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3 16:52: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型农民培训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篇(2)

刻苦钻研 成就梦想

大学毕业后,时德吉被分配到农广校工作。在农广校的工作时间里,他一边刻苦钻研理论,一边在教学与培训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这为他在以后的培训中能够得心应手打下了坚实基础。慢慢地,他懂得了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民培训项目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培训中,他看到了朴实厚道的农民那种渴望摆脱贫困现实的期盼眼神,感受到向往农业科技知识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告诉他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强烈愿望。在农广战线上他饱尝了下乡培训的艰辛,体验到了为农民授课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彻底弄懂一个生产实践问题而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主动向书本学、向专家教授学,有时还向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农民科技大户、致富能手讨教。他把培训后变化较大的农民总结成典型材料,以此来激发学员们的创业热情。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在时德吉的指导下,水稻班的学员马利,成了远近文明的“庄稼医生”、中级农作物植保员,经常被聘请到四平、白城、山东等各周边城市巡回授课。盛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高俊伟,蔬菜种植大户李洪文先后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时德吉经常与同事一道把在培训后呈现出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制作成科技光盘,在下乡培训时免费为学员发放。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时德吉在2007年与同事制作的《五味子栽培技术》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农广天地》中播放,光盘也得到了批量发行。他与通化农科院的有关专家一同撰写的《寒冷稻作区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科技论文被通化市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学管理、农民科技培训先进工作者。

热心助农 无私奉献

篇(3)

一、前言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的有效半径只能覆盖城市和周边的农村,由于距离图书馆太远,边远乡镇和农村的读者借阅图书十分不方便。随着因特网、手机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电脑和手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随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拓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机构”朝着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中心”转型,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成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扩大服务半径最有效的方法。

二、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意义

1.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周边乡镇农村的读者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不但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随着农村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受到馆舍面积和购书经费的限制馆藏图书数量和种类有限,读者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与本馆有限的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矛盾,农村读者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在投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技术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3.缩少城乡信息化的差距

城乡信息化建设差距很大,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精神生活贫乏。图书馆利用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引领农民健康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空间,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知识支撑和精神支柱。

4.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

中小型图书馆开展网络通过网络为“三农”提供服务,健全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农支农政策。通过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组织特色涉农信息资源,深化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实现增产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的经验

开平市图书馆开展农村网络信息服务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1.资源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对各种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对农业专题数据库资源、数字化农业科技文献资源及多媒体课件资源的整合开发,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库、专家论文资料库,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开平市图书馆还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海量的信息资源,克服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同时解决电子图书、农业科技期刊、视频资源的版权问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内的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特点, 信息资源建设要强调地方性特点。开平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广大农民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

2.网站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以“开平数字文化网”为平台,整合数字化资源包括拥有农业科技论文、农村各类实用视频、电子图书等信息资源,资源涵盖了文本型、数值型、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数据类型,此外开平市图书馆根据信息内容的相关性以及农村基层群众的认知特点和使用习惯,对上述海量信息进行统一组织管理,在网站上构建了科学的知识导航系统。此外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网站的资源,开平市图书馆让读者的借书证“一证多用”,借书证除了可以具备传统的借书功能外,还可以实行网上电子资源的借阅浏览,当读者进入图书馆网站利用借书证实行身份认证,通过认证后读者可以浏览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读物以及各种数据库、电子出版物。

3.服务点的建设

开平市图书馆通过建设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将信息服务推送到遍布各镇和行政府村,再通过基层站点传递给农民。为了加快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开平市图书馆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的硬件设备和线路开展基层信息服务点建设,使基层信息服务点迅速覆盖各个乡镇和行政村。同时充分发挥基层信息服务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馆际合作

受到藏书、人员以及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仅靠本馆的资源很难满足农村读者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争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为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馆藏、人才和管理等方面保障。开平市图书馆积极依托"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这一个由公共、教育、科技三大系统图书馆合作建立服务平台,向农村读者提供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期刊论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专利说明书等数据资源远程咨询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5.人员培训

开平市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服务是直接面向“三农”,资源的受众是广大农村读者。与传统文献相比,网络信息的检索方式和获得方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因此对用户信息能力要求较高,这成为限制农村用户使用网上信息的最大障碍。开平市图书馆除了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外,还加强农村用户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培训。此外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稳定基层服务点信息员队伍,提高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和素质、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素质过硬的信息服务队伍。

篇(4)

洞口县2012年来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33个(项),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408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举办县级、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51期,培训人员5878人次、技术咨询2285人次,技术指导员和专家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发表农技推广学术论文35篇,为全县养殖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关健词:

