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0 03:25: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篇(2)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对集体备课“三元素”进行了有效的界定.“课例”部分,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就教学内容进行熟悉、了解和准备,拿出初案,供集体备课时展示和交流;“困惑”部分,要求教师针对集体备课时展示的课例进行质疑,找出课例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供大家研究和思考;“反思”部分,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释疑解惑,改进和完善课例,形成最终集体备课的教案.

下面,笔者就以苏科版“梯形中位线”一节的集体备课为例,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与探讨.

课例展示:以下是我对“梯形中位线”的教学设计,供大家讨论.

(1)复习导入:①复习三角形中位线概念;②复习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探究活动:①如图1,呈现梯形,并介绍梯形中位线概念;②探索图中的梯形如何剪割成三角形,由学生操作尝试;③教师归纳学生剪法后作如下演示,沿AF剪开后,将ADFΔ绕F点顺时针旋转180°,EF与AD,BC有何关系?

(3)归纳小结:①得出梯形中位线性质;②介绍梯形面积的另一种求法:中位线乘以高.

(4)练习应用:①安排课本例题;②安排课本习题;③补充:如图2,在梯形ABCD中,/ /ADBC,E为腰AB的中点,且DECE,你能说明CD与AD、BC的大小关系吗?

大部分教师赞同我的教学设计,但也有部分教师有些困惑.

困惑1 在复习导入时,因为时间关系,只复习一些记忆性知识,像本课例设计中只复习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性质,总觉得还不够.

反思 这是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有的教师不管新课与上一节课有多大联系,都要对其进行复习,或由于时间关系复习时只关注一些记忆性知识,使复习显得可有可无,本课例的教学设计在关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性质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形成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转化思想,事实上这个过程及转化思想对梯形中位线的探索很重要,它是本节课探究的思路之源,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关键,所以本节课导入设计时可增加问题: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是用何种方式得到的?

困惑2 探究活动板块设计中,是依照课本带着学生按步骤操作,还是直接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

课本中的设计:①剪一个梯形,记为梯形ABCD;②取AB,CD的中点M,N,连接MN;③沿AN将梯形剪成两个部分,将ANDΔ绕N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ECNΔ位置;④讨论MN与BE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反思 (1)课本设计步骤明确,把探索的重点放在中位线的性质上,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明确了探索重点,但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会扼制学生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是直接让学生探究梯形如何剪拼成三角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过于开放的探究活动,由于目的不够明确,常常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剪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课堂用时过长,收效甚微.

(2)在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时,我们如何把握“放”的度是很重要的,太“放”学生探究目的不明确,常常收不住,效率低,太“收”常常牵着学生走,遏制学生的思维.本课例我们要明确学生探究的重点是把“放”的环节设计在如何“剪”还是如何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上.学生对三角形、梯形还没有全面的感知,认知水平也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在图形的转换上“放”,一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况且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所以课本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效果会更好.

困惑3 探究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课本是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处理,那么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时能否也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呢?(图3)似乎这样做更符合“三角形中位线”教学中所形成的转化方式.

反思 (1)课本的设计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作为学生的逻辑起点,前后知识相关度大,操作简单,学生易接受,并体现转化的思想.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是从转化的方法结构角度考虑的,在探究三角形中位性质时采用的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是梯形中位线性质探究的认知起点,是一种方法结构上的类比,同时操作也简单,也是种好方法.

(2)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逻辑起点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已学知识结构作为起点的,二是以已有的方法结构作为起点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关注,不应该单一地使用一种方式,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困惑4 课本编排时为什么把梯形中位线(包括三角形中位线)放在“中心对称图形”一章讲述,而这两种图形并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

反思 课本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的探究都是采用分割图形后将图形绕一点旋转180°,然后再探究新图形的特性.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本质.

困惑5 老教材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梯形中位线性质是这样证明的:如图4,DE是ABCΔ的中位线,延长DE到F使EFDE=,连结CF,然后证明四边形BDFC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得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如图5,EF是梯形ABCD中位线,连结AF并延长交BC延长线于H,然后证明EF为ABHΔ中位线,从而得梯形中位线性质.为什么新教材采用分割图形旋转来处理呢?

反思 数学中有两种推理方式:一种是合情推理,一种是演绎推理,这两种推理能力都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但为了避免学生过早地进行严密的演绎推理,而忽视合情推理的重要性,也为了让学生感知图形的变换,所以苏教版七、八年级以合情推理为主,将严密的演绎推理安排在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上),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合情推理去探索、发现结论后再运用演绎推理去证明.

困惑6 本课例的练习感觉课本上的练习比较简单,但补充的一道题(如图2)层次跳跃较大,那么该如何编制练习题呢?

