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4 23:55: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品课建设论文

篇(1)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镜头,录像

 

[摘 要]精品课建设中,课堂录像成为了精品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拍摄好一部精品课录像,使用好镜头语言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无论是在教室内拍摄或是实验室或操作间,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镜头来表现,将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本文通过镜头的推、位、摇、移和甩等多种镜头的解释来协助精品课的录制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大量被引入课堂,传统教学形式导致的资源孤立,资源浪费已受到严峻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使用,使得新教学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灵活性、先进性和开放性。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近年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各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解决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材、队伍和机制建设外,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大力加强,其中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制作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学视频不仅要客观反映教学的全过程,还要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如何拍好一部精品课录像,运用好镜头语言将是精品课拍摄的关键所在。下面就详细介绍拍摄中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技巧

镜头的推、拉是一组在技术上相反的技巧,在精品课教学录像拍摄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镜头来实现另一个镜头。推镜头相当于[1]我们沿[2]着直线向物体不断走进观看,而拉镜头则是摄像机不断地离开被拍摄物体。推镜头是重点介绍人物或物体的镜头语言,这是推镜头最普通的作用。[1]在精品课教学过程中拍摄,镜头可以使视线逐渐接近被拍摄对象,逐渐把观众的观察从整体引向局部,在课堂中往往用推镜头来表现从课堂全景到教师或特定设备人员的过程。拍摄过程中,画面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越来越突出主导地位。免费论文。镜头的运用摈弃了画面中多余的东西,突出重点,把注意力引向某一个特殊表现的部分。

二、拉镜头技巧

拉镜头和推镜头正好相反。就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拍摄对象,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为了表现主体人物或者景物在环境中的位置。拍摄机器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在镜头内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是为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比如前一个镜头是一个场景中的特写镜头,而后一个镜头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这样两个镜头通过这种方法衔接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2]如在实验室拍摄教学课程时,从教师的指导细节到教室内全局的表现。拉镜头在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同时,这样的拍摄在较小实验桌或大型实验仪器工作时往往会用这种镜头来表现实验或操作过程。

三、摇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狄克逊在1896年首创的拍摄技巧,也是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加以发挥。用摇镜头摄像时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只是镜头变动拍摄的方向,这非常类似与我们站着不动,而转动头来观看事物一样。

摇镜头分为好几类,可以左右摇,也可以上下摇。摇镜头的作用使得观众对所要表现的场景进行逐一的展示,缓慢的摇镜头技巧,能造成拉长时间和空间的效果,给人一种表示印象的感觉。如在精品课拍摄过程中,为表现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集体实验进行操作时都使用摇镜头来表现这种场景。

摇镜头把内容表现得有头有尾,一气呵成,因而要求开头和结尾画面目的很明确,从被拍摄目标摇起,一直到另一个被拍摄目标,并且两个镜头之间一系列的过程也是被表现的内容。摇镜头的运动速度一定要均匀。开始先停滞片刻,然后逐渐加速,匀速,减速,再停滞,最后要缓慢。[3]

四、移镜头技巧

这种镜头技巧是法国摄影师普洛米澳于1896年在威尼斯的游艇上受到启发,设想用“移动的电影摄影机来拍摄,使不动的物体发生运动”,于是在电影中他首创了“横移镜头”,即把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向轨道的一侧拍摄。

这种镜头的作用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或者把一些事物连贯起来加以表现。移镜头和摇镜头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表现场景中的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画面上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摇镜头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动,拍摄角度和被拍摄物体的角度在变化,适合于拍摄远距离的物体。[4]而移镜头则不同,是拍摄角度不变,摄像机本身位置移动,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无变化,适合于拍摄距离较近的物体和主体。

移动镜头时除了借助于铺设在轨道上的移动车外,还可以用其他的移动工具,如利用升降镜头则能增强空间深度的幻觉,产生高度感。如果能在实际的拍摄中与镜头表现的其他技巧结合运用的话,能够表现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在精品课的拍摄过程中,在教室狭小的空间中往往不使用这种表现方式,但是在实验室,或是操作间中为了表现实验操作的大场面,可采用轨道拍摄,拍摄效果较好。

五、跟镜头技巧

摄像机跟着运动的物体进行拍摄,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中保持不变,而前后场景可能在不断的变换。这种拍摄技巧既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可以交代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在精品课程的录像中,使用这种方式大多表现实验的特种效果。比如汽车实验室中汽车的驾驶,货车的货物搬运等镜头表现都可以使用跟镜头来表现。

