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06:5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二、征文范围和题纲
(一)武当内家拳功理功法挖整
1、各门派新整理传统套路(包括拳、械、功)。
2、各门派功法拳理介绍,习拳心得和体悟。
3、各门派历史源流,前贤宗师的传记及奇闻轶事。
(二)武当内家拳法发展战略研究
1、武当武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武当武术产业、市场研究;3、武当武术旅游经济开发的研究;4、内家拳法竞技技术的开发研究;5、武当内丹养生功的开发研究;6、太极拳竞技规则研究;7、武术器械、服装、培训、书刊场地开发应用研究;8、道教圣地、太极祖庭的建设构想;9、振兴中华传统武术的方略;10、武当武术的基本功能研究;11、武当内家拳法普及推广的基本措施;12、武当联谊大会制度化研究;13、各派太极拳向海外推广的经验;14、各门派怎样尽快普及推广本门功法,迅速壮大本门派队伍;15、传统武术技术的提高途径。
以上题纲仅供参考使用,作者可围绕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武当武术文化,自定自选论文题纲和内容。
三、论文要求
1、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2、论文形式不拘,综合、专题、典型调查、研究报告等均可,但要求论文的论点要清晰明确,证据、材料要充分,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说明问题。
3、本次大会征文应为原创之作,不接受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交流的论文,不接受在有书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4、每篇论文应详细写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5、每篇论文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随评审报名费100元及报名登记表,于2007年8月30日前寄大会组委会。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杂志社马丹良 收
邮编:442700联系电话:0719―5223531
四、奖励办法
1、凡寄送论文者,均为大会正式代表,可享受大会优惠待遇,参加大会一切活动。
2、经大会组委会、专家评审组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未评上奖的论文,均发给优秀论文奖,颁发证书。
3、优秀论文可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后结集出版发行。
4、获奖论文作者,可优先参加特别推广贡献奖评选活动,经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荣誉称号。
5、大会向与会每位作者赠送武当精美纪念品一份。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节日篇
十月的郑州,是节日的郑州,当人们刚与“中秋”、“国庆”两大节日挥手握别,沉醉在心头的欢愉余温尚未消褪,又迎来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这个充满着喜庆的节日里,人们以武会友,抱拳相庆,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武道情结,充分享受着武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在中国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节日”的概念对于每一个国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把一届重大的传统武术活动冠以节日的形式来展现,即如同把武术研究提升到文化范畴上一样,这种提升不仅反映出传统武术自身在民间的勃勃生机,同时也预示着本次传统武术活动将会以最高的礼遇成功地举办。
气势宏大的开幕式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及河南省委省府的负责同志、国际武术联合会与中国武术协会的有关领导在主席台就坐。62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运动员意气风发,斗志昴扬,在高亢雄壮的进行曲中,迈着矫健的步伐,列队从主席台前通过。每当报幕员高声叫出他们的国名时,总能引来观众席中潮水般欢迎的掌声,纷纷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各国武林朋友鼓劲喝彩。
开幕式文艺晚会盛况空前,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对此评价是“出人意料的盛大”。的确,仅是由宋祖英、、张柏芝、王力宏、童安格、韦唯、田震、孙楠、赵薇等大牌明星组成的庞大演出阵容就足以看出本台晚会的超强规模。演出在薄雾轻绕的夜色中进行,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诸位明星悉数登场,以武之韵美、武之豪情为主题,或含情咏唱,或劲舞高歌,为现场观众送去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筵。宽敞的舞台上,眩目的灯光中,他们用自己的激情演绎引领着数万观众忘情地应和着、欢呼着、投入到节日的狂欢中……一枚枚节日的礼炮在天空中雷鸣般炸响,震颤天际,转瞬间又化为一簇簇绚丽多姿、色彩斑澜的焰火,映照在人们脸上,映照在会场上空,映照着传统武术发展的明天;人们惊叹着,欢腾着,构成了晚会一幕幕盛大的场景,向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着中华武术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历史内涵,展示着新时期武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精神风貌和豪迈气概。
登封迎宾活动也是本次武术节的一道亮点,据说这场将要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活动,也为节日中的登封平添了许多喜庆气氛。在登封市区至少林寺山门全长约20公里的公路上,彩旗猎猎、气球飘扬,约4万名武术队员沿公路两侧组成了300余个武术表演方阵,进行着各种具有超强观感刺激的少林武术表演。沿着笔直的公路远远望去,迎宾方阵犹如一条神龙,见首藏尾,其规模之大,声势之强,为世之罕见。至身其中,只见他们个个武僧装扮,或做着少林金钟罩刀枪不入等功力演示,或做一些铁砂掌、捶打沙袋、梅花桩等练法演示,让四海宾朋们观赏到了真正的少林功夫。登封市内的“迎宾广场群英会”、“嵩阳书院三教荟萃”、“武术城前救唐王”、“满山遍野振雄风”、“少林广场迎嘉宾”、“钟声响起山门开”等系列的迎宾活动都为节日的嵩山少林寺增色不少。这些迎宾活动都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武术活动的群众基础,展示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展示少林武术发祥地的人文景观和精神面貌。
