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务英文论文

商务英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4 00:55: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务英文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务英文论文

篇(1)

    商务英语翻译中将语言功能与语言形式结合起来的策略        

    1.商务英语的语场特征及其应用             

    语场指话语范围,即言语发作的情形、议论的主题与所触及的整体活动,相应地对概念意义具有决议作用.不同的话题能够分为不同窗科、范畴和行业的语域.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为了获取各自的利益而在商务的各个方面中止交流协作,这些活动就构成了商务英语的语场,如国际贸易、货运、保险、金融等等.商务英语的语场与其概念意义相连,常经过相应的的专业商务词汇充沛地表现出来.商务英语中运用了大量的专业用语、术语及缩略语等,很多日常用词在商务英语语境中也被赋予了新的特殊的含义.例如在对外贸易中,通常会运用相关的术语如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PA(free from particular average安全险)等,经过缩略语的运用能够简化买卖手续、缩短洽商时间,契合“时间就是金钱”的商界准绳.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词语在特定的商务活动中也被赋予了行业的意义,例如在商务英语中,discount可用来指贴现,average指海损,advice指通知,negotiation指议付.We hereby agree with the drawers,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the drafts drawn under and in com pliance with the term s of this credit that such drafts shall be duly honored on due presentation and delivery of documents asherein specified.依据本信誉证并按其所列条款开具之汇票向我行提示并交出本证规则之单据者,我行同意对其出票人、背书人及好意持有人实行付款义务.上句为信誉证开立的条款之一,触及到诸多信誉证的专业术语如:drawer(出票人),endorser(背书人),draw(开具),honor(实行付款义务),presentation(提示),document(单据)等若译者只需具备相关专业学问,才干传达出相应的概念意义,否则,基本无从下手.商务英语翻译偏重于“信”,旨在真实有效地传送原文信息,刘法公对其提出“忠实、通畅、统一”的翻译规范[4].商务英语词汇专业性强,且具有多义性,要精确地传达出译出语的意义,不只需有扎实的言语学问和专业的商务学问,还要了解其语场特征及概念意义,在译入语中寻觅对等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场的对等.

    2.商务英语的语旨特征及其应用                 

    语旨指话语基调,包含话题参与者的社会位置、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讲话的态度和运用言语的企图,与之相应的是交际意义.商务英语的运用者目的是在各个业务环节完成友好协作顺利达成买卖,因此商务英语除了专业性强之外,还具有用词正式、语气礼貌、表达客观的特性,其语旨主要表往常正式水平、礼貌水平和无人称水平等方面,经过词汇、句式、语气、语态等呈现出来[5].例如在商务合同中常用assist、render、prior to、term inate来替代help、give、before、end等平常用语,以表现其正式严谨.英语论文商务信函是贸易双方的联络渠道和成交根据,属于公函文体,不但措辞正式严谨,而且语气礼貌坦率,翻译时应恰当得体地重现原文中礼貌诚恳的语气.如: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kindly forward your catalogues and price-list,together with sam ples. 如蒙惠寄贵方产品目录、价钱表以及样品,将不胜感谢.原文中运用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kindly,语气坦率真诚,译文中运用汉语商务信函中的礼貌套语“如蒙……将不胜感谢”、“惠寄”,不只贴切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用语正式客气,做到了文体作风的对等.无人称水平指防止提及相关当事人而运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一方面能够使言语表达愈加坦率礼貌,另一方面能够突出信息中心,使表述愈加客观公正,因而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如: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consultation.

    以上两句英文均运用了被动语态,以客观叙事为主,注重事实.但是作为意合言语,汉语中的“被”字常常能够省略,而且在不同语境中,很多汉语词汇既能够表达主动的意义,也能够表达被动的意义.由于言语表达习气的不同,以上两句未能找到相应的汉语被动句,而是要转换成汉语中的主动句,译为:双方应经过友好协商处置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媒介,是协作双方的沟通工具.因而,商务英语翻译不只仅是言语的精确转换,更应该是其态度意愿及其位置关系的得体传达,只需了解其语旨特征及其交际意义,在汉语中寻觅契合其言语习气的表达方式,才干完成其语旨的对等.

    3.商务英语的语式特征及其应用              

    语式指话语方式,即言语交际中止的渠道方式,能够分为口语体和口语语体等.商务交往是为了效劳于共同的协作目的,交际者在运用商务英语表达思想时,更倾向于运用明白晓畅、逻辑关系明白的方式中止交流.因而,呈现了口语向口头语逐步靠拢的趋向,越来越简约易懂、平实达意.但是口语体还是倾向于运用正式严谨的表达,不能翻译得口语化;反之,口语语体也不能翻译得书面化.商务英语语篇遣词造句重复揣摩、语法构造缜密严谨、语篇完好,其语式特征主要表现语法的复杂化和名词化方面.由于句子的信息容量大,所以语法复杂、成分繁多,长句难句众多.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 ed,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in our favour available by draft at sight, reaching us one m onth ahead of shipm ent,rem aining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for a further 21days after the prescribed tim e of shipm ent and allowing transshipm ent and partial shipm ent.

    原文以“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为主谓框架,其他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皆为修饰“letter of credit”的定语成分.英文句子虽长,却构造严谨、主次清楚,注重形合,呈“汇集型”,这有别于汉语的“流散型”句式.汉语重意合,语义构造以动词为中心,句式普通较为简短明快,长句较少.英文原句翻译成汉语时,宜采用流水句式,以较短的小句转递原句的意义,以语义统摄整句:我方的支付方式为保本论文由提供整理,提供,英语,,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留学生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篇(2)

英语论文格式.doc

留学生专业发表留学生毕业论文,留学生作业和国内英语硕士毕业论文,以及英语教育论文。老师大多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海归博士生和大学老师,其中不乏北大,上海复旦,交大各类商业专家和理工类的双料人才。长年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控制经验,此外还和国内核心期刊合作,提供了最稳妥的推荐服务。

 

 

英语论文选题 英语论文提纲格式 英语论文开题格式   商务英语论文选题 英语论文的提纲格式规范

 

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英语毕业论文格式   Essay格式范文 留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Harvard Reference Style  英国论文答辩要求

