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时间:2022-03-25 05:27: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办法》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原《办法》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第一,适当提高了市场准入条件。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及相应的规模要求.对典当行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做了进一步细化和上调。
第二,加强了典当行业特别足资产比例的管理,对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强了防范。如规定典当行不得收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在建工程及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地产;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典当行注册资本的50%;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典当行注册资本等。
第三,降低了综合费串上限。动产质押、财产权利质押、房地产抵押典当月综合费率上限均有所下降。
第四,简化了事前审批程序,着重简化了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批程序,明确了各级商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公安机关特种行业审批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放到地市级公安局。这有利于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办事效率。
什么食品够“有机”资格
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产品的终端产品,它的安全系数是所有农产品中最高的,而它的生产过程,却兼具回归自然与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点。但是,“有机”并不是一张可随便粘贴的标签。一个农产品要进入“有机”的行列,首先要经过2~3年的土壤转换期,在此期间不得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等物质和基因工程技术,并对原产地的大气环境质量、生产用水等有明确规定,每年还必须通过认证机构的检查。正因为考核严格,有机食品才以安全性高,品质好,有益人体健康,保护环境而广受欢迎。
我国对有机食品实行统一的认证标志,包装标识中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相应英文(ORGANIC)的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食品。
对于有机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可以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且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产品,可以标注“有机配料生产”字样;如果有机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产品,只能在产品成分表中注明某种配料为“有机”。
新近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分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和“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这两个标志的图案基本一致,只是在颜色上有区别,分别为绿色和土黄色。
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区别
通俗地讲,有机食品是精品,绿色食品是优良品,无公害食品是普及品,三者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用金字塔形状来表示。但这三者间又有区别:
第一,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食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如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允许限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对基因工程技术和辐射技术的使用未作规定。
第二,有机食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则没有转换期的要求。有机食品在数量上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第三,有机食品的认证管理是由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及其认可的机构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绿色食品归属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并颁发证书。无公害食品则是农业部宏观管理,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进行产地、产品认证管理,是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食品安全标准、市场准入标准。
“纯天然”是一种误导
近年来,除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外,不少食品生产厂家还在产品外包装上印着“天然”、“纯天然”或“绝对天然”字样。这样就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使人们以为凡是“纯天然”的,就一定是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专家指出,天然物质不都是“纯”的,即使是野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必然“吸”入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大气和水,从而失去“纯洁”;而且,随着现代社会农药、化肥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甚至滥用,受污染的植物即使经过加工,也很难完全清除其残留的农药。所以说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真正十分纯净的物质是不多见的。所以,千万不要轻信商家的广告宣传,“纯天然”既不代表“有机”,也不代表“绿色”。
1.1有机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科研人员在一项长达十年的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研究中,通过比较结果发现有机西红柿中一种被称作类黄铜的抗氧化剂的含量是普通西红柿中的两倍。该研究小组认为,西红柿中类黄铜含量的差异源于有机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肥料。最近欧洲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有机西红柿中维生素C、B胡萝卜素和类黄铜含量比普通西红柿高,并且有机桃子和苹果中抗氧化剂含量更高。另外,2012年美国儿科学会在一份名为《有机食品:健康及环境优势和劣势》的报告中指出:有机食品的农药残留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食品。施用天然成分的农药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农场操作工人化学药剂灼伤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机方式饲养的畜禽感染耐药性细菌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有机畜禽在饲养过程中,只有当采用多种预防措施仍无法控制疾病或伤痛时,才能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并要有相应时间的休药期才能销售。有机农产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要求标准严于普通农产品,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
