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3 12:44: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景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更加追求生态理念,突出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景观设计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良问题。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阐述
本文认为生态景观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宜居生态环境。生态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桥梁。生态景观设计基于人本理念,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突出景观设计“真”、“善”、“美”的视角。生态景观设计突出对于人性的尊重,设计的景观满足城市人们心理需求,让城市人们体验精神的愉悦,生态景观的设计倾注人们的情感追求、文化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地域特色,给人带来愉悦的空间体验和享受;生态的景观设计能够增强城市人们的城市归属感,促进人们进行户外交流,增进人们的情感,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户外交流空间;同时生态景观设计追求自然的原始状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引导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增强城市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追求舒适、惬意、环保、休闲、观赏、体验,实现城市人们追求自然美态,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与整理,生态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有城市经济因素、城市政治因素、城市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城市的社会治理制度、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本区域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经济区开发程度、自然环境、自然地形、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的、城市空间效果、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整个环境状况、城市空间视觉效果、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程度、城市空间的立体效果、城市视线走廊的开阔度与畅通度、城市空间的立体形象、城市空间意境景点、城市建筑高度、城市建筑体量、城市建筑色彩、城市中心位置繁华度、商业街的繁华度、已有城市景观、城市点线面的景观组织统一度、社会综合因素等。各个因素之间经过对比,生态景观设计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综合因素、环境状况、视觉效果,各个因素对于生态景观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三、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探索
在城市中,采用什么途径设计一处处适用、生态、富有思想内涵的美观景观呢?人类一直在景观设计领域不断探索新方法、借助其他学科带来设计灵感,以寻找新方法、新途径。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状态,适当保留一定的原始植被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尽量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该对于所选择的地址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观察研究,对于周围的植被已经周边的地理环境形成一定的稳定性联系,说明这些原始植被对于设计景观有一定辅助帮衬作用,那就应该在建设景观时候,将其保留下来,不但能够节省假设成本,同时也保护自然环境,契合生态设计原则,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对于不适宜保留的植被尽量进行移栽。
2、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
在城市人们对于宜居环境的强烈追求下,城市人们更加追求自然景观,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景观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保持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平衡,在设计中,可以将森林带、风景保护地带、果园地带辟出,给游人或居民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像河流、小溪、山谷、丛林等自然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其引入到城市景观中,并与人工湖泊、人工植被、花草协调起来,共同构成一处美丽的景观。这样就能使城市景观看起来更自然美丽,也保护并有效利用了自然景观。
3、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宜美学要求,注重景观设计的意境营造
美,是人们在生活的自然环境或者人造环境中反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感受。生态景观设计要将自然美和人造美完美结合,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营造样衣自然风光的园林风光,在硬质景观的周围设计富有自然美的城市配景加以调和,增加人们在工作之余缓解压力、愉悦身心、欣赏自然风光的场所;注重动静相结合,创造景观的意趣,增加娴静的景点,激发城市人们生活情趣;巧妙运用地形,充分实施绿化,构建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画景,促进城市景点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巧妙运用景观元素,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系统
城市景观设计时,善于巧妙运用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因素等景观元素,将这些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使得景观呈现不同表现形态及景观效果。针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土地地貌的保护,重点除了建筑、城市构筑物等实体以外的开放空间以强化和改善美学及功能;同时对各类构筑、道路交通进行选址、营造和布局,并对城市街区、广场、公园系统、植物配置、绿地灌溉、照明、地形改造,进行生态规划和设计,重视绿化空间的布局与设计,注重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设计等。总之,生态景观设计尊重人、引导人、关怀人,突出“人本理念”,促进了现代城市文明进程,适应了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张小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静,赵红斌.生态的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途径[C].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2]王丁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
关键词:生态;景观;文化;渭河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治河工程中,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既包括污水截流、清淤、底泥处理等工程,还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对河道的护岸形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建设天蓝水碧、绿树掩映、莺啼鸟鸣、鱼游人乐的河道生态景观。
1 现状分析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历史上渭河浇灌了秦川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恢弘的秦汉雄风和辉煌的大唐盛世。李白有诗描绘渭河“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非常遗憾的是近年来,渭河水土流失严重,渭河的河滩随处可见浑浊的泥沙水和包裹着班驳泥土的渭河石,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污染,面临着断流的危险,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防洪工程不完善、水资源短缺严重、水污染严重、渭河流域生态破坏严重、两岸建设无序。水质混、脏、臭使渭河渭城段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导致地表植被退化、草木衰竭,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中指出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是一项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对加快渭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规划原则
