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7 07:00: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篇(1)

关键词:学历教育产品 专本套读 品牌建设

1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学习型社会,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高考不再是人生机会的独木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也陆续根据社会各类群体的需要,开发出多种教育产品,为那些希望继续求学深造的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教育的品牌时代也悄然而至,大学、各类教育机构不得不面临着高考生源总量递减,考生社会选择越来越多,各个学校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而展开烟雾缭绕的招生大战等现实。什么样的学历教育产品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值得办学者深思!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在学历教育产品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打造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品牌。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大专学历想获得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有五种途径:(1)全日制普通本科;(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3)成人大学教育本科;(4)远程教育本科;(5)电大、函授本科。其中,全日制本科需要全日制大专院校学生大三时参加学校所在省组织的专接本考试,然后进行两年或三年的本科课程学习,获得本科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几乎任何形式的专科生在学期间都可以参加,实现专套本,专本同读,只要能够完成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科和专业的学习考试,就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成人大学教育本科、远程教育本科、电大和函数本科需要已获得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录取后再学习2~3年,才获得本科证书。以上五种学历教育均属于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由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不一样,各种教育形式各有利弊,从社会的一种普遍观点来看,全日制本科的质量最高,但由于专升本选拔方式的国家导向是限制发展,而且能够通过专升本的学生的数量很少。自考文凭的含金量略低于全日制统招生,但高于成教,函授和远程教育。

2 自学考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自学考试自从1981年创办以来,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学考试的创立和发展,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丰富和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使那些不能进入高等学校的人们,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在自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高教自考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审视自学考试,进行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对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产品多样化,教育规模已经完成了快速扩张。伴随着中国产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经占据了学历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其中尤其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高等职业教育对应到学历教育是专科学历。如果抛开专业技能来看,专科学历在今天这个学历光环不断消退,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的社会中的竞争力显得微不足道,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就业市场,特别是比较好的单位和岗位,处于一种绝对供大于求的环境中,用人单位有足够多的资本挑选人才,在其他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单位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学历高的人才,认为接受更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看到以高校最为突出的学历攀比现象正在盛行,学历歧视,学历花瓶现象比比皆是。专科生因学历较低,失去了很多好的竞争机会。为此,大量的专科生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本科、研究生等更高学历层次的学习,通过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

专本套读是自学考试的一种类型,是国家教育部为了填补专升本的空缺,弥补更多专科生的本科段学习需要的空白,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节约学习时间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本科段的学习。通过本科课程考试后,专科毕业的同时获得一个自考本科(实践本科)文凭。全国通行的专本套读和普通自考是一样的形式,毕业证书是自考委员会盖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专本套读需在新的环境下,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关注社会需求变化,节约教育成本,本科母校文化认同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教学攻关,加大师资投入和建设助学体系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品牌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3 专本套读的品牌建设

3.1 符合潮流的未来教育品牌

自学考试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潮流,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面向职业、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人才。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多元化的需求,自学考试为更多的群体和受众提供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通道,只要有国家承认的普通或自考专科证书(也可以是其他国民教育系列的证书,甚至是成教专科证书即选择专本套读学生,第一学历可以宽泛到高中学历且没有报到证)都可以申请自考本科,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公平性的覆盖面,有力促进社会机会平等。自考本科毕业证书为国家统一的自考本科文凭,国家承认,可继续考研究生、公务员等。自学考试充分满足社会公民个人发展需要,体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必将发展成为未来学历教育的优质品牌。

3.2 创新发展,节约教育成本

专本套读教育品牌不断深入研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统招专科套读自考本科,可以为就读的学生节省至少两年的宝贵时间。同时,由于统招专科自身的学习,合作院校需要投入正常的管理,因学生专科学习而不需要额外再支付一笔生活费用,可以为贫困家庭学生深造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即便学生在专科毕业的时候,套读本科还有一两门没有通过,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依然可以先就业,只要安排好学习计划,认真复习准备,到考试的时候来参加考试通过即可本科毕业。为了方便假期间,学生在专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期间方便学习考试,助学机构搭建现代教育网络平台,同步上传课件,提供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个性化学习,“教考分离”为自考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教育成本不断攀升的年代,为自考学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减少了教学投入,节省了生活开销,大幅度的教育成本节约必将进一步提升了自学考试的竞争力。

3.3 重视开展本科母校文化的认同教育

专本套读是以在校就读的统招专科生为对象组织的。一般情况下,一所大专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或者是对接专科专业会同时引进几所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每个本科院校都会根据专业组成教学班。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报考哪所本科院校的哪个专业只能通过宣传资料了解情况,很难有机会深入了解。但是,每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推出专本套读不应该只是推出学历产品,更应该推出本科的母校文化,本科母校的文化应该成为吸引学生选择专本套读的重要原因。本科母校需要意识到,也只有学生认同了本科母校的文化,才会珍惜本科母校的荣誉,在荣誉的感召下努力地学习,维护和发展本科母校的教育品牌和教学质量,使专本套读教育可以高质量持续发展。

