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先进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6 05:44: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先进文化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交通墓础设施文化传播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融人世界格局之中,以开放的精神吸取全人类的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淮安本土传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融和淮安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交流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淮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与外部先进文化的交汇融合,促进了淮安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和新长铁路淮安段全线贯通、投入营运,把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这两大经济体联成一个密切的相互依托的大市场,使淮安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大大改善了淮安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生活环境,吸引了一批批浙江、广东商人,特别是商品经济意识强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商人商贩,络绎不绝地进人淮安这一未被开垦的市场。温州商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和成功致富的生动经验,对淮安人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淮安人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意识;便捷畅通的交通,极大改善了淮安招商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吸引了国内大公司大企业和诸如韩泰集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力,它们或在淮安直接投资,或在淮安推广他们的产品,给淮安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全新意识。另一方面,便捷畅通的交通,也拓宽了淮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通道和淮安人外出经商的空间,大批在外打工、经商的淮安人,在异地他乡一面学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一面感受着外地文化的冲击,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地先进文化观念的影响,并通过回乡探亲或返乡创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着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乡好友,有意识无意识地传播着外部先进文化理念,促进了淮安传统地域文化的吐故纳新。由此形成的淮安传统文化与发达地区先进文化理念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局面,也促进了淮安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进步,促进了淮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交通建设促进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便捷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为弘扬淮安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影响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淮安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共生互动关系,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中文化含量的大小。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以文化论高低的。

淮安,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极其丰富,这是打造“文化淮安”的优势所在,也是淮安城市的一张王牌名片。近年来,淮安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资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为弘扬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增强淮安的文化渗透力,提高淮安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打开了广阔通道,促进了淮安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文化品牌。大运河之水哺育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使运河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邢沟始凿于春秋时代后期,淮安境内自隋至明、清先后由人工开凿规模较大的运河有汁河、沙河、中运河等近十条。清江大闸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古运河上现存最古老的石闸,史称遭运咽喉,由此奠定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蔺”的历史地位。淮安是三千六百里运河中无可争议的“运河之都”,是运河的文化中心。

今天,发达便捷的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长铁路全线贯通和运河疏浚工程的展开,使“运河之都”—淮安,重新焕发了作为运河文化中心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淮安,提升了淮安城市的历史品位和魅力。同时发达的交通也使淮安与苏南、上海,与全国、全球的商业交流、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活跃,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更加便捷。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淮安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融为一体。现在,乘车从淮安到南京、上海、北京分别只需要2个小时、3.5个小时和8个小时,南下北上,西进东出,非常便捷,这为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播,为淮安更有效地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篇(2)

论文摘要: 《礼记·乐记》作为

乐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桥》中写到:“追求和谐是东方各民族共同的传统精神”。“和”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乐记》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和”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乐记》的“和谐”思想探讨 

要想真正弄清楚《乐记》“和谐”思想的含义,就不能不涉及 

“乐”与 “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礼”将人们区分开来,分清尊卑;“乐”则让不同等级之间的人和睦相处。而“和”则是体现出礼乐教化所要达到的一种人际关系上的美好境界:“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三)人与天的和谐  

人与天的和谐,即人与 自然 的和谐,也就是古人说的天人合一,今人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

其次,在方法论视阈下,《乐记》的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抵制腐朽文化,发扬先进文化。随着科技的 发展 ,文化也 日新月异。在文化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高雅与低俗并存,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正宗主流文化学习的人越来越少,而铺天盖地的低俗消极文化正消蚀着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斗志。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化与伦理的关系问题,文化对道德的影响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到《乐记》那里寻找答案不失为一良策。《乐记》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是 音乐 史上的巨著,更是一部伦 理学 和社会学著作,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类的道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上面对《乐记》和谐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乐记》的和谐思想具有很强的伦理价值,对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音乐具有改良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陈规陋习的作用。礼,即道德规范对人们道德修养的作用一目了然,而乐对社会风气,道德修养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

《乐记》主张音乐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乐教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还有促成群体关系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昕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教再配以礼教,则“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的良好社会风气指日可待。 所以 ,学习《乐记》、研究《乐记》、从《乐记》中汲取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把握和谐,更有助于我们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 文献 : 

