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02:38: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族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法治化的建设上都作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相对应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国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本着国家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精神、在民族办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区少数民族在校生小学、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分别占全区在校生总人数的22.8%、24.5%、27.5%和26.8%。全区31所普通高校中有16所开办民族语言授课专业,在校学生1.9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学研究生1760人。的民族教育现也已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层次较完备的具有本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办学体系。
相应发展的民族教育法制建设也逐步推进。在国家出台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自治区着手制定了《蒙古语文工作条例》,第十二条专门规定:“蒙古族人口较多的盟市,应当兴办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锡林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等城市都制定出台了蒙古语言文字政策法规。2003年7月,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助学金暂行办法〉的通知》,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蒙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目前,国家和我区尚无一部民族教育的专门法律,民族教育法制建设还没有形成体系,民族教育法制建设的环境尚不成熟,这严重滞后于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2005年,自治区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显示,在执法过程中我区的民族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例如:
1.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律方针落实不足。全区虽有37%的旗县设立了公用经费,但标准很低,甚至为数不少的民族学校的公用经费居然为零,这给民族学校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蒙古语文教材建设问题很多,民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蒙古文教材源于翻译,单调、来源少、渠道窄,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许多地区缺少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师资严重不足。
3.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就业难、生源下滑。作为三语教学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民族教育存在高考录取率偏低,民族教育的发展前途正在被质疑,阻碍了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从法制向法治的跨越式发展
分析内蒙古民族教育法治化进程的实践不难发现,民族教育的法制、法规的体系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存在着双方面的发展滞后。放大到国家范围而言,民族教育法治化也是近现代的产物,如何立足我国民族地方的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应我国民族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好这些法律制度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就这个问题,本人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从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上来说,要做到我国各地、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从当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制定了套有关民族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法规。针对问题就要相应解决,调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献计献策,争取早日形成一套从中央到民族地方的完备的民族教育法制体系。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民族文化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Status quo and Reflec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ake Enshi Wuyang Community Offices as an example
KE Bo, CHEN Ling, GUI Longxiang, YANG Yanqiong, LIU Liq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national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but also for the survival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wisdom and then cognitive processes. Although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 Enshi got some success, but there are also n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shortage, shortage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is must be taken to identify the main heritag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novative measure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atus; reflection
0 前言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本文所指的民族教育主要是指狭义方面的。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少数民族进入主流社会,更需要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
1 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现状的个案调查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地,恩施市现包括白果乡、盛家坝乡、芭蕉侗族乡、沐抚办事处、板桥镇、屯堡乡、沙地乡、崔坝镇、太阳河乡、白杨坪乡、龙凤镇、红土乡、新塘乡、三岔乡、六角亭办事处、小渡船办事处、舞阳办事处。所有的乡镇、办事处均有中小学。我们对舞阳办事处部分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
1.1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
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地处恩施州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16.2平方公里。办事处辖9个社区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125200人。辖区内有全日制初中三所,小学十三所(含两所市直小学),教学点一个,在职教师561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在校中小学生共8492人(不含两所市直小学)。经过初步调研,本调查组选择了三所中学、城镇与乡村小学分别2所重点调查。
1.2 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的学校教育现状
1.2.1 师资
桂花园小学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现在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1115人(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在校学生农村务工子女占80%左右),在职教师47人,其中有4人在鸭子塘小学支教,6人在金子小学支教。金子小学现有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00余人,在职教师23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14人,中师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实验小学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22人,在岗职工168人,其中,大专以上在岗职工121人,湖北名师2人,特级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人,中级职称90人。2002年至2005年,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300多篇,论文、案例、课件在市级以上获奖700多人次,优质课在市级以上获奖60多节。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新世纪(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该校青年教师黄爱华执教的《林中乐队》代表湖北省参赛,荣获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参加全国现场比赛获此佳绩在全州尚属首次。
金子初级中学现有十个班级、学生460人。现任教职工5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有3人分别被评为恩施市骨干教师。七里坪中学现有19个教学班,教师17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学生1730名。
