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11:07: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反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1.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不少,他们企图从理论上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启发或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也纷纷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比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写反思日记,写课后反思报告、开展教学反思论文竞争等等。然而,在实践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活动尽管对小学数学教师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要思考: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效果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2.教学反思及其特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以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为聚焦对象,通过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重新审视,这必然包含着对反思内容和过程进行验证。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进行验证和修正,推动教学水平的向前进步。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这个一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对反思对象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通过教学反思,必然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具有超越性。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反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教学不能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够了,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是教学反思不能忽视的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从“教”的角度出发,视角十分单一,具体表现如下: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多关注教师“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方面,如何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如何设定更准确的教学目标、如何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更好地编写教案等方面成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多集中于反思自己“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现下的学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学校一直在推行新课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还是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层面,教学反思工作也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但是反思的侧重点一直围绕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对教学公平缺少反思。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学习过教育理论或教育观念,都知道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偏爱班级里的“好学生”,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往往会忽略一些“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比如“好学生”能获得教师更多的提问机会或关注,而“差学生”得到的关心或提问的机会却相对较少。由于在工作中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往往没有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加之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因此教师普遍对这种不公平的问题缺乏敏感,没有反思的意识。
(4)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关注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的教师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将教学活动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小学数学的特点,所以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关注,一般认为由班主任或则语文老师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多采取模仿性的、经验性的手段,认为自己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就好,能做数学题没有就可以。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形式化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教育研究者一直鼓吹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也热切地期望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于是,小学数学教师纷纷写备课反思、课后反思或其它教学反思等材料,但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知能力或理论分析能力所限,这些反思大多仅止于回顾或不系统的经验性点评,并没有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关键问题,且针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不科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反思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分析能力,缺少理性、系统的深层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当教师的“反思”只具备反思形式或反思流程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形式化。由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与其考评联系起来,因此,对教学反思不抱希望的教师们也不得不拿出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写写反思材料或参与反思活动,但这种参与形式大于内容;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沉重,不堪负荷,于是从网上下载别人的反思材料作为自己的“作业”。不对自己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其问题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教师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与动力;问题定位准确,产生好效果。被反思效果挫伤了热情的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拼凑、下载等方式完成反思任务的做法,不仅对反思活动无益,反而有害。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问题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建设教育共同体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以教学为核心工作的教育共同体由三种层次构成: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师生共同体,这是基层共同体;服务于师生活动的教师集体、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这是中层共同体;由因共同教育教学信念而聚集起来的,形成的跨越体制、跨越区域的教师群体,这是外层共同体。本文以教育共同体的基层、中层、外层为分析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效果不理想的组织层面的原因,并企图基于此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体制语境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合作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反思的观点、思维、技能进行启迪,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然而,这些合作从形式到实质都不理想,这些直接制约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使其反思能力长期处于浅薄化的状态。
可以说,教师群体是教师受到共同的职业信仰、教育追求的感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教师群体的合作反思并不必然是顺利的,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活动的展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反思效果还很不理想。
5.优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
在教育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共同体成员应该在共同信念的引领下,以合作互动、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展开教学反思活动,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的效果。因此,信念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也是实施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策略的前提。共同体成员的自主合作是发挥共同体功能的有效方式。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层次,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系统变革共同体主体关系,发挥中层共同体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
(1)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学”的需求,一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二是让自己以一名学生的心态去体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保障这种公平性。首先,为了避免分层不恰当不合理,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其次,为了防止在分层过程中教师潜意识地把学生按照以往的经验“贴标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这种分层应采取隐性的方式――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并在语言上做出积极地引导,淡化差异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鼓励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横向分层和纵向分层,即组间分层和组内分层,努力做到纵向有差异而横向无差异,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及能力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分层是最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发挥每个个体的优点。
(2)优化教师与研究者合作反思的策略。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当前教师反思培训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使用的案例来自丰富的实践情境,教师非常熟悉这些情境以及情境中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兴趣。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育专家不再是知识传递者、理论宣讲者的角色,他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主要鼓励、引导教师学员积极展开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可以说,案例教学容易沟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学员之间的距离,让学员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并学会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群体可以在日常的反思活动中,设定相对稳定的反思主题,定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将讨论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反馈的情况纳入下一次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的反思模式,可以推动教师反思的持续、深入发展,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的、基础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春光. 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1):138-143.
