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18:28: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理财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选题意义
个人投资理财是个人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将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投入到金融或非金融领域,使其保值增值并达到计划所要求的目标。中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稳健的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居民金融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理财行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由于我国金融业还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理财师们往往只是在自己专业的方面有所擅长,这与个人理财是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出现了背离,加上理财师们所针对的都是高端客户,收取相对较高的佣金,使个人理财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本文就个人理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来讨论个人理财的对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家庭个人理财的含义
巨荣良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提出建立我国居民投资学,于胜道、谢志华、汤谷良于1995年后先后提出或研究了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的概念,他们对所有者财务、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深入阐述,对居民理财研究颇具启发性。柴效武认为,家庭金融主要指家庭内部及参加外部社会的金融活动,如家庭与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典商行,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个人之间发生的种种金融活动。总之,家庭理财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参与金融活动,对其财产进行财务规划与经营,有效地控制财富状况,以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地引导消费和财富积累等活动。
虽然专业性的家庭理财服务是一种在国外十分普遍和流行的金融服务,国外很多家庭的理财计划和执行都有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导;虽然在国内也已有许多保险、银行以及证券公司推出“理财规划师”的服务举措,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家庭理财还是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因此,通过自我学习,对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各种投资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行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计划,对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来说至关重要。
三、家庭理财投资的主要类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F.夏普认为,投资是一个富有学术味道的定义。他认为: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价值(可能是不确定的)而牺牲一定的现在的价值。根据这一定义,可知投资涉及两个不同的属性:时间和风险。时间属性是指可投下去的价值或者说牺牲了的消费是现在,而能获得的价值或消费是将来,在时间上有一段距离;风险指的是现在投下去的价值是确定的,而将来可获得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价值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变。而风险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价值的不确定性越大。作为家庭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和机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投资方式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和是实际资产投资两大类,证券投资又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证券投资
(1)直接投资
①银行存款
②国债
③股票
④金融债券
⑤企业债券
(2)间接投资
①投资基金
②保险
2.实际资产投资
(1)未开发土地:荒山荒地,可以倒手转卖,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开发,然后卖出。
(2)房地产:指住宅,商务中心的开发。
(3)商品期货:指商品期货的买卖。
(4)艺术品:名画,雕刻等。
(5)贵金属和珠宝:如金,银,玉,珍珠,钻石等。投资者选择投资商品的原则是:资金的多少,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投资目标,时间长短的要求,自己对投资商品的熟悉程度,投资商品变为现金的难易程度,本金是否安全,收益的前景如何等。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考虑。
五、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有序进行的保证,可以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约束框架和法律保障,有效保护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传统理财业务的规范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着不完善和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因此,加快立法建设,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参与主体各方的权益是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入与发展,使其成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及社会公信力远远高于普通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提高理财人员素质。无论从商业银行角度还是独立的理财服务角度,人才的缺乏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尽快建立起一支熟悉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投资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员工队伍,为客户提供全面、最佳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资产的增值和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必需的。
(四)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投资者要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这正是目前我国广大理财投资者所缺乏的。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内容,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文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集中阐述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在我国道路未来的方向,剖析了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制约我国理财行业发展的因素,就理财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个人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并预测了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广阔市场。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探讨了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了个人关于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论文框架
一、研究背景…………………………………………………………4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
(二)我国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必要性……………………………………………4
二、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5
三、制约我国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5
四、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中问题解决办法以及发展前景……7
主要参考文献………………………………………………………………11
后记…………………………………………………………………12
参考文献
[1]滋维.博迪,(美)著,朱宝宪等,译.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圆圆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适合我国工薪家庭阶层的理财建议》
[3]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一、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载体和依据,教材内容的充实新
颖、生动有趣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搭建有益的平台。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教材内容陈旧、枯燥,说教色彩过重,人文气息淡薄,不仅脱离鲜活的时代,也脱离学生的身心实际,这恰恰与政治学科的本质特点背道而驰。教材本身的弊端和局限既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旧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唯一标准,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以上仅仅是制约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客观原因,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学方式的探索创新,这些才是组织有效教学的根源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富创新意识、最具活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怀揣个人梦想。但是,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普遍的模式都是教师一个人夸夸其谈地照本宣科,根本谈不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更谈不到课堂的生命活力。所以,课堂,特别是政治课堂,不应该是压制学生精神自由的场所,而应该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价值追求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组织有效教学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呈现的不同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才会丰富生动,取得最佳效果。
