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系毕业论文

新闻系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1 11:1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系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系毕业论文

篇(1)

民国初年,现代新闻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而新闻教育也在此时随之孕育而生。到如今,新闻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但是这一个世纪的发展却并没有让中国新闻教育走到一个较高的平台。相反,在国际信息化高速发展,我国市场化日益成熟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却日益的突显出一些问题。例如: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面对媒体贴出的“时政记者”“财经记者”“体育记者”等各种专业记者的招聘启事时,更多的是望洋兴叹。因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跨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的新闻教育却完全忽略了这样的现实,只单方面的着手新闻专业化的教育,而让学生毕业根本不能胜任跨专业的新闻工作。

论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新闻教育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对策,从而为我国以后的新闻教育提出一点建议。同时,论文的论述更多的是置身于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外各种实例分析新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诸如当年经济学在发展到专业瓶颈后,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各种分类学科的发展便是学科细化发展的先例。而新闻教育的分支细化的实行也将会开启一个个新学科的发展。

二、论文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全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 概述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新闻教育的这种现状引发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社会个方面造成的负效应。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背后的各种原因;第四部分升华主题,利用行业之间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找出一条合理的对策,探析我国未来的新闻教育的指导理论。

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选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综合性分析;运用个案研究法举例分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运用经验总结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为我国新闻教育提出一条合理的道路。

三、设计(论文研究)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1 选题 20xx年10月20—11月5日

2 下达任务书 20xx年11月5日—11月27

3 开题报告 20xx年11月28日—20xx年1月5日

4 完成提纲 20xx年12月4日—31日

5 完成初稿 20xx年1月1日-4月30日

6 完成二稿 20xx年5月1日-20日

篇(2)

目前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备条件,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说,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真正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太水”,形同鸡肋,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10月11日四川新闻网)

在学术腐败案迭出,博士、硕士论文尚且抄袭成风的大学校园,我们自然也不敢对学士论太多的奢望,只是学士论文“水”的程度和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期望,以致今天川大新闻学院计划要来个“挥泪斩马谡”了。众所周知,必修课考试、英语四六级和毕业论文曾是大学毕业的三大硬性指标,如今英语四级的要求已经取消,倘若再取消毕业论文,那么大学教育的把关只剩下象征性的必修课考试了。因此,此次川大新闻学院拟取消毕业论文也足见如今毕业论文含金量之低,水分之高了。

学士论文之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毕业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寻找工作上,面对毕业论文则能敷衍则敷衍,何况毕业论文的优秀与否并不会太多的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学校的不作为同样让毕业论文进一步沦为了鸡肋,学生毕业论文本该有老师的全程指导,从选题、研究到写作,但事实上如今在研究生都无法得到导师有效指导的现实情况下,本科生的遭遇可想而知。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能粗制滥造,剽窃抄袭,导师和学校的把关不严则让这样的“水”论文蔚然成风。

篇(3)

关键词: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存废 发展方向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暴露出质量不高、抄袭之风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存的话如何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学扩招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为莘莘学子迈入大学大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在扩招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进而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2.就业与考研压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启动招聘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大四上学期末就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时就忙着联系就业单位。而毕业论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就业与完成毕业论文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种招聘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做毕业论文,结果只能抄袭。

考研的学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初试通过的学生也要在这一学期参加复试。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成绩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复试,只能将毕业论文的事情束之高阁。

3.能力评价体系缺失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党员、学历高低、证书的数量及级别,或者重视实习经历,很少有用人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遴选人才的依据。再者,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等级的评选结果(特别是省优)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确定,即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再好,也无法证明。

(二)内部因素

1.指导教师配置不足

随着连年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教师增长人数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师指导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更何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般承担任较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一些“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还要忙于科研,工作压力本来就很繁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心指导毕业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开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见过一两次面。