1.2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执行标准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按照国家标准GB/T19630—2011执行。有机生产基地要求所在地有比较好的环境质量,但并没有提出过高的指标。种植业产地环境要求如下:(1)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中的二级标准。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避免了化学肥料带来的氮磷流失及因此而引起的地下水的污染。通过合理的有机耕作方式,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通过秸秆还田和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有效防止了农村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2)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应符合GB5084的规定。有机农业标准中灌溉用水只需要达到最基本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即可,是由于水中的某些物质如凯氏氮含量高于农业生产时并没有不利的影响,相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作物生长。检查员现场检查时对重金属污染等的要求方面,应根据农场耕作类别来评估农场用水水质的标准符合性。(3)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如果农场的有机生产区域受到邻近的常规生产区域污染的影响,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跟水一样,空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有机农业基地周围的上风方向如有污染源,则有可能流动到有机生产区域内,因此通过利用缓冲带和提供天敌栖息地来形成一定的保护空间。
1.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标准制定、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市场培育、产品认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经验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3.1生产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东南部及沿海地区,其中东北以生产豆类、谷物、畜肉奶制品和野生采集产品为主,东南部及沿海地区以生产蔬菜、茶叶、淡水鱼、海产品、水果为主。西北地区以生产谷物、水果为主。从区域分布空间上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对外联系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发挥,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较脆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一些远离城市生产条件良好的地区虽然适合有机农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当地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尚未建立,以及缺乏政策支持,造成有机农业发展滞后。
1.3.2国内市场成长缓慢,但未来成长可期我国有机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近几年来我国有机农产品所占农业出口创汇的份额大幅度增长。在国际市场上,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但其产品基本靠进口,有机农产品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欧盟、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相比之下,我国有机产品市场形成较晚,于2000年后才真正出现。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和伸展等各大城市。如北京,已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占国内有机产品市场份额的1/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形成,有机产品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成为下一个朝阳产业。
1.3.3加工产品比例低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上,初级有机产品占80%,且多以原粮为主,加工产品仅占20%,而像德国、瑞士、美国、丹麦等一些有机农产品生产国家,80%为加工产品。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农民可以从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和较低的现金投入中获得收益。所以这也是我国有机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此国家应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能够扩大出口和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水平的有机食品工业项目,对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要。
2我国有机产品的认证及监管
2.1启动有机产品防伪追溯备案系统
国家认监委是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监管部门,为解决我国有机产品标志不防伪、不可追溯等问题,切实做到保障获证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于2012年3月1日启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系统上线的运行使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及其标志的查询、辨识更加便捷。该系统标志信息的备案由各认证机构上报,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其产品必须加施防伪标志才能上市销售。对于国外进口到我国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我国认证机构的认证后并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或印刷有机防伪标志才能以有机产品销售。
2.2通过有机防伪标志辨识真伪
为保证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可防伪与追溯,防止假冒获证产品的发生,国家认监委要求各认证机构在向获证企业发放认证标志时,要求每枚认证标志编码的唯一性,编码应由认证机构代码、认证标志发放年份代码和认证标志发放随机码组成。有机防伪标志是通过印刷或加贴方式附在产品上。防伪标志图案是由国家有机产品标志和认证机构标志以及身份码(明码)、有机码(暗码)和查询网址组成。印刷的有机码只在有机码数字前注明有机码字样。消费者在购买有机产品后,刮开有机防伪标志涂层得到17位有机码,可登陆到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网进行查询。有机防伪追溯码的使用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拨打查询网站上公布的认证机构的电话进行咨询、核实或投诉。
2.3通过质监局的“新办法”进一步加强认证监管