3.4 借鉴经验,创新对专本套读学生的管理

与其他几种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相比,专本套读的学习方式最贴近全日制的学习,最贴近大学生生活。就读专本套读的同学多半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是优秀的学生群体;他们都是专科院校中来自相同或不同专业,原来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他们年纪相仿,有强烈的交往动机和需求,因为就读同一所本科院校走到一个班级,可以创造出许多的沟通交流的需求。通过专本套读方式组建起教学班,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配备班主任,启动班级建制,选举班委,制定班规,筹集班费,定期不定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同学来自不同的专科专业,可以组织一些不同专业的学习交流,相互学习的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可以有意识地包含一些本科母校的校园文化元素。通过加强学生工作,组织班级活动,增加年轻人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参加专本套读的同学的就读不仅是增加了学识,还认识了一批优秀的新朋友,这会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种收获和吸引力。不论是对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而言,参加专本套读的学习和活动,与其他几种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组织成本都是最低的,这项工作可行且有意义,持续建设将会成为专本套读品牌的重要内容。

3.5 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教研攻关

专本套读的实质是自学考试,是学习对象为在校统招专科生的一种更方便,更容易完成学业的自学考试。相比其他几种学历而言,自考的含金量更高,更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拿到自考文凭,必须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学科的学习和考试,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毕业。自考是有一定难度的学历考试,也因而社会含金量较高。参加自考的人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本专业有几门学科太难,实在是通不过考试而放弃学习的;因为某一科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前面的学习成绩都会作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本套读组织机构应设立教研室,通过对以往专业通过率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专业中不容易通过考试的学科进行教学联合攻关,分析试卷题库,老师研究,同学重视,组织多次模拟考试和强化训练,帮助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考的学业,顺利拿到含金量比较高的自考学历文凭。这个措施也是提升专本套读学历品牌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手段。

3.6 探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新模式

专本套读的教学组织模式意味着,专科在读学生除需完成专科学业外,还要腾出大量的时间参加专本套读本科专业的学习,而且有的同学专科学习的专业与本科还不尽相;本科学习还会同专科学习生活发生冲突和矛盾等,在校就读期间没有完全通过本科自学考试科目,他们需要通过助学的方式帮助完成本科学业。社会助学克服了传统自学考试的弱点,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嫁接,依托于现代网络教育理念,建立为考生服务的自考网络学院,形成助学单位辅导考生学习,与考生互动,组织考试等工作平台;以自考网站为基础,开发网络教育,搭建网络课堂,建立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体学习和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良好的社会助学服务很好地弥补了自考的不足,提升了自考在学历教育产品多样化背景下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专本套读的品牌价值。

4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教育必将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需求。社会对教育品牌的关注度将会越来越高,使得教育只有形成品牌价值,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学历教育市场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只有那些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品牌建设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存活下来,获得品牌发展机会。专本套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准确定位,扬弃发展,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

[2]刘海峰等.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1999(05)

[3]林小珠.自学考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教育,2005(5)

[4]戴家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完善自考制度[J].中国教育报,2011.2.10(3)

篇(2)

关键词:新建本科;学分制;管理模式;考试制度

一、实施学分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选择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为中心。实行学分制是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体制创新性改革的必要选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改革的基本趋势①。

(二)实施学分制,其灵活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弹性的学制,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来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同时,学分制模式也有利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大学应用型、开拓型、复合型等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实施学分制,核心的选课制,有利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学分制的核心②是选课制,选课制最终是选择任课教师。建立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实施学分制,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才环境和运作机制的形成,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形成,更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能力,优化育人过程,提高教育水平;有利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四)实施学分制,自主的选课制,有利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从而提高本科办学能力。学分制的灵活多样的本质特征③集中在五个方面:①自主的选修;②强调个性发展;③严格的目标管理;④灵活的学制;⑤培养计划的开放性。由于具备这五个特征,实施学分制将导致学习成绩的衡量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学习方式、考试方式、考试制度等发生一系列变化,无论从广度到深度,从形式到内容,学分制都会较学年制发生很大的改变。

二、考试制度改革是专升本学校顺利实施学分制模式的重要举措

(一)考试制度改革是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既属于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又属于创新教育体制保障的重要举措,它是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它会通过影响学校教育和考试选拔的各类人才的质量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考试制度会因其考试内容的确定和标准的掌握,影响到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尤其当直接通过考试而选拔社会所需要人才时,考试内容的选择和标准的掌握对这些人才质量的影响就更直接,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更大。因此,考试制度既可以促进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也可能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对实现学分制的最终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考试制度改革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等各种权利。这种具有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将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使教育实现民主化、终身化的需要,也将大大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尽可能实现: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学习;解放时间,使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分制模式下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学分制下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考试制度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人才质量标准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学分制具有“以人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在教育理念方面,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具备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学保障方面,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教育目的上,能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根据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学分制下的课程考试制度,①使每门课程的教学、考核,不局限于学生只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通过教学、考核,使学生“透过书本”,达到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考试观念,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考试的反馈和激励功能,彻底改变那种“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现象。③树立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全人教育”理念,确立考试管理的质量观念和目标监控观念,将考试作为教学及课程质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测评工具。