节日期间的群众文体活动更是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当地特有的武术文化氛围。在绿城广场、紫荆山广场举办的太极拳、太极扇、木兰拳等大型群众性健身文体活动,将武术节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和全民关心武术节的。
节日是盛大的,节日是欢愉的,在这个承载着盛大与欢愉两大元素的武术节里,灿烂的笑容始终荡漾在每一个参赛者的脸上,来自全世界的传统武术爱好者,今天终于有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郑州这片武术的沃土上尽情挥洒自我,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
赛事篇
节日欢庆的背后是刀光剑影的武术竞赛,与现代竞技武术比赛不同,本次传统武术比赛的宗旨是“以武会友,重在参与”,即不强调武术的对搏,只作传统武术的功法交流演示,据此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规程》,分设了拳术、器械、对练、集体四大类竞赛项目,每类按男女分6个年龄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
武术竞赛分别在郑州市体育馆和郑州大学体育馆举行。虽然比赛均为表演性质,少了些对抗比赛的紧张与刺激,但从比赛的效果上看,本次武术的竞赛场面与竞赛质量却丝毫不逊色于对抗性比赛,相反,正因为是表演性质的传统武术大赛,并且赛事规模大、水平高,又使得比赛呈现出另一种精彩,另一种刺激。
本届武术节之所以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其中一点就是因为赛事规模大。赛事规模大的直接体现是参赛国家多、参赛人员多、武术门派多。竞赛场上,因为参赛人员多,并且不作年龄限制,使得参赛运动员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年近八旬的耄耋老者,到年仅6岁的少年队员,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少、幼组成的完整武术梯队。试观他们的演练,老年队员大多因为人行早,接触传统武术年代早,所演示出的套路身法就显现得更为传统、保真。演练中,他们招法架式精准、丝丝入扣,毫不走样,那举手投足、神色气度无不流露出其对传统武术精髓真切体悟。相对于老年队员,多数青、少年队员也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因为他们年纪小,学习武术时间短,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在不同时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要求,在他们身上,更多的体现出了武术创新,他们在把握住传统武术的精、气、神等要素的前提下,对武术动作也适当增加了难度,使之更有现代感,更具美感。
因为参赛武术门派多,竞赛的精彩与刺激性则更多地在这里得以体现。本次比赛,参赛门派除了有少林、武当、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洪拳等传统大的门派拳种以外,还有许多知名度很低的小门派拳种。各门派之间的相互演练角力、“争奇斗艳”,自然为激烈的竞赛平添出许多的精彩。如少林拳的刚猛、硬朗,内家拳的飘逸、诡秘多变,大洪拳的简捷直率……看似招招皆平淡,实者式式显神奇。最让场外的观众感到刺激的,应该是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稀有门派的小拳种、器械的演示,这些多年来淡出武林视野以外,甚至几乎被武林遗忘的稀有门派一出场,便以
他们独特的身法、过弱或过强杀伤力的“兵器”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他们身法虽稍显怪异,但行拳走势还算自然流畅,落落大方。因为平时少见,才有今人的“多怪”,赛后问询那些个功夫的技击性能时,结果当然是“可攻可守,攻守兼备,战无不胜,百战百胜”。
因为参赛国家多,当看到许多肤色各异的洋队员,身着各色中国传统练功服,在悉心尽力、一丝不苟地架式着并不是全然标准到位的中国功夫时,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精彩。因为中外文化、种族的差异,加上学习武术的时间太短,外国人对传统武术的理解、演练均没有太多的专业水准,所以在此次比赛中,许多国外的运动员都把比赛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向中国选手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把赛场作为练兵场,勇敢地暴露出自己的不足,虚心观摩中方队员的演练,以弥补二者的差距,在比赛中提高。
武术竞赛的同时,一场题为“传统武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专题论文报告会也同期举行,会场上,几十位国内的知名武术专家、武术研究者和民间武术传人聚集一堂,结合自己的实际,就传统武术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在报告会的后期,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的几位执委也莅临会场,就“中国传统武术的定位”、“传统武术在欧州发展的概况”等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并对本此武术节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的由衷的赞扬。
展望篇
10月20日晚,武术节在一派赞誉声中胜利落幕。仔细盘点武术节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几多贡献,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对以少林拳、陈式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普及推广将进一步扩大
众所周知,在河南境内的流传着少林拳与陈式太极拳两大拳系,在当地政府的长期重视与推广下,两种拳系的普及与推广已走在前列,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河南的成功举办,也是当地政府向全世界重点推介少林拳、陈式太极拳,扩大其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可以这样认为,通过本届世界性传统武术大赛的宣传,以少林拳、陈式太极拳等为代表的部分传统武术将进一步加速其普及推广的进度,习练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更有助于缩短中外武术运动的差距