六、甩镜头技巧

这种技巧对摄像师的要求比较高,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中间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免费论文。这也与人们的视觉习惯是十分类似的,非常像我们观察事物时突然将头转向另一个物体,可以强调空间的转换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中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甩镜头的另一种方法是专门拍摄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动影像镜头,再剪辑到前后两个镜头之间。免费论文。

甩镜头所产生的效果是极快速度的节奏,可以造成突然的过渡。剪辑的时候,对于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过程的长度,应该与前后镜头的动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适应。[5]

旋转镜头也是甩镜头的一种,是被拍摄主体或背景呈旋转效果的画面,常用的拍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沿着镜头光轴仰角旋转拍摄;二、摄像机超360度快速环摇拍摄;三、被拍摄主体与拍摄几乎处于同一轴上作360度的旋转拍摄;四、摄像机在不动的条件下,将胶片或者磁带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转,倒置或转到360度圆的任意角度进行拍摄,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运动。另外还可以运用旋转的运载工具拍摄,也可以获得旋转的效果。在体育训练的教学精品课程拍摄中,高速度物体的运动状态大多使用这种效果来加强力量与速度的表现。这种镜头技巧往往被用来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或者眩晕感,或者以此来烘托情绪,渲染气氛。

总之,想拍摄一部成功的精品课录像,需要各种相关知识的配合,除了要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如果再加上能熟练运用各种镜头语言,一定能拍出一堂精彩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詹宏.视音频编辑处理技术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10).

[2] 杨欣,徐建太. 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例[J]. 今传媒, 2009,(07) .

[3] 李可. 浅议摄像机的广角镜头[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4]钟晓流.多媒体视听技术与应用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1.

[5]孙景琪,孙京.数字视频技术及应用[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

篇(3)

关键词:电路;精品课;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霍炬(1977-),男,河北唐山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齐超(197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1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40-02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基础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教研室的前辈对教研室和电路课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是在俞大光院士等前辈的倡导下形成的,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50年代,该课程称为电工基础,是电路和电磁场的合并,在70年代,才将电路和电磁场分开,分别设课。目前“电路”课程是面向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技术基础课。自从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建设以来,[1]结合国家精品课建设要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组实施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体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主旨和内涵,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水平。

一、“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深化教材改革,将电路理论阐述与电路仿真分析相结合

教研室从推出《电路理论基础》第一版教材以来,结合新时代的培养方针,不断调整完善,与时俱进,一直持续进行教材改革。迄今已推出第三版教材,第四版教材已完成初步规划。《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教材将电路仿真机辅分析软件OrCAD和MATLAB成功引入例题解析,教材中每节有代表性的例题除了常规解法外,都会用OrCAD或MATLAB辅助求解,[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

2.传统授课方式与多媒体电子教案授课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通过书写板书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从而使得学生能紧随教师的授课思路,能当堂理解和消化教师的授课内容。但传统的板书教学能提供的信息量有限,难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就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及影像等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既保证课堂的信息量,又使得学生获得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3.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上机教学相结合

将OrCAD仿真软件引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对于比较复杂的电路,课堂讲授既费时又难以现场观察其电路行为,而应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则能方便地改变电路的参数、结构、频率等,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电路系统行为。为强化学生对OrCAD仿真软件的掌握,课程设置了16学时的上机实验,要求学生应用该软件计算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电路以及非线性电路问题。

4.课前、课后延伸式教学相结合

每学期开课前,根据上学期专家、学生和教师反馈,教研室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精心安排,科学地制定教学日历,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各章节主要内容。由于“电路”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单独沟通机会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天安排一位教师答疑;将每位老师的电子邮箱、QQ号公布给学生开通网上答疑等。实践下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同学在学习中的疑问,还能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个别需求,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5.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回忆式提问、理解式提问、应用式提问、专题讨论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精神。每学期布置一到两次大作业,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6.注重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知识点的结合

对重要的知识点介绍它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用辩证发展的思维看待基础课程中知识点的学习,形成发散思维,将学习的知识构成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从大学物理中的波现象引入到传输线的波过程;将复频域中的网络函数和控制系统中传递函数及稳定性相结合。

7.把工程背景和科技发展史引入教学

“电路”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和工程实际密切相联。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分析理论的同时,还介绍其工程背景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应考虑的复杂因素,从而建立起对电路的实际器件与电路模型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深刻理解电路模型的适用范围、条件和局限,了解重要的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工程背景。例如讲授正弦交流和三相电路时,让学生了解交流电的历史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讲授分布参数电路时,介绍电缆和电力传输线的故障测距。