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范围东起泾渭交汇口,北到咸铜铁路,西至涝渭交汇口,中以渭河为轴线,东北至五陵塬生态保护区和经渭工业园南侧,南到郑西铁路,南北两岸以河堤为界,向两侧各延伸1500m。整条生态景观带长度大约50km,平均宽度在5km,规划用地面积228kO。整体生态景观带包含渭河滩区规划设计、水面景观规划设计、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岸堤规划设计、标志性工程创意策划以及渭河生态景观带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设计等方面。如何保护好河道的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居住环境,将是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坚持“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倾力打造渭河生态景观长廊。
2.1 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的原则
历史上西咸都城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建设。秦咸阳,以渭水贯都作为基本理念,渭河从都城横贯而过,宫城、城区如同星斗点缀在渭河两岸。渭河象征着天空的银河,渭河之上的横桥象征着传说中跨越银河的天桥,恢弘的城市架构中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规划中希望可以延续渭水贯都的思想和城市建设的文脉,把人类文化的积淀变为可记忆的元素,成为可目睹、可触摸的符号。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重现“渭水贯都”、“横桥南渡”、“秦汉映月”、“泾渭分明”等大地景观,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
2.2 坚持生态绿芯,田园都市原则
景观的生态意义在于对环境和对人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在景观以绿化与水景等改善环境小气候,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对人的保护体现在对人的户外行为进行保护,以免遭自然带来的伤害,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遵循生态学的原理,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在保持现存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创造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人居环境。
2.3 坚持造福子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用现代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建设渭河的环境,治理渭河河流,保护渭河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造福秦川大地的子孙后代。在规划中,希望能为市民提供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提倡公共交通,结合西安的轨道交通系统,沿河建立轻轨作为交通的核心,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3 景观规划
3.1 渭河城市景观带的总体框架结构是:一河、两带、四园、五大节点
3.1.1 “一河”。指保留渭河的原生态,灵动的、雄浑的河道。河流是自然的产物,其奔腾不息、声色鲜明的景观形态,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
3.1.2 “两带”。指汇聚于渭河的“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规划中保持现状较好的自然原始风貌,局部恢复古河口、渡口,引人忆古思今。秦横桥遗址处规划营造古桥景观,突显历史文化特色和河口自然风貌。
3.1.3 “四园”。有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旨在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采用抢救性保护措施,保护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呈现生物多样性,吸引野生动物栖息,维持生态平衡。结合鸟类及其它物种生存的条件,修建渭河湿地,主要种植莲藕、风车草、芦苇等湿地植被,同时建立自然湿地生态博物馆,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1.4 “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①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主要包含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规划以运动为主题,倡导水上运动。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中准备把原来在沣河支岸的奥林匹克村移到西侧沣渭的旁边,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绿化方面强调绿化和街道的结合,以绿化带作为街道的分隔,控制城市组团的规模,结合城市的居住生活、生产生活、休闲生活组团,减少出行,建立田园都市。
②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官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秦汉文化城采用传统的井字形空间格局,结合安静的自然景观、散步道、亲水空间,形成文化展示长廊,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③都市农牧场:千百年来,渭河为其两岸提供了富足的农产品,如今的草滩地区仍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把这些农业生产场景保留并加强利用能强化渭河沿岸的特性。还可以把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保留现代草滩农场的风光,营造成一个都市观光农业区,形成一个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示范区。结合周边现状较好的生态果园,建设以水为主题,体现农业文化、田园风光的水泽田园段。
④高铁商务中心:利用西安北客站和西安新行政中心的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⑤生态能源中心: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把渭河电厂改造成为以生物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渭河北岸,计划发展成现代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和展示的中心,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规划中还采用新技术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通过在干流河道和滞留河口修建生态湿地,净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
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如果合理的利用光、风、水、土地等生物资源,就可节约能源,提高使用效率,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在渭河河滩里设计了大量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结合渭河电厂的改造,提供渭河两岸的电力,让城市达到自给自足,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生态牧场和农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希望在城市之中可以发展农业。
3.2 人文景观规划:形成3条城市主脉――“水脉”、“绿脉”、“文脉”
