通过简单上手的教学内容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喜爱和热衷美术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物绘图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花草等实物的绘图教学中,老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欣赏学校的花草,感受其中的美丽与自然的气息,并且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实物描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美术课程的乐趣。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美术思维能力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众多方法中,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情趣。在老师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每一次活动都设计出带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例如:收集当地废旧材料,创造多元形象。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如:易拉罐、稻草、树叶等,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对于废旧材料的加工创造,主要采取多角度感受、组合想象、随意裁剪等几种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材料,经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只要不断地去发现,美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让学生的美术梦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各种别出心裁的艺术品。
一、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很多教师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定位的认识都过于狭隘,会简单认为美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对于相应的美术作品形成一定认知,能够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审美品位。这些确实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然而,美术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艺术审美品位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逐渐形成,要让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相应的理解及判断。这才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教学意义的体现。教师要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功能有全新定位,对课程教学的效用展开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让学生从美术课堂上得到更多有益的收获。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而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色、质,其本身就含有这种轻松愉悦感,其实质是人类感情的载体。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觉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它又是一个心理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前的义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体现美术课程在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上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并且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定位有更深入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且具备健全人格的优秀学生。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为了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并且实现美术课程教育新的功能定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思路上有积极的革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在很多知识的讲授上教师可以用现代化工具作为辅助,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也能够降低知识点理解上的难度与障碍。同时,现代化工具在欣赏课的教学中也能够发挥极大的效用,通过多媒体能够将很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的展示,都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并且让学生对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体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比传统的口口传授的方法更加形象生动,省时省力,而且它所传递的信息量很大。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近低远高”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立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再是用文字单纯抽象地表述这个概念。教科书中虽然有图片,或者是教师找来课外书中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但图片的大小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底什么是“近低远高”。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则极大地化解了这个教学难题,能够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这个概念以及它的体现。这便是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也充分体现了教学思路的积极转变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也能够清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在过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明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的落实却并不透彻。在全新的美术教育功能定位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在这一点上有更为深入的改善与革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更明确地体现这一点,要不断深化对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且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美术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学习《线的魅力》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课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画出自己心目中所想象的图形,并且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图形所具体代表的含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感受到了独立创造的乐趣。随着这样的教学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的独立思维会一点点加强,不仅想象力与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构建。
四、总结
关键词:民间泥塑,初中美术,教学实践
教育为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上对于本土民间美术文化的追求承载着中原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良好美术教学资源。笔者大胆设想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希望使这一古老艺术能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重新焕发生机。
一、民间泥塑的生存现状
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以河南为主体的经济区逐渐显现出它的发展活力,巩固了其在中国第四大经济区的地位。市场经济为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削弱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地位。各类新兴艺术的蓬勃发展,通讯手段的方便快捷促使人们眼界的开拓,民间艺人的物欲观念
与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变化,使得这些原本植根于最广大民众的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正褪去它质朴的外衣,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渐渐地淹没。以淮阳的许楼村为例,过去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居民都捏泥泥狗,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技术精良的老艺人大多年过古稀,而年轻后辈对于制作这些“土里土气”泥玩意儿的传统手艺的轻视,使得古老民间美术的传承逐渐步入了老年化和边缘化。虽然每逢当地庙会时节仍有大量品种繁多的泥泥狗出售,但多是当地一些人在利益驱使下,建立泥玩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的复制艺术品。机械化重复生产出的泥塑形象程式化,显得陈旧、生硬缺乏新意,欠缺了对这一古老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变成只关注于作品本身的造型和色彩、技艺等方面的呈现,失去了民间泥塑艺术的地域性、民俗性以及淳朴之气。正因为如此,民间泥塑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保护和继承发扬。
二、泥塑本土教学的课程价值
教育能为一个国家提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是从根本上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作为文化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如果失去了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也就将失去存在的价值。自2001年起,我国教育部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近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改进和更新。在这场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推行后,获得的成绩斐然。理念的转变标志着现代课程更加注重美术教育的人文作用。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数千年来承载着河南人民从漫长古老的农耕生活中传习下来的深厚精神文化,它来源于民间,并且选用最普通平凡的材料――泥土制作,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是集人文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美术教学资源。将它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正是对上述理念要求的集中体现。在河南省郑州地区的学校美术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美术教材。纵观这些教材内容,涉及到河南民间泥塑艺术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这不禁让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担忧。因此,民间泥塑的引入是增加河南本土美术课程和延续民间美术精神的必由之路。
三、民间泥塑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注重文化,赏劳结合