  一、英语论文的标题   通常长篇的英语论文(比如说英语研究生毕业论文)通常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1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1/3,跟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3、第4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如果这个英语毕业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Prof.C.Prage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0.6cm(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就学生而言,如果英语毕业论文比较短,也可不做标题页(及提纲页),而将标题页的内容打在正文第1页的左上方。第1行写作者的姓名,跟打印纸顶端距离约为2.5cm,以下各行依次为教师学衔和姓、课程编号(或名称)及日期;各行左边上下对齐,然后留出2.5cm左右的页边空白(下同)。接下来便是论文标题和正文(日期与标题之间及标题与正文第1行之间只需隔行打印,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二、英语论文的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1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2.5cm左右)的始端写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1格后再写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1个字母上下对齐。主要纲目用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1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1个字母;处于同1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   三、英语论文正文   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1.5cm。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四、英语论文的文中引述   正确引用作品原文或专家、学者的论述是写好英语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注意引述与论文的有机统一,即其逻辑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论文作者必须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目前美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圆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处。现针对文中引述的不同情况,将部分规范格式分述如下。   1.若引文不足三行,则可将引文有机地融合在论文中。如:   The divorce of Arnolds personal desire from his inheritance results in “the familiar picture of Victorian man alone in an alien universe”(Roper9).   这里,圆括弧中的Roper为引文作者的姓(不必注出全名);阿拉伯数字为引文出处的页码(不要写成p.9);作者姓与页码之间需空一格,但不需任何标点符号;句号应置于第二个圆括弧后。   2.被引述的文字如果超过三行,则应将引文与论文文字分开,如下例所示:  

Whitman has proved himself an eminent democratic representative and precursor, and his “Democratic Vistas”  

is an admirable and characteristic  

diatribe. And if one is sorry that in it  

Whitman is unable to conceive the  

extreme crises of society, one is certain  

that no society would be tolerable whoses  

篇(3)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优化授课内容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3.2改进教学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3.3重视教材选取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4结语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篇(4)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词;汉学英译;创意英译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61-06

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及其词作在美国的流传史已近百年,逐渐成为汉学研究中的显学,并日益为美国诗坛所关注。期间,李清照词的英语译本(文)陆续问世,译者多达数十人。综观各种译本(文),类型繁多,形态各异,但从宏观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学英译和创意英译。

“汉学英译”是“由生活或学习在西方国家且谙熟汉语文化的汉学家或汉学研究者所进行的汉语文本翻译。”①那么,“汉学英译”属于汉学翻译,其译文文本表述语言为英语。汉学英译追求的是源语与译语文本之间信息转换的完整性,既包括内容传递的完整性,又包括形式、风格再现的完整性。汉学英译的目标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相似性”的最大化,即意、形、体的“极似”。“创意英译”,在美国译者尤其在美国现当代诗人翻译家中,极为盛行,是美国特色鲜明的一种翻译传统。香港学者钟玲认为,具体落实到诗歌翻译而言,创意英译以表达美感经验、将诗人译者对原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为目的。②这有别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汉学英译。创意英译是一种译者吸纳原作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创作灵感、彰显诗人译者自身诗学观念的翻译方法。

在众多美国李清照词英译文本中,许芥昱等学者的汉学英译译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收录进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教材,沿用至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则是创意英译的典范,被收录进美国各种诗集,影响了广大美国读者,甚至被不懂中文的读者误认为优美的英文“原创诗歌”。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译者与诗人译者分别采用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主导性原因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因为其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他们的译介实践任务,也决定了他们对英译方法的取舍。

笔者以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与诗人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类译者群体选取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动因及具体翻译操作,以期总结方法,归纳经验,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汉学英译:学者的学术性翻译方法

“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前提。”③美国汉学界的李清照词翻译与研究是同时进行的。美国的汉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将李清照词进行英译,以方便相关研究或教学的开展。这些以学术性为旨归的英译方法正是汉学英译。正因如此,美国李清照词的学术性翻译方法始终坚持“忠实”原则,译者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信息在翻译中的传神达意。许芥昱、叶维廉、欧阳桢等学者型翻译家便是典型代表。

许芥昱(Kai-yu Hsu, 1922—1982),著名美籍华裔学者、翻译家,终生致力于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1959年,许氏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数家大学任中国文学教授、系部主任。“许芥昱学养深厚,并不缺少研究、介绍古老汉学的能力。”④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著述颇丰,治学严谨,为美国学界所称道。

1962年,许芥昱在美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现代语言协会会刊》(PMLA)《李清照诗词(1084—1141)》。这是美国较早的李清照词研究文章。作者详述了李清照的生平背景、作词经历,深刻分析、总结了李清照词的五大特点:口语入词,形象生动,善用叠词,音乐性强,借景抒情。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文中英译了李清照词20首,作为论文论述的例证。这是李清照词在美国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汉学英译译文。例如《如梦令·一》的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

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沉醉不知归路。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兴尽晚回舟,

It was late, 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误入藕花深处。

Entering, by mistake, 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争渡,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争渡,

Hurried to get through,

惊起一滩鸥鹭。

A flock of herons, startled, rose to the sky. ⑤

这首小令回忆了词人年少时的一次游记,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之处,景物描写细致,烘托出词人的欢愉之情。许芥昱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以传达原词原意为准则,又能展现原词的特征。译者几乎“字对字”的翻译,如首句“常(often)记(remembered)溪(creek)亭(arbor)日暮(evenings)”,却又以英文语法、句法规则加以整合,措词简洁,是地道的现代英语,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在第二、三句译文中使用了尾韵,“way”与“day”,五、六句“争渡”叠词(hurried to get through)也得以忠实再现。译者将末句“惊起一滩鸥鹭”译为“一群鸥鹭,受惊,飞向天际。”这是一种深化的翻译方法,将原词景物的描述视线由地面延伸至天空,视野更加宽阔,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译文与原词借景抒情的效果异曲同工。

叶维廉(Wai-lim Yip,1937—)是美国著名的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美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叶氏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的若干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他的文学创作、汉诗英译与比较文学研究并行不悖,建树颇丰。数十年来,叶维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美诗学汇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叶氏在学界就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比较文学、诗歌创作、文学批评,以及翻译的领域,叶维廉教授无疑是颗耀眼的明星!”⑥叶维廉作为汇通中美诗学与文化传统的学者,情系大洋彼岸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两种传统:美国溯源自庞德一系的现代主义和中国诗学传统,相向地传递信息。”⑦因此,叶氏坚持英译汉诗的“定向叠景”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诗中的语言模式、文化认知与思维角度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去。这既可以纠正西方译者对汉语的误解与扭曲,又可以为英语读者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诗歌审美体验空间,例如《如梦令·二》的英译文,

