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2 09:5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人山人海的杭州飞机场,小钱左手捧着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右手举着“接人启示牌”,焦急地等待着从台湾来的飞机。他是多么想见挽救过自己的恩人呀几经周折,他才知道这位恩人要乘飞机来杭州。他清楚地记得1999年9月22日那天,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为自己捐献骨髓,那份恩情,他怎么能忘了呢?
飞机慢慢地坠落了,小钱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不久,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朝“接人启示牌”走来。“是他,一定是他/’小钱急忙迎上去,激动地说:“我是小钱,你是台湾来的吧?”青年笑着点点头。小钱把花递到恩人的手里,并仅仅地握住了他的手,含着泪说:“谢谢你,是你在我生命垂危的侍候,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为我捐献骨髓,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有了回报社会的机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您的骨髓,您就是我的亲哥哥,是我的楷模,您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青年听了也感动地说:“好兄弟,想不到我们还有见面的一天,其实,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就是一家人!”说完俩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花再次夺眶而出……
时间过得飞快,恩人就得回台湾了,在分手的那一刻,他们再次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久久地不能分开。小草为他们折服,花儿为他们掉泪,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被他们感动了!不过,这次他们有了一个约定:他们要一同为两岸的亲人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呀,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演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今天,我读了语文书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让我非常感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在这个故事中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的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身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的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仅有18岁的生命。两同胞相距虽远,但心却紧紧相连。
和这位台湾青年比起来我是那么渺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着,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这位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前,我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呢?我的目光落在那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句子。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躺在病床上的人不一样,原因也不一样。
想到这,我的眼前一亮,我决定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从两个“静静地”开始。第一环节理解小钱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了解白血病相关知识,品味好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平静而有序。
接着我出示句子: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用句式写一写:虽然,但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不多久,小手林立。
“虽然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但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虽然他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但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虽然一次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脱落,但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虽然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
学生阅读的仔细让我欣喜。但这只是开头,我不能让学生的感悟仅仅停留于此。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推波助澜。
我把学生的这些句子一一出示,然后追问:
“此时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他应该……,但是他……”
“此时此刻,他不知道家人的安危,他应该……,但是他……”
“由于余震,针头一次又一次地从他的肌肤里脱落,他应该……,但是他……”
“此时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他应该……,但是他……”
学生在我的引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声比一声激昂,一声比一声动情。
正所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此刻,学生的感悟已达到。只需呼之便欲出了。
“在那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中,他的亲人是否平安无事,他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只知道的是……”
学生齐声答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学生的反应是令人满意的,甚至可以说已经超出了我的预设。但是,在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还有些值得挖掘出来的生成资源。我的收获可以更丰富。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那位青年说吗?把这些话写在书本的空白处。”
于是,我又获得了一份惊喜:
“你为了别人,可以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你真是个勇敢的人!”
“我要向你学习。让我们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我羡慕你坚强的毅力,羡慕你忍受痛苦的勇敢。你是我们的榜样。”
“虽然你不知道你的父母子女在地震中怎么样了,但你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能做到这一切,真让我感动。”
……
台湾青年的高尚品质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我又穿插了介绍了当时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当时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能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这座生命桥上,不仅有台湾同胞给大陆亲人的骨髓,也有大陆人民给台湾同胞的骨髓。
这节课就在学生阅读我提供的课外资料《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中圆满结束了。
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
公元2001年6月13日,这是一个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魂牵梦绕的日子,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心相印的日子。
千万双眼睛共同聚焦一个大陆同胞年轻的生命,千万颗心为中国“幸子”的命运而跳动。
早晨六时四十分,黎明的曙光绽开五彩绚丽的朝霞,在宝岛台湾花莲,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无菌室内,等候着他的骨髓从他的躯体里抽出来,流进海峡彼岸姑苏城内此刻同样躺在无菌室内的一位年轻姑娘的血管。
八时,经过全身麻醉的骨髓捐赠者,在经历了一小时二十分钟的手术之后,他的骨髓,饱含着同胞之情,从他的身躯内跃出。
九时三十分,台湾青年的骨髓,装进了盛满液氮的骨髓箱,由三名慈济会的志愿者护送,从台湾花莲起飞,十时二十分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十三时二十五分,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赴香港。在飞机上,志愿者们小心地呵护着骨髓箱,每隔一小时要上下左右晃动,以防止骨髓的凝结,影响细胞的活性。他们深知,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活性细胞,而且是陈霞姑娘的生命。
十五时零四分,骨髓提前六分钟运到香港特区。这意味着离陈霞姑娘的生命的希望更近了。
十九时五十五分,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降落。由于香港的天气原因,飞机延迟了二十分钟起飞。虽然抵达上海的时间比预期晚了十五分钟,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二十时刚过,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迅速装上救护车。由警车开道,接骨髓的救护车从虹桥机场直奔苏州。