舞阳坝中学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458人,平均班额达74.5人;教职工162人,其中高级教师25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州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在教育科研上,教师近5年来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教研文章200余篇,获省级以上论文奖500余项。部分教师参加全国英语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了8个立项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校除了结对支援兄弟学校外,年均送课下乡20节次,年均承担省、州、市级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等30节次,真正成为了恩施自治州的窗口学校。
由于学校大多教师具备的民族文化知识较少,民间艺人不懂教学,由此给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造成困扰。即使在本地能够找到有一定民族文化理论的学者,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但学校也没有这笔经费聘用。所以,教师缺乏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的质量,也影响到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1.2.2 校本教材
金子小学使用的校本教材有《理想点亮人生》和《忠孝雅诚》,且开设了恩施民族常识、恩施民族文化等地方课程,这些地方课程是基于恩施州情和各地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而编写的。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些民族课程,学校将民族知识也纳入到考试机制中,并占5%的比例。其他学校均没有编写校本教材。
1.2.3 教学内容
调查分析,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中各中小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民族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其一,学生课间学做恩施民舞摆手舞,还时常开展民族舞蹈比赛。其二,在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设置上加入了一些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等内容,如踩竹马、打陀螺、踢毽子、滚铁环、龙船调、摆手舞、六口茶、清江舞等体育艺术活动。其三,校园内民族文化宣传。在学校宣传橱窗、文化长廊、黑板报、校园网络广播等地宣传民族文化。在调查的学校中学生们大多都是通过此方式了解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其四,传统节日。在女儿会、赶年、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师生一起庆祝。通过这些活动,深深地将民族文化氛围融入到师生之间。
为了大力推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三级政府安排了一定的专项补助经费,但由于经费数量少,覆盖面较窄,得到补助的学校不多,严重制约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中需要的教材编写或购买问题、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聘请老师经费缺乏的问题等,难以支撑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可见,民族文化教育经费投放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是要注重解决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经费投入的不均衡问题。
2 民族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当中的“繁荣发展”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学校作为人类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媒介和摇篮,抢救、保护、传承、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这项既利国又利民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引向深入,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找准传承主体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打造民族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形势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正是在遵循这一规律基础上找到的根本途径。
在调查桂花园小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服饰、节日、语言等内容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哈贝马斯曾在其沟通行动理论中提出“兴趣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来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人意识。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广泛主体,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只有通过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使民族文化传承具备造血功能。
2.2 营造文化氛围
富有民族特色氛围的校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产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调查中,舞阳中学、七里坪中学、金子中学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氛围不是很浓厚,学校更加注重考试课程的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教育。
2.3 创新校园教育模式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根据本地民族文化资源,采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结合,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资料来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民族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因此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要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创新校园教育模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总之,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逐渐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由自然向自觉、由家庭引向学校、由分散引向集中,而且有利于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熟悉、掌握、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知识、强烈民族自信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编号】K201242
参考文献
[1] 普丽春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A].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开芳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舞蹈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青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4] 吴永忠.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 薛丽娥.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薛丽娥.多元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主体性
一、在体育课堂中实现主体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体育教育领域也随着深化改革,先后提出了素质教育,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快乐体育的实施,创造性的培养等。但是,从本质上看只是注重人的智慧潜能和精神力量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学生走出校门后远离体育锻炼,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理想,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在量变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质变的根本性变化。“应试教育”缺乏人格教育,在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仅从教师角度出发,以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学生机械般的接受,从而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应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均受益,才能让体育教学焕发生机。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实现主体性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体育课堂中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分析
