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5 11:31: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性教学;科研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1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1]。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土壤学可能将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性创新型大学”的理念,把环境科技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就是为了让本学院更好地以土壤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点,把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土壤学》的多年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经验,笔者认为面对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当代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以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自1985年建校开始,土壤学课程就是本校的重点建设课程,在其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验改革、实习内容安排以及授课方式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给我们人类来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土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土壤学的地位也日益显得十分重要。新的变化形式和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也不时地督促着我们对土壤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2]。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学生是当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源泉,他们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土壤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要认真的学习农业土壤研究最新成果(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肥力提高等),同时也要重点掌握它们的应用和推广技术等方面知识。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在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强调现代应用,突出前沿热点,各种学科交叉灌输”的原则,增加其适应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和设置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验和实习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上《土壤学》的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之前是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范围和目的有个初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

首先绪论的认真讲解和让学生养成上课之前必须预习的习惯。绪论是支撑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开端,它涵盖了整本书意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门。任课老师一定要详细的阐明《土壤学》在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所起到的作用,表明该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所涉及的知识对当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表达出这门课程对将来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和从事科研机构的学生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会大大的启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根据《土壤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讲解和阐述。例如,在上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章节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的课程之前,笔者会把班级想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5~6个人,分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分别搜集3~4个不同研究方法,做成PPT的形式,再派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小组再写出一个报告总结,作为本堂课的作业,算入平时的考核分数。另外例如对土壤中非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等学术研究性较强的内容,也采取上面类似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从主动学习土壤科学知识到被动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明确教学内容知识的现代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确立教学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学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目前社会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水平。针对土壤肥力的衰减和提高内容,我们常常利用常规的土壤化验分析来指导施肥进行讲解和分析。但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最新科研工作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最近科研动态热门的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一个学术成果较好的例子进行讲解,从实验的设计、样品的采集化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归纳总结进行一个完整的剖析,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从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所应用的方向,与现在农业科技结合的创新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

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实验和实习的合理组织安排对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3]。以前实验和实习不仅与课程内容脱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多是应付为主。这样就无法让实验课和土壤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融合,也不能保证让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合理的应用验证。

针对以前的情况,我们把实验、实习环节与土壤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在课堂的基础理论课之后,保证不脱节。同时实验课程组织安排分成“基础型”、“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组,每组4~5之人,并且每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及生产单位土壤资源分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写作等环节均让其学生参与并独立认真的完成。此外鼓励每个小组学生发表成功的小论文可以作为本组成员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的操作应用能力。最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果表明有很好的成效,学生也一致反映良好。

其次对于每次的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一份实习心得报告。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实习与土壤学知识和实验内容更好地融合,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了社会生产及一些科研单位项目的需求。

四、考核制度的适度改革

教师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学生土壤学课程成绩的科学和客观考核,会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土壤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总体上难度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本来就是主要考察其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其运用实验和实习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社会和科研单位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学的主动性,在土壤学考试课程中也应该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的技术能力的测试。学生课堂问题提问和讨论气氛的活跃性和平时学习过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以及其实验和实习过程表现和实验内容实习报告的质量程度,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平时松,考试严”的心里状态。

因此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包括基础理论测试,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等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课堂及其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其中考试占据考核分数的60%,实验实习能力考核占据30%,学生平时态度变现占据10%。这样综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实验实习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以后社会工作和科研态度都能有较好的体现。

五、总结

土壤学是各高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最基本的重要专业课,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科研学习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目前,面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一系列新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土壤学课程做出更新和改革,来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和时代的需求。合理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科学负责的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以后的社会和科研工作中。

参考文献:

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9):56~59.