本届武术节中可以看到,国内武术队员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与演示均高于国外队员,通过这场武术比赛的交流与切磋,使得国外武术队员加深了对中国武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领悟,他们的这种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有益吸收,必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缩短与中国武术队员的差距,加速传统武术在海外的普及和发展。
三、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成功举办必将引领着武术回归传统
长期以来,国内武术界一直把武术分置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种发展模式,在或多或少的“金牌观”思维主导下,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是力推竞技武术,大力发展竞技武术,使传统武术在长期的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状态下,逐渐面临着种种危机。然而,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基础,传统武术的丢失,也即意味着中华武术的灭亡。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关注中国武术命运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向传统武术回归”。
毫无疑问,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是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第一次全世界范围的传统武术比赛盛会,这对推动传统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在世界武术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反思篇
在看到这场活动广泛影响的同时,也有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形式大于内容,这是很多的人的普遍看法。形式固然重要,没有一个良好的形式利导,也就不会有所谓的“丰富内容”。但形势始终要为内容服务,过分强调形式,就是喧宾夺主,使内容中空。尽管武术节举办的非常盛大,但要指出的是,武术活动目的的完全实现才是武术节的主体。相对于晚会的盛大,与武术比赛现场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是赛事档期安排不凑巧,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到赛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不是太多,甚至是在有些场次的比赛出现了同行的啦啦队员比参赛队员多,参赛队员比观众多的场面。试想这么一种冷清而不为多数人关注的“自娱自乐”,又怎么可能产生武术发展的后劲?仅注重营造节日的欢庆气氛,而少为武术产业本身考虑,总按着“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老思维,承办方的招商引资工作是抓上去了,武术却被作为“道具”压人了箱底。
赛事活动与论文报告会也存在着许多走形式的地方。
把赛事粗分为四大类项目,但参赛的门派却很多,并且多数门派只有一位参赛队员,使许多场次上的单项比赛实际变为各门派间的比赛。试想,各门派对各自功法的要求、要点都不同,他们之间的演示对比又能促使各自的演练水平提高多少呢?即便比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队员的兴趣,扩大武术运动的影响,但对比目标不明确的比赛,多少会使比赛流于形式,并且使比赛效果也大打折扣。
论文报告会的情况亦不太理想。按常理,参与者水平高,带来的论文质量高,议题广,报告会的成效也应该会更好些,但实际的结果却让多数参会者感到无奈。参会论文数量多,涉及面广,但却没有因此组织相应的分组报告,让研讨报告更系统,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相反,由于报告时间太短,使许多报告人没有完整地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会场又不提供更多地参讲论文资料,以使报告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的根本目的没能很好的实现,让会议最终就流于为形式。
武术专业开题报告
课题的目的意义:
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两大体系。然而,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各自的困难。竞技武术套路的体操和舞蹈化愈演愈烈,使人难觅武术的技击本质;缺乏传统武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散打也难以普及。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武术重新受到了重视。《武林大会》、《武林风》等节目相继播出,随后成立的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也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
以上几项赛事的选手格斗技术简单直接,却远没有表现出武术传说中的高超境界。这些比赛虽然还原了武术的技击本质,但也是对群众心目中武术形象的破坏。
这些年来所举办的各种武术赛事,实际上走的都是两条路,即是“打”与“不打”。我们按照西方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将武术分为技击和表演两部分,但是属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确是讲究“天人合一”。
中国武术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技击术,它与国外技击运动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以及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上海体院的邱丕相老师说过,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郭玉成老师也明确指出,“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因此,对于武术赛事来说,套路表演缺少了武术的技击性,擂台实战也无法体现武术的本质特色,对于其“神秘性”也是一种破坏。