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实施方案;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工作实效

1制定“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养殖业)实施方案”

1.1成立了洞口县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2012年开始洞口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养殖业)补助项目,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由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党组及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畜牧股股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工作人员2人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开展。成立技术专家组,组长:总畜牧师,成员:局水产股股长,县农产品检测站站长,县兽医局副局长,县兽医局实验室主任,县兽医局高级兽医师1人。

1.2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和6名技术专家在全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中选聘40名技术指导员,其中县级12名,分别是县局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股室(站)负责人;乡镇28名,分别是23个乡镇(管理区)动物防疫站站长和洞口、高沙、竹市、石江、黄桥5个大站分管技术推广的副站长,并在县、乡两级人民政府予以公示。

1.3培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每年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4年培育40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220户农户。每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2个,4年建设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8个,其中水产养殖基地4个,养牛示范科技基地3个,养羊示范科技基地1个。

1.4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养殖业主推品种为:大约克、长白、杜洛克、黔邵花猪、湘南黄牛、波尔山羊、湘黄鸡、桃源鸡、中华鳖、泥鳅等新品种15个,主推技术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综合技术、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湘南黄牛和杂交黄牛育肥技术、种草养牛羊技术、波尔山羊或南江黄羊新品种养殖技术、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粪污治理以及沼气发电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池塘高效增氧技术等18项。

2工作措施

2.1加大对基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在县畜牧水产局加挂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乡镇动物防疫站加挂乡镇畜牧水产技术服务站和乡镇畜禽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服务站,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县、乡2级在编人员224人,在岗224人,在岗率100%,在岗人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11人,合计177人,职称人员占在岗人员79.0%。

2.2完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县局与每个技术指导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和工作责任状;二是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的遴选制度。400户科技示范户,其中养猪126户、养牛39户、养羊85户、养禽68户、养鱼82户,8个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好洞口县基层农技人员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责任制度、多元推广制度五个制度并上墙公示。

2.3做好养殖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的进村入户指导工作技术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指导不少于3次,并把每次服务的内容记录在《技术指导员手册》上。技术指导员和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和上门技术服务,排忧解难,4年入户服务8895次,解决疑难技术问题487个。如2015年11月下旬洞口县畜牧水产局总畜牧师和兽医局副局长2位农技推广专家,深入到月溪乡养牛示范户肖和忠的养牛场,进行指导其防寒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生产时,诊断出牛场由于到吉林调运牛引起的急性牛瘤胃臌气病,采取套管针穿刺疗法和内服制酵剂疗法结合方法,对6头患病牛进行治疗,一星期全部康复,减少经济损失4万元以上。

2.4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工作一是选派98名县级专家和技术员参加农业部、省、市级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班,选送8名示范基地法人到湖南农大参加省级科技示范基地技术培训。二是每年在县委党校组织了3次以上县级养殖业技术推广培训班,4年12期县级培训班,培训人员2488人次。主要讲授养殖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由县级专家和特邀专家(省、市)进行了授课,并对养殖户提出的养殖难题逐项讲解、提问解答,获得满意效果。三是开展乡镇级农技技术培训班,在我县畜牧业主产区的洞口镇、高沙镇、石江镇等主要乡镇,邀请县级专家上课,共组织39期,培训农户3390人次。四是组织8期基地观摩培训班,培训人员418人次。

2.5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行痕迹化管理如2015年共举办县、乡级养殖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2144人次,技术咨询1236人次。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洞口县政府网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养殖业技术推广报道220余篇,在国家、省级畜牧兽医、农技推广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开展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竞赛活动,建立网络书屋账号318个,全年全县共点击1857508余次,下载科技图书和养殖技术资料26390份。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学习积分单位前四名和个人积分前10名,分别奖励800元和600元。整理装订了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教材、网上报道、技术论文、工作总结等7大本资料。

3存在问题

3.1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实际上洞口县县、乡两级没有机构和编制洞口县没有专门的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编制的,特别是水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县只有县畜牧水产局水产股2个水产技术员编制。而全县有水产养殖面积62500亩,19880户养鱼农户,全县每年组织3-4次渔政检查(主要查麻鱼机),都要从局、站抽调非专业人员(没有渔政检查执法证)参加,名不正言不顺。2015年乡镇级防疫站编制166名,其中检疫员28名,防疫员138名,防疫检疫任务繁重,兼管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困难。

