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2 19:35: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化教学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全方位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教学方法及模式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干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煤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技术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使得教育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多媒化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化是指当今的数字化信息网络;智能化是指人工智能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类型

第一,讲授型模式。讲授型模式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讲授型模式有很大的改进,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该模式下教学资源多数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资源库等提供的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的集合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

新的讲授型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同步式讲授,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各种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向学生授课,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实时网络授课,通过软件实现随机问答。二是异步式讲授,异步式讲授主要是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将教学材料制成多媒体文件,存放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库中,学生通过提取教学资源库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问的时候,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的网络联系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给予解答。

第二,任务驱动式模式。任务驱动式模式,就是教师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在信息化教学中就是指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支架式教学模式。所谓“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教师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向他们提供帮助,使学生容易接受,促使其理解,逐步深入,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其用意是把教学的责任由教师逐步向学生转移,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协作研究模式。协作研究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教学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和研究专题,多个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协作或者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参加到专题当中,通过校园网络提供的自由讨论区对专题进行交流,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共同完成某个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既强调了学习的个体化,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科学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思维和智慧的群体共享。

教学模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员在实际运用中应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其他模式中有利于自己进行教学的模块引用过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于多种模式,才符合教学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申志永,袁素娟.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探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2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3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3)

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1]。但是,就目前来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实践机会少。一般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太高的要求,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这一年来进行。而学生由于即将面临毕业,需要对许多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也就相应的减少了社会实践的时间,或者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毕业社会实践成为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原有的价值。(二)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较小。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来进行实践,导致学生只能去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去完成实践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所以也就很难体现出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即便是一些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这些企业也只是将学生当作了免费的劳动力,认为培养学生耗时耗力,所以把一些无足轻重的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学生没有实际上手操作的机会,只能够在一旁进行观摩学习。不经过亲身体验也就丧失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学生的专业技能依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严重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三)社会实践缺乏现代性。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成为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信息成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2]。如今,会计领域已经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然而我们各大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还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实践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且缺乏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毕业以后,到具体的工作单位中去对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显得无能为力,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去自己学习,费时又费力。

二、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更新会计信息化教学观念。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更新,提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3]。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相应的才会产生行为的变化。一是要将信息化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到会计教学中来。除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增添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技术、会计软件操作技术的等课程。二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要时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意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在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时,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把具体的动手操作步骤留给学生去自主完成,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二)创新会计教学考评体系。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评为主。这种考评方法即片面又缺乏科学合理性。用这种方法考评也是导致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对当前的以成绩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进行革新,将学生在会计实际操作中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实际表现融入到当前的考评方式中来,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的构建。(三)积极构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后会计信息化专业实践之外,学校还要积极的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感知和学习,将实践的价值实现最大化[4]。由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估计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学校要积极的充当好中间协调人的角色,构建双方互动交流平台,将学生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四)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化的信息实践技能,而且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更扎实、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讨,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信息会计人才。

作者:张黎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2012,10:36-37.

[2]贾榕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109-111.

篇(4)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一词由国外引进,可称为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型课程,而正式为人们熟知并吸引关注的是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简洁的教学视频、PPT等媒体形式为呈现载体,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环节(练习、实验、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及配套资源总和,是一种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

2.微课程的特征

(1)知识目标明确,素材使用便捷

根据可汗学院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不超过10分钟,5~8分钟较宜。微课程的格式多为易于在网络上运行的主流格式(如RM、FLV、WMV等),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流畅播放,加上配套资源,总的容量也只有几十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调用和下载。微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是精华的浓缩,并不像传统课程教学那样,以一堂课为单位安排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解构,如某个突出而关键的知识点教学、某些集中反映的难题解惑,或者是实验操作演示等某个教学小环节。

(2)构成松散耦合,学习自控步调

微课程传递的知识是片段化的,能清晰表现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但是微课程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微课程彼此并不孤立,一般成系列集,内容具连贯性,承前启后,由浅入深。微课程的设计秉承信息化环境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松散耦合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随时上传、更新微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提供的学习路径参与课程学习;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对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对新的内容提前预习,对“进阶内容”深入探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等知识吸收与消化的弊端。

3.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微课”和“微课程”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文献数量并不多,也都是近三年发表的,以相同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查询,得到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如下页图1、图2所示。关于微课程的探讨与关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分为理论探讨、微课程设计、国内外微课程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微课程应用策略等,对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尚未有做深入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笔者试图寻找出微课程与传统学习模式的融合点,依托微课程灵活多元的优势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程内涵和实践的双提升,探索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改终极目标的新路。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相关研究中,微课程大都贴上“教师”的标签,意味着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师来完成。鉴于微课程制作具有可选的方法多、操作简单的有利条件,笔者尝试以学生自制微课程为切入点,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基于微课程的教与学,帮助学生组织、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

