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教育专业见习总结
时间:2022-02-18 14:33: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教育专业见习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U-S合作;教育见习模式;创新
1国内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见习的研究有以下两大类:(1)教育见习内容的研究。使见习生关注专家教师的学生管理策略、如何听课评课、借鉴优秀教师经验等。如:Watkins提出了三个策略解决新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Beckett提出培养教师胜任力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2)探讨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与实习见习生的关系问题。如:Parkay和Standford认为,建立良好的指导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实践的成效和效果。我国有关教育见习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见习的模式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赵欣如、杜春光等(2012)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结合免费教育师范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教育见习的新模式。(2)关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葛慧(2013)指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见习已经成为师范生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师范专业不仅要高度重视教育见习的研究,还要重视教育见习的组织与安排,更要重视教育见习各方面的改革。(3)关于教育见习与教师专业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如:周波(2013)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探讨现有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见习评价中引进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原则,能有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促进其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见习当面的问题已拥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制度与实践模式创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总结以下几点:(1)关于教与实践的系统个案研究缺乏,与某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2)偏重于研究普遍现状,对于某一特殊环节的某一特定参与者研究较少,如:师范生个体价值观、实习基地学校与师范生的关系、高校主体在教育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职能等成果仍相当有限。
2U-S合作培养,教育见习模式创新的具体内容及做法
2.1见习目标
(1)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树立职业信念,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奋斗。
(2)初步接触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及组织,了解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熟悉小学教师的职业内容。
(3)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明确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2见习模式创新
(1)采取集中统一实践和分组分批结合的形式,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逐层递进、校内外结合的教育见习模式,多层面、立体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
(2)实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及“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教育见习管理体制。每个见习基地即市内小学会有一名大学教师挂职校长助理并负责学生的见习带队指导活动,同时,聘请市内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实行通识指导与专业指导、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见习指导模式。
(3)学院每年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席会议,确定各基地学校所接纳的人数,见习存在的问题,并做相应的调整。
2.3教育见习实施内容及步骤
根据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原则,教育见习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入学至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见习入门阶段、大学二年级的见习提高阶段、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的见习发展模拟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第一阶段:见习的初级阶段(1)目标:本阶段为见习的第一步,是见习的启蒙阶段。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认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初步进入小学,了解小学的日常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运行机制等。(2)内容要求:其一,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小学的活动,如:参与小学的班队活动、观摩小学的教研活动等。其二,邀请优秀教师为大学生做学术报告,使学生树立职业优越感,通过与小学一线教师座谈讨论,了解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如何成长为一代名师等。
第二阶段:教育见习提高阶段(1)目标:本阶段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步骤、如何管理课堂、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发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2)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实习学校进行课堂观摩,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校外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沟通和指导。要求学生每两周进小学听课观摩一次。在观摩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实的接触教学实践,明白课堂教学步骤,了解教师课堂管理策略,熟悉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掌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状态。同时,也能使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改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后期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见习升华阶段(1)目标:通过观摩熟练掌握学科教学过程及步骤,内化班主任管理的理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备课、讲课、评课,同时,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未来的毕业论文选好题目。(2)内容要求:此阶段的内容:其一,观摩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了解学科教学过程,与校外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帮助见习生改变角色,学习如何听课评课,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等,通过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了解班主任管理的策略和智慧。其二,在观摩听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试讲模拟,优秀见习生可以在小学进行交流展示。这一方面为见习生提供了学习、经历和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让见习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最后,召开见习生表彰总结会,通过见习实践分享、展板制作使见习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对优秀见习生进行表彰,号召向其学习。更多的见习生能发现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能认识到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不足,也能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好合适的选题。
3教育见习的效果及反思
通过U-S合作,校内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改进教育见习,取得了一些成果。
(1)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通过入学就接触小学,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体会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也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90%的见习生都感到当初进小学校园,小学生对其敬礼并称老师时,他们都深深感到骄傲。当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分量,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不难看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学生的认同感很高,并非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无奈选择。
(2)实践技能大幅提高。通过创新教育见习模式,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优化学生教学技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各个机构的认可。如:我院学生何志妍、李淑萍及李晓雨在2016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决赛(陕西赛区)获得了一等奖。此外,我院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这也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安康市各所小学的顶岗实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各个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招教和特岗教师的命中率也非常好。由此可见,教育见习这个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有多么的重要,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目标,那么很难促使师范生角色的最佳转变,很难完成教育实习实践的种种任务。
(3)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有提高。为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之前,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学管理、教学理念等知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开展教学研究知之甚少。通过教育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80%的同学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小学在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主、副科时间分配、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能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还能针对自己设计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欣如,杜春光等.创新教育见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8):7.