(二)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的特点。

考试管理是高校一项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下的考试有①课程多、人数多、层次复杂的特点。由于选课制,课程小型化,选课打破了专业班级的界限,因此,考试周期普遍缩短,考试课程门类增多,考试批次也大幅度增加,并且考试层次复杂,加大了考试管理难度,对考试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②课程考核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由于弹性、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学分制下学生考试如果不及格,可以重修或重考。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另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的学分还可以互认。有灵活的变通性。③考核方式新颖、多样化。实行学分制,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进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三)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课程考试管理的改革方案

1.建立适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各项考试管理制度。制度是对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量化考核和设计。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科学性、合理性,影响学生能否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考试制度不当,则助长应试教学的不良风气,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新建本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有他的独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在吸取学年制专科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管理的学分制考核模式,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应对挑战,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改革各项考试制度,去掉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落后的考试方法,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树立融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新意识。将学生从学年制下被动接受考试的模式下解放出来,让学生在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考试成绩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对考试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加考试,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要让学生理解到考试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资源。因为学生的考试结果是教师再次教学的参考资料,从而可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

2.设置符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考试管理机构

本世纪初许多地方专科学校抓住机遇,实现了专升本的“历史性跨越”,可这一机遇也避免不了这类院校存在的多重困难:资金、人才、制度以及发展。如我校这类由“师专”升为“文理”的本科,向本科升格、向非师范拓展,由师范单一型向文理工经管多科型同时发展。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刚刚从专科学校脱胎出来,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而学分制改革后,又出现课程多、人数多、学生杂、弹性大的情况,因此学校考试管理工作更为繁重,考试就会出现批次多、标准多等不同状况。为了保证学分制下各项考试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学分制考试管理工作效能,促进考试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仅靠教务处来完成这些工作,难免在考试管理上会出现不足。因此,在学分制下,必须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考试管理机构,使考试管理工作机制渐趋完善,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和新升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关的考试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考试管理机构应附设专家组。专家组应由各系各学科的资深教师、专家组成,以便对考试的学科和专业、教育和教学要求、考试形式和内容、学生适应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认定,进行与考试有关的研究。作好题库建设、试卷审定及考试质量分析等,对考试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的管理,为“人文”化教育起到保障作用。

3.建立适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试形式。

由于扩招,学生规模扩大了。要实施学分制考试管理,首先跟上的除师资建设外就是场馆建设。新升本学校都面临有新校区的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都需投入大量资金,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仅仅是教学仪器就要求5 000元/生。由于资金严重短缺,一些建设项目没法开工。设施不齐,校舍、教室、仪器设备等硬件相对较差。加之一院两校区办学,实施选课制,开课和考试所需要教师、教室、其他设施等都给管理部门带来很多以往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班级管理受到挑战,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考试,这无形加大了考试管理的难度。因此,只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资源,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分层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机制,达到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增强教师对学分制的参与度,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合理考核方法,分析和评价考核结果,检验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建立适合新升本学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试形式。尽可能实现:

①考试内容综合化。就是要求考试试卷内容科学化。考试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实行教考分离,试题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全面性,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②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网络考试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有的课程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方面,给予教师自,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形式。加强对开卷考试、论文考试、口试、实践性教学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的应用。

③成绩评定科学化。评分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成绩评定一定要应用科学的手段,两个校区必须统一标准进行评分,才能有效地反映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④量化形式多样化,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用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如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答辩、课程设计等,或采用几种形式的组合,以使考试更有效、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④。重视考试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任课教师要对考试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⑤建立重修、重考、免考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试,并将其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向此目标努力,并通过考试结果的比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这也是学分制考试管理的实质内涵。为了使学生既能完全掌握知识,又能自主地选择学业,可以建立重修重考制度,使考试更趋科学。同时合理应用免考制度,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使考试发挥教师教学个性、学生学习个性,努力形成教学特点。

⑥加强考风建设。学分制考试一大难点和重点就是对考风的建设。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动力,想投机取巧、甚至想利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种种作弊行为,破坏了良好学风、校风建设,严重违反了考场纪律,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相对削弱过程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的情况下,考试作弊现象造成的危害更大,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考前、考中和考后的工作,建立良好的考风和考纪。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考试态度,公平竞争,考出自己的真实成绩和水平,考出风格。

4.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试管理,积极开发考试管理软件。

学分制条件下的考试门类多、考试周期长、考试规模大,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考务管理工作。只有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考试管理,达到考试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的考试管理。因此,积极开发考试管理软件,如考试安排系统软件、重修安排系统软件等,使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这也是适应时展的迫切要求。

注释:

①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学分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四川省教育厅高[Z].