[1]《国语·郑语》 

篇(3)

论文摘要:在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要求我们用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方向,应当实施突出主体、包容多样的建设方针,应当采取硬文化和软文化建设齐头并举和协调发展的基本措施,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文化精神得到大力践行和弘扬。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甚至引导着社会文化的进步。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投入较多,在精神方面投入不够。在高校掀起的一轮轮旧校区改建、新校区建设热潮中,许多院校一味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也只看重这些外在因素。殊不知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职能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局限在学生管理和娱乐层面,思想意识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彰显。校园文化虽然有管理和娱乐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却是它的思想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要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使其长期置身于浓郁的精神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三)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易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非主流文化蜂拥而来,纷纷以“时尚”的面目在青年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级观念与平等意识的冲突,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随着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与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价值观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许多高校纷纷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虽然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内容,但职业价值观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指导,来落实工作领域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影响:〈1〉高校组织的主导价值观是高校领导者个人价值观的群体化,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影响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组织主导价值观。形成学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的过程,必然要求学校领导者对校园内各种价值观进行筛选、扬弃,引进和倡导优良的价值观。而高校领导者这种行为过程必然受到其自身价值观的支配。因此,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必然产生重要影响。〈2〉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要求。而高校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学校组织共有价值观先行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学校必须通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更新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从而才能推动学校各项建设的发展。由于高校领导者在高校组织管理层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领导者是高校组织文化提升的推动者。推动学校建设不断发展是高校领导者的主要职责,而形成学校发展的建设力量必须依赖学校组织共同价值观的驱动,因此,高校领导者必须倡导和推动校园文化的不断提升。高校领导者在推动校园文化提升的过程就是其价值观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领导者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高校领导者的价值观通过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工作中发挥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复杂工程。由于这种文化工程的无形、易变、复杂、系统等特性,决定了开展这一工程所具有的相当大的难度和巨大的工作量,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进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是学校建设的基础,影响甚至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负责人,高校领导者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一项关键的建设工程来抓。因此,高校领导者必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指挥者。高校领导者组织指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影响他人的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通过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的组织指挥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价值观教育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学校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学校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价值观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对形成高校教学能力和取得优异教学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要让大学的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大学的和谐文化、先进文化与其创建活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高文; 李燕;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

[2]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09期

篇(4)

[关键词]高校;文化辐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24 ― 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组成社会的每个细胞都必须努力的文化发展方向。高校作为组成社会的细胞,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社会职能的转变,高校不仅肩负了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职能,同时也逐渐具备了向周围区域传播文化的功能,高校从旁观者转化为一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参与带动区域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文化的辐射职能。

辐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对等的”。高校文化辐射、带动、影响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地方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和习俗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高校如想充分发挥文化辐射的作用,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地方区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搭建服务平台,探索行为模式的转变,建立地方区域、高校及地方企业共赢的互动格局。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推行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辐射推动地方区域的发展。

一、发挥先进文化的带动功能

高校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有力补充,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总体的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等构成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得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遵守和维护,并内化成为高校成员的内在价值观的一部分。我国高校文化普遍存在着厚德载物、博学励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总体上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具有积极进取的态势,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高校教师能够鉴别文化、发展文化,能够敏锐的把握政策法规的发展方向,能够创新知识。将这种具有正确方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感染性的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不断向社会辐射,发挥高校文化蕴含的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校训的变化过程就经历了“求知立志、救死扶伤”至“大学至善,大医精诚”。“自强不息甘于奉献”是齐医人的精神;“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是齐医人的办学理念。这是齐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齐医人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乐于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也体现了齐齐哈尔地区人民的坚韧和不屈,推动了齐齐哈尔开拓、创新、坚强不屈、充满生机的城市精神的丰富和深入发展。