3.2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2015年1-2月的调查表明:洞口县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有4958人,其中畜禽养殖工2280人,水产养殖工652人,渔业船员128人,畜禽繁殖工150人,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员320人,村级防疫员600人,乡村兽医350人,兽药经销员110人,饲料经营员160人[4]。

4建议

4.1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制编洞口县只有224名畜牧水产技术人员,78万农业人口,比为1:3482,其中2名水产技术员,比为1:390000。建议县政府解决乡镇畜牧水产技术人员编制31名,其中洞口、高沙、竹市、黄桥等8个大乡镇水产技术员编制8名。

4.2加强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潜在新型职业农民四种职业农民。建议作为县局和乡镇站2级今后基层农技推广一项重要工作。

4.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洞口县是养殖大县,养殖规模户多,养殖技术需求量大,每年30万元的补助项目存在着推广面窄、推广经费不足等问题。建议农业部加大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投入,省、市、县财政配备配套资金,建议四级比例为:1:1:0.5:0.5。如农业部支持30万,配套后就有90万资金。

参考文献

[1]唐发铁.对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的探讨[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5,(10):60-62.

[2]龚国斌,刘应高,伍光文.新化县畜牧水产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11):12-14.

[3]曹德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80-383.

篇(5)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基地是宏观上的概念,其包括示范基地、实验站、科技小院和科技园区等技术产品的孵化和扩散平台。基地是多功能集成的实验基地,它可以实现教授指导,研究生具体实施,农户参与的农业技术规划与实验。这个基地为培养出高层次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师资方面来看,培养基地的师资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教授团队组成,他们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基地也正式聘请曲周县县长和书记作为第二责任导师,同时县农技专家、田间植保专家、栽培专家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才都作为研究生的日常协作教师,为培养出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培养经费上看,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高产高效(简称“双高”)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是国家985、211、973、863、948等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创新群体、国家支撑计划等的集合,主要经费支持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保证培养经费的充足。从科研条件看,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建有实验站,占地面积73.33hm,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6.67hm,总建筑面积6000余m;实验楼建筑面积1700m,配备有价值近30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供学生开展试验;教学培训楼建筑面积1800m,配备120台计算机和宽带网,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学生完成论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培养方式的创新

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服务相结合。首先,基地中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地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程。课题开展过程是逐步培养优秀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过程。以“曲周夏玉米高产关键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研究”为例,玉米是曲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其产量多年未见提升,但从技术角度讲其具备增产的条件。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研究生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土地质地分析,农户调研讨论等前期工作,初步确定影响产量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然后在导师和协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试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深入农田示范基地考察调研,实地讲解,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入田间观察,记录作物生长情况,在田间向植保专家和栽培专家学习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向农民学习生产经验,向农机手学习耕地技术等,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渐把理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和县政府双方根据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稀缺,农技知识过时及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把基地的研究生选聘为县农业技术员,1人负责1个村,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向农户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3示范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

通过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①提升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将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能力。两年间,研究生共发表20余篇与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相关的文章,实现了“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过程。②人际技能明显提升。研究生学会了如何与地方政府和农户建立友好关系,如何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地传递给农户,最快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③组织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基地的每位研究生都至少独立组织过一场大型农民技术培训会和联谊会,会议中一切资料的准备、会场的布置和培训的具体过程均由他们自己操作。④增强了研究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了农业机械的实际操作,如播种机、施肥机等使用,这为他们在农业领域进行科研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奠定了基本实践技能。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创新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从事应用课题研究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功面临着一些挑战。①要求项目主题负责人具备优秀的管理技能,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搭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并且要与研究生形成相互理解、相互融洽的和谐关系。②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农村示范基地并且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论文设计。③导师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细节观察,科学地收集数据,并不断进行总结。④选题需要既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又能为研究论文提供数据,只有有效地融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⑤需要有效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如实现目标管理,具体化研究生的目标内容包括:工作日志撰写,基地网站管理,编辑技术手册和新闻媒体联络,农技员和示范户培训,施肥和喷药技术管理。非正式制度如组织文化,曲周农业技术推广师生团队是一支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善于学习和总结,有激情、高情商、有责任心、灵活应变的全方位沟通的团队。在这样的行动者引导下形成了研究生与地方政府,研究生和农民的有效融合和相互激励的社会界面。

篇(6)

一、文献回顾

失地农民再就业是国内外学者在农村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为厘清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借鉴美国学者柯亨和阿拉托的相关研究成果,依据国家、经济领域、市民社会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支持系统划分为政府支持、市场支持、私人关系支持,并从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以及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展开文献回顾。