1.课前学习,建构新知

(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

为了支撑师生在课内外的教学与互动,在开课之初,必须搭建起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实现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与资源共享,教师能够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最新通知和教学计划等消息,并创建合理、完整的学习支架,学生除了查阅最新动态、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外,也可以上传自己希望共享的资源;互动与答疑,利用讨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交互工具,开设主题互动专区,支持协作学习和深度交流;练习与测试,提供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检测掌握程度,延伸知识圈。学习跟踪,自动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足迹,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学习者个性化推送合适的微课程及相关资源。

(2)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师上传开发好的微课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领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初评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及时提出碰到的疑问和难题,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提问─回复”形成N对N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入学生微课程,作为学生回复和评论的一种新方式。学生之间不仅限于文字或语音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利用最易上手且不会为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1手机+1纸+1笔”的微课程制作方式,将对知识不同角度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等直观地展示和传递出来。微课程制作符合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敏锐触角及认同的特点,他们是微课程的使用者、推广者。学生制作的微课程要求比较低,不像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要强调教学设计和内容组织,它重点关注能清晰、具体地呈现出问题对策、思想表达即可。因此,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提炼,成为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营养的指示剂和催化剂。

2.课堂内化,探究知识

(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经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发展知识,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根据在平台上收集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主题,有效地设计组织教学点拨、习题演练、动手实验、专题研讨等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活动,强化反馈和实践运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在此过程中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融合、形成个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

在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后,学生展示成果。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向我们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留存率(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记住内容的多少)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页图3)。从中我们发现,当采用“教授他人/马上应用”的学习方法时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达90%,即表示该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基于此,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汇总不同的观点,转变为整个班级的协作探究,提升学习层次和深度,激励学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知

本课结束后,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调用和观看适合的微课程进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利用平台上用于评价的资源自我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则证明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点的基础;如果距学习目标仍有距离,则继续学习至达标。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资源,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容易习得的知识使用微课程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搜索到想要的微课程,并自定步调学习,任意停止和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以确保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将督促他们掌握好学习内容,如果自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是无法自信地将知识教于他人的,通过微课程,能增进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可是微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快就适应,它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着较高较新的要求;且从学生角度,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效率,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陷入在线学习迷航的情况。

毫无疑问,微课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微课程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笔者在操作层面上对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4]于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33-3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95.

[10]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1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

[1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5-28.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空间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094-02

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教育信息化”列人到了发展纲要之中,并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需要教学者对其加强重视。在我国逐渐深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实行空间教学,目前,在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下出现一种新教学模式――网络空间教学,它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改革目标,希望未来所有院校都能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信息化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势

1.1对因材施教更加重视

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以网络教学为主,这与年轻学生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相符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兴趣点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他们会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此种教学模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1.2时间、空间、地域不会限制学生的学习

信息化教学模式不再被教学地点和时间所限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就不会受地域和人数限制,不一定要进行集中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空间关注到全球资源,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主进行学习。例如:湖南省教育厅通过大学城平台让各院校教授、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进行交流和学习。

1.3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可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独立思考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各种学习资料、独自解决问题、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1.4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空间教学包括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形式,这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更加符合,不但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加之上网是广受社会各界人士所欢迎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数据结构算法这节课,我们在黑板上书写算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一定会产生枯燥的感觉,并且理解起来非常的难,如果学生可以亲自从网络中寻找此算法的动态演示,就会比较容易的掌握此算法,并将其牢牢记住,

1.5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集合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上的学生,每个学校的课堂特色不同,这样就可以将丰富的内容课件、教学方法、教学视频在网络上进行汇集,学生就会在这个领域上听到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能够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能够向权威专家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阅读到世界著名的电子图书,能够在世界各个地点获得信息资料,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学习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满足所有学者学习需求。

2.信息化教学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现在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始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地位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帮助,有时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不在教师专业范围之内,或是教师忽略的知识,但是现在学习环境非常开放,教学资源众多,教师在知识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优势存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主要的知识来源途径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有权威者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2.2对复杂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虽然网络学习资源更新快、内容全,但是难免会出现优劣共存的现象,有时想要查询一条信息,通常会浏览很多无用信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就必须整理网络资源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再进行课上教学资源准备,根据知识难易程度选择符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免出现盲目查找的现象发生。在网络资源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对复杂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归纳和总结。