基础教育阶段的泥塑课的开设,使学生从小感受泥土的性能,体会自己用手制作的乐趣。但是在中学泥塑制作教材中这类课程通常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的人或物作为制作主题,缺乏文化性和内涵性。以河南现行人美版第16册第五课《陶艺制作》为例,这节课对三种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进行了简单地介绍,课本学习建议学生尝试制作一件独特而有趣的陶艺作品,但是对于制作的内容却缺乏明确的范围。虽然为学生圈定制作的范围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创造能力不成熟,不通过直观的实例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往往会造成一节课学生玩的尽兴,却没有真正的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单纯的技巧训练也不足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意义。在当代的教学中,能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交流、共享各种美术资源,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河南民间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课程正是将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内容和形式经过筛选提炼,按照美术新课程领域进行加工重组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分别为鉴赏河南民间优秀的泥塑作品与学习制作。
(二)夯实基础,创新传承
在运用河南民间泥塑的基本技法进行小型泥塑创作中,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临摹和创作两个方面。现代美术课本内容的选择偏重于“设计 应用”类型课程的安排。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最初的阶段体会到了大胆创作和尽情想象的乐趣,却不能使学生们基本的美术表现技法和表现能力得到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应该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来进行美术创作,大胆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想。但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任何作品都无法完成。所以,在泥塑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临摹也是同样适用的。泥塑制作的方法众多,主要包括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成型法和泥板成型法。结合河南民间泥塑制作工艺,在泥塑临摹中主要选取手捏成型法为教学内容。运用这种最基础的最为原始的手工直接捏制成型的制作方法,配合学生灵巧的双手去感受泥土的特性,在短时间内制作出生动的作品。
(三)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程讲授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意地设定一些带有感彩的场景,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创设情境。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将艺术作品和现象采用游戏、剧情表演、播放音乐等方法烘托课堂气氛进行教授。例如:在“欣赏 评述”领域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刚刚结束的假期环境,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民间文化形式,为河南泥塑艺术的引入埋下伏笔。又如:在“设计 应用”领域课程教学中,假设教室为泥塑小作坊,赋予学生“小艺人”的称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制作泥塑的过程,在突显本课主题的的同时,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趣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WU Mingde
(Hangzhou Gongshu District Hemu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ed more atten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learning. Art is an emotional art, it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writer, to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I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与文化课不同,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乐观上向的生活态度,因此,美术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
1 教师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课堂的主导地位还是教师的,教师要在给学生空间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学生走在正确的学习之路上。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从而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还要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情感计划和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了情感教育,激发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善于总结和发展生活中的美,在课堂上就可以为情感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美无处不在。
2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画,学生进行模仿,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缺少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效率低下,本应该充满趣味的美术课变成学生的放松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就是高涨的,学习时就更加主动,善于动脑,乐于实践,教学目标也很容易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心应手,这得益于学生的积极配合。相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在上课时情绪就是低落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被动。美术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自己不去动手,不去感受,不去思考,那么美术课的效率就低下,教学目标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对美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氛围之中,去感受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的愉悦性。
3 教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和理解美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以情动情。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义正言辞、居高临下,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和教师的距离感,不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包括语言的交流和肢体行为的交流。教师在对学生贡献出自己的感情时,学生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说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感情态度,有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积极主动,不但要乐教,还要善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感情有很大的影响。初中美术课有的内容不是一学就会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慢一些,在课堂操作时难免会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对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多帮助,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高尚的师德,不但对学生有耐心,肯用心,在专业知识方面也不含糊,这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难免会受到父母的万般宠爱,性格上有些高傲、自负、自以为是,缺少为别人着想的意识。教师应该应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和生活中,多多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学业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就会在学习中激励自己,在生活中约束自己,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为别人着想,提升了学生的品格。
5 总结
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心理,情感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要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榜样作用,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徐晓莹.表现性教学思想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2] 郑允超.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受:例谈初中美术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且多数美术教师也不太清楚大纲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对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一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而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中外美术名作。即使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地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在整节课中,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教师讲得平淡无味,学生听了也反应淡淡。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教育目的,也偏离了审美素质教育的宗旨。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而得以实现审美素质教育。在初中美术课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以外,教材的欣赏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这就向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课内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就必须以审美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激发心灵的感受,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美和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就是要感受美,换言之,就是要发现美,感觉到美,进而调动起自己美好的情感,即“美感”。“美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审美情感。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但联系也同样明显。可以看出,有关审美能力的问题更为根本,因为解决了它,有关审美情感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不管用哪种观点来看待美感,也不管用哪种理论来解释美感,审美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随着情感反映。因此,要用心去感受美,以激起心灵的浪花。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审美情感。美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并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范画、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处在浓厚和强烈的求知欲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博物馆等,无形中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利用课件展示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宽广的画面、磅礴的气势、流畅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主题。