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7 04:03: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才培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才培养论文

篇(1)

(一)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个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在学习中存在很多困难,导致学习的低效率现象。小组学习有效的发挥了团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动员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弥补了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缺陷。尤其是在财会专业的实践操作中,小组配合,分工合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完善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财会实践中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很多学生不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由讨论时间看成是放松闲聊的时间,讨论一些与课程知识无关的内容,看似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由于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盲目攀比和个人权威现象,有的基础好的同学不尊重基础差的同学的自由发言权利,对自己个人的能力过分自信,在一时的争强好胜心理中排斥抗拒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其他成员在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基础差的同学由于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就无所事事,不参与小组活动。第三,有的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得失看得太重,在小组竞赛的失利后相互指责,导致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学习效率低下,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问题都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职财会实践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组织带头作用

教师的教学在财会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将学生有效组织起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引导,对怎么分配小组成员、如何进行小组团队协作、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优势等问题进行深度讲解,并且做好榜样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团队协作上来,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及时解疑,帮助小组合作取得有效率的成果。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抽查,调动学生的反馈来对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监督,使老师更好的发挥组织带头作用,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合作目标具体化,明确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合作任务分配下来的时候,先写好小组合作计划书,制定明确的团体合作目标,以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积极为团体合作献力献策。只有明确的分工才能避免懒散现象,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比如要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要分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报表分析等五个大的版块,具体的任务具体到每个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提高效率。

(三)加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营造良好协作氛围在分配小组成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优势。每个小组中都应该有一个富有责任心,自我约束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发挥带头作用,也可以激励小组成员积极完成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在分工的时候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加教师调整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友好是最关键的,而自由组合时无疑对小组成员内部的信任度有大的优势,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三、中职财会教学中人才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打好夯实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专业课的学习也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不能够中断。当中职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是从事今后工作的硬功夫,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更加谈不上创业了。

(一)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学校老师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加强学校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依据近几年财会专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对现行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机制,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积极的建立起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教学团队,培养出骨干老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走进中职学习财会专业的学生切实能够学到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很好的胜任与财会相关的工作。

(二)初级财会人员的培养

对于好学基础又很扎实的学生,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讲讲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方面的工作流程,也可以在学校举办比赛,模拟企业财务部、银行、税务局以及工商等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在进行电算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是来自于企业、银行等部门的日常遇到的真实会计实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确实掌握如何正确填写汇票、支票等业务、如何成功的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及如何办理税务的登记、变更、年审等常识知识。最后还需要让中职财会学生掌握POS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真假钞如何快速辨别。最终使学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具备财会专业较高技术水平人员的培养

对于那些非常想多学些理论知识的财会学生,中职学校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在扎实掌握好一定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让他们参加会计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以此来巩固他们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此课程也要设置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每个财会学生必须学习以及掌握的知识,而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也让那些喜欢多学理论知识的同学的心愿得到满足。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更高层次的资格证,对取得资格证的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提高财会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语

篇(2)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招生以来,始终坚持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能力中心模式,结合每届学生就业情况,深入就业单位调研,走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与毕业学生沟通座谈,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就业趋势变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3、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5、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6、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坚持产学研用

篇(3)

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能力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程师能力。工程师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协同能力、业务能力,其中协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应变生存能力等;业务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而协同能力的核心是意志力,业务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目标[4]。即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应至少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因为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所侧重。有些侧重研究能力,有些侧重语言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我们认为培养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我们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还学生一个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计划。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制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

1.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趋同于重点工科学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模仿高职院校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定位是为油气田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复合性技能型技术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就是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构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的,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工科设计能力和工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把实践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