3.2.1 “水脉”――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依托渭河河道南北两岸自然形成,体现了城市的“水文化”。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展现渭河自然风光,创造丰富的都市亲水空间,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历史,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3.2.2 “绿脉”――区域生态的基础和环境支柱。依托渭河两岸的生态防护绿地、湿地景观、公园绿地等形成,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的核心,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园。为改善沿渭河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营造滨水绿地,形成渭河大堤绿色长廊,构造生态景观线,拟加固堤防,堤外建成200m宽护堤林带;堤内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在渭河大堤全线临水坡营造宽为150m的防浪林,以种植法桐、雪松为主,搭配种植冬青和小叶女贞;大堤全线背水坡营造宽50m的生态林,以种植柳树和黄杨为主,并适度种植草皮。
3.2.3 “文脉”――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展现。凝聚了城市人文历史信息的主脉线索,用以串联沿线的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建设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独具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在文化遗址和自然遗址上形成一个人字型的大构架,嵌在城市大的背景中,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当今现代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自然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先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把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的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
本文从很多成功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的案例中,并就“什么是生态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的手法。
1.分析场地特征
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亦即必须遍访场地及其周边环境,观察并记录下各种外形的状况,所有细微以及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项目所涉及区域都是自然巨变和不断地人为占用的产物,因此而留下了各种遗迹、外形、布局。在生态设计中,节约的设计手法能最大可能地使设计不至于脱离场所的个性,从而保持其一贯性,避免过于粗暴地割裂文脉。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2.地域性的延续
所谓“地域性”生态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人们所看到的生态景物或生态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生态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生态空间场所。
在法国苏塞公园中,视线所及之处,林间宽阔的园路、多叉路口的形式和林中空地,构成法国传统的平原上的树林景观。巴黎雪铁龙公园的空间布局有着尺度适宜、对称协调、均衡稳定、秩序严谨的特点,反映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设计者充分运用了自由与准确、变化与秩序、柔和与坚硬、借鉴与革新,既异乎寻常又合乎情理的对立统一原则来对全园进行统筹安排,雪铁龙公园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园林的空间等级观念,沿续并革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造园手法。
图:巴黎雪铁龙公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园林师吸收融合国际文化以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是断不能离开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①将传统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 ②将传统形式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并赋予其新意,创造性地再现传统; ③尊重地域传统、环境和文化。
3.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城市及区域现有的生态景观的干扰尤为强烈,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遭到破坏,系统功能紊乱、减弱甚至丧失;景观机理悄悄发生着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衰退;城市涝灾的发生;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生等。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机理,以既有的自然生态景观为标本,研究分析在大环境下,长期时间下,形成既有生态景观的原因及特点特征,通过这点特点特征景观的动态变化及形成的机理做以总结,在城市生态设计中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与地域相适应。为营造一个舒适、宜人、安全、高效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以此达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4.乡土植物群落的营造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应兼顾观赏性和科学性,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基础,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一致。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本地区的植物景观特色。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注重植物生态景观的营造,尤其是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野生植物和草本植物。同时利用对地形地貌、土壤状况和小气候条件的深刻了解,将植物的生命期和生长周期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植物群落的适应性和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作为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基本出发点。
在北杜伊斯堡风景园林,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 在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中,保留了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 在奥古斯堡巴伐利亚环保局大楼的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共设计了10种不同的草地群落景观,以达到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
图: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在城市生态设计的生态景观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
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生态廊道,实现了生态水岸与人工自然的重塑。三里河曾是迁安市城区的排污通道。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河床淤积。由于滦河水位和区域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三里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段干枯,河床,河流流域的植被生长不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2007年委托“土人”设计,进行了三里河生态廊道的改造设计。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 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本项目从生态设计出发成功保护和改善了三里河河道的水资源环境,值得设计同行和城市建设者学习和借鉴。
图: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6、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周曦.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因素的思考[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1.
