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10:0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论文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十几年来一贯制的做法,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颇有微词,广大研究生对英语教学也有不满情绪。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各校研究生英语教师和学界专家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医学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
综合国内开展的多项调查,结合自身多年来参加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体会,目前医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主动性差
桂诗春(1995)指出学习动机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动机特点表明学习动机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也就是以外在动机为主。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特别是临床型和一些医学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认为只要通过研究生学习,自身专业水平能够有所提高就心满意足了,而忽略甚至是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有的学生出于外部原因而学习英语,比如为了通过考试,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或出国留学。其中,找到好工作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但是他们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如CET-4,CET-6,硕士英语入学考试和学位考试等。因此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殊不知,新世纪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就多了一把钥匙。
(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因为外语的高回生率、生源地域上和专业上的差异。这是一种普遍性、阶段性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参加工作多年又返回学校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医生),由于平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任务,几乎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错层”现象给课程设置造成了困难和混乱。按程度分班进行小班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育、解决“错层”现象的可行性方法。但目前高校招生量扩大,师资紧缺使小班教学显得不切实际。如何面对现实,深化硕士生英语教学改革,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将研究生根据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进行分层次教学,得到了研究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英语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差
医学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较阅读能力差是我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中国教育传统的负面影响也有关系。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应该在本科生阶段打好扎实的基础,而不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重复设置课程提高。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研究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是限制自身英语论文级别的主要拦路虎。一个好的科研思路和研究成果,因为英语写作能力而不得不选择在较为低档的学术杂志上进行发表。因此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提倡理性的归纳、实践的总结,而不应强调简单的模仿。
二、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面临的英语学习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自身学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纠正不良学习动机
鉴于学生的动机特点,我们应当帮助学生保持较强的动机,尤其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以促进英语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国外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Dornyei和Csizer(1998)列出了在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十个策略,如,创造轻松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自主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
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符合研究生培养目的的要求,为培养医学专业所需的专门人才,还应充分考虑到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和需要的战略要求。为此,以培养研究生的语用能力为出发点,改革了原来的课程设置。我们对学位课程中的基础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进行了课时压缩,同时,在选修环节专门增设了医学专业英语,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考核要求。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由于标准学时的限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足,那么第二课堂的开展则起到了互补作用,也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组织开展各类型的比赛或文化活动,比如举办英语原声电影节、英语演讲、英语歌曲大赛、专业英语词汇比拼大赛等,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定期组织专家就英文摘要和科研报告等的写作方法、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论文投稿要求、外文文献查阅方法等内容开展讲座。组织开展硕士研究生英语学术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 Motivation[M].北京外语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胡春萍,秦晓晴.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关键词:硕士生 科研能力 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增幅甚至达10倍左右。结果,硕士生的基础、学风均有所滑坡。如何使硕士生在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英美文学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这一问题。
一、引导硕士生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
当前,不少人上硕士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张文凭,以便找份较为理想的工作,而不是为了从事研究,因而,读研期间的学研态度非常散漫。在一年多的课程学习期间,一些硕士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经常旷课。硕士生的许多课程属选修课,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吸引足够的学生上自己的课,平时出勤管理和期末成绩考核都不严格,个别学生甚至数月或整年不上课,期末考核仍然过关,甚至还能得不低的成绩。遇上出勤管理较严的老师,一些硕士生为了出去代课或打工挣钱,甚至还找无关的人“替其上课”。基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在酝酿毕业论文开题的半年里,更多的硕士生外出代课或打工,把开题的事儿抛到脑后;待到开题前三五天,才慌忙到优秀硕博士上看别人的毕业论文,把某些论文改造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开题报告,蒙混过关。开题后近一年时间里,一些硕士生要么代课或打工,要么忙着考各种证书,而且在最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又四处跑着找工作,很少查阅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也不认真考虑论文写作,直到离答辩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上网搜索别人的论文,以拼凑自己的论文;结果拿出的英语论文语言错误到处都是,内容观点或站不住脚,或逻辑漏洞百出,更有甚者,一些人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抄来的……