篇(2)

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因办学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重点工科院校办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应有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高等农业院校和农村、农民联系比较紧密,比较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并且在土壤学、植保学、生态学及环境生物学学术研究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正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因此,我们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及其设计”这样一些比较适应农村生态建设的课程。在开设水、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监测等环境工程专业常规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土壤污染物、农产品污染物、畜产品污染物、水产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实验,拓宽实验面,以突出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

二、变实验室为模拟生产现场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模型设备均用有机玻璃制成,有园型曝气池、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钭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XT型高效填料气体净化塔、YQJ型(旋流板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清楚地了解相关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生产实地这些内部构件如果不是停产检修也难以看清。模拟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测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这样的实验非常接近工业生产实际,通过实验学生能充分体验到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理论与生产相结合的典型事例,缩短学生对生产工程的距离感、生疏感。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三、实施开放式实验

环境监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而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监测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常规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监测方法,我校进行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改革,即“开放式”教学实习。任课教师和实验员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拟定监测项目和监测对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一般每组3~5人),每个实习组分别制定实习计划,确定本实习小组的监测项目、监测对象、采样地点、分析方法和时间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领取试剂、玻璃仪器,配制实验试剂,实习期间实验室和仪器室全天开放,1周内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对水质、大气,土壤、噪声等10个以上项目的监测。实习结束后,每小组将所领取的药品试剂、玻璃器皿等洗净归还,并且最后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每人交一份实习报告。试行“开放式”实验,可让学生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药品,自己外出取样,然后根据采样点及其周围环境状况可能导致的水质来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学生各自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法来测定水样中不同的污染物,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就不同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实验。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文献对某些实验项目进行方法上的改进,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这种“开放式”教学实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测,更清楚地了解到环境的质量现状。

四、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教学能力的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自综合大学的理科或农业院校,来自工科专业的很少,教师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实验教学能力较差。近年来,我们通过以下4种方式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1)从工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中补充新鲜血液,近年来争取了浙江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3人。(2)加强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在内的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鼓励他们到工科院校听相关的课程,使他们向工程学科靠近。(3)通过科研提高解决环境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鼓励教师参加各式各样的短期环境教育研讨班,获取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的多种上岗资格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展教师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还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建议

1.增加工程实验课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在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此,对传统的实验课体系与模式应加大力度调整,增加工程实验题,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某一具体的生产或工程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为背景。这些工程单位包括学生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外出顶岗中接触的单位,可由学生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帮助联系,以提交实验报告或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的形式完成。

2.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以综合实验或工程实验为基础来撰写。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综述性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的毕业论文应以自己亲手做的研究性实验,或亲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撰写,没有研究项目的教师不能做论文指导教师。聘请一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通过把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使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

3.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学科前沿

作为肩负高素质人才培养使命的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时刻关注、跟踪环境工程学科的前沿,关注了解最新研究方法与手段,并尽快将其引入实验教学,不断更新实验手段。要积极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培养其实验动手能力、组织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

4.实验过程绿色化

作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参与者,在实验的全过程(从实验内容的设计到实施)更应注意环境保护问题。首先在实验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微量化,减少化学物质的环境投放量,尽可能地选用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的药品试剂;此外,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决不随意排放,应用专门的容器收集,再送有关部门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3)

【关键词】土壤肥料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074-02

一、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土壤肥料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土壤肥料知识是种植类专业的重要专业知识。土壤肥料学是农业院校的传统学科,是作物栽培、果蔬栽培、中草药栽培等专业课的前导课和桥梁课,主要介绍土壤基础知识和肥料的性质作用。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该专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土壤肥料的新知识和新理念不断涌现,如配方施肥、无土栽培、营养诊断和新型肥料等;同时,随着学科交叉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学课时的压缩以及高职教育新理念的出现,原来的土壤肥料课程日益显现出与当前实际不相符的状况,如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学科体系模式过浓、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适应现在的高职生,等等。在课时紧缩的前提下,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将土壤学、肥料学和植物营养学等农类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之一。笔者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二、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推广、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见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时下推行的“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就是基于此目的。

鉴于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原土壤肥料学和植物营养方面的学科整合为土壤肥料与应用课程,其主体内容为土壤肥料的知识,但在其中融入营养学知识。总课时为80学时,旨在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土壤肥料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掌握植物营养诊断技能和土壤肥料在生产上的应用。此外,该学院还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材选取及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革新,立足于学以致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力求在教学改革中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构架内容体系

立足于原来土壤肥料课程,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特点,对其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优化知识结构。

改革后该课程内容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可分为土壤、植物营养、土壤农化技术应用3个篇幅,共12章:土壤形成与固相组成、土壤基本性质、土壤肥力因素、我国土壤资源状况、植物营养原理、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及中低产土壤改良、土壤免耕技术、设施农业土壤的管理、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技术在土壤肥料中的应用。实践部分包括11个实验项目和6个实训项目。此外,该课程中还穿插了部分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需求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内容体系构架见图1。