2.3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

在网络上通常会应用网状的方式来连接知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随意学习,因此网络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想要实现这一过程,就需要师生相互配合适应这种教学新模式,教师要事先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这样才有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生动的网页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不能认真的去学习教学资料,很多学生都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看小说等,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进行资料查询、学习专业知识,因此,这就需要学生自控能力非常的强,能够自觉的管理自己进行学习,当出现诱惑信息时,及时将自己调整到学习的状态。

3.针对问题制定解决对策

3.1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观念

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观念一定不能停留在传统“受教”、“解惑”的观念上,要站在与学生合作的角度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怎样利用网络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内容,协助学生确定学习重点,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信息能力。

3.2构建条理清晰的教学资源库

网络提供给我们众多学习资源,在这基础上也增加了学习时间,所以一定要建立具有条理的教学资源库。教师要对现在的教学平台加以利用,把优秀的教案、教学软件、教学实录等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然后上传到网上作为网上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料,要将其下载、整理、总结,用以补充教学资源库,使网络有着更丰富、充实的教学资源,并且还会随时更新教学资源,将其作为师生增长知识技能的场地。

3.3利用网络控制教学过程

在现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之下,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增长自己的知识,再间接的将其向学生传授;学生能够在网络、教师、其他学生中获取知识,主动进行学习。如果需要教师进行统一讲解时,可以使用网络掌控学生的电脑,在学生的电脑上显示要讲解的内容,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混合教学模式;旅游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89-03

一、引言

这个以全球性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网络社会,正在改变着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在教育领域我们同样面临着这场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微课、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一系列借助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旅游日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方法等,探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并结合日语导游课程《景区景点讲解》教学单元实践总结了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层面存在深层次不契合

在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方面,目前高职旅游日语专业的教学存在课程层面上的深层次不契合。以我院旅游日语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主要以训练学生外语能力为主,而在第五学期才开始增加一些旅游类专业课程。该类课程侧重以中文理论讲授为主,日语实训练习为辅,并且受到实训场所和经费限制,收效一般。

(二)教学师资力量与日语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职院校日语教师学历大多为以日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即进入高校从事日语教学工作,缺乏在日资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的外语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早就明确为:要培养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使用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与目前这种“纯外语人才”师资力量以及其在知识上的单一性之间的不匹配,同样对高职日语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旅游日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

纯日语语言的教学资源和纯旅游相关知识的资源很多,但语言(日语)+旅游专业技能的资源却很少,尤其是中日双语呈现的旅游资源更是稀缺。旅游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一个“语言+技能”、中日双语展现的教学资源库,其建设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旅游日语专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该专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理念日渐成熟

大众化的、成熟的、惯常的教育行为模式最终演化为特定的教育文化,这种固化的教育文化制约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决定着各教育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方式,其结果,或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或成为教育改革的“桎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显现其自身的不足,并逐渐被很多新型教学手段取代,在教育领域掀起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传统教学模式正在被泛在的、大众的、公开的、公共的新型教学模式所取代,正在经历从强调“教”到强调“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教学强调的“学会”向强调“会学”(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转变。

(二)教育教学新形势下混合教学模式迅速发展

混合教学模式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里强调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教学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混合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在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一系列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借助数字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以多种方式接人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网络化、开放式、平台化、资源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正撼动着传统高等教育大厦的基石,改变着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

2012年,全球三大MOOC平台相继成立,我国的众多知名院校也加入了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另外由于硬件建设的迅速发展,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升级换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台式计算机的普及使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广泛利用成为可能。很多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走在时代前沿,在教学中开始了自己的微课、翻转课堂的实践之旅。客观上,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摆脱时空限制,降低认知成本,使教学的可重复性以及根据学习者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成为一种可能。

(三)旅游日语专业的混合教学环境初步形成

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推广,迫切要求教师的教学视角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很多教师开始自觉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

本研究基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旅游日语专业日语导游课程《景区景点讲解》教学单元为例展开教学实践。

(一)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参考21世纪高职高专日语系列教材――《旅游日语》。同时,结合导游考证要求、日语导游讲解规范、日语导游讲解技巧等相关要求,遵循导游实际工作流程,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景区景点讲解,选择国家首批SA级旅游景区皇宫博物院为学习范例,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其中代表性建筑――缉熙楼作为讲解任务开展教学。