主体性教学就是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性教育是探讨体育常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操作模式,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育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作用,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主体性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产物,其突出特点是“主动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在备课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教学任务,对象,抓住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了解学生、启发诱导、研究分析学生的不同年龄、个性、思维特点,心理状态等因素。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对待这样的学生,应多表扬,多鼓励,让其做好每一个运作,引导他们发挥特长。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
三、对更好实现体育课堂中主体性教学的一些建议措施
1.重视教师“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的真正的含义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学质量如何,最主要体现在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启迪,帮助与指导,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真正找到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发挥好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在教学中既解放自己又解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与俱来的创造源泉,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意识。学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一些事物和现象总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善于引导、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创新新事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我们不能视为离谱,粗暴呵斥,而应积极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思索、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标志,是主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别人也无法代替的,在教师科学组织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切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地,独立地学习,大胆地放开手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独立地探索和研究,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教师最好的调动就是令学生理解和参与,转变“被教、被管、被考”的角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自己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做出判断和选择。
3.民主氛围更易实现主体性教学
发扬民主教学就是在体育教学法过程中,师生要互相尊重、信任、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这样学生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要实现课堂的民主,就应该:①做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只有这样,双方才可能建立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②做到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注,不能由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欠缺而不公平地对待。③利用运动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鱼离不开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 [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黄葳.主体教育论 [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翻转课堂;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047-10
当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大学课堂的最大挑战。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风潮,有人认为它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次教育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是改革大学课堂的利器。当然,质疑声音也有,毕竟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新生事物。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并提出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R祖尔(Eric Mazur)将“翻转学习”概念与其创立的“同伴教学法”进行了整合,即: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难题。2004年,可汗学院开发数学等各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每一个单元及其基本概念加以细分化与结构化,教师的角色开始了从“讲师”到“教练”的转型。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2013年,乔治梅森大学的诺拉博士(Noora Hamdan)、皮尔森教育发展中心帕特里克博士(Patrick McKnight)等,提出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即: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文化的转变(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化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在国内,尽管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流行,但在2011年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翻转课堂。2012年仅有16篇文章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多达125篇,增长速度惊人。黄雪娇等(2015)基于数据分析认为,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倾向于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范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式转变;二是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共同体”;三是形成教育、技术一体化;四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郝林晓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课程与教学地位的翻转、教与学流程的翻转、“做学”与“听学”方式的翻转[2]。秦炜炜(2013)认为,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学习过程包括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3]。陈明选,陈舒(2014)提出了基于理解的“五翻转”策略,即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4]。黄阳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活动、监督指导、反馈评价”[5]。杨宁等(2015)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6]。吕晓娟(2015)探讨了以学习力理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调适的矛盾和防止的误区[7]。潘国清(2015)提出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螺旋模型,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8]。苏仰娜,黄映玲(2015)设计开发出以“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知识的内化、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与效率[9]。
关于翻转课堂的疑虑也不少。刘永琪,胡凡刚(2015)认为,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10]。于洋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存在本土化的困境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11]。陈洋等(2016)认为,翻转课堂引发了宏课与微课、技术与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与接收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12]。尹达(2014)发现,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翻转课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误读“翻转课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严重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测试学生课前“已有水平”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精准反馈都存在很大困难[13]。尹华东(2016)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在增进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增强学习动机作用有限,能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还需进一步论证[14]。