二、“电路”课程教学手段更新

1.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应用

教研室制作了《电路理论基础》电子教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对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制作了部分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频率特性、波的多次反射、驻波。

2.网络教育

开发了电路课程网站(http://)和电路实验教学网站(http://),实现了立体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客观环境。课程网站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新的学习途径,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和外校同行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在网上答疑不仅使提出问题的学生受益,也可使其他的学生受益。此外,其他高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了解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实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

3.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部分院系电路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在原来考试方式(平时成绩+作业成绩+期末笔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附加分。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撰写有关电路理论和电路应用的小论文,教师对此小论文进行评判给出附加分,附加分满分为8分。此举措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所写的小论文经教师指导修正后已在相应的期刊上发表。

三、实践教学突出

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1.理论验证及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理论验证及基本实验技能是实验的基本功,以此加深理解电气信息、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对课堂教学所学的部分理论内容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可初步掌握常用的电工仪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按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基本的电路实验,准确地读取实验数据,测绘波形和曲线,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这种基本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个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2.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完成有一定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小课题,使学生学会通过实践学习科技知识,掌握综合用电的本领。实验室给出实验题目并提供实验条件,学生从查阅资料、选择元器件、构思实验步骤、调试电路,到完成实验,均需要自己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3.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

通过在电路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采用OrCAD和MATLAB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分析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动手操作实验之前,先仿真,以验证设计正确与否。以实际操作实验为主,计算机仿真为辅,既突出了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了新实验手段的学习。

4.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应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实验设备,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高新技术,如EDA、PWM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计算机仿真技术等,这样在以后的技术工作中才能具有更多的本领、更强的能力,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四、青年教师培养规范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3]为此,教研室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的迅速成长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培养措施如下:

1.实行指导教师制度

每位青年教师来教研室工作后,教研室为其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从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研究并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要求每学期至少有两次具体指导。

2.实行上岗制度

新来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试讲,获得上岗资格。必须经过1~2个学期的助课,完成全部指导实验教学的内容,方能进行讲课工作。

3.教研室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进行5次集体备课,对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以利于教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在学校政策鼓励下,教研室任课教师已全部获得博士学位。

5.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

通过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加深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在国家精品课建设过程中,“电路”课程教学依据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按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传统,对基本概念严格要求,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研究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不断充实和更新多媒体电子教案和课程网站,使其被广为利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基本型实验的基础上,开创了设计型实验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育了一支年轻有为、水平高、团结紧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商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4.

篇(4)

关键词:动物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3-02

目前,关于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都有着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经验。在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的动物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了重庆市第二届市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课程组成员倾注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力求将该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后备课程。在此期间,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无论是从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利用多媒体辅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

完成了全部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完成了全部实验课程的课件制作,且重点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由于引进了许多现代新的教学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借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对动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增购了许多设备,如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投影仪、显微观察与摄像系统、实物展示台、自创了“显微观察系统”与“实践教学互动系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并且强化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各种实习活动,以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和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教学实验室与研究实验室也都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不仅可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设备仪器方面不断完善、更新。早在自行设2003年就自行设计了有特色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由显微数码摄像系统、宽屏幕等离子电视、投影仪,展示台等组合而成的互动教学实验室)沿用至今。通过自行设计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过去教学难点中难以观察的微型动物(如草履虫、眼虫、水螅及涡虫等),通过该系统可清晰直观地示范教学,该系统实用、方便、经济,在国内独具特色。此系统由于其良好的示范教学效果,已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内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动物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动物学课程的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形成相对完整和完善《动物学》的课程体系,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完善的体制去满足目前生物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故根据教学资源的优势,我们将对动物学课程体系按照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构建成为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该体系将解决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体系的局限、必修课课时偏少等种种问题,以便与国际间同类相关课程接轨,并且该体系的实施结果则说明该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实验材料的新型培养方法,确保了实践教学之需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实验材料,不仅受限于采集时间及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由于其个体微小,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新型的粗培养和克隆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优质的实验材料,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还为兄弟院校(如重庆大学等)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材料。

五、标本室的创新性研究和管理,保障了精品课程的教学

动物学标本在动物学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学标本的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罕见标本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进行动物学教学标本的包埋、保存等制作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近三年内,课程组主要成员探索性地采用新配方的不同树脂对不同动物标本进行包埋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另1项目前正处于公示中。本研究也深受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并由主管校长特批了相关项目支持该研究的进行,同时本研究也受到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工作正在延续中。