课程内容需体现种植类专业特点,要与生产结合,在保证基础理论前提下,突出方法技能的训练。针对原课程基础理论内容偏多、实用方法技能过少的情况,新课程一方面保留原课程精华部分,如土壤组成、土壤基本性质、土壤速效养分测定、肥料合理施用技术等基本内容和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原有部分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如设施农业土壤的管理、测土配方施肥、营养化学诊断、信息技术在土壤肥料中的应用等,并增加方法技能方面的内容,如土壤种类鉴别、低产地的沃良、化学肥料系统鉴别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是指教师站在较高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并解析、抽取其中一个个具体的知识技能点,再结合实践,设计出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案例。其中,每个案例包含若干个知识技能点,每次课程完成一个案例。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应选择典型的、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来进行情境设计。比如土壤肥料课上,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土壤肥料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去做,即根据设计的目标让学生去完成该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知识、提升技能。此外,也可结合教师的某项科研工作或学生论文,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不同试验项目,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去查找资料,然后实地考察,根据试验设计目的采集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和分析,整个项目试验完成后,再要求其写出实习报告。这样可使学生主动投入整个试验中,并充分理解试验原理、方法和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综合分析等能力。

(三)加强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土壤肥料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因此应注重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原土壤肥料课程共56学时,实践教学仅24学时。教学时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现土壤肥料与应用课程共80课时,其中实践课程40学时,占总课时一半。此外,新课程对实训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验证理论为主)和实训(自主、创新为主)两部分。实验课主要在实验室内对一些基本分析操作进行学习;实训则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实用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师给出多个项目,学生可自行选择其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这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相一致。

培土施肥是作物栽培过程中一个经常涉及的技术环节,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栽培课程很多,有农作物栽培、果蔬栽培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实训项目,既可以对栽培技能进行实践,又可以进行田间施肥的试验。具体做法为:将土壤肥料与应用课程同栽培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重叠安排在一起,在试验田里栽培作物,再划分小区,各田间小区分别进行配方施肥试验。学生通过参与整个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过程,既能掌握作物栽培的技能,又能充分实践土壤肥料的管理,而且更为系统地掌握综合技能,学会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还节约了实训资源和时间。此外,还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生产单位(肥料厂、种植园区等)进行实战和学习等。这样,学生对实训有充分的自主性、系统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尤其是土壤的兴趣原本就不大,若全部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尽管教师课堂讲得很清楚,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极差,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因对象而异,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在土壤有机质的教学中,可用“问题―探研”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般从外观看,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土壤比较肥?为什么呢?”大多学生知道颜色深、湿润的土壤较肥沃,至于原因就需要查找资料或听教师分析了,对此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土壤含水量的计算时,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公式分母用的是烘干土重,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鲜土重,原因是什么?”并提示他们需要在教师讲解完之后回答问题,以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补充一些相关的时事和前沿动态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优化考核制度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高职院校往往采取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三方面容易脱节。因此,应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考核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考试中应能体现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技能考核中也要求学生弄清原理,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在化学肥料定性鉴定的技能考核中,除鉴别化学肥料的种类外,还应回答鉴别的理论依据和过程。将“教―学―做―考”一体化,才能将知识融汇贯通,学习的内容也才具有持续性。

(六)选择适用教材

课程体系的改革依赖于其载体――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优化也需要通过教材建设来实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来使用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第二版)》,在过去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较为适用,但其理论内容偏多,应用内容稍少。尤其随着知识和生产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理念的涌现,原有教材显得过于陈旧和模式化。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经筛选,笔者认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土壤肥料》适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土壤肥料与应用课程使用。此外,教学中还应收集和补充本地区土壤与肥料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并组织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

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探索,基本理清了土壤肥料课程改革思路,针对其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和教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措施,达到了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提高课程教学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张亚丽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2]孙爱芹,李文娟,王华.高职院校《土壤肥料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2(6)

[3]宋志伟.土壤肥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纯华.改进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0新世纪教改课题(桂教高教[2010]1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