1.昨 夜 雨 疏 风 骤

1.last night rain sparse wind sudden〔6〕

1. Last night, scattering rains, sudden winds.

2.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2. deep slumber not dispel remaining wine〔6〕

2. 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

3. 试 问 卷 帘 人

3. try ask roll- blind- person〔5〕

3. 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4. 却 道 海棠 依 旧

4. but say begonia --- remain--- the-same〔6〕

4. 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

5. 知 否 知 否

5. Know ?〔2〕 Know ? 〔2〕

5. Know it? Know it?

6.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6. should-be --- green fat red thin〔6〕

6. Fattening leaves’ green, thinning petals’ red. 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叶维廉设计了“三步走”的汉学英译方法:第一步,给出汉语原诗;第二步,进行“字对字”的释义;第三步,按照英语文法进行最小限度的修改,得出最终译文。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对《如梦令》进行“字对字”注释的同时,还标明了每句原文的字数或音节,甚至以问号“?”对译“否”字。译者对第二步所作最小限度的修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词的语言特质,如第二句的译文中没有使用符合常规英语文法的“does not abate”,而是以“abates not”英译“不消”。译文第三四句中也没有增译“我问”和“卷帘人答”,两句译文均为“无主语句”,意在再现汉语语言的专有模式和原词中的“无我”境界。由此,“定向叠景”的译诗理念得以实践:译文中助动词与主语均省略不译,使得原词中并置的意象一一罗列,令英语读者有“移步换景”的阅读体验。叶维廉这种几乎“偏执”“极端”的汉学英译方法虽然罕见,但“无疑传译出两大文化系统内更多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更为开放,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⑨

欧阳桢(Eugene Ouyang, 1939—)是美籍华裔比较文学家、教授、翻译家。他早年求学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文学院东方文化系教授。在美国汉学英译李清照词诸位译者中,欧阳桢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共翻译李清照词24首,其中13首收录在1975年由柳无忌与罗郁正合编的《葵哗集:中国历代诗歌选集》。该选集刊行后即在美国学界广为流传,随即被许多大学选为教程,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这为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社会的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⑩1999年,在早年13首英译李清照词的基础上,欧阳桢又增译11首,共计24首入选著名学者孙康宜等人主编的《中国传统女诗人:诗集与评论》。

欧阳桢对翻译理论与技巧有较深的研究。他认为,翻译对人类文明史、对各国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他把翻译区分为纯粹的翻译——科技翻译,与传神示意的翻译——文学翻译,前者容易后者难。他认为,鉴别文学翻译有三条标准:“自明”“信达”“透明”。“自明”即译文像原文一样,无需借助其他文献即可让读者鉴赏、理解;“信达”即原文的意义要完整无遗地译出来,原文与译文的“情调”要一致;“透明”即让读者透过译作看到原著,而不应让他们看出这是翻译过来的。由此可见,欧阳氏以学者的身份,侧重翻译中以原作为中心,强调译文的基调应和原文一致,译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点,而不能反映译者自己的特点。他尤其指出,李少英和李清照就应有不同的特点。两个不同的作家或诗人,译文就应该分别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他翻译原则“传神示意”的另一种阐释。

例如《减字木兰花》的英译:

减字木兰花

Jian zi mulanhua

卖花担上,

From the pole of the flower vendor

买得一枝春欲放。

I bought a sprig of spring about to bloom,

泪染轻匀,

Tear-speckled, slightly sprinkled,

犹带彤霞晓露痕。

Still touched by rose mist and dawn’s early dew.

怕郎猜道,

Should my beloved chance to ask

奴面不如花面好。

If 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

云鬓斜簪,

I’ll put one aslant in my hair,

徒要教郎比并看。

Then ask him to look and compare.

此词写词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擅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含蓄地描写两人的爱情。欧阳桢的英译文十分忠于原词,以浅显易懂的英文再现了原作的原意,还原了原词语言平实、口语入词的特点,无需译注或其他辅助文献即可让英文读者理解,是为“自明”。同时,译文不增译,不漏译,上阕中“一枝春”比喻“一枝花”,译者直译为“a sprig of spring”;下阕中将春花拟人,以人面与花作比,译者仍直译为“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译者将比喻与拟人修辞格照直译出,并且皆押头韵,再现了李清照词音乐性强的特质。原词以花喻人,尤其是下阕含蓄的心理活动委婉地描写夫妻之间的恩爱。这是东方式的爱情表达,与西方直接、热烈的情感流露完全不同,而译文阐释的仍旧是原词含蓄的“情调”。译者坦言:“我们必须努力展示的不仅仅是我们彼此文化间的共同点,还有彼此文化间的差异。”是为“信达”。译文直接脱胎于原词,其中译者主体性几乎没有发挥,没有任何创造性翻译,真正做到了“译者的隐身”,是为“透明”。

除此之外,冰心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1926)、何赵婉贞的硕士学位论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生平与作品》(1968)、库克(C.H.Kwock)与文森特(Mchugh Vincent)合译的《有朋自远方来:圣朝汉诗百五十首》中21首英译词(1980)以及詹姆斯·克莱尔(James Cryer)的《梅花:李清照词选》(1984)均为李清照词在美国较有特色的汉学英译译本。囿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做一一举例论述。

二、创意英译:诗人的创造性翻译方法

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新诗运动中,庞德开启了一种以诗歌创作为导向的诗人译诗传统。美国诗人译者主要以东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诗——翻译为主,他们以诗人的视角与灵感解读中国古诗,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创作成分。这种“大胆”的、出人意料的翻译,可以说创造出了另一首诗,却往往与原诗的精神想通。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创意英译。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是最富代表性的创意英译诗人翻译家之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 1904—1982)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兼翻译家,是“旧金山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对美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诗歌创作与翻译多达50余部,其中四部汉诗译集中均有李清照诗词的出现:《汉诗百首》(1956)包含7首,《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1970)译介6首,《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1972)英译7首,《李清照诗词全集》(1979)全译67首。在美国,像雷氏这样对译介李清照词如此倾心的译者十分罕见。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汉诗——特别是李清照词——的方法缘起于他的诗人身份,他在《诗人译者》一文中陈述了他的“同情”诗歌翻译观:

以诗译诗是同情行为——将自己与他人相认同,翻译他人的话为自己的话。众所周知,一位好的译者是不会对字对字翻译的。他不是人,而是拼尽全力的辩护律师。他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请愿。诗歌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同化,即陪审团是否被说服。