②刘国.浅析学分制的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报.2004.6.

③董孝壁.提高教育质量[R].2006,6.2.

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27-02

自上世纪末,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我国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专科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一大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势而生,并迅速冲击我国高等教育的固有模块,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以上。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跟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高校思政队伍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对学生沿用专科时期管理模式,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对而言,专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专业较少,生源单一,辅导员管理学生少,主要以辅导员兼任班主任的形式,管理难度较小,管理模式比较单一[1]。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不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缺乏工作的全局意识,没有学生工作的职业化设计和思考。学校升本以后,面对管理学生人数突增、学历培养层次增高、生源结构变化较大、专业覆盖面较广等问题,这些辅导员会突然感觉无所适从,工作开展困难的被动局面。

2.新进辅导员学科背景泛化,并缺乏系统培训。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意识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校扩招初期,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扩充辅导员队伍。这个时期引进的辅导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并且学科背景泛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专业人才非常少。这种辅导员学历不高、专业泛化、政治基础不牢势必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提升学生工作整体水平的瓶颈[2]。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引进辅导员缺乏系统的职业和岗位培训。辅导员引进来后,就被直接上岗“委以重任”,承担少则二、三百,多则五、六百的学生管理任务。这种“勇于挑担子,工作锻炼人”的做法,让很多新进辅导员工作无所适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3.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倦怠心理强烈。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来说,这种角色定位非常模糊,主要表现在:(1)职责模糊。辅导员的全称是“学生政治辅导员”,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但在新建本科院校,这种定位基本上被打破。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学校认为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应该由辅导员负责。这种角色超载现象,严重束缚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思考,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工作“不专一”[3]。(2)角色和身份模糊。目前,在新建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定位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种是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明确了干部身份,走管理岗位;第二种是将辅导员定位为德育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职称评聘待遇;第三种就是近年来新进辅导员实行人事或雇员制,明确了辅导员就是学生事务工作者。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况,对于辅导员来说,都不能很好地定位角色和身份。

4.考核机制不健全,培养发展思路不清晰。在一些新建本科高校,辅导员的考核机制还不健全,甚至是缺失。如有的学校考核权重分配不科学,往往是相关职能部门考核权重过大,忽视院系、专业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有的在考核过程中,不透明、不公开、不反馈,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考核促进提高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应有体现。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困境消解思路

1.提升入职门槛,保证队伍足额配备。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讲,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入职门槛,严把质量关,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同时,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要求,合理设定师生比,只有保证辅导员的足额配备,才能有效缓解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工作压力,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学生工作、研究学生工作、细化学生工作。

2.理清隶属关系,明确权责,廓清角色定位。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管理基本上以“双重”管理模式为主,这从根本上造成了辅导员的隶属关系混乱、责任模糊,再加上学校其他一些职能部门对辅导员混乱的角色期待,造成了辅导员严重的角色冲突。这种现象使很多辅导员感觉自己被“边缘化”,找不到“归属感”。为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隶属关系,即构建辅导员是受学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领导,并根据学生特点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化,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事务、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等方面着手,分流培育适应当今高校学生发展特点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

3.构建学生事务工作“大窗口”,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为避免因各类繁杂事务堆积而造成的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同时也为避免学生对辅导员布置活动过多产生厌烦感,增加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整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学生事务的科室,构建学生工作的“大窗口”工作模式,比如可以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依托,成立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住宿、医疗保险、户籍转接、奖助体系等事务性工作的“大窗口”,减少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工作对接的“窗口”,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减少和克服因长期沉冗于学生事务而带来的职业倦怠心理。

4.完善专业化发展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力度。(1)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定位。辅导员专业定位应该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它包含三个方面内涵:一是高等学校教师,与其他专任教师具有同样的专业地位;二是从事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了辅导员教育教学工作领域和专业定位;三是确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2)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确保辅导员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双轨发展渠道畅通,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要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的观念,在制度框架内,从职业与专业一体化的视角,完善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的激励机制,保持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3)要加强专业化培训力度。在继续提高辅导员“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加大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学习培训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如高校相关部门可通过制定辅导员学习培训计划、设立辅导员专项学习培训基金、设立学生工作创新研究经费,加大辅导员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力度,适时安排外出考察交流、脱产进修、定岗锻炼等方式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5.进一步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全面、科学的辅导员工作考评考核机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4]。通过以考促建,以考促管,可以建立优奖劣汰、有效激励、充满活力和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人机制。为适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应注意把辅导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和能力、自身原专业科研水平等综合进行量化考评,而不能把以上几种能力进行简单的累加或仅就某一方面进行考评,否则考评的结果就不具有科学性,没有说服力。只有科学、系统地考评考核,才能获得具有公信力的考评考核结果,依据考评考核结果来指导辅导员职务、职称的晋升或岗位的交流等,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平.专科学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7.

[2]韩丽颖,杨晓慧.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4-28.