2.学生思想认识扭曲

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对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太大影响,细心一点的学生在论文创作开始前就咨询往届毕业生学校对论文要求严不严,有无因论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查资料,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只有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诚信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3.教学监控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应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的原则,坚持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原则,坚持学院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认为,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体落实中,许多所谓的检查都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即使发现了问题,整改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二、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一文,引发了有关毕业论文去留问题的大讨论;2006年3月23日,该报又发表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有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各校应对毕业论文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使大家对毕业论文在思想认识上有重要变化。2009年10月,《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与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校方倍感压力,表示学校不会取消,只会优化本科毕业论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新规: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规定一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论文掺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创新的论文来。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学高校研究所郑永庭教授:取消毕业论文制度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不能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就否认这项制度的合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解决的办法,逐步去完善这项制度,而不是消极应对,简单地将其取消。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观点趋于中立,建议应该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毕业论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存废上各家观点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发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职业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

应该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毕业论文是对毕业论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尝试,只不过它在一片反对声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毕业论文的新规定,是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再次大胆尝试,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参考文献:

[1]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N].中国青年报,2006.3.2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01.

[3]浙商大校办.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印发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号.

[4]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5]本科毕业论文是“美丽摆设”?建议取消引争议[N].廉江新闻网,2004-04-09.

[6]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N].中国青年报,2004.3.29.

篇(4)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曰《光明曰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一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  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篇(5)

一旦6月中旬后仍未就业,就意味着在北京的就业机会减少,即使北京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曾有。一个解释:7月至9月期间不办大型双选会,不代表到时全市都没有招会,但显而易见的是,其时北京将有更宏大的主题,交通、物价、房租都将出现变化。大学生的求职之路在这些变化面前,将变得更加曲折坎坷。

2007年12月,3年来最大规模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在国展中心举行,至少5万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拥挤的招聘会,争抢820余家单位提供的约1.6万个岗位。就业的压力依旧是全国的问题,社科院2008年经济蓝皮书的说法是:大学生就业堪忧。

在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北京,相对于这次奥运盛会和这个骄傲的时代,大学生不过是“一小撮”人群。奥运会将如期而至,大学生将进入就职的小战场。否则,有人将因为负担不起奥运期间北京的昂贵房租而折返家乡,有人将在奥运时陷入就职前的独自等待,有人将为首选北京而丧失在其它大城市就业的先机――当一个城市的常态因一个盛会而无法维持,北京的毕业生在奥运后是折返还是继续留守,成为一个未知的个人选择。对他们来说,把握现在,比什么都重要。

被增加的离校成本

余莹数着宿舍书架上的书和资料,似乎只能论斤算而不能论本算。“搬家的时候用箱子装的话,书至少要装4个大纸箱吧,有200斤吗?”除了书本的重量要盘算一下安排运输,她的衣服和鞋子只会比书更难搞――要6个箱子装衣服,随便打个的士是运不走的,要找搬家公司了。

今年5月底,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二学生余莹就要毕业离校了,这比她计划中要提前一个月――因为奥运会,大学生提前毕业,她们也要提前搬离宿舍楼。“我本科也是在北外念的,两年前我只是从本科生宿舍楼搬到研究生楼。从来没想过搬离学校时会是个什么情况。”运输费等等她因为没经历过所以无从计算,最让余莹费脑筋的是,她要为新住处花费多少房租。

现在的研究生宿舍里4人共用一间房间,每人一年的住宿费是1200元。没有任何租房经验的余莹,此刻脑子里集中了各路消息:“听有的朋友说现在北京的房子好多都提前租出去了。因为奥运会,报多外国和外省市来京暂住的人都在租房,据说房价也会涨。”能让余莹接受的房租月租金是1000元到1500元,这在北京二环内很难实现。同宿有个女同学,早在今年1月份,就找到了住处搬离了宿舍,“现在起来那个同学大有先见之明了,现在时间越拖后越不好租房子了,价格会被抬得很高吧。”如果能在学校宿舍里多住几个月,她也许能省上几千块房租钱。