二十一时二十五分,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苏州,开进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们翘首期盼的来自海峡彼岸的生命火种,仿佛长距离的接力赛,终于如期传到了姑苏城,传到了陈霞的无菌室,不,应该说,是传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坎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6-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疑在文章的“特别处”
“特别”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在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特别之处的文章。有的是题目特别,如《小壁虎借尾巴》,特别在“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尾巴能借吗?为什么借尾巴?有的是场景特别,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特别在“余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余震中做手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做手术,李博士不怕吗?此时,他在想什么?有的是标点符号特别,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又如《穷人》一文,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可又害怕丈夫回来,文章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来质疑。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深入理解课文的线索,从此处设疑,避免了提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疑在文章的“矛盾点”
这里所指的“矛盾点”并不是文章里真的有相矛盾的地方,而是看似矛盾其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如《半截蜡烛》一文中,蜡烛越烧越短,快要熄灭,金属管即将暴露的危急时刻,儿子杰克却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了烛台……此处是“危急时刻”与“若无其事”的矛盾。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是严监生的家境: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与因为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的矛盾。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点”,质疑这些“矛盾点”,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点就会跃然纸上。
创设情境激疑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人物内心的矛盾、故事的起伏、事物的变化等都是精彩的情境创设点。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播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另一段是破破烂烂的小村庄。看完录像后,我问学生:“看到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小村庄,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想问点什么?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谁造成了小村庄现在的模样?小村庄后来怎样了?……”围绕小村庄变化的一系列问题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一步步探寻答案。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依托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试一试,这句你会吗?
(课件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 流水人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能干!再来试试这一句。
(课件出示:一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师:最后一句可难了,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春雨断 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生:(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师: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文就和桥有关,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感动。想不想读读课文?
生:想!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从熟悉的诗句到不熟悉的诗句的填空练习,既收到了积累的效果,又达到了导课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依托练习,学习词语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相信这些生字你一定认识了。请看第一组。
(课件出示词语:骨髓 凋零 暂时 步履匆匆 间隔 摇晃。)
师:这些词语可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吧!记住,如果同桌读错了,一定要帮忙纠正。
(学生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师:开小火车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就请跟着读一遍;如果读错了,请举手纠正。
(一个小组开火车读词语,其他学生跟读。)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合作得很成功,词语都读对了。为了加深印象,请打开作业本 45页,完成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桌交换检查一下答案吧,看看哪个小老师最认真。
(学生互相检查对错。)
【点评:本课难读的字音,作业本第一题基本都呈现了。这里让学生先读一读,认一认,再动笔做一做,印象便深刻了。】
师:词语会读了,这些生字会写吗?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海峡 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袭击 余震 满怀 空旷 暂时 同胞 血脉。)
师:加点的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请同学们先读读词语,然后用“万能神笔”在桌子上写写生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边读边在桌子上书空)
师:同学们真用心,一起测测自己的记忆力吧!请同学们完成作业本的第二题。
师: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大屏幕或语文书,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如果有请及时订正。
【点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其让学生说生字怎么记,不如让他们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依托练习,了解内容
师:词语都能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现在的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了。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很多学生举手,教师随意点了4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生:我有补充,还有李博士也帮了很大的忙。
师:很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台湾,我们就叫他们台湾同胞。
(教师板书:台湾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
师:谁能够根据黑板上的词语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师:对了,很多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通过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上面的一种说法,写在课题下面。
(学生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写主要内容。)
【点评:利用“串词连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先让学生说,然后再写下来,既练了口头表达,又练了书面表达。】
四、精读课文,依托练习,走进小钱
师: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在哪几个人物身上发生的?
生: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
师:那接下来,让我们先到杭州,去看看小钱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简单地在旁边写写。
(学生作圈画批注。)
师:愿意把你的所得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知道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危在旦夕。
师:你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句话上。
(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对小钱的同情吗?
(学生读得有些悲伤。)
师:老师看见很多同学也画出了这句话,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和理解吗?