篇(3)

关键词 相似三角形 问答式教学 定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学习的,是教材上本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新的课改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教师们也要随之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成为关键。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对相似三角形判定这章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归纳。从中发现了我们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1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对于数学教学,从导入部分开始到中间的讲解、讨论,再到最后的总结、练习,需要我们教师一气呵成的完成。但是目前在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们许多教师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欠缺。第二,教师在课件教案的制作上还是不够精练完美,甚至有的教师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制作课件的技能。第三,很多教师在本章节中制定的自己的教学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以上都是存在于我们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其中课堂气氛的调动方面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顾自己讲解一些判定理论,并没有将学生真正的带入到数学世界中去,没有让所有的学生沉浸在数学的思考中,使部分学生有所顾忌,而被事物影响。

2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教学环节中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本章内容的教学的分析,以下从四方面进行阐述反思的总结以及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2.1教师教案课件设计要精细

拿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来说,对于本节课的教案课件部分,教师应该在实际设计过中非常用心。我们可以从“利用练习本分线段成比例”的问题切入,看似平常却另有深意。拿它作为情境引入时可以缓解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帮忙他们快速进行学习状态,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带着疑问学习,同时它贴合生活实际,来源于生活。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操作探究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改变平行线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发现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探究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推论。最后用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定理,为学生后边进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与表达都各有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

2.3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情境

很多人会认为,教学情境只有在语文、历史那类学科中使用才会有效果,数学没多大效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教学情境。为什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呢?引用德国一位学者的话:“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时,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

2.4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要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又或者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发现问题,比如在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定理和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细节上,比如请学生利用合比、等比、更比、反比的性质得出所有的比例式,又比如移动L1、L2时候的比例式是怎样?这样有节奏的教学,我们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上去。

参考文献

[1] 朱木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2] 张宝昆.实用教学技术[M].昆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 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

篇(4)

关键词: 引导法 初中数学课堂 自主学习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思想是一个重要并且应该具备的思想。数学思想的培养主要依靠授课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得以强化,因此引导法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必要的,例如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建模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不像数学公式那样直观,而是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引导法重要性的认识,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要求将引导方法融入备课环节,写出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的引导实例教案。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更应该结合生活展开教学。同时课堂的开始与结束的延续同等重要,不是为了课堂的结束而结束,授课教师任重而道远,应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无限性。

一、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引导提问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他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适合的不同方法,从而积累所学知识点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并不是问题琐碎,而是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引导教学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因为通过前一节“认识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设置如下提问:“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对角和三角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直线相当于180度的角加射线,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怎样理解呢?”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要求学生结合前几节课上学习的角、余角、补交的知识审读此问题,通过类比,讨论提出大胆猜想。结合刚才的问题,学生会努力向角的方向思考。这样,一方面达到了课前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预习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课堂的教学是一种艺术,不在于要求的多与少,而在于精炼地抓住主要问题并将其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引发思考,提高效率。

二、学生为主导,引入教学思想

教材的研读需要达到把握课本基础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研读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应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将这些思想方法引入课堂。学生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初中生,不应该只是对当前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拓展到其他问题。从初中阶段开始就重视引入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思些想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例如,以方程思想为例,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设问,适当设定未知数,结合定义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因此方程思想对解决与等量有关的数学问题十分有效。

再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课时,对于其例题出现的性质并不是明显的,需要作辅助线,这样就将其不是全等的三角形从题中构造出来,方便解题,同时教会了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采用自然引导法,改革课堂结构

对与数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实用性。所谓自然引导法就是将初中数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材,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更能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中,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地引入数学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就自然被引入数学学习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对此有实际认识,主动参与到数学的讨论中。

例如:教师应以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主,获知每个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表达或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如:在讲“圆”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想起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那么学生可能会对其具有的性质做初步猜测,授课教师对其评价总结。与此同时,规律的传授并不是单一的,应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将此性质应用于其他的物体或者物质。

四、探索性引导,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必然重要,但也应切实抓好课外教学,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课外教学并不是课后也要上课,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使其课后也能像在课堂上一样高效学习,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性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一般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密切联系,当一节数学课将要结束时,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但不作答复,当做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的兴趣,为上好下一节课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轴对称的性质”时,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授课教师可将知识拓展到课外,问学生一些有关的问题,比如:“对于本课的讲解大家有什么疑问,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陷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对学生的回答留下悬念,期待下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准备自己的实例并讲解出它所具备的性质。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在引导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的传统优势,不断结合实际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所讲的引导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针对目标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设计的既定目标是否有依据,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针对实施的反思,就是反思教案落实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是否具备,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水平、周边的环境、各方的配合、实施的方式方法。针对效果的反思,最主要就是检验目标是否实现。现就数学例题反思做如下陈述。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1 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2 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是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各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a.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b.请辨析下列各式:①a2+a2=a4; ②a4÷a2=a4÷2=a2;③-a3·(-a)2 =(-a)3+2=-a5;④(-a)0÷a3=0;⑤(a-2)3·a=a-2+3+1=a2。

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①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②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③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3 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探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篇(7)

[关键词]探究式 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下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开展探究式学习体会:

一、精选探究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是探究学习设计的载体,没有具体的探究材料来“活化”主题的主动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迁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是空洞的,而小学数学教材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面积的概念等就不适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本,正确使用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规律性较强的知识适合探究,而一般的常识性知识不宜探究;首次遇到的生疏的学习内容不适合探究,而后继内容既有知识基础,又有能力储备,可以展开探究;类比性强的知识,可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性进行类推性探究,而零散的孤立性知识不易探究,而且要努力开发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要先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人到探索“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切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无论沿着哪条虚线剪开,平移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找准探究学习的时机

寻找探究学习的时机,关键是把探究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实施探究,其实质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如果教师只是想着自己的教案,只是按预定的方案组织探究,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探究的需要,就很可能出现探究超前或滞后的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并据此选择探究的最佳时机。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需要,即使是教案上安排的也要舍弃,如果学生产生了迷惑即使教案上没有安排,也要组织探究。重点要抓住以下几个时机:

l、探寻规律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寻找规律,去发现规律,例如《商不变的性质》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正反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探究中体验,最终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并通过对一些变式材料的进一步探究,加深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2、验证猜想时

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 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

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三、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创设情境,诱导探究

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疑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