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2:13: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外汉语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地区差异。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保持密切的接触。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外向型特点,所以在国内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有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活跃,相关信息也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机会感知、接触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继而调整、支持专业教学和学习。相应地,无论是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还是学生的就业,都表现出与“汉语热”相匹配的蓬勃景象,该专业也成为学校的热门专业。比如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因为报考学生数量连年居高不下,不得不严格控制招生数量。而在某些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不多,相关信息匮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的热情和信心,与前述地区形成明显对比。
我所就职的学校也处于这样一种不利环境。具体来说,这种地区差异主要给专业教学带来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信息匮乏。学生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新发展、新变化,不能真切感知和认识。其次,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很难在学习阶段进行真实的教学演练,主要以模拟形式进行,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求职阶段,如果要选择汉语教学工作,就必须离开本地区,到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不可预知的就业前景使学生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很难有上佳表现。因此多数同学没有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虽然工作的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地区差异带来的资源、信息匮乏是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没有勇气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机会,接受挑战。由于惯性影响,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表现出专业不稳定的情绪。在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普遍存在的今天,放弃与专业相关的就业机会,实在令人痛惜。
从就业前景来看,无论是国家汉办的志愿者项目,还是国内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其他一些商业机构,都向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敞开了大门。从供、需数量比例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几乎连试试的决心都没有。这种困境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2 对外汉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作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的困惑一直以来也是我工作中的巨大压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让我们这些处于劣势中的对外汉语专业走出困境,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发展本专业的出路还是有的。那就是强化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时效性,弥补外部环境差异带来的劣势。一直以来,对于这种外部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劣势,从教师、学生到学校都是有所共识,也作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积极为学生联系外部的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等。但由于还是直接致力于外部条件的改变,比较被动。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前期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实习、就业机会不能充分把握,专业热情依旧不高。所以改善外部环境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它的被动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能否从专业教学设计出发。打一个“主动仗”呢?我们认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补充、更新来自汉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最新信息,让学生在概念上、思想上和意识上做充分的准备和积累,换言之,在常规的专业教学基础上,有效进行汉语教学实践信息的了解和认识,继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演练。在未来的毕业实习、就业环节,不打“无准备之战”。那么,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信就能够有效提高,不再因为疏离汉语教学前沿阵地而自卑和迷茫。这样,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我们的不利条件,促进我们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下面以我这两年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介绍以下相关的设计和思路。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学习者相关的信息,还是汉语教学形式都有很多变化,出现很多新内容。汉语教学工作在国内虽然一直以大学为重要教学基地。但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汉语培训机构以其灵活和多元化的特点,成为许多我国境内外籍商务人士学习汉语的重要机构。吕必松先生曾经提到过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京、沪两地的汉语培训机构。当时的这类机构还主要是由外服公司这样的专业对外服务机构开办,规模不大。而今天,随着境内外籍人士数量的快速增加,汉语培训需求急速扩大,汉语培训机构已经是“百花齐放”,各种民办汉语培训机构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个人因为专业,包括个人兴趣,曾经在上海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与其他教师和管理者的交流过程中,都深刻意识到汉语培训机构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相对于人才集中的高校,优秀的汉语教师一直以来是各培训机构孜孜以求的资源。(罗兰京子,2007)由于汉语培训机构分布的区域性,加之作为新型的教学机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鉴于汉语培训中心的蓬勃发展及其作为学生在国内就业的重要候选机构,我把汉语培训机构的介绍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我逐步把相关内容系统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汉语培训机构的分布、性质、管理、工作特点、教学对象及发展趋势。第二,课型设置,主要介绍与高校传统汉语课型有明显区别的课型,比如“太太班”“商务班”等。第三,教材开发和课程设计,其中以短期培训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为主。第四“一对一”教学形式及技巧介绍和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邀请在汉语培训机构工作的毕业校友进行与学生交流。在上述内容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以汉语培训机构及相关学习群体为对象,进行从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到教学的模拟练习。虽然依旧是“模拟练习”,但是由于以汉语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描述和分析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明显加强。随着在对几届学生的实践和尝试,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得到大幅提升,更加明确本专业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前景,不再因为地域差异而有“专业自卑”的倾向。其次。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和就业阶段,由于作了一定前期准备,也乐于去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阵地寻找机会。应该说,从实习到就业,汉语培训中心都是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国内的重要基地,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因为地区差异,加上学生没有前期专门的了解和演练,学生是很难有效地加以利用和把握的。
当然,目前把汉语培训机构的相关介绍和研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还是有很多困难。首先,缺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我们难以获得更具权威的信息。第二,作为同样远离汉
语教学前沿阵地的教师,也存在资源、信息匮乏的问题。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小补小救”,是难以为计的。所以,要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
从一开始自己就一直想找个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我们的专业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西安这种内陆城市是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时尚之都——上海,去寻找属于我的机会。
初到公司,我的职位是课程顾问。就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起桥梁的作用,和老师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后来,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软件的推广,在外文书店,机场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设有专柜,给他们讲解软件的优点,挖掘他们购买的欲望。从此我便走上了营销的道路。据说,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从销售起步的,也希望这是我成功的起点。