我国专业石油院校大多远离石油一线,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学生实习,加之学校实验实训设施的匮乏与陈旧,造成学生对石油井场布局,钻机、抽油机、修井机、固井机的主要部件,管汇安装,井控设备等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内通过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加强石油工程能力的训练,强化石油工程意识,比如,通过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强化情景训练;针对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核心专业课,分别设置了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和采油工程实训与设计课程。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时间安排跨度较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依托实验条件,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钻井和采油方向学生动手能力,我院独立设置了定向井钻具配套与设计、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采油修井管柱配套与设计、酸化压裂实训与设计、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包括钻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钻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机工作原理实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多地适应油田的发展情况,我院还增设了固井工程实训,修井工程实训,酸化压裂设计与实训课程。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一专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从事油田钻采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就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筹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学生考取钻井证、采油证、施工证、修井证、安全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辟了一个学业课程选修模块,引导鼓励学生以考证、制作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科学设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培养坚持“两条线”,一是向上走,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线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每3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引进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企业聘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技术交流;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体现贯彻应用型办学定位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院共引进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十八名教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既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又没有系统接受过师范技能的培训,教学盲点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凸显工科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业和煤炭企业一线锻炼中丰富实践阅历,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体验;在考试命题的改革中促进课堂教学由单纯理解式、记忆式向分析应用式转变;在课题项目的参与攻关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2013年开始,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利用2个月时间到油田现场实地掌握学习钻井、修井、测井等技术,了解一线的生产工作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争取在3年时间让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实践阅历,不断增强工科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试方式,延伸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觉性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考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命题质量。一封试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横向看可以判断出是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撑。工科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原理在物理学意义上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变为实践的动力,考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在于此。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命题应力戒单纯记忆性题型,增加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断、计算、识图填图、设计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这种改变进而倒逼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听评课来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不断地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括:通过开发一些实训设计课程向实验室延伸;通过布置作业题、讨论题、书目阅读向图书馆延伸;通过制图、3D设计制作等向机房延伸;通过集体辅导、问题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过硕博论坛、专业讲座向学术厅延伸。

3.把教师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应用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但要精讲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承担本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课,从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同时准备,一并计划,做到边进行知识传授,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又使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工科教学中课程主讲老师与实验老师分离的现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篇(4)

对于职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而言“,校企合作”与“订单式”是该类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式[1]。职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就能够促使职校教学人才培养更贴近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发展趋势。在职校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少职校在对几家有意向的企业综合比较后,都会选择更贴近学生成长,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企业进行合作办学。通常情况下,职校在确定了相宜的企业后,会选择一个恰当当的时间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协议里面,企业就会授权职校进行为其展开招生培训的班次。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外在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学生进校学习后,职校就会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双方就人才培养方案达成共识后,学校就会对在校学生展开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双方就学生在校培养的时间以及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实现就业。在学校对在校期间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与学校都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招生工作,同时还应当就教学管理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与企业的的需要,更贴近企业的需要。当然,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校承担着教学的重要职责,而在此时,企业需要为职校教学提供必备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设备,针对学生实习、就业与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好后续工作。从这儿就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中心,就业的基地。在学生在校接受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带那个向学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和社会信息。校企双方就专业范围、招生人数、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确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企业可以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学校的相关专业和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当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对应的基础性设施,如酒店管理专业,企业要为学生准备酒店工作人员的服装。在学校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的过程中,企业还应当向学生传递企业文化,针对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奖励与鼓励,这样就可以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参与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中,职校采用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在办学的过程中,凸显办学特点,还可以让身处象牙塔的学生与社会接轨。随着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地推行,在后期的几年时间内,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将会越来越丰富[2]。虽然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取得成就值得肯定和嘉奖,但是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并非为了获得办学经费,也不是为了给学生安排岗位实习,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校在办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培养过程,促使职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促使更多的企业更愿意接受高职学院的学生。这可以充分体现出,职校教育在办学的过程中,对于任何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对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管理

在经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职校学生不仅具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同时还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表现良好,那在后期工作中的表现也会非常优秀。针对职校教学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展开企业化管理模式

在学生课程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思维观念内形成标准化的企业文化概念,这对后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如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赢得市场的一种名片。首先,统一进行着装。在学生接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企业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配套的职业装。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使用班费为学生购置与专业相符的服装。只要是学生在校学习,就需要在上课时间或者是学校的公共场所统一着装。在企业与学校开展办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活动内容需要进行不同着装。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着装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严格化管理,促使学生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后期的发展与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最后,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3]。为落实工作效果,学校应当制定好每学期的安排工作,由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当有转校经费,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奖励。高职学院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掌握各种酒店专业的服务技能。

