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6 06:5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任务、学校教育和家长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表现在:

⑴思想上表现为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求知欲不强。

⑵学习上表现视学习为苦差事,不认真学习,生活上表现为懒散、惰性大,不遵守纪律,对玩乐吃喝情有独钟。

2.精神压力大,考试焦虑症突出。

第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与学生不能互相理解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一位学生干部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十分委屈。还有中学生认为教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教师“轻视自己”的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心灵伤害。

第三、行为类问题

1.打架斗殴

现在的中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凡事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逞强好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2.撒谎

大多数学生撒谎是为了逃脱眼前的惩罚。从中学生撒谎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他们的说谎行为是克服自卑感、满足虚荣心的一种表现,是他们的表现欲发挥作用的一种结果。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破坏个人声誉、损坏个人道德品质甚至将自己引向犯罪道路。

3.逆反心理

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目前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对一些困难生不能做到积极引导、耐心帮教,而是打入另类,不管不问,一推了之。学习时让这些学生坐在教室后面,听不听没关系,只要不说话不捣乱就行。活动时让这些学生站在旁边,只有看的资格。这些冷落和歧视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

4.网络综合症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接触社会的另一面,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仿真练习、模拟现实,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创设心理素质教育的情境因素

首先,创设良好的校园风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建立德育基地、劳动技能教育基地、体育活动设施、艺术教育设施等。另外要创造心理素质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全面渗透,进行综合教育

各科教学应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真正发挥各种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3.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学校通过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学科竞赛、春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创造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班组联谊活动,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而又为此忧心忡忡的严峻问题,学生当中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问题, 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开办家长学校,争取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合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家长、学校三方面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有关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 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总之,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

2.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滕飞:《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模式与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被一些社会学家所言的“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在面对这些发展困境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的专业服务活动[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帮助。“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帮助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被冲击甚至是颠覆,对中学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逃学、校园暴力、吸烟、厌学等。然而,我国中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功能已弱化,中学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弥补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2]。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采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方法进行辅导。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学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多元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采取何种方法或是何种方法占主导需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第三,学校社会工作者易被中学生认同。社工这种非教师的身份能够让中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与其交流。同时,学校社工一般是年轻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为和中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第二部分是针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补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务,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排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协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即协助学生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4]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为长远目标,即:使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类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后的一种情绪,幸福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自身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实现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其情商,协助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去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具体包括:(1)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心。(2)学会与人相处。(3)学会建立自我情绪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短期目标,也被称为具体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帮助学生疏通负面的情绪。(3)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状态。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弥补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质,协助中学生解决其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取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爱德森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爱德森曾经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区学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会互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这四种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但也必须结合我国内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大陆地区实情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和港台地区而言,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所处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全国普通城市,或者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普遍没有过多的认识,甚至一些地区没有社会工作组织。(2)社区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发达地区,社区的建设不够完备,社区很难为居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也不够高,居民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求助于社区解决。(3)中国大陆学校的行政化程度较高。当学校的体系或是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发生时,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校施加影响,改变学校规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当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状况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还不能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综上所述,爱德森的学校社会工作四种模式在中国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适用。

(二)“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

我们发现,“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具体的施用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如何?这种联动模式又该如何运行呢?1.“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1)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2)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家庭成员处于中学教育这个阶段时,其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家庭教育在此时更要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社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支持。2.“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机制。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来推进“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1)建立基于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即时沟通平台。学校、社工和家庭基于电信和网络手段建立及时沟通平台的意义体现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避免出现各说各话,信息不畅的问题。其次,及时沟通平台能够让三方中的各个成员能够单独沟通和协调,为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沟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会面制度。作为固定的会面沟通制度,具有的优点主要包括:(1)系统全面。固定的会面沟通可以让家长学校和社工之间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对于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2)分享信息。定期会面能够让社工学校和家长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得的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识。定期的会面能够让学校、学校社工和家长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三方定期会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选取合适的会面时间。在定期会面的时间制定上,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家长、学校和学校社工的具体情况,选取能够让更多相关人员都方便的时间。其次,确定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时间间隔太短也会加大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负担。(2)采用多样有效的会面形式和内容。在定期会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例如选取一定的主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家长体会学生的心理动态,从中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协助家长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五、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强调的概念,专门从事于中学生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亨德森和米尔斯坦认为:“所谓抗逆力指的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种压力时,能发展出对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6]也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复原,即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之后重新回到压力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7]总的来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提升中学生的抗逆力,帮助中学生在遇到危机、困难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获得良性发展,避免出现焦虑、扭曲、混乱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设计提升学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总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平稳反应、积极应对。