六、实验室面向本科学生(本专业和全校)开放,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实验室推出的开放性实验和各类的及各种课外兴趣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面向本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动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学习生物绘图,参与标本制作、鉴定,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研究平台,此开放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以开放性实验供其选修:如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病原体的认识与疾病预防,重庆地区常见昆虫的鉴定,珍稀动物的观赏与种类识别等系列实验,为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之一。

七、专题学习小组法的建立、实施及成效

通过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吸纳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经验及教学形式进行本科教学的改进。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选择动物学课程范围内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实验验证、完成所选的专题,专题学习结果以海报、展板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或展出,并由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最后的评定。以此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及实验的能力,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赞许,同时由于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本学院的其他老师学习采用。

八、程序化试题库的创建及使用

本课程组于2003年起就着力进行动物学试题程序化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的动物学的计算机试题库可经常性进行增补、更新或调整,分为人工抽取或自动抽取两种模式,并可根据出题要求随机组成不同题型、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分质的试题进行组成。这样,使试题库变得更人性化、自动化和科学化,亦可避免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其他相应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动物学精品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像人的学习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不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我们的动物学精品得到不断的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华,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8-89.

[2]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3]曹霞.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2-63.

[4]何建武.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设计策略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6-99.

[5]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8]李中.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43-45.

[9]朱举英.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1]王素梅.国家级精品课程主页设计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物化学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15-01

生物化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本校办学特色、教育定位、学科内容、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因素,着力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以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临床、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着手,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浅谈。

1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建设特色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是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在高职教育中,生物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先进性、基础性的特点,对于丰富学生医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首先,强化教材建设,选择精品教材,保持精品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共享性。在先进性方面,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国内外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水平;在适用性方面,教材必须符合就业岗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在共享性方面,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参考书、指导书等,还要包括网络课件、授课音像资料等,并且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

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其细分为三大模块:其一,基础教学模块。重点教学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以生物化学基本内容为核心,使学生掌握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等生命体的组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机体功能相互关系;强化三大营养代谢的生理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适当介绍分子水平疾病的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趋向,删除或弱化课程中对医疗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内容。其二,专业教学模块。高职院校应根据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科学设置专业化知识模块;其三,选修教学模块。如细胞信息传递、生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构建基础、专业、选修三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2 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方法是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创建高职院校教学品牌的必然选择。首先,推广运用框架式教学法。教师应当认真钻研生物化学教材,在新课教学前先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就本次课程的内容给予一个框架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逐步将教学内容分解,引导学生认知基础知识与疾病、临床、治疗之间的关联;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触类旁通,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例,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利用糖代谢知识分析糖尿病“三多一少”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利用脂代谢的知识解释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的原因;利用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的知识解释感冒的一些症状等等。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大量引入三维动画,动画游戏等将学生引入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直观地学习,创造一个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转为受学生欢迎的电影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均与生活及临床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临床中的一些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病机制均在该学科中有所体现。所以,建设生物化学精品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将教学紧密结合于临床,在讲透生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和衔接。运用病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病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科研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结合培养技能型、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求,在加强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贯穿生化实验教学始终。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我们采用先做后讲的“归纳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给予归纳性、提高式讲解,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对实验报告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模式,要求学生按照科研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而且实验报告的评价,应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论文书写格式,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客观的科研态度。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课程的质量是这条生命线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将成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参考文献

[1] 卢森林,吴丽华,卢世韵.基于高职院校运动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情,2011(39)

[2] 马元春.医学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

篇(7)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其中,核心课程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通过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的变化,把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本文着眼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课程督导”“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一体化建设,共同推进专业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

一、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核心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载体等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学习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已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促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的需要

核心课程是某个专业相对基础和重要的课程, 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宣传和推广核心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会对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必将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并向纵深发展,促进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良好氛围。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的需要

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必然汇聚了本专业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必然会成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通过沟通互动,既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广大师生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便于各学科教师、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和科研的主体,更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好的师资队伍犹如大酒店的好厨师,核心课程建设成果的优劣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不仅对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上升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实践和科研能力,最终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以“理论研究”为先导,谋划顶层设计平台

(一)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核心课程的建设要与其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要紧贴武器装备发展和部队作战训练实际,立足信息化和实战化,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 在前瞻性和创新性理念的指引下,建设过程要有重点、有创新、有特色、有全面发展。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课程建设涉及到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统一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仅阐述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课内、课外、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分配,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教学环节措施,还阐明了学习该课程的预修课程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时间分配要恰当。