2.2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培养人才效果,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展开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4]。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军队管理模式,按照军队制度展开管理。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后期的工作岗位中获得有效的管理。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在职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半军事化管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内容。

3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关键

对于职校教学教育人才培养而言,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在校学习后,能否顺利地进入到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顶岗实习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这部分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对其后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选择优秀的企业,就会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联系起来,真正的学习是到岗位中才能够获得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企业实习的时候应当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良好、企业文化精神向上的企业。在这种企业内实习,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后期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学校收取管理的费用问题。职校在办校的过程中,不应当收取管理费用。相较于正式员工,学生在心理方面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平衡感,进而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表现出波动的情况[5]。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消极怠工。学生的消极怠工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对学生自我成长并无益处,学生的这种表现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背离,同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效果的取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性。其实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不应当收取相关的管理费。最后,顶岗实习轮换岗位实习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都会希望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学习较多的东西,期待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这种期待非常有必要。但是,企业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通常都是不情愿的。因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此问题进行商量。实践表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在实习时间结束后都会获得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4结语

篇(5)

(一)缺乏自己的教学团队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

导致教学滞后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

国内高校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

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二、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

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篇(6)

1.1国内文秘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文秘专业特色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雷同。目前,国内有上百所院校开办了文秘专业,大多是将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办公室事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人才。若说有不同,有的秘书专业强化了英语教学,注重涉外秘书人才的培养。

第二,岗位定位相似。大多数秘书专业定位于各种行业从事行政秘书、涉外商务秘书、文书处理员、接待员、资料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

第三,课程体系差别不太。由于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的相似,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秘书技能模块,计算机操作模块和商务模块,涉外秘书专业会有英语技能模块。

由于上述关键因素没有明显的秘书专业特色,文秘专业至今没有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示范建设专业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缺乏特色,在许多地区秘书专业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困难。

为什么文秘专业难以办出应有特色呢?通过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文秘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从78年南开大学首次开办秘书专业以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文秘专业主要培养行政单位写作型秘书,后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行政机关对秘书人员的需求不断减少,而企业、团体对文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法,许多院校的文秘专业进行了自我改造,即从培养以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体系,转到培养以会议组织、接待等实务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为核心的体系上,当新体系建立后,文秘专业如何继续适应社会经济对文秘人才的变化,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就导致了文秘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相似。

第二,文秘职业的需求特点导致形成自己特色比较困难。文秘职业需求具有分散性,一个单位即使需要也往往只是一两个,不像有些专业的职业需求是批量的。职业的分散性导致文秘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求全求大,就业岗位定位于所有行业的秘书岗位,课程体系以训练秘书岗位共性的能力为主,因此专业特色很难形成。

第三,文秘教师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影响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目前从事文秘教学的教师多是由原来教语文或中文的教师转过来的,大多数教师没有实际秘书工作经验,对秘书岗位要求不熟悉,加上目前对秘书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秘书专业的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秘专业难出彩。

1.2专业特色形成规律探索

专业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空间,没有生存空间的专业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而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通过研究那些专业特色明显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专业的特色形成应遵循下列规律:

①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

专业建设方向首先要面向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一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专业建设只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落实在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就是要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的物业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该学院随之设立了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建筑工程、城市环境工程、城市园林等物业管理专业群。再比如,伴随着深圳建设花园城市的步伐和深圳花卉园林业的发展,该学院开设了城市园林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群)之所以能形成特色,无不是围绕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来建设的。

②专业建设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布局相一致。

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整合院内资源,在一个学院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专业建设不与学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相一致,不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学院特色相适应,就很争取到更多资源。因此,专业建设的执行者要研究本院办学特色,把握本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总体目标,然后结合自身特点将专业办出特色。比如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本身是一所主要培养IT人才的学院,它的文秘专业也围绕学院特色进行专业建设,目前已经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商务文秘的特色。