在此,雷氏将译者视为原诗作者的“辩护律师”,要求译者要按照作者的“意愿”和“精神”去感动读者,即“陪审团”,译者是作者与译文读者情感传递的纽带。他反对诗歌的直译,注重译本读者感悟到译者与作者同样的诗歌“灵感”,因此译者要积极主动地靠近原诗作者的精神层面。在雷氏眼中,“作者和译者都是靠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主与仆的区别。”这正为雷氏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诗人译者主体性奠定了基础。译者只有以平等的地位洞察原诗及作者的精神实质,达到“感同身受”,然后以英语将这种“同情”表达出来,此时译文与原诗之间语言是否“忠实”则无关紧要了,“我并未期待该集(《汉诗百首》)成为东方文化研究的学术之作,它们(译诗)只不过是若干(英语)‘诗篇’而已。”这也是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根本差异。

如《一剪梅》的英译:

一剪梅

SORROW OF DEPARTURE: TO THE TUNE

“CUTTING A FLOWERING PLUM BRANGCH”

红藕香残玉藫秋。

Red lotus incense fades on

The jeweled curtain. Autumn

Comes again. Gently I open

轻解罗裳,

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

独上兰舟。

On the orchid boat. Who can

云中谁寄锦书来,

Take a letter beyond the clouds?

雁字回时,

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 under the full

月满西楼。

Moon that floods the West Chamber.

花自飘零水自流。

Flowers, after their kind, flutter

And scatter. Water after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

一种相思,

Creatures of the same species

Long for each other. But we

两处闲愁。

Are far apart and I have

Grown learned in sorrow.

此情无计可消除,

Nothing can make it dissolve

And go away. One moment,

才下眉头,

It is on my eyebrows.

却上心头。

The next, it weighs on my heart.

该词作于词人新婚不久丈夫即外出之时,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擅长创作情诗的雷克斯罗斯以其诗人对爱情独有的感悟,去“同情”李清照,真切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并将这种情思付诸于英语的载体,以创意英译的方法,再现了原词的离愁别绪与思念之情。首先,译者不以原词的行数为准则,果敢地采用大量的不规则断句与跨行,形成一种急促、直接的情感宣泄节奏,以西方英诗的外在形式与情感表达手法表露词人原本含蓄的情感。其次,原词中的若干意象被译者改写,以更加深刻地烘托全词的抒情氛围。上阕中“玉藫秋”之“秋”译为“秋天又一次到来”(Autumn comes again),使得哀愁更加忧郁。“雁字”本意为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一”字或“人”字形状,译者在此译为“唯有大雁归来,在天空中画着表意的字符”(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 On the sky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将其意象具体化,与“锦书”(letter)相呼应,因为译者认为,“大雁是中国古诗中‘信使’的惯用意象”。下阕中的创造性英译方法更为明显。“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落花”“流水”本是充满悲伤、无奈、绝望的意象,而译者描述完“落花”之后,笔锋一转,将“流水”译为“水流分开后,终将归复一处”(Water after /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落花”“流水”两个意象在译文中相反相成,将原本离别的愁苦状写为“苦尽甘来,聚散有时”的积极向上的爱情期待。末句更将“此情”(sorrow)外化为一种“可观”(on)、“可感”(weighs)的客观存在,“雷氏在此极力传递女词人不可消除的思念之情的全部重量!”再次,译者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情感“同化”,以现代英语表达出来。原词由于汉语特有的语法特点,全词没有出现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但在译文中,译者六次将“我”(“I”“we”“my”)显现,在英语语境中,这有利于全词抒情的发挥。有学者认为,雷氏的李清照词本身就是优美的英诗,此处把“无我”的境界化为“有我”的境界,于(英语)读者而言,具有极大的情感感染力。

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影响很大,美国现代诗坛中的很多诗人正是通过雷译的李清照词结识了中国婉约派词宗,并对其诗学加以师承,融合到自身的诗歌创作中。美国著名汉学家、文学评论家荣之颖对雷氏的《李清照诗词全集》评论道,雷克斯罗斯作为痴迷于中国诗词的美国著名诗人,克服困难将其译为母语(英语),无论忠于原作与否,其译文文学上的优点理应被肯定。

三、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与传播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个案,这得益于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在着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当下,李清照词作为“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评判标准、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译作的传播途径等方面均有启示意义。主要启示有三个“多元化”:

第一,翻译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通过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可以发现,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翻译方法下产生的文本多姿多彩、百家争鸣。若以中国传统译论的圭臬“信、达、雅”加以衡量,则多数为“失败”的翻译作品;但是事实却是,它们都在不同领域、不同读者群中被比较广泛地接受。这是为什么呢?以这样的翻译实践反思评价翻译的标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的评判标准必须多元化,不能以是否忠于原作作为唯一标准。正如翻译目的功能学派所倡导的“目的决定手段”的宗旨,文学译者有权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用途,如汉学研究或诗歌创作,以及译本在目的语中需要完成的特定功能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而“不必考虑翻译是否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

第二,译者构成的多元化。吸纳海外译者,需求“合译”模式。由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的案例可以发现,海外多元文化身份的译者是中国诗歌外译的有生力量,他们中有汉学家、有诗人,甚至有的译者既是学者又是诗人。尤其是汉学英译的译者多为美籍华裔学者,他们既有扎实的汉诗素养,又有美国地域的文化体验。国内译者理应与海外译者加强合作,寻求合理有效的“合译”模式。“树立国际合作的眼光,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雷克斯罗斯与中国学者、诗人钟玲成功合译《李清照诗词全集》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译本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从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的传播渠道可以发现,以作家为中心的译作单行本虽然是传播的主要形态,但不是唯一渠道。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还可以有其他诸多方式,如高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主流中国文学选集,甚至中国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笔者还曾搜索到在美国多个外国文学网站中有李清照词英译文的出现,虽然译者多不可考证,但这也不失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颇为便捷的现代化媒介。

翻译是文本跨语际的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到各种原因、目的的影响,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会产生与原作或亲近(忠实)、或疏离(叛逆)的译本。李清照词在美国的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是核心观念迥异的两种翻译方法,这是由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目的造成的。但是,这又是两种在异域成功传播中国文学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辩证的考察与分析,对于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标准、译者模式以及译作传播渠道,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篇(5)

【关键词】美国教育;先进性;研究生英语;改革

0 前言

今年有幸获得了来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可以亲身近距离的接触到了美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大学的教育体制,使得本人对本校正在进行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有了很多全新的想法。当然,美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完美的,同样存在很多缺点,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的优点为我所用,使我们的改革可以更好的进行。