在这里工作的三个月里,我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essure surge,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facing challenges.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ir own priorities, how to cultivate a more competitive high-quality talents, it is the key issue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From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combine their advantages to the build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关键词: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CF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3-02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一股强大的“汉语学习”热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有近4000万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将到达1亿,全球将建立近500所孔子学院。面对这种“汉语热”,我国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用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还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系。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这一浪潮的席卷下,也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压力激增,独立学院如何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优长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建设,培养更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1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科定位
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以及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应有所增强,也即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独立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能突显学院特点的优势专业,找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而重点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赵元任、曹靖华等先生已开始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取得很大影响。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学科建设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1](P8-9)1983年在京沪等地的4所高校中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1998年高等教育司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事业、专业和学科三个层面的丰富含义,作为一个专业又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在不同的院校中该专业的隶属关系含混不清。多数院校依据规定将该专业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之下在文学院的培养计划中开展教育教学,有的设置在教育学院中,有的设置在国际交流学院中,还有的在不同学院同时设立该专业。结果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差很远、参差不齐。普通公办院校存在的这种混乱更提醒独立学院,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置和定位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制定。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也有明确的课程设置要求:“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家的规定要求,还是从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看,应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系之下,这不仅能够突出该专业的特色,又可以满足就业的多渠道拓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恒星外国语(民办高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是国际师生交往的一个良好窗口。自2003年升级为民办综合性二级学院,学院设置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商学系、艺术系和信息科学系等多个专业系别门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独立院校以来,学院继续秉承这一传统和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院近10年来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德福特郡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学院在引进外籍教师方面也走在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校园内修建的4栋外教别墅,可同时接纳48名外教入住。校园内的外教别墅和活跃在学生中的外籍教师都成为校园内独特的时尚风景。自2003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引进外籍教师300人次。多年来,学院已累计送出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达1400人次,还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30人次。在外语系英语、俄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方向之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合理的,既能够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又能够将专业特色发挥出来。
2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优化课程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定位归属不清,造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不明确。拿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秘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会发现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并无差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只是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论”等稍有区别的课程。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有的高校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选修课,课程种类繁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业繁重但重点不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似乎什么都学,又什么都没学到位。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实现。独立学院之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下之分归根到底是课程设置的比拼,只有将课程设计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高标准的人才培养。
尽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该专业的课程有较明析的介绍,但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应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王路江先生“会通型”学科认识对独立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有启发意义。他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学科首先是一种会通型学科:基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学外语的会通性质,我们可以寻找到‘双语’教学这样的会通模式;基于‘汉语’作为技能和工具的多向通用性,我们可以设计出诸如‘经贸汉语’之类的专门化模式;基于在从‘汉语’口语学习转变为书面语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通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这一事实,我们就有必要像中国学生本科专业设置那样,使‘汉语’教学会通于‘中文系’模式的教学;此外,尤其在汉语进修教育、速成教育的领域,针对种种不同的社会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以深入到各种需求的领域里去。……由于它主要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所以更需要强调它的多向伸展的会通性质。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一点‘泛’学科意识或‘广’学科意识。”[2](P51)