③专业特色的形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同时,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也有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比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有11个特色专业、湖南民政职业学院的文秘专业殡仪专业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与建设而成的。

④专业特色的形成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一个特色专业的形成是专业长期发挥自身优势的结果。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之所以能建出特色,与它长期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联系。该院文秘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是一位作家,同时担任该学院人文分院的领导,因此文秘专业中应用写作课程得到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建设,该院的文秘专业写作教学获得了多项国家与省级的教学奖,同时也促成了专业特色的形成。

1.3关于我院文秘专业形成特色思考

品牌就是特色,如何将我院文秘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我们认为,文秘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抓住深港合作机遇,结合我院的信息特点,通过提升现有的优势让本院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特点。

1.3.1关于我院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专业形成特色的关键。依据专业形成特色的规律,专业定位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注重专业的前瞻性。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我院文秘专业应立足于为深圳经济发展服务。

深港经济的不断融合,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港资投资深圳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港合作的层次在不断深入。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市引进港商投资项目36218项,直接投资28304项,实际投资320亿美元。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企业就更多。从合作范围与层次看,深港合作已在各个行业开展,深港大都会的构想,为深港合作描绘了美好蓝图。目前“深港创新圈”、“深港文化创意中心”、“深港生产力基地”的建立为深港合作,深港大都会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港合作为文秘专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深港合作的加深,无论与香港有合作的内地企业,还是港资企业,十分需要熟悉两地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从国内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没有一家将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此,因此,我院文秘专业可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几年建设,形成自身的特色。

1.3.2为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所具有的条件和优势

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考虑自身的优势。本专业在培养熟悉深港企业业务运作的秘书人才方面具有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的便利性,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与香港方面进行交流,较快获得香港的资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香港文化比较熟悉。

第二,港资企业或与港资合作日常交流语言多采用粤语或英语。而本院文秘专业有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并且本专业一直坚持中英文办学方向,在办学上有一定基础。另外,本院学生主要是深圳生源,这些学生从小都能说流利的粤语,目前学生日常生活中基本使用粤语。因此在语言上不存在障碍。

第三,近两年,本专业与部分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有一定程度合作。

1.3.3专业特色形成的基本思路

特色专业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让我院文秘专业早日形成特色,应从下列方面进行建设:

①对港资企业、或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合作机构作深入调研,通过调研掌握这些企业或机构对秘书人才的要求以及从事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打下基础。

②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坚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目标。为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课程体系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识别繁体中文能力的课程,秘书技能课程应增加培养港资企业秘书事务管理及文书处理能力的课程。

③强化师资队伍的改造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知识结构上,就丰富香港各事务的知识,一是增加教师在港资企业、与香港有合作的深圳企业和机构的工作经验。

④编写适合培养目标的教材。教材建设要围绕培养来进行,在内容上应包括上述企业的秘书工作内容,在形式上最好使用繁体中文编写。⑤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技能。

2文秘有效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特色只是培养有效人才的手段,而有效人才的培养才是专业建设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同时达到有效人才的培养呢,下面就有效人才培养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路。

2.1有效人才的提出及内涵

在2005年,深圳经过25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目前深圳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在2005年初,深圳第一次明确提出: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转变。建设效益深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所谓的“效益深圳”,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决定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建设“效益深圳”的要求,深圳市委对我院办学提出了“育有效人才”的要求,所谓“有效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素养人才。它是对党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具体化。之所以说它是“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内涵上,它与深圳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了,在深圳经过第一次创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深圳发展资源紧缺的现状,深圳第二次创业提出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发展目标。培养有效人才可以说建设“效益深圳”对教育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

2.2文秘有效人才的基本标准

经过对深圳秘书岗位的调查,我们认为文秘有效人才,从总体上来说应具有“六会一高”,“六会”,即会做人、会办文、会办会、会办事、会说话、会学习;“一高”,即办文办事办会效率高。