2014年4月1日,质监总局正式实施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与原办法相比,新办法由原来的46条增至现在的63条,设立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制度”,认证标志统一编号制度、档案记录制度,保证获证有机产品具有可追溯性;明确了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不能标注“有机”等字样;增加了罚则条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解决了以往有机产品认证行政执法中执法依据不足的问题;取消了有机产品认证转换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有机产品,杜绝了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利用有机转换认证冒充有机认证的行为。
2.4认证监管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认监委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2号公告称,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为23家,有效认证证书为10478张,获证企业为7266家,分布在全国1614个县,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公顷,位居世界第三,有机产品国内贸易额约800亿元,年出口约4亿美元。从通过的认证企业数及产品数量可看出,我国有机产品行业呈现出快速成长和发展趋势,但一些不法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钻认证监管的漏洞,因有机码在有机标志备案查询系统中可多次查询,没有预警措施,给不法企业提供假造防伪标志的可趁之机,只要获取一批有机码就有重复印制的可能,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加贴防伪标志的假有机产品,其图标色彩不正,但消费者难辩真伪。还有防伪标志的超范围、超期使用问题,一些企业不严格按照所申请包装规格加贴,申请1公斤产品的标志加贴到5公斤产品上使用,超出监管系统自动审核所允许的订购产量。以及上年度防伪标志未使用完下年度继续使用,如果发生不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有可能外购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在消费者不投诉的情况下很难发现。尽管有机产品监管机构对获证企业的市场监管手段不断加强,调动地方质监部门积极配合,不断加大有机产品抽查抽检力度。对认证机构提出新要求,严把关,备案监管系统功能也在不断升级,在企业认证审核和证后监管上下了不少功夫,但认证监管工作依然面临挑战,需要我们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不仅要进行监管约束,还要加强诚信自律的培训,做到“管、控、防”即有机产品可追溯,上市销售能控制,防范措施能跟上,才能效遏制这些问题的出现。
3结论
掮客咨询公司
4个玉米卖25.98元,辣椒卖21元/斤,胡萝卜的价格是19.99元/斤……这些食品之所以贵得让人咋舌,全是因为它们身上贴着“有机食品”的标签。
食品一经认证,身价立刻飙升。但最近,业内人士爆料: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利用认证食品的招牌来挂羊头卖狗肉。
山东某咨询公司的孙姓负责人在电话中,给记者报出了有机产品认证的价码――两万元。
孙姓负责人表示,从实地审定到有机转换认证拿到手,不会超过一月时间,而所有认证环节,均由咨询公司包办,包括检测所用的实验室。
据其介绍,咨询公司会派人到记者所称的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名曰考察,实际只需要在地里“看一眼即可”,然后将产品送往咨询公司指定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出具一份有机检测报告。
记者表示,自己产品均使用大量农药,担心检测最终无法成为“有机”。孙姓负责人称,根本没有担心的必要,到时会将检测结果人为“修饰”。
孙姓负责人特别强调,这家认证公司是正规的、在国家注册过的。
按照正常的有机认证程序,首先要经过文件的审核,由企业将申报材料递给认证中心进行审核,认证中心制定检查计划,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对土壤、产品进行抽样,将样品送往指定的质检机构,同时检查员编写检查报告,此后认证中心进行评估意见。
然而,根据孙的介绍,这家咨询公司就完全包办了大部分认证工作,指定熟人,然后编制假的材料信息递给关系不错的认证中心,最终孵出一份有机证书。
一家叫长沙品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刘小姐透露,“只要拿到有机食品认证,价格成倍翻。我有个客户是做黄豆的。外面卖的几元钱一斤,在他那是几十元钱一斤。”
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发现大量的有机认证机构,这些机构报出的认证价格,大都在两万元左右,认证时间在一到三个月之间。
山东一家蔬菜公司的总经理表示,公司的多个蔬菜品种经过有机认证之后,就有不少认证机构打来电话声称,只要交钱,就能在一个月内把所有的菜品进行有机认证。
超市贴标乱象
事实上,操办有机认证的并非只有咨询公司一种途径,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将普通商品披上有机外衣,其实很简单。
在某有机连锁超市,记者发现个头矮小,卖相并不太好的一种土豆,每斤售价11元,而店内的有机小白菜,每斤售价9元,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数倍。另有媒体调查称,市场上的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元。
这些有让人咋舌价格的商品,真的是有机食品?上述这家超市的负责人透露,超市内一些有机蔬菜是从普通农产品中心批发过来的。她指着放在架上数量并不多的“有机蔬菜”说,批发过来之后超市贴上有机标签进行售卖。
据她介绍,销售的要诀是,每天不同品种的蔬菜批发数量不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量少而产品尊贵假象,有时超市还会有意地进行断货。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虽有消费者对价格如此之高进行询问,但售货员以“有机”为卖点,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
记者调查了解到,有些商品上标有“无化学农药、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成分”等,并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却没有认证单位。
一款贴着“绿色食品”的杨桃,其绿色食品的标志是个“心”形,与国家统一发放的绿色食品标志完全不同。而在淘宝网上类似这种山寨的绿色食品标志,卖家开价是一分钱一个。
在另一家店内,记者购买了一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鱼泉榨菜。当在中国绿色食品网站上查询时,发现这款榨菜,其绿色食品的标志已过了有效期。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很少标注有效期限。
消费者盲从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产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往往笼统地认为,它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
有机蔬菜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长沙县的回龙湖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余建军粗略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使用有机肥得花好几千元,成本约是化学肥料的20倍;在前期的生态环境改造、土壤改良方面,每亩地的投入是1.5万元,而种植普通食品是不需要这笔钱的;人力成本方面,人工除草一亩地要花费3000元,而如果使用除草剂只需几十元;再加上损失风险、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正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价不菲。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概念混淆不清,让一些商家钻了空子,不管有无使用农药,其产品统统向有机靠拢。
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于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不择食。
挂名“有机”的产品充斥市场。
谁该负责?