从这样的开放学科意识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外语系下设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应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英语听力(或另一种外语,以下相应调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模块课应包括: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专业选修课部分又可以分为基础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基础选修课包括: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中外文化概论等;任意选修课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外事工作概论、语用文化、经贸概论、中国民俗学、计算机教程、书法等。从这三大板块课程出发,遵从难易梯度变化,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合理有序地开设,并且注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实践、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独立学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3建立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专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该专业之下三级学科的建设,其水平是衡量和体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和学科方向的确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条件建设、管理等方面。”[3](P22)对于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来说,能否切实地落实教育教学的优化课程,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有力有效的教学管理为保障。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容量大、涉及面广,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独立学院要加强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避免“多而杂、泛而不精”,“样样皆知、样样皆松”的尴尬。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障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分享其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同时又具备灵活机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种独特的教师构成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依照“公平公开、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教师团队,承担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的教育教学,同时,打破学科局限聘用高素质的兼职教师丰富选修课的内容,建立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兼职教师选择范围,加强管理。
最后,校园文化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仅是课堂这一小空间,还包括整个校园这一大空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点和学院的资源,可以适时有机的开展一系列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相关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的展开。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剧烈的今天,在汉语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点的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须以开放的目光、个性而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机制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月阳.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及定位新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2]王路江.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2).
[3]马明艳. 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分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 (1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 培养新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已成为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专业。对外汉语作为跨文化语言学习,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参考以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探索并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模式,以促进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Hanvey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胡文仲,1990);李映(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面: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灵活运用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等四个不同步骤。文秋芳等人(1999)提出了包括前人提出的交际能力以外的间距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许力生(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的能力培养两个层面。高一虹(2002)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种重要模式,并对文化的跨越与超越进行了比较。综合借鉴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和层次的分析。付天军(2010)在借鉴Patrick(2004)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以及调整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2.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即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3.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认知、对比、合作、实践
笔者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了培养模式。
3.1语言文化认知。包括了解掌握本族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认知两种语言的深层文化,即社会结构,思想意识,政治体制,社会价值取向等,尽量丰富社会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
3.2跨文化对比。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使用过程中自觉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语言语用文化对比,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3合作学习。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及课堂模拟的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调整认识、情感和行为,以合作的心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4实践运用。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交际。除了课堂模拟环境,还可以利用网络、外教、留学生等为学生创造“半自然”交际环境,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互动,观察交流与沟通,亲自感受文化差异,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感受文化的异同,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4.结语
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应当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并逐渐增强和逐步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新模式进行跨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言文化,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并在获得流畅的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实现由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建萍.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2,3.
[4]李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东岳论丛,2006,3.
关键词:河南高校 对外汉语 本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 就业
一、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形势及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带来的“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
作为文科中的新兴专业,1985年,全国仅有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且为教育部“控制设点”专业。2000年以后,为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对外交流形势发展需要,又有一部分高校设立此专业;到2003年已有35所高校设立此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设有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同时,从2007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继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招生。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或商业中心及沿海、沿边及等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因为与外界交流频繁,对外汉语专业呈良性发展趋势,并已形成较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就全国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来看,还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发展前景迷茫等诸多问题。