“会做人”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合格秘书应做到:忠于职守、严守机密、讲求效率、善于合作,恪守信用、文明礼貌。

“会办文”就是“坐下来能写”,学生不仅能写各种文体,而且懂得各种办文程序。

“会办会”就是能将组织策划大型的会议或活动,能做好会议前的准备工作,会中的服务工作以及会后善后总结工作。

“会办事”就是对内能处理好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在外办事能把握好度,能维护好领导的尊严和公司的形象。能具有一些具体事务和基层管理工作。

“会说话”就是“站起来能说”,要求文秘人员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效率”就是秘书对工作反应快,能快速做好各种办公事务的准备工作,能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深圳文秘人员还需要下面的特色能力:粤语表达能力,繁体汉字识别能力,信息与资料的快速整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4在文秘专业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培养有效人才

培养有效人才是形成文秘专业特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专业建设包括人才规格的定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要在培养有效人才的基础上进行。坚持专业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培养文秘有效人才的具体措施如下:

2.4.1通过研究深圳的港资企业及与香港机构合作企业,设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前文所述可知,文秘专业要办出自身的特色,必须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将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培养方案。通过调研,本专业确立了新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深圳经济发展需要、能以中英文作为交流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沟通主要手段,掌握文秘基本理论,熟悉深港行政管理与文秘业务操作,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拥有现代秘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文秘人才”。同时还形成了语言、秘书、计算机、商务活动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2.4.2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文秘专业要培养熟悉深港企业运作的秘书人才也必须通过工学结合来完成。为此,文秘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首先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础的建设,为学生随机的、经常性的教育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

2.4.3通过评价主体转换,形成有效人才新指标体系

过去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成绩时,往往“一卷定终身”。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后来又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但是主体依然是教师,而教师多是从其知识和一般能力来评价,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在企业工作中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对于有效人才的评价,在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式评价和企业信息反馈式评价,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着力人才有效性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杨念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4.

篇(7)

(1)专升本招生考试

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专科学习结果。目前各高校专升本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往往过于单调,有的学校理工科专业只考英语、微积分、计算机应用三门课程,对于其它知识、技术、能力不做任何考查,这样的指挥棒使得有些学生从进入专科起就主攻这三门课程,只是为了升入本科的目标,忽视对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这种实践技能理应是应用型人才的长项。这种招生方式一开始就偏离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若是实行学分积累与转换,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就可以弥补这种单一考试的缺陷。

(2)专科学习结果不能带入本科并得到承认

造成重复学习、浪费学生时间。目前多数学校专升本学生的培养采取的是最简单最粗糙的培养方式,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后,直接插班在相应专业的本科三年级跟读,专升本学生的两年本科课程计划安排与普通本科学生三、四年级课程计划完全相同。本科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一、二年级重在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三、四年级更加侧重专业课与实践实习的训练,高职专科的培养也是重在专业技能与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的时间是在重复专科阶段已经经历过的实践实习,而对于专升本学生所欠缺的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没有任何加强与弥补。对专升本学生毕业审核只审核本科教学计划的三、四年级课程,学位审核只审核在三、四年级所学的学位课程,专科所取得课程学分没有带入本科的学习,也不做任何考查,把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一刀切”式地分开了。这种培养方式表面看减少了教学成本,实际则是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牺牲了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达到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

(3)现有的专升本培养模式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从专科升入本科,缺少学习结果积累转换的过程,不能全面公正考核专科的学习结果,也不能把专科与社会的学习结果带入本科学习,专科培养与本科培养截然分开,培养方案不能对接,没有基于个人学习基础的配套课程设置与选课,也没有量身订制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毕业学位考核标准。总之,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学分积累与转换,贯通专科与本科,找到更加精细、科学、方向明确的培养模式。

2学习积累与转换方法

学生受教育的地点单位可以是不相关无传承的,但学生的再学习应是以旧的学习积累与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是连续的。从专科到本科,只有对旧的学习积累与学习结果有一个科学的转换、认定与评价,新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会更加系统有效,专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也才是成功的。