[3]胡敏.高校辅导员责任冲突与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93-95.

篇(4)

1、加强实习指导,开展一系列实习前培训

1.1加强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学生顺利进入实习生角色

我校专科护理专业学生一般于每年6月份结束四个学期的理论学习,随后分配到实习单位进入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阶段。护理操作技能伴随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进行,同时重要的操作技能实行老师和学生一对一的考核并及时点评的方式以加强学生的熟练程度。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进入实习生角色,在第四学期的下半学期,针对较重要的操作技能如静脉穿刺、青霉素皮试液的配置等加强训练,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操作过程。

1.2举办实习讲座,坚定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

在学生实习之前,请有经验的老师讲解护生在实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聘请医院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到学校举办讲座,介绍医院规章制度,讲解同学们到实习单位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加强护生的法律意识,护生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是正在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只能在带教老师的严密监督与指导下,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操作。还可请实习结束即将毕业的学生现身说法,打消实习前的顾虑,坚定护生完成实习任务的信心[1]。

1.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异常心理问题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护生在实习前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因素:

1.3.1害怕不能胜任实习工作

护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护理操作都是在实验室模拟的病房环境中进行,许多同学担心进入医院之后不能适应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处理护患关系,不能对病人熟练地进行护理操作。

1.3.2担心分配的实习单位不理想

有的同学希望实习分配到离家较近的医院,一方面食宿较方便,另一方面毕业之后有利于直接在此参加工作;有的同学想到省级医院去实习,主要是因为省级医院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操作水平。因为有特殊要求的同学较多,学校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同学的情况,又因实习单位所要名额限定,即使学校按照就近的原则分配,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实习前,同学会过多的考虑实习分配而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学校一方面针对性的设心理咨询室,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谈话,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愉快的进入临床实习。

2、院校紧密合作,强化医院教学意识

学校每年会安排专兼职辅导员到实习单位巡查,检查带教老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实习情况。

2.1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护生的道德榜样,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生的身心发展。带教工作的优劣,关系到护生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在选择带教老师时,要根据其个人素质、学历水平、业务水平、教学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择优选拔。带教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通过考评评出真正具有临床带教资格的护士来担任带教老师。

2.2召开座谈会,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分别召开带教老师及护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医院的表现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操作技能水平、出勤情况等,以及医院希望学校在教学方面有哪些改进。对个别学生出现旷班,私自停止实习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3制定双向考核制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通过双向考核制度,让护生与带教老师相互考评,每年评选出“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评议极差的取消其带教资格。并对医院带教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把护理带教工作做得更好。

2.4抓好出科考试和出科小结

出科考试是检验护生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内容主要是与本科室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考试成绩与平时的服务态度、组织纪律、技术水平等挂钩。同时在实习生转科结束时,召开实习小结会,总结实习经验和教训,以顺利进入下一科实习,圆满完成实习任务[2]。

3、校系两级管理,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学生分配到各实习单位后,依旧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一是学校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管理,二是各系部、班级管理。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3.1学校统筹管理

学校召开多次会议讨论制定实习分配方案,不断修订《实习生手册》,包括实习教学大纲,实习纪律等问题。集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每一位学生及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学生分配好实习单位后,由辅导员,系部主任亲自挑选各实习单位的实习队长,实习队长一般选择校或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担任,她们在学校期间锻炼了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实习队长每月向学校汇报实习同学在医院情况,使得学校了解实习生的情况便于及时采取措施。

篇(5)

一、高职院校学风的现状

1. 学习习惯差。与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处于中下游水平,缺少成就感,对学习兴趣不大,没有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旦失去外来的压力,极易放纵自己,造成学业危机。

2. 学习动力不足。高职生的心态比较复杂,但总体上是缺乏自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我们对东营职业学院工业工程系2700余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有60.1%的同学在进校后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具体的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中71.9%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上了大学,不必再拼命地学了,只要混到毕业后有一份工作就行;11.8%的学生觉得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感到很委屈,终日提不起精神,牢骚满腹,无心进取;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到达顶峰,再努力也是白搭,不如现在轻松轻松。

3.学习纪律不够好。调查中,39.7%的学生有迟到、早退甚至随意缺课现象,74.4%的学生听课不认真,49.5%的学生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52.1%的学生抄袭作业。

4.不良行为突出。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行为。通过调查发现,有23.7%学生特别贪玩,抽烟喝酒、打牌,乐此不疲,27.9%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把学习抛诸脑后,9.7%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交朋友、谈恋爱上,以致荒废学业。

二、造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学习动力激发不够。学风的好坏与学习动力的强弱关系密切,如果学生学习有十足的动力,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珍惜时间,讲究学习方法,追求效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反之,又能促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相比,高职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动力不足。首先,高职生无学位可拿,考研、出国无从谈起,因而弱化了学习的内在动因;其次,高职生缺少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虽然目前有“专升本”的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是没有机会考取的;第三,高职生由于素质较低,一般没有能力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准的竞赛,学习上只是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钻研和创造的意识。