关键词:居住区;生态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性
引 言
现代居住区是当今人类生活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的建造过程里,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能源,并且破坏了自然资源环境的天然景观。在新型的生态化时代下,营造生态景观环境的现代居住区是一种必然的需求,它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1 生态景观环境的内涵
生态景观环境的内涵在于以生态规划理念为出发点,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从生态布局及生态处理技术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率和能源的低耗损失率,减少对人类环境的伤害,营造出生态,绿色,健康,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使其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效益。在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要求:①确保整个居住区域内系统的生态景观平衡和谐;②又能保证与周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整体协调一致[1]。
2 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原则
从生态规划理念及可持续原则出发,运用相应的生态布局构思和生态处理技术,系统性的将人类的需求,环境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经济性以及景观的美学艺术性全面统筹,形成和谐生态景观环境,使居住区的绿色生态化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最大效益的实现。
2.1 地域优势最大化原则
地理环境对区域的整体发展影响是双向的,有利有弊,这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难题。因此生态景观环境在营造建设的过程中首要原则便是: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独特优势,克服地理环境的先天劣势,遵循因地适宜的理念,将对地理环境的损伤性将至最低,以地域优势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区域的规划设计。根据地域特点和环境特质进行生态景观环境的方案规划设计,使居住区具有“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的功能与作用[2]。
2.2 生态系统平衡性原则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能够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各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彼此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和谐相处。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及其保护越发被人类所重视,其中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居住区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处理技术,使能源和物料能够在该区域系统发生有机的生物和化学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转换。获得平衡性的生态系统,通过循环作用改善居住区的气候环境,实现自然性质的通风,加强空气湿度,维持采光自由度。此外,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节能维护,综合平衡水系统,冷暖系统,废物处理系统等建立,以此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营造生态化的景观环境系统。
2.3 多元文化和谐融合原则
现代居住区的生态景观环境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人类营造舒适,和谐,灵性的居住区域。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类精神追求层次的提升,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维度面,对于居住区域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所蕴含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整个区域的建设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间的关系,促进彼此的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状态,使得多方面的关系利益能够有效的协调,形成一个繁荣,生机,绿色,灵动的人类宜君之地[3]。
2.4 建筑生态美学原则
美学情韵是一种精神韵致。生态景观环境是生态学和美学和谐统一的整体,其营造的过程无论是在建材的选择,色彩的调和,外观的塑造,质感的呈现,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均是崇尚自然生态的祥和,同时又兼顾传达着美学的精神韵味和文学的人文关怀,这是天人合一的唯美极致。每一个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都应当呈现着人类与自然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分享,给人无限的震撼和悠久的感动,唤醒起人类对自然,对环境,对生态的无限感恩和珍视。
3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今后的管理中,需要进一步深化人类对于生态观念的认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更新经济生产发展的资源密集度消耗的观念,加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绿色生态科技的引入,树立建设生态可持续化城市的观念。此外,通过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制定一套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方案,全面推进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
3.1 制定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以前生态环境的管理修护仅仅依靠化学农药,抵抗害虫,虽然天敌减少,但害虫抗药性增强,后期的控制更加困难,不断增加剂量,造成过多农药残留物,对植物毒害性很大,通常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毒性效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需要密切联系区域的地理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方法上要邀请园艺专家和农学学者来进行指导,同时进行深度调查和征求意见,在充分的论据的支撑下,研究并制定生态景观环境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区域里的物种结构,明确区域土壤所蕴含的养分,制定肥料的最佳配比,运用有效的施肥方法,科学的指导生态景观环境的保护,促生态系统的有序和谐发展。