针对如此的读研风气,硕士生导师在其指导学生入校之日起,就应严格要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其珍惜读研机会,鼓励其继续保持准备考研阶段的刻苦、认真的学风,并让其明白,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达到最基本的学业水平,毕业时连按时拿到文凭也会成问题。其次,导师要根据所指导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给其推荐一些必读书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与所带的硕士生就其最近学习的内容、研读的书籍等进行座谈。这样不仅可以适时地答疑解惑,避免一些硕士生“常年见不到导师的面”的抱怨,又可以督促硕士生,让其不敢偷懒,以避免一些硕士生该毕业了导师推荐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的现象。第三,导师不仅自己上课要加强考勤管理,而且要与其他授课导师经常沟通,了解所指导硕士生的课堂出勤情况,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经常缺课的原因,以便及时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导师要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指导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在开题之后一年左右的毕业论文写作时期,要督促其继续认真查看相关文献资料,尽早动手写论文,并经常了解和帮助解决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五,相关授课教师和培养单位要严格硕士生的课程考核、开题和答辩管理,使任何不合格的硕士生都不能毕业,以对下届硕士生起警示作用。
二、指导硕士生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本科阶段,许多学生只满足于学习几本相关教程,考研时,又只是反复复习几门必考课程,因而成为硕士生后,知识面非常有限。有的导师在其硕士生入校后,就给其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仅推荐了与其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书籍,完全忽视许多硕士生实际上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这一事实。就英美文学专业来说,不少硕士生连“什么是文学”都说不清楚,别说用英语就是用汉语写文章也不完全能写通顺,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完全能恰当运用。鉴于此,硕士生入校后,英美文学专业的导师应引导其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应让硕士生清楚,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文学有看不完的书籍;同时,应围绕“英美文学”既是“英美”的文学,又是“文学”,且是“西方”的文学这一特质,给硕士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籍。这些书籍可涉及以下类型:
第一,英美文学背景知识类。包括外国文学史(或欧美文学史);世界文化史(或文明史),英国通史(或文化史),美国通史(或文化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史。这类书籍导师可鼓励硕士生读英文版的。
第二,文学原理、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史类。这类书导师应要求硕士生读英文版的,例如Rene Wellek等所著Theory of Literature,Jean Paul Sartre的What is Literature?,I. A. Richards的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Wilfred L. Guerin等所著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Richard Harland的Literary Theory from Plato to Barthes,Raman Selden等所著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英美作家从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方文化(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较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西方文论史,可以深化研究者对有关作家、作品的理解。而较全面地了解西方现当代文论,可以增强研究者的洞察力,为评论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提供适宜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或文论史)类。鉴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国文学论文是用汉语写作和发表的,倡导英美文学专业的硕士生读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论史,不仅可以使其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而且可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和汉语文学水平,使其在文学鉴赏和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学理论和作品类。比如说,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般就要给自己的硕士生推荐较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及女性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和最新作品。硕士生多看一些与其导师研究方向一致的书籍,研究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或接近,将有助于导师发挥其特长,提供更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三、培养硕士生的科研选题和进行研究的能力
一些硕士生毕业论文该开题了,还没找到题目,让导师给找题目;题目确定了,却不知如何写,反而轻信“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谬论,东抄西拼,整篇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为此,导师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第一,引导硕士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有针对性地、以批判的眼光去看书。比如说,引导硕士生把英国或美国文学的某一体裁的某一个作家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便集中精力,阅读该作家的代表作、其传记、可行的文学理论及相关文献。同时,要提醒硕士生摈弃“印在书本上的话都是完全正确的”观念,看书时要敢于质疑。如果硕士生对某一作家的作品以及相关文献非常熟悉,又具有质疑精神,他们就会发现,他人的相关评论并非“定论”,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自己有很多的话可说。
第二,要告诫硕士生,他们所选定的研究课题应是自己有独到见解可陈述的――要么是没有人研究的作品,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去研究经典性作品,但无论如何,要有一些新发现,要得出一些独到的结论。这一点以第一点为基础――只有集中精力,基本读遍某一特定领域里的相关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确定既富创新性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引导硕士生进一步广泛地收集、有效地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除从本地图书馆和从网上收集文献外,导师可告知硕士生从我国的国家图书馆收集资料的便捷方式(实际上,不用去北京,就可通过一些机构,获得相关材料的复印件);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也可资助硕士生通过“卓越亚马逊网”直接从美英两国购得最新英文原版著述。要建议硕士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收集来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一部分需反复细读,大部分只需有选择性地阅读,比如说,可通过相关著述的“索引”,查到并阅读和自己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页码的内容。阅读文献时,对他人的观点应始终秉持“批判扬弃”的态度:面对有瑕疵的论断,可做些修正,从而提出自己的论点;对自己同意的观点,可拿来引用,但要作为自己提出更高一层论断的论据。
第四,鼓励硕士生在鉴赏作品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练就既能充分论证、合乎逻辑,又做到条理清晰、不乏文采的文学论文写作能力。要正告硕士生,搞科研、写论文,只要能提供充分的证据,在真理面前,没有长幼,没有尊卑,在文学欣赏和批评领域更是如此。要基于反复细读所研究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并以相关参考文献为佐证,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然后就是有理有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过程――此即论文写作。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层次分明。同时要建议硕士生,既然学文学专业,自己写论文时就要发挥平时阅读英、汉文学作品所积聚的文学能量,尽量使论文文笔流畅,且不输文采。
总之,硕士生招收院校、负责培养的院系、所有授课老师,尤其是责任导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严格管理,善于引导,使硕士生能继续保持刻苦、认真的学风,拓宽知识面,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培养独立地进行选题和从事研究的能力。通过这样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耐心、艰苦、综合努力,硕士生才能培养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词[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2] 束少军.弱势族群的崛起与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记全国英语文学研究高层论坛[J].当代外国文学,2013(1).