张学新(2014)认为,中国学生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会影响翻转课堂效果[15]。田爱丽(2015)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视频制作困难,教学负担加重,课堂难以驾驭,教学观念和角色有待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革;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还有待改善等[16]。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讨论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国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现阶段教育评价模式,导致翻转教学异化或者效果不佳。有的翻转课堂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翻版;有的课堂无问题可讨论;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经验不足,知识零碎,效率低下;还有的课堂只有少数同学主导,影响了整体效果。显然,现有的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包括翻转课堂效果的观测指标、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等都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堂翻转效果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课程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表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讨论(Disc)、观看视频(View)、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其中“观看视频”(View)以分钟为单位,“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以次为单位,课堂讨论(Disc)、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以成绩分数为单位。
(二)模型选择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超星泛雅平台2014年秋季学期到2016年春季学期289名学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线上学习学情统计数据,和四个学期“课堂讨论”、“期末课程综合考试”成绩记载。
由于处于翻转教学探索阶段,四个学期在不断调整课程考核权重,且2014秋季学期时主要采用的是慕课辅助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实行翻转教学。所以实证分析采用分学期逐步回归的办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翻转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四)统计分析及检验
1. 2014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4秋季学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采用“慕课”(MOOCs)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试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答,其它时间仍然依据传统模式教学。课程考核按照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知识点测验(Test)55%、观看视频(View)35%、线上讨论(Edis)5%、访问数(Visit)5%,没有设计章节作业。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上学习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从线上学习行为看,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基本与视频实际时长相符,这说明基本完成了视频观看任务;观看视频的离差率为21.56%,即^看时长也比较接近。“知识点测验”平均成绩44.22分(总分55分),离差率11.22%,这说明完成测验任务也比较一致。访问次数离差率为53.93%,这说明访问网站次数差别较大。参与讨论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线上讨论”离差率高达78.13%,次数最少的为0,即没有参加讨论,这说明线上讨论主要是部分“积极分子”在参与,平均每人参与讨论32次,可见总体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不深。
为了检验各种学习行为与效果的相互作用,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2。
从相关分析上看,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最相关,与“访问数”较相关,与“线上讨论”的关系次之,而与“观看视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知识点测验”相关性更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观看视频和知识点测验有可能存在“舞弊”现象,即学生中可能存在“空转”、“代看”、“抄袭”、“代做”等行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课堂讨论比较客观真实,经常访问和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才是比较深入的学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访问数”和“线上讨论”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3。
可见,“访问数”和“线上讨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即增加一次访问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32分,每参加一次讨论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96分。如果统一量纲,即对两个观测值进行标准化,“访问数”更能够体现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2. 2015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将一个教学大班(68人)分成两个小班,其中教学一班32人,教学二班36人。每个班按照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平时每个人各自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线上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并通过线上讨论相互交流,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线下各学习小组将每个成员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进行线下再讨论,自行解决部分问题,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出问题的本质,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提出来,交由全班讨论解决。课堂交流期间,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随时追加提问,其他同学都可以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
课程考核权重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为了突出观看视频的基础性作用,为课堂讨论打好基础,“线上成绩”的权重进行了调整:知识点测验(Test)20%、观看视频(View)60%、线上讨论(Edis)10%、访问数(Visit)10%,没有设计章节作业。
同时,为了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言,采用交叉“小班教学”,即单周教学一班课堂讨论,教学二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双周教学二班课堂讨论,教学一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这样安排除了实现了小班教学,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除了业余时间线上学习,还可以有个课表上规定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
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
可见,由于提高了“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同时增加了专门的线上学习时间,学生观看时长明显增加,平均每人增加了417.62分钟。但是这种增加很不平衡,离差率达到了85.12%,从描述性统计看,观看时长最短的同学只看了644.4分钟,这说明在规定的看视频时间都没有看;而观看最多的同学,达到8386.7分钟,按一学期16教学周计算,平均每天观看视频74.88分钟。相应地访问次数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人增加访问121次,离差率为31.18%,比2014年秋季学期降低。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线上学习时间得到了保证,同时反映出这种观看视频“进课表”的安排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可以引导学生上线学习。线上讨论次数人均增加10次,离差率为41.88%,明显降低,说明翻转课堂教学使得线上讨论明显增多,参与面也在扩展。知识点测验成绩折成百分制较上学期平均提高了10.20%,离差率进一步降低(6.77%),说明在完成知识点测验任务时更趋向一致。
仍然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5。
可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期末综合考试成绩与线上学习基本不相关,或者说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课后座谈发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学习文化冲突。学生普遍感觉翻转课堂导致课业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反映,一门课程翻转基本占用了全部业余学习时间,造成学生中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应付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2)过程机会主义。各讨论组不同程度存在投机行为,即每次推荐一名同学准备课堂讨论资料,其它同学实际上没有参与线下讨论,只是形式上完成观看视频、线上测验等任务。这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效果。