这种情况在内陆省份如河南表现尤为突出。在河南各高校中,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是较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校,且皆设在文学院。近四五年以来,河南省郑州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院等相继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一般挂靠外语学院(系)或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各地市的师院如洛阳师院、南阳师院、安阳师院、周口师院、商丘师院等也先后开设此专业,大多依托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文学院(中文系)。但是,由于河南属于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交流不够频繁,对外汉语教学与沿海、沿边城市不能相比,与北京、上海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相比更不具优势,这些都致使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在国际新形势下,河南省的对外汉语专业既面临机遇,又有新的挑战,如何与那些具有优势条件的省份和地区共同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去来实现联合、拓宽河南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河南高校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情况进行了简略考察之后,发现其在办学思路、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办学思路不明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定位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里对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这样的阐述:“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也都有类似表述。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思路,不少学校开设课程没有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和特色,人云亦云,一些学校甚至师资严重缺乏,一位老师同时担任语言学和文学、文化方面课程的教学工作,致使课程虽然开了很多,看似很全面,但收效甚微。
多数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里都有如下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良好全面的英语言素养、能依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外语能力,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在有关部门从事新闻出版、商务沟通和文化传播等跨文化交流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到学校、国家汉语推广部门、国外孔子学院、新闻出版单位、外贸公司、外资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管理、文秘、涉外等工作。表面上看,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确实属于传统文科中的“朝阳专业”。但事实上,大多数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外语+汉语言文学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是汉语水平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如外语系的学生,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既不全面,也不扎实。由于地处内陆,很多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这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缺乏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很难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竞争力。
(二)对外汉语本科学生就业问题
与培养方案紧密相关的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里论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足4万,师生比为1:1000。该报告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需要数百万汉语教师。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目前“中文教师短缺已经成了制约美国中文教学开展的瓶颈”。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将有5%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届时将至少需要7000名中文教师,但现在美国只有500至700名中文教师,缺口非常大。英国文化委员会于2006年发表的《英语下一步》报告中提出,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英国学生应加强汉语等外语的学习。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最近决定,2007年在全国各地1.6万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需要教师至少8万人。目前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而且即将在中小学开设中文课。汉语教师短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东亚和东北亚等国尤其突出。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海外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资料显示,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确实很广阔,但就该专业目前就业实际情况而言却很不乐观。据了解,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性签业率很低,有的甚至不足40%;而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转行的情况较多。[2]以对外汉语专业的领军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到2000年,北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本科生占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2%左右,但近几年下降到不足20%,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的优势逐渐变弱,甚至出现难就业问题。[3]这种情况在河南高校中更为严重。以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起步最早的郑州大学为例。2010年,郑州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62人,其中26人考上研究生,4人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准备出国,10多人未就业,准备来年考研究生,其余10多人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等工作,对口就业率极低,且在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并无多少优势。另外,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郑州大学的设立,日后选拔志愿者将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倾斜,受指标限制,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会更难争取到出国教学的机会。
这种现象反映出了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一种突出矛盾:一方面,国际上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存在大量缺口,特别是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规模逐渐扩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缺乏具备相关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国内相当数量的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目前开办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的各院校,大多都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通过对上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能够“走出去”承担汉语教学任务及涉外工作的合格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是该专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就业出路广,对外汉语专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专业”。
三、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基础、强能力、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拓展专业培养范围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应该走一条在人才市场需求中求灵活求发展的道路。在学科定位上,应拓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国的对外汉语专业之所以没有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而称‘对外汉语’专业,正是因为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的广泛适应性。一个高校专业不可能只培养单一目标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尽管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目标,但也要考虑到就业形势、市场、个人等各种复杂的情况,而不能使高校的本科专业成为某种职业培训。因而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叫‘教学’二字,在培养目标上还加了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人才’。”[4]从目前我国用人单位招聘对外汉语毕业生的取向来看,单一的语言型的毕业生不太受到欢迎,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将培养目标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文化传播、语言学研究等多个方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