二、实现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人才辐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使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坚持先进文化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多元化的文化融合。用健康、高尚的特色文化引领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仅用所掌握的医疗卫生知识服务社会,同时也在无形中将文化的氛围展现在工作岗位中,通过人才实现了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1946年,根据东北革命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军区卫生部建立了黑龙江军区军医学校,历经了“黑龙江省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黑龙江省医士学校”、“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发展历程。在战争时期,经历了战火的考验为东北输送了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平时期;历经了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面向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目前,向着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经不完全统计,在齐齐哈尔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中,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毕业生占60%。目前有教职工4623人,其中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931人;专任教师639人,其中副高职以上282人,占专任教师44.1%;硕士以上学历402人,占62.9%。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代,齐齐哈尔医学院为齐齐哈尔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开拓创新,实现高校的“科研辐射”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拥有大量的专业教师、科技人才,拥有合理的学科建设和完善的科研平台,拥有开放的学术精神,每年高校都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发展。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双方认为最有价值的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齐齐哈尔医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拥有包含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科研机构22个。仅2008年至2011年,齐齐哈尔医学院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4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8项,省教育厅资助项目92项,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市科技局、社科联资助项目328项,共获得资助经费714.14万元。完成各类科技项目355项,成果登记355项,年成果登记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高校前三名。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7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省卫生厅、市科技局科技进步奖等厅局级奖励167项。获得专利13项。被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8篇。2006年至2010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167篇?。已有多项专利与地方经济合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了产业经营,其产品和药品已投入市场。强大的科研能力已经对齐齐哈尔地区的经济社会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四、“实践辐射”加强高校与地方区域密切联系

高校通过鼓励教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地方区域的文化发展。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同周边区域的交流沟通。高校将校园文化、科学知识注入城市,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实践也吸取了地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实现了校地文化的交流互动。

齐齐哈尔医学院通过开展“医疗卫生下乡”、“送医送药”、“法律知识援助”、“开展人文培训”、“心理援助”、“大学生与社区对接”、“青年志愿者活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捐资助学”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医学院的风采展示在齐齐哈尔市民面前。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展了见识、积累了人生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习得了齐市地区居民的热情、奔放的感情特点,进一步体会到了齐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这些又指导了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五、建设开放式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高校开放式的校园,面向地区居民开放,让市民步入大学、了解大学,感受大学氛围。高校开设的各类培训班、学术科研交流、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对面向市民;高校教师参与地方讲师团,开展先进文化、知识、理念的宣讲工作;部分向社会开放校园及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史馆、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媒体和现代通信技术,形成品牌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开放,加大开放的力度,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走进并深入了解地方文化

高校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体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先进性与保守性同在;多元性和一元性兼具。城市文化具有聚集性与开放性互动;多元性与凝聚性兼容;大众娱乐性和消费性特色鲜明的特点。高校为充分发挥文化辐射的作用需要走进地方文化。

可以尝试发挥高校的人文优势,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长期、科学规范化的研究与保护。还可以积极参与对地方农村文化,对其进行整合、统筹规划,例如齐齐哈尔医学院分期分批的培养乡村医生、卫生院的全科医生等,对齐齐哈尔市乡镇的医疗注入活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参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内容来实现文化辐射,帮扶、协助农村文化发展机制的改革,从而加快农村文化发展的步伐,发展农村文化的格局。

发挥文化辐射还需要高校深入的研究地方文化。高校的人文力量使高校可以实现为地方区域决策发挥有效的资政功能,有效的为地方社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决策手段,发挥丰富的人才资源的作用。可尝试建立一个对内联系地方社会需求,对外联系高层次研究机构的平台,组织多方面力量进行地方性难题的攻关,为地方文化决策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为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辐射,实现高校与地方区域文化互动,还需高校转变理念,加强思想建设。加强服务思想建设,转变办学理念,培养具有服务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改变对知识的理解,重视隐形知识,将校内知识与校外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将其内化为个体的自觉,丰富知识构成。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教育自身的规律有科学的认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达成高校与地方区域的合作、交流,更加利于高校文化辐射能力的培养与实现。

综上所述,高校需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探索地方文化的利弊,加强文化融合。逐步探索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合作的模式,发挥各自的管理、人才、资金的优势,提高合作中的文化融合水平。健全有效的互动机制,例如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互动保障机制、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等。同时需要政府的良性作用,统一规划、搭建平台。在多方努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实现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房喻.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07).