有的学者关注到了政府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如,B. N. Floyd(1982)、Gail M. Shields和Michael P.Shields(1989)指出政府认同和资金扶持直接决定了失地农民所能获得的就业岗位①;Linda Wong(1994)强调了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过程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②;Gnanzhong James Wen(1995)通过分析现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储蓄、投资机制,认为征地补偿制度的完善对失地农民更好地实现再就业有着重要影响③;费淑静(2006)、周志雄(2007)、胡加荣(2007)通过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指出政府提供的资金、信息、职业培训帮扶等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有重要作用④;Carmelo Mesa-Lago(2009)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强制失地农民参保以及为他们提供基金和注册缴费等资金支持,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保障⑤;L. Kironde(2002)强调政府征地补偿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性⑥;王洪(2008)、李梅(2010)等学者通过比较货币安置、社保安置与就业安置等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发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支持不足,指出对失地农民缺乏正确引导是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资金与技术支持是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关键⑦。

有的学者强调了市场支持因素中企业吸收劳动力状况、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影响。如,Michael P. Todaro(1969)通过分析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型,指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和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重要影响⑧;Juha Kettunen(1997)指出失地农民在原本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接受额外的企业培训会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⑨;Tito Boeri(1998)认为企业就近吸收劳动力能有效改善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⑩;汪慧玲、王富贵(2009)根据西安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调查,指出应加大乡镇企业的劳动力吸收能力,以及对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李凤兰、李飞(2009)认为现代教育不足、社会保障缺失等是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提出应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律培训等;胡于成、朱英杰(2009)强调企业的就业机会对失地农民转型的重要性,提出商业用途占用土地的企业,除了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对占用土地进行经济补偿外,还应该对失地农民提供优先就业的机会;刘波、陈夏芬(2011)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强调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性;Carlos Chiatti和Isabel Shutes(2012)指出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保障就业工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性。

有的学者分析了私人关系对再就业的影响。如,Peter Blau和Otis Ducuan(1967)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社会网对职业方面的影响;Mark Granovetter(1974)强调了个人关系网络在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指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个人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 ;Nan Lin(1999)等人把结构层面的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引入地位取得研究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就越多,工具性行动越理想。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强调了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如,孟祥斐、华学成(2008)认为私人关系和再就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私人关系的范围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失地农民的各种活动,良好的私人关系状况能为失地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张青(2010)通过分析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的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指出就业机会取决于个体所有社会资本的质量、特征以及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地位訛;周琳琳(2011)认为人脉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失地农民在就业过程中应扩大人脉,弥补二元社会造成的社会资源劣势;郭素玲(2011)认为就业资本状况是影响就业的关键,会从不同侧面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胡仕勇(2013)认为就业帮助者的职业与个人经济条件会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学者们既往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各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的比较研究,也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各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的具体定量分析,较难为政策制定提供清晰的参考意见。为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通过Logistic多元统计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支持系统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比较了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以及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力,同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议和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最初出现在社会病原学中,用于研究心理失调的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社会支持领域研究,集中于从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行为的性质等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三是从社会行为的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基于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文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体系是指来自于政府支持、市场支持以及私人关系支持的各种社会资源。

(二)研究假说

基于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本文将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为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以及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状况取决于社会支持提供的各种就业资源。如果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以及私人关系支持因素提供的资源较多,则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状况就相对较好,反之,则比较差。本文建立以下有关假说:

假说H1:社会支持体系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假说H2:政府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假说H3:市场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假说H4: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显著影响。

(三)变量设计

本文的因变量为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用“已实现再就业”与“未实现再就业”来进行测量。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与调查对象本人对新职业的满意度、家人对新职业的满意度以及新职业适应的困难程度等进行了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63、0.829以及0.894,说明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

本文的自变量为社会体系提供的各种资源,具体分为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私人关系支持因素三组解释变量。第一组变量是政府支持因素,主要包含政府征地补偿状况、就业安置制度实施状况、再就业资金支持状况以及再就业技术培训支持状况等变量。第二组变量是市场支持因素,主要包含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状况、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状况等变量。第三组变量是私人关系支持因素,主要包括人脉范围状况、帮助者职业相关程度以及帮助者社会地位差距状况等变量。相关变量的含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根据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原则,结合抽样便利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调研组以湖北省武汉、襄阳、荆门以及恩施四市为调查地点,开展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为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采取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多段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式。首先在湖北省四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县进行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形式获取样本县的代码。接着,在被抽中的样本县中,再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镇的代码,再依次获取村的代码。最后,在样本村中,根据抽样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片居的农民家庭。这样的抽样方式很好地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员采取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按照问卷内容收集相关资料。针对失地农民发放了2300份问卷,剔除缺乏关键信息的问卷以及废卷,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227份,有效率为96.83%。

