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电类专业论文

机电类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5 10:1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电类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电类专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高职机电类专业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职业性、高等性、一线性和技术应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机电教学在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篇(2)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52-03

一、机电类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

(一)以“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以机电类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按照中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由学校、企业共同构筑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大线路,形成了以能力线为核心、课程线为路径、环境线为载体、实施线为手段等多线整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二)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产学合一”教学工厂

学校与企业联合设计、共同建设数控设备装调车间、电子产品装调车间等生产性与学习性结合的教学工厂,实现了校企间实践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整合互动、实践教学师资的整合互动、实践项目资源的整合互动。使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要求,软硬件资源优质化。

(三)以“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思路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

依据科学的开发流程,学校开发了机电行业工作情境中的项目化教材、学生工作页、生产型安装操作指导书、评价方案等资源,同时开发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空间、网络课程资源,多样化虚拟资源,对实境资源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二、机电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校企一体、多线整合、学做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以机电专业岗位群实践能力要求为基点,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践性课程,校企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及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方案等构成,形成以能力线、课程线、实施线、环境线四大线路构成的多线整合体系,体系结构完整。其中能力线指基础能力、专项技术能力、综合实战能力的上升线;课程线含一般实践课程、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综合技术实践课程;实施线包含具有工作过程导向特征的课程实施形式,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特点构建相适应的实践环境,形成“实验平台上的验证式、操作平台上的任务式、单项训练平台上的任务式、实境平台上的项目式”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体系中纵向层级分明、有机联系,横向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共同作用,满足从新学徒―普通技工―熟练技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效实施。

该体系体现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场所融合,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相互交错,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相互融合,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实现“学做合一”。该模块化的专业核心教学和训练项目涵盖了一般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整体化的设计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实践课程资源

1.实际工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系统性强。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资源建设是重要内容,应按照科学流程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材开发,教学任务书和学生工作页的编制,教学实施案例的提炼,分层落实,层层推进,整体深化课程改革。体现了实践课程内涵,课程资源应具有系统性并形成系列的特点。如项目教材、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学生工作页、任务书,用于学生实习的生产型安装操作指导书、用于检测学习效果的课程评价方案、顶岗实习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等,教师共建共享,便于推广应用。

2.信息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性。在信息环境下,还应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学生可在业余时间观看学习空间的教学微视频、实践操作微视频,形成多样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以供学生巩固学习或提前学习,延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课程资源应具有校企共建特征。实践课程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零件图纸、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工艺流程、安装指导书、毕业设计的技改项目等。操作视频的操作员是企业人员,操作设备是企业的设备,部分操作工具也由企业提供,操作现场也大都是企业5S管理的真实车间。课程资源建设中校企双方缺一不可。

(三)形成“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机电类实践课程实施策略

机电类专业一般专业模块应将机电技术领域中必备的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有机整合,实现综合化;单项技术课程应将机电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突出技术的实现过程,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技术训练课程应将典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化,着重培养专项技能,突出熟练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理念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为实践课程服务,实现“六合一”,即教室和实验室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合一、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合一、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合一,教学和科研合一。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工程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贯彻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于基础实践课程实验平台的验证式或操作平台的任务式、单项技术实践课程的任务式、综合技术实践课程的项目式,全面开展“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四)以“校企共建、整合互动”的方法建设“学做合一”的教学工厂

1.引企入校,共建产学合一的校中厂。学校引入以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设计,共同管理,践行了“整合―互动”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念,建立“校中厂”,实现校内多种资源统筹、校外企业市场化运作。

2.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成对接课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除种类、项目、数量的规划论证外,在现场设备布置中反复经过方案、实施、反思的过程,以建设适合班级人数、设备数量能协调、满足课程内容、便于理实一体化操作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的一般实训室,单项技术训练的实训室、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引进企业生产线,以“生产、教学”为核心,并按照企业生产和管理要求,引入企业文化,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开展生产性实习,使学生直接体验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制作工艺,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训基地有效有序运行,学校还制订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校内实训基地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既适应教学、考工,又适用于产教加工、社会培训,还承担省市技能大赛。