如何将实战和表演这两条路合二为一?本人在观看研究了各种技击格斗类比赛之后,认为借鉴美国的WWE赛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W W E (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世界摔跤娱乐) 是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比赛,配有专门的编剧及播报员,跌宕起伏的剧情比电视剧还要精彩。WWE的选手都经过极其专业的训练,拥有过人的体魄,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选手们共同排练出各种精彩的打斗动作,比赛时再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可以说WWE是一种将体育与娱乐有机结合起来的赛事。
中国武术非常适合这种模式,优美的技击动作可以编排出精彩纷呈的打斗过程,我们的武侠文化也可以提供大量跌宕起伏的剧情。武术借鉴WWE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现其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风格各异的拳法流派,这种亦真亦假的比赛也可以充分保留武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性,做到“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在借鉴WWE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中国武术的全新的比赛模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本文对历年来研究武术传播、武术文化、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发展以及武术职业化等方面的相关文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并对其进行综述。
1、武术传播的研究分析
本文属于武术传播研究,所参考的书籍主要是上海体院郭玉成老师的《武术传播引论》和《中国武术传播论》这两本书。
郭玉成老师在其著作《武术传播引论》中对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的武术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1
在《中国武术传播论》第四章“武术竞技传播论述”中对解放后我国竞技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第五章“武术商业传播述评”中对“散打王”、“武林风”赛事及武术节活动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商业武术决不能追求泛娱乐化”的观点。2
2、关于武术套路文化的研究
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3———套路运动美学思辨: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4:武术套路,既不脱离技击本质的“真”,又不执着于击打运动之“实”。
王岗《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5:中国武术不是纯体育,不是纯运动,也不是纯杀人术。中国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外在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6:因此,套路用动作来描写格斗意象不满足于形似,而要表现出格斗的动态、气势和意境,并将格斗意象的动作“符号化”。所以,套路的演练是格斗形象的表演,而不是真打实斗,是对真打实斗的一种超越。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7: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武术(功夫)与中国文化一样重视“意境”与“完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许多动作只是“意想”的技击,具有“技击涵义”,但并非真实的实用技击。真打实战的格斗技术在“擂台”上可能会寥寥可数。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认为,若武术套路与散打都会,是“兼项”,并非“能打会练”或“打练结合”。
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8: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将套路所描绘的技击理想或想象投射到竞技场、技击的真实场景,其情节的预设、艺术的加工处理等,顿时被随意、杂乱、实用的现实所代替;其攻防兼顾之编排、“劲”之完整、应之而扑的效果,也难以避免“荡然无存”的结局。
邱丕相,王 震《人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武术》9:中国武术,作为源于战争搏杀残酷嗜血的搏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为一种充满哲理、伦理、艺术等光辉的套路运动形式。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民族都有其本地化的搏斗技术,中国武术无论是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价值追求上都有别于他们“致伤致残”的血性和“你死我活”的残忍。
3、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研究
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10: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 武术散打异化为拳击摔跤等其他搏击范式的“竞技场”。 竞技武术异化为金牌的“牺牲”。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11:长期以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成为言称博大精深的武术的两大主导品牌,而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流派却“养在深闺无人识”,游离于武术发展的边缘地带。竞技武术套路愈演愈烈的体操和舞蹈化倾向让广大青少年无从探寻中国武术的格斗技击内涵;而缺乏中国文化处理和重构的散打运动虽然在业界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很难在广大民众中普及,显然在简单的格斗技术之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支撑,无法和跆拳道、剑道等项目相比。