1.多媒体展示:在学习《经济生活》家庭消费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学生非常熟悉,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用一周的时间调查近十年家庭消费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向大家展示。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交流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整个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会了与人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这些恰恰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
2.问卷调查:在学习个人家庭理财与投资方式时,让同学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列出典型性的问题(比如:家里有余钱会选择哪些投资方式?首选的是哪一种?风险是大还是小?收益怎样等等),通过调查家人、朋友、邻居,整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比较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家庭理财观念。
3.小品表演:在学习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实际生活中违背市场交易原则、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例展现出来。学生有的扮演经营者,有的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工商管理人员,事例很有代表性,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规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不只是欢快的笑声,也有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4.撰写小论文: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学生有的写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的写到了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有的写到了全球化的利与弊……所以,就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诸如美国总统大选、利比亚战争、日本地震等,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时事小论文进行分析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教学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形式,这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应注意的问题
1.不管教学理念怎样转变,教学方法如何创新,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永远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根本和依据。所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深挖教材,用活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2.不管怎样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能丢失。教师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平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论文摘要】“阳光避税”,一个可能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的名词。“避税”还能“阳光化”吗?还敢“阳光化”吗?又该怎么样“阳光化”呢?本文详细阐述“阳光避税”的意义所在、应该怎么样达到这一目的、“阳光避税”未来的走向如何?通过这些问题的阐述,期望能够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方面予以阐释,也为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我国的税收建设做出贡献的广大工薪阶层提供一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建议,进而在某些方面为我国的税收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其他个人的所得以及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根据2009年6月17日财政部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报告,个人所得税已成我国第四大税种,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约50%左右。对于我国的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它包括对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所得所缴纳的税收。
在我国,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这就给个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合理、合法的途径进行避税提供了可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这是在经济社会中对个人权利的一种维护,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努力的奋发向上。因为其合法性、合理性,它完全不同于偷税漏税,所以在积极纳税的同时,寻求合理的避税途径对于众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现实合法的,本文将就如何进行合理、合法避税进行分析探讨。
一、从纳税主体角度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关于纳税主体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中,一类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即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人,对于其在中国境内外的所得均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另外一类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即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如何使自己避免成为各国的居民,从而使自己自由游走在各国之间,达到少缴或者不缴税的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到国外务工,这样利用这种非居民身份来避税也就越来越有可能存在于诸多人身上,成为一种新的避税选择。
二、利用起征点合理避税
按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针对工资、薪金等课税项目在基于一定起征点的基础上,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那么,纳税人就可以在不减少自己实际所得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将纳税期内的工资、薪金所得控制在起征点以下,进而达到避税、节税的目的。一般来讲,这样的避税方式主要适用于低收入人群。
三、利用捐赠合理避税
按照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我国个人在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区、贫困地区进行捐赠时,金额如果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按照这个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来进行合理的避税,但是,捐赠方式有严格的要求,必须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而且捐赠的对象必须是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区、贫困地区。同时,有30%的限额规定。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个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有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通知》,通知详细规定了个人在向灾区捐赠的时候如何进行个人税收的抵免。
利用捐赠进行合理避税可以被所有的员工广泛采用。同时,也是一个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表征,可以说既利己又利人。此政策基本上是源自西方,经过我们借鉴后,在我国也发挥了广泛的作用。
四、利用公积金合理避税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收入所得中扣除的,而且个人可以补充交纳住房公积金,那么根据这一规定,就存在利用住房公积金进行避税的空间。个人完全可以在雇佣单位交纳的原有住房公积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缴纳,也就是说能多交就多交,从而减少征缴个人所得税的额度,达到避税目的。利用公积金避税这一措施基本上可以被大部分享受住房公积金的个人所采用。
五、利用理财产品合理避税
随着家庭收入稳步上升,家庭理财、个人理财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时髦的话题。而在理财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这可谓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本文的观点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想法,理财不仅仅是有钱人的经济游戏,理财是一个大部分人都可以运转的资本增值过程。同样而言,利用理财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也可以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其主要的方法和途径如下:
(一)两种免交利息税的国债