〔2〕吴斌.大学文化的内涵与当代大学文化的滑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收稿日期]2015 ― 01 ― 02

篇(5)

论文摘要: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全球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经营管理与考核相互脱节、管理与开发不够平衡发展、短期与长期绩效不够协调等突出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切实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着力完善奖罚严明薪酬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体系等对策与措施。

近年来,我国积极提倡尊重知识和人才,并采取有利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与开发,而且也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快速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1.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全球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全球化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产生了一些极具实力的区域间合作经济组织(比如欧盟、北美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这样一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区域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甚至可以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必然使得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既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同时又要逐步实现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融合,也就必然给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2经营管理与考核相互脱节

经营管理与考核相互脱节,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情况下,绩效考核主要战略、管理和开发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经营管理与绩效考核不能实现相互结合,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极为普遍。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把经营管理、发展目标以及生产计划等真正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落实到具体部门及个人的头上,也缺乏关键的绩效考核指标,因此没法把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等落到实处。

1.3管理与开发不够平衡发展

管理与开发不够平衡发展,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根本问题。目前,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从开发利用上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仍有大量的潜在开发空间和价值。而且一些单位盲目强调向管理要效益,却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益不高。

1.4短期与长期绩效不够协调

短期与长期绩效不够协调,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一些单位为了短期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人力资源长期绩效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问题之一。诸如在考核销售员工时,往往只注重考核销售数量,却忽视了很多潜在的销售机会、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指标,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销售员工只注重短期行为,却不去考虑长远的利益。

2.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2.1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策之一。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把人力资源当作为单位发展的工具,只注重用而不考虑培训开发。此外,在使用人力资源方面,也往往只限于单位内部,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极为严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模式,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拓宽视野,牢固树立人才就是第一资源的现代管理理念。

2.2切实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

切实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对策。在当今社会,很多单位部门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单位重视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往往决定了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可见,加大员工技能培训与开发力度,对于实现单位的全面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员工技能培训与开发贯穿于单位经常工作的整个过程,认真对员工进行各种技能培训,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同时,积极鼓励员工开展各种继续教育与学习深造,使其很好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2.3着力完善奖罚严明薪酬体系

着力完善奖罚严明薪酬体系,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措施。薪酬制度作为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单位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可见,奖罚严明的薪酬体系,对于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极为重要与关键。因此,薪酬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性,其建立必须以岗位、评价等为前提和基础。另外,我们必须把薪酬体系与员工绩效考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贡献最大化。

2.4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体系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文化体系,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对策。文化体系作为单位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标准、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以及行为规范,对于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体系,努力实现与我国文化体系的有机结合,力争早日达到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标准。

3.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积累、创造、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着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积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这几年来,随着企业文化构建热潮的加快,在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正确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按照 “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两个转变”, 以“奉献、责任、诚信、创新”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日常工作的始终,努力建设“一强三优”的电网公司。构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精神实质。

一、做好三方面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

第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为保障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将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晰、人人参与的局面,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进行宣传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通过借助简报、宣传栏、公司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浓厚氛围;印发《企业文化手册》,并集中学习,把企业使命、发展愿景以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扬,让每个员工都知晓并深入领会公司的理念;组织开展学习解黎明等先进人物的活动,用高尚的事迹感染员工。

第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经营业绩的一项内容纳入到年度考核的范围,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定期对企业文化取得的效果进行评定和奖惩,赋予企业文化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如果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指标不达标,就没有机会评选为综合先进单位。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员工文化修养

第一,依托文化载体,展现文化魅力。

以青年素质、党风廉政、精神文明、中电书画院太行创作基地等“四大基地”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陶冶员工的情操,建立了书画、摄像等十一个文体协会;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开办“和谐创新”论坛,给员工创造展示魅力、实现价值的机会;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树立典型引领,形成带动作用。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许多同志有突出表现,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注重树立典型的带头作用,将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及其他工作中有较突出表现的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树,先后有陈文刚、郭志军、田瑞萍等一大批专业能手、骨干成为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服务明星”等,推出了陈文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第三,举办大型活动,积极宣传企业文化。