(1)设置合适的学分绩点转换标准

是从专科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贯通中,找到一个量化的、科学的衡量标准,来衡量学生在专科的学习结果与积累并带入本科,这是至关重要的。以学分反应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量,学习成绩转换成的绩点反应学习质量,那么学分绩点就可以基本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积累。从国内到国外,学分绩点制的实质是相近的,但具体的绩点设置与度量方法千差万别,作为从专科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它有别于大学内部的学分绩点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基础不同的学生群,不同老师、不同的学习背景、不同环境导致的成绩内涵的差异。如果采用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学习成绩与绩点的直接换算,会掩盖差异,不能做到从专科到本科学习结果对等的积累与转换。一般的普通大学内部的学分绩点划分大致情况,按这样的学分绩点换算,专科学生在专科学习所得到的学分绩点,与普通本科学生得到的学分绩点是没有可比性的。代表学习量的学分具有通用的可比性,但由成绩直接转换成的绩点,不能科学地衡量与本科对等的学习质量。首先,由于高考分数的分档,接受教育的本科人群与专科人群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假设学生的成绩在专科与本科不同人群中都呈正态分布,同样的分数所代表的学习质量是不同的。另外,由于师资条件及背景条件的影响,我们也无法评判每门课成绩分布的期望值。如:某专科学生在专科教育过程中,高等数学是83分;本科学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该门课也是83分,但所代表的学习质量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这种绝对成绩转化的学分绩点比较是无意义的,不能成为专科上升到本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桥梁。绝对比较行不通,可以利用相对比较的方法,也有些学者称之为标准绩点制的理念,通过学生课程成绩在本专业特定人群中的排名,转换成绩点,带入本科。在专科中,只有学业较好的学生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所以我们重点考查的是成绩在前40%的学生,见表2。通过学生成绩在专科人群中的排名,使得本科与专科有了可比性的对接。也就是说排名越前的学生绩点值越大,学分绩点越高,也只有考试成绩在前40%才能作为专科学习的学分绩点积累,可以带入到本科学习中,并参与本科的学业考核,其实也是尾部淘汰。这种学分绩点设置,尽可能地规避了各种差异带来的绝对成绩不可比性,使学分积累与转换更接近客观与公正。当然,具体的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的绩点值如何设置,才能更科学地评价学习结果并实现积累与转换,要根据实际情况,最好以大样本的实际人群建立数学模型,得到完整、科学、适合特定情况的学分绩点模型。学习结果积累与转换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方法,对于通用性、可比性很高的国家考试、行业证书、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可以直接转换学分绩点。如英语的国家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考试证书;国家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会计、律师等行业资格证书;代表各种技术水平的焊接、车工、钳工等技术证书;某些技术大赛证书等等。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获取,不一定是来源于学校,可以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社会学习等各种途径的,但只要是社会、行业承认的或学生能证明的实用技能,学校就应该承认其学习成果并转换成学分绩点,划分到相应的模块中。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就应该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承认各种学习积累、灵活转换、个体培养、差异考核中体现出来,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在这过程中实践并推广。

(2)按统一标准转换成的学分绩点

应成为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招生标准。对于什么样的专科学生可以进入本科学习,获取就读本科的资格,招生的方式其实是指挥棒式的效应,而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招收专科学生升入本科,一是对专科学生学习积累的直接认可,二是考试加考查。学习结果是对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的综合考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根据学时与绩点,以表2为换算方法,折算总的学分绩点;技术、能力的考量可以凭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术资格证书、学术大赛等通用证书,最终折合学分绩点。对知识的考查可以采用平均学分绩点与总学分绩点相结合,对技术能力考核可以用总学分绩点,按照学分绩点划分标准线,当超过较高的第一标准时,可以直接进入本科学习;当达到第二标准线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方能进入本科学习。

3以转换结果为基础的后续本科学习

专科到本科的无缝对接,除了对专科学生前期学习积累进行考核、转换、认可外,实现按个人基础与需要选课,并以普通本科培养方案为基础,对学习的量与质做细致科学的要求,这些既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引导方向,也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1)根据学生个人学习基础,实现按需选课