而经济账并不是这么简单就算出来的。从今年2月底开学,余莹推掉了她所有的兼职工作,主动截断了外快来源,因为毕业论文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一开始没想到会这么赶,还以为能轻松地把论文弄完,现在节奏有点乱。”上完半天的专业课后,除了广发求职简历,每天有超过3小时的时间,余莹和她的同学们,都在忙着毕业论文,因为论文答辩也提前了。英语系翻译专业的论文大致分成两类:翻译实验和名著翻译比较研究。无论选择哪个,都将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在几个月前的上半学期,这群无忧无虑的研究生,还想着他们能一直到6月底,才需要结束这个浩大的工程。

“无端”多出来的一笔房租、搬家的一些无法预算的费用、女孩子买衣服化妆品的不可节约花销……“找工作的目标薪水要求可能又要提高一些了,才能满足这些花销的需要,可是如果竞争压力太大,也很难处处都要求完美了。”余莹说她还是渴望找一份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稳定工作,至于那些奥运会带来的新鲜岗位,她并不寄予希望:“奥运会不是开完就结束了吗,那些(与奥运有关的)工作还能稳定吗?我还是想踏实一些。”

求职焦虑症候群

4年前朱明刚考上大学后的那个暑假,全家人在老家围着电视看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转播。“小姨看到女排夺冠的时候,竟然激动得流出眼泪来,4年来我都没忘记她流着眼泪的样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大四学生朱明刚,大学4年转眼过去。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只知道他要去北京上学了,他们并不清楚,一个要开奥运会的城市和老家的市集到底有什么不同。

朱明刚曾经想过,如果他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在北京扎下根,那么也许能带山东老家的父母来趟北京,看看奥运会。“只是一个念想,就算我真的在北京找到了工作,我家的年收入才一万多块,爸妈无论如何也不舍得花钱来北京看奥运比赛的。”就算是他本人,也不会舍得花钱在奥运会门票上,现在的他一无所有。

他很急于找工作,因为要提前一个月毕业,工作和论文都没有落实,每天都被这两样事情折磨得忙碌而焦虑。“我之前没有什么找工作的经验,也知道也许要面试很多次,才能真正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尽管如此,朱明刚此刻还是希望能有个相对满意的工作能定下来,先让烦乱的心情平静踏实些。

今年2月26日,朱明刚去了一家网站面试网络编辑上作。见考官之前,他一直在脑子里预想着考官会问什么,会问关于奥运会的报道方式、技巧吗?

见了考试题目,朱明刚一阵失落:昨天××网(应聘的那家网站)首页标题是什么?网址是什么?

“我在第一次浏览网站的时候就把这个网站收藏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所以以后每次打开就是直接点击,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输入网址,所以这道题没能作答,并不代表我不关注网站。”不会答题的朱明刚这样对考官说。嘴上辩解着,心里却明白,能出这样题目考问应聘者的单位,和他理想中能够锻炼能力、培养学识的单位,不是一码子事。

可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他很需要这份工作能落实下来。

回到宿舍,朱明刚查阅了面试时没能作答的问题,把自己查到的正确答案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了主考官。

“春节之后开始全面找工作,才真正发现作为一名应届生,想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多么不容易。不得不承认眼高手低是个大问题,薪水太低的工作不乐意去,只是以北京的生活水平,太低的工资难以维生。”朱明刚极力让自己乐观地想这些问题:也许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的房价能降些。朱明刚觉得还是回老家成本低些,只是如果真的回去,担心老家的入,会叹惜他失去了一个留在北京观看奥运会的机会――仿佛他曾经拥有这个机会似的。奥运会,对朱明刚而言,只是昨天的一场乡愁。以及今天忙碌焦虑的一个借口。

大时代观望者的奋斗

“想起找工作,我就很焦虑。”――“焦虑”成了现在大学生们的口头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常伟此刻正在为论文焦虑,

与她同寝室的三个姐妹,都有了她们认为“很好的去处”――张梨准备去美国留学,彭芳打算去法国投奔男友,而秦旗嘉在研二的时候就收到了著名投资公司“淡马锡”的OFFER……常伟是“一个人在战斗”,但却同时和很多相干或者不相干的人进行着的“比较”。