武术需要登上奥运舞台,但不是它的最高目标。武术进奥运,不能失去自我,迎合简单化、竞技化的要求,让武术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越来越少。中国武术应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展示的是“原装货”,而不是“四不象”。
4、传统武术擂台实战的研究分析
马剑,邱丕相《广义语境下武术概念的解读及定义》12:就现实武术呈现给世人的面貌看,武术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13:“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揭开神秘面纱其实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埃及金字塔等文化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神秘性”。传统武术“高深武艺”传播也具有神秘性。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高超武艺,吸引了众多求武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懈追求。传统武术“明劲、暗劲、化劲”的功夫递进,也成为武界人士的习武目标。“口传”武术,不断塑造神秘。“飞檐走壁”“、点穴术”、“内功”等功夫更是让人们对武术顶礼膜拜。
郭玉成《“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14:其次,何谓“真实武林”?武术文化传播一定要真实吗?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独有的、神秘的。“神秘”是文化传播的动因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曾说过,文化要有差异性才有吸引力。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求武者纷至沓来。可见,“还原真实武林”的可行性与价值性需要论据。
然而,“武林大会”所推出的梅花拳等拳派的打斗比赛,使武术的神秘文化特征渐行渐远。所谓“还原真实武林”其实是对武术“神秘”文化的破坏,对武术文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武林大会”收视率稳定或直线攀升,但现实的“收视率”与武术的未来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5、关于武术职业化的研究
郝素红,樊海云《武术职业化初探》15:武术职业化是相对于“业余武术”而言的,是指武术练习者由业余向职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武者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和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认识并利用其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并且从中获取高额收入,把武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职业化使武术走向市场,运用市场杠杆调节武术职业化发展,在行业统一管理下,按市场规律操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武建伟,李义杰,王志英《传统武术职业化的思考》16:借鉴其它项目和领域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结合传统武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武术职业化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1、非业余的、受过正规训练并以传统武术为职业的专业人才。2、受市场的调节,通过市场机制体现从事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价值。综合起来说,传统武术职业化就是从事传统武术的练习者或运动员由业余向职业发展,并以传统武术本质为内涵,通过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运动员价值的过程,其本质也是劳务和商品化。
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武术职业化,给传统武术一个展示的舞台,体现练习传统武术的价值,给传统武术练习者建立一个价值补偿机制,无疑将会刺激、提高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动机。作为职业传统武术练习者,他们将不得不提高自身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就会促进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如何创建适合展示传统武术特色的职业化建制,适宜的比赛形式至关重要。
程云旺《对我国武术散打职业化改革的思考》17: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性、商业性、文化性和企业化经营是职业散打本质的特征。职业性、文化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商业性和企业化经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据此,我们可以对职业散打的概念做如下概括;职业散打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与武术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竞技散打比赛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及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散打市场,使运动员获得高额经济收入,使经营实体(俱乐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竞技散打运动体制。职业散打实质,是散打竞技能力潜在的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实行商业服务和武术文化服务的过程所产生的价值交换和价值转移,所谓“散打运动职业化”,就是竞技散打运动由其他体制向职业散打体制逐步过渡、转化,并最终得以完全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
2. 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3.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套路运动美学思辨[J].体育学刊,2001.3.
4. 邱丕相.武术套路美学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2.4.