1 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然,英语对大多数国人而言是基本无用的,可是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语的好坏决定了未来个人工作和学术的高度。如果大学生想要到发达国家学习,首先就要面对英语考试,比如托福、雅思。没有好的英语成绩,是不可能迈出国门进修的。如果学生毕业想要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就不可能被重用担任关键岗位。如果学生想要在学术上更进一步,不能阅读英文文献,不能撰写英文论文,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因此,英语并不是学生的专业课,但却是学生们必不可少的成功技能。当我们面对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时,我们肩上的责任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英语课程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保留精华,添加新时代元素,使得英语课程更适合当前环境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使用英语。

2 中美教育体制的比较

2.1 义务教育阶段的影响

美国的大部分小学中学是没有外语课的,美国也没有统一的高考,外语更不是申请进入大学的必要条件。因此,美国学生学习外语完全是兴趣。进入大学阶段,外语仍然是选修课,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只有学习的兴趣,因此美国的外语课程通常简单实用。

而在国内,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需要面对英语课程,从一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英语都是重中之重的必修课。(当然,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样的弊端了,已经着手开始进行改革,这是让人欣喜欣慰的一件事。)进入大学,英语同样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更要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验。所以,英语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是立身之本,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的英语课程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学生会读会写会做题,但却偏偏不会实际应用。

2.2 大学阶段的影响

美国的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是不分专业的,全校新生都是任意选课,完全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此,只有当美国的大学生决定学习需要外语的专业时,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课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热情的。国内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选定专业,而无论任何专业,需不需要英语,都必须选择英语课程。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无奈的应付的。当学生们被动的学习了10多年英语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又面临再一次的英语必修课时,一方面,学生们是抵触的;另一方面,学生又渴望可以把多年的哑巴英语学活会用。我们应该了解学生们这样的矛盾心理,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成功之路。

2.3 研究生阶段的影响

美国的研究生几乎完全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实践,很少再需要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上大课了。对学生的考核也绝不是什么闭卷考试,而是学术论文与实践报告。学生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往往事半功倍。美国的研究生最快一年即可毕业。而在国内,学生不但必须学习英语,而且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形式,题型也是一贯式的选择题,翻译题,写作题等等。学生学习不是为了使用实用,而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高分。这使得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仍然摆脱不了应试英语的学习模式,与学生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

3 对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对比分析了中美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现行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弊端,吸收美国的先进理念,对现行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学生英语的实际要求和学生在工作中对英语的实际需求。

我们要承认,多年的应试英语教育,使得学生们对英语学习完全是被动式的,但我们也要看到,现行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尤其是单词、语法、阅读和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现有的英语知识,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们不但学会新知识,更要活用旧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哑巴英语为交际英语,变应试英语为实用英语。

3.1 变必修课为选修课

想要学生们带着兴趣来学习,带着渴望来学习,首先就要把英语课从人人都一定要上的必须课,变成根据自己兴趣,根据专业需要,根据个人为了规划来决定是否学习的选修课。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需要的是自己的领悟与研究,那么英语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学生完全应该有自决定选择专业课以外的任意课程,只要他们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有帮助就好。对于有的专业,比如中药制药,中文古文,对于有的类型的研究生,比如专业型研究生,英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即使对于经济金融之类需要时刻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也不是每一个学生毕业后都需要英语。因此,我们应该从源头把英语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们,让他们来决定。

天津大学今年已经从博士生英语课程开始了这样的改革尝试。英语彻底从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学生们如果不选修英语,可以选修其它课程,只要最后总学分达到毕业标准即可。这样来学习上课的学生,不再需要老师的督促,而是自觉自愿的按时上课,甚至要求老师多讲多传授,以满足自己对英语知识的渴求。今后,这样的尝试还需要在硕士生阶段进行试验。让我们相信,这些学生们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是否选修英语一定是他们慎重考虑的结果。这样才能在心理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2 变单一课程为多元课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多门英语课,但无外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这实际上只是相当于把高中的一门英语课拆分为四部分来讲解。对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还是只学不用,还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实际应用。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了,更多的是针对自己本专业的需求,对未来进行工作的需求。因此,英语课程的安排不应该再着重于应试,而应该摆脱考试的束缚,给学生更多更广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机会。天津大学已经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了学术研究英语,实用写作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每年通过网上调查表的方式,来获取学生对每门课程的评价,要求,展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意见挑选教材,增加内容,甚至增开课型,来满足学生们对英语的实际需求。

3.3 改变上课模式

传统的上课模式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有其长处,效率高内容多授课连贯。但是,它的缺点更加显而易见,缺少交流缺少互动,学生不能参与其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更是缺乏。这样的上课模式的结果就是,教师认真备课辛苦授课,学生不能吸收缺少积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1]因此,教师应当对主题的背景、历史、发展等进行生动的介绍,应以语言为主并配以图片等。目的是要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分协作小组展示预习成果并进行陈述,并对其它小组的陈述加以评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并指出、改正出现的错误,从而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的复杂局面逐渐一致起来。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样的上课模式,尤其适用于英语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变学英语为用英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改变考试模式

影响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方式和目的的最关键因素还是考试方式,毕竟学生们很在意分数的高低,因为这会影响奖学金的评选,用人单位的考核等。因此,如果我们不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前面所有的改革都会减效很多,最终学生们还是会走回应试英语的老路。

在这一方面,天津大学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还没有完全放弃闭卷考试这一模式,但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并不断引入新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从多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如,英语项目展示考核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自己创意,自己写稿件,并最终以口语的方式来展示成果。这一过程,学生们要阅读要思考要分析要写作要背诵要听力要口语,可以说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使学生们学有所用。这种考核方式也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主动学习英语,使自己的英语水平获得了很大进步。

4 结束语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仍有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只是就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区别来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做了一些设想,还需大家共同研究。因为要实现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既定目标,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就必须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教学评判等方面进行变革,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 发散性思维 实用能力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因地制宜,不断探索。

信任激励法。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充实地活上两个月。”可见,来自别人的肯定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定型的时期,是一个迫切需要得到社会肯定、赞扬,急于体验成功喜悦的人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任、鼓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教师都应当给予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论哪种评价,都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发少训斥。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点儿进步,都要及时地肯定,热情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努力拼搏。正如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知识拓展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单纯为考试而教,学生也不是单纯为考试而学,要使学生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以开阔胸怀,拓宽眼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给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讲英语课时,遇到经济学方面的词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去,在举例时,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带到授课中,学生既学会了英语单词的用法,而其内容又与时展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新鲜、实用,可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由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寻找答案,一直到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然后循循善诱。在英语教学中可采取班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先通过集体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在相互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见解时产生互动,激发彼此间解决问题的灵感。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最佳过程。