国债相对于银行存款而言,利息稍微高一点,相对于股票而言,收入的风险性相对低一点,它可以成为不错的理财选择。而同时,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投资国债和特种金融债券所得的利益免征个人所得税。所以,可以考虑投资这两类债券,安全性较好,又可以避税,收入也较有保障。
(二)教育储蓄——又一个可以避税的理财选择
储蓄,对于我国大部分国民来说,是一种比较保险、稳当的理财方式。中国的储蓄率高在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目前,很多银行都推出了教育储蓄,相比于其他储蓄而言,教育储蓄利息收入不但免征个人所得税,同时还有25%的利率优惠。
不过使用这个理财选择,有一定限制。如中国银行规定,只有家里有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的家庭才可以选择这种储蓄方式。
(三)保险——一种有保障的避税方法
保险,它不仅能够对人身、财产等诸多事项起到保障作用,而且还有节税避税的功能。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投保人因遭受意外损失而获得的保险赔款不属于个人收入,所以免缴个人所得税。所以说,保险是一个有保障的避税方法,而且这一方法可以为大多数的工薪阶层所采用。
六、通过财产或收入的转移避税
通过财产或收入的转移避税,是在财产或收入的所有者不进行跨越税境的迁移,也即是不改变居住地和居民(公民)身份的情况下,通过别人在他国为自己建立相应的机构,将自己取得的财产或收入进行转移、分割,以规避在居住国缴纳所得税或财产税,享受他国的种种税收优惠和待遇。
七、通过延期获得收入避税
利用延期获得收入进行避税是在个人收入来源不太稳定和均衡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延期获得收入,把某一时期的高收入转移到收入较低的那一纳税期,使各个纳税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减轻应纳税义务。这种方法,对承包者、租赁者及其他非固定收入者比较有效。
配合数学新教材的实施,针对传统作业的一些弊端,我在作业改革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传统作业中 “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提供”都是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而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注意到这些问题以后,我在布置作业时就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加以解决,如七年级上册讲“教育储蓄”一节前,先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附近的储蓄所了解有关储蓄知识,在搞清了储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储蓄方式以及本金、`利息`、利息税`、本息和等基本术语后,就以自己家庭理财为例进行一些有关的计算,课后要求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设计参加教育储蓄的方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有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多为书面答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免采取应付的态度,于是我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项活动或一件制作来提高作业积极性,如七年级上册 “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折小正方形纸盒、`棱柱`、圆柱等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展开与折叠”一节鼓励学生按不同方法用剪刀去展开小正方形纸盒,结果得到了比书上还多的展开图;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刀在萝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明截得的多边形有哪几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经验,构建了知识体系,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三、传统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鼓励互相讨论共同完成,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 “合作互助学习”相背,由此我注意把让学生“学会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常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次游戏或一件作品,并要求写出这次活动的说明书,说明书上有明确的个人职责,如何解决组内冲突等;或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解决,最后用“数学小论文”或“数学作文”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对于这样的作业往往学生很乐意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去积极完成,甚至成效显著,如“图案设计”一节,交来的作品大多立意新颖,设计巧妙,色彩丰富,有的配上了背景,有的清晰表达了创作思路,有的风趣幽默,同学们不仅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也体会了团队的力量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动因; 对策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已成为目前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金融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创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全球银行业的大力追捧,并逐步发展成为各银行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商业银行。他们通过对金融制度、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等的创新和变革,以重新优化组合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同时实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亦已成为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引擎”。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际化过程中同时还要应对国际金融全球化的巨大风险,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金融创新的现状,找到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当代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到80年代形成,到了90年代,金融创新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体系,并成为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市场格局的创新及其定价机制方面;而宏观角度来看,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而金融创新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动因理论、运行(传导)机制、经济效应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本动因:追逐利润
如果金融机构没有逐利的动机,那么商业银行就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筹集和分配资金,所有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行政命令的方式制定和执行,充其量就是政府的出纳,丝毫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资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时,由于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经济实体,还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色彩,金融创新的欲望也不足。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入世5年保护期的结束,金融机构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利益性的经营模式也逐步成为银行金融业发展决策重要目标。
(二)规避金融管制
无论在哪个国家,金融业一般要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当政府的金融管制妨碍了金融业务活动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金融机构利润下降和经营困难时,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千方百计地通过金融创新,绕过金融管理当局的法规限制,努力把约束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赢得竞争优势。比如: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这些金融创新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商业银行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的“逆境创新”、快速增长的财富对金融资产创新需求所引致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管制措施越多的国家往往更容易成为金融创新的集中地等现象。
(三)转嫁风险和高科技的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所促成的为防范和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使投资回报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激励各商业银行不断创造出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
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尤其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引发金融领域内一场改变历史的“技术革命”,使得以往无法实现的交融服务得以实现,并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费用,使得金融机构提高了扩张区域性业务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
(四)金融自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债务危机的爆发,西欧各国普遍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显着增强。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由于金融管制部门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这一时期的银行表外业务得到空前创新和发展。同时各国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提出了相应要求,使得银行采用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品种单一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银行整体规模还十分小。