近日,国家认监委做出通报,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产品中农药或抗生素残留超出认证标准。
“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公司,在认证前认真执行绿色食品的各项要求,但拿到绿色食品标志证书后却玩起了‘挂羊头卖狗肉’”。有业内人士透露,“有的公司大部分产品是从农民手中收来的不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蔬菜,然后拿去当绿色食品卖”。
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我国有机产品监管体系很不完善,仅靠认监委很难将整个有机产品的监管做到全面覆盖。
根据“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认证机构每年要派人去企业检查。发现达不到要求,要取消认证。但目前我国的认证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对于认证后的监管却十分松懈,往往是只管发证,却放任事后监管。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这样多龙治水,并未带来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进行认证,但其生存也要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很尴尬。”
中国-欧盟世界贸易项目《中国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调研报告中指出,“在质量方面处于低端或者处于财务压力下的有机农场通过不合规的有机操作影响中国有机产业整体的公信力,这样的风险是存在的。”
台湾有机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沿革与现状
台湾有机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运作模式。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标准是最低的准则,任何可以被定义的标准都是为产业服务的。在台湾,涉及人体和动植物健康、安全的标准是以技术法规形式出现的。台湾在有机农业立法方面起步较晚,但也于近年建立了自己的有机农业法律制度。作物生产是台湾最早发展的有机生产类型,1996年农林厅制定的《农作物有机栽培技术执行基准》为最早的生产标准。1999年,农委会首次制定有机农业相关规范,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辅导要点》、《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设置要点》3个规章。2003年修订的《农业发展条例》是台湾有实质约束力的相关法律的开始。但该条例的授权仅限于验证制度,对于有机农业的推广和官方查核机制没有足够的授权,并且对于没有采用官方验证者亦无法限制其使用“有机”一词。2004年农委会推出《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作业办法》,将有机产品列为优良农产品的一种,以CAS标章作为台湾有机标章。2007年1月29日,台湾立法院颁布了《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该法对台湾有机农业发展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成为管理台湾有机农产品的法源,成为台湾的有机标准。它的颁布,将有机农业纳入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从此以后,未经国家法令验证的农产品与农产加工品,无论以何种形式的标章出现,都不能标示为“有机”。
2007年9月,农委会颁布的《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对验证方法作了详细规定。总体说来,台湾有机法规主要包括:产制标准(Standard)和认验证规范(Accreditationandcertificationsystem)两大核心,以及标示规范、产品进口规范、罚则等。立法架构采取与其他农产品合并立法[3],即:将有机生产与其他生产类型一同立法于《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之下,所以,采用该法规范有机农业,无法显出有机农业及有机产品的独特性。而且,《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虽然对进口、验证、认证、标示、生产标准进行了规范,但大多数的条目只制定了一条或少数几条的规定,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规定均未在法律中详细规定,仅在条文中以“由中央主管另定相关办法”方式处理,不够周全。缺乏完整有效的有机农业规范成为影响台湾有机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台湾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运行模式
台湾有机农业认证制度发展历程台湾有机农业认证制度起步较晚。1995年4月,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分别召开了“有关有机农产品认证方式的行政法规”和“有机农产品标志设计事宜”两次会议,由此开启了台湾有机认证发展之路。台湾有机农业认证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和规范完善两个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1997~2005年),不仅颁布了一些制度规范,如:《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作业办法》等等,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广、操作性较强的制度体系,为开展验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成立了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等民间团体。这些民间团体成为农委会审核认可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政府部门则专注于制度建设与监督,特别是对于认验证机构专业水平的审核。在规范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CAS有机农产品品质规格标准与标示及标章使用规定》的,为有机农业认证建立了统一、公信力较高的标章。而《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则推动了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随后《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的,标志着台湾有机认证体系与国际全面接轨。
台湾有机农产品验证现状有机农产品的验证是指验证机构就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及行销过程中,是否按照《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生产而进行的检验和证明。验证的主要内容有: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材及产品进行残留检验,对收获后的产品进行残留检验,及对生产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检验。有机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之处在于:一般商品是在工作完结、成品出现后才给予标章,而有机农产品是在还未栽种前,先检验农场的环境与土质、耕种所用的器具、种子和肥料等,符合相关规定的,在该农场竖立验证标志,即在生产前就开始验证。
主管机关台湾有机农业的行政业务以前是由农林厅负责,后于1999年转由行政院农委会农粮处负责。依据有机农产品的类别,在农委会下设置了各项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以辅导和管理有机农产品的验证,并选聘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消费者、业者代表,对民间验证机构进行审查。