常伟的毕业论文才刚刚写完绪论――在她看来,如同万里出发前刚穿上鞋。但今年准备留在北京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除了提前毕业带来的求职、论文焦虑,户口问题亦成为又一难题――更多的留京名额,留给了奥运相关的工作岗位――这让那些不想找奥运会相关工作岗位的学生,减少了机会,增加了压力。

“面试了几家,都不是很满意,有一家刊物,居然要有理科背景的人。”喜欢看书、钟情比较文学的常伟更愿意去媒体打拼,而一切关于求职、应聘的程序,都有很多让她这个菜鸟不容易理解的细节。

“北京奥运期间必将迎来新闻大战,很多媒体在招兵买马。”常伟觉得当下是进入传媒行业的最佳时机。面试了几家报刊,接连失利之后,常伟将目标瞄向互联网。“眼看就要从家大网站拿到OFFER,却又因为户口问题而错过。”常伟介绍说,奥运能带采一些工作机会,但明显感觉到落户名额的空前紧张。她有一个同学通过了万利集团的面试,却因为对力小能解决户口问题而不得不忍痛放弃。

“我不想做大时代的观望者。”常伟坦言她其实更喜欢在学校里做学问的感觉。但奥运的到来,使得她和身边的人,都变得异常亢奋。

“我花一千多块钱买了一套正装.应对频繁的面试。”常伟除了在网上搜罗招聘信息,还托很多朋友帮忙留意。依靠在媒体实习时积攒下的人脉资源,常伟总能幸运地找到不错的面试试机会,但是能否成功地留在北京并且解决户口问题,尚属未知数。

篇(6)

【关键词】广告教育 广告学 本科课程 海峡两岸

课程是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课程设置决定性地影响着培养对象的定位,是教育质量和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自1983年6月中国大陆设立广告学专业①至今,广告学教育课程体系在近30年的历程中不断得到完善,课程设置基本稳步的沿用,为我国广告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不少争议和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台湾在1983年由辅仁大学设立了广告学专业②,两岸成立广告学专业的时间几乎同时,但背景不太相同,大陆正值改革开放,而台湾已经有了较多年的经济发展基础,所以两岸广告学专业的发展会有一定差异。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高校广告学课程设置比较,从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的分配比例、学界教育与业界实务的接轨、授课模式等方面对广告人才的培养问题展开讨论,期望通过比较,发现一些两岸的广告学课程设置优劣势,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一、研究背景

1、大陆广告学本科办学模式基本情况

中国大陆开办广告学专业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的。1983年大陆最早的广告教育诞生在新闻传播系,其课程设置主要参考香港及海外等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其优势,从而一直沿续至今。中国大陆广告学专业总体是以新闻传播型为主导,以新闻传播学广告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为基础进行发展。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开办广告学专业的院校已发展到三百多所,如果包括民办的广告院校,至少在四百所左右③。目前已不仅在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开办广告学专业,也有商业财经院校、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理工大学、民族大学、农业大学和艺术学院开办了这一专业,最终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办学模式即新闻传播型、商业经贸型和艺术设计型④。

本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新闻传播学广告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在此基础上期望对其它办学模式以借鉴。

2、台湾广告学本科办学模式基本情况

我国台湾地区广告业的发展比内地早20多年,号称华人广告教育的“先行者”,其课程参考美国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lllinois)、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等校的课程设置体系⑤。其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从时间上看中国台湾广告学教育的起步与大陆基本同步,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开办广告学专业也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的,但台湾有经济起步发展时间长的背景。早在1957年政治大学新闻系就开设了“广告学概论”⑥。同时,1964年由业界自动发起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广告研讨会在台北市金华街政大公企中心举行。台湾第一本有关广告学的教科书是王德馨1963年所著的《广告学》,这使得台湾广告教育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1968年,台湾第一个广告科系开办,醒吾商专二年制“商业广告科”成立,并于四届后停办。1971年中华文化学院的“中华学术院”创建了“广告研究所”,并于第二年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台湾第一节电视广告研讨会”,于1975年出版了“广告学刊”的第一期。这些早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先锋作用,为台湾广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了广告教育的发展步伐。1983年辅仁大学设立了广告学专业,这标志了台湾广告学教育的正式启程(与大陆成立广告学专业同在1983年,时间不相上下)。台湾的广告学教育也是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中起步,发展有传播学院模式、管理学院模式、艺术学院模式,主要还是以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和商学院的商业经贸型广告学模式为主导和较为完善。