[3] 王宁.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J].外国文学,2007(6).
(1)年龄关于外语学习与年龄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近年来,双语脑研究者通过对大脑的研究发现,如果双语者在一个较小的年龄开始学语,大脑使用类似第一语言的神经机制处理第二语言,这样的双语者其二语水平常常比较高,也最可能获得类似母语者的二语表现。如果双语者在一个较晚的年龄学习第二语言,其二语的神经处理机制和第一语言、母语单语者有差异。这样的二语者其二语水平的提高常常受到限制,很难获得类似母语者的语言表现。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获得更高的二语水平,在更小的年龄开始学语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举措。(陈菊咏,2012)然而,是否越早开始学习就必然越好,却受到师资质量、教学方法等各种因素的重要影响。“各国政府推行外语教育低龄化,首先遇到的就会是低龄儿童师资不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既有相应的外语能力又有适合低龄儿童的教学技能的外语教学师资。对这种师资的重视和培训不够在国际上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制约外语教育低龄化的发展。”(陈菊咏,2012)而当前的研究表明:在真实语言输入不足的情况下,从长远看,从小学开始实施英语教育与从中学开始实施英语教育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如果小学英语教育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对后续中学英语教育必将形成负面影响。(Ellis,2010)而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学英语教育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不难理解,大学外语的教师面对基础差的学生,也就会一直是“费时低效”的局面。德国的英语教育起始时间与中国相似,过去是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近年来提早到了小学开始。而大学则不再开设公共外语必修课。大学生接触英语主要是阅读本专业文献、选修英语授课的专业课程、阅读英文小说及看英文电影电视、浏览因特网、旅游,以及与使用英语为主的国际留学生交流,(Erling,2007)“德国的中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年限和总体时间比中国中学生要少。但所掌握的程度普遍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很多。”(束定芳,2011)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英语基础大多数已经打好,也就是说德国英语教育的重心是在中学阶段完成的。显然,中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学习外语,年龄上的优势更为明显。然而如何对此年龄优势加以有效利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这也正是德语英语教育系统与中国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所在。除德国中小学的教师都必须是大学师范专业毕业,受到系统专门的教学训练,并通过国家有关教师从业资格的考试之外,德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育研究,主要都是面向中小学开展的。从教授到各级科研人员,经常会去中小学开展科研项目实验,比如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当地一中学就针对外语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设计了一个名为“外语小镇”的活动,活动假设学生要在活动日去加拿大小镇旅游野营等,需要学生亲自填写出入境表格,研究到访之地的风土人情,参加晚宴的礼仪礼节,租车野营所需的文件器械,信用卡的申请使用等等,学生必须全部使用英语完成这些活动,在活动当日,组织者和教师设计各项活动,力求在校园内模拟加拿大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事后研究人员对学生进行回访,了解本次活动的收益与不足。通过这样的活动,平时习惯只讲德语不讲英语的学生开始觉得英语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会在这些活动里亲自尝试运用英语,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所提高,那些所谓的“差生”将不再会总是因为觉得英语难就在心理上率先放弃。当然,这样的活动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非常高,几乎需要对加拿大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将该项目做好。诸如此类的研究在德国中小学开展得相当多,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在二语学习的年龄因素之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高质量的师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日益发展的今天,直接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中小学实际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课内外活动中,正是德国英语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情感因素:动机与态度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也一向是研究的重点,积极的学习外语的态度,积极地对待使用该语言为母语的人群及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态度,可以促进语言学习;消极的态度则会阻碍外语学习。动机涉及到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和情感状态,能影响学习者付出努力的程度。上述的德国中小学开展的外语活动项目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方面,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产生强烈学好英语的愿望并付诸实践。而德国大学虽然没有公共必修的外语课程,对于那些英语水平在入学时还不够好的学生,大学也不是置之不顾的。德国每个大学都有语言中心,在语言中心开设有几到几十门不同种的外语课程,当然其中面向各种不同需求层次的英语和德语的课程最为常见。对于有语言天赋的优秀学生,则可以在此学到更多不同语种的语言。