2.突出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至少包括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教学法及其他模块”。前三个模块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差一般不大,区别在于每个模块所占的比例。最后一个模块以应用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可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及培养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如外语院校可加大对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工科院系可加大对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艺术院系可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外语和汉语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对另外某领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该校对外汉语专业设在外语系,外语系的朝鲜语专业在河南各院校中是开设得最早的。现在韩国的汉语热继续升温,掌握汉语在韩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在韩国的汉语培训班也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韩国可以说供不应求。但是韩国的培训机构大多是私立的,他们很少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更多是委托一些专业的职介机构,定期从中国选拨教师。另外,韩国人比较重视文凭和专业,如果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而且英语或韩语不错(能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韩国就可以找到工作。郑州轻工业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可以凭借这一资源优势,给本科学生开设韩语课程,积极跟韩国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另外,作为应用性的文科专业,实践性课程一定要有充分保证。由于内地高校接受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和留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如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模拟给留学生上课、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国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等;学生实习时尽量为其创造条件,争取能够让学生给留学生上课或者旁听其他老师给留学生上课,主动与当地双语幼儿园、中外合办的中小学等合作,建立对外汉语实习基地;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机会,最好在大学期间多到一些对外汉语培训部门、对外汉语交流部门等相关部门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
通过对学生进行上述四大模块课程的讲授和专业实习训练,这样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汉语、外语基础,又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和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合格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这些是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二)保障信息渠道畅通,建立供需信息平台
河南地处内陆,环境、交通较为闭塞,信息相对滞后,对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不够了解,毕业生无法通过更多的、有效的途径获得供需信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
认识到这一劣势和不足,内地高校要主动跟外界取得多方联系,如加强跟国家汉办、教育部、各国驻外大使馆、省政府外事办等的联系和信息沟通,以便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学校。其次,内地高校要走出去,多向沿海、沿边及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多跟他们沟通,以便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科学的办学模式。
另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建立对外汉语教师供求信息平台至关重要。除了充分了解国家汉办信息外,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形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可以设立国际对外汉语教师供需信息栏目,让该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就业机会。[6]
(三)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增加学生就业亮点
河南自古位居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遗存,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美称。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太极拳之乡陈家沟、安阳殷墟、汤阴里城、新郑轩辕黄帝故里、黄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是要宣传自己优秀文化的。国家在选拔海外教师时,就有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这一项。河南高校的各对外汉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系统讲授一些中原文化知识,让学生适当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特长训练,如太极拳、少林功夫、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快板、二胡、戏曲等中华技艺的学习,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拿出一两手“绝活儿”,增加就业亮点。
总之,在世界“汉语热”的新形势下,河南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拼搏与辉煌同在。只有立足本地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加强联合和信息沟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才能使对外汉语这个新兴的文科专业在河南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厚的果实,让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得以传播。
(本文为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校教改项目《对外汉语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建萍:《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北京教育,2007年,第2期。
[3][5]耿淑梅:《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大学,2009年,第4期。
[4]潘文国:《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学科》,《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一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的重要意义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的是语言教学实践型人才。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构建和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实践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型人才,既要强调专业性、实践性,又要与学院的整体办学理念相吻合。
根据教育部加强实践教学的精神和越秀外语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以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实践性,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须重视实践体系的构建。这也正是越秀对外汉语专业在建设过程别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专业自身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对外汉语专业,须以越秀SPT主导性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专业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综合实践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就整个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逐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二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的内容构成
近年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探索具有越秀特色的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
第一,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教育部相关文件内容和越秀SPT主导性办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在大的方向上,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各所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自身,已明确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SPT主导性办学理念是学院性质的最好体现,即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第二,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在总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下,我们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将其知识转化为能力,落实为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融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中。
第三,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构成。在越秀对外汉语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人才培养综合实践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了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我们将实践教学的模块划分为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基地实训和社会体验四个部分。
第四,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四大模块的具体实践形式多样并且可以相互交叉但不完全重合,如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四个模块中均可实施,主题征文、演讲辩论等可在校内实践模块中进行,与外国人士日常文化交流可放入校内实践和社会体验模块等。
第五,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激励机制。为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建立了一套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从事专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和结束时,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评价,点评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进行成绩评定,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精神表彰和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更好地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第六,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还建立了一套质量监控机制。从专业实践计划的制定、专业实践活动的启动到专业实践活动的进展、结束和总结,综合设计一套指标体系,要求专业实践活动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展开。