(五)校企共建课程开发团队,提高实践性课程实施能力

为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学校与技术及资源优势明显的企业组建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团队,形成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运作机制,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优秀人才共同开展教材开发、课程建设以及多元评价模式的改革;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针对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设计,在内容选取上兼顾职业资格认证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生产性实习。企业人员强化安全意识、不断巩固学生的职业操作规范,保证产品的合格率。专业教师弥补企业人员对学生教学管理的不足,双方共同配合、相辅相成。

篇(3)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37-01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技术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课程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如实践训练课程不足的话,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本身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课程学习问题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在授课过程中疲于应对;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缺少兴趣,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课程最后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于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却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合理确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结构合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顺序,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现有的大部分教材无法实现教学要求,学校要组织专业课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以专业技能为主线,将多个项目的学习知识的重点和目标有效的串联起来。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教与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如何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二)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进步的,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保障一体化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围绕专业建设需要,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教学、科研、实践水平高,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鲜明的教学特色的教师团队。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教师,聘请企业专家、技能操作能手对学校教师进行实践与实训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结语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

【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连香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机电工程技术,2006(9)

篇(4)

机电工程类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由抽象变形象的途径之一就是手工制作,特别适合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如形体剖切后画剖视图、机构组成与动作原理分析等,有时候动画、视频再形象,教师再怎么分析和讲解,学生也只能是一时明白一时糊涂;有些操作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学生回到书本上又是很茫然。所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让学生采用最简单、最廉价的一些材料将模型或机构等制作出来。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制作过程中边分析、边研究,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还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和交流,对一些抽象的地方也会恍然大悟,充分体现了亲手体验的优势。甚至在制作过程中免不了“皮肉之苦”,更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加深了记忆。制作过程中既体现了个体的差异和优点,又发挥团体效应,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果、传递正能量,特别对一些较差的学生,哪怕一点点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助其树立自信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一)现场案例

传统教学都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学习,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要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式学习非常之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掌握程度、前后衔接情况等,合理设计一些案例,学生自行“体验”案例,自行分析与总结。如在讲解轮系传动比时,学生对各类单对齿轮传动已经有了明确认识,这样进行轮系的学习时,只需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减速器陈列室分组将各类减速器拆开,分析轮系的传动原理、运动传递路线、运动传递方向,小组自行商量总结得出结论,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启发,进行必要的答疑、补充完善等工作即可。对于设备零部件的更换只学习方法不行,比如皮带更换、轴的结构分析、设备拆分步骤等,让学生亲自拆卸,亲自安装,如油泵结构分析、阀的结构分析、液压回路分析等,均以实际操作为主,在拆装中贯穿一些拆装要点、结构特点、注意事项等,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而且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二)角色扮演

如对于职业教育来讲,机电工程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这些工作岗位的要领、程序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进行驱动。给学生创设虚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选择合适的仪器、道具等,提供现场设备或仿真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角色所要完成的功能、行为、动作等。如矿井通风机的操作,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将通风机完整启动一次,教师模拟操作完成后,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矿井中,扮演成风机操作工,使用手指、讲解等方式,真实体验通风机的操作过程,教师进行评价,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便能快速掌握通风机的要领及应对紧急状况的操作方法。角色扮演还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并对一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在互相的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三、通过现场观察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对某一专业来讲,不论是实验实训还是书本知识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而对于机电类专业,涉及到设备及电气控制等方面,尽管是有针对性学习,但实质上其应用范围很大,好多行业都会涉及到设备及电气控制,功能各异,但原理上大都有相似之处,如与建筑类、纺织类、车辆运输类等均有必然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多放眼外界,特别是对一些施工现场、生产加工现场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逐渐积累,开阔视野,达到深化专业知识、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观察真实现场进行“体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观察公交车的开关门机构、施工现场观察工程机械的工作过程等,及时扩宽知识面。

四、通过网络资源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众所周知,网络上具有丰富的共享资源,网络资源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网络资源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化,有详尽的理论分析、现场案例分析,有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源,有大量的新工艺、新产品的介绍等,而且人们还可以在一些网站上进行互动交流。将教师搜集教学资源转换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源,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学习过程,体验网络资源的巨大魅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体验”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力。针对一个问题,可以获得很多资源,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在全班共享,扩充知识和信息范围,便于指导实践。