关键词 有机农业;有机认证;有效认证;特征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1-0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不断曝光,相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中,食品安全问题2010年居第4位,2011年居第3位,而2012―2014年都居第1位。充分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安全、健康食品的关注度日趋强烈,需求也越来越高。
有机食品是在生产中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采用有机肥料满足生长所需,通过严格的食品加工程序、监督、认证、储存程序等一系列严格监管下生产出的安全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根据IFOAM(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数据统计,2003年全球有机农业用地1 700万hm2,2006年达3 100万hm2,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用地从2003年的301 295 hm2,发展到2006年的350万hm2。
1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省有机农业生产主要聚集于黄河海滩、豫南大别山区、豫西山区、南阳盆地,2006年河南省有机农产品产地1 026个,面积125.09万hm2,认证产品有粮食,油料,蔬菜,水果,食用菌,水产品,养殖牛、猪、羊等,种植业产地占全省耕地的14.8%,水产面积占全省养殖水产面积的33%,认证企业涉及郑州、信阳、驻马店、焦作、周口、南阳6个市,到2015年4月有机认证企业遍布全省18个省直管市。
目前,河南省有机农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存在很多问题,如政府的扶持与监管不足,有机市场秩序混乱,认证机构的监管乏力,有机农业在河南省的各个农学高校、研究所研究力量薄弱,有机生产商的不规范生产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导致有机食品知名度不高,有机食品市场竞争激烈等都遏制河南省有机行业的发展势头。严格的认证程序是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重要区分之一,为了解河南省有机认证特征,评估认证风险,对河南省历年有机认证概况进行分析。
2 有机认证特征分析
2.1 有机认证概况
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是对有机认证情况查询追踪的数字化平台,包含全国近10年来有机认证信息,截止到2015年4月16日,河南省共获得过726张有机证书。这些证书被382家公司持有,其中全部持有效证书的企业数为119个,全部持无效证书的企业数为212个,同时持有有效认证和无效认证的企业数为51个。由此可知,河南省有机企业有效认证数量与认证失效数量大致相当,其中有效认证数量占51.73%,在有效认证数量中植物生产类最多,达68.18%;加工类次之,占有效认证总数的18.45%;动物生产占10.16%,其他生产类型占3.21%。无效认证的生产类型数量和有效认证数量情况一样,依次为植物生产、加工类、动物生产、其他生产,各占无效认证总数的61.03%、19.77%、16.33%、2.87%。这主要是有机认证仅具有1年的时效性,加之有机农产品经营困难造成的[1-3]。
2.2 各省管市有机认证分布情况
河南省共有18个省管市,各市有机认证数量差别较大,空间分布不均,不同生产类型之间的差别也较大。
2.2.1 植物生产类认证。植物生产类认证是河南省最多的有机认证,共有有效认证256个,全部18个省管市都有分布,但是数量差异明显,其中南阳市以81个认证遥遥领先,新乡市、郑州市和信阳市数量大致相同,分别为28、29、24个,数量最少的是济源市,只有2个有效的植物生产认证。
2.2.2 动物生产类认证。河南省动物生产的有机认证数量较少,共有38张,但是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开封市和周口市等6个市没有有机认证,认证最多的是南阳市,持有9张有效证书,郑州市有6张有效证书位居第二,其他城市证书数量都不超过5张。
2.2.3 食品加工类认证。食品加工类认证是河南省第二大认证类型,有效认证证书量为69张。区域差异同样显著,其中信阳市数量最多,共有15个有效认证;其次为南阳市,有11张有效证书;其余各市有效证书数量不超过10张,包括全国著名的食品加工大市漯河在内的3个市没有加工类认证。
2.3 有机认证与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一般J为有机农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环境污染水平负相关,但是从有机认证的数量分布来看,河南省的有机认证并没有表现出正常的发展趋势。
郑州、济源和三门峡是河南省人均GDP最高的3个市,但是它们的有机认证数量远远少于排在后5位的南阳市和信阳市,这说明用经济水平衡量有机农业发展水平,仅考虑人均GDP是不够的,可能还需要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
污水排放量和废气排放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河南省年污水排放量最大的郑州市达到60 497万t,其废气年排放量也是全省最高,达到36万t,这与其有机认证证书偏少的趋势相吻合。但是河南省有机认证数量最多的南阳市,年废水排放量在河南排第4位,其年废气排放量相对较少,但是也排到河南省的第7位。
河南省有机认证和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与一般市场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河南在国内的经济地位和整体发展水平有关。虽然河南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但是河南省并不是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不是全国有机食品的主要生产市场,这种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不统一,可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3 结语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具有较大的有机农业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机认证水平较低。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原崛起战略实施条件下,随着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的提高,河南省有可能会成为具有一定特色的全国有机认证大省。
河南省有机认证中植物生产类最多,有机动物生产和有机其他生产分布不广而且其从事数量较少,各种类型有机认证的地域差异性大,分别集中于河南南部和西部地区,从事有机加工类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南部。其中南阳市在河南省从事有机植物生产、有机动物生产、有机其他生产类数量最多,信阳市从事有机加工类的数量最多。这与地域、气候、水质量、土壤类型的不同有关。
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等法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及管理主要按照上述法案执行,导致自从法案出台后河南省有机生产失效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的通知》,还修订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导致2011年有机生产企业认证失效数量明显增加[4-6]。
4 参考文献
[1] 丁俊杰.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2] 谢玉梅,浦徐进.澳大利亚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5):105-109.