3.2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维护必须要由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来实施完成。在此之前,由于信息交流范围的狭窄,技术管理的相对滞后,人类整体的生态意识贯彻还不够彻底,相当一部分居住区的生态景观环境的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应当成立专业化的景观环境管理技术小组,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应当是根据区域生态平衡的需求以及员工的专业属性来划分相应的岗位职责,调整绿化、环卫、河道、维修等专业队伍,实现人尽其才,建立专业化素质人才。同时,强化区域生态景观环境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绿色管理维护技术,采取生态、生物、化学、物理全方位控制,形成新型管理模式,从园区的一棵树,一个果,都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施“优生学”。
3.3 营造社会化的管理氛围
生态景观环境是一项生态化事业,它有着解救生命危救,让人类生存环境更加和谐和生态系统更为平衡的现实意义。同样,生态景观环境也是一项社会化事业,它有着提升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意义,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平共处,彼此尊重。整个社会和媒体应加强对生态景观环境的宣传力度,扩散其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力。让每个社会民众都能够怀着崇敬的态度来认可并参与其中,使生态景观环境延续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的理念不断融入每个人的心灵中。
4 结 语
在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景观的营造已成为了首要考虑的核心部分。高品质的生态景观环境是人类宜君之地的一个显著性标志。配置齐全,功能优化的生态景观小区糅合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元素在内,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随着信息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富裕的人类应该追求的是富足,富足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还应当是精神的丰腴,应当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现在的人类意识到唯有经济与文化和谐,物质和情感统一,人与自然才能融洽相处,整个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现代居住区生态景观的营造正是对这一追求的演绎和传承,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感受美与生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12-15.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
1、新农村景观的特点
不同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形成了新农村的景观,它会受到自然环境、人类经营活动、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制约。镶嵌体在形状、大小及其组合方面均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且还具有经济、生态、美学等价值。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均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农田与居民住宅混杂分布,居民点、自然风光与农田交融在一起,且不同的民居及风土人情都各具特色[1]。
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的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的关键环节。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是以遵循环境秩序为前提而进行的,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力之美,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景观设计,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进步。
3、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
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解决的是怎样对乡村土地、空间、土地上的物质进行合理规划,其根本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要想实现该目标,必须把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景与景和谐统一的最优环境,以适合人们进行生活、生产、娱乐活动[2]。
4、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有以下4个原则。
4.1整体综合性
景观是由许多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一个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体,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联系,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时,应将景观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以发挥其整体的最大功效。
4.2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是多种美的融合,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态关系和谐美等,与那种只注重人为形成的对称、线条美截然不同,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都以它作为最高美学准则。
4.3自然景观优先
自然景观优先是指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人类的介入必须在处在规定的环境容量内,不能对生态系统的基本通道进行破坏,要实现与人自然的和谐统一。
4.4景观多样性
多样性是反映生态系统变异性与复杂性的一个量度,包括物种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当多样性的程度较高时,则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大,同时也体现了个体特征的丰富性。
5、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
5.1环境敏感区的规划
环境敏感区一般是指具有最显著区域景观特征的地区,也是较脆弱,一旦被破坏便难以弥补的地区。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应对该区域的保护程度与范围进行分析、调查与评估,以确定环境敏感区的具置与范围,并实行重点保护,避免环境敏感区遭到不合理的开发与使用。
5.2注意在规划时保持完整的景观结构