(二)金融创新数量扩张快、质量低
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显得比较肤浅。同时我国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较小,深度不够。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很落后与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务电脑化、专业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还相距甚远。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也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业务创新不均衡
资产业务是指运用货币资本来获得利润的业务,主要由部分组成,即现金资产、放款、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从金融创新的动因来看,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中间业务主要是指那些银行不需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仅以中间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的业务它具有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征。近年来,中间业务是一个发展很快的业务,其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业务。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是汇兑、结算等业务。
(四)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不利于金融创新。另外,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
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淡薄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零售业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立足市场及客户
金融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需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
(二)坚持原创和高起点
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加强创新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稳定现有的客户群。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业务范围。三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回租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业务等。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组合设计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员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来帮助自己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从而让人生更加灿烂。
世间万物,犹如宇宙中的天体一样。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设计在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一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高度。会计专业人员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事业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资源学科中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很认真的设计,就会有助于会计人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发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辉煌。否则,很有可能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留下终生遗憾。
一、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理论
“职业”一词有多种含义。从最常用的意义上说,它可以指发展(他的职业生涯进展良好)、专业(她选择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或终身工作的历程(他的职业历程包括了在6个不同组织中承担12种职务)。我们这里使用职业(career)这一概念,是将它定义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
职业生涯设计有两种实现的途径:组织为员工职业发展进行的设计和员工自身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员工个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很好的设计,不但有利于组织和社会。而且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够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为日后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无边界职业”是指员工职业的发展、对组织的忠诚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场价值,是由个人而不是组织决定的。
“横向发展”,今天的职业生涯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在1-2家企业中所实现的直线式向上进步过程,或者是在一种专业领域中获得的稳定就业机会。”
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涯倒更像是“由个人推动的而不是由组织驱动的。并且还会随着雇员个人和环境情况的变化。由雇员个人重新对其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过去,雇员们是在“用忠诚交换获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动荡,“雇员们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绩效来换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一系列培训、学习及个人发展机会”。这样,不但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利益,而且符合员工的长期利益。从而使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时认为: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
“学习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主要包括四点: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保持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未来工作绩效,因而开发实际上是挖掘雇员的超出当前工作需要的潜力,使其具有适应未来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员特点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表现出的特点,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传统观点
人们传统上认为会计人员固执呆板、保守、精于计算、缺乏灵活性。这可能与会计准则中某些原则对于会计人员的观念与行为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社会大众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医生应该是细心、认真的,演员应该是活泼、善于表现的,等等。无独有偶,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人员的认知与中国人非常类似。在霍兰德的职业个性与工作环境匹配理论中,对会计人员个性有如此的描写:顺从、高效、实际、缺乏想像力与缺乏灵活性。总之,优点与缺点集于一身。
(二)现代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竞争。对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要一专多能;不仅能做好企业账目。及时提供各类报表,而且能为企业筹资、融资出谋划策。为企业高层提供专业化建议。因此,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非常熟悉,而且还应具备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金融改策的变化动向等。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
根据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特点,笔者为会计人员设计出三种发展道路模式可供选择。
(一)纵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从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主要有ACCA与CPA两种)逐步晋升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人数众多。而注册会计师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数很少。国际注册会计师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CPA)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每一种会计师都有其特点,适应不同类型的人员。第一类,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优点是考试相对容易,但缺点是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收入有限,属于一般专业人员,而且在成为助理会计师之前需要通过各省组织的会计证考试;第二类,注册会计师,就业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优点是收入较高且容易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但缺点是考试难度大。每年考试通过率不到10%;第三类。国际注册会计师其职业选择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优点是收入高、待遇好,缺点是除了要求很强的会计工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因此,每一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潜力选择不同的专业高度。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会成为永恒。比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电脑的普及以及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都要求会计人员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促进自身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再比如,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成长。要想企业不断成长,首先需要员工不断成长,员工要成长就需要具备永不枯竭的学习能力。