[3] 钱静斐,李宁辉.美国有机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影响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03-109.
[4] 周鹏,赵佳荣.长沙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及策略[J].作物研究,2015(2):188-190.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营养、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我国市场消费的主流和趋势。为此,从2002年以来,特别是去年农业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区从完善体系、夯实基地、强化管理三方面入手,推进我区无公害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展情况
(一)无公害蔬菜。截至2003年,全区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其中省级认证面积3.9万亩),占到蔬菜总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5.5亿公斤,总产值2.55亿元。2002年3月我区的青椒(7800亩)、西红柿(23400亩)、洋葱(7800亩)获得省级无公害食品认证。去年榆次区成为全国100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之一。2004年西红柿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转认证,青椒和洋葱的转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除此之外,今年又申报了东阳镇大白菜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为15000亩。
(二)无公害水果。2004年,我区无公害水果基地的认证工作迈出了第一步,对北田镇北田村1732亩红星、红富士苹果基地进行环境及产品认证。目前已完成产地环境检测,并已报省。
(三)无公害红枣。2004年,全区红枣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4月,区枣业中心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程》,全区实现无公害生产10万亩。申报4000亩红枣无公害生产基地,已经通过省级初审。今年7月,我区首家农业标准在丰元枣业公司出台,这标志着我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区农业局在参阅标准文本和实地考究的基础上,聘请红枣专家,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经市、区质监部门对三项标准审查,并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出台,使丰元红枣达到AA级绿色食品标准。同时,为今年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无公害粮食。今年向晋中市申报无公害小米,面积为12000亩。
(五)绿色食品认证。2003年山西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向晋中市申报香椿辣酱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为4000亩,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2004年,该公司又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
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体系。在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后,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统一对无公害生产涉及的环境要素、生产要素及市场进行协调管理和监控,同时完善了乡镇、村分别成立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并且区、乡、村层层签定了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二)夯实基础。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我们坚持远离污染源,要求距公路100米以上,并对基地菜农实行以村登记、以乡造册、以区建档的办法,稳定了基地面积,增强了菜农的责任感,保证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
(三)强化管理。
1、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管理办法。区政府秘书处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禁止在蔬菜产区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意见》、区农业局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暨严禁在蔬菜果树上使用高剧毒农药的紧急通知》、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榆次区红枣无害标准化生产规程》、蔬菜中心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区农业局制定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等。
2、从农业执法的角度,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深入农资市场,查处清理各类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尤其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内坚决杜绝违规农资露面,一经发现,按照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严肃处理。
3、从规范生产的角度,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组织菜农认真学习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将其中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禁用的农药和常用农药安全间隔标准等内容逐一阐述,使菜农能迅速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
4、从质量安全监测角度,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蔬菜中心成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投资6万余元,配备了两台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并选送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培训,获得了农业部药检所颁发的农药速测资格证书。在四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设置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小组,每月的10、20、30日定期将各基地采集的样品交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统一检测化验,区蔬菜中心还不定期从各基地、各大市场随机取样进行检测化验。去年检测样品1500余份,合格率达98%。实行登记追溯制度,对不合格的蔬菜产品就地销毁,并通报批语,限期整改。
5、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示范推广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如北田镇的温室生产中使用果实套袋技术、臭氧发生器杀菌和防虫网技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就全区来看,我区的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只有蔬菜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红枣、水果产业的认证工作今年刚刚起步,面积也分别只有4000亩、1732亩,畜牧产业尚无突破。
(二)工作面临资金困难。我区办公经费紧张,无力建设综合性的无公害食品检测站,现有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也面临资金运转困难的情形。
四、下一步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速发展农技协组织。积极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村技术能人、科技人员、专业户开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以科技为纽带,以协会为载体,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之真正成为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二)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以我区农业重点工程为核心,加速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