完整的景观结构是使景观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可是乡村的景观结构时常会因为遭到人为的影响变得极不稳定,所以,必须在进行景观结构的规划时,要对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以完善其结构,进而保证其稳定性。以下是较常见的两种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5.2.1注重对新农村廊道的规划
景观中不同于相邻两边环境的带状或线性结构。农村廊道中,一般有河流、峡谷、道路等,廊道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通道,包括物流、信息流及能流通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2.1.1自然廊道的规划
在进行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廊道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自然廊道通常是指河流与山脉这两种廊道,它的存在能够有效吸收、释放、缓解污染,能够形成一条保护环,避免农村遭到城市的污染。水是人类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时,应保护好河流廊道,同时也应对河流进行充分利用。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为了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使之和两岸的乡镇、庭院及村庄绿化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相互交错、别具一番风味的山水田园风光。
5.2.1.2人工廊道规划
人工廊道是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大要点与亮点,常见的人工廊道主要有人工修建的公路、铁路等,对于物质的运输、气流的交换、人员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中,人工廊道主要指的是村道。然而,当前的农村道路普遍存在布局不科学、无绿化、连通性较差等弊端,未能形成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因此,在进行新农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坚持绿化、硬化与方便化的设计原则,将道路设计成为连通性较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并加强对道路两旁的绿化规划,如在配置树种时,可采用高、中、矮相结合的配置方法,营造多层绿带景观,既能作为景观,又能作为防护带[3]。
5.2.2注重斑块的规划设计
斑块在城市景观要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而言,斑块主要指的是和周边环境具有外貌或者性质区别的空间单元,在乡村景观中,农田、草地等也是斑块。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到斑块的重要性,学会运用斑块理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斑块,如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当前,许多农村的居住点普遍存在分布杂乱、新老房屋未能分开布置、无公共绿化等弊端,在进行新农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把斑块建设均匀性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规划居民点时,按照“统一集中与均匀分布”的布局进行规划;于此同时,要规划好居民点间的公共绿地,这样既能均匀分布绿地,又能增强居民点之间的联系[4]。此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农村拥有的农林资源,既要有效进行产业发展,又要结合资源开发出新的观光旅游,促进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的建设[5]。
5.3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
以往的景观创造主要以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为主,该方法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并获得一定的新景观,但需要长期地耗费人力与能源去维持。在新农村景观的规划中,应把生态工程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生态工程,能够利用环境的生能动性来帮助景观自我增值,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生态多样性可以营造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生态环境,该种环境的结构层次较丰富,且其自身的生长、成熟、演化能力较强,能有效抵制外界对它的影响,即使不幸被破坏,也可以自行更新、复生。所以,应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这样既能节省大量的人工管理费用,又能实现对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6、小结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一大任务,然而当前的农村规划设计仍存在较多不足,如无绿化、无硬化等,因此,在进行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重视生态景观的规划,坚持把景观生态学及现代景观规划作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对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合理规划。本文主要对新农村景观的特点、意义、规划原则、规划目标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划新农村生态景观的具体做法,包括对敏感环境区的保护、加强对生态工程的规划等。
参考文献:
[1]朱文涛.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建设[J].科技资讯,2009(18):237.
[2]黄春华,王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3):93-98.
[3]王俊翔.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J].科技信息,2009(09):411-412.
关键词: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
【文章编号】1627-6868(2017)03-0072-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和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建设在满足预期功能或效益要求的同时,也逐步向“工程与人和谐相处”方向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景观型的工程已成为今后我国工程设计坚持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水土保持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景观协调”的原则,措施配置应与周边的景观相协调,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安全和运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植物措施,必要时还可对主体工程规划布局及设计提出水土保持建议或要求。水土保持既要达到控制和治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时,要充分用植物措施这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手段,营造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工程,起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1.充分利用植被措施重建生态景观