(二)个案辅导的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详细的调查资料,采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中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其具有针对性。在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诚主动的态度。通常在进行个案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个案辅导和社会工作者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一个真诚可信、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同理心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3)维护案主自决,积极鼓励。维护案主自决是对于案主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有效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技巧。积极鼓励是通过对案主灌注希望来促使案主对于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维护案主自决和积极鼓励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案主自决不是简单的让什么都由案主自己决定,而是由社会工作通过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中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小组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共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群体,组成社会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工作方法的使用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因为小组工作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和活动性,所以,小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对比较适合青少年和儿童。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和跟踪。正确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工作技巧对于提升小组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组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组成员在社会工作还非主流的校园里,是比较困难的,单一依靠学校层面的命令手段让中学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组组员时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小组工作,吸引中学生加入。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海报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工作的不同环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组工作的引导者,起到带领、组织、鼓励和统筹的作用,而在小组工作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的边缘位置,起到支持、协助和调解的作用。所以,作为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转换。(3)积极跟踪,巩固效果。在小组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跟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巩固小组工作的效果。积极跟踪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如果缺少了跟踪和巩固,之前小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会白费。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社工-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实现良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红庆喜,李全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实务研究[J].社会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纲,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篇(4)

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

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中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面对中学生学习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习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

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教学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

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1.增加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学生应积极主动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和谐人际关系在学习与生活中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自我意识是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正确面对挫折,保持乐观情绪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在心理学中,挫折主要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人人都会遇到,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学生应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感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悲伤和忧愁时既不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通过运动、放松、转移、幽默、升华等多种方法调节情绪,适度控制,合理宣泄。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

三、营造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并且,中学阶段对于其的学习生涯中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篇(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转贴于中国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关键字】 中学生 社会 家庭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近期央视今日说法报道,某地三名初中生相约自杀,其中两名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一名男生抢救后虽留下了生命,但也留下了一辈子难以忘却的梦魇,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不尽的痛苦,面对两位少女生前如花的照片,面对着逝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号,我们不禁掩面深思,是什么导致了本应前程似景的生命戛然而止?是什么使纯真无邪的少年一步步走上了不归路?笔者从初中生自杀事件产生了几点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扰。

(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 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 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会出现厌学情绪。

2.考试焦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压抑学生的理智反应, 加剧学生紧张恐惧情绪,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例如一看到教师严厉而贵备的目光就惊得不知所措。

(二) 人际关系问题: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通常情况下家是一个人最温暖的依靠和累了可停靠的港湾, 但是有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造成子女孤僻或蛮横的性格,自私狭隘, 虚荣心强,不仅把自己当成"小皇帝""小公主" ,与父母交流时还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如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2.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等也会使学生产生情绪波动, 如异常激动, 举止鲁莽, 态度生硬, 脾气急躁, 不听劝告,攻击行为等问题。

3.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 也希望在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 寻求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 甚至关系紧张, 有的同学甚至流露出孤独感。

(三) 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自我封闭。青春期自我封闭使得一些学生变得异常自卑,对人对事产生一种害怕的情绪, 胆小自卑, 畏首畏尾, 消极畏难, 言行紧张, 在胆怯情绪支配下, 学生变得孤僻执拗, 自暴自弃。

2.情感波动较大。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有些学生对异性产生好奇从而早恋。

3. 不良嗜好。一些学生沾染上吸烟, 嗜酒等不良行为习惯。有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观看电视片模仿电视中的情节,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以身试法,萌生了作案想法,或是上网,打游戏钱不够,为了不劳而获而走上不归路。

(四) 挫折适应问题:

1. 心理承受能力弱。人的一生不都是一路平坦,就算遇到坎坷和挫折也很正常,可是有些学生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或是盲目自信,因此一旦遇上困难, 心理防线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

2. 缺少毅力,不能坚持。现在, 中学生独生子女多, 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缺乏毅力, 难以善始善终, 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决心。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解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 "从现在到21 世纪中叶,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为此,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

1.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充分关注子女的成长情况, 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加强交流沟通,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 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要特别注意监护孩子的心理发展。

2.尊重自己的孩子。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温馨气氛下的孩子往往活泼、外向,懂得尊重别人, 好奇心强, 富于创造性, 相反, 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 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3. 合理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深刻了解到光给孩子物质关心是不够的,一味溺爱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小注重子女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 懂得尊重他人和自己, 富有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学校教育:

1.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心理素质的培训。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健康心理。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外, 还要有健全的人格,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充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角色。教师树立新型教学观, 改进教育方法。教师从与学生接触开始, 要时刻考虑自己的育人职责, 如为人师表, 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育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作风;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耐心启发学生刻苦学习,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来培养学生。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针对不同学生开展适应他们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中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了解个性心理的基本结构, 克服成长中不断出现的学习、生活、生理、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完善人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促使中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做到有的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4. 在学生家长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开设心理知识讲座, 也可用个别交流的方法宣传, 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家长,既要转变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也要以身作则,

(三)、社会、家庭、 学校齐心协力,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寄托,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每一个孩子更是民族的希望,让孩子健康成长不是靠家庭、社会、学校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将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改革为全面素质教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下达的禁广限娱令也是在着力打造一个清新和谐的社会环境,学校也要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要合理开设课程,设立恰当的考核要求,不要唯分是论,做到德、智、体均衡发展,教师要更关爱学生,不能机械育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诚信友爱,互助双赢的好品格,使学生们有爱心,懂感恩,能担当,会坚耐,从而使老师们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建立起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家长也要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做好孩子的人生榜样,多给予关爱,少添加压力,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恰当的人生目标,让孩子们先成人,再成才,遇有挫折和失误,不要一味的批评、训斥,要细心耐心的帮助他们找原因,想对策,多鼓励,多交流,帮助他们一起面对,使他们遇有困惑或问题时,能畅通向家长求教救援的渠道,而不至于有问题就手足无措,一筹莫展,只能孤身独斗,甚至走向极端,让家庭成为孩子们心中宁静温暖的港湾,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天堂,让社会成为孩子们用武之地, 社会、家庭、 学校通力合作, 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家齐心努力,切实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打造一个有理想,有道德,讲诚信,多友爱的和谐社会使广大学生们身处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让我们共同努力,擦亮中学生的心灵之窗。

参考文献

[1] 冯江平、安丽娟 《青年心理导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王在伟.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应对策略[J]. 教育革新, 2008,(04) .

[3] 苏忠强. 浅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与策略[J]. 西江教育论丛, 2008,(04) .

[4] 林洪华. 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J]. 西江教育论丛, 2007,(02) .

[5] 卢杰, 李秀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构建[J]. 校园心理, 2011,(05)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中学生;班主任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这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点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亲近社会角色,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心理场

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问题。怎么解决?靠法律吗?笔者认为法律解决不了,军队也解决不了,还是要靠教育,靠千百万教师,靠成千上万个班主任。

作为一个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我认为这一时期是学生发展成长最急剧、最不稳定、最叛逆的时期。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要依托学校,竭力通过社会途径对正处于生理心理骤变期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场,从而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一)亲近警察,理解什么是法律法规。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带学生去“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明辨是非,驱除金钱至上、好逸恶劳的不良心理。

(二)亲近成功者,理解什么是奋斗。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三)亲近劳动者,理解什么是勤劳。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很多都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苦乐。因此我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实际,观察访问工厂村企,让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以上的体验活动,明辨是非,明确目标,明白了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班主任营造积极的心理场收到了效果。

二、走进孩子家庭,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心理疏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促进孩子人格的形成。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也应该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家长团队,因此我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习惯培养,成人为本。我和家长相约做到一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学习习惯,保障孩子成才。牺牲高分,也要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

(二)营造和谐理想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成才。宽容孩子成长中的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智囊、助推器,而不是孩子的主宰、主人、代行器。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优秀。方法不当,再多再浓的爱也无济于事,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毒药。

(四)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班主任、学生、家长成为朋友,互相倾听,多包容。构筑学生内心的安全。

三、班主任一岗双责,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初中生三年学习中最直接的管理者、责任者是他的班主任。一个班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在目前条件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是班主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更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

(一)让心理辅导活动走进课堂。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二)让经典著作进入学生生活。阅读名人传记、名著佳作,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感知更广阔崇高的人生,让心灵得到沐浴,使心灵更强健。班主任培养起学生读书的习惯,相当于在每个学生心中安下了成长的助推器。

(三)让悄悄话构建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可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四、构建自助体系,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能力,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有其局限性,不过当今时代的学生毕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善和调整心态,让大家教育大家,让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效果。常见的方法有:

(一)给自己写信,教孩子们学会关怀真实的自己。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二)表演给自己看,教孩子们学会反思。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三)找朋友帮忙,教孩子们学会互助。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