生:这句话里的“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这儿却用来写人,我觉得很适合。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这三个词的意思。
(学生在读时强调了以上三个词,赢得了掌声。)
师:你太会读书了!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这一句——
(课件出示句子: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读一读,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老师,“辗转”是什么意思?
师:遇到问题及时提问,好习惯。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小钱找了很多地方,很艰难地找到了适合的骨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学生说,教师总结: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师:是呀,读书时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课文。你看,课文中还有这些词也很重要——
(课件出示:甜丝丝 灿烂 含苞 空旷 苍白 突如其来。)
师:你能正确地找到他们的朋友吗?请你完成作业本的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吧!
师:小钱这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最后还能灿烂地绽放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词语教学是三、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找到重点句,再找到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作业本上的题目又把这个方法延伸到了短语里,课堂上即时完成这题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依托练习,质疑导入
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听写的词语为: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满怀 同胞 血脉。)
师:和同桌交流一下,既要看看对错,还要比比谁的字写得漂亮。
(学生互相检查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到杭州去看了小钱。小钱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有合适骨髓的人。这个人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台湾,一起去看看那个青年和李博士吧!
【点评:作业本的第二题没有把本课所有的生字含在里面,通过听写,把其他要求掌握的生字也写了一次,这有助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生字。】
二、精读语段,依托练习,悟情悟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尤其是那些令我们心中一动的文字,把它画起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做些批注。等会儿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作圈画、批注。)
师:真好!刚才大家读书时专注的神情,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生:我想交流的句子是“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了当时的情况很“糟糕”来。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糟糕”来?
生:突如其来。
师:是呀,李博士刚拿起针筒——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又拿起针头,刚刺向皮肤——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再一次拿起针头,刺向皮肤,刚要开始抽骨髓——
生:余震来了!
师:所以,李博士——
生: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不得不”是什么意思?
生:只好(只能、只得)。
师:那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打开作业本第46页,完成第五题的第二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作巡视批改,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把句子写在作业本第四题第一小题的横线上。)
【点评:这里紧紧围绕重点词“不得不”,依据作业本上的题目进行了一次合理的改写和造句练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词的理解。同时,通过说话和写话的练习,提升了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师:情况如此糟糕,台湾青年被吓到了吗?李博士放弃了吗?
生:没有。我是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句中的哪个词感动了你?
生:“一次又一次”。我从小就怕打针,可是台湾青年却能忍着痛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来,值得我学习。
师:希望你以后也能做个勇敢的孩子,不害怕打针,好吗?是的,“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用得好,我们也来学学: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干什么,谁怎么样了。请联系实际说一说,再写下来。打开作业本,完成题目。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的第二小题。)
师:作业做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点评:词语要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意思。通过照样子写句子,然后交流自己写的句子,这样达到对“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师:余震持续不断,当时情况仍比较危险。可是为什么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表现仍是“沉着地”、“静静地”呢?
生:因为他们心中想着小钱,心中有他人。
师:好一个“心中有他人”!
生:也许他们想着远在杭州的小钱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救人,所以能“沉着地”、“静静地”。
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懂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了。来,把你们的感受写在作业本上吧。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五题的第四小题。)
【点评: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每个学生在对课文和句子的理解上都有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用笔直接抒写,不仅凸显个性化理解,也是对学生的很好的尊重。】
师:抽完了骨髓,李博士又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开始了奔波。他从花莲到台北,从台北赴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杭州,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但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感动”两个字。那么,就让我们把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吧!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依托练习,升华情感
师: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小钱的内心深处,一定非常感激那位捐赠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试着走进小钱的内心,写一写你心中的感动。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六题。)
师:来,一起分享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生:虽然你远在台湾,我却觉得我们近在咫尺;虽然我们不是亲人,我却觉得胜似亲人;虽然我们隔着一个海峡,但我觉得你就在我身边。
师:你真是一个才女,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好!
【点评:通过朗读体会,学生此时的情感已经酝酿得很充分了,在此处安排写话练习便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总结。学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受到一次更为深刻的情感洗礼。】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这岂止是一个故事,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课件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手术成功了,
小钱得救了。
是——爱心,
是——亲情,
是——血脉,
让生命之花绽放了!
愿生命的火种,
愿无私的爱心,
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下去……
(学生一齐诵读。)
师: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了,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是那份浓浓的亲情架起了这座生命之桥,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再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下课!