五、通过创新进行“体验式”式学习

根据机电工程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创新活动,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思考、革新过程中学习。在创新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涉及到其他专业领域,需要团队协作,或去现场调查、请教其他专业人员等,促使学生主动沟通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沟通交流的艺术。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体验”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尝试失败带来的体验和教训等,锻炼学生意志和耐力,促进学生主动了解生活,去想、去看、去分析,挖掘潜力。当然,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使学生积极性受挫。所以应当本着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创造欲、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原则,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定会收获成果。

六、通过文字表达进行“体验式”学习

篇(5)

关键词:机电类;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作者简介:高钦和(1968-),男,山东曲阜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二系,教授;程洪杰(1978-),男,山东定陶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二系,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62-02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各学科课程体系在充分研讨、反复调整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教学内容在不断革新结构、充实内容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带动下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等特点。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制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加大了课程实验比例,要求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不低于总学时的10%。这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参与实验教学兴趣不足,并且认为实验课程对提高个人创新能力作用不明显,存在得过且过或在实验过程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明显没有很好地达到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基于此,以笔者所在的军队重点实验室实验课程开设情况为例,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撑。

一、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

笔者所在的“发射设备与机电控制实验室”是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骨干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发射系统总体设计论证、导弹发射新技术、发射设备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任务,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导弹发射技术”以及“机电检测与控制”、“地面发射设备原理与故障分析”、“装备维修实践”等十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特别是针对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引进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德国Festo产品,构建了机电控制教学实验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快速构建系统进行实验,为开展机电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该套实验设备在2009年建成以后,已完成了5期共900余人次的实验教学任务,为完成课程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支撑。但从学校毕业的机电类学生在部队工作的现状来看,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幅度不大,并没能体现出开设大量课程实验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作用。

1.多数学员没能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室作为现代化大学心脏,是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对工科尤其是机电学科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学校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采取了不少措施,实验室也多方筹措资金更新和完善了很多实验教学设备,但是只有少数学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在实验前充分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谨慎细致,在实验后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这部分学员真正地通过实验教学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对教员布置的实验教学任务不积极,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他们在实验之前没有进行任何准备,在分组时主动和学习较好或做了充分实验准备的学员形成一组,在实验过程中只是充当看客,很少动手,实验报告也是照抄了事,从态度上对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想着通过实验过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没能体现实验教学的效果。

2.教员没能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在课程实验开展过程中,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应当是学员,从实验程序上来讲,教员应当从“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授者”,在将仪器设备准备好后,把实验步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手把手教给学员,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把关,这样的实验过程对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力能力培养作用有限。并且由于实验设备台套数有限,学员大多5-7人分为一组,这样就导致部分学员混在实验小组里充当“南郭先生”,实验前不进行预习,实验过程中不愿动手,撰写实验报告也是应付了事,而教员由于人手和精力的限制,对这部分学员无法完全兼顾,有时碍于情面而又听之任之,使得实验场面较为混乱。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时,为了不影响实验进度,教员放弃了“引导者”角色,主动替学员完成实验操作,这导致学员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段。

3.实验过程评估缺乏有效的手段

课程实验是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实验考核应当包含在理论课程考核当中,但目前在课程考试成绩中,往往忽视了实验成绩,甚至有时理论课程考核都已经结束,而课程实验还没有进行完,因而对课程实验的考核完全依靠实验报告这种较为简单的形式,从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员对课程实验不重视。同时,对部分参与意识不强的学员,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无法对其在实验中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这也助长了部分学员“混”的思想。

二、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从学校机电类专业毕业学员动手实践能力现状,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佳表现来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实验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体现在:

第一,实验课程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效果是微观的,无法立即体现出来,再加上教员对课程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宣讲力度不够,导致学员无法直接感受到参与实验对提升自己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从而对参与实验过程兴致不高。第二,现在的实验教学是教员将一切仪器设备准备齐全,并且将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全部灌输给学员,学员则被动地接受教员的讲解,按教员讲解的实验步骤去做。一次实验下来,学员仅仅是操作开关、记录数据,最后按教员规定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填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完全是验证性的,有时还是一种演示性的实验,根本不能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第三,由于实验学时安排较为紧凑,为使实验教学按时顺利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当学员遇到问题时,教员通常会“亲力亲为”,这就导致学员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刻,对问题研究不深入,也就无法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第四,由于大部分实验的性质属于课程实验,在考核评价上还没有科学合理的体系,无法对学员在实验过程中的贡献做出明晰的评估,实验效果没有在课程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也导致部分学员对课程实验缺乏足够的重视。