(二)样本基本特征

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58.8%和41.2%;从年龄结构上看,适龄劳动群体(35—55岁)占总体样本的82.8%;从受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教育背景占样本总体的60.4%;从婚姻状况看,已婚占样本总体的96.5%;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样本总体的63.3%。总体上看,失地农民样本主要体现出适龄劳动群体、低教育水平、有家庭负担以及低收入等特点,与既往文献中失地农民样本结构较一致,也比较符合在农村中观察的结果,因此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失地农民再就业描述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再就业总体状况并不好,认为“已实现再就业”的样本占总体的23.7%,认为“未实现再就业”的样本占总体的76.3%。结果表明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上任务艰巨,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大量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以及城镇化进程。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解释性分析

本文研究所考察的是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且假定其选择只有两种:“已实现再就业”与“未实现再就业”。对于此二类选择问题,在综合考虑自变量类型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其模型形式为:

其中,Pi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概率,α为常数项,χj表示第j个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自变量,m为自变量的个数,βj是自变量回归系数。失地农民已实现再就业的概率与失地农民未实现再就业的概率的比值为事件发生比,对其进行对数变换,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为:

为比较不同变量组之间的影响力,国内部分研究选用似然率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简称LRT),但从统计应用范围来讲,该统计方法具有明显的不足,因为不同模型中自变量的数量明显不同。目前国外Logistic分析方法在嵌套模型(Nested Model)中,通常采用LRT方法,但是针对类似论文的非嵌套模型(Non-nested Model),通常采用的方法为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其表达式为:

BICk=-G2+DFk*lnN

其中,G2为与虚无模型相比之下的似然率,DFk为模型中自变量的数目,N为观察值的数目。一般说来,BIC的值越小,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或者说BIC的绝对值越大,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

本文利用STATA12.0统计软件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验算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以及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在模型回归过程中,首先将可能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府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Ⅰ;其次将可能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市场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Ⅱ;再次将可能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Ⅲ;然后将论文设定的全部自变量(包括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共同引入模型,得到模型Ⅳ;最后为确保数学模型的稳健性,根据估计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剔除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解释变量,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得到模型Ⅴ。各Logistic模型均以失地农民未实现再就业为参照组,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1. 研究假说验证。表4中模型Ⅴ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社会支持体系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Sig.=0.013),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支持因素、市场支持因素与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均有变量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另外通过模型Ⅳ与模型Ⅴ拟合优度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BIC值相差不大,从而可以得出模型Ⅴ的稳健性较好,社会支持体系为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了影响,提供了各种就业资源,即研究假说H1成立。

表4中模型Ⅰ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政府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Sig.=0.041),即研究假说H2成立。但是通过模型Ⅰ的BIC值(-35.126)与模型Ⅲ的BIC值(-96.457),可以看出相对于私人关系支持因素,政府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较弱。

表4中模型Ⅱ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市场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未产生显著影响(Sig.=0.067),即研究假说H3不成立,反映出市场支持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着明显的缺位现象。

表4中模型Ⅲ的拟合优度检验,反映出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Sig.=0.021),即研究假说H4成立。通过与模型Ⅰ的BIC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较强,同时模型Ⅲ中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发生比值较其他组别相对较高,说明目前失地农民在寻找新职业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再就业。

2. 政府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在政府支持因素中,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支持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制度实施状况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1)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支持状况。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支持的发生比(eb)分别为1.120和1.223,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支持每提升一等级,实现再就业的概率就相应增加12.0%以及22.3%。由此可见,政府对失地农民技术培训支持的效能要高于资金支持,政府应更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中的技术培训。

(2)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制度实施状况。征地补偿状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政府应更重视失地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失地农民领取征地补偿等经济补助,更多用来消费,而不是用于就业与投资,这给失地农民未来生活保障带来了很多的隐患。在湖北四市的个案访谈中,项目组发现了不少因过度消费征地补偿而沦为贫农的个案。同时,就业安置制度实施状况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政府工作中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3. 市场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尽管市场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未整体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在模型Ⅱ与模型Ⅳ中,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状况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状况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1)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状况。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状况的发生比(eb)为1.097,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企业吸收当地劳动力状况每提升一等级,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的概率就相应增加9.7%。虽然发生比值相对较低,但是引入企业规模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吸收劳动力能力。这与汪慧玲和王富贵(2009)、廖正涛(2009)等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2)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状况。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状况在模型Ⅱ、Ⅳ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但是通过频数分析可以发现,调查样本中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8.27%,说明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状况本身就存在较大问题。