二、两岸广告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本文的课程设置的研究对象样本主要以中国大陆南北方两所代表院校和台湾较早成立广告学专业的两所代表性院校⑦:下文中分别以中国大陆A校、B校;台湾方面A校、B校来表示。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培养目标、课程整体结构及分配比例、课程设置内容、学界教育与业界实务的接轨、授课模式等。

1、两岸广告学本科培养目标比较

从海峡两岸广告学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对比中可以发现,关于广告人才的培养目标各学校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来看,实质上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迎合当前大学教育的通识教育的要求,培养宽口径、重基础的通才;二是强调专业性突出的“专才”。两岸广告专业的培养模式都开始从单一目标走向目标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台湾高校重视培养通用性广告人才,注重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清晰明确。台湾A校广告传播学系培养目标尤为鲜明:始终秉持着“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基本信念体现其办学特色。台湾B校广告学系三大学群:广告企划学程、公共关系学程、跨媒体创作学程设置了细化的培养目标,大陆广告传播学系广告专业具体人才方向的培养还不够细化。

2、两岸广告学本科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我们将大陆与台湾高校学院开设的课程结构进行简单对比:中国大陆A校必修课程为45门、选修课程为11门;大陆B校必修课达50门,选修课为26门;台湾方面A校必修课38门,选修课53门,台湾方面B校必修课40门,选修课77门;两岸在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数量上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台湾值得借鉴的经验有:比较鼓励学生选修本细分专业外的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有针对性的增加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台湾高校将广告课程按各自不同学群将传统广告课程进行归类,明确学群的培养重点,在这方面就显得我国大陆高校在广告专业培养方面过于笼统。

文化艺术课程板块比较:两岸高校在开设文化艺术板块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对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不能全面展现出该板块的要求。在新闻传播广告学专业可以大胆尝试加强文学、美学、艺术、艺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使得学生根据兴趣灵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博采众长的“专才”与“通才”的结合。

3、广告学课程的实践创新

目前台湾广告教育正在向重视实践教学方向发展。学校开设了“工作坊”,工作坊中,亦使用现代视觉的影片和投影片,并加入空间、声音、文字、动作、灯光等元素,学生可以从参与工作坊工作中激发创意并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对广告或公关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使课堂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此外,为保证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台湾很多广告系都聘请广告界资深实务人士担任教学任务。

相比较而言,大陆广告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的问题,目前正在引起重视。如大陆A校就提出“理论顶天,实践立地”的理念,并坚持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提升,两者相得益彰。在大陆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实战教学、专业大赛和广告实习等。

实战教学:“广告工作坊”等准公司的实践机构,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空间;模拟广告公司运作也是实战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以补充实习基地空间有限的不足。这种工作坊可以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企业工作的流程与运作,能够为以后顺利走进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也充分符合现在企业“招之即用之”的现状。

广告专业大赛:专业性赛事是指在业内有一定影响的广告节、广告奖一类的大赛,学校内部所进行的赛事不包含在内。一般面对大学生的专业性赛事比较典型的有:大陆方面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方面的时报广告金犊奖等。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的相关赛事,从创意到执行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并始终贯穿参赛过程,这是有效落实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好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并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广告实习:坚持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与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在广告公司得到充分实习的机会。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使教学方式多样化、立体化,紧跟上广告事业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台湾的广告课程设置体系虽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有许多大陆需要学习的地方,如课程培养目标的鲜明和细化、通识教育的权重、重视营销类课程、重视设计创新、重视与业界的沟通、教学方式的创新等等方面,对大陆高校有所启示。大陆高校目前广告学教育虽存在着诸多缺憾,但总体发展势头良好,队伍不断壮大,且不少高校在发展中探索新的改革卓有成效,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我们建议大陆高校:进一步加大通识教育的成分、优化广告学科结构改革、重视营销类和公关类课程、重视艺术创造教育、改善课程结构、广告教学方式的革新。新的时代日新月异,如何更有效培养人才,仍是广告教育界需要不断讨论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陈培爱:《中外广告史新编》[M].第四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黄深动,《我国广告教育之展望》[J/OL],《商学学报》,1995:114-115