三、提高机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对课程实验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提高广大学员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对如何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发挥实验教学优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重点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极大激发了学员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

1.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目前所开设的课程实验进行进一步梳理,使得课程实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围绕教学内容,依托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结合“机电检测与控制”、“光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置,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组成一个实验课程群,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讲授+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的新模式,形成以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有机组合以及合理的课时分配,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上给学员足够的指导,完善其实验技能结构,培养其创新能力。

2.提高教员实施课程实验教学的能力

首先,教员应当对理论课程体系有着清晰的认识,了解所开设课程实验在整个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其次,教员应当对实验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对实验教学环节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提高学员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教员在实验开始之前应做好各种预案,预想学员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出现问题后如何引导,而不是亲自动手帮学员完成实验,要做好“引导者”角色。最后,针对实验设备有限的实际情况,在做好学员分组的情况下,要加强现场组织与协调,防止学员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力争让每一位学员有任务、有动手机会。

3.努力推进开放性实验建设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学员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完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实际要求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应当依据专业特色面向学员进行实验室开放。

开放性实验教学内容应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本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指导原则,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内实验、大型综合性实验,也有研究性实验。课内实验、大型综合性实验由教员确定实验方向,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及方法、步骤,教员审查通过后由学生完成;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题目,教员审查通过后再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学员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劳动才能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不仅能使学员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训练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为充分调动学员参与课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对其在实验中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体现在成绩评定上,有必要对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改变目前仅依靠实验报告这种较为简单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客观评价与评定。

对于课程实验,主要从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方面来进行考评,凡抄袭他人报告或者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一律判定为不合格,锻炼和培养学员从事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对于开放性实验,原则上由学员自主完成,并对实验结果作真实、完整的记录;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指导教员提交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实验成果;同时,学员应按照安排或确认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无特殊原因两次未按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者,取消其该学期参加开放性实验的资格。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成为了大学的核心标志。近年来,随着总部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实验室建设水平不断攀升,为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使学生愿进实验室、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整合资源,提升水平,打造一流的教学实验平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

[2]张国玲,等.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的尝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篇(6)

论文关键词:电工实训;现状;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其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生产、维修、检测、工艺设计,以及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不断向好。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毕业后从事电工的高职学生保持着稳定的高收入,比其它生产线上的工人入门工资高三成。而且在一步步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证书后收入更是显著增长。面对这么好的就业形势,学生能否把握机会呢?通过对我们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只有10%的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企业的考核,最终从事电工工作。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学生机电专业毕业,并不能胜任电工工作,而需要在工厂再学习,再培训,再考核,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电工。笔者反思,高职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二、高职机电类学生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相比,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特别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兴趣的不足,自然影响到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来走向社会,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竞争。

(二)缺乏规范化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训练是学生接触电工专业技能训练的开始,是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形成阶断,是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基础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能熟练掌握电工的操作技能;没有规范的电工基本功训练,就无法胜任复杂的工作岗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电工基本功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基本功训练,9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电工基本功训练。这些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电工基本功训练的课程,将基础性的基本功训练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对一些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训则安排大量的时间,轻基础训练,重综合训练。殊不知,机电类的学生,面向的岗位群,是各种电类的操作工,维修工,毕业后大多数会到企业一线,真刀真枪地干事,没有平时扎实的训练,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无法适应将来的工作,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

(三)缺乏分专业、分层次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不同专业的实训内容有所不同,目的是使其掌握的电工知识和所具有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适合其所学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课题有所不同,目的是因材施教,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

过去做实训,不论什么专业,实训内容都是一样的。根本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岗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训内容,更没有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的高低,制定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实训课题。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对策研究

(一)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的学生,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普遍不足。如果还像中学阶段那样大量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大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达到2:1,争取达到1:1。这样,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训练专业技能,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习的对象不再是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还有很多直观实用的实践知识与操作技能,二者互相促进,学生兴趣必然大增。