有些大学语言中心向学生收取适量费用,更多则为免费。如法兰克福大学的语言中心就开设有英语从B1到C1②的各级课程,此外还有外语口语会话、学术英语口语与写作、英语写作研讨课、在线英语写作等各种课程。学校还设有写作中心,学生自己的学术论文可以在这里得到修改,此类服务通常收取一些费用,也有的提供首次修改免费的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来语言中心选修这些课程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自己有外语学习的需求,所以才自愿来选修该课程,其学习态度更为积极,学习动机显然强于只为混英语课学分以求毕业的学生。此外,德国大学有部分专业课是直接用英语开设的,有些是英语授课的国际项目的一部分,学生在这里有自主选课的权利,对于英语已经过关的德国学生而言,无疑这是进一步将英语用于专业课学习的良好机会。而大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也正从通用语言(EnglishforGeneral1Purpose)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或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转变,因此,双语或全英文开设的专业课无疑在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3)社会文化认同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不能被我们忽略,除了学习者自身各方面因素以外,社会语言环境也在学习者的心理、习得程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语言学习者建立起一种社会身份认同,在这种认同中他们拥有不被忽视的话语权,真正成为会话的主体时,学习才会成功。(Ellis,2005)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模式力求解释不同人群之间学习外语的速度和最终水平差异,该模式假定目标语用于每天日常交流,在此情境下,社会环境决定了语言学习者接触二语的程度以及他们为学语投入付出努力的程度。然而,社会文化模式与作为课堂教学为主的英语作为外语学习(EFL)环境关联性较少。(Norton,1995)所以大量的关于社会文化的二语习得研究都是以学习者处于目标语社会环境中为对象进行的。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从中小学到大学,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对外交流交换项目应有尽有,德国的中学生利用假期互换学生的机会到所学语言国家的居民家里短期生活,学校组织到国外进行类似夏令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大学与世界各国都有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一般高年级学生都可以通过申请德国对外学术交流中心(DAAD)等国家机构和各基金会的资助,到有关国家进行半年至一年的学习、实习和科研课题合作。(王瑞芝、刘芝琳,2002)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可以通过交流项目真正在社会生活情境中以交际为目的使用所学外语,这对了解目标语国家的人文文化,掌握地道的发音和习语,提高外语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学生与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除了去英美国家锻炼以外,也有不少中小学生、大学生会选择非洲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交流,家长们也大多十分支持,非洲有诸多前英属、法属殖民地国家,在那里,英语或法语作为官方语言,但非母语使用,在亚洲的印度泰国等地高等院校,有时候英语也被作为通用语使用,德国学生在那里使用英语或法语等与当地人交流,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不仅体会外语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适应各种不同的外语口音也非常有益。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除了标准英语美语之外,还有众多不同分支,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美国黑人英语等等,得到去不同国家交流的机会,比起只听惯语音实验室耳机里标准英语的中国学生,自然更善于在真实社会环境里与人交流。另一方面,鉴于德国与英美澳等国同属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彼此之间也有不少文化差异,相比之下,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对他们而言,则无异于各方面全然迥异的另一个世界,因此让学生去这些国家交流,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树立种族平等观念,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大学外语教学转型的现状与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英语学习年龄的普遍下移和进入大学前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要求区别模糊(蔡基刚,2007),导致很多大学的外语课时被一再缩减,并将其中某些课程转而成为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关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通识英语教育(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或者学术英语(EAP)转型过度的呼声也络绎不绝。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各级学校开展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将子女送往国外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交流留学。可以看出,中国的外语教育转型总体上是趋向与国际接轨的,但是具体到现实操作,却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功能的弱化,大学英语部门可能被撤销,教师可能要实行大学英语方向的转移,大批教师将面临或本单位转岗、或到中小学担任英语教师、或直接下岗的局面。