(二)横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有挑战性的现代模式,是指会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技能之后转向管理岗位的发展。从纵向发展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对有些人未必合适。它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注册会计师要求通过难度较大的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这样,就
制约了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发展高度。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会计人员还可以选择横向的发展道路。如果某个人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能力强、观念新、点子多、敢冒风险、善于创新,向管理岗位发展则更适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会计知识与能力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这样,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发挥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会计人员运用技术优势拓展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域,扩大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会计人员成为管理人员,就能很好地实行成本控制,充分运用投资、筹资功能,很好地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现代500强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还有,在中国人理财意识已然苏醒的形势下,对理财人员的社会需要将会以几何式的速度递增,会计人员可以传向金融、家庭理财管理等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三)斜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为灵活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既不走自己专业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专业化道路有限制条件,而公司的管理岗位也是有限的,还要涉及到是否具备管理技能。企业调动或者个人自动寻找在自己原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没有发展空间时而选择从事另外一种工作,这样的选择不但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也会有助于员工个人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论和组织行为学中的发展员工多种技能以激发工作热情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要做的第一个关于职业的决定就是职业选择。理想化的职业选择,就是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兴趣、能力等与市场的机会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职业选择,应该能给你带来一连串的机会,让你不断找到能很好表现自己的职位,从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感到工作带给你的高度满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恰当平衡。一句话,匹配得当的职业是那种会使你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诱发你去做认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过上所渴望的那种生活的选择。
四、结语
【论文摘要】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方法和文献方法的综合分析,社区教育包括幼儿、家政、心身保健、道德、审美、法治等方面内容,这些基本内容揭示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价值。
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是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有 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看,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推行社区公众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社区公众终身教育。它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佳途径。具体活动形式有:
1.社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也叫学前教育,是有关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实施幼儿教育主要机构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由于幼儿是对社区依赖性较强的群体,所以幼儿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单位办幼儿园的局面 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单位不管大小都办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幼儿教育归向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每个家庭的情况看,家长为了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减轻教育子女的负担,都希望就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就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因素都为社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社区教育管理部应该抓住机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设备、教师、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都要精心策划和落实,以创新的精神、现代的观念、服务的宗旨办好社区的幼儿教育。使居住在本社区的幼儿在社区内就能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
2.家政教育。家政教育是与家政服务相对应的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及其家庭,家庭是社区组织的 “细胞”,家庭的科学管理和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础。
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涉及每个家庭及成员的现实利益,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内容有:家庭育儿、心身卫生与保健、营养与配餐、家庭理财、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布饰与审美、家庭关系的调适等。家政教育是--f-j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使人们增长家庭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管理和建设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人生质量,为建立文明、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作出贡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进行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3.居民道德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自觉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4.居民心身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居民心身健康、人格完善,自觉地约束自己,主动关心他人,使社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5.居民审美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不仅表现出人们审美的心态,还使人们从美的高度来审视现实和参与社区管理。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祖国。
6.社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区要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法律,特别是与社区成员生密切相关的婚姻法、民法、财产继承法、老年人保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内容应当反复宣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守法、用法,不仅人人遵守法律,还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走向法制化。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文明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建设社区的精神文明,发展社区的先进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而法治建设落实如何,公民学法、守法的程度如何,又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二者的密切结合,才能提高人们塑造理想人格的主动性,增强知法、守法的 自觉性。
总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逐渐完善,城市社区的教育问题凸显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必须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来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