(二)要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电工基本功训练

1、应把电工基本功训练当成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技能来训练。要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内容、学时和顺序,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对操作的姿势、动作、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讲解。

2、要规范电工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要求。那么,电工基本功训练应含有哪些内容呢?本人认为,应含有以下几个模块:

模块一:电工安全用电知识。安全用电知识,对每一位从事电类工作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放在电工基本功训练的最前面。

模块二:通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在对电气设备、线路进行安装和检修时,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电工工具,通用电工工具应包含:(1)电工通用工具的使用,如试电笔,螺丝刀,钳子,尖嘴钳,斜口钳,剥线钳,网线压线钳,电工刀,电工包,扳手等工具的使用;(2)电动工具的使用,如手电钻,冲击钻,电锤电动螺丝刀的使用;(3)加热工具的使用,如电烙铁、吸锡器;(4)热风枪的使用。

模块三: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电工仪表对整个电气系统的检测、监视和控制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电工,不仅要了解电工仪表的分类和特点,还必须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并控制误差。出于成本考虑,电工仪表应有以下几个部分:(1)万用表(指针式和数字式)的使用;(2)兆欧表与钳形表的使用;(3)直流电桥的使用。

模块四:常用导线的连接工艺。电源与负载之间,电路与电路之间是依靠导线的连接来完成的,而连接部位是整个电气系统的薄弱环节,当这部分出问题,整个电路必然会出问题,因此,导线的连接技术也是从事电工工作的基本功之一。

模块五:照明电器安装与内线工程。照明电器的安装方法、安装工艺及注意事项,也是电类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三)要把电工实训内容专业化,层次化

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实训课题。

以前职业院校对实训课程不太重视,同一门课程的实训基本一个样子。这种训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在制定实训内容时,要对学生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调研,然后将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汇总,分专业制定差异化的实训课题,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能力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别也很大。所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实训内容分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行设计制作电路等几个层次。基础差的同学可能把训练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养上,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熟悉电路基本元器件的性能、用途和基本测量方法。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把重点放在综合运用能力训练上,安排诸如万用表的设计、安装、调试等实验项,培养学生电工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通过上述不同层次的实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实训水平、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电工理论的应用能力。

四、几个促进措施

(一)把考试与训练结合起来,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

要提高电工实训的水平,必须制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考促训,考训结合。应改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对实训过程分阶段、分项目进行考核。同时,每学期举行电工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树立一批操作能手,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二)把电工实训与电工上岗证结合起来

构建“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电工》课程,把职业资格培训贯穿到整个实训教学中,实现知识到岗位能力、岗位资格、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中,通过小班制教学、严格考勤、任务分配、效果点评和整理实训室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安全教育、电路装接与调试、电气测量、报告撰写等实训环节中,督导学生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安全与质量意识和严谨细致、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篇(7)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PLC;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91-02

一、引言

《机电传动控制》是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涉及很广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包括动力学方程、电磁学、PLC、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力电子学,电机拖动、交流调速与直流调速、变频器。学生在掌握机、电、液理论知识,并能动手解决机电产品安装、调试、故障排除等实践问题后,提高学生的机电产品创新能力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又一难题。看懂PLC程序很容易,把现有的继电器、接触器按照电路图或者安装接线圈连接起来也很容易,一旦让学生自己设计电气控制电路,自己选择电机、电器,编制程序,绘制安装接线图,做出一套完整的机电控制产品,学生便无从下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此,使得整个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课程的整体知识,对于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和体系的完善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与掌握将会产生一定影响[1]。为了使学习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本人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交流电机的定子由硅钢片叠压成一个整体固定在机座上,片与片之间是绝缘的,定子铁芯的内圆有定子槽,定子绕组分三个部份对称放在定子铁芯槽内,用AX、BY、CZ表示。A、B、C是定子绕组的首端,X、Y、Z是定子绕组的末端。交流电动机的转子分两种,一种是绕线异步电动机,另一种是笼型异步电动机。定子三相绕组接入三相交流电源,产生旋转磁场,从而带动转子旋转。由于交流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较难理解,将交流电机的拆装动画,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与多媒体技术融合起来,使三相交流电源产生的旋转磁场,转子的转动活灵活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到三相交流电源对电动机产生的运动,激发学生对交流电与电机的兴趣,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喜爱这门课程就会去思考,电动机怎么在多媒体上面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能顺时针转动,那如何让电动机逆时针转动呢?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有创新的思维,解决的办法就是对调三相交流电源中的任意两项的顺序就可以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在理论授课的最后10分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内容做经验小结并且和同学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2]。