[2] 张天扬.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21-122.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1-0052-02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3.反思学生的反馈。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反思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1.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17”??不能一眼看出;对3/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2.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3.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摘 要:数学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有多项教研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尤以学生缺乏自主反思能力等较为明显,教学效果不佳;故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主要从学生的反思能力及其重要性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反思能力
一般来讲,反思能力是人们在通过脑部活动进行反思时所具备的心理条件,其具有自我意识强、主动探究性高以及有效行动力等多项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课堂学习是通过自主探究,促进其自身掌握数学知识并构建相应知识体系的过程。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创设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反思意识,增强其数学思维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为班级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反思意识。如:17-8=(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使用小木棒或粉笔尝试摆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课堂思考和探索,均得出答案为9;之后,教师可让部分学生再说出各自的计算方法,其中:A同学发表意见:由于被减数17的个位为7,无法直接减去8,所以计算时可以将10根粉笔与7根粉笔混合在一起,然后筛选出8根,余下的粉笔数就是答案;B同学则认为:在计算数学公式时,若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可向十位数借1减去8,再将得到的结果(10-8=2)与个位数相加即可得到答案9,此种计算方法为退位减法。在本节课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为其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其反思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当运用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积极作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积极反思,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后,可围绕面积计算问题设计教学案例:有人在一矩形草地中修了2条边缘平整的小路,其中一条边长AB为10 m,AD为20 m,草地与小路外边缘距离均为1 m,求该矩形中剩余草地的面积。针对该面积计算问题,许多课程辅导资料中所给出的答案均存在一定误差,其均认为通过平移可将“分割出”的4块地构成长为(20-1)m、宽为(10-1)m的矩形,再行计算。此时,教师可提出课堂反问:还有别的解答办法吗?利用该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鼓励其积极动手操作,经学生自主反思与课堂实验可得出:草地际面积大于原有结果,其计算方法为:(20-1)×(10-1)m2。
三、指导学生自我反思,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学学科课业较重,学习压力较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做作业时多将其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答题后并不会深入思考,长此以往易形成思维定式,造成思路僵化,从而消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学有效性不高。
面对上述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适当借助教学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此,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识点的实践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下:甲说:10以内可被3整除的数主要有3、6、9;乙说:对于13、16、19等整数来讲,其个位数为3、6、9,无法被3整除;丙说:12、18、21等整数均可被3整除,由此可知是否能被3整除与其个位数的联系不大。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述案例,认真分析并反思本节课的思考过程,了解和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错误认知的原因,并指导其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学习水平。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反思能力不足,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并适当运用课堂问题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以培养其反思能力,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交流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作业,师徒相互提问与这节课相关旧知识。
(2)师徒相互交流预习新课的情况,教师巡视,让预习充分的师徒上讲台就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全班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并规范做题步骤。
2、互助探究
(1)师徒共同学习例题,并通过相互讲解加深理解。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习题,师徒各自独立做题,互相纠错,徒弟会的先让徒弟讲,徒弟不会时师傅给徒弟讲,徒弟会了再给师傅听,师徒都不会的时候,师傅向其他师傅请教后给徒弟讲。教师及时了解情况后,就重难点进行点评。
3、分层提高
(1)教师通过多媒体分不同难度出示变式题,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1―2道基础题,挤出时间做难题。
(2)集体交流,教师订正答案,基础题让徒弟讲给师傅听,徒弟解决不了的题让师傅帮忙解决,较高难度的题经老师点拨后小组讨论,分层练习。鼓励徒弟思考中等难度问题,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检查师傅的情况。
4、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新学知识,师徒交流、总结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集体交流,教师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树立典型。
(2)教师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强调。
5、巩固反馈
(1)老师出示一、两个典型题,让学生当堂限时完成,并让师徒互批。
(2)师傅根据徒弟反馈的情况课后互助过关,教师出示下节课预习内容。
和谐互助模式就是把学生划分为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优秀――一般,良好――较差的座位调好,两个人中有一个成绩好点的,作为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徒弟。师徒搭配是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前提。
而在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时,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传授新课时,学生先后经历了“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步骤。这样的课堂模式,创造性地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再也不见教师满堂灌、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现象,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徒弟”,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这一种转变,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慢慢自信起来,逐渐由“边缘地带”转向了中心位置。从而,促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