问题解破法。就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的实际演练。例如通过各种专题讨论会、研讨会,引导学生就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全球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用英语及相关术语进行讨论。许多学生专业知识学了很多,但难以用英语进行表达,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撰写英文论文,用英语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都能较好地增强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利用现代化设备,训练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就是鼓励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电视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既方便远程教育,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遨游在世界知识的海洋,尤其对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帮助较大。

首先,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材及课程设置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从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知识创新服务的高度看,教材内容及课程设置还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必须对外语教材内容不断创新。一方面,在当代中西交流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美国许多大公司十分重视顾客的文化差异问题,十分重视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心理,以便顺利地将产品打入对方市场。因此,在英语教学当中,必须兼顾文化教学。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包括与不同国度的商务代表进行谈判时约定时间的技巧、谈判时的身体语言、合影时应站的位置、合同中英语与美语的差异、不同国家对同一贸易术语的不同解释,等等。总之,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于课文翻译以及词组搭配,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若能将专业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从外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知识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科技强国服务,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考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新颖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了解当代的科技信息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新动态,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因此,呼吁相关部门及时地更新教材内容,改变“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是优化教学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与众不同的,在一般人眼中是“异常的”,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有“自由”和感到“安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者”的环境,给叙述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和谐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而不必压抑、歪曲或掩藏。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借助实物、图片、录音、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多安排对话、游戏、角色表演,多运用交际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积累丰富的表象,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扩大自由的思维空间,在增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三、结合社会需求,增升实用能力

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既关注英语运用能力,又注重专业知识水平,对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践证明,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不断提升。因此,改变教学模式,采取实用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增长才干的重要方面。

学校与企业挂钩。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如果与企业挂起钩来,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但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测验,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同时,使学生早日了解企业,看到自己的弱点,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与外贸公司结对。张家港市是对外贸易是全省的大户,各国客户的订单很多,是英语教学最佳的实践阵地。我们在教学中主动与市贸公司结对,把他们的外文翻译资料作为个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就把书本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知识面,还熟悉了对外经贸活动,体验到了英语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校与外商互动。英语只有在实际交往中,才能显示其重要。为此,我们除了请外商讲授经济管理、经贸交际、社交礼仪、外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与他们开展联谊、讨论、服务等互动,在互动中进一步掌握英语的词义扩散、词形扩散、语法点扩散、句型结构扩散、方法扩散等等知识。

通过以上与社会实际交往的活动,我们把课堂从学校搬到了企业、公司和社会,一方面,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才干和熟悉了社会,把远大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学会了科学辩证的思考问题,全面理智地处理矛盾,并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理性,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使企业、公司和外商了解了学生,对于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与优化。

On Improving the English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L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are facing the reality of social life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globalization,English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too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coutries,thus people who are expert in English show their vitality. How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English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ew issue for the English educator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lore the new teaching models, making the passive learning become positive learning,is sure to be the key to the problem.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主体选择

一、引言

网络文学批评之所以成为当前的一个焦点话题,显然不是源于批评界的某种理论嗜好,而是基于网络文学创作实践的需求。近年来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让本来就有些薄弱的网络批评愈发相形见绌、声音微弱,赶不上呼啸前行的创作快车。于是,网络文学批评特别是学院派批评颇有些处境尴尬――一方面在网络文学界遇“冷”,不被网络和网民读者看好;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批评视为“小道”和“边缘”,相对于积淀深厚的主流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似乎是“不入流”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加快网络文学批评建设,倡导刚健有为的网络批评,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三重困境

网络文学批评也属于文学批评,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基本规范,发挥文学批评的应有功能。但网络文学批评又不同于传统的或曰常规的文学批评,因为它是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所以它给文学批评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也使文学批评面临着诸多的困惑。

1.作品阅读量的困境

阅读是批评的先导和前提,而网络文学批评首先碰到的难题便是阅读的困难。网上的作品浩如烟海却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千万字的篇幅,给阅读带来很大压力。网络上已经出现1.7亿字的超长篇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①,淡然的超长篇《宇宙与生命》超过2700万字,雷云风暴创作的《从零开始》连载了11年,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达1900多万字②,而数百万字的小说、特别是玄幻类小说,在网络上可谓比比皆是。③就像电视连续剧需要播放50集左右方可产生最佳广告效应一样,受阅读市场“粉丝”跟读的“眼球效应”影响,网络小说为了付费阅读的需要和优质IP的影响力积累,必须要有一定的篇幅才能对阅读者形成“粘性”,产生“欲罢不能”的吸引力。一旦“粘”住了读者群,有时哪怕是“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些“粉”们也愿意硬着头皮跟读下去,因为他们还在期待下一次“续更”的“爽点”。于是,已被欲望机制驱动的“粉丝跟读”将会约束着持续写下去,出现“有人读,我就写”、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注水”长篇也就不稀奇了。

这种基于读者选择的“超长”写作并不代表艺术的创新或审美的进步,但从经济效益看,对于作者和网站经营显然是有利的,苦就苦了那些试图评价网络文学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生而有涯之人生面对有如恒河沙数般的作品,谁也无法穷尽巨量的阅读对象。即如当下火爆的类型小说而言,要想把几十种类型化作品梳理一个轮廓尚且不易,遑论在“类型的海洋”沙里淘金,掌握文学批评的话语自信!当然,如果人们只是在网上做一个“跟读的粉丝”即兴点评,或是去网络社区、某一作品的论坛参与在线评论,就具体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发表几句阅读感言,阅读也许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人们要发表文学“长评”,或者在传统媒体发表对网络作家作品鞭辟入里、切中肯綮的学术批评,没有对网络文学的长期浸,没有对作品的仔细阅读,都是不可想象的。网络作品数量多、篇幅长的“阅读难”问题,让许多有心介入的评论者要么望而却步,要么做一目十行的浅阅读,难以进入网络批评深入堂奥之门径,“阅读难关”便成为网络批评在技术层面的首要难题。

2.评价标准的困境

网络改变了人与世界原初的艺术审美关系,网络文学创造了不一样的文学,这使得传统批评标准一夜之间成为“昨日成规”,难以照搬过来用于评价新兴的网络文学,而新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网络文学批评似乎变得无所依傍,导致批评与创作的严重疏离,形成“创作热”和“批评冷”的强烈反差。因此,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正经历着难以规避的观念转型和标准重建。