注重教学内容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以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不能过于强调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不能片面强调核心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了要基于核心课程拓宽学生专业面的要求。要把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及研究动向引入到课堂,不仅可以充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带入课堂教学,拓展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建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者有机循环的课程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侧重启发式、诱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以及任务牵引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动性。要恰当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注重实践教学,教师讲授为辅,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真正做到知识是从实践操作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幻灯片、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实装、例示品、多媒体动画、网络技术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精品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教材必须注重精品意识,要体现本专业特色、先进技术方法以及国内外发展前沿,要优先选择国家规划教材,还要组织教师开发与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的模式,要以武器系统工程应用为背景,将理论知识融于工程应用实训中,尤其是优质的多媒体教材对武器装备工作原理和操作训练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开放、互动、高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这些构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与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的关键。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有赖于一支精良的教学队伍,应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可以选派教学造诣较高的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组织教学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鼓励教师到高水平的大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经常开展教研室或教学组活动,完善教师说课、试讲、听课制度,加强相互学习和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发挥教师个体优势,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转化应用上,放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上。考核的方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口试、研讨PK或写小论文,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以“教学实践”为核心,构筑优质教学平台

(一)注重学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最终实践环节,兼具知识传授、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功能。核心课程教学更要着眼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以学员课程知识、前沿内容需求为牵引,突出学员核心知识点传授和核心能力建设方面内容的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加大实践环节的建设投入,提高核心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增加综合实践学时,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化能力的转化,精心施教、系统施教,对军事院校来讲,就是要培养军队骨干军官和未来领导者。我系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所有的核心课程要有不少于10%的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时比原来增加了70%,依托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三性实验以及校级科技创新竞赛,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配套条件建设

注重软硬结合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实验教学设备的建设力度,研制了与课程配套的模拟训练器材,开发并利用配套的网络课程等。在软件方面,教员队伍整体结构、教员培养计划及其落实情况、发表的论文,特别是教学教改论文,教材编写和出版、多媒体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等也需要达到建设指标,这些都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自主研发了35台套实验教学设备,在实验教学中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较好。

四、以“课程督导”为导向,构筑监督帮带平台

(一)发挥督导的研究功能,明确核心课程建设目标方向

课程督导专家与课程建设者一样,要同步加强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为指导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提供参考。要围绕课程设计、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网络平台、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深入研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课程“督”与“导”双向指挥棒作用,促进核心课程向学员能力培养、向提升教员教学质量方面聚焦。结合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加强军事教学理论研究,开展督导机制研究,拓展督教、督学、督管、督训等内涵,对基层管理训练提出科学意见建议。

(二)发挥督导的一线督查功能,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实施热心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教学专家并行督导,开展单位之间、内外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督导;督导成员要深入教学一线,广泛开展课前试讲、助教练讲、集体备课、教学比赛、校优评选、职称晋升等各类督查活动,注意区分青年教员和老教员、专业课和文化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同标准,做到管控有效、反应准确,准确发现并及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瓶颈问题,分类指导教员改进课程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升华学习效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三)发挥督导课程体系建设调控,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

督导专家要认清课程改革面临的新情况,深化军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宏观指导,扎实推进军校教育质量工程,使各专业层次核心课程体系结构更趋合理,在深化改革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上,兼顾核心课程基础性和前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不断适应新的作战思想、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以及作战训练实际需求,体现军事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坚持培养过硬的军事人才。

五、以“课程评价”为标尺,构筑教学评价平台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建设团队

广泛开展国内外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围绕课程标准、课程基本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突出课程定位、师资结构、学术水平、课程考核、设备条件等内容,不断构建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体系准确定位课程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发挥个体优势,构建高层次课程建设团队,不断提升课程建设队伍软实力

(二)加强教学研究成果应用

必须将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实施环节,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科研互补,更新完善课程信息化平台,推广课程核心内容知识,增强课程自主学习效果,以课程教学成果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近年来,先后在《继续教育》《实验室研究与探索》《高教论坛》《实验科学与技术》等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研究论文近40篇,发表专著2部。

(三)开展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检验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抓手。要发挥教学双方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员要以学员为本因材施教,真正培养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学员要发挥课堂中主体地位,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见解,教员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

六、结语

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教学实践”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程督导”课程建设的放大器,正确的指导帮带将极大提升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课程评价”是检测器,优质合格的建设成果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对于存在一定差距的建设成果要形成有效反馈,实现课程建设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核心课程建设的精品化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巍巍,许俐俐.从重点课程到精品课程的跨越[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史宝会.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3]邱玉娥,张秀玲,王福明等.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学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