在听课中发现,我们的课堂容量极大,教学步骤推进极快,效率极高,学生从始至终紧张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师友在知识和认识上也是有很大漏洞的,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不断的巡视,以发现师友认识的漏洞,并及时指证,以免这种错误的认识传递给更多的学友。
互助式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课堂改革要符合新课改理念,有教师的高度热情和认知统一。其次,课堂改革变革的是教育思想,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再次,校园资源无处不在,重视学生帮扶,德育为重,学生的活动才会正常运转。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新课改理念,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互助式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大家知道:“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开放”,既指教学理念开放,也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开放,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思维活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涵了三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也就是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评。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学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效率与质量就存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培养;方法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学习占据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反思也不断地重视起来,因为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培养,能够使学生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教学,他们能够去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数学和创新数学。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反思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反思教学中不断成长。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反思习惯得以培养呢?下面就谈谈这一问题。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成熟,抽象的认知往往不利于他们的思维迅速提高发展,只有在生活中的具体环境下,他们的思维才会得以发展。因此,教学中我就让学生体验生活实例并进行反思,这样就会比较顺利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我执教“位置”一节的时候,就让学生亲眼看到身边的事物,提供给学生那些生活中的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实例,让他们去观察,我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进入思考状态,并且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反思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坚决反对揠苗助长的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二、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培养一个人的缜密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合理地进行反思需要对他们的习惯养成进行培养。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有着反思的意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质疑,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而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培养,这样就要让他们能动地去做这件事情。最佳的方案是让学生写日记,通过写日记,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学习中的感受,他们更会反思学习某一章节的成功与失误,并且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改进做法。所以,学生通过写日记促进了他们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合作学习促反思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反思能力 培养
由于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得小学生不能一次性地掌握数学,而是需要反复地反思,才能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对小学生而言,反思对活跃思维、巩固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加强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本人的一些实际经验以及对该问题的思考,总结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反思过程
我认为,目前的数学教学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而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前反思。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学习的方法、技巧,引发思考。经过课前反思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知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我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中,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类比、猜想,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矫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例如: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而且还要他们说出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概念课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⑴自己怎样叙述概念?⑵我能举例吗?⑶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关系?通过自我反思,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反思
毋庸置疑,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各种因素而存在着差异,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各自的策略。每当这时,作为教师的我都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反思:“这些解法跟我的解法比较怎样?”“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些解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好的提出表扬,差的进行引导。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出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探讨得出结论。交流时学生共探讨出五种方法:⑴1,2,3,……13一盒一盒地数出13盒;⑵接着箱子里的9盒往下数9,10,11,12,13盒;⑶接着箱子外面的4盒往下数4,5,6,7……13盒;⑷把箱子外边的一盒饮料放进箱子里凑成10盒,再加上3盒,一共是13盒;⑸知道10+3=13,推出9+4=13。在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解决策略也表现出了强烈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就会一次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就会想方设法去思考,体验不同的算法,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以接受的、喜欢的算法,优化了策略。
三、在实践操作中反思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才能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并且对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发展思维。
四、在自我评价中反思