从学理逻辑上看,网络文学仍然需要坚守人类赋予文学的逻各斯原点,其批评标准应该有助于评判和构建这种文学的人文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同时,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又必须切中“网络”和“文学”双重背景下的艺术创新,能够回应网络时代的文学发展和文学问题。比如,除了传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外,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还应该有读者层面、产业层面、技术层面的评价尺度。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可以是分层、分级的,既需要坚持思想精深、内容精湛、艺术精良等纯文学的高标准,也需要有诸如生活的认同感、情感的代入性、阅读的、大众娱乐性、“续更”的完本率、与读者的互动性,甚至持续原创的时长年限、作者的版权观念、网络道德操守与法律法规意识等一般性的、更为具体的标准。这些标准都应该纳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建构的视域。

在笔者看来,基于当下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其批评标准至少应当回答如下关键问题:网络时代文学评价的社会价值导向与文学价值导向应该如何坚守?网络时代的文学应怎样达成其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与市场效益的统一?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该怎样均衡美学标准、读者人气、经济效益等评价范式来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审美风格的鉴赏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如何分析网络文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文本的异同?评价网络时代的文学该怎样把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玄幻、穿越等类型化写作手法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界对这些问题探讨不多,有些研究才刚刚开始,有的问题还很少有人触及,已有的网络文学批评实践也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自说自话、各说各话,这种状况应该尽快得到改变。

3.评价方式的困境

这里所说的评价方式,主要指文学批评的表达方式和成果传播的载体形态。传统的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重要一翼,长于对批评对象做学理分析,其成果一般是以公开发表(出版)的报刊、著作形式形成批评的影响力。网络文学诞生后,仍然有许多批评家特别是关注网络文学的学院派批评在沿袭这种批评方式,但更多的网络批评即网民批评却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在线批评”已成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主要方式。

今天,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形成一个由三类批评主体构成的三大批评阵营:即由传统批评家构成的学院派批评,由传统媒体人构成的传媒批评和以文学网民为主体形成的在线批评。这三类批评各有侧重:学院派批评是一种理性化的学术批评,注重学理规范和观念逻辑;传媒批评注重新闻时效的影响力,关注社会效益和市场反应,具有价值的引导性;而网络在线批评则以即时表达为主,讲求真话实说和悦心快意,往往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却难免蜻蜓点水,或剑走偏锋,有时只图口舌之快却不负文责。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阵营各展其长,但并未形成兼容互补之势。

从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大计考虑,要使网络文学批评发挥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需要掌控批评话语权和传媒主动权的“精英批评”与主流媒体更多地关注网络文学,用主流的声音为网络文学“站台”,改变网络创作与网络批评严重失衡的状况。

在笔者看来,当前更重要的是倡导批评家的网络在线批评。因为在线批评不仅更切合网络文学的文本生产机制和传播特点,也有助于网络批评与网络创作的互动沟通,真正让网络批评以“网络”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数字化网络所规制的“宏媒体”“元媒体”和自媒体具有强劲的整合力和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力,网络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在线批评的直接有效性和批评趋势的必然性与适恰性,从网络特别是自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看,“上网批评”和“批评上网”都将是网络文学批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期待,今天“三类批评主体构成三大批评阵营”的彼此分立、互不往来的状况尽快得到改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中三者尽快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一个整体,就像消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界限一样,逐步弥合学院批评、传媒批评、网络在线批评的边界,创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国板块”。

三、批评立场的主体选择

1.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呼吁批评家真正进入网络文学现场

这是网络文学批评的第一步,也是批评主体的首要选择。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应该并只能从对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的本体为据,这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一道“铁门槛”。对于网络文学批评者而言,“便是点击网站,阅读作品,下足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工夫,了解和把握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作品形态、传播载体和接受方式,以及功能结构与意义蕴含等”④。切入现场,做一个网络文学的“局内人”,从而赢得网络文学批评的话语权,这是网络批评的前提。并且,批评家仅仅“入场”还不够,还需要“入眼”“入心”,做一个网络“潜水者”跟踪阅读作品,也可以做一个“粉丝”为某一个网络“站台”甚至“打赏”,参与对网络作家作品的社区、论坛讨论,或点赞、或吐槽,或跟帖、或长评,跟作家互动,与网友交流,始终保持对网络文学现场的关注度和兴奋点。

但时下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中有两种情形容易形成阻隔:一是“旧制嵌入”模式,二是“技术至要”模式。前者先入为主地简单套用传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批评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评论者不是从网络阅读出发,有些甚至很少上网,并不熟悉网络作品,只是凭着在传统文学熏陶中积累的理论经验,便无比自信地面对网络文学发言,比如网络文学“垃圾论”“低俗论”“口水论”“媒介论”等即属此类。这种评价多是“把传统的文论学理简单套用到网络文学身上,用中外经典的文艺理论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实施‘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式的疏瀹与反思,急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体系,让这只本该黄昏时高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黎明时便折翅起飞,结果不仅对实际的网络文学现象体认有‘隔’,也于这一新兴文学的理论开启无补,导致网络文学研究的聚焦失准与凌空蹈虚”⑤。后者同样不是从网络作品出发,或者根本不把网络文学当作“文学”去评价,而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技术传媒的文化符号,以技术分析代替艺术评判,用工具思维漠视网络文学的人文蕴含,其评论充斥着一串串技术性术语和英文符号,读来让人一头雾水,笔下的评论文章不乏“网络”特色却与“文学”相距甚远,说到底,还是对网络作品阅读不足,体验不深,只能“入场”却不能“入心”。这样的批评滑向了技术的槽模,而脱离的却是文学的正途。

2.建立网络文学批评通变观

文学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文学变化带来的文学批评变化同样如此,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把文学带到“赛博空间”的时候,文学批评要想回应文学现实,只能顺变,不能“逆袭”,改变与调适才是最好的出路。哈佛大学研究互联网治理的专家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称互联网是人类“光荣、毁灭与救赎的预言”,因为网络硬软件服务功能的“完美的执行”就意味着“行为规则和判决规则的不受欢迎的瓦解”⑥。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在《互联网怎么了?》一书中提醒人们:“数字化技术将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关键不是设想一个炼狱(dystopia)或者乌托邦(utopia),而是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尽我们所能以最好的方式去理解它们的结果。”⑦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也早就对传媒技术带来的变化有过精到的预言,他说:“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⑧互联网这只“魔兽”已经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改变了社会面貌和文化规则,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格局,评价文学的体系和标准当然也应发生变化。只不过这个变化需要找到两个支点:一个是网络文学创作实践,让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既要有“文学”的维度,又要有“网络”的视野,能够“接地气”地回应现实;另一个是“文学性”的逻辑原点,即吸取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观念中那些不变或不能变的元素,如人文的、审美的、艺术感染的、普世价值的文学要素,这样的文学批评才会是“文学”的批评而不是其他批评。