5. 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6. 邱丕相,闰民,戴国斌. 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J]. 体育科学,2007.12
7. 郭玉成.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J]. 搏击·武术科学,2008.4
摘 要 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进入奥运会与世界的竞技体育接轨是中国习武人的最大愿望。但是,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上,武术仍旧没能成为其正式的比赛项目,中国武术究竟哪里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才能达到奥运会的标准,将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中国武术尽早进入奥运有所启示。
关键词 武术 奥运会 对策研究
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考察法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在进入奥运赛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将这些问题加以综合的分析,真正找出影响我国武术进入奥运的因素,并找出其解决的对策。
一、武术进入奥运的限制因素
(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普及
在河南有这样的话,“世界武术看中国,中国武术看河南”,河南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李婕如此判定河南武术的重要地位。河南武术的普及也只是一个点,所以,河南的武术普及,武校是发展武术的重点。对于目前来说,全国有条件的各个中学和高校也应列为普及武术的重点,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就能形成一个练武习武的网络,就能够不断破培养出武术人才,这对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普及是一个前提和保证。
(二)奥运会的瘦身计划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时,于2005年开始推行他的“奥运瘦身计划”,所以,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一拒绝不知哪一年才能有这样的良机了,但是,只要中国“武术”有坚定的信念,终究会圆了武术的奥运梦的。
二、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应具备的条件
虽然2008年在自己家门前武术没能进入奥运会,以后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情况怎么样的变化,我相信以后的机会还总是有的,就像说的那句话:“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所以,人们相信在中国政府、国际武联、中国武术协会再加上习武者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国武术定能经过风雨见到彩虹。为此,笔者作为一名武术工作者,对加速武术国际化发展和进入奥运会提出如下对策。
(一)让中国武术真正走向国际化
中国武术目前在国际上武联已拥有五大洲的洲际联合会和101个会员协会,从这些数据来看,武术已具备了较广泛的世界性。但是,这只是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一种点和面的表现形式,要真正让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达到广泛性,不仅要有点和面的广度和宽度,还要有国际上学武术的人数来衡量,在国际上学的人多了,点和面也就逐渐的拉开。
(二)进行必要的武术国际宣传和交流
要让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国际宣传,中国武术人才资源丰富,资料统计,我国四段以上拳师达5万人,获得高级段位称号的有363人,高级武术教练员数百人,高水平武术运动员1000余人,国际级,国家级武术裁判200余人。但是,致力于中国武术的宣传交流活动十分稀少,目前,我国除了武术人才自动外流之外,每年由国家派出的武术教师到世界各国教学的寥寥无几,武术文化的交流多是大学之间的学术和技术交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利于武术项目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媒体对武术比赛的全球电视转播、广播宣传、光盘教学、书籍文献、有关武术的电影宣传、派武术教练直接出国执教等总之,不仅要外国人会练武术,还要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武术的博大精深,让世界知道现在的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一项运动,而是一项又赋予了更多内涵的崭新项目。
(三)扩大武术比赛国际化
看看奥运会上的众多比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此项目是属于国家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一个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世界上都是非常流行的,例如:田径、篮球、网球、足球等,所以,中国武术要想与奥运联姻就必须让世界接受,让世界各国的更多人爱武术、练武术、懂武术,这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成。在这个系统过程中,中国武协可以申请国际武联在世界各国多举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型武术比赛,并设立不同的级别和不同的奖项,以此来吸引各国的武术选手参与到比赛之中,这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会了解中国武术并在世界各国的比赛中不断发展。
三、总结
通过对以上2008年以后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综合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还不普及,要想在国际上普及,就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大量宣传,使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武术。
(二)奥运瘦身把中国武术挡在了2008年的奥运之外,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希望中国的武术健儿要经得起考验,相信这只是暂时的,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
(三)目前,地方政府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在资金上还不能够对武术有足够的投入,造成河南的某些武术队去各地比赛困难,甚至某些民间武术面临失传的危险,这样就会给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希望能够给予武术足够的重视。
(四)要想使武术比赛真正走向国际化,不只求点和面的虚数,增加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是前提,派遣教练员出国执教是基础,多举行世界武术大赛使各国武术相互交流和切磋是关键,在大赛中逐渐完善武术规则是重点,最终让武术联姻奥运是目标。
参考文献:
[1] 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6.
[2] 陈纪英.谁阻碍了武术进奥运[J].特别报道.2007.8.
[3] 柏超,李华昌,余家傲.影响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成因分析[J].
[4] 庄昔聪.武术国际化和进入奥运的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10.