(许竹君、张艳、徐玲,2012)虽然很多学校实行了ESP或EAP教学改革的探索,但是,由于ESP或EAP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掌握特定专业的英语知识,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大多数的大学公共外语课仍然是以通用外语教学为主;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尝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外语部就进行了学术英语教学的改革尝试,除了授课内容以医学英语知识为主以外,学校还开通了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学术英语翻译练习,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作业,教师通过逐一逐词句修改学生译文并以结合面授讲解作业难点要点的方式期望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改革取得了学生的很多好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学生由于所布置作业与自身专业不大相关,或者纯粹出于懒惰,彼此抄袭、直接上交翻译软件翻译所得结果等情况,背离了我们教改的初衷。所以,从德国的英语教育体系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验和优点,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法:
(1)大学外语教师按照自身特长,分别向不同方向发展在目前的公共外语教师队伍中,总体主要分为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几个方向的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结合年龄层次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无论向哪个方向转型,中国都需要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作出许多努力,而同时也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在中国的大学里,研究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教育方面的大部分教师从事的科研都是面向自己所教的大学生展开的。然而如前文所述,更加需要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指导的中小学得到的这方面支持并不多,在大学外语课时被迫缩减的现今,教育部门可以统筹规划,鼓励大学外语部门以及英语专业相关研究英语教育的教师与当地中小学,尤其是由于种种原因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中小学,或者更加需要高质量师资的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展开合作,鼓励研究英语教学法的教师深入中小学,开展有关中小学生的二语习得方面的科学研究,研究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适合中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并花大力气将这些成果着力铺开推广于实际教学,并折合工作量计算。这样做能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外语功底基础,减少由于进入大学时外语基础太差导致后续学习都很困难,没有学习外语兴趣的学生数量,改变大学外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出现的“费时低效”的局面。同时也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还给儿童和小学生学习外语的乐趣和兴趣。随着公共外语教师的课时由于入学时英语水平不足的学生越来越少而缩减,文学文化和翻译研究方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发挥特长,开设多样化的公共选修课程,吸引对外语学习有兴趣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课程质量足够好的话,是不用担心学生不足、课时不够的问题的。这也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大学外语部门在功能上可以仿效德国大学语言中心这样的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设其他语种课程。大力鼓励中青年教师选择代表本校特点的专业进行深造进修,以培养高素质的ESP或EAP英语教师人才。这些教师将不仅具有ESP或EAP的相关知识,还将能给大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写作辅导、口头报告辅导训练,他们将为学生开设ESP或者EAP课程,直接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的能力。
(2)大学设立写作中心很多中国的大学有相当一部分硕博士生会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语学术论文。然而他们对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却不够自信,有的会寻求英语专业的同学的帮助,有的则寻求外语老师的帮助,但是对于对其相关专业所知甚少的纯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些文章简直有如天书,编辑修改也只能十分有限,而且时间消耗巨大。所以,大学成立专门的写作中心,写作教师将面对面地与学生就论文内容、写作风格进行讨论,既能避免教师由于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造成理解障碍,又能给学生切实有效的写作辅导,这对于帮助这些学生发表高水平英语论文,对中国的科研走向世界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写作中心的师资可以由上述进行了ESP或EAP深造的外语教师构成,也可以由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方面具有一定经验的或留学归国的,有时间和兴趣辅导学生的专业课教师构成,学校可结合论文修改辅导的实际情况计算教师工作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也可适当向学生收取一定费用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这样做可以尽量避免上述南京医科大学教师统一布置同样的命题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态度方面比较消极,学习动机不强,以至于出现相互抄袭、使用翻译软件的情况。目前国内有少数大学的外语教师已经在从事类似的工作,但是同样由于写作中心对师资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同时学生的外语写作方面的学习自觉性也需要通过整个学校在部分专业课的设置上合理地使用EAP或ESP进行教学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