2. 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经验,思维能力、心理发展和行为举止显得幼稚,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能力。不少学生仍未脱离高中生的心理行为,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不感兴趣,且越来越放松,生活随便,最终浑浑噩噩度过大学生活。

三、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风建设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件根本性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据了解,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近几年创建的,它们一部分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重点中专、国办普通中专合并而成的,一部分职业学院则是由原来的国家级重点中专与几所中专合并组建的。学校发展的时间短,学校改革、建设任务重,学生招生、就业的压力大,主要精力都放在生存发展上,有意无意地就忽视了学风建设。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重视不够,部分教师价值错位,部分学生目标不明,骂人、酗酒、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我院也有类似情况,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没有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有的学生道德水准、行为规范没有达到要求,其教育与训练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没有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四、改善高职院校校风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学校应该从院、系两级加强学风建设,成立以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部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工作队伍,建立学风建设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同时,以过程控制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并重,构建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

2. 加强学生管理。学校可以通过建立院、系二级学生管理体制和重心下移、压力传递、目标考核等学生管理机制,努力创设出院、系职责明确,全校齐抓共管学生工作的良好局面。实行严管、服务、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载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争取多样化,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3. 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人人向上的激励机制,是创造优良学风的基础和保障。全面修订学生的奖学金条例、评优条例和学生评价体系,不仅体现学生思想品德和知识学习,更体现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等素质的提高。

4. 建设良好的教风。学校应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实行课堂教学教师全面负责制,建立教学检查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建立学生教学信息监督员队伍。同时学校应该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深造,积极为教师创造教学条件,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学风建设。

5. 建立健全学生状况预警机制。辅导员和班主任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以给予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使他们及早走出困境,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6. 用多种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力扶持学生社团,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以强化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各类科技、技能、才艺、文体、创业等竞赛和实践活动,丰富与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7. 对学风建设采取四字方针

1)学风建设要“早”抓。把学风培养作为新生教育的首要任务,要选好新生班主任,特别强调做好第一学期的学习适应教育;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的模范示范作用。

2)学风建设要“齐”抓。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常规工作,也应该和教师的教风、领导的作风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学风建设不仅要抓考风、学习记录等环节,还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广泛的内容。

篇(6)

关键词:税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15 -04

目前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过程说、方式说、方案说、要素说、机制说等多种观点 [1]。虽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定义的视角不同,但本质一致。简单概括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一系列要素。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有机整合和综合使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依据,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多个不同的子系统,而不同的子系统又要各自的系统和运行规律。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范围很广,本文基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从税务特色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视角,分析优化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了解在校学生与往届毕业生对我校税务特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评价情况,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项目组组织了本次学生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我院税务专业在校学生和往届本科毕业生,并且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了不同的问卷,问卷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本次调查收到在校生调查问卷183张,其中有效答卷175张;收到往届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68张,其中有效答卷53张。本次问卷调查的覆盖面范围较广,有效参与度较高。本项目组对此次调查问卷进行深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我院税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学生对当前税务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学生对税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表示满意、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较高、学生对专业课任课老师评价较高等。同时,也显示我院税务专业仍然存在专业优势不明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实践机会较少等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

一、我校税务特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直属高校,为海关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海关人才是办学首要任务,即立足海关,服务社会。因此,我校税务专业(关税方向)属于海关专业,根据海关对关税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计划招生,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海关系统公务员,按照计划在海关系统就业。税务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得到了海关总署、教育部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8年入选教育部税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11年6月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10月入选教育部“国家特需人才培养项目”——税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建设单位。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税务专业建设,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多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和支持。税务专业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税务特色专业的各项建设工作。经过近5年的建设,税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此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税务专业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果,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对我校税务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

就业情况是衡量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在校生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比较清晰(66%)、不好确定(23%)、很清楚(11%);学生对税务专业就业形势的认识:可以(47%)、有些迷茫(31%)、充满信心(15%)、十分担忧(7%);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情况:考公务员(92%)、进入专业对口的单位(5%)、无所谓专业对口(2%)、考取研究生的学生(1%)、自主创业(0)。即77%的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明确,61%的学生对税务专业就业形势满意,90%以上的学生计划报考公务员,这说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税务专业的特色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校学生对我校税务专业的普遍认可。我校2007-09级税务专业属于海关专业,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海关系统公务员,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税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85%考入海关系统公务员,其余毕业生考入税务等部门的公务员。毕业生就业情况说明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符合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对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预期与我校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

本次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税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专门人才(42%)、应用型专门人才37%、复合型专门人才19%、学术型专门人才(2%);学生对我校税务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比较了解(64%)、了解(13%)、不太了解(23%)。我校税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与学生预期一致,是比较准确的。