③李涛、孙平,《对当代广告教育教学的再认识》[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1:86-87

④赖建都:《台湾广告教育回顾与前瞻》[M].台湾政治大学广告学系出版2007:16-17

⑤林玉体,《台湾教育面貌四十年》[M].台北:《自立晚报》,1987

⑥郭良文,《第三届中国广告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深圳大学》,2010-11

⑦卢星星,《广告学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4

篇(7)

“杜拉拉”要辞职

翠花和中国的缘分源于她高中时的一个小心愿:在20岁以前掌握三种语言。翠花是在美国上的高中,她提前一年修完学业。从紧张的学业中摆脱出来,18岁的翠花一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时,正在中国上大学的哥哥邀请她去中国。想到自己离学会三种语言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翠花爽快地答应了。

翠花来到河南郑州,一边学中文,一边做外教,日子过得很快乐。两年后,她顺利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达成心愿,翠花决定回波兰上大学,她选了国际关系专业,准备以后当外交官。

没想到,这位地地道道的波兰女孩回国后却非常不适应:“这里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呢?人都去哪儿了?还有,生活节奏怎么这么慢?”上着大学,翠花感慨“找不到自己”,她发现自己是如此思念中国。于是,翠花决定在波兰的中国企业里找份工作。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公司吸引了她的注意,“我可能有机会回到中国去深圳工作!”怀着这样的想法,对公司一无所知的翠花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华为。

一到华为,翠花如鱼得水。“这里有150个波兰同事,又有150个中国同事。我在波兰的中心找到一个小小中国!”翠花说,“我和中国的同事一起玩,一起在中餐食堂吃饭,特别开心。”出色的汉语能力,使得翠花很快从前台升级到行政队伍,又在几个月内成为了波兰代表处的秘书。这场杜拉拉式的职场三级跳没有让热衷挑战自己的翠花自得,相反地,她产生了一种担忧。“我渐渐发现,国际关系不是我真正想要学的。这样,在公司,我没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我的优势仅仅是汉语,总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位汉语说得溜的翠花出现。”危机意识让翠花下定决心继续回到校园读书。

这时,翠花可以到华沙大学学习,取得中文系的学位。与华沙大学的老师联系后,对方表示她的中文水平已经不需要上课,一边工作一边参加相关考试,一年之内就能拿到大学文凭。这条走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的道路在翠花看来却是 “对付了事”“太没有挑战性”。于是,她果断决定:回中国读大学。

当翠花将辞呈投到公司邮件系统后,所有的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职场的Lucky Girl为什么要离开了?事实上,除了学业的原因外,翠花还有着小私心:她想念远在郑州的中国男友。

好运气用完了

翠花没有想到,回到郑州后的一周内,她就和心心念念的初恋男友分手了。“我们发现这一年我们都改变了很多,价值观变得不太一样了。”

现在回想,翠花笑说,她之前一直是个Lucky Girl,顺风顺水,第二次到中国后,一切似乎都变得不顺利了。“好运气用完了!”翠花说。除了感情的挫折外,翠花也努力在大学寻找自己的方向。在郑州的一所大学新闻系听课后,翠花发现自己所获并不多,萌生了离开郑州的想法。翠花的朋友建议她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然而,满怀憧憬的翠花联系中传的招生老师时,被告知留学生的入学考试早已结束,她只能等到来年再考。

虽然运气不佳,翠花并不沮丧。吸取了之前学国际关系时的教训,翠花在选择播音主持专业前做足了功课。她先是在朋友中详细了解专业课程所学的内容,之后在郑州一所影视艺术学院旁听了一年的专业课。来年4月,翠花参加了中传播音主持专业的考试,争夺这个王牌专业唯一一个留学生入学名额。两周后,翠花正在郑州给小朋友们上英语课,看到来自北京的电话,她接起了电话,然后大家看到兴奋的翠花大喊:“啊!我被录取了!”