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本文通过现状研究,历史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结合地方史志对山东省武术流派追本溯源,阐释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并以山东省济南市鸳鸯门武术流派为个案,考查其内在的武术文化,动作内涵以及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以期对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研究现状与分析
传统武术流派分类方法众多,观点各异。
扬州大学邱瑞在《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一文中提到传统武术流派可根据“刚柔长短”的分类原则及“大派宜分,小派宜合”的精神整合拳种,。他提出传统武术可以分为“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刚柔并蓄”等门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段克发在《武术各拳种流派共性探析》一文中提到武术流派当以长拳、形意拳、太极拳、南拳和散手等方法分类。
目前已有少数地区开始进行武术流派整理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徐烈在博士论文《关东武术文化研究》中介绍了关东地区武术文化特点;邱世海在《客家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从客家迁徙环境出发研究了客家武术的发展轨迹,陈述了客家武术形成的原因。有关山东地区武术流派的形成,山东省武术流派的分布,山东省武术拳种的发展,目前鲜有论述。
有关地域武术流派发展的研究较少。
每个流派在武术技击、训练方法、套路形式以及练习要点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体系。此前,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对中国武术流派进行整体性描述,并未引入“地域”的概念,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武术流派的个性及其产生这种个性的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属于单一维度的研究模式。
传统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与分析
许多传统武术流派因缺少传人正濒临消亡。
随着社会进步和中国社会稳定、和平地发展,再加上现阶段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竞相追求“时尚”和“利益”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而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不管哪个拳种何门何派,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甚至需要进行多年苦行僧式的探索,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速成。更造成那些热衷于传统武术的人们难以耐住寂寞而脱离原来的愿望,而去社会里追求所谓的个人经济利益去了,根据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统武术套路有两千多种,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拳种仅129种,且一半以上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里消亡之陕,可见一斑。
竞技武术的过分夸大,忽略了传统武术的存在。
目前,无论是国内比赛还是国际比赛都是竞技武术的比赛,即使有传统武术套路出现也仅仅是几个拳种的参与。诸多的传统武术套路被遗弃在武术竞技之外,进入不了群众百姓的视线,而只能在市井之间默默流传,生死存亡系于上天。
现代武术规则的限制,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发展。
当前,传统武术比赛多是武术套路演练的比赛,一般从套路演练的风格、劲力、动作的工整等来衡量演练水平的优劣。因而也造成现在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格斗技能下降,形成“会说、会练、不会用”的现象。我们若不及时警醒,曾经以出色的技击效验令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武术,若千年后也许只会剩下一具空壳。
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还不尽如人意。
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基础理论的理解多停留在自身感觉和师傅流传下来的拳经里,人们(包括习武者)对传统武术中各种名称、现象的理解多是一头雾水、混混沌沌。如何弄清它的技术技法特点、功法特征及分析技术形成的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的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壮大
山东省是全国当之无愧的武术大省,仅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承认并公布的29个全国武术之乡中山东省就占了6席,分别是淄博,博山,东明,单县,台儿庄和莱州,首批全国先进的40个武术馆校名单中山东省就有8个武术馆校入围。从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开始,一方面挖掘整理山东省武术流派,武术拳种的内容,分布,以及每一流派或拳种的文化,技法及训练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山东省传统武术流派的研究整合山东省武术文化,山东省地域文化,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各武术流派的内涵。
传统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发展与分析:
山东省武术流派之鸳鸯门的创始人是山东省周永祥、周永福两位先生,他们二人穷毕生之力,博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的鸳鸯门武术门派。鸳鸯是动物的名字,取鸳鸯作为门派的名称并不是它的原意而是“鸳鸯”的寓意,意在阴阳。该门派理论宗旨肯定阴阳的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天地万物寓阴阳之中。虽然武术套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在阴阳变化之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鸳鸯门功夫在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第二代掌门人是姜周存教授,门人众多,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各地市,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也有专门的鸳鸯门分支,国内其他地市也有。鸳鸯门以内家拳为主,在武术理论与哲学基础方面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技术体系。
论文关键词:新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
1问题的提出
新疆高校试办新疆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经过十几年探索与发展,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11年,全疆有5所院校具有国家教育部认定的试办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权力,开展的项目有6项,项目设置为: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跆拳道,共有9支常年稳定训练的高水平运动队,并定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全国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新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新疆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呈上升趋势,运动成绩、管理水平、相应政策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面对经济转型,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现行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队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的不适应,培养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也阻碍了新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找出新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症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新疆校高水平运动队相关行政部门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新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新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分析
新疆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布局呈现出“四少”“两集中”的特点,并且没有按照新疆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和大运会金牌数分布来布局。新疆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试办学校少、项目少、队伍少、每个项目试办学校少;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和项目集中在新疆师范大学,数量和项目占到了60﹪。新疆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新疆师范大学一家独大,实力超群,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新疆大学生成绩排名靠后。
表1新疆招收高水平运动队院校情况
学校 项目 城市分布
新疆大学 篮球 田径 乌鲁木齐
石河子大学 跆拳道 石河子
新疆师范大学 篮球 田径 足球 乒乓球 乌鲁木齐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学内容 技击 武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letion of Wushu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XU Shijie
(Fuzhou Shidai Middle School Research Group of Sports, Fo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essence of Wushu --boxing ,which is a unique feature. Now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Wushu teaching content excessively highlight ornamental value but ignored the essence of Wushu and Wushu moral education, which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Wushu in the world, but Wushu will also not bear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culture transmission. While the main improvement direction on this issue: back to the basis of wushu: practise Wushu and develop Wushu morality,attach importance to both of them, on the basis of Wushu essence and Wushu morality tutorial education.establish reasonable connection system in three stages among primary,middle and senior school.