2.学情分析: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旅游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日语的基本会话、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对于专业领域的日语应用并不是十分熟悉,对于如何服务日本游客,他们还是不够了解。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掌握景区景点日语导游讲解标准,掌握缉熙楼、同德殿等建筑群的景点知识。能力目标为能够完成日语导游讲解,掌握日语导游讲解方法及技巧,提高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素质目标为提高旅游礼仪修养,培养学生国际化服务意识。

4.教学重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景区景点日语导游讲解标准,具备完成日语导游讲解的能力,为日后做好国际导游、海外领队打下坚实基础。

5.教学难点:如何实现实景模拟、训练学生将标准日语导游讲解与国际化服务要求和服务意识相结合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在本单元教学中,景区面积大,课堂用时有限,具体实践困难,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资源与手段,通过情境创设,模拟真实景区景点环境,解决困难,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环节,主要希望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资源。因此决定通过腾讯微云在线任务以及分享教学资源,特别是利用腾讯地图的街景功能,实现全景导游。由此构筑一个立体、直观的现场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本次课的教学准备是:学生在课前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教师在班级QQ群的链接了解学习任务,通过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并在腾讯微云的微课及相关音视频资料了解日语作为导游语言的特点、讲解技巧、讲解方法,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构建缉熙楼的日语导游词。

课堂上,情境设定服务对象为日本游客,学生就是本次皇宫博物院之行的导游员,带领游客来到缉熙楼准备参观,导入任务一。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教师在缉熙楼前的示例讲解,根据提示,学生从讲解内容、日语语言运用、为日本游客服务的仪态仪表等方面树立起涉外导游讲解的初步印象。接着,学生以缉熙楼为例,讨论讲解内容的详略及用时要求,并通过试讲具体体验、感性认知如何进行标准化日语导游讲解。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各组学生代表借助腾讯地图模拟实景导游。在线测试自动记录学生练习的正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程度。以上完成任务一。

为巩固任务一的成果,将任务二设定为拓展训练。学生分组自行设定导游路线、任选景点进行导游词撰写,各组根据设计方案派出两名代表,进行展演。

课堂练习比拼环节学生通过日语语言训练软件进行听力与语音的练习,逐级过关,巩固所学日语词汇,并进行听力和口语的练习。

课后拓展部分,学生可以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终端随时随地进行讲解练习,作为练习参考的信息化手段,特别是对导游词讲解的练习,学生还可以利用各种导游相关APP进行导游词讲解跟读训练,掌握导游词讲解的语调、语速,学习优美的发音及导游风格。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借助软件录制同步讲解并在线传给教师,课后教师听取同学们的讲解录音并进行评价,选取优秀作品上传共享。

五、关于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的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信息化教学 模式 转向

[作者简介]张伟博(1978-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和广告学;李建(1971-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营销。(江苏 南京 21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涯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1/03/0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76-02

一、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讲道:“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这些教育理念要求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现代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职业教育观念的不断融合,要求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1.职业教育将过去的知识型教学变为技能提升型教学。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培养的学生要进入企业的第一线,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炼后,成长为创业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做中教、做中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在不断提升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

2.信息化条件要求职业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调研数据发现,企业对新毕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而目前职业教育下的毕业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笔者在江苏4所职业院校开展的定量调研表明,94%的学生每天都会登录互联网络;48%的学生表示对教师布置的书本作业没兴趣;在课后会自主学习的学生只有54%。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告课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风动能与太阳能技术课程、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课程等,由于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活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在课后几乎都愿意完成虚拟实训作业,并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浏览、交流与自主学习,甚至还主动给任课教师网络留言,提出意见。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反差,同时也给高职教育一个信号,既然学生课后都愿意花时间在互联网而不愿意看书本,那课后学习是不是应该由书本转向互联网,转向信息化学习模式?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为: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顺畅的网络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网络完成相关专业任务的能力。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随时、随意地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攫取信息进行学习。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探索、寻求转变,紧跟业界脚步,迅速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向。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游戏化、视觉化传播的教学作用更大。传统的教学设备主要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解,很多东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想象。现代科技与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形象,富有视觉冲击力。3D甚至是4D电影早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各种精彩绚丽的网络界面每天都冲击着学生的眼球,手机图片、视频、iPad掌上电脑等更是无处不在地传递着丰富的视觉信息。精美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文化替代传统印刷和口头传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信息化教学由静态转向内容丰富的动态的可操作内容已是“迫在眉睫”。这要求未来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地编写新教材,而是要通过各种编程、视频拍摄和编辑、辅以相应的文字,使学生能在看中学,在操作中学。换句话说,未来的教学模式相当于教学生做各种课程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技能训练。