植物措施设计是生态景观建设的灵魂,没有植物生存就难有动物的存在,没生命的景观是死寂的景观。如何将使各类地复绿,并与主体工程设计及周边生态景观相协调,使工程景观与植物景观协调,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设计必须坚持以下的理念。
(1) 植物措施设计应坚持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植物生长本身需要一个过程,生产建设项目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长期景观效应和水土操持作用,同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的需要,植物措施既要尽快达到绿化效果,又要满足全过程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建(构)筑物的造型、色调、景观(包括周边河湖水体、植物、土壤)等,使植物景观与主体建筑景观相协调。应充分考虑植物的外部形态、色彩、季相、意境等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种类及其结构,辅以布置园林小品,形成富有内涵的生态景观,并着重突出不同项目和环境条件下的景观特色(见图1-1、图1-2)。
(2) 工程和植物整体设计,提升景观效果。工程措施一般是圬工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物,其视觉效果较差,但可通材质、造型和色彩及表层质感优先处理加以改善,也可预留实施植物措施的接口,通过植物措施进行间接改良,实施的渐缩式(阶梯式)空心砖护面墙绿化技术、上挡墙L形种植槽绿化技术和路基外侧悬墙式植槽绿化技术。较常见的还有干砌石挡墙和铅丝网石笼挡墙(在保证安全需求的情况下采用),干砌石挡墙可以在块石间缝隙内墙土绿化,铅丝网石笼挡墙视觉效果好于浆砌石挡墙,也可培土绿化,虽覆盖率较低但也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见图1-3、图1-4)。
(3)综合应用景观设计方法,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景观效果。除微观尺度上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自身的美观度和中观尺度上加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还可综合应用“清”、“露”、“封”、“诱”、“秀”等多种景观手法,从宏观上综合优化提升整体景观效果。
“清”就是清理危体及种类废弃物;通信电缆、输电线及电杆等辅助设施尽量“隐形”布设,使项目区尽量整洁。
“露”就是在景色优美的地段,应注意植物措施的高度,避免遮挡大众视线,或将有碍的建筑物拆除(应综合考虑其景观和经济代价),将美景尽量显露,以便于欣赏。
“封”就是通过植物的高密度种植,或通过构造物造景等对不良景观进行视线封挡,屏蔽不良景观的视觉影响(见图1-5)。
“诱”就是在不良景观无法改造,也“封”不住的情况下,通过人工绿化、造景等手段转移受众视线焦点,降低不良景观的视觉冲击(见图1-6)。
“秀”就是展示水土保持措施的自身美化效果,或通过设置观景台及标志物等展示项目周边的优良景观,提高景观愉悦程度(见图1-7)。
(4)乔灌草合理配置,多种植物相结合,注重乡土植被,降低养护成本。乔灌植物搭配,多种植物相结合,营造生物多样且结构稳定的群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大程度的防治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丰富生态景观,还可降低养护成本。
乡土植物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且管护容易,应优先选择,当观赏性或者景观要求方面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当地需要适度引进外来种,同时,也要防止侵入性植物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乔木树种虽然在树型、根系固土、寿命、经济效益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生产建设形成的扰动坡面,特别是在劣质坡面成林难度大,且乔木林下水土流失难以控制,需要草本植物覆盖地面方能奏效,如南方强风化花岗岩取土场按树林下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采用乔灌树种混播效果更好,如多数公路采用印度木豆、山毛豆、猪屎豆等十多种乔灌树种混播后,群落稳定、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养护成本低。
灌木树种具有更强的抗逆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结构稳定的群落,在弃渣场、取料场、边坡的防护方面有独特优势。市场上商业化草种多为杂交品种,仅生长而不结籽,不能实现自我繁殖更换,4~5年死亡后被当地草种侵占。因此,灌草结合,草种应尽可能选择当地草种,以实现自我繁殖更新,降低养护成本。
(5) 根据工程运行管理要求,优化植物措施配置。不同类型的工程运行管理对植物种有不同的要求,应十分注重树种生物学特性,优化植物配置,满足安全环保的要求。如供水明渠两侧最好种植常绿树种,落叶应不对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精密仪器设备厂区不能采用有飞絮的植物;公路两侧有弯道的地方不能种植高大乔木防止遮挡视线;冶炼化工厂应选择种植抗污性强的植物;埋设输油输气管的上方不能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等(见图1-8)。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近自然生态景观恢复
通过景观规划及植物措施合理配置设计使生态景观施暴以重建。近年来,又进一步向近自然恢复发展,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的工程追求整齐、光滑、美观、壮观,突出人造奇迹。如河道整治、引水渠等工程边坡修得三面光,呈直线型,既不利于地表和地下水分交换和动植物繁衍,陡滑的坡面也不利于乔木、灌木生长和人、水、草相近相亲。在稳定的前提下,开挖面凸凹不平,便于土壤和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植物生长,恢复后的景观自然和谐。排水沟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植被恢复方式、生态水沟代替浆砌石水沟及坡顶(脚)折线的弧化处理等,更贴近自然(见图1-9、图1-10)。
从今后发展趋势看,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工程与生态和谐理念,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景观效应,统筹考虑主体工程各景观要素,使植物景^、主体建筑景观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并有机融合,实现近自然恢复生态景观恢复。该理念应在工程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要利用原植物景观,植物种配置和景观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京平、田光明.生态设计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