具体来说,基于主体立场的批评通变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批评主体身份的通变。网络批评是开放的,可以是有门槛的,如在传统媒体(书、报、刊)发表网络文学评论就会有专业性的要求;也可以是无门槛、零成本的,如网络在线批评。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批评不再是职业批评家的专利,而是批评话语权的下移与解放,使普通网民都有了面对作品发言的权力。而批评广场的众声喧哗能让创作者听到更多的“逆耳之言”,其所体现的以真话对抗虚假、用犀利替代陈腐,以及在“读―写”互动中实现的间性对话,显然有助于改善文学批评的学术生态。

第二,批评标准的通变。批评家应该基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批评标准的多维性。因为“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显现于对作品的肯定与否定的评判中、争议于传统与创新之辩,并合谋于商业与技术之维”⑨。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探索性、不确定性与可塑性,决定了批评家必须要有通变的立场和心态。正如研究者建言的:“建构合理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合理的价值预设和历史性、语境化原则,网络文学的网络化存在方式是确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存在论依据”,因而,通变的批评标准必须考虑新媒介下的新文学,如“网络功能发挥尺度、跨媒介及跨艺类尺度、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尺度、‘虚拟世界’开拓尺度、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尺度、‘数字存在’对存在意义领悟尺度、‘数字现实主义’美学尺度体系整体构成”⑩,这些尺度本身也无时不处在变化与建构之中。

第三,评价方式的变化。网络批评应该倡导不拘一格,可以是长评,也可以短评;可以是逻辑剖析性的,也可以是感悟式的;可以发表在传统媒体上,更多的可能是在线批评;可以是庄重典雅的风格,也可以是戏谑调侃的风格……无论是哪种批评方式,只要是对解读网络作家作品有利,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去适应。

3.打通写、读、管、评各环节,建立文学批评的共同体

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生产链、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文学共同体”。由创作―网站管理―读者欣赏―学者评说―市场检验―政府监管等诸要素创生的业态结构,构成了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学社会学和生产美学。网络文学批评也应该这样,也需要建构一个由创作(作者维度)、管理(政府维度)、经营(网站维度)、阅读(读者维度)、评论(理论维度)五位一体的“批评共同体”,而不是批评家或文学网民的单打独斗、各说各话。这个共同体应该以理论评论学理逻辑为中心,创建批评的多维互动方式,以此形成网络文学批评的良好生态。

从“批评―创作”的维度上说,批评家要和网络作家交朋友,主动阅读作品,关注的创作与成长;网络作家也应该主动接近理论评论者,形成沟通与交流的良性机制,实现批评与创作的“对眼”与“对点”,而不是彼此观望,互不往来。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过,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不应当像契诃夫那样把评论和创作看成是“绳子和马”的关系,也不应当像爱伦堡那样将其看成是“木耳和树”的关系,而要像贺拉斯在《诗艺》中比喻的那样:创作好比“刀子”,评论好比“磨刀石”,磨刀石虽然切不动什么,但却可以使钢刀锋利。作为批评家,应该让自己的评论助推创作的“锋刀利刃”;而网络作家也应该虚怀若谷,敢听真话,视批评家为文学同道和前行路上的挚友。

从“批评―管理”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需要自觉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配合政府管理,打击利用网络文学传播有害内容的违法违规行为,促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经营恪守行业规范,以自律抵制市场乱象,积极为网络文学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文学管理者也需要依托网络批评获得文学舆情,把握创作动向,推介优秀作品,为网络批评保驾护航,使网络批评成为洞悉网络文学实践的晴雨表和驱动力。

从“批评―经营”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应该沟通创作与市场,为网站经营作品提供艺术定性和市场定量的有效信息,助推文学网站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文学市场,扩大作品影响力,延伸优质IP的产业链,形成可选择性价值导向。同时,网络批评也应该促进网站经营者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和传播优秀作品,健全综合评价体系,把好内容质量关,抵制趋利媚俗之风,发表更多经得住大众评价、专家评价、历史评价和市场检验的好作品。文学网站也需要积极配合文学评价活动,为批评行为提供后台信息,把支持文学批评纳入网站管理的工作内容。

从“批评―阅读”的维度上说,网络文学批评有责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作品中引导读者目光,形成欣赏导向,帮助读者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网络作品,以便“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一方面起到“沙里淘金”、抽茧剥丝的艺术遴选效应,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有害作品对读者的危害,起到阅读市场的净化作用。

注释

①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网络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作者是紫峰闲人。该小说总字数超过340兆,如换成中文计算多达1.7亿汉字。这是一部用VB语言编写并全自动完成的超长篇小说,全书至少描写了1.7万个有着不同姓名、不同容貌、不同特长的人物,描述了2.7万种造型新奇、行为怪异的怪物。据报道,完成这部超长小说只用了37个小时(不包括编程时间)。作品极具创意和想象力,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述,都可用怪妙绝尘、难寻对手来形容,因为这些效果的产生主要是借用了强大的电脑计算能力。

②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11年,当前已有2022万字,仍在更新中。心梦无痕的《七界传说》,共1900多万字。参见知乎:http://zhihu.com/question/20435165,2016年9月16日查询。

③另有研究者统计:“起点文学网目前超过1000万字并且还在继续更新的小说有4部,它们是雷云风暴的《从零开始》,现在是1380多万字(此为2013年的数字――笔者注),元宝的《异能古董商》1160多万字,陈风笑的《官仙》1150万多字,黄金战士的《重生之妖孽人生》1100多万字。另外还有四部超过九百万字,接近1000万字。800万―900万字之间的也有8部。超过500万字的有80部。超过200万字的多达1049部,字数在100万―200万字之间的达1100部,意即超过100万字以上的小说多达2149部。这还是起点一家的情况。”见聂庆璞:《网络超长篇:商业化催生的注水写作》,《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2期。

④⑤欧阳友权:《中国物联网研究基点及其语境选择》,《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⑥[美]乔纳森?齐特林:《互联网的未来》,康国平、刘乃清等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⑦[美]马克?波斯特:《互联网怎么了?》,易容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⑧[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