(二)PLC仿真软件与实验教学的拓展

使学生熟悉三菱公司的FXGP/WIN―C软件,会对仿真软件的主界面中的菜单栏、工具栏、编辑区、状态栏,功能键栏、功能图栏、程序编辑等进行操作。熟悉梯形图的编写规则,会根据项目要求编写梯形图。通过PC-09编程电缆将计算机与实验设备相连接,通过PLC菜单中的“写入”将编制好的程序下载到PLC,通过在实验设备上面的接线完成程序的调试以及运行监控。学校的实验设备大部份是模拟的,接线时并不经过实际的三相交流电源,继电器,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熔断器等,并且一个实验箱只能完成8个特定的实验,并且实验较简单,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差较远,学生实验也仅能看到指示灯有变化,看不到更真实的程序驱动控制。为了使学生能够做更真实的实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购买了FX2N-48MRPLC,交流电动机,CJ20J-10A、CJ20J-16A、CJ20J-25A接触器,通电延时与断电延时定时器,RL1系列熔断器,学生编好程序后下载到PLC中,将220V电源接入PLC中,将380V电源接给三相交流电动机,通过PLC、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完成自己开发设计的新程序,检验传感器,行程开关等在实践当中的具体应用。在指导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动手接三相交流电,用万用表测量三相交流电,克服了对实际电流的害怕心里,从心里真正喜爱上做实验,敢于创新,完成自己的项目,做出富有创新的机电控制产品。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老师与学生的具体要求

(一)对老师的具体要求

上课前要认真背课,多找一些实例,围绕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PLC电路、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等具体设备,对原理图,安装接线图制作相关动画,使课程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除了在理论上有了解外,在实物上也有认识。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未知领域的能力,使学生有创新思维。课程快上完时,要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对典型机电系统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3]。老师要开发出新实验,如步进电机原理-单步运行实验、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实验、直流并励电动机实验,使学生由难到易一步步地学习。实验室应该全天开放,老师有时间就应该在实验室,保证每位同学有足够的动手能力,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还应该提出研究型课题,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助手,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当学生解决问题后,他们会很满意,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提高。最后老师要带学生去珠三角、长三角的工厂实习,使学生多看一些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工程图纸,对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和电元件明细表能熟练的看懂。

(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学生中绝大多数在内心想把《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学好,上课前学生要主动预习教材内容;上课的时候要积极的向老师提问,并做好笔记;下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复习巩固。对于实训操作,学生除了团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外,要努力培养个人能力,争取独立完也实训操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总是的能力。同时学生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拓展视眼,会查阅资料并解决科研当中出现在问题。学生应该对学校图书馆当中的电子资源,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资源、万方数据资源等会下载,并对学术论文,硕士毕业论文选择创新点进行研究。对网上的百度文库里面的相关资源进行下载,提取自己所需的内容。学生还应该有独立的精神,不依赖环境和他人,自己判断和解决问题。学生还应该有敏锐思维,去伪存真,获得新的知识。学生还应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了解外,还要精通本专业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会在不同学科之间合理整合,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和内化,促成创新成果的形成。且需具备过硬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四、创新型人才应取得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努力学习,对各种资源的获取,以及学校、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与机电类的竞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设计出新产品,在大赛当中获得名次。学校也应该举办PLC编程大赛,使学生熟练运用欧姆龙PLC、三菱PLC、西门子S7-200参加比赛,并能解决比赛中的各种难题。通过《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学习,学生垃圾分类筒、自动翻书机等新产品,并在广西教育厅大赛中获奖。

五、结语

《机电传动控制》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走在专业发展前沿。学校鼓励老师多做科研,增强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产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创新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学校学习,工厂实践,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将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并为将来拿到高薪做好了淮备。

参考文献:

[1]舒宇.《机电传动与控制》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201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