(3)结果形式主义。事实上的线下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常常出现讨论偏离重点、讨论不深入、“冷场”等现象。有的同学讨论时重复视频内容,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同学把课堂讨论异化为作业解答,功利思想较浓。凡此种种都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3. 2015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暑期,课程改革小组召开了专门研讨会,决定系统设计章节作业、拓展讨论主题,强化线上知识训练,引导学生线下搜集资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2015年秋季学期,7万字的章节作业题库、10个章节讨论主题上线运行。课程考核权重仍然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增加了章节作业(Work)权重40%,观看视频降低到30%,知识点测验20%,访问数10%。考虑到课堂讨论比较充分,线上讨论不计分,只作为课堂讨论的准备和补充。
2015秋季学期,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
与2015春季学期比较,由于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下调,观看时长趋于理性,人均观看视频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离差率降低了58.02%,较好地屏蔽了观看视频中的功利心理。平均每人访问次数及其离差率都没有明显变化,这也侧面印证了观看视频趋于理性。同时,讨论数明显减少,人均减少22次,而且极不平衡,离差率扩大了59.85%,可见讨论不计成绩后,线上讨论功利性明显减小,讨论主要是兴趣使然。知识点测验平均下降了3.48分,而且离差率有所扩大,这应该是章节作业分流了部分精力的结果。章节作业平均得分32.31,相当于百分制的80.78分,x差率20.52%,说明学生普遍比较重视章节作业任务。
增加章节作业后,再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讨论和五个主要的线上学习观测值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7。
由表7可知,增加章节测验后,“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相关性明显增强,但与线上学习的五个观测值相关性不明显。再观察“课堂讨论”发现,它与线上学习的三个观测值相关性明显。“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
模型中常数项未通过检验,剔除后再回归,“课堂讨论”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的偏回归系数为0.852,t检验值66.09,统计检验显著,即课堂讨论成绩每提高1分,可以提高期末综合考试成绩0.852分。
进一步对课堂讨论与线上学习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访问数(Vis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予以剔除,结果如表9。
可见,线上讨论没有计分后,基本过滤掉“刷讨论次数”现象,线上的讨论者是为学习理解而讨论。从回归分析看,每增加一次线上讨论会提高课堂讨论0.08分。“章节作业”对提高“课堂讨论”亦帮助较大,“章节作业”每增加一分可以提高“课堂讨论”0.132分。
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课程考核计分办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通过加大考核权重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学生学习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突击看视频、“空转视频”、刷讨论数、刷访问数,甚至请人代看、代答、代刷等不同程度存在。
(3)任课教师任务繁重,设置的考核越多,教师的任务越重,特别是主观型“知识点测验”、主观型“章节作业”都需要教师在线批阅,如果没有及时批阅,会影响学生观看视频进度。有的时候教师批阅时学生未提交,等到学生提交时教师未上线,这种不同步也会耗费额外的时间。还有线上讨论答疑,也十分耗费教师的精力。
(4)平台运行、网络环境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不明原因的反复认证不能登录,网络拥堵,观看不流畅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心情和效果。
4. 2016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6年春季学期,试行预布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讨论,碰撞出新的讨论话题,线下搜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确保课堂讨论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同时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增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课程考核仍然按照线下“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和“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其中线上成绩调整了“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的权重,观看视频调整为40%,知识点测验20%,章节作业30%,访问10%,线上讨论继续不计分。线上学习行为统计如表10。
2016春季学期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略高于视频真实时间,最短的也接近全部视频的实际时长,离差率9.21%。这说明学生都看完了课程视频,部分学生可能是“反刍”的需要重复观看了部分章节视频,空转视频的情况明显减少。访问数统计平均136次,离差率36.15%,也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离差率偏高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差异,有的同学倾向于零星学习,而有的同学喜欢集中时间学习。线上讨论基本延续了原来的状况,主要是一些学习兴趣较浓的同学在参与讨论,其它同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加线上讨论。知识点测验有所提高,平均增长2.13分,离差率进一步缩小,降低了4.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上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章节作业也基本延续原来的趋势,而且杜绝了“白卷”现象。
(六)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翻转课堂的难点
实证分析表明,有些学生很努力地想通过视频理解相关知识点,通常表现为“反刍比”很高,花了很多时间观看视频,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乐厥钡贾鹿劭词悠涤胱酆峡际猿杉ǚ聪蛳喙亍F涫担这部分学生正是课程学习的困难群体。如果任课教师不予以关注,他们就会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看客或者“低头族”。事实上,很多翻转课堂都容易演化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讲堂,对这部分优秀同学确实有丰厚的回报和意外的收获。他们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需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先进包容后进,做到享受优质教学“一个都不少”。
参考文献
[1] 黄雪娇,梁海青,赵可云.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6):82-88.
[2] 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05):80-86.
[3]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84-90.
[4] 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 67.
[5]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6] 杨宁,林丽征,徐梦诗.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03):61-65.
[7]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8] 潘国清.一种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及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84-91.
[9] 苏仰娜,黄映玲.基于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虚拟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60-67.
[10] 刘永琪,胡凡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伦理省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5(06):78-84.
[11] 于洋,傅海伦,张艳丽.“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先学后教”[J].教学与管理,2015(30):111-114.
[12] 陈洋,胡凡刚,刘永琪,刘家良.翻转课堂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71-76.
[13] 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2):64-67.
[14] 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01):25-30.
[1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16]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86-94.
[17] ALAN NOVEMBER,BRIAN MULL Flipped learning:A response to five common criticisms [OL]March 26th,2012.http:///2012/03/26/flipped-learning-a-response-to-five-common-criticisms.
[18] 钟启泉.翻转课堂新境[N].中国教育报,2016-05-05(05).
[19]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20.
[20] 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