专科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把前期学习已经转换认可的学分绩点归入相应的模块,按现有的培养方案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普通本科该专业所开课程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转换获得的学分绩点,对应每一模块相应的毕业学位要求,有选择性地选课以弥补弱项,增加学分提高学分绩点。每学期开学初,固定时间为专科升入本科学生开放选课,只要是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就应该是基于学生个体培养的管理系统,完全可以做到部分学生按需选课。

(2)适当增加自学为主的小学分课程

弥补专科相应课程学时不足。在相近专业的本科与专科培养方案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但专科的课时少,内容浅,按表2进行学分转换后,学分绩点一定比该专业普通本科学生略少。学生进入本科后就需要弥补这些不足,可以设置一些小学分课程,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分组并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课题,最终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来考核学习结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协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并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多掌握几个知识点更加重要,这种能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但同时,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产生弊端,如果任课老师对这种小学分课程的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任由剽窃与抄袭发生,学生依然所获不多。

(3)提供灵活获取学分的方式

学生个性选择并完成本科学业。同一门课程,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学分绩点,但没达到本科毕业的要求,这时学生可以通过跟下级同学重新修读这门课程;也可以自学为主向老师申请免修,但需参加本科学生的考试获取学分绩点;还可以修读与该课对应的小学分课程,弥补该课程的学分绩点不足;一些公共基础课,例如英语、计算机可以凭国家等级证书获取学分绩点;又或者参加该课程领域的竞赛,获得一定的奖项也可以折合相应的学分绩点。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两年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

(4)科学设置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学位考核标准

因学生学习经历与培养目标差异,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审核标准可以是不同的,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中细划分不同的模块,以平均学分绩点、总学分绩点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总的学习量和普通本科要求一致,但学习量在各模块中的分配与普通本科可以不一样,根据每个模块的特点,考核的标准也不一样。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雅思托福成绩都可以直接转换为本科的计算机与英语学分与绩点;用总学分绩点考核的模块,各种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体现学生能力的比赛奖项等,都可以转换为学分绩点,承认其社会学习与实践的结果。

4实例研究与探讨

以东华理工大学的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与高职区域普查与矿产调查专业(以下简称区调专业)为例,探讨专科到本科学习积累与转换。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与之相近的专科专业学生生源较好,希望继续系统深入学习取得本科文凭的愿望很高,而地质队、矿山等基层用人单位也希望招收更具有实践技术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两种需求的契合,为该专业的试点工作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环境,打通专科到本科的上升通道,实现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此专业可以先行试点。

(1)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的普通本科、高职专科、专升本学生培养方案相互对比,审视目前的专升本学生培养弊端在哪里,以供借鉴。从表3前两年的对照可知,本科的很多理论课程、实践训练,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学习经历过,但自然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多数课程学时不够,还有待在本科阶段得到加强。但从后两年的培养方案对照可知,专升本学生自然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没得到深入学习,更多的是在重复专科的实践与学习。目前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宝贵的2年时间里,所有的学习与实践实习共包括10门专业课程的学习、34周的专业实习与实践,其中有6门课程在专科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有33周的专业实习实践训练在专科已经参加过。进入本科后所学新的课程只有4门(选修课4选3),包括电子电工技术68学时、专业英语(选修)30学时、矿山地质学(选修)30学时、石油地质学(选修)38学时、地史学(选修)30学时。可见专升本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重复教育,而专科学生本身欠缺的基础课程如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等自然基础课(本科336学时,专科160学时),专业基础课如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本科478学时,专科340学时),多数课程入学时不做任何考查,本科学习也没有得到任何加强。在毕业学位审核中,这些重要的课程被完全忽视了,只审核专升本学生参与的后两年的学习活动。普通本科有8门学位课,而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阶段只学习了两门,即:矿床学、(铀)资源勘查学,按2014版教学计划只要这两门课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标准,专升本学生即可授予工学学位,所以历年来专升本学生的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都是高于普通本科学生平均水平的,近两年都是100%。不是专升本学生学业水平高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水平,只是培养方式、考核标准过于简单粗糙罢了,看似节约办学成本,却浪费了教育的资源与学生的宝贵时间。