是学霸,也是实践女王

来到中传后,翠花说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播音主持班被分成几个小组,老师会给予专业的指导,我特别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专业水平也让我非常满意和钦佩。我知道,这就是我要的!”除了学习专业课,翠花还跨学院选修了新闻学院的课程,她似乎回到了高中提前修学分的状态,“疯狂选课,把自己搞得像一个机器人,每天晚上都去上课”。

如果你以为好学的翠花找到了喜爱的专业、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后,将一门心思扎入专业学习中,无疑低估了这位“拼命三娘”的活力和毅力。开启学霸模式之余,翠花还在大一时代表学校参加了几乎全部可以参加的留学生比赛,名次从没掉出过前三名。在各种比赛中得到锻炼的翠花变得更自信了:“我发现自己的中文在外国人里是很棒的,我又不满足了,我想和中国人比一比主持能力。”大二时,翠花去上海参加《今天我主持》的主持人大赛,在吴宗宪、倪萍等大牌评委面前和中国人PK主持功力。

众多比赛让翠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邀请翠花合作。大三时,老师找到翠花,让她准备面试央视一部纪录片的主持人。热爱中国美食的翠花在面试时说起烹饪相当内行,加上了解中国但又不完全“中国化”的特质,她最终得到了主持《行走的餐桌》的机会。

翠花说,在大学四年里,边学理论边做实践的生活让她受益良多。“大二的时候凤凰卫视找我做一档节目。当时正好专业里在学习对象感的理论,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对象感,当我真正坐在演播室里面对镜头的时候,发现自己很长时间里找不到这种对象感,经过实践才慢慢有了感觉。”

同样的成长也发生在拍摄《行走的餐桌》的时候。“拍摄第一季的时候我还找不准自己在节目里的角色。但是拍第二季时,我明确了自己既不是大厨又不是美食家,我是作为一个体验者,将我吃到的感受真实地告诉观众。”最初,翠花这种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在电视里直言的主持方式遭遇了反对意见。“栏目组有人说,怎么可能找到的东西不好吃呢?”事实上,白菜萝卜各有所爱,吃的评价上向来是众口难调的。翠花不喜欢其他美食节目里主持人对食物永远评价“好吃”,太假,某种程度上丢失了美食节目的意义。她坚持自己觉得不好吃的也要直接说出来。

翠花的执拗,源于她坚持做一个有思想的主持人。在做《行走的餐桌》的时候,翠花没有任何提纲,发挥空间很大。于是,如何拍摄、到了现场临时加上新发现的美食等等主持人的分外事,翠花都愿意插一脚,因此得外号“翠导”。喜欢揽活的翠花不仅不介意别人这样称呼,反而非常高兴。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她毕业论文的选题:《电视纪录片体验式主持特点和作用》。

波兰人看到我,就想到中国

参与的实践越多,“翠导”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她不满足于当一个“只负责说话”的主持人,策划、后期、制片……她通通想学。翠花有一个梦想,她期待有一天能遇到一个真正适合她、属于她的节目。在她心里,这档节目应该是访谈类的,专门为像她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主持人量身定做,展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我想要把有趣的中国介绍给波兰。在中国,看到翠花想到波兰;而波兰人看到我,就想到中国。”

这个节目还没有出现,翠花也不急,她继续深造,给自己思考和充实的时间。在中传读研,她发现身边出现了各种牛人,为了不让自己落后,她从图书馆借了书籍充电。学习之余,翠花继续做着美食纪录片。“它让我有机会走到中国的不同角落,包括小山村这样一般外国人不会去的地方,会丰富我对中国的理解。”看似轻松和光鲜的过程背后则是单调甚至是辛苦。主持《行走的餐桌》第一季时,密集的拍摄安排让翠花的胃很受伤,她正通过喝中药来调养。在翠花看来,不论是读书还是行路,这种积累都不是浪掷时间。她说:“当我真正有了自己的一档节目,走入演播室时,我会有内容去和嘉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