4. 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在私人关系因素中,人脉范围、帮助者职业相关程度以及帮助者社会地位差距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呈现正向相关。表4中模型Ⅳ、Ⅴ显示,帮助者职业相关程度变量的比率比值(eb)最大。

(1)人脉范围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脉范围变量在模型Ⅲ、Ⅳ中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失地农民人脉范围越大,再就业效果就越好。但通过模型Ⅲ、Ⅳ中eb的比较发现,人脉范围的比率比值均小于帮助者职业相关程度与帮助者社会地位差距,表明在社会资本中,社会资本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2)帮助者的职业相关程度与社会地位差距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帮助者的职业相关程度与社会地位差距在模型Ⅲ、Ⅳ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帮助者的职业相关程度越高、社会地位差距越大,失地农民再就业效果就越好。在社会网结构中,帮助者的职业相关程度表示“经度”,社会地位差距表示“纬度”,呈现出社会网络的两个维度。帮助者的职业相关程度越高、社会地位差距越大,则意味着失地农民社会网结构的“经度”与“纬度”值越大,社会网络质量越好,失地农民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五、小结与对策

基于湖北省四市2227名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比较的方式,运用二元 Logistic模型分析了社会支持视角下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私人关系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私人关系支持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大于政府支持与市场支持的影响。(2)在政府支持因素中,再就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支持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技术培训对再就业影响的发生比相对较大,而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制度实施状况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再就业保障状况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经济补偿未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发挥明显作用。(3)市场支持因素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企业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吸纳作用未发挥明显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在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就业安置制度,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促进机制。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过程中,应转变支持观念,从原有“输血”支持转变到自身“造血”支持,强化失地农民再就业责任意识。政府应从资金落实、技术培训与帮扶以及税收政策上,落实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制度,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同时,应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科学工作机制,以及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链。可在政府层面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委员会,同时发挥农村社区的枢纽作用,建立联动平台,构建动态性、系统性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链。

第二,改善企业缺位状况,增强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并针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解决和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切实履行其在失地农民再就业实现过程中的责任及义务,改善企业缺位状况。另外,企业应凭借有利的区位优势,加大吸纳周边地区失地农民的力度。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支持,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掌握新的职业技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

第三,提高失地农民职业培训质量,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首先,政府应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开发式的创业培训,加强对失地农民开展基本法律知识、权益保护、择业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失地农民良好的再就业意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愿望和预期收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因人制宜地帮助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其次,应在失地农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全面推开创业培训,为失地农民向土地富余区域农业产业转移提供技能支持。再次,应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县、乡镇为重点,村、社区为责任部门,同时配有专业组织进行决策与业务指导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服务基地。

注释:

① B. N. Floyd, The Rain Forest and the Farmer, Geo Journal, 1982, 6(5), pp.433-442; Gail M. Shields and Michael P. Shields, Family Migration and Nonmarket Activities in Costa Ric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89, 38(1), pp.73-88.

② Linda Wong, 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 Pacific Affairs, 1994, 67(3), pp.335-355.

③ Gnanzhong James Wen, The Land Tenure System and its Saving and Investment Mechanism: The Case of Modern China, Asian Economic Journal, 1995, 9(3), pp.233-260.

④ 费淑静:《城市化进程中山东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周志雄:《论建立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制度》,《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5期;胡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⑤ Carmelo Mesa-Lago, Social Security in Latin America: Pension and Health Care Reforms in the Last Quarter Century,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2009, 42(2), pp.181-201.

⑥ L. Kironde, Comments on Management of Peri-urban Land and Land Taxation, Kampala: The World Band Regional Land Workshop, 2002.

⑦ 王洪:《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以无锡市锡山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李梅:《推动失地农民“可行能力”建设——政策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第1期。

篇(7)

论文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问题 

1.观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严重匮乏,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都是由普教转岗或是由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组成的,他们对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也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成教的困惑,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党政部门的思想观念。各级党政部门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是解决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和重要阵地,在此高度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农民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成人教育善于培训的功能,让农民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这样,才能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新农村建设;困惑;对策 

论文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问题 

1.观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严重匮乏,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都是由普教转岗或是由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组成的,他们对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也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成教的困惑,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