(三)学生对我校税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满意,认为自身海关业务能力优势明显

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中,认为税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的占68%,认为合理的占5%,即七成以上的学生认可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税务专业与其它院校税务专业毕业生相比,优势由低到高依次为:海关业务能力(70%)、敬业爱岗精神(10%)、团结合作与艰苦奋斗精神(8%)、税收基础和专业能力(6%),协调、公关、组织管理与宏观调控能力(6%)。

我校税务专业以关税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税务专业课程以外,围绕关税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关税制度、关税理论、商品归类学、原产地规则、海关估价等,初步建设起以关税制度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有利于体现税务专业的关税特色。而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鲜有开设。此外,我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纪律观念和吃苦奉献精神。

(四)学生对我校税务专业课任课老师评价较高

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我校税务专业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敬业精神、知识结构以及学术水平普遍评价较高。我校税务专业教师结构(职称、学历、年龄和专兼职)较为合理,多数老师有海关或税务的工作经验,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

(五)用人单位对我校税务专业毕业生比较认可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金石。此次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海关、进出口企业、会计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对我校税务专业人才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46%)、较为满意(42%)、不满意(8%)。另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重视程度是较为重视、一般重视和不很重视的各占1/3。其实这两个结果并不矛盾,因为我校税务专业毕业生多就业于海关系统,而海关业务种类复杂,分工繁杂。一般来说,审单、归类、估价、稽查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要求关员具备一定的海关税收专业技能,因而这类岗位更加重视税务专业的毕业生;而人事、缉私、物流监控等岗位对税收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太强,因而从事这类岗位的毕业生就会感觉到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不是太重视。但从各海关反馈的信息看,从事审单、归类、估价、减免税等关税业务的税务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上手快、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可塑造性强等特点,能够很快适应海关工作岗位的要求。虽然刚毕业工作一年,但有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海关的业务骨干。因此,用人单位,尤其是海关对我校税务专业毕业生普遍比较认可。

综合分析此次问卷调查,我校税务专业的建设成效令人欣慰。我校税务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厚基础、重应用、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合理,关税特色课程群基本形成。可以说,我校税务专业经过5年的建设,已经构建起“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这些建设成果为我校税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探寻和揭示税务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税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客观依据和路径选择。

二、我校税务特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项目组开展此次学生问卷调查,是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校学生(含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我校税务特色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客观真实的评价及建议和意见,进而为深化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客观依据和路径。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优化。在此,把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税务专业爱好度不高,而对其就业满意度较高,对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评价比较客观

通过此次在校生问卷调查发现,25%的学生对税务专业本身非常满意,63%的学生是为了毕业和就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据此次在校生问卷调查统计,在选择我院税务专业的学生中,46%是出于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意见,23%是由于税务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即70%的考生不是因为爱好税务专业,而是由于其就业前景好。这种专业选择状况必然影响学生对税务专业的爱好度。同时,在对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我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结果是:15%的同学认为特色明显,有竞争优势;44%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特色,但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30%的同学认为有一定特色,但专业基础不扎实。虽然总体满意度不高,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评价结果是真实客观的,而且来之不易。因为我校是刚升本院校,税务专业仅有一界本科毕业生,正处于探寻研究本科教育规律、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期,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都不足。

(二)学生认为我校税务专业对学生创新思维与相应能力的培养比较缺乏

此次对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税务专业与其它院校税务专业毕业生相比,差距由高到低依次为:创新思维与相应能力(31%)、协调、公关、组织管理与宏观调控能力(29%)、税收基础和专业能力(19%)、人文社科、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14%)、敬业爱岗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7%)。本科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但是,我校本科教育起步较晚,而长期的专科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就造成我们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在对学生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既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和能力。因此,提升我校学生科研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开发建设能力不足是制约本专业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学生认为在我校税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机会不够、案例教学不足

对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我院税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80%学生认为实践机会不够,68%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缺乏。税务专业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与学生要求相差巨大,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特别是非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挤占了学生实践机会的课时量。根据2008级税务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量高达2880个学时(不包括军事、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其中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占了学生总课时的51.3%,专业基础课占28.2%,专业课仅占20.6%。学生没有课余时间开展实践学习;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开展案例教学和指导实践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但许多教师缺乏海关或者税务方面的实践经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开展。另外是“迷你型”学校的制约。由于我校办学规模小,学生总数不足2000人,经管法文共8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很有限,办学规模效益较低。因此,除了比较优越的海关实习基地外,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完善。如税务专业目前尚未建设起本专业一体化的实验室,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实践教学更困难。

(四)学生认为税务专业基础不扎实,特色优势不明显

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28%的学生认为我校税务专业建设有一定特色,但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我院税务专业与其它院校税务专业毕业生相比优势与差距调查中,税务专业基础知识在优势中列第四位,而在差距中位列第三。这反映出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不够合理。如2008级税务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所占比例过多,加之海关类基础课又占了13.8%,这就压缩了税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税务专业基础课仅占14.4%。此外,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也过少,专业选修课开课也不足,专业课教学难以深入细致。同时,我校税务专业为关税方向,在2008级课程设置中,只有关税制度、关税理论与政策、海关商品归类学、海关估价与原产地规则共计14学分的课程是直接与关税相联系的,而且多属理论课程。这就不利于凝练税务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五)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改革我校税务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次对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我校税务人才培养方面应作些改革,问题按照重要性排序,结果是:第一是加强税收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第二是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是加强海关专业知识和海关业务技能的培养;第四是加强外语、计算机等工具学科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厚基础、重应用、显特色”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正确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框架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我校税务特色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层次复杂。因此,本文基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优化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科学定位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因此,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