在公司建立20周年之际,正赶上售电量超百亿,抓住这一节点,筹办了首届企业文化成果晚会;按照省公司“传递最美力量”主题活动要求,在改善员工文体设施的基础上,连续五年举办了运动会;当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创建三种主题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一,倡导忠诚文化,组建内部团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当重视忠诚教育,公司通过编印了《青春的足迹》、《忠诚企业的圣火》等,让忠诚文化在无形中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以“我是国家电网人”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增强员工身为电网人的自豪感;组织技能比赛,让员工们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提升创新文化,加强成果建设。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举办以“克尽职守、忠诚企业”为主题的创新活动,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突破自我,召开会,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介绍,举办成果展,巡回展出优秀成果,其中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5项成果获得省公司奖励,由员工创作的论文48篇论文刊发在省级以上杂志。

第三,推进廉洁文化,优化领导集体。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以“三四三”(“三个阵地”创新载体,“四进”活动凝心聚力、“三上”景观烘托气氛)活动为切入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宣传廉政文化,采取观看警示片、征集廉政春联、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广大干部职工诚信做人,廉洁行事。

篇(7)

论文摘要: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要求我们要面向未来,建设知识社会。

先进文化、文化产业及其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人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全面发展规律的把握,对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及其历史性自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术界就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广泛探讨,拓宽和创新了生产力原理。

一、多角度把握文化生产力的特点

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首先,文化生产力被誉为第三代生产力,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生产。它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生产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部分,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着经济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文化本身已具有经济力、科技力,已现实地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其次,学者们认为,现代文化生产力与其他生产行为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特征: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开发,是较高水平的智力运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文化生产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生产,它的生产不仅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精神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发挥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文明传承和积累的过程。2.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就是运用现代生产手段产生巨大效益的过程,它所从事的是知识和文化的扩大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劳动力生产的过程3、过程和结果的双重存在性。一般来说,进入流通领域可供交换的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和过程并不作为商品而进行交换,而文化则不同,它无论是作为生产方式还是作为交换方式,文化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并存,都将作为它的独特性而展开生产行为的特殊品质。

另外,有论者指出,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物的特性和产业性才充分显现出来。文化生产力是当代社会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依托以文化产业的兴起为标志而出现的新形态,而在此之前特别是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文化作为生产力,有其特定的时间要求,它只适用于现当代和未来,当代性也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文化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

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有效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生因素。同时,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能否在这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取决于是否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战略利益。它不仅是构成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更是有效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生因素。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第一,文化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文化生产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已经不是一个局部,或者一个方面,而是对整个经济、传统经济的影响。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是文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显著标志。第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有学者指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文化生产力不仅可以成为精神动力,而且可以成为生产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任何国家或地区,谁拥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谁才真正拥有了持久发展的动力。从文化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中,我们可以看到,21世纪繁荣强盛的国家和地区必将是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从另一方面看,文化生产力肯定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揭示了文化生产力物的特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勾勒出文化生产力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回答了实现文化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凸显了人的文化权利与文化生产力必不可分的关系,明确了国家管理文化的职能定位,指明了国家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目标。

三、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建设性设想

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要求我们要面向未来,知识成为决定性生产因素是现时代的特征,我们应充分地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建设知识社会。人们就新世纪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出路、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设想,兹归纳如下。

1.“三个突破”论。其大意是,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科技人才的激烈争夺,我们应该奋起直追,不断缩短差距,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实际出发,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在观念上有突破。首先必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逐步纠正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我们要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浓烈氛围。二是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三是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所以发展与改革教育培训事业已成为国家企业第一位的任务。加快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要尽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2.“四个先进”论。此论的要点是,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着力于实现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文化理念创新必须以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化创新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二是着力于实现文化体制的先进性。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为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同时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拓宽投入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着力于实现文化产品的先进性。把文化产品的教育引导与娱乐享受功能完美结合起来,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四是着力于实现文化生产、服务方式的先进性。要努力实现文化生产、服务方式的组织体系和技术手段两个创新。促进事业单位企业化,企业单位公司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实现文化生产的集团化、规模化。充分利用人文资源丰富、民间资金充裕等优势,培育发展一大批既有专业分工、又有协作关系的中小型文化企业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品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