(2)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为例

探讨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可行性。以2011级专科的区调专业93人,《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为例,按表2的设计做学分绩点转换。同时对2011级普通本科的103人《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成绩按表2设计进行统计对照,见表5。在专科和本科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本门课程都列为重点专业基础课,只是学时不同,以此课程为例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科培养方案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结晶学与矿物学,必修,76学时,5学分;专科培养方案中:区调专业,结晶学与矿物学,必修,60学时,4学分。从表4中可以看到,专科成绩在70分以上的占40%,即93人中的37人,这37人是专科升入本科的重点考查人群。按表2的设计,把学生的专科成绩转换成可以带入本科的学分绩点,如果算平均学分绩点,其中19人达到2.5绩点,已经达到本科学位绩点要求,但要算总学分绩点,因该门课程专科学分比本科少1学分,其中只有9人超过12学分绩点,即使不再补修、重修,也已经接近或超过该门课程本科学位要求(见表4),但少于12学分绩点的则要补修一定学时的专业基础课才能达到该模块本科学位要求。将表3学分绩点与表4普通本科学生学分绩点相比较,前40%专科学生成绩重叠于38%~93%的普通本科学生成绩中,重叠率较高的在本科的73%~93%部分;成绩转换后绩点平均值2.2,在本科成绩的70~74分数段,普通本科资勘专业的绩点平均值是2.8,比专科转换后略高,说明表2的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对接与转换。ci表示转换成本科绩点,pi表示学分该样本转换后绩点平均值=2.2该样本转换后学分绩点平均值=8.9.

(3)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探讨专科与本科培养方案的对接与毕业审核。专科成绩转换后,学分绩点平均值8.9,普通本科学分绩点平均值14,说明专科学生升入本科经学分绩点转换后,多数人还不能达到专业基础课模块的总学分绩点要求,要有适当学时的补修或重修才能达到本科的平均水平。以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为例,根据专科与本科存在的学时差距与课程重要性,开设2.5学分的提高课程,老师布置可以综合运用这门课程知识的小课题,课题可以按选课学生人数分组布置,学生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弥补该门课程的学分绩点不足。但如果专升本学生带入本科的该门课学分绩点只有4,见表4,那该学生就要重新学习这门课程,或者向老师提出免修(实验课不能免修),并与普通本科学生同时参加考试,获取与普通本科学生同样的学分绩点,否则学生很难达到该模块的平均学分绩点要求。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中,普通本科要求学生修满该模块的31.5个学分(478学时)即可毕业,专科毕业生已修了该模块的22.5个学分(340学时),前提是专科成绩达到要求并转换成本科的学分与绩点,见表4、表5。对于专科起点应用型本科学生该专业基础课模块学分要求可以比普通本科略少,但专业课模块与实践实习模块应比普通本科略多。如果要求专升本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学分一样,是不合理的,因为学习经历不同,例如结晶学与矿物学这门课,本科5个学分,专科4个学分,如果专科学生通过成绩转换,获得了本科承认的4个学分且绩点在2.5以上,学生就没必要重复学习或选修与此课程相关的小学分课程。他们需要把精力放在因专科成绩低而没获得认可、得到认可但绩点低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只是毕业的要求,若要获得学位,还要求自然基础课模块与专业基础课模块平均学分绩点≥2.0,也就是说专升本学生必须在本科阶段对该模块自己比较薄弱的课程选择性地重新学习或补修2到3门小学分课程,才能增加该模块所得学分且提高平均学分绩点,方可毕业并获得学位。而在专业模块与实践实习模块只要求总学分与总学分绩点满足要求即可毕业并获得学位。从东华理工大学的本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与专科区调专业的个别主干课程学习成绩转换看,这种专科到本科学习积累与转换的方法是可行的。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