但是,由于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各自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进而细化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专业人才在基本专业技能上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色。因此,随着上海海关学院对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办学实践的发展,对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形成以管理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交叉融合、互相支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海关学科专业体系。而升本之初,学校是通过在本科专业下自主设置海关专业方向的方式,通过特别的课程设置以体现海关特色,形成了基本覆盖海关主要业务领域的海关类课程体系和海关类专业体系。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这种专业设置方式难以从根本上满足海关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我校于2010年成功获批海关管理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开设海关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所以,学校对所有的本科专业进行大幅度调整,税务专业自2010级起,去掉专业方向——关税方向,不再是海关专业,不再实行海关总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就业面向转为面向全社会。这种巨大变化要求税务专业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目前定位于“为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门人才。”

(二)围绕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我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针对此次学生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对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和改革。首先是修订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2012级税务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主要贯彻以下四大原则:

一是压缩总课时量,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目前总课时量为2359个,课堂教学课时减少约500个,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留出时间。

二是精简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程留出空间。目前公共基础课占48.8%,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占比超过50%(分别为21.6%、29.5%),更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

三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实践教学学士比例由20%提高到25%,其中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时数和课程门类都有所增加,进一步拓展实习的领域,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通过增加课内外和校内外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关税类特色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的关税特色。在已经开设《关税理论与制度》、《关税制度》、《海关估价》等关税特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前伸后延”。前伸就是深入挖掘关税理论、制度和关税技术的理论基础,增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纺织商品学》等课程;同时,后延就是开发实训课程和案例教学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增设《海关商品归类实训》、《海关查验技术专题》、《WCO—Learning》、《报关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因此,税务专业关税特色课程群建设更加完善,大致框架如下:

(三)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但由于学校不可能拥有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教育资源,学校单靠自身培养人才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拥有教育资源的单位、部门等与学校相互支持,建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突破目前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开门办学的理念,积极进行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学校与行业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以及国际之间的广泛合作和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税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共同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应用型专业人才。

在探索建立税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方面,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一是加强税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目前税务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专业素养较高。其中,有3名教师担任海关商品归类等关税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海关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具有税务等行业背景的教师不多。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本专业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走出去”到海关、税务师事务所等部门交流学习。同时,聘请了3名海关业务骨干和2名税务师事务所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聘请了7名关税专家和2名税务专家做兼职导师。这些海关税务兼职导师和教师的聘请,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有利于弥补海关、税务等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将有利于培养具有关税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重点是加强与税务系统、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报关公司等的合作,聘请更多更优秀的兼职教师,同时,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调研,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二是实践导向,注重培养税务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税收专业教学活动与实践联系紧密,对实践教学条件要求很高。海关学院已经建立H2000通关管理系统、国际刑警组织缉毒教学系统等紧贴海关业务的模拟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在“海关总署院校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和毕业实习,形成了“关院合作、实践导向、共同设计、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税务专业人才的海关特色教育。

但是,由于税务专业2010级之后不再属于海关专业,学校已经建立关院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不再适用于税务专业。因此,建设税务专业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急迫的,而海关特色是锦上添花。目前,我们在税务专业自身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

(1)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等层次,实践教学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致分三个层次:首先是扎实财务会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其次是建立税收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税收管理、税务、税收筹划等实践教学;第三是建立与关税相关的海关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进一步增加课程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数。要求税务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尤其是业务性强的课程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同时,强制推广案例教学。

(3)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的手段。除了电子模拟试训、专业和毕业实习、现场观摩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外,利用第二课堂开拓实践教学方式,如带着问题到现场开展调查研究、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专业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兴趣社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务实的实践教学,实现学以致用之目的。

(4)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在“关院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加强税务专业实习,使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国内税收的政策、法规和征管技能。因此,2011年12月首次选派8名税务专业学生(海关专业)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3个月的毕业实习。他们认为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等专业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海关税收的征管能力和开放性的视野。同时,我校实习生业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肯定。

通过这些改革和尝试,逐步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教学、校内与校外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并重(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从而使税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螺旋式提升。

探索建立海关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海关、税务、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地支持与配合,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因此,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而本项目组仅就本次学生问卷调查所反映出的我校税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姚凤民.广东商学院财政学(税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9).

[2]杨森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税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探究[J].商业现代化,2011,(02).

[3]杨晓妹.税务信息化视角下税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J].湖北财经高等庄客学校学报,2009,(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