三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块与具体形式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就是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对外汉语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做到所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应用、延伸。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块及具体形式如下:
第一,课堂教学。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工作的主要开展地即为课堂,因此,培养和锻炼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是首要环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等核心课程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通过模拟及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保证能力的真正获得。对于指导老师来说,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详细讨论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将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先将本班级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假定为非母语学习人群,进行模拟教学,待学生熟练后,分期分批安排给在本校学习的留学生授课。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每周均为留学生讲授实践课,完成一个学期的完整教学活动;一类是为留学生教师担任教学助手,不定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两类实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均需经过搜集资料、讨论试讲、课件制作等教学环节,多次操练,以保证实习效果。
第二,校内实践。充分利用本校留学生资源,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之间结伴学习对方的语言,创建“语伴”互动实践模式。语伴之间的语言学习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形成有利于语言教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外语能力,又可以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比,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各种中外文化论坛。如近年来,我院组织了中美英语网络与教育国际论坛,中韩国际文化节等,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诸多专家和学者,专家们的报告和讲演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此外,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与文化沙龙活动,英语集中营训练,日语、韩语文化体验基地,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节”、“东方风情节”、“欧情风尚节”等都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们不出国门便能置身于异域语言文化环境之中。
第三,基地实训。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没有合适的实习地点与实践场所,实践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拥有较多的外资企业,也有很多的外籍人士工作、生活于此。我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绍兴新东方教育培训学校、义务三维外语培训学校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锻炼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技能。同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还在课余时间到中小学、双语学校或幼儿园开展实训活动,走上讲台授课,为将来向全世界推广汉民族语言文化做好准备工作。我院目前已在越秀双语幼儿园、越秀双语小学等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我院正逐步探索在海外合作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以国际教育合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第四,社会体验。根据学校的SPT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院为学生开辟了丰富多彩的海外活动。赴美海外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赴美企业专业实习,赴韩国企业文化语言实践,赴国外大学进行学生交流,赴新加坡半工半读,暑假赴合作大学学习体验等等,使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们通过这些海外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除海外实践活动外,课题调研也是社会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拟定目标课题,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爱好,选定课题,组成若干调研课题组,调研后形成调查报告。如对本地外教和留学生对汉语学习需求、学习技巧进行调研,对文化差异的体验等进行调研;还可以结合绍兴本地及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现状,组织学生走访外资企业及外事机构进行外国人汉语学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参与社会调研,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专业属性、深化专业认知及增强专业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本专业实际,获得本专业的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发现现有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明确接下来专业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为未来专业实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京.CDIO理念指导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
[2]张发清.对外汉语专业课外实践性学习之探索[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关键词:对外汉语;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
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深入化,以及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近些年逐渐掀起了外国人认识中国,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热潮。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在许多国家办了孔子学院,弘扬中国文化。全国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具有中英双语交流和教学的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二或三学期,总课时约150左右。由于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都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受众,教学必须有差异性。以下是本人根据自己的上课体验和教学反思,对对外汉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调整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四学期或以上,总课时量超过270,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把文学史的线索和作品选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梳理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接受视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探究,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由于课时量的限制,还有学生定位于文化传播方向,教师讲授这门课程时必须调整知识结构。由文学史与作品选齐头并重调整为轻史的勾勒重作品的解读上,将文学史的发展线索粗线条理清即可,重心放在作品的赏析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上面。知识结构有所调整,但教学内容不能单一化,不能切割知识点,变成了碎片化教学了,更要力求知识有体系,做到丰富而详瞻,比如讲授唐代文学,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同时,要精选能够体现唐代政治文化、民族习惯及其民俗文化的作品,还要把唐代宗教发展、科举制度、商业文化、农业文化、知识分子的隐逸风气、军旅文化、音乐文化等渗透其中。
二、转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想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在教学实`中一般围绕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展开分析;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化记录笔记,并没有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热情,故而收效甚微。对外汉语的古代文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借助文学这一载体,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达到对学生人格素养、文化修养、审美鉴赏等方面的提升。教师必须转换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做好知识结构的定位,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参与课堂,可以构建课堂知识讨论模块、思维拓展模块、答疑解惑模块,学生可以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古代文学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精选试题库、网络平台、微信文章分享等作为教学辅助,在资源共享中多方面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经典诵读、诗词背诵、戏曲改编引入课程,学生在兴致盎然中积极参与,领悟文学潜移默化的巨大魅力。
三、突破单一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