1.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的认知心理因素,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原动力,离开兴趣谈学习是徒劳而无功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趣味性的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教学伊始,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导课:“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请四位同学自告奋勇地到讲台上好不好?”学生听说做游戏,都争相举手。我将四位学生分成两组,都蒙上眼睛,每一组的两位学生相距三米,然后相互靠近,进行贴鼻子。结果,两组的四位同学怎么尝试都失败,有时候贴到了脸,有时候贴到了眉毛,连走路都失去平衡,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适时转入新课:“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贴不正确吗?”“因为他们眼前一片漆黑!”学生答道。“对,正是他们视线受阻,所以会贴错,但是有一种动物――蝙蝠,它们在漆黑的夜里仍然能够像飞机一样安全、快速地飞行,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完今天的新课《蝙蝠和雷达》就知道答案了。”教师的趣味性导入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达到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2.以“疑”导入,引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疑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性导语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因势利导,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在同学们的心中,小鹿应该是温顺、可爱、善良的小动物,很令人喜欢,而大灰狼却是凶恶、残暴、狡猾的动物,让人讨厌。但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小鹿成了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大灰狼却成了森林的守护者,到底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教师的导语让学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认为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怀着极大的探究热情进行新课的学习。学习专注度和热情很高,这就达到了有效导课的目的,顺利地实施语文的有效教学。
3.以“情”导入,强化主旨把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习得,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所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有效渲染来进行情境的创设。笔者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韩红的《天亮了》,歌曲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学生和听课老师立刻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之中。此时,教师满含深情地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一家三口在游览时,缆车突然往悬崖深处坠落,千钧一发之际,孩子的父母用自己的双手高高地托起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父母的爱……讲台下一片寂静,大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调整情绪后,教师转入新课:“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师深情导入之后,学生的情感一点点地被激发出来,进而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4.以“忆”导入,联结新旧知识点
“新旧结合”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构建起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台湾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窃读记》这篇课文,该文讲述了一个爱书女孩的感人故事,然而,林海音还有一部更加著名的作品,那便是《城南旧事》,它记录了作者童年的点滴往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就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新旧结合”式导语,要求教师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迁移能力,只有宏观把握才能应用自如,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取得掌控全局的效果。
所在单位:益阳市赫山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从教时间:20年
最喜欢的作家:余秋雨
最喜欢的书籍:《教学勇气》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旅游
听说傅伟雄从香港交流回来,我去看她。
2010年,她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去年八月,当我期待与她相聚时,却在《益阳日报》上读到一则关于她的消息:“傅伟雄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以及健康积极的人格修养,赢得香港同行的高度评价。经香港教育局推荐、教育部同意,傅伟雄继续担任2011年赴港指导教师。”两年过去,眼前的她还是那么质朴,充满热情和活力,又多了几分自信与理性。品着一壶香茗,我们聊起她在香港的经历。她娓娓道来:网络活动、互访周活动中,担任主持人、评课者;全港性周年分享会上,是座谈会讲者、案例分享者……看着时而神采飞扬时而沉静的她,我想,她正微倾前行,朝着彩霞绚烂之处。
我们是同学。毕业后,她分回安化老家,在一所仅有两名教师的偏远农村学校工作。18岁生日时,我们送她一只大熊猫。她抱着它,从村小来到片完小,又从片完小来到乡镇中心学校,不曾抱怨,不曾停歇,好几次获得县、市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教学比赛奖项,还站上了省第二届作文教学比武一等奖的奖台。
八年后,她来到益阳市区,在一所民办学校工作。我有了亲聆她课堂的机会。她尝试情意教学研究,每次展示课都是一首激情的小诗。犹记得2006年她参加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一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令听课者无比兴奋,获得“十佳”一等奖。
她甚喜阅读。除必读《湖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期刊外,《给教师的建议》《办一所多元智能学校》等书籍她也读了好几遍。我笑她痴,她不置可否,照样读,且阅读面越来越广,笔记做了好几本,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日渐增多。
再往前走,她又打开了不同的窗。借助教导主任、教学校长的平台,她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沙龙和课堂研讨等活动,着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偶尔,当她一脸倦容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我建议:“已是中年,稍作休息吧!”她淡然一笑,脚步依旧向前。不久,她便调到教培中心,专事小语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2010年,被教育部派往香港……
此番小聚后一个多月,她在送课到校的活动中畅谈如何构建“人性化课堂”,立体丰满,打动人心。静坐会场一隅,我注视着她不时辅以手势侃侃而谈的样子,脑海中清晰浮现的,是时光影像里她朝着彩霞绚烂之处微倾前行的姿态。
(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李纯)
师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