那绵延壮阔的群山、冉冉升起的红日、高大苍劲的绿树,无不给人以美的遐思。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能够使学生透过画面,悟出作者的立意,受到美的教育,并陶冶热爱祖国的情操,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2.处理形神关系,培养审美感受。作为美术教师,还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的辩证关系,如果仅仅重视美的形式和美的外表,仅仅重视美术技艺的传授,仅仅重视美的图形、美的色彩、美的景物的欣赏,而不注意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内涵,忽视了从创造美的主体心灵中寻找美的源泉,不主动去激发学生心灵的感受,那么,我们的审美教育就会是失败的。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中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思路和界限。比如,在出示我国20世纪著名的大艺术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而出示现代西方最著名的美术家之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时,他们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时,教师就应告诉学生,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美的追求。由此,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在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神情和动态,或色彩鲜艳的《鸳鸯戏水》、《出水芙蓉》、《桃花飞燕》等中国画时,更懂得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北京故宫》与《巴黎罗浮宫》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在色彩、材料、工具以及各自的特点等表现手法的根本区别,使他们开阔视野,使美术欣赏课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启发和教育。
三、学会欣赏和鉴赏,是理解美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由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还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创造了美,美都能使人愉悦,使人沉醉。就像做了一场好梦,梦醒了之后,意犹未尽;也像品了一口美酒,口留残香,回味无穷。这种对美的细细品味,就是欣赏。艺术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起兴动情,用发自心灵深处的冲动,并根据一定的感受、理解与评判,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品的得失与成败,从而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学美术教育,更要注重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形成新的自我与个性,孕育和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只有在鉴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艺术鉴赏能力对艺术创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创造又是在评价过去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存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心利用,是否善于运用。为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并将之作为鉴赏对象。这样,当学生看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鉴别和欣赏。
但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时,就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当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就要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把作品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将画家的思想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各个画种的图片资料,并比较在画家笔下的各种表现手法及情形,学会用审美的目光去分析,通过观察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创造是美的源泉,是升华美的原动力
创造是美的源泉:美,要体现生命运动的本质。其次,审美,就是要去发现美,感受美。可以说,美就是心灵创造的产物。因此,创新是美学永恒的主题。
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新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创新品质不是外部植入的东西,而是个体经过外界诱导而生成,是不断成长和变动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新品质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和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新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创造既是这一过程的结晶,也是结晶过程的催化剂;既是产品,也是生产的原动力。创造是美,美源于创造。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艳.透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摘 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并反过来影响我国长远的发展。笔者结合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以新课改为契机,结合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特征,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践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中学美术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 中学生;美术课程;环境教育
一、中学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学科优势
美术学科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学科的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另外,感官和物质材料的运用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在美术课堂上体现环境意识,把环境教育与美术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环境意识。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知能教育内容
中学美术教材中有大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时,指导学生认识生存环境可分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人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使人类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更有的建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了恶性循环,如耕地被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大地、海洋、森林、天空等自然景观、大自然中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世界名胜古迹。
(二)道德教育内容
美术教学重视技能表现,利用一些环境节日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在教学中增加环保漫画的欣赏,开展一些“环境保护漫画比赛”、“环境标语征集”等活动,使学生明确人类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后果是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明确人对自然界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三)行为教育内容
要使学生自觉地关心环境、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尽一份力量、保护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中意识并做到: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中学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
(一)美术课堂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1.结合教材内容、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非要将美术课堂变成环境教育课,而是努力挖掘美术课程为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所能作的贡献,找到美术教学与环境教育的交汇点。因此,作为教学内容也应该以美术教材为基础,挖掘其自身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在原美术教材内容基础之上寻求适当延伸与拓展,从而为美术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使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获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美术教材是体现美术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中介。现行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富含了相当多的环境教育内容。能否发掘教科书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美术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着手,在全面发挥学科功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环境教育内容,可以列出初中美术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环境教育的开放性
虽然美术教材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环境教育价值倾向,教材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很多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学科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有机组成或延伸,无须刻意安排即可进行融入式或渗透式的环境教育。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美术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散性和地域性与现实性不强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多选取身边生活中的环境教育典型实例,使环境教育可以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利用手工教学和设计课,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掌握美化环境的各种技能
美术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环境保护的知识,而且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学内容的渗透,掌握美化环境的各种技能。手工制作能力的培养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部分。在手工课中,引导学生利用废品,变废为主,既是手工能力的培养,也是促进环境意识的一个手段。
(二)课外活动是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王凯松.浅议现代小学生公民教育.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张家勇.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美术教育研究.2010.6
[3]姜明,张敏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