二、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转向路径与模式

职业院校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转向必须经过一定的路径。首先,要求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树立“转向”的信心和理念。其次,必须有相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转向的有效保障。最后,要有与之相配的一系列信息化资源来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全面化。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实务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由于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输从“教书”角度转向为“岗位设置”的角度。所以,信息化教学应该区别对待。总体来说要向以下三个方面转变:

1.多点网络式教学模式。信息化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由一个教师主导到多个教师同时参与。比如,教学如果涉及多个方面,可以分别由本校教师、企业导师等多个人通过课堂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模式同时介入,与同学可以实时互动,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又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实时看到企业的操作现场和企业导师的现场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场景化、生动化。

2.模拟和仿真(游戏化)教学。高职学院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还不能在所有教学中都引入最先进的设备,但却完全可以设立虚拟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工作现场的情境,课后配有自主学习软件,让学生反复完成工作岗位中的每一个步骤,从而熟悉工作流程,学到实战技术。如江苏某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一套领航设备,包括投影设备、轮船操作设备、控制平台、仿真环境系统设备等,学生在操作台上可以模拟香港、纽约等世界上所有大港口的具体环境,在操作台上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船速的变化和在水中的摇摆,看到城市一步步地逼近。这套设备还可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不同洋流条件下的操作,如风和日丽、刮风、下雨、下雪、冰冻条件下进港操作的技术。这种游戏式的仿真教学模式赢得了所有同学的喜爱。应该抛弃单纯的PPT授课模式,立足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开发各种专业仿真教学设备,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3.基于全天候网络解惑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教师自古以来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高职学生之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又无人沟通和解惑,导致内心苦闷,失去了未来目标,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彻底迷失方向。信息化教学转向的根本,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基于整个传播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

社交网络的使用在当今学生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调研,江苏4所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率都是100%,且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黏度非常高,91%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登录社交网络。那么,将教学内容灵活嵌入社交网络将是一个很好的模式。高职学院的教师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学生的班级网络(QQ群、MSN群、学生喜欢的各类社交网站、微博、微信、易信等),不仅使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随时随地传播给学生,在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共享优秀作业,也可以通过适当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短板,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还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予以解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航标和灯塔,奠定特定的友谊基础,建立起适应学生心理和传播方式的新沟通模式。

在实际运用中,要为每一门课程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社交群体,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得随时、随地。同时,着手建设课程精品资源,并通过网络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使知识的传输变得非常准确且迅捷;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也变得更加方便、灵活;学生的课外学习形式更是异常丰富。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概念的教学模式不但符合当今大学生的传播思维习惯,而且也让知识的传递方式变得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信息化教学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观念、设备、资源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外,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转向中最核心的因素。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持人”,是重要的信息传播者,也是学生答疑解惑的重要信息源。在数字化生活的时代,信息化教学转向的背景下,教师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又分成三个主要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生产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这就表明在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创造和生产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具备在数字化时代获取、分析、生产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是否在教学中能够创造和生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都将是信息化教学转向的关键。作为现代教育中的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信息化教学转向的理念,更新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观念,提高教学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才能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满意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按照信息化教学的标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等,授课教师都要自己或与相关的程序开发人员一起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发新课程及设备。比如,学院设置高尔夫球专业,如果因此建设一个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既没必要,也无可能。但高尔夫球在很多方面是可以进行仿真设计的,教师可以提供高尔夫专业的课程教学经验,让程序开发人员开发相关的模拟程序,使仿真教学成为可能。

2.更强的设备和技术操作能力。目前许多高职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书本式教学,相关的设备操作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与高职的职业化教学的初衷并不吻合。高职教师应先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设备和相关技术的操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更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瞬息万变,各专业也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要善于吸收新的信息、技术和经验,并运用到教学改革中去,使学生学到的都是最新的东西。每天全世界会有无数个新案例诞生,教师要善于甄别,将最新最好的案例不断充实到教学案例库中,做到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相结合,学生喜闻乐见。

4.较强的知识产权生产、运用和保护能力。教师为了教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开发新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生产出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有些可以转化成商标权、专利权,有些可以放到企业实际生产中。高职学院教师要有能力、有信心去做这样的事,为社会、学校和个人创造财富,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要受到侵犯,努力促进全社会该项技术的教学、运用和发展。

5.与学生在网络时代顺畅沟通的能力。学校应创造条件为教师配备一些设备,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看到学生的信息,及时点评和回复,做到全天候沟通无障碍。

数字化时代早已来临,使信息化教学的转向大步前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着眼未来,树立全方位、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创造、生产出优质的教学资源,结合职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出优秀的实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