Key words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Wushu teaching content; boxing; Wushu morality
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
1.1 武术本质的丢失——技击性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技击性乃武术的本质所在,如果要促进武术的发展,则必须以武术的本质为中心,充分发挥武术的各种价值。从196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逐步由单调走向多样化,变得越加丰富,而且还开始配备音乐,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基本动作和竞技套路为主,从而形成了由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体系,使得学生会在长时间的竞技武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淡化了对武术本质的认识,加上武术被纳进为学校相关活动的表演项目,虽使得武术在获得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将逐步从学生的大脑中淡化直至消亡。
1.2 观赏价值的过度凸显
观赏既是武术的功能,亦是武术的价值。伴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推动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如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促进了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发展。随着学校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武术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校在大小节日活动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这使得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的喜爱,这一现象看似促进武术的发展,却只是表演价值得到了追捧与发展。久之,则会使学校教授武术的目的以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发生偏差, 导致学生对武术本质功能产生错误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 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其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学、宗教观念等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属于东方人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尚武崇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用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德”与“艺”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武术技术动作;二是武德,在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中,很少有将武德作为武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学习武术后,连武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武德所包括的“仁”、“义”、“礼”、“信”、“勇”等方面的真正含义。也正由于教学内容中武德的缺失,造成了学会了武术却不懂得其文化内涵。如:抱拳礼,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意义非凡,武术课缺失这一内容,将会失去它的特色。相比国外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格斗技术,无一例外地将其礼仪文化贯穿于其中,既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又能提升其竞争力。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总共十二年时间,武德的教育不能忽视,其被重视或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到武术(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1页)在中小学的传播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进方向
2.1 培养学生技击意识,回归武术的本质
中国武术经历了武术军事战争而成为技击经验的凝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和渗透,它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进入中小学是为了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这种脱离武术本质的教学内容,将会让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偏误。所以,武术的教学内容应回归本质,以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套路为基础,走上一种技击和套路结合的发展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的技击意识,提升技击性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
2.2 练武习德,德武并重
武德,作为武术的理论文化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传承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德一直伴随着武术的发展,一直伴随在习武之人身边,可以说是人们习武的一种指导思想。古语有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习德”,这都无不说明了武德在武术习练中的重要性。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习时间长达十二年,而武术课程贯穿了中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有真正的将武德融于武术课堂中,才能让学生吸取到武术中的武德思想,领悟武术内涵的道德力量,以提升武术动作的习练,培养出真正懂武术、爱武术的年轻一代。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
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及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会不同,然后针对每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开设适合的教学内容。而如何将这三个阶段科学合理的衔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衔接是指将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武术教学内容的开设,应该将三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一起,将教学内容由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到基本套路、简单对抗再到套路为辅、对抗为主的内容转换。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逐步把握武术的本质,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效果。
3 小结
武术是中国宝贵传统文化的之一。武术进入中小学以来,就把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让其成为向儿童、青少年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一种渠道。因此,大家应该珍惜,并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的探讨和完善武术教学。“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武术教学内容不应过度的凸显武术的表演观赏价值,而忽略了武术的本质的功能和价值——技击性。应注重练武习德,武德并重,加强武德教育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不仅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引导年轻一带的身心成长,更有利于武术回归本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明.中国武术哲理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9).
[2] 康戈武.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
[3] 蔡仲林,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彭福栋.试析武术文化的特性[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7(5).
[5] 张朋朋.冷看武术学校体育化[J].体育与科学,2008(4).
[6]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