[2]葛慧.高职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改革问题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108-110.
[3]周波.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见习发展性评价探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五所中学“伙伴合作”项目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67-68.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对策,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模式,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学课程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这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学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并不能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效益,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教学科目的相关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儿童教育专家,而非学科专家,作为一个教育家所需要的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学教育,因其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个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也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学科知识内容,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素质的培养。
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学生的一切疑难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容量与更新速度,我们只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小学教育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教师,是儿童眼中个性鲜明的人生导师,而不是单纯的课任教师。如果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对目前过早的将小学生置于学科体系之中,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有所触动,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二、对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当前,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以求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体现小学教育综合性特点,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学科专长、教研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结构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教务部门力图把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科目一一对应,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拔高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细分课程,增加学时,有些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课时量已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42%,而学科专业课程的课任教师仍觉得课时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则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自主学习。
单纯对知识储备数量的追求会造成课程体系的无所不包,简单的学科综合或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也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课程知识综而不合,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性。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无论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上,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与大学本科层次的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知识的体系与结构上会产生一定的缺陷。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水准下降,课程设置专业指向不明,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
三、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1.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小学教育技能课程、小学教育实践课程。以上两部分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十二周,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三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这样,就可以起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的作用。
3.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
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提供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接到教育见习通知后,我给自己这个刚迈出校园不久的新教师一个详细的见习工作计划,了解完班级情况,具体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根据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本学期将组织级特殊教育专业班28人,到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基地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
一、教育见习目的
1、通过教育见习了解见习学校、教师以及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2、通过教育见习观摩学习见习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及各项教学研讨活动。
3、通过教育见习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开阔视野,增进对各类小学的认识,丰富感性认识。
4、通过教育见习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小学教育工作的良好情感,同时,培养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教育见习要求
1、通过邀请见习基地学校领导作介绍,了解见习学校的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以及组织机构,以及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教学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
2、通过观摩见习基地学校的教学工作,了解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参与新课改的基本情况,以及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情况。教学工作的见习主要以观摩课堂教学为主。
3、通过观察与个别访谈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个性差异等。
三、教育见习活动的实施
1、教育见习之前事先安排好见习周的各项活动事宜。了解见习学校的相关教学进度,认真做好分组、备课与研讨的工作。
2、教育见习期间首先邀请基地学校领导作专题发言。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等基本情况。
3、教育见习活动结束以后,在教育见习工作指导组的领导下,由带队教师负责组织开展学生教育见习成绩的考评工作。
4、教育见习期间主要考察学生《教育实践手册(见习分册)》的填写情况以及见习期间的具体表现。
5、教育见习的具体活动,可以结合基地学校的集体工作,根据基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协商适当调整教育见习的活动内容。
(二则)
在毕业之后,我的第一件事要进行实习工作,为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制定好详细的毕业实习工作计划。我详细的实习工作计划是这样的:
我系级共有134人。其中旅管专业34人,招商管理专业35人,采购供应管理专业30人,酒店管理专业35人。为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计划。
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一、专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思想
遵循就业是民生之本原则,实行实习就业一体化,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习工作的目的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其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适应性和光荣感与责任感;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专业实践;培养学生从事工作的初步实践能力;全面检验系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三、专业实习工作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原景、专业特点和兴趣自行联系实习就业单位,进行分散实习就业。同时,对于少数企业需要一定人数的实习就业学生,则由系统一联系安排。实习时间为年月到月日,实习地点为区内外相关企业。
四、专业实习工作的措施
(一)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从生产服务一线做起,从基层做起稳步发展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缩短其实习期间熟练上手操作的周期,树立我系和学院良好的办学形象。
3.加强就业指导,把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三)学生专业实习要求
学生必须根据实习安排,服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岗位安排,在部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完成实习单位交付的各项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要注意调查研究,积累有关资料,了解实习单位的基层工作方法及内部业务联系,及时予以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高度,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愿意在实习单位工作,实习单位同意就业的,及时签订就业协书。
(四)加强对专业实习过程的跟踪监控和指导工作
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五位教师。
五、经费预算
学生实习补助:134人×120元/人=16080元
带队老师差费:路费4人×500元/人=2000元
住宿及差旅补助按5天计(4人)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期;小学教育;人才培养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部门,现阶段,我国高校急需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应倾向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现阶段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有646所属于地方大学,占我国本科院校比例很高,达到85%。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在学术上不如“研究型大学”,在应用上不如职业技术型学校,所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因此,2015年教育部下发《意见》,要求1999年之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为应用型大学,而白城师范学院就在此列。白城师范学院(以下称“我校”)是吉林省一所本科学院,前身是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在2008年7月,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质量评估。小学教育专业是白城师范学院的传统专业,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经验,因此,按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针对转型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一个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
一、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各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一
师范类院校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与用人单位———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很多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多年都在延用一套教材,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造就出大量同质化的人才,在个性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大同小异,但是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小学教师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
地方高校在科研能力上是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的,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倾向于培养理论人才,或者是“理论型”与“应用型”兼具的人才,定位模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追求学校人才培养高端,不能充分了解用人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化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因,所以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体现出理论化倾向突出。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按照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来划分,在教学安排上,大学三年时间强调理论教学,大学四年级集中实习1-2个月。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以形成教育教学技能,导致这些毕业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长期存在实践教学技能较差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做出转变。
二、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转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找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谓创新人才,“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创新贡献的人才;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指那些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才”。[1]“创新人才一般具备以下素质:(1)宽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2)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3)有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4)清晰的思维,很强的判断力和敏捷性;(5)丰富多样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意识;(6)扎实的科技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和理论型人才提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具备如下特征:(1)具有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其中知识更多的是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而不是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能力不仅包括专业能力,还包括创新创业能力;(2)经过更多的职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3)追求职业操守,有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和意志品质。综合来看,创新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巧并具有探索和发现精神,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在地方高校转型之前,白城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扎实的教育技能、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也有求高、求全的倾向。在这种目标指导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不能满足科研、教研单位理论研究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应用型院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应用”为导向,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变革,定位为: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爱心和人文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宽厚的文化素养,乐教、善教,具备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等基本的教育能力,满足吉林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小学教师。
(二)人才培养机制转型———与地方政府、小学合作共建协同培养
发达国家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中都很重视与当地政府、小学紧密合作,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小学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职前实践和职后专业发展的机会。[4]师范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大学课程,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小学生接触,感受小为学校的教学氛围。1.与地方政府签订《白城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培养师范生合作协议》。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我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2.与各小学签订《白城师范学院与小学培养师范生合作协议》。让各小学以培养后备师资的认识高度对待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成立以教学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在指导实习生听课、备课、说课、试教、评课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保证培养质量。3.积极探索“合作教研”“课堂共建”“轮岗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聘请小学名师来我们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授课指导,担任学科教学论教师,让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小学课程无缝对接。我院教师和学生以多种方式进入小学一线,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促进学生职前教师素质的培养。4.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的“见习———研习———实习———反思”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包括教学观摩、学校体验、课程研修、主题探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渗透、分层推进。见习重在感知问题,研习重在研究问题,实习重在解决问题,反思重在改进自己。我校每年定期承办一次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经验交流总结及表彰会议,邀请小学教师及相关部门参加,以更好地促进和完善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提高培养质量。
(三)课程方案转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系到未来小学教师的知识素养,关系到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制定课程方案上,要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结合本校实际及地方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对课程方案进行了改革。因为之前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因此,必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设置研究性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而且要在教学中实施。如指导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选择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调查、分析,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为毕业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设置社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与社区服务。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有所用,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三是增加技艺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开设奥尔夫音乐、钢琴、舞蹈、手工、班级环境布置等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课程内容“学术本位”的倾向,注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小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能力转型———制定教育技能训练方案
转型前,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教育和科研能力,并且把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方法作为重要任务。转型后,我们以培养创新应用型教师为目标,对小学教育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有组织的培训,促使他们将学科教学论知识转化为教师技能,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打好基础。由于专业技能是学生综合技能的最基础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课时,加大学生实践训练课时的比重,如增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学时,增加微格训练课时18学时;增加《小学数学教学法》内容,设置了《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解题训练》课程。开展“三笔字”书写技能、口语与文字表达技能训练、钢琴技能和声乐训练,利用专业教师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监督、培训,设置学分并进行考核。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开展一些校园活动,承办教学工艺品展览、优秀教案展览、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及考核、展览,激发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热情,也使得学生提高了从教技能。
三、结语
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5]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更好地满足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0.
[2]王英杰.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7.
[3]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
[4]韩蕾,左光霞.发达国家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9):64-65.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育部2007年实施“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二次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更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一、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专业教学、实现特定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规定着专业的培养方向、目标与模式。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在广泛调研和听取专家、教师和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地方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需求变化,围绕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逐步修订和完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实践教学目标,理清了实践教学项目,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扩大了实践课时的比重,进一步突出了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连贯性与递进性。修订后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共性要求,又要体现专业人才的质量规格特点与个性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切合专业内涵,体现专业特色,按照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规律和特点,在注重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为此,专业教学计划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并重
考虑到大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十分重视课堂的实践教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实践与专业技能实践主要结合课程理论教学进行。我们不断优化整合专业课程,合理分配讲授、实践时数,做到课堂讲授与课内实践并重。
(三)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并重
分散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实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等等,特点是紧随课程讲授随机进行,组织实施方便,有利于及时深化理论知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安排分散实践,其特点是整体性、连贯性强,效果突出。集中实践配合理论教学,注重各环节的连贯递进、形成序列化。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区小学进行现场教学观摩和交流。为加强校外实训的效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并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二、挖掘潜力,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硬件基础设施要有保障。地方院校应积极建设好各种教育教学实验室,购买先进实用、课程建设急需的教学软件和直观教学用具。学生应对所涉及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教育教学环节,我们邀请了校外一线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实践型专业师资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是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所以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实践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鼓励教师积极攻读硕士、博士或到著名高校访学,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创办初期,多数教师无论是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离专业办学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办学条件较为薄弱。现在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建设,目前我院小学教育专业所有教师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应积极鼓励教师积极攻读硕士、博士或到著名高校访学,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注重社会服务,丰富专业实践经验
我系教师多次应邀到到小学进行学术讲座和培训。走出去,与小学之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实习学校的学校管理,在教有余力的前提下,教师到学校去挂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定期开展研讨,加强学术交流
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学校实践、尤其强调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建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交流心得体会,分享专业实践教学成果;注重培育专业团队精神,鼓励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协作与支持。
(四)积极挖掘校外教师资源
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邀请他们来校开展讲座、讲学、辅导,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
四、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训练
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师生之间的授受,偏重于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等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获得有关体验,缩小课堂与真正小学课堂之间的差距。
其中的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案例的选择、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反馈等。在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案例时,一般应以本土案例为主,而且还要注意案例的更新。案例教学包括预习、分组讨论、综合讨论、发表意见等环节,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流于形式。反馈阶段,由教师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教师的总结应引导学生反思在案例学习中的收获、体会、感悟。
五、深化教改,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方式起着导向作用。传统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考核方面,我们尝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注重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方式,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我们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每月都有一项技能考核,如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无生上课、说课、教材分析、三字一画等十二项技能,学生毕业前这十二项技能必须考核合格方能毕业。
六、开辟第二课堂,大力开展课外特色实践活动
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渠道和载体,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依托大学生社团,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如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深入社区、学校组建各种服务队,这些活动除了能够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与兴趣